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山东菑川薛县人。年轻的时候当过监狱小吏,犯了点事儿,被免职了。家里穷,只能在海边放猪。四十多岁了,才开始学习《春秋》和其他一些杂学。
汉武帝刚当上皇帝,就广招贤良的文人学者。这时候,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因为他的才能被征召当了博士。后来被派去跟匈奴谈判,回来汇报的结果皇帝不满意,皇帝生气了,觉得他不行,公孙弘就装病告假回家了。
元光五年,朝廷再次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菑川国的人又推荐了公孙弘。公孙弘推辞说:“我以前去过西边,结果办砸了,实在没啥本事,还是选别人吧。”但菑川国的人坚持推荐他,最后公孙弘当上了太常。皇帝下诏书让众儒生们作答:
制曰:**(原文)**
大概啊,我听说古代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们穿着打扮各有规矩,但百姓都很安分守己;阴阳调和,五谷丰登,牲畜兴旺,甘露降落,风雨适时,祥瑞的禾苗生长,红色的草出现,山不秃,泽不涸;麒麟凤凰在郊野出现,龟龙在沼泽里游动,河洛出现图谶;父亲不丧子,兄长不哭弟弟;北方边境安定,南方交趾地区也安定,无论船只车辆到达哪里,人们居住的地方,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朕对此非常高兴,现在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盛世呢?你们这些读书人,好好研究先圣的学问,阐明君臣的道理,好好议论,让你们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产生影响,我大胆地问你们:天人之间的道理,根本是什么?吉凶的征兆,又在哪里?禹、汤时代的水旱灾害,原因是什么?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应该怎么实施?国家传承基业,万物变化,天命如何决定兴衰?天文、地理、人事变化的规律,你们都学习过。你们要认真思考,详细地写出你们的答案,写成文章,朕会亲自阅读,不要有任何隐瞒。
公孙弘回答说:
我听说啊,远古尧舜时代,不把爵位看得太重,老百姓就都愿意做好事;不怎么用严刑峻法,老百姓也不会犯法,因为统治者以身作则,老百姓自然就信任他们。可到了现在,越是重视爵位和赏赐,老百姓越不积极;刑罚越严厉,坏事反而越多,因为上面的领导不正派,老百姓当然不信任他们了。其实啊,光靠重赏严罚,还不足以鼓励做好事、禁止坏事,关键在于统治者要取信于民。
所以说,能者上岗,各司其职;杜绝废话,事情就能办成;不制造没用的东西,赋税就能减少;不耽误老百姓的时间,不占用老百姓的劳力,老百姓就能富裕;有德行的人提拔,没德行的人淘汰,朝廷才能威望高;有功劳的人升迁,没功劳的人降职,大臣们才会兢兢业业;惩罚要恰当,坏人才会收敛;奖赏要合乎情理,下属才会努力。这八条,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以说,老百姓只要有事情做就不会争斗,事情处理得公平就不会怨恨,有礼仪就不会放肆,受到爱戴就会亲近上级,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大事。所以,法律不能违背道义,老百姓才会服从而不背叛;和谐不能违背礼仪,老百姓才会亲近而不放肆。所以,法律惩罚的是违背道义的行为,和谐奖励的是符合礼仪的行为。礼仪是老百姓所遵守的,赏罚符合礼仪,老百姓就不会违反法令了。所以,规定衣冠服饰,老百姓也不会违反,这就是长久以来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听说啊,气场相同就会互相追随,声音相近就会互相回应。现在君主在上以德服人,百姓在下和睦相处,所以人心和谐,气场和谐,形体和谐,声音和谐,天地万物都会和谐相应。所以阴阳和谐,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牲畜繁衍,好庄稼生长,红色的草药生长,山不干枯,水不干涸,这就是和谐的极致。所以形体和谐就不会生病,不生病就不会夭折,所以父亲不会丧子,兄长不会痛哭弟弟。君主的德行能与天地相匹配,智慧能与日月相比,那么麒麟凤凰就会出现,龟龙就会出现在郊外,黄河会出图,洛河会出书,远方的君主都会称赞他的道义,带着礼物前来朝拜,这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河出图,洛出书”,远方诸侯无不称颂其义,纷纷进贡朝拜,这便是和谐的极致。
