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贺,字子叔,是甘肃一带义渠人。他爷爷昆邪,汉景帝的时候当过陇西太守,带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平曲侯,还写过十多篇文章呢。
公孙贺年轻的时候当过骑兵,也立过不少战功。从汉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当了武帝的侍从,武帝当皇帝后,他升官当了太仆。他老婆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所以他很受皇帝的宠信。元光年间,他被任命为轻车将军,带兵去了马邑。四年后,他又去了云中。五年后,他又跟着大将军卫青出征,立了功,被封为南窌侯。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左将军,去定襄打仗,结果没啥功劳,还因为酎金案被削了爵位。接着他又被任命为浮沮将军,带兵去了五原,走了两千多里,还是没啥功劳。八年后,他接替石庆当了丞相,被封为葛绎侯。
那时候朝廷事情特别多,皇帝对大臣们要求特别严格。从公孙弘之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这三个人都因为各种事情被处死。石庆虽然谨慎小心,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经常被皇帝责备。一开始,皇上要任命公孙贺当丞相,他死活不肯接印,还跪在地上哭着说:“我本来就是边疆出身,只会骑马射箭,根本没能力当丞相啊!”皇上和旁边的侍卫看到公孙贺这么悲伤,都感动得哭了,皇上说:“扶起丞相!”公孙贺还是不肯起来,皇上只好亲自把他扶起来,公孙贺这才不得不接受了任命。出来之后,侍卫们问他为什么那么坚决地不肯接受,他说:“皇上英明神武,我能力不够,怕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以后肯定要完蛋!”
贺子敬声,他爹给他弄了个太仆的官儿当,父子俩都当了朝廷大官。可这敬声仗着自己是皇后的外甥,骄奢淫逸,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征和年间,他私自挪用了北军将近两千万钱,事情败露后,直接被抓进监狱了。
那时候,皇上正下令抓捕阳陵人朱安世,可怎么也抓不到,皇上急得不行。贺子敬声为了救他儿子,主动请缨去抓朱安世,以此来抵罪。皇上答应了。结果还真让他把朱安世给抓到了。这朱安世啊,是京城有名的大侠,听说贺子敬声要拿他来救他儿子,哈哈大笑说:“丞相家的祸事都牵连到宗族了,南山上的树木不够我写供词,斜谷里的树木也不够做我的刑具!” 朱安世直接在监狱里上书,告发贺子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还指控他派人做法事诅咒皇上,甚至在甘泉宫的驰道上埋了木偶人,诅咒皇上说些坏话。朝廷派人调查贺家,彻底查清了他们的罪行,最后父子俩都死在了狱中,整个家族也跟着遭殃。
这巫蛊之祸啊,是从朱安世这儿开始的,江充把它搞大,最后连公主、皇后、太子都牵扯进去了,一个个都倒霉。这些事,《江充传》和《戾园传》里都有记载。
刘屈氂,是武帝的庶兄,中山靖王之子,他怎么当上官的,还真不太清楚。
征和二年春天,皇上下了道旨意给御史说:“前任丞相贺,仗着老关系和高地位作恶,大搞土地兼并,肥了自己的子弟和宾客,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对边疆建设毫无益处,还收受贿赂,我一直忍着呢!他到头来还不悔改,竟然还用边疆的资源,逼迫内郡自己造车,还让农民自己修路,以此来压榨百姓,弄得牲畜都累死了,军备也削弱了;下面的官吏乱收费,百姓都逃跑了;他还伪造诏书,暗中勾结朱安世。现在证据确凿了。就让涿郡太守屈氂当左丞相吧,把丞相长史的职位一分为二,好让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来应聘。亲近亲属,任用贤才,这是周朝和唐朝的治国之道啊!赏赐屈氂二千二百户封地,封他为澎侯!”
