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有51,376户,人口为235,560人。下辖9个县:武都、上禄、故道、河池、平乐道、沮、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
陇西郡有53,964户,人口为236,824人。下辖11个县:狄道、上邽、安故、氐道、首阳、予道、大夏、羌道、襄武、临洮、西。
金城郡有38,470户,人口为149,648人。下辖13个县: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
天水郡有60,370户,人口为261,348人。下辖16个县: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勇士、
成纪、清水、奉捷、陇、豲道、兰干。
武威郡有17,581户,人口为76,419人。下辖10个县: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峦、媼围、苍巅、宣威。
张掖郡有24,352户,人口为88,731人。下辖10个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曰勒、驪靬、番和、居延、显美。
酒泉郡有18,137户,人口为76,726人。下辖9个县:禄福、表是、乐涫、天孪、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
敦煌郡有11,200户,人口为38,335人。下辖6个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
安定郡有42,725户,人口为143,294人。下辖21个县: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
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读、三水、阴盘、安武、祖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支道。
北地郡有64,461户,人口为210,688人。下辖19个县:马领、直路、灵武、富平、灵州、昫衍、方渠、除道、五街、鹑孤、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弋居、大呓、廉。
上郡有103,683户,人口为606,658人。下辖23个县: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原都、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楨林、高望、雕阴道、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
西河郡有136,390户,人口为698,836人。下辖36个县:富昌、騶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隰成、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是、博陵、盐官。
朔方郡有34,338户,人口为136,628人。下辖10个县:三封、朔方、修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
五原郡有39,322户,人口为231,328人。下辖16个县: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河阴、蒱泽、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稒阳、莫庞、西安阳、河目。
云中郡有38,303户,人口为173,270人。下辖11个县:云中、咸阳、陶林、楨陵、犢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輿、武泉、阳寿。
定襄郡有38,559户,人口为163,144人。下辖12个县: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定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
雁门郡有73,138户,人口为293,454人。下辖14个县:善无、沃阳、繁畤、中陵、阴馆、楼烦、武州、鬓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彊阴。
代郡有56,771户,人口为278,754人。下辖18个县:桑乾、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狋氏、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代、灵丘、广昌、卤城。
上谷郡有36,608户,人口为117,762人。下辖15个县:沮阳、泉上、潘、军都、居庸、雊瞀、夷輿、宁、昌平、广宁、涿鹿、且居、茹、女祈、下落。
渔阳郡有68,802户,人口为264,116人。下辖12个县: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獷平、要阳、白檀、滑盐。
右北平郡有66,689户,人口为320,780人。下辖16个县: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薋、徐无、字、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驪成、广成、聚阳、平明。
辽西郡有72,654户,人口为352,325人。下辖14个县: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渝、絫。