我听说啊,仁爱就是爱,义就是应该做的,礼就是行为准则,智就是策略的根本。能带来好处,消除危害,不偏不倚地爱所有人,这就是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这就是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序,这就是礼;掌握生杀大权,疏通堵塞的渠道,权衡轻重,分析得失,让远近、真假都呈现在统治者面前,这就是策略。这四样东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为人处世的准则,都应该好好运用,不能废弃。掌握了要领,天下就会安定太平,法律法规制定了也不用怎么用;要是没掌握好策略,上面统治者就会被蒙蔽,下面官吏就会混乱。这些道理啊,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我听说尧帝时遇到大洪水,让禹去治理,没听说禹自己还造洪水呢!商汤时期的旱灾,也是夏桀遗留下来的祸患。桀和纣做坏事,受到了上天的惩罚;禹和汤积德行善,因此统治了天下。从这些事情来看,上天赏罚分明,顺应天意就能天下太平,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祸。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运行的规律。我愚笨又鲁莽,担当不起这么重要的任务。
当时参加对策的人有一百多个,太常寺奏报说我的排名靠后。策论写完后,皇上却把我的策论挑出来,评为第一名。皇上召见了我,觉得我相貌堂堂,就授予我博士的官职,让我在金马门侍候。
我又上书说:“陛下拥有先圣一样的权力,却没有先圣一样的名声;拥有先圣一样的百姓,却没有先圣一样的官吏,所以虽然形势相同,治理的结果却不同。先朝的官吏正直,所以百姓淳朴;现在官吏邪恶,所以百姓愚昧。政策失误,无法实行;命令疲软,无人听从。让邪恶的官吏推行错误的政策,用疲软的命令去治理愚昧的百姓,百姓是无法教化的,这就是治理结果不同的原因。我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就有所改变,三年就有了成效,五年就安定了。这全看陛下的决心。”奏章呈上去后,皇上用册书回复我说:“弘你称赞周公的治理,你认为你自己的才能和周公相比,谁更厉害?”我回答说:“我愚笨浅陋,哪里敢把自己的才能和周公相比!但是,我心里清楚地知道,治理国家是可以做到那样的。老虎、豹子、马、牛,这些难以驯服的禽兽,只要经过训练和调教,就能驾驭自如,完全听从人的指挥。我听说揉弯竹子不需要很多天,冶炼金石也不需要很多月,何况人对利害得失的反应,岂能比得上禽兽和金石?一年就有所改变,我还觉得时间太长了呢!”皇上对我的话感到很惊讶。
话说当时朝廷正跟西南夷族打交道,巴蜀地区为此吃尽了苦头,皇帝就派了张弘去看看情况。张弘回来汇报工作,狠狠批评了西南夷,说他们根本没啥用处,但皇帝没听他的。每天上朝议事的时候,张弘就详细地把情况摆出来,让皇帝自己拿主意,他从不当面跟皇帝顶嘴。后来皇帝发现张弘为人谨慎厚道,辩论能力又强,还熟悉文法和官场事务,又懂得用儒家思想来包装自己,皇帝很欣赏他,不到一年就把他提拔到左内史这个位置了。
张弘上奏章的时候,如果遇到皇帝不同意的地方,他从来不当面争辩。他经常和主爵都尉汲黯私下商量,汲黯先把意见说出来,张弘再补充说明。皇帝通常都听他们的意见,所以张弘越来越受皇帝宠信。有一次,他和一些大臣一起商议好了对策,结果到了皇帝面前,他又违背了之前的约定,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汲黯当面质问张弘:“齐国人一向狡猾,不讲情义,一开始你们还跟我们一起商量好的对策,现在却都反悔了,这也太不忠诚了吧!”皇帝问张弘怎么回事,张弘回答说:“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不忠诚。”皇帝觉得张弘这话有道理。宫里那些受宠的宦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张弘坏话,但皇帝反而更加器重他。
张弘为人谈吐风趣,见多识广,他经常说,当皇帝的毛病就是目光不够远大,当臣子的毛病就是不够节俭。“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这句话他经常挂在嘴边。他对继母非常孝顺,继母去世后,他还守孝三年。
