班家祖上,跟楚国是同一个姓氏,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代。子文刚出生的时候,被丢弃在草丛里,结果被老虎喂养长大。楚国人管老虎喂奶叫“谷”,管老虎叫“於檡”,所以给他取名叫谷於菟,字子文。“班”是楚国人对老虎的称呼,他的后代就以此为姓氏。秦国灭了楚国以后,班氏一族被迁徙到晋地和代地之间,就一直沿用这个姓氏了。

秦始皇快死的时候,班壹躲避战乱逃到了楼烦(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积攒了数千头马牛羊。赶上汉朝初年天下刚刚安定,百姓没有太多限制,在孝惠帝和高后当政的时候,班壹凭借雄厚的家产在边疆地区生活,经常出入打猎,出行时还带着旗帜和乐队,活了一百多岁才寿终正寝。所以北方很多人都用“壹”作为字。

班壹的儿子叫班孺。班孺是个仗义疏财的人,在州郡地区很有名,大家都唱着歌来赞扬他。班孺长大后,官做到上谷郡守。班孺的儿子叫班回,做了茂林县令。班回的儿子叫班况,通过孝廉举荐当了郎官,因为功劳累累,后来升任上河农都尉,连续几年在司农大官那里考核都名列前茅,最后升任左曹越骑校尉。汉成帝初期,班况的女儿被封为婕妤,班况也因此致仕回家,家产累积了上千金,在昌陵置办了房产。昌陵的房产后来被没收了,当时朝中大臣和名门望族都在长安抢占地盘。

班况生了三个儿子:伯、斿、稚。老大班伯年轻时跟老师师丹学习《诗经》。大将军王凤推荐班伯适合做官,皇上召见他,在宫殿里和他亲切地交谈,觉得他相貌堂堂,谈吐不凡,就封他做了中常侍。当时,皇上在宫里设立了学校,郑宽中、张禹每天都到金华殿给皇上讲解《尚书》和《论语》,皇上也让班伯去学习。班伯掌握了经书大义之后,又跟许商讨论经书的异同,后来升任奉车都尉。几年后,宫里的学习活动停止了,班伯就和王氏、许氏家族的子弟混在一起,整天穿戴华丽的衣服,过着奢侈的生活,但这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生活。

我老家在北方,为人刚正不阿,好几次请求出使匈奴。河平年间,匈奴单于来朝见皇上,皇上派伯持节去边境迎接。正巧定襄郡的一些大姓,石家、李家等等,一群人因为不满而闹事,杀了追捕他们的官吏。伯把情况上报后,主动请缨,请求试着治理定襄郡一个月。皇上就派侍中中郎将王舜快马加鞭,去替换伯,保护单于,同时还下诏书,授予伯定襄太守的印信,当场任命他为定襄太守。定襄郡的人听说伯官位很高,年纪又轻,主动请缨治理这乱糟糟的局面,都害怕他一来就摆官威,所以百姓官员都战战兢兢的。

伯到了定襄后,先去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父老乡亲,以及以前有过交情的人,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家里,每天都备好酒菜款待他们,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恭敬有礼。郡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伯宴请的都是当地有名望的豪绅,这些人喝了酒,都很感激伯,就劝他应该抓捕盗贼,还详细地告诉他那些盗贼的藏匿地点和计划。伯说:“这正是我的父兄长辈们对我的期望啊!”于是,他召集各县的官员,挑选精明强干的属吏,分头去抓捕盗贼,连那些隐藏得很深的也都被找了出来,十天之内就全部抓获了。全郡都震惊了,都说他是神明一样的人物。

一年后,皇上召伯回京。伯上书请求先回故乡祭拜祖先的坟墓。皇上准奏了,还下令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员都要去迎接。伯顺便召集了自己的宗族亲属,根据亲疏远近分别给予赏赐,散出几百金。整个北方地区的人都以此为荣,长辈们都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在回京的路上,伯得了中风,到了京城后,被皇上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供养着治病,皇上赏赐了很多东西,好几年都没能痊愈。