辽东郡有55,972户,人口为272,539人。下辖18个县: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瀆、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
玄菟郡有45,506户,人口为221,845人。下辖3个县:高句驪、上殷台、西盖马。
乐浪郡有62,812户,人口为406,748人。下辖25个县:朝鲜、俨邯、浿水、含资、黏蝉、遂成、增地、带方、驷望、海冥、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鏤方、提奚、浑弥、吞列、东傥、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
南海郡有19,613户,人口为94,253人。下辖6个县: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
鬱林郡有12,415户,人口为71,162人。下辖12个县:布山、安广、阿林、广鬱、中留、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雍鸡。
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为146,160人。下辖10个县: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谿、冯乘、富川、荔蒲、猛陵。
交趾郡有92,440户,人口为746,237人。下辖10个县:羸啮、安定、苟龈、麊泠、曲昜、北带、稽徐、西于、龙编、朱觏。
合浦郡有15,398户,人口为78,980人。下辖5个县: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
九真郡有35,743户,人口为166,013人。下辖7个县:胥浦、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无编。
日南郡有15,460户,人口为69,485人。下辖5个县: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
赵国有84,202户,人口为349,952人。下辖4个县:邯郸、易阳、柏人、襄国。
广平国有27,984户,人口为198,558人。下辖16个县:广平、张、朝平、南和、列人、斥章、任、曲周、南曲、曲梁、广乡、平利、平乡、阳台、广年、城乡。
真定国有37,126户,人口为178,616人。下辖4个县:真定、稿城、肥纍、绵曼。
中山国有160,873户,人口为668,080人。下辖14个县:卢奴、北平、北新成、唐、深泽、苦陘、安国、曲逆、望都、新市、新处、毋极、陆成、安险。
信都国有65,556户,人口为304,384人。下辖17个县:信都、历、扶柳、辟阳、南宫、下博、武邑、观津、高隄、广川、乐乡、平隄、桃、西梁、昌成、东昌、修。
河间国有45,043户,人口为187,662人。下辖4个县:乐成、候井、武隧、弓高。
广阳国有20,740户,人口为70,658人。下辖4个县:蓟、方城、广阳、阴乡。
甾川国有50,289户,人口为227,031人。下辖3个县:剧、东安平、楼乡。
广阳国有20,740户,人口为70,658人。下辖4个县:蓟、方城、广阳、阴乡。
胶东国有72,002户,人口为323,331人。下辖8个县: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
高密国有40,531户,人口为192,536人。下辖5个县:高密、昌安、石泉、夷安、成乡。
城阳国有56,642户,人口为205,784人。下辖4个县:莒、阳都、东安、虑。
淮阳国有135,544户,人口为981,423人。下辖9个县:陈、苦、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
梁国有38,709户,人口为106,752人。下辖8个县:碭、甾、杼秋、蒙、已氏、虞、下邑、睢阳。
东平国有131,753户,人口为607,976人。下辖7个县:无盐、任城、东平陆、富城、章、亢父、樊。
鲁国有118,045户,人口为607,381人。下辖6个县:鲁、卞、汶阳、蕃、騶、薛。
楚国有114,738户,人口为497,804人。下辖7个县:彭城、留、梧、傅阳、吕、武原、甾丘。
泗水国有25,025户,人口为119,114人。下辖3个县:凌、泗阳、于。
广陵国有36,773户,人口为140,722人。下辖4个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安。
六安国有38,345户,人口为178,616人。下辖5个县:六、蓼、安丰、安风、阳泉。
长沙国有43,470户,人口为235,825人。下辖13个县: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雋、收、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
秦朝的首都被称为内史,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汉朝建立后,因为这些郡过于庞大,逐渐重新划分设置,并且设立了诸侯王国。武帝时期扩展了边疆。因此,从汉高祖开始增加了二十六个郡,文帝、景帝各增加了六个郡,武帝增加了二十八个郡,昭帝增加了一个郡,直到孝平帝时期,共有郡和国一百零三个,县邑一千三百一十四个,道三十二个,侯国二百四十一个。国土东西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长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全国共有耕地一亿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其中一亿零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是城镇、道路、山川、林泽等不能开垦的土地,三千二百二十九万零九百四十七顷是可以开垦的土地,实际定为耕地的有八百二十七万零五百三十六顷。全国有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零六十二户,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汉朝达到了极盛的时期。