秋天到了,太子被江充诬陷,结果太子杀了江充,带兵攻打丞相府。丞相石奋力逃命,连印信都丢了。那时候,皇上为了避暑住在甘泉宫,丞相的长史趁着生病的机会赶紧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
皇上问:“丞相这是怎么回事?”长史回答说:“丞相把这事儿捂得很严实,不敢轻举妄动,还没派兵呢。”皇上生气地说:“事情闹得这么大,还叫捂严实?这算什么?丞相一点周公那样的风度都没有!周公当年不还杀了管叔和蔡叔吗?” 于是皇上就给丞相下了一道圣旨,旨意上写着:“抓捕并斩杀叛乱者,赏罚自有规定。用牛车做成拒马,不要跟叛军短兵相接,避免造成大量士兵伤亡。把城门紧紧关闭,别让叛乱者跑出去。”
太子造反,带兵打仗,对外宣称皇帝在甘泉病重,情况不明,奸臣要造反。皇帝就从甘泉回来了,住进了城西的建章宫,下令调动三辅附近的军队,所有官职在二千石以下的都得听从丞相指挥,丞相兼任大将军。太子也派人去长安,赦免了监狱里的囚犯,调动武库里的军队,让少傅石德和宾客张光带兵,还让长安监狱的囚犯如侯拿着节杖去调动长水和宣曲的胡骑,准备一起造反。
侍郎莽通奉命去长安,趁机抓住了如侯,告诉胡人说:“这节杖是假的,别听他的!”然后就杀了如侯,带着骑兵进了长安城,又调集了辑濯的士兵,交给大鸿胪商丘成。一开始,汉朝的节杖是纯红色的,因为太子拿着红节杖,所以改成了黄色的旄头,好区分。太子召集北军使者任安,让他带兵,任安接了节杖后,却把军营大门关了,不肯听太子的。
太子只好带兵离开,带着四万多老百姓,到了长乐宫西边宫阙下,碰上了丞相的军队,打了五天仗,死了好几万人,血流进了沟里。丞相的军队越来越多,太子军队被打败了,往南逃,跑到覆盎城门,才跑出去。正好碰上夜间值守的司直田仁把城门关上了,让太子跑掉了,丞相想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丞相说:“司直是二千石的官,应该先禀告皇帝,你怎么能擅自杀他呢?”丞相这才放了田仁。
皇帝听说后大发雷霆,把御史大夫叫来训斥说:“司直放走了叛贼,丞相杀了他,是合法的,你为什么擅自阻止?”暴胜之吓得要死,自杀了。后来,北军使者任安因为接受了太子的节杖,有二心;司直田仁放走了太子,都被判处死刑。皇帝说:“侍郎莽通抓住了叛将如侯,长安人景通帮莽通抓住了少傅石德,这可是大功啊!大鸿胪商丘成也英勇作战,抓住了叛将张光。那就封莽通为重合侯,封景通为德侯,封商丘成为秺侯吧!”
那些曾经出入皇宫的太子宾客,都被处死了。那些跟着太子造反的,都按照法律处罚。那些抢劫的官兵,都被流放到敦煌郡。因为太子造反的事,长安城门开始设置驻军。二十多天后,太子在湖边被抓住了,具体情况记载在《太子传》里。
第二年,李广利将军带兵去打匈奴,丞相屈氂亲自去渭桥送他,两人告别。李广利说:“希望您早点儿把昌邑王立为太子。要是他当了皇帝,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屈氂答应了。这个昌邑王,是李广利妹妹李夫人的儿子。李广利的妹妹是屈氂儿子的妻子,所以他们俩都想把昌邑王扶上皇位。
那时候,正好查办巫蛊案查得紧,内侍郭穰告发丞相夫人说,丞相多次暗中诅咒皇上,还和李广利一起祈祷,想让昌邑王当皇帝。有关部门上奏要查办这件事,说这可是大逆不道的大罪。皇上就下令把屈氂绑在囚车上示众,然后在东市斩首,他的妻子儿女则在华阳街被砍头。李广利的妻子也被抓了。李广利听说后,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灭门了。
车千秋,原姓田氏,祖上是齐国的田氏家族,后来迁徙到了长陵。千秋当时是高寝郎。正赶上卫太子因为江充的陷害而被废,过了很久,千秋上书为卫太子申冤,说:“儿子玩弄父亲的军队,罪该万死;但天子的儿子犯了错杀了人,又该如何处置呢?我曾经梦见一个白发老人教我这么说。”当时皇上多少也知道太子被冤枉,并没有其他坏心思,听了千秋的话后非常感动,就召见了他。千秋身高八尺多,相貌堂堂,武帝见了很高兴,说:“父子之间的事,别人很难说清楚,你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高庙的神灵让你来教我的,你以后就做我的辅佐吧!”马上就封千秋为大鸿胪。几个月后,就代替刘屈氂当了丞相,封为富民侯。千秋没什么才能和功劳,就因为一句话就当了丞相还封了侯,这在历史上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汉朝派去的使者到了匈奴,单于问:“听说汉朝新任命的丞相,是怎么当上的?”使者说:“是因为他上书陈述事情的缘故。”单于说:“如果这样的话,汉朝的丞相可不是选贤任能,随便一个男人上书就能当上丞相了!”使者回来后,把单于的话告诉了武帝。武帝觉得这是辱没了他的使命,想把使者送官治罪。想了很久,才把使者赦免了。