正赶上许皇后被废,班婕妤侍奉太子,皇上提拔侍奉太子宫的李平为婕妤,而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伯因此而感叹时局变化之快。过了很久,皇上出巡来到临侯阳,伯虽然身体抱恙,但还是惶恐不安地起身处理政务。

大将军去世后,张放、淳于长这些家伙就开始得宠了。皇上微服出巡,他们都陪着,一起坐车,还帮着驾车呢!回宫后,皇上设宴款待,赵、李这些侍中都举杯祝酒,谈笑风生,热闹得很。当时,皇上坐在帷幄里,屏风上画着商纣王醉醺醺地搂着妲己,过着荒淫无度的夜生活。皇上见我伯爷初来乍到,就特别尊重他,指着画问伯爷:“商纣王那么昏庸,最终落到这步田地,你看怎么样?”伯爷回答说:“《尚书》上说‘乃用妇人之言’,哪有像他那样在朝堂上放肆淫乐的?所谓众恶归之,也没有比他更甚的了。”皇上说:“要是商纣王没那么过分,这幅画还有什么警示作用呢?”伯爷说:“‘沉湎于酒’,这是微子启劝诫商纣王离开的理由;‘式号式呼’,这是《大雅》里对商纣王荒淫无度的痛斥。《诗经》和《尚书》里关于淫乱的警示,根本原因都在于酒。”皇上听了,长叹一声说:“我好久没见到班固这样直言敢谏的人了,今天又听到这么一番忠言!”张放他们脸色都不太好看了,借口换衣服就离开了。当时,长信宫的林表正好来送信,把这事儿都听了个清清楚楚。

后来,皇上到东宫去,太后哭着说:“皇上最近脸色憔悴,班侍中是大将军推荐的,应该重用他,多找些像他这样的人来辅佐皇上,应该让富平侯张放回封地去。”皇上说:“好。”车骑将军王音听说后,就向丞相和御史告发了富平侯张放的罪过,皇上就把张放贬到边疆当都尉去了。后来,张放又想方设法回到京城,太后又给皇上写信说:“我之前说的那些话,到现在还没见效,富平侯又回来了,他能安分守己吗?”皇上回信说:“我一定遵照您的旨意。”那时候,许商担任少府,师丹担任光禄大夫,皇上就提拔许商、师丹为光禄大夫,伯爷升任水衡都尉,和许商、师丹一起侍奉皇上,他们的官职都是二千石。每天上朝去东宫,伯爷都跟着;遇到国家大事,皇上都派伯爷去向公卿大臣传达旨意。皇上也渐渐厌倦了那些宴饮游乐,又开始认真学习经书了,太后非常高兴。丞相方进又上奏,富平侯张放最终还是被发配回去了。不久,伯爷因病去世了,享年三十八岁,朝廷上下都很惋惜。

话说班彪,这可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年轻有为,被左将军史丹推荐为贤良方正的人才,凭借对策考试当上了议郎,后来又升迁为谏大夫、右曹中郎将,还跟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秘书。每次给皇帝汇报工作,班彪都会被选中宣读奏章,并有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还赏赐给他一份秘书的副本。那时候书籍可不是到处都有的,就连东平思王都得通过他叔父的关系才能借到《史记》和诸子百家的书,而大将军白倒是没答应他的请求,这事儿《东平王传》里都写着呢。可惜啊,班彪英年早逝,留下个儿子叫班嗣,这孩子后来也很有名。

班稚,也就是班彪的弟弟,从小就当了黄门郎中常侍,为人正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到了汉成帝晚年,立定陶王为太子的时候,皇帝多次派中盾去询问朝中大臣的意见,只有班稚一个人不敢轻易表态。哀帝继位后,班稚被外放到西河属国当都尉,后来又升迁为广平相。