张弘做了好几年内史,后来升任御史大夫。那会儿朝廷又在东方开辟了苍海郡,在北方修建了朔方郡。张弘多次劝谏皇帝,说这些举措会耗尽国家的财力,去建设那些没用的地方,希望皇帝能放弃这些计划。于是皇帝就派朱买臣等人跟张弘辩论,说在朔方建郡的好处。朱买臣提出了十条理由,张弘一条也没驳倒。张弘最后无奈地说:“我这个山东乡下人,不懂得这些地方的好处,我还是建议放弃西南夷和苍海郡的建设,把精力都放在朔方郡吧。”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
汲黯说:“弘啊,他官居三公,俸禄丰厚,却还穿着粗布棉被,这摆明了是装样子!”皇上问弘,弘回答说:“确实如此。九卿之中,跟臣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了,但是今天皇上当庭责问臣,这确实是臣的毛病。我身为三公,却穿粗布棉被,确实是装模作样想沽名钓誉。再说,我听说管仲辅佐齐桓公,有三处宅邸,生活奢侈,超过了君主,桓公因此称霸,也算是僭越了君主。晏婴辅佐齐景公,饮食从不加肉,妾室也不穿丝绸,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这又是在向百姓看齐。如今我弘担任御史大夫,却穿粗布棉被,从九卿到小吏,都一样,这正如汲黯所说。如果没有汲黯,陛下又怎么会听到这些话呢?”皇上觉得弘这话有几分道理,更加器重他了。
元朔年间,弘取代薛泽担任丞相。在此之前,汉朝通常都是用列侯来担任丞相,只有弘没有爵位。于是皇上发布诏书说:“朕效法先圣的教诲,广开进贤之路,招揽天下人才。古时候任用贤才讲究的是按顺序授予官职,根据能力授予官位,功劳大的俸禄就厚,品德高的爵位就高,所以武功显赫的人才能获得重赏,文治有功的人才能得到褒奖。现在就封六百五十户平津乡的土地给丞相弘,让他做平津侯吧!”从此以后,这便成了惯例,丞相被封侯,是从弘开始的。
那时候,皇上正大力发展事业,广举贤良。弘自己被举荐为贤良的第一名,从一个步行的平民,几年时间就做到宰相,还被封为侯爵。于是他建起了宾馆,开辟了东阁来接待贤士,和他们一起商议国事。弘自己只吃一顿肉,吃粗粮饭,宾客们衣食住行全由他供给,俸禄都用来招待宾客了,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忌妒,表面宽厚,内心深沉。凡是和他有过节的人,不管关系远近,即使表面上和他关系很好,最后他都会报复对方的过错。杀了主父偃,把董仲舒贬到胶西,都是弘的功劳。
淮南王和衡山王造反了,朝廷正忙着处理这件事,我(张弘)的病也严重了。我感觉自己没啥功劳就封了侯,做了宰相,应该辅佐明君,安抚国家,做好臣子的本分。现在诸侯们都想着造反,这都是我们这些大臣没做好本职工作造成的。我担心自己病死了都没法交代,所以就上书给皇上:
“我听说天下有五条大道,而实行这五条大道需要具备三种品质。这五条大道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而实行这五条大道的三种品质是仁、智、勇。所以说‘好问才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践才能接近仁爱,知耻才能接近勇敢。’懂得这三点,就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知道怎么管理自己,才能知道怎么管理别人。从来没听说过不能管理自己却能管理别人的人。陛下您孝顺父母兄弟,学习三代帝王的功德,建立周朝的礼乐制度,兼备文治武功,招揽天下人才,按照才能任命官员,这是为了激励百姓,提拔贤才啊!而我愚笨又没啥本事,陛下却破格提拔我这个小兵,封我为列侯,还让我做到了三公的位置。我的才能根本配不上这份殊荣,再加上我现在还病得很重,恐怕我还没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就先死了,到时都没法报答您的恩情。所以我想辞去侯爵的爵位,请求退休,让贤能的人才上位。”
皇上回信说:“古代都是奖励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成之君推崇文治,遭遇战争则推崇武功,从来没有人改变过这个原则。朕日夜努力,才能继承皇位,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特别重视和谁一起治理国家。君子总是希望把好的事情延续到后世,这种想法一直存在朕心中。你生病了,怎么还不好好养病,却上书辞官,这说明朕做得不好啊!现在事情比较少,你还是保重身体,别多想,好好配合治疗。”然后皇上赏赐了我牛、酒和各种丝绸。
过了几个月,我的病就好了,又重新上任工作了。
公孙弘当了丞相和御史一共六年,八十岁才去世,死的时候还是丞相。在他之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这些人先后当了丞相。从李蔡到石庆这几位,丞相府的宾客馆舍都空空荡荡的,到了公孙贺和刘屈氂的时候,干脆把那些地方改成了马厩、车库和仆人住的地方了。只有石庆为人谨慎小心,最后也当到了丞相,其他的那些丞相都最终被杀头了。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侯爵位,当了山阳太守十几年。后来朝廷下诏书征召巨野县的县令史成到京城来,公孙度把他扣留下来不放,因此被判了城旦之刑(一种古代的苦役)。