话说这位千秋,为人一向厚道又聪明,做官也很有自己的风格,比之前的几位高官都强。一开始,千秋刚上任,看到皇上连续好几年都在查办太子一案,杀罚很多,朝臣们都吓得不轻。他就想着,得想办法让皇上高兴高兴,让大家安心。
于是,他就跟御史大夫还有其他一些高级官员一起,给皇上祝寿,歌颂皇上的功德,劝皇上多施恩惠,少用刑罚,多听听音乐,调养身心,让天下人都能安居乐业。皇上回复说:“朕做得不好啊,自从左丞相和贰师暗中谋反,巫蛊之祸就波及到许多官员。朕好几个月都只吃一顿饭,哪还有心思听音乐?那些官员的事一直让我心里难受,事情过去了,就不再追究了。
但是,巫蛊案刚开始的时候,朕就下令让丞相、御史督促各级官员抓捕,廷尉负责审理,可朕却没听说九卿和廷尉有什么审讯结果。以前,江充先是在甘泉宫查,然后查到未央宫椒房殿,一直查到敬声那些人,还有李禹那些跟匈奴勾结的人,有关部门都没查出什么来。后来,让丞相亲自去兰台挖地查验蛊,才查出一些东西。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巫蛊余党逍遥法外,阴险的敌人暗中算计我,远近都有巫蛊的影子,朕真是愧疚得很,哪还有心情过寿?谢谢你的好意,我就不举杯了!各位丞相、二千石,都回各自的住所吧。书上说:‘不要偏袒任何一方,王道才能顺利通行。’这件事就不要再说了。”
话说过了几年,汉武帝病重了,他立钩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还任命霍光为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以及丞相千秋,一起接受了武帝的遗诏,辅佐年幼的皇帝。武帝驾崩后,昭帝刚即位,年纪还小,不能处理政务,所以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大将军霍光手里。千秋担任丞相,为人谨慎厚道,德高望重。每次朝廷大臣们开会,霍光都会对千秋说:“当初我们一起接受了先帝的遗诏,现在我负责宫内事务,你负责宫外事务,你应该多加督促指导我,别让我辜负天下人的期望啊!”千秋总是回答:“只要将军您用心,那就是天下之幸了!”他始终不肯多说什么。霍光因此更加器重他。每当遇到什么吉利的好兆头,霍光都会多次奖赏丞相。在昭帝在位期间,国家大事很少,百姓的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到了始元六年,朝廷下令在全国各地选拔贤良方正的文学之士,询问他们百姓的疾苦,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盐铁会议”。
千秋当了十二年丞相后去世了,追谥为定侯。千秋年纪大了以后,皇帝对他很优待,上朝的时候,允许他乘坐小车直接进入宫殿,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车丞相”。他的儿子千顺继承了侯爵,官做到云中太守,汉宣帝时期,他担任虎牙将军,去打击匈奴,后来因为贪污军饷而自杀,爵位也被取消了。
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八年,他自认为国家靠专卖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利益,因此很骄傲自满,还想要为自己的子弟谋求官职,所以对霍光心怀怨恨,和上官桀等人密谋造反,结果被诛杀了。