王莽年轻的时候跟班氏兄弟关系很好,他把班彪当兄长,把班稚当弟弟看待。班彪去世的时候,王莽还亲自去奔丧,送的祭品和丧葬费非常丰厚。平帝继位,太后临朝听政,王莽掌握实权,一心想搞个“太平盛世”,还派使者到各地考察民风,收集赞美歌颂的辞章,但班稚对此却没有任何表示。当时琅邪太守公孙闳向朝廷报告了灾害情况,大司空甄丰就派人跑到两郡去暗示地方官吏和百姓,然后弹劾公孙闳是故意造谣生事,说他危言耸听,而班稚对此事却没有任何表示,王莽认为他这是嫉贤妒能,妨碍了圣明的政治,说他不是个好东西。太后说:“不宣传好的事情,却要对报告灾害的人另行处罚,这怎么行?再说,后宫里那些贤良的家属,我也很同情啊!”结果,公孙闳被关进监狱处死了。班稚害怕了,赶紧上书向太后谢罪,请求辞去官职,愿意去延陵园当个小官,太后同意了。他领着原来的俸禄,安安稳稳地过了一辈子。因此,班氏家族在王莽时代没有受到牵连,也没有遭到什么灾祸。

一开始呢,汉成帝性格比较宽厚,喜欢听直言进谏,所以像王音、翟方进这样的人,即使犯了法,也能直言上奏。而刘向、杜邺、王章、朱云这些人就更厉害了,直接肆无忌惮地批评皇帝。所以从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到皇帝的舅舅们,大将军兄弟,还有朝中大臣、后宫嫔妃,以及那些跟许氏家族沾亲带故有权有势的人,没有一个不被他们这些人的文章讽刺攻击的。只有谷永曾经说过:“建始年间和河平年间,许氏、班氏家族权势熏天,影响朝政,遍布全国,赏赐无数,掏空了国库,皇帝的宠妃也多到极点,这实在是不应该啊!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这些人什么好处都占尽了,比以前更过分。”谷永用这些话来反驳赵、李二人的说法,也没什么矛盾的地方。

然后呢,就说到了稚生彪。彪字叔皮,从小和堂兄嗣一起学习,家里有很多朝廷赏赐的书籍,生活也很富裕,很多喜欢研究古代典籍的人都从远方来拜访他,就连扬雄那样的大人物都经常登门拜访他父亲。

虽然他堂兄嗣也学习儒家经典,但他却崇尚老庄的清静无为之道。有一次,桓生想借他的书,嗣却回答说:“像老子、庄子那样的人,他们摒弃了圣人的智慧,注重养生保真,保持清静淡泊,回归自然,只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而不被世俗所役使。他们隐居山林,就不会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他们安居一隅,就不会被外界的荣华富贵所动摇。他们不落入圣人的圈套,不吃骄奢淫逸的诱惑,自由自在,谈论他们的,也无法用世俗的名利来衡量他们,所以才值得敬佩。而你啊,已经受了仁义道德的束缚,被名利的枷锁所牵绊,追逐着周公、孔子的脚步,效仿颜回、闵子的忠诚,你已经被世俗的教条所束缚了,又何必用大道来炫耀自己呢?古人有邯郸学步的故事,还没学成别人的步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法,最后只能爬着回家!恐怕你也会像他一样,所以我不把书借给你。”嗣的为人处世和他的观点就是这样。

叔皮啊,他只有遵循圣人的道理,才能尽心尽力。他二十岁那年,碰上王莽政权垮台,光武帝刘秀在冀州称帝。那时候隗嚣占据陇西,聚集了一大批人马,招揽天下英才,而公孙述则在蜀汉称帝,天下大乱,大的占据州郡,小的占据县城。隗嚣问叔皮说:“以前周朝灭亡后,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天下分裂,过了好几代才安定下来,难道像从横家那样的乱世又要重演了吗?还是说,天下大势会由一个人来扭转乾坤呢?希望先生能分析一下。”叔皮回答说:“周朝的兴衰和汉朝不一样。以前周朝设立五等爵位,诸侯掌握权力,根基本来就薄弱,而枝叶却十分强大,所以后来才出现从横家的那些乱事,这是必然的趋势。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实行郡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子没有世袭的权力。到了汉成帝时期,外戚专权,汉哀帝、汉平帝在位时间都很短,皇位三次断绝,危机从上层开始,百姓受苦。所以王莽才能得势,独揽朝政,篡夺帝位,但他并没有得到民心。因此,他称帝后,天下人都翘首以盼,叹息不已,十几年间,内外骚乱不断,远近各地都爆发起义,假冒的皇帝一个接一个冒出来,都自称是刘氏后裔,这说明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现在那些占据州郡城池的豪强,都没有像七国那样世代传承的根基。《诗经》里说:‘皇天在上,威严赫赫,观察四方,寻找百姓的愿望。’现在百姓都渴望汉朝复兴,都盼望着刘氏王朝,这已经很明显了。”