每个人都具备五常的品性,但由于刚柔缓急、音声不同,与水土的气候息息相关,因此称之为“风”;而人们的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着君上的情欲变化,因此称之为“俗”。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必定要从根本上改变风俗,最终使天下达到中和的境地,这样王道教化才能成功。汉朝承接了百年末期,国土发生了变化,人民迁徙流动。成帝时期,刘向简略地描述了各地的疆域,丞相张禹让颍川的朱赣整理各地风俗,但尚未详细宣扬,因此我将其整理成篇,记录其始末。
秦地,在天文分野中属于东井、輿鬼的范围。其疆域自弘农旧关以西,包括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边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边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南还有牂柯、越巂、益州,这些都应属于秦地。
秦的祖先叫做柏益,出自帝顓頊。尧时,他帮助大禹治水,被舜任命为虞官,负责养育草木鸟兽,赐姓嬴氏,历经夏、殷成为诸侯。到周代,有造父,他擅长驾车驭马,得到华骝、绿耳两匹名马,受到穆王的宠爱,被封在赵城,因此改姓赵。后来有非子,为周孝王在汧、渭之间养马。孝王说:“从前伯益懂得禽兽,子孙不断。”于是封他为附庸,赐邑于秦,就是现在的陇西秦亭秦谷。到了玄孙,号称庄公,打败西戎,占据其地。儿子襄公时,幽王被犬戎击败,平王东迁到雒邑。襄公率兵救周有功,被赐予廄、酆之地,列为诸侯。再过八代,穆公称霸,以黄河为界。再过十余代,孝公任用商鞅,制定田制,开辟疆土,东征诸侯。儿子惠公首次称王,获得上郡、西河。孙子昭王开拓巴蜀,灭掉周,夺取九鼎。昭王的曾孙政统一六国,称皇帝,依仗武力,焚书坑儒,自以为是。到儿子胡亥时,天下反叛。
天水、陇西地区山多林木,居民用木板建造房屋。在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些地方都靠近戎狄,居民注重战备,崇尚力量,以射猎为先。因此,《秦诗》有云:“在其板屋”;又有云:“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以及“车轔”、“四臷”、“小戎”这些诗篇,都讲述了车马田猎的故事。汉朝建立后,六郡的良家子弟被选入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许多名将出自这里。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所以这几个郡的民俗朴实,不以盗匪为耻。
因此,秦地在禹贡时代跨越雍、梁两州,诗风兼具秦、豳两国。后稷曾被封在豳,公刘居住在豳,大王迁徙到廄,文王建都于酆,武王治国于镐,其民继承了先王的遗风,热爱农业,务本业,因此《豳诗》详细描述了农桑衣食之本。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被称为陆海,是九州的沃土。秦始皇初年,郑国挖渠,引泾水灌溉田地,沃野千里,人民因此富饶。汉朝建立,定都长安,迁徙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及诸功臣家族到长陵。后来,世代迁徙二千石官员、高资富人及豪强兼并之家到各个陵墓附近。这不仅是为了供奉山园,也是为了增强中央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因此,五方杂处,风俗不纯。世家大族崇尚礼仪文化,富人则以经商为利,豪强则游侠通奸。靠近南山,接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成为盗贼,常为天下之患。此外,郡国汇聚,浮食者多,民众弃农从商,列侯贵人的车服奢侈,众庶效仿,羞于不及,婚嫁尤为奢靡,送葬过度。
自武威以西,原为匈奴昆邪王、休屠王的土地,武帝时将其纳入版图,初设四郡,以通往西域,隔绝南羌、匈奴。当地居民有的因关东贫困而迁来,有的因报仇过度,有的因不孝不道而被迁徙至此。习俗颇为不同,地广人稀,水草适合畜牧,古凉州的畜牧业为天下所富。保卫边疆,二千石官员治理,以兵马为重;酒礼之会,上下通融,官吏与民相亲。因此,这里的风俗气候适宜,粮食价格常年低廉,盗贼稀少,呈现和谐气象,比内地郡县更为贤良。这是由于政策宽厚,官吏不苛刻所致。
巴、蜀、广汉这些地方原本是南夷的土地,秦国兼并后设为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有江水滋养的沃野,山林竹木丰富,水果也很充足。南边与滇、僰等地相邻,西边靠近邛、莋等地,那里有马、旄牛。当地人以稻米和鱼为食,没有荒年之忧,生活没有愁苦,但性格轻浮,容易放纵,柔弱狭隘。在汉景帝和武帝时期,文翁担任蜀地的太守,教导百姓读书学习法律,但人们并未真正信奉道德,反而喜欢用文字讽刺批评,崇尚权势地位。后来,司马相如在京城和诸侯间游历,以文采闻名于世,乡里人都仰慕并效仿他的行为。之后出现了王褒、严遵、扬雄等人,他们的文章冠绝天下。文翁倡导的教育,由相如作为榜样,因此孔子说:“有教无类。”
武都地区混杂着氐族、羌族,与犍为、牂柯、越巂等地,都是西南的外夷地区,武帝时期首次开拓设置。这里的民俗大致与巴、蜀相同,而武都靠近天水,风俗也有些相似。
因此,秦地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一,但人口不过是十分之三,然而财富却占据了十分之六。秦豳的吴札观看音乐,为其作歌,称之为“夏声”。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夏声。能够达到夏的境界就是伟大,伟大的极致,难道不是周的旧习吗?”