王是济南人。他从郡县的小吏做起,凭借功劳逐步升迁,当上了被阳县令。汉武帝后期,战争不断,各地盗贼四起,绣衣御史暴胜之奉命拿着斧头到处抓捕盗贼,并负责处理军务,处死了很多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暴胜之来到被阳县,想要斩杀王,王已经脱掉衣服伏在地上,抬头说道:“使君您掌握着生杀大权,威震郡国,杀我王一个,不足以显示您的威严,不如偶尔宽恕一些人,以彰显您的恩德,这样才能让百姓尽心尽力为您效劳。”暴胜之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赦免了他,并且和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胜之使还,荐他,征为右辅都尉,守右扶风。皇上好几次到安定、北地巡幸,路过扶风,宫殿馆舍和驰道都得修缮,各种供应也都要准备好。武帝很欣赏他,特意停车,当场任命他为正式的右辅都尉,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到了昭帝时期,他当上了御史大夫,后来接替车千秋当丞相,还被封为宜春侯。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谥号敬侯。
他儿子杨谭继承了爵位,因为和列侯们一起参与了废掉昌邑王、拥立宣帝的计划,又加封了三百户。杨谭死后,他的儿子杨咸继承爵位。巧的是,王莽的妻子就是杨咸的女儿。后来王莽篡位,宜春侯杨氏家族因为这层外戚关系而受到宠信。从杨敞开始,一直传到他的玄孙,直到王莽失败,这支家族才断了香火。
杨敞,华阴人。他最初在大将军霍光府上做事,当军司马,霍光很器重他,慢慢地升迁,最后当上了大司农。元凤年间,稻田使者燕仓知道了上官桀等人谋反的计划,把这事告诉了杨敞。杨敞为人一向谨慎,处理事情很小心,他不敢轻易说话,就装病在家休息。然后,他把这事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又把这事上报了。燕仓和杜延年都因此被封赏,而杨敞因为身为九卿却没及时上报,所以没有得到封赏。后来他升迁为御史大夫,接替王禁当了丞相,才被封为安平侯。
第二年,昭帝死了。昌邑王刘贺继位,他荒淫无度,大将军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商量着要废掉他,另立新君。计划定下来后,就派大司农田延年去告诉杨敞。杨敞又惊又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汗都湿透了后背,只是不停地“是是是”地答应着。田延年起身去换衣服,杨敞的夫人赶紧从东边的箱子那儿过来对杨敞说:“这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现在大将军的计划已经决定了,派九卿来通知您。您要是反应慢了,不能和大将军同心,那跟没下决心一样,事后是要被杀头的!”田延年换好衣服回来,杨敞和夫人一起跟田延年商量,表示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命令,于是他们一起废掉了昌邑王,拥立了宣帝。宣帝即位一个月后,杨敞就去世了,谥号敬侯。他的儿子杨忠继承了爵位,因为杨敞在位时制定策略,安定了宗庙社稷,所以又加封了三千五百户。
恽,字子幼,是个忠厚老实的家伙,因为办事忠诚被任命为郎官,后来又升任常侍骑。他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恽小时候读外祖父司马迁写的《史记》,对《春秋》也颇有研究,很有才华,名声很好,跟很多有名的读书人交往,在朝廷里很有名气,后来升任左曹。霍氏家族谋反,恽最先得到消息,就通过侍中金安上报告了皇上,被召见详细说明情况。霍氏家族被诛杀后,像恽这样参与揭发的人都被封赏,恽被封为平通侯,后来又升任中郎将。
郎官有个规矩,郎官们需要自己花钱置办办公用品和文书,才能正式上任,这叫“山郎”。如果生病请假一天,就要补一天的班,有的甚至一年多都休不了假。那些有钱的郎官,每天都出去玩乐,或者花钱走后门,好谋个好差事。贿赂盛行,大家互相攀比。恽当上中郎将后,就取消了“山郎”制度,把管理财政的权力移交给大司农,由大司农负责提供办公用品。郎官们请假、休沐,都得严格遵守规定。如果郎官和谒者犯了错,他就直接上奏免除他们的职务,同时推荐那些有才能有德行的年轻人,这些人后来有的当上了郡守,有的当上了九卿。郎官们都受到他的影响,都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贿赂请托的现象彻底杜绝了,宫里一片和谐。因此,他又被提拔为光禄勋,成为皇帝身边亲近信任的人。
一开始,恽继承了他父亲五百万的家产,后来自己封侯后,就把这些钱都分给了宗族里的亲戚。他后母没有儿子,也留下了几百万的家产,死后都留给了恽,恽也把这些钱都分给了后母的兄弟姐妹。后来他又得到了上千万的财产,也都分给了别人。他就是这样轻财好义的人。