隗嚣说:“先生分析周朝和汉朝的局势,说得对,但是仅仅因为看到老百姓熟悉刘氏的姓氏,就认为汉朝会复兴,这就有点片面了!以前秦朝丢掉了天下,刘邦才夺取天下,当时老百姓知道汉朝吗?”叔皮听了隗嚣的话,又考虑到那些狂妄自大、不甘失败的人还在作乱,于是就写了《王命论》来应对当时的危局。文章里写道:

话说很久以前,尧帝禅位给舜,说:“舜啊,上天的历法数都在你身上了。”舜后来又把帝位传给了禹。到了稷和契,他们都辅佐唐尧和虞舜,为天下带来了光明和福祉,德泽绵延几代。到了商汤和周武王的时候,他们都拥有了天下。虽然他们各自的际遇和禅让方式不同,但他们都能顺应天意,体恤百姓,这根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刘邦继承了尧的帝位,刘氏家族的兴衰成败都记载在《春秋》里。唐朝凭借火德兴盛,汉朝继承了唐朝的帝位,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县,据说他母亲曾梦见神灵,预示着赤帝的祥瑞,这说明帝王的统治,必须要有圣明的德行,累积丰厚的功业,才能得到神明的保佑,得到百姓的爱戴,才能得到鬼神的庇佑,天下归心。从来没听说过没有根基,没有功德的人,就能轻易坐上这个位置的。

世人只看到高祖刘邦出身平民,就觉得他只是碰巧赶上了乱世,凭借手中的武器和游说之士,像争夺鹿一样争夺天下,侥幸成功。他们不明白,神器有命,不是靠智力就能得到的。唉,可悲啊!这也是世上乱臣贼子多的原因。这些人,难道只是不明白天道吗?他们也不明白人事啊!

你看那些穷人,饥寒交迫,只想着能有一件粗布短衣,能有一石粮食,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一块金子,但最终还是死在沟壑里。为什么呢?因为贫穷也是有命啊!更何况是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神明的帝位,岂能随便占有呢?所以,即使那些篡权夺位的人,像陈胜、吴广那样勇敢,像项羽、刘邦那样强大,像王莽那样权倾朝野,最终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杀头、被烹煮、被肢解。更何况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连几个儿子都管不好,还想暗中篡夺帝位吗?所以说,劣马拉不动千里车,麻雀飞不高,朽木不堪大用,能力不足的人担当不起重任。《易经》上说:“鼎足折断,覆了祭祀的肉食”,就是这个道理,说明担当不起重任啊!

秦朝灭亡的时候,很多英雄豪杰拥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阻止了他,说:“自从我嫁到你家,咱们一直穷困潦倒,突然富贵起来,恐怕不吉利。不如把兵权交给别人,事情成功了,我们也能少分点好处;事情失败了,祸患也有个着落。”陈婴听从了母亲的话,陈家因此得以平安。