从东井十度到柳星三度,这段区域被称为鶉首,是秦的分野。
魏地属于觜觿、参星的分野。其疆域从高陵以东,直到河东、河内,南边有陈留以及汝南的召陵、郦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的舞阳、郾、许、傿陵,河南的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这些都是魏地的范围。
河内原本是殷商的旧都,周灭掉殷商后,将其畿内分为三个国家,即诗风中的邶、庸、卫国。邶,被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庸,由管叔管理;卫,由蔡叔管理:用来监视殷商的百姓,称为三监。因此《书序》说:“武王去世,三监叛乱”,周公诛杀了他们,并将其地全部封给弟弟康叔,号为孟侯,用来辅佐周室;迁徙邶、庸的百姓到雒邑,因此邶、庸、卫三国的诗歌风格相似。《邶诗》说“在浚之下”;《庸》说“在浚之郊”;《邶》又说“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说“送我淇上”,“在彼中河”;《卫》说“瞻彼淇奥”,“河水洋洋”。因此,吴公子札在鲁国听到邶、庸、卫的歌时说:“美哉深邃!我听说康叔的德行就是这样,这大概就是卫的风格吧?”到了十六代,懿公无道,被狄人所灭。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狄人,重新封卫国于河南的曹、楚丘,这就是文公。而河内的殷虚,则归属晋国。康叔的风俗已经消失,而纣王的影响却仍在,所以当地习俗刚强,多有豪强侵夺,轻视恩义,喜欢争斗。
河东地区土地平坦,盐铁资源丰富,原本是唐尧居住的地方,诗风属于唐、魏国。周武王的儿子唐叔在母亲未生时,武王梦见上帝对他说:“我将赐你儿子虞,给予唐地,属于参星。”等到儿子出生,便取名为虞。到成王灭掉唐国,封唐叔虞为诸侯。唐地有晋水,及至叔虞的儿子燮成为晋侯,因此参星被称为晋星。当地百姓继承了先王的教诲,君子深思熟虑,小人节俭朴素。因此唐诗中的《蟋蟀》、《山樗》、《葛生》篇说:“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些都表达了对奢俭之间的思考,对生死问题的忧虑。吴札听到唐的歌时说:“思虑深远啊!这大概是陶唐氏的遗民吧?”
魏国,也是姬姓,位于晋国南部的河曲,所以《诗经》中说“彼汾一曲”;“置诸河之侧”。从唐叔到第十六代献公,灭掉魏国封给大夫毕万,灭掉耿国封给大夫赵夙,以及大夫韩武子在韩原食邑,晋国因此开始强大。到文公时,称霸诸侯,尊崇周室,开始拥有河内之地。吴札听到魏国的歌时说:“美哉渢渢乎!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文公之后十六代被韩、魏、赵所灭,三家各自立为诸侯,这就是三晋。赵国与秦国同祖,韩、赵都是姬姓。从毕万之后十代称侯,到孙子称王,迁都大梁,因此魏国也称为梁国,七代后被秦国所灭。
周地属于柳、七星、张星的分野。现在的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就是周地的范围。
过去周公营建洛邑,认为它位于中原,诸侯环绕四方,因此建立京师。到幽王因宠爱褒姒而灭亡宗周,儿子平王东迁到洛邑。其后五霸轮流率领诸侯尊崇周室,因此周朝在三代中最长久。八百多年后到赧王时,被秦国兼并。起初洛邑与宗周同属畿内,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连为千里。到襄王时将河内赐给晋文公,又被诸侯侵占,因此其范围变小。
周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追求巧诈、趋利,重视财富而轻视道义,崇尚富贵而鄙视贫穷,喜欢经商而不愿做官。
从柳星三度到张星十二度,这段区域被称为鶉火,是周的分野。
韩地属于角、亢、氐星的分野。韩地从晋国分出,获得了南阳郡以及颍川的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郟,东接汝南,西接弘农,获得新安、宜阳,这些都属于韩地的范围。诗风中的陈、郑两国与韩地同属一个星分。
郑国位于现在河南的新郑,原本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的居住地。包括成皋、荥阳,颍川的崇高、阳城,这些都属于郑地。最初是周宣王的弟弟友担任周的司徒,在宗周的畿内获得封地,这就是郑国。郑桓公曾问史伯:“王室多事,我们该逃到哪里避难?”史伯回答:“四方之国,不是王母弟甥舅就是夷狄,不能进入,或许在济、洛、河、颍之间吧!子男之国,虢、会最大,依仗权势和险要,奢侈贪婪,您若将财物寄托给他们,周室一乱,他们必定背叛您;您可以凭借成周的力量,奉辞伐罪,没有不成功的。”桓公问:“南方不行吗?”史伯答:“楚国是重黎的后代,黎是高辛氏的火正,昭显天地,生下鲫嘉之材。姜、嬴、荆、羋,这些家族与姬姓诸侯代代相交。姜是伯夷的后代;嬴是伯益的后代。伯夷能祭祀神明辅佐尧,伯益能管理万物辅佐舜,他们的后代都没有失去祭祀,但未有兴起者,周朝衰落,他们将崛起,不能逼迫他们。”