恽在宫里做事,清廉公正,郎官们都夸他公平。但是,恽为人比较严厉,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一定会想办法整治对方,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因此,朝廷里很多人对他怨声载道。他和太仆戴长乐关系闹僵了,最后因为这件事而败落。
戴长乐这个人,是宣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就认识的,宣帝登基后,就提拔他做了近臣。戴长乐曾经奉命去宗庙祭祀,回来后跟属下说:“我亲自面见皇上接受诏令,陪皇上祭祀,皇上还赐了我酒喝。”有人上书告戴长乐说的话不合适,这件事被交给了廷尉调查。戴长乐怀疑是恽指使人告发他的,于是也上书告恽的罪状。
高昌侯的车子飞快地冲进北掖门,卫绾跟富平侯张延寿说:“听说以前也发生过车子撞到宫门的事,宫门都撞坏了,马也死了,结果昭帝就驾崩了。现在又这样,这是天意,人力是没办法的。”
这之后,左冯翊韩延寿犯了罪被关进监狱,卫绾就上书为韩延寿辩护。郎中丘常问卫绾:“听说您为韩冯翊辩护,能救活他吗?”卫绾说:“这事哪有那么容易!就算腿脚利索的人,也不一定能保住性命啊。我自己都自身难保,真是应了那句话——‘老鼠都找不到容身之处,更别说我这种人了’。” 还有,中书谒者令宣传达单于使者的意思,给各位将军和朝中二千石官员传达。卫绾说:“冒顿单于得到汉朝的美食好东西,却说这些是‘坏东西’,单于不肯来,原因很明显啊。”
卫绾在西阁上看画,指着桀、纣的画像对乐昌侯王武说:“天子要是经过这里,随便问问他们的过错,就能吸取教训了。” 画上还有尧、舜、禹、汤,他却没提,偏偏指出了桀、纣。卫绾听说匈奴投降的人说单于被杀了,就说:“得不到贤明的君主,大臣们献上的好计策不用,自己就没了容身之地。就像秦朝那样,只重用小臣,诛杀忠良,最终导致灭亡;如果秦朝重用大臣,那秦朝说不定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呢。古今的昏君,都一样坏。”卫绾胡乱引用亡国的例子来诽谤当今,一点臣子的礼仪都没有。他还跟长乐宫的人说:“从正月到现在,老天阴沉沉的不下雨,这在《春秋》里记载过,夏侯君也说过。这次出征肯定到不了河东了。” 他拿皇上开玩笑,话语更是荒谬悖逆,毫无道理。
这事被提交到廷尉。廷尉定国审问后,查实了情况,上奏:
恽(yùn)不服气,就叫来了户部侍郎尊(zūn),想让他去警告富平侯延寿,说:“太仆(tài pū)肯定犯了好几条死罪,朝夕相处的人都知道。我幸亏和富平侯是亲家,今天只有我们三个人说话,侯爷说‘没听到恽说话’,这分明是和太仆对着干啊!”尊说:“不行。”恽生气了,拿着大刀说:“承蒙富平侯的帮助,才免了灭族的罪!千万别把我的话泄露出去,让太仆听到,再添乱!” 恽因为之前在朝中很受宠,担任九卿等要职,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参与政事,一直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却因为胡乱怨恨,说些乱七八糟的坏话,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有人请求逮捕治罪。
皇上不忍心杀他,下诏书免去了恽和长乐侯的爵位,让他们都做了平民。
恽丢了官位之后,就回家打理产业,盖房子修院子,用钱财来消遣日子。一年多以后,他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是个很有见识的人,给他写信劝诫,说大臣被罢官以后,应该闭门思过,惶恐不安,才是应该有的样子,不应该忙着置办产业,广交宾客,还到处炫耀。恽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在朝廷上很风光,却因为说了些不明智的话而被罢官,心里不服气,就回信给孙会宗说:
我的才能平庸,品行低下,文采和德行都不怎么样,多亏了祖上的余荫才能当上侍卫,赶上好时候才得到爵位,本来就不是我的本事,最终还是招来了祸患。您同情我的愚笨,还特意写信来教导我,真是费心了。但是我私下里很遗憾您没有仔细考虑事情的始末,就盲目地跟着别人说三道四。我心里虽然觉得委屈,想就这样沉默不语,但又怕违背了孔子的“各抒己见”的道理,所以才斗胆把我的想法简单地说一下,希望您能明察!