王陵的母亲也预见到项羽必败,刘邦必胜。当时,王陵是汉军的将领,而他的母亲被楚军俘虏了。汉朝的使者前来,王陵的母亲见了使者,就说:“请您转告我的儿子,汉王是位英明的君主,一定会统一天下,让他好好辅佐汉王,不要有二心。”说完,她就当着汉使的面拔剑自杀了,以此来坚定王陵的决心。结果,汉朝最终统一了天下,王陵做了宰相,还被封为侯爵。一个普通的妇人,都能如此洞察事理,预料祸福,保全家族香火,名垂青史,更何况是大丈夫呢?所以说,穷达有天命,吉凶在于人。陈婴的母亲知道应该放弃,王陵的母亲知道应该兴起,明白了这四点,帝王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刘邦的成功,大概有五个原因:一是他是尧帝的后代;二是他的相貌奇特;三是他的神勇有征兆;四是他宽厚仁慈;五是他善于识人用人。再加上他诚实守信,善于谋划,虚心纳谏,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赶不上一样,用人好像是自己生出来的一样,听取别人的劝告像顺水推舟一样,抓住时机像箭一样迅速;吃饭的时候,嘴里还含着食物就吐出来接待宾客;脱下鞋子洗脚,迎接郦生;听取戍卒的意见,斩断将士思乡的情绪;敬重四皓的名声,割舍对亲人的爱;在陈地起用韩信,在亡命之徒中招揽陈平,英雄们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各种计策都用上了。这就是刘邦的大致策略,所以才能成就帝业。至于那些灵异的征兆,也可以略微提一下。

开始的时候,刘邦的母亲刘媪怀着刘邦的时候,梦见自己与神灵相遇,电闪雷鸣,天昏地暗,还有龙蛇等怪异景象。刘邦长大后,就显得非常聪明,与众不同。所以,王、武二人被他的气质所感动,放弃了争斗;吕公见到他的相貌,就将女儿嫁给了他;秦始皇东巡,是为了躲避刘邦的王气;吕后眺望云彩,就能知道刘邦的所在;刘邦起兵的时候,白蛇分开了;刘邦进入关中时,五星连珠。所以,韩信和张良都说这是上天授予的,不是人力所能为的。

话说啊,一个人要从历史的成败兴衰中吸取教训,仔细研究帝王的兴亡更替,认真思考这五种因素(这里指的应该是指五种影响国运的因素,原文未具体说明是哪五种),在选择和放弃上要谨慎,在标准和尺度上要符合规矩。可要是糊里糊涂的,只顾着争权夺利,越级妄为,对外不衡量自己的实力,对内又不了解天命,那肯定是要丢了保家卫国的领袖地位,失去长寿的福气,遭遇灭顶之灾,最后被杀头。那些英雄豪杰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害怕灾祸一样警惕,目光远大,见识深邃,能像陵、婴那样明智地划分势力范围,杜绝像信、布那样觊觎权位,抵制那些蛊惑人心的谬论,明白神器是上天授予的,不贪图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不被两个母亲(指后宫争斗)所耻笑,那就能福泽绵延子孙后代,享受天赐的福禄直到永远。

可惜啊,隗嚣(kuí xiāo)到死都没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逃到河西去了。河西大将军窦融欣赏他的才德,就去看望了他。窦融举荐了隗嚣的才能,让他做了徐县令,后来因为生病辞官。之后好几次被朝廷三公之位的人召见,但是他做官不是为了钱财,去的官职也不合他的心意;他学习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学问渊博却不俗气;说话也不是为了华丽,而是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

他有个儿子叫固,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他写了一篇《幽通之赋》,来表达他的一生抱负和志向。赋中写道:

“系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由凯风而蝉蜕兮,雄朔野以飏声。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终保已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懿前烈之纯淑兮,穷与达其必济,咨孤矇之眇眇兮,将圮绝而罔阶,岂余身之足殉兮?韪世业之可怀。”

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时间一天天过去,越来越想念,没有其他人敢提起,希望我的话不会玷污了这件事。我的灵魂孤零零的,却和神灵沟通,我的真诚之心日夜都在,梦里我爬上山远眺,仿佛看到了那些隐士,我采摘葛藤递给别人,并告诫他不要走险峻的山谷。

醒来后我还在想着这件事,心里迷茫,还没弄清楚,那些神灵太遥远了,没有实体,只能根据以前的预言来推测。有人说,要登高才能接近神灵,虽然路途遥远,但不会迷路,葛藤缠绕在树木上,我吟诵《南风》来安慰自己,我心里很害怕,就像在深谷边行走一样,这正如《诗经·二雅》中所描述的那样。虽然事情有好的预兆,但也需要引以为戒:为什么不趁着现在去劝说大家呢?时间飞逝,不会再来。