元始年间,朝廷追封功臣之后,皇帝下诏说:“汉朝建立以来,那些在朝廷上做官的,生活简朴,轻视钱财重视道义,没有比得上公孙弘的。他当了宰相和侯爵,却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粮,把俸禄都用来接济老朋友和宾客,自己一点也没剩下,可以说是比规定的标准还低,从而带动了社会风气,这和那些家里富得流油,却穿戴华丽衣服来装样子骗人的人完全不一样。公开表扬他的德行和义举,用来引导社会风气,这是圣王的做法。 所以,要赐给公孙弘的子孙中,那些合适的人,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
卜式是河南人,靠种地和养牲畜为生。他有个弟弟,弟弟长大后,卜式把自己挣的钱都给了弟弟,只留了几百只羊自己去放牧。卜式上山放羊十几年,羊的数量增加到一千多只,又买了田地和房屋。可他弟弟把家产都败光了,卜式就又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弟弟,好几次都是这样。
当时汉朝正在和匈奴打仗,卜式上书朝廷,愿意拿出自己一半的家产支援边疆。皇帝派人去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从小就放羊,不习惯做官,不想做。”使者又问:“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冤屈,想来告状?”卜式说:“我一生没和人争过什么,乡里穷的人我都借钱给他们,不守规矩的人我都教导他们,大家都跟着我学,我有什么冤屈呢!”使者说:“那你到底想干什么?”卜式说:“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为国捐躯,有钱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卜式的话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把卜式的话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正常人的想法。不守规矩的人不能用来教化百姓,反而会扰乱法纪,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皇帝没有理会,过了几年才把卜式的事搁置了。卜式回家后,又继续种地放羊了。
一年多后,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了朝廷。可是,县里开支很大,仓库都空了,穷苦百姓大批迁移,都需要县里接济,县里实在无力全部供应。 于是,(杨)式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迁移的百姓。河南太守把那些富人资助穷人的事上报朝廷,皇上看到(杨)式的名字,说:“这个人以前就想拿出自己家一半的财产来支援边疆。”于是皇上就赏赐(杨)式四百个免役的名额,(杨)式又把这些名额全部交给了官府。当时,富人们都争着藏匿钱财,只有(杨)式特别想帮助朝廷承担费用。皇上因此认为(杨)式是位真正的长者,就召见他,任命他为中郎,赐给他左庶长的爵位,以及十顷田地,并且下令天下公告,以此来表彰他,激励百姓。
过了些时候,(杨)式一开始不愿意做官当郎,皇上说:“我上林苑里有一些羊,想让你去放牧。”(杨)式做了中郎后,穿着布衣,穿着草鞋去放羊。一年多后,羊都长得肥壮了。皇上路过羊圈,很欣赏(杨)式的做法。(杨)式说:“这不仅仅是放羊,治理百姓也和这个一样。要按时让它们休息,不好的就赶走,不要让它们败坏整个羊群。”皇上很惊奇他的话,想试试让他去治理百姓。于是任命(杨)式为缑氏县令,缑氏县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安定下来;后来又升迁他为成皋县令,他负责漕运,成绩也非常好。皇上认为(杨)式为人忠厚老实,就把他任命为齐王太傅,后来又升任齐王相。