恽家以前可风光了,十个兄弟都当了高官,个个都是侯爵,管着不少下属,还参与朝政。可他们愣是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没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也没能和同事们齐心协力辅佐朝廷,早就该为占着位置不干事而感到羞愧了。他们贪图富贵,不肯退下来,结果一出事就被抓了,关进了大牢,老婆孩子也跟着受罪。当时我都觉得死不足惜了,没想到还能活着出来,还能祭拜祖先的坟墓。真是皇上恩典浩荡啊,没法形容!君子修身养性,快乐地忘记烦恼;小人保全性命,就满足了。我自己想想,罪过太大了,行为太差了,就应该一辈子当个农民。所以我就带着老婆孩子,努力耕种,侍弄菜园,赚钱交税,没想到这也被拿出来说事。
人有些事是控制不住的,圣人也不会去强求。所以君王父母再亲,也有离别的时候。我犯的错已经三年了。农家生活很苦,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年过节,杀羊宰猪,喝点酒犒劳自己。我家祖籍是秦国,会唱秦国的歌。我老婆是赵国人,很擅长弹瑟。家里还有几个会唱歌的奴婢,酒喝多了,就兴奋地敲着瓦罐,大声唱歌。她们还即兴创作了一首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种了一顷豆子,结果颗粒无收。人生啊,就是及时行乐,管它富贵何时!”那天啊,她们高兴得不得了,又是跳舞又是唱歌的,真是放荡不羁,根本不知道这样不对。我呢,手里还有点余钱,就做点小买卖,赚点小钱,这简直就是个小商贩的行为,丢人现眼,我自己都觉得没脸。那些下等人,都来指责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就算那些认识我的人,也跟着一起说三道四,哪还有什么好名声?董仲舒不是说过吗?“一心追求仁义,还担心不能教化百姓,这是卿大夫的想法;一心追求钱财,还担心不够用,这是老百姓的想法。”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在你们还用卿大夫的标准来要求我,合适吗?
话说西河魏国的这块地儿,是从文侯那时候开始兴盛起来的,那会儿留下段干木、田子方那样的好风气,大家都很有骨气,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近听说你离开了家乡,去了安定,安定那山山水水的,以前可是昆戎的地盘,那里的子弟们贪婪又吝啬,难道是这地方的风俗把人都改变了吗?现在我才真正看到你的志向啊!现在正值汉朝鼎盛时期,希望你好好努力,别光说不练!
再说说恽兄的儿子安平侯谭,他当典属国,跟恽说:“西河太守建平杜侯以前犯了错被免职了,现在朝廷又征召他当御史大夫。这杜侯罪过不重,而且还有功劳,所以朝廷又起用了。”恽却说:“有功又怎么样?当官的,没必要拼死拼活的。”恽平素和盖宽饶、韩延寿关系很好,谭一听就说:“当官的确实是这样,盖宽饶当司隶校尉,韩延寿当冯翊太守,都是尽心尽力的好官,最后还不是都因为犯事被杀头了。” 这时候正好赶上日食,那些宫里的侍卫和官员们就一起上书告恽“骄奢淫逸,不知悔改,日食都是他造成的!”奏章到了廷尉那里,经过调查,找到了恽和孙会宗的书信,宣帝一看就生气了。廷尉说恽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要把他斩首。恽的妻子被流放到酒泉郡。谭因为没劝谏恽,还和他一起有怨言,被免了官,成了老百姓。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郎官,那些和恽关系好的官员,比如未央卫尉韦玄成、京兆尹张敞和孙会宗等等,都被免了官。
蔡义,河内温县人。因为精通经学,在担任大将军莫府的官吏。他家里很穷,经常步行上班,平时送礼也比不上其他同僚,那些好心人就一起凑钱给他买了辆牛车,让他坐。几年后,他被提升为覆盎城门候。
很久以前,皇帝下令寻找能够讲解《韩诗》的人,征召董仲舒当值,但他很久都没去上班。董仲舒就上书说:“我是一个山东乡下人,才能比不上别人,长相也不好看,但我之所以没被社会淘汰,是因为我曾经在老师那里学习过,并且一直致力于经学研究。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清闲的职位,让我能安心研究学问。”皇帝召见了他,听他讲解《诗经》,非常欣赏,于是提拔他做了光禄大夫给事中,后来又让他辅佐昭帝。几年后,他被任命为少府,之后又升任御史大夫,接替杨敞担任丞相,被封为阳平侯。因为制定策略安定宗庙社稷,他又得到了额外的封赏,赏赐黄金二百斤。
董仲舒当丞相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材矮小,没有胡须眉毛,长得像个老太婆,走路驼背,需要两个官吏搀扶才能行走。当时大将军霍光掌握大权,有些人议论说霍光任命丞相不选贤能,只是选择那些容易控制的人。霍光听到后,对侍中、左右和属官说:“给皇帝当老师的人就应该当丞相,怎么会这样说呢?这话不能让天下人听到!”