我接受了神灵的教诲,慢慢地等待,天地是无限的,而人生却短暂。事情复杂又艰难,困难很多,智慧却很少!只有圣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卫叔曾经驾驭昆吾,结果昆吾反叛,害死了他。管仲拉弓想射杀仇人,结果仇人却成了他的后援。世事变化莫测,谁能预料到事情的结局呢?雍伯因为先赏赐而招致怨恨,丁公因为行善而被杀害,在吉利的场合却遭遇不幸,在悲伤的地方却得到庆贺。世事变化如此反复无常,只有北方隐士才能看清其中的兴衰起伏。国家治理只顾及表面,内部却日渐衰败,表面上修饰装扮,内部却矛盾重重,只有做到中庸之道才有可能成功,但即使这样也未必能成功。

我沉迷于自己的想法,认为孔子的学说还不够完善,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死于祸乱之中,我追随圣人却得不到拯救,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小心,才能避免祸乱,人的精气神源于根本,枝叶繁茂也源于此。我担心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庆幸的是事情还没闹大。

话说黎淳在高辛氏时期很受重视啊,芈姓在南汜地区也很强大;嬴姓在百仪之地威名远播啊,姜姓则发源于三止之地:他们因为仁义而得到信任啊,仰慕上天之路,与上天同轨而行。东边的邻居残暴,残害仁义之人啊,周王因此在三五之位上有所作为;戎狄女子凶悍,丧失孝道啊,伯国因此衰败,归于龙虎之乱:周王发兵平乱,以成就自己的德行啊,然后再次沉醉于享乐之中,独自生活。 《震卦》象征着洪水泛滥在夏朝的庭院啊,周朝三次正朔更迭,最终灭亡了姬姓王朝;《巽卦》象征着羽化登仙在宣官之地啊,五次大变动之后,便带来了灾难。

人生道路漫长而生命短暂啊,世界玄妙莫测,难以周全了解,人们纷纷依赖鬼神占卜啊,最终才能穷尽宇宙,洞悉幽冥。妫姓和姜姓的人通过卜筮选择吉日啊,早晨祭祀时使用龟甲占卜。宣王和曹王兴衰成败都预示在梦境中啊,鲁国和卫国的名声和谥号都记载在铭文和歌谣里。母亲听到婴儿啼哭就刻石记事啊,许国国君处理政务,鞠躬尽瘁。道是混成一体,自然而然啊,各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源于同一个根本。神明预先决定人的命运啊,命运又随着人的行为而变化。文章写得不好,难以流传啊,所以遭遇不幸,名声受损。三栾氏同宗同源啊,即使迁移,其本质也不会改变。世事纷繁复杂,错综复杂啊,这正是许多人迷惑不解的原因。周朝和贾国衰败,导致百姓怨愤啊,齐国的人们生死祸福都掌握在命运手中,人们直言不讳,以纠正错误啊,诚实敬畏鬼神,并忌讳穿着丧服。

最可贵的是圣人的至理名言啊,顺应天性,断绝私情。万物都有欲望,但圣人不沉溺其中啊,也有厌恶的事物,但圣人不逃避,遵守孔子的教诲,不偏不倚啊,所以能够轻装前进,没有负担。三种仁爱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啊,夷齐的仁爱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声音。树木休养生息,才能繁茂昌盛啊,蚕茧层层叠加,才能保存蚕丝。纪侯自焚以保卫君主啊,皓子怀抱远大志向,而不追求功名利禄。要了解草木的特性啊,只要能够结果实,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希望能够名垂青史,永世不朽啊,这是古代先民们所追求的目标。

老天爷就像个大罩子,盖着我们,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这都是古代圣贤们留下来的好规矩,互相帮助,讲信用。想想虞舜时候的《韶》乐,演奏得那么美妙,凤凰都来朝拜了,这美妙的乐声,千百年来一直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上古的《素问》,记载着祥瑞白麟出现的故事,汉朝的皇帝因此也得到了天下的祝福,延续了王朝。

你看那些得道高人,他们能感化万物,神通广大,细微之处都能掌控。传说李广射虎,箭射到石头上都能把石头射开,这都是因为他们修炼到一定境界了。 要想跟神灵沟通,没有真心诚意怎么行?没有真本事,谁会相信你?就算只是学点小技巧,也需要坚持不懈,更何况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修道中呢?