后来吕嘉叛乱,(杨)式上书说:“我听说君主以臣子的死为耻。朝廷大臣应该都尽忠报国,那些能力稍差的也应该拿出钱财来支援军队,这样才能做到让强国不敢侵犯。我愿意带着我的儿子和临菑擅长射箭的、博昌擅长造船的,请求出战,以尽我的忠心。”皇上赞赏他,下诏说:“我听说应该以德报德,以正报怨。今天天下不幸发生战乱,郡县和诸侯中还没有人能奋勇直前,以正道行事。齐国的相国(杨)式平时躬耕,放牧牲畜,他总是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分出去另立门户,从不为利益所迷惑。前些日子北方边境发生战事,他上书请求支援官府。前几年西河地区闹饥荒,他带领齐国百姓运送粮食。现在他又第一个站出来,虽然还没上战场,但也可以说他的忠义之心已经表露无遗了。赏赐(杨)式关内侯的爵位,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并且下令天下公告,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元鼎年间,朝廷派征式接替石庆担任御史大夫。征式上任后,就说各郡国对盐铁专卖和船只的计算方法不方便,建议取消。皇上因此对他不太满意。第二年要举行封禅大典,征式又不懂得写文章,就被降职为太子太傅,由儿宽接替他的位置。后来征式寿终正寝。
儿宽是千乘人,学习《尚书》,师从欧阳生。通过郡国选拔到博士那里学习,又师从孔安国。他很穷,没有钱财,曾经给同学当过佣人,养活自己。平时干些零工,一边锄地一边带着经书,休息的时候就诵读,学习非常刻苦。后来通过考试成为掌故,因为成绩不错,被补任为廷尉文学卒史。
儿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自持的操守,擅长写作,但是武艺不行,口才也不好。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廷尉府里全是精通文史法律的官员,而儿宽作为儒生在其中,大家觉得他不熟悉事务,所以没给他安排具体工作,把他调到北地去管理牲畜几年。回到廷尉府后,他负责管理牲畜的账簿,正好碰上廷尉府里有个案子难以决断,已经反复讨论多次都没结果,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办。儿宽就解释了其中的关键,于是大家就让他起草奏章。奏章写好后,大家看了都觉得很服气,就呈报给了廷尉张汤。张汤大吃一惊,召见儿宽和他谈话,发现他很有才干,就把他提拔为属官。皇上看了儿宽写的奏章,立刻就批准了。后来有一天,张汤去见皇上,皇上问他:“之前那份奏章不是一般官员能写出来的,是谁写的?”张汤说是儿宽。皇上说:“我早就听说过他了。”张汤于是开始重视儒学,任命儿宽为奏谳掾,让他用古代法律条文来解决疑难案件,非常器重他。等到张汤当上御史大夫后,又把儿宽提拔为属官,并推荐他担任侍御史。儿宽觐见皇上时,谈论经学,皇上很高兴,还和他一起讨论《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后来儿宽被提升为中大夫,之后又升任左内史。
话说这宽啊,治理百姓那叫一个好,他鼓励发展农业,减轻刑罚,认真处理诉讼案件,对人谦逊和蔼,总是想着怎么赢得民心。他还选拔那些仁厚善良的官员,让他们体恤百姓疾苦,从不追求虚名,所以老百姓和官员们都特别爱戴他。宽还上奏朝廷,开凿了六条辅渠,制定了灌溉田地的水利法令。收税的时候,他根据情况灵活掌握,还经常和老百姓互相借贷,所以有时候税收并不完全到位。后来要出兵打仗了,左内史因为税收不足而面临免职,老百姓听说要免税了,都害怕失去这个机会,家家户户都用牛车或者肩挑背扛地把税款送来,络绎不绝,税收反而超额完成了。皇上因此更加器重宽。
后来要讨论效仿古代巡狩封禅的事情,几十个儒生一起讨论,也没个结果。之前司马相如去世了,留下一封遗书,歌颂皇上的功德,还说有祥瑞出现,足以举行封禅大典。皇上觉得这遗书写得不错,就问宽的意见。宽回答说:“陛下您本身就拥有圣明的德行,统领着众多臣子,祭祀天地,祭拜百神,您的心意所向,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回应,天地都会响应您,祥瑞也会显现。封禅泰山,祭祀梁父山,昭告您的祖先,展现您的功德,这是帝王盛大的典礼。但是,封禅的具体仪式,经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要举行封禅大典,需要向天地神祇禀告,必须谨慎认真,以虔诚之心来沟通神明。百官的职责,都要根据各自的职务制定相应的礼仪规范。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制定这些礼仪,不是君臣们能够随意列举的。如果要举办这么大的事情,需要耗费好几年时间,让群臣充分准备,最终也未必能成功。只有天子才能建立和谐的中庸之道,统筹安排,像金声玉振一样,才能顺应天意,获得上天的庆贺,奠定万世的基础。”皇上听了很认同,于是自己制定了仪式,并参考儒家的典籍加以润色。