董仲舒当了四年丞相后去世了,死后被谥号为“节侯”。他没有儿子,所以他的爵位也就取消了。
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人。他从郡吏做起,被察举推荐,做到县令,后来升任广陵太守,因为才能出众被调到中央做右扶风,之后又升任太仆。
陈万年为人廉洁公正,品德高尚,而且很会做人。他贿赂外戚许、史两家,倾尽家产,尤其巴结乐陵侯史高。丞相丙吉生病的时候,很多二千石官吏去探望问候。丙吉派家丞出来谢客,大家都走了,只有陈万年留了下来,直到深夜才离开。等到丙吉病重,皇帝亲自前去探望,询问大臣们的才能。丙吉推荐了定国、杜延年和陈万年,陈万年最终接替定国担任御史大夫,做了八年,病逝了。
他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郎官。他很有才能,正直敢言,经常上书直言进谏,批评讽刺近臣,上书几十篇,后来升任左曹。陈万年曾经生病,召来陈咸在床边教诲,一直说到半夜,陈咸睡着了,头撞到了屏风上。陈万年非常生气,想要惩罚他,说:“我正在教导你,你却睡着了,不听我的话,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我完全听懂了您的教诲,主要的意思是教导我阿谀奉承。”陈万年于是就不再说什么了。
万年死后,汉元帝提拔咸为御史中丞,负责管理州郡的奏章,考核各地的刺史,在宫廷里执掌法律,所有公卿以下的官员都敬畏他。那时候,中书令石显专权擅政,咸多次批评石显的过错,石显等人因此怀恨在心。 当时槐里县令朱云因为滥杀无辜被有关部门上报,还没处理。咸和朱云关系很好,朱云从边远地区回来后,咸教他写信自诉冤情。石显暗中得知此事,就向皇帝告发咸泄露宫廷机密,把咸下狱严刑拷打,最后免死,剃光头发发配到城旦(一种刑罚),从此被罢官。
汉成帝即位后,大将军王凤因为咸以前揭发石显,认为他忠直有节操,奏请皇帝重新启用咸,任命他为长史。后来升迁为冀州刺史,他办事让皇帝满意,被召回朝廷担任谏大夫。之后他又被外放,担任楚内史、北海太守和东郡太守。因为被京兆尹王章推荐,而王章后来被杀,咸也因此免官。 他又被起用,担任南阳太守。他在南阳为政严酷,以杀伐树立威信,豪强地主和达官贵人犯法,他就毫不留情地处罚,甚至没收他们的财产。他按照律法规定督促修建官府,如果达不到标准,或者私自解开脚镣手铐,衣服不符合规定,就加罪鞭打。他督促修建工程非常残酷,很多人受不了痛苦而自杀,每年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这样死去,时间长了尸体腐烂生蛆,家人也无法收殓。他的严酷治理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于他的清廉与否,那就不得而知了。他任职期间,调拨属县送来的食物供自己享用,生活奢侈,吃穿讲究。但是,他对属下官员管控很严,郡里的长官都被他管得闭门自省,不敢违反法令。他曾经在公文里写道:“如果你们都想索取财物以满足私欲,那这一个郡岂不是有一百个太守?这怎么能行呢!”下属官员都害怕他,豪强们也老实了,他的政令得以执行,但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被罢官。咸是三公子之一,年轻时就名扬朝堂,但是薛宣、朱博、翟方进、孔光等人都在咸之后做官,他们都以清廉俭朴而升至公卿,而咸却一直停留在郡守的职位上。
话说当时,车骑将军王音当政,特别信任陈汤。好多人都给陈汤送礼行贿,还写信给他,说:“要是能靠您的力量进京,死了也值了!”后来陈汤还真被征召进京,当上了少府。少府掌管着大量的宝物和属官,陈汤把这些人都好好查了一遍,揭露他们的贪污受贿行为,没收了他们的赃款。少府的属官,还有宫里的黄门、钩盾、掖庭的官员,都害怕陈汤,一个个都蔫了。陈汤当了三年少府,跟翟方进结了仇。翟方进后来当了丞相,就弹劾陈汤说:“陈汤以前当郡守的时候,特别狠毒,对百姓和官员都非常残酷。他纵容盗贼,还收受贿赂。而且他巴结邪臣陈汤,想让陈汤推荐他升官。他这么不要脸,不应该再担任官职了。”结果陈汤被免职了。过了一段时间,红阳侯推荐陈汤正直,让他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结果翟方进又奏请免了他的职。几年后,红阳侯犯了罪,被遣返回国,翟方进又奏请把陈汤发配回原来的郡,陈汤忧郁而死。