我登上泰山和嵩山,俯瞰大地,感觉自己就像在群龙飞舞的云端。早上看到贞观盛世,晚上又看到它衰败,一切都在变迁,留下来的只有空壳。要是能像彭祖一样长寿,就能跟古代的圣贤们好好交流一番,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

最后总结一下:天地万物都是上天创造的,人要立身处世,就要修身养性,弘扬大道,只有圣贤才能做到。宇宙运行,周而复始,不停歇,我们应该保全自身,不求名利,这才是百姓的榜样。舍生取义,也是道的运用,看到万物受苦,我心里非常难过!这天地万物,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平静呢?我还能活多久,才能回归到这天地之间呢?

我永平年间当了郎官,负责管理秘书处的典籍,我一心扑在学习和写作上。有些人嘲笑我说我没有功劳,我还想起东方朔和扬雄,他们也曾因为没有赶上苏秦、张仪、范蠡、蔡泽那样显赫的时代而感到惋惜,但他们都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我想说明一下君子应该坚持的原则,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来回应他们。文章是这样写的:

朋友笑着对主人说:“我听说啊,圣人有他们坚持的道理,有才能的人也有他们不变的原则,说到底都是名声罢了。所以,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可是德行不能超越自身而特别显赫,功劳也不能违背时代潮流而单独辉煌,因此圣贤治国,总是忙忙碌碌,连自己的座位都暖和不了,烟囱也熏不黑。从这来看,选择和放弃是古人最重视的事,著书立说只是他们余暇之余的副业而已。你现在有幸生活在帝王时代,穿着朝服,享受荣华富贵,沉浸在道德修养中,学习龙虎之文,已经很久了。可是最终还是不能充分发挥你的才能,像龙一样腾飞,像鱼一样跃动,摆脱泥泞,在风云中驰骋,让看到你的人感到震惊,听到你的人感到震撼。你只是喜欢躺在床上看书,隐居在简陋的房屋里,上面没有依靠,下面没有根基。你只是在宇宙之外抒发你的情怀,在细微之处苦思冥想,潜心默记,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了。然而你的才能并没有在当代得到赏识,你的作为也没有对当世产生影响,即使你的辩才像波涛一样汹涌,你的文采像春花一样绚丽,仍然对你的地位毫无帮助。我觉得,你不如好好想想眼前的策略,制定一下合作的计划,让自己活着的时候有名声,死后有美谥,这样不是更好吗?”

主人听了朋友一番话后,陷入了沉思,朋友说的这些话,句句在理,却又让他难以抉择。他既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却又放不下心中对学问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 他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实则关系到他一生的方向和价值。 “取舍者昔人之上务,著作者前列之余事耳”,这句话在他脑海中反复回荡,让他更加迷茫。

主人哈哈一笑说:“你的话啊,就像看到华丽的外表却没看到内在的道德,拿着微弱的烛光,却没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以前啊,天下大乱,周朝失去了控制,诸侯互相争斗,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七个强大的国家互相争霸,天下分裂,像龙虎一样互相争斗。那些游说的人,像风一样迅速,像闪电一样迅猛,纷纷出来想拯救天下,其他的那些人也都纷纷投靠他们,当时的情况,简直数不清。那时候,即使是钝的刀,也能轻易砍断东西,所以鲁仲连一句话就得到了千金的赏赐,虞卿一句话就放弃了相印。