好家伙,事情办成了!皇上要办大事,就让董仲舒当了御史大夫,跟着皇上一起到泰山封禅,回来后又去了明堂。董仲舒给皇上祝寿,说了一大堆好话:“我听说夏商周三代改朝换代,都是循序渐进的。最近圣朝中断了,陛下您奋发图强,天地感应,您建起了明堂和辟雍,祭祀泰一神,六律五声的音乐,都表达了您的圣明意愿,神乐四面八方齐奏,各有象征意义,来辅助隆重的祭祀,为万世树立典范,天下万民真是太幸运了!接下来要建立大元本瑞,到泰山告祭,开启吉祥之门,等待祥瑞降临。癸亥年祭祀,阳光普照;上元甲子年,祭祀庄严肃穆,长久享有。光芒充盈,天文现象清晰可见,象征着日渐昌盛,上天也降下祥瑞回应。我董仲舒再次拜谢皇上,祝愿皇上万寿无疆!”皇上说:“敬请您也举杯共饮!”
然后,太史令司马迁他们跟皇上说:“历法纪年都乱套了,汉朝建立以来也没改正朔,应该好好整顿一下。”皇上就下令让董仲舒和司马迁他们一起制定汉朝的《太初历》。具体内容记载在《律历志》里。
话说当初,梁国丞相褚大通注释《五经》,当上了博士,那时候董仲舒是他的学生。后来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空缺了,皇上就征召褚大通。褚大通觉得自己肯定能当上御史大夫,美滋滋地去了洛阳。结果到了洛阳,听说董仲舒当上了御史大夫,褚大通当时就乐了,哈哈大笑。等他到了之后,跟董仲舒一起在皇上面前讨论封禅的事,发现自己根本比不上董仲舒,只好心服口服地说:“皇上真是识人啊!”董仲舒当了御史大夫,因为皇上很满意他,所以他很久都没什么机会劝谏皇上,手下的人也觉得他比较容易相处。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九年,最后在任上去世了。
话说啊,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公孙弘、卜式、儿宽,都曾经像鸿雁一样默默无闻,困窘地生活在平民百姓中间,要不是赶上了好时候,哪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呢?” 你看,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国库充盈,但是边疆少数民族还没完全臣服,很多制度也不完善。皇上正想找些文武全才来帮忙,可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合适的人。后来好不容易用豪华马车去迎接枚乘,见到主父偃后还连连叹息呢! 这之后,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纷纷出来效力了。
卜式是从放牛牧羊的农民中被提拔起来的,弘羊是从管理仓库的小吏中被选拔出来的,卫青是从奴仆中脱颖而出的,金日磾是从降服的敌人中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啊,以前都只是些普通的劳动人民,跟咱们现在盖房子、耕田的差不多。汉朝能找到这么多人才,真是空前绝后啊! 像公孙弘、董仲舒、儿宽这样儒雅的学者;像石建、石庆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像汲黯、卜式这样正直的人;像韩安国、郑当时这样善于推荐人才的人;像赵禹、张汤这样能制定法令的人;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这样文采斐然的文人;像东方朔、枚皋这样幽默风趣的人;像严助、朱买臣这样善于应对的人;像唐都、洛下闳这样精通历法的人;像李延年这样精通音律的人;像桑弘羊这样善于筹划的人;像张骞、苏武这样忠诚的使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优秀的将领;像霍光、金日磾这样受皇帝遗诏辅佐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数都数不清! 所以汉朝才能创造出那么辉煌的功业,留下那么多制度和文化,后世的人根本无法超越。
孝宣皇帝继承了先祖的基业,继续发展壮大汉朝,他还重视六艺,广招贤才。像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这些儒家学者都得到了重用;刘向、王褒凭借他们的文章名扬天下;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这些将军们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等等地方官吏,也都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们的功绩都记载在史书上了。 就算只看这些名臣,那也是人才济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