郑弘,字稚卿,是泰山人,是个很正直的人。他哥哥郑昌,字次卿,也很爱学习,兄弟俩都精通经学和法律,懂政治。郑次卿当过太原和涿郡的太守,郑弘当过南阳太守,他们兄弟俩政绩显著,都制定了很好的法令制度,后人还经常引用他们的经验。不过郑次卿用刑比较严厉,不如郑弘宽厚。郑次卿后来升任淮阳相,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京城担任右扶风,当时京城的人都称赞他。后来他接替韦玄成担任御史大夫。在任六年,因为跟京房议论政事而被免职,具体情况记载在《京房传》里。
话说这盐铁议啊,最早可以追溯到元狩年间,那时候皇帝召集了一大帮文人贤士,问他们怎么治理国家。这些人纷纷建议,应该把地方上的盐铁专卖和酒税均输这些事儿都停了,要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别跟老百姓抢钱,这样才能好好教化百姓,国家才能兴盛。可御史大夫弘羊却认为,这些政策是安抚边疆,制服少数民族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的大计,绝对不能废除。当时大家为此争论不休,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文章。
到了宣帝时期,汝南人桓宽,这位老兄精通《公羊春秋》,当过郎官,后来做到庐江太守丞,他学问好,文章写得好,对这盐铁议进行了深入研究,补充了很多内容,把各种论点都分析了个遍,写了好几万字,目的也是想搞清楚治国之道,创立一套自己的理论。他文章里说:“我看了那些公卿大臣和贤良文学们的议论,跟我的理解不太一样啊!” 他接着说,听说汝南有个叫朱生的,当时好多优秀人才都聚集在朝廷,像茂陵的唐生、鲁国的万生等等,足足有六十多人,都在那儿讨论六艺,阐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见识的人赞赏他们的想法,仁慈的人明白他们的做法,勇敢的人看到他们的决心,善辩的人尽情发挥,场面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虽然还没完全理清,但大致情况也能看出来了。
中山有个叫刘子推的,他主张王道,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能追溯到古代的正道,真是个博学多才的君子。九江有个祝生,他像史鱼那样刚正不阿,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批评那些公卿大臣,坚定正直,毫不畏惧权贵,真是个敢于直言的人!桑大夫呢,他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时代变化,提出了利用权力的策略,虽然方法不算正统,但那些大学问家都解释不清楚,可见他知识渊博,见识广阔。然而,这些人掌握了权力后,却没学古人的做法,反而沉迷于眼前的利益,身处不该在的位置,做着不该做的事,最终都毁掉了自己和家族。车丞相,他本来可以跟伊尹、吕尚那样辅佐君主,却选择明哲保身,默默退出了。唉!真是可惜啊!那些丞相府和御史府的人,竟然不能提出正确的意见来辅佐宰相,他们互相勾结,阿谀奉承,讨好上司,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参与国家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