那些杂乱无章的乐曲,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如果不合乐律,像青蛙叫一样难听,那肯定不是《韶》、《夏》这样的正乐;那些投机取巧的做法,虽然能一时成功,但随着风俗的变化,很快就会行不通,那肯定不是君子所为。那些人,有的合纵,有的连横,亡命天涯,四处游说,商鞅用三套策略去迷惑孝公,李斯抓住时机去辅佐始皇,他们都抓住机会,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凭借投机取巧的手段去追求一时的富贵,早上还荣华富贵,晚上就可能凄惨悲凉,福气还没捂热就没了,祸事却接踵而来,坏人还会后悔,更何况是好人呢!再说,功劳不能凭空而来,名声不能虚假得来,韩非子靠辩论去讨好君主,吕不韦靠欺骗去获得国家利益,《说难》写完了,他自己却成了囚犯;秦国的东西卖得很贵,他的家族却因此而被灭。所以孔子有远大的志向,孟子培养浩然正气,他们怎么会乐意去做那些迂腐的事情呢?道是不能改变的。

现在是大汉朝,天下太平,扫清了障碍,开拓疆土,巩固了皇权,国家的基础像尧舜时代一样稳固,规模像黄帝唐尧时代一样宏大;皇帝统治天下,像太阳一样光明,像神一样威严,像大海一样广阔,像春天一样温暖。所以天下人都归顺于他,沐浴着他的恩德,享受着太平盛世,就像草木生长在山林里,鸟鱼生活在水泽里一样,适时而生,才能繁荣昌盛,错过时机就会衰败。这是天地的运行规律,岂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你现在身处太平盛世,却谈论战国时代的事情,用你有限的见识去怀疑你所看到的事物,想要用浅薄的见识去衡量泰山的高度,用狭隘的胸襟去测量深海的深度,这怎么能行呢?”

客人说:“像鞅、斯这样的人,都是周朝衰败时期那些坏人,我已经听明白了。请问上古那些有才能的人,他们是如何处世、践行道义、辅佐君王成就功名,并且可以作为后世学习的榜样呢?您能不能说说,不说也没关系。”

主人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当初,咎繇辅佐虞舜,箕子辅佐周武王,他们跟帝王沟通,谋划圣人的大事;殷商的成汤在傅岩得到梦兆,周朝的文王在渭水边得到吉兆,齐国的宁戚在闹市高歌,汉朝的张良在圮桥得到书信,这些人都是等待天命,与神灵沟通,不是靠言语就能让人相信的,所以才能制定出必然成功的策略,成就无穷的功勋啊。最近的陆机精通辞赋,凭借《新语》而名扬天下;董仲舒闭门苦读,文章才华震惊儒林;刘向潜心钻研典籍,辨析考证古代史实;扬雄潜心思考,写出了《法言》和《大玄经》;这些人都在君王身边,探究先圣的奥秘,沉浸在学术的殿堂,徜徉在典籍的海洋,从而保持本真,发挥才华,为圣人所接纳,名垂后世,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再说那些隐士,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坚持节操,惠施甘愿蒙受耻辱做官,颜回安于箪食瓢饮的生活,孔子完成了《春秋》的编写,他们的名声传遍天下,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再说我听说过:一阴一阳,是天地运行的法则;文质兼备,是王道的准则;有相同也有不同,是圣哲的常态。所以说:“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志向,坚守你天生的禀赋,顺从天命,安于自己的本分,品味其中的甘甜,神明会听到你的心声,何必在意名利呢!” 你难道没听说过和氏璧藏在荆山石头里,随侯珠藏在蚌壳里吗?多少年都没人发现,却不知道它们将要闪耀光芒,散发出光彩,千年之后依然光华流溢。应龙潜伏在污泥浊水中,鱼鳖嘲笑它,却没看到它能奋起神威,呼风唤雨,飞腾于荒野,翱翔于天空。所以说,泥土中能飞上天的,是应龙的神力;先贱后贵的,是和氏璧、随侯珠的珍贵;一时失意却最终显达的,是君子的真性情。

像牙、旷擅长演奏管弦乐器,离娄虽然眼睛不好却能辨别毫厘之分;逢蒙精通弓箭,班输技艺高超;良乐擅长驾驭,乌获力大无比;和、鹊精通针石之术,研、桑精于计算。我虽然不能与他们相比,但我也沉浸于文学之中,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