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向东寄托财物,虢、会接受了。三年后,幽王败亡,威公去世,他的儿子武公与平王东迁,最终占领了虢、会的土地,右边是洛水,左边是沛水,居住在溱、洧之间。土地肥沃而险要,山居谷汲,男女经常聚会,因此风俗淫乱。《郑诗》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说:“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 “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这就是他们的风俗。吴札听到郑国的歌时说:“美啊!但太过细腻,百姓无法承受,这大概是他们先亡的原因吧?”自武公后二十三代,被韩国所灭。
陈国位于现在的淮阳地区。陈国最初是太昊的居住地,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媯满于陈,称为胡公,并将元女大姬嫁给他。妇人地位尊贵,喜欢祭祀,使用巫师,因此风俗中充满巫术。《陈诗》说:“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说:“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这就是他们的风俗。吴札听到陈国的歌时说:“国家没有主君,怎么能长久呢!”自胡公后二十三代被楚国所灭。虽然陈国属楚,但在天文上仍保持原来的分野。
颍川、南阳原本是夏禹的国家。夏人忠诚,但风俗朴实。韩国自武子后七代称侯,六代称王,五代后被秦国所灭。秦灭韩后,将天下不轨之民迁至南阳,因此当地风俗夸张奢侈,崇尚体力,热衷于经商、捕鱼和狩猎,行为难以控制。宛城西通武关,东接江、淮,是一个重要的都会。汉宣帝时,郑弘、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他们的治理都被记录下来。信臣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和养蚕,去除末业,回归本业,使郡富裕。颍川是韩国的都城,人才有申不害、韩非,留下了严酷的影响,高士官员喜欢文法,百姓因贪婪而争讼,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韩延寿担任太守时,以礼让为先;黄霸继任后,教化广泛推行,监狱中有时八年没有重罪犯人。南阳人喜欢经商,召父因本业致富;颍川人喜欢争讼,黄、韩以厚德化之。“君子的德行如风,小人的德行如草”,这话果然可信。
从东井六度到亢星六度,这段区域被称为寿星,是郑国的分野,与韩国同属一个分野。
赵地属于昴、毕星的分野。赵地从晋国分出,获得赵国。北边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还获得涿郡的高阳、鄚、州乡;东边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还获得渤海郡的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的地区;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边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原本是韩国的别郡,远离韩地而靠近赵地,后来归属赵国,这些都属于赵地的范围。
自赵夙后九代称侯,四代敬侯迁都邯郸,到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代后被秦国所灭。
赵地、中山地区土地贫瘠但人口众多,还有沙丘纣王淫乱遗留下来的民风。男人们聚集在一起游戏,悲歌慷慨,起身则抢劫盗墓,耍弄奸巧,擅长戏谑和表演。女子弹奏乐器,游走于富贵之间,遍布诸侯的后宫。
邯郸北边通向燕、涿,南边与郑、卫相接,位于漳水和黄河之间,是一个重要的都会。这里的土地广阔,风俗多样,人们大多精明急躁,爱炫耀气势,容易做出不法行为。
太原、上党地区有许多晋国宗室的子孙,他们以欺诈和权力互相倾轧,喜欢夸耀功名,复仇过于激烈,婚丧嫁娶非常奢侈。汉朝建立后,这里被认为难以治理,常常选择严厉的将领来统治,有时甚至允许他们通过杀戮来树立威望。父兄被杀,子弟愤怒至极,甚至告发并刺杀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有时还会报复杀害他们的亲属。
钟、代、石、北地区紧邻胡人,民风凶悍,喜欢逞强作恶,不务农商。从晋国时期起,就因其剽悍而头疼,而赵武灵王又进一步激励他们。因此,冀州的盗贼常常成为其他州的重灾区。
定襄、云中、五原原本是戎狄的土地,后来有赵、齐、卫、楚的移民。这里的百姓淳朴少文,喜欢射猎。雁门地区风俗也相似,但在天文学上属于燕国的分野。
燕地属于尾、箕星的分野。武王灭掉殷商后,封召公于燕国,燕国传到第三十六代,与六国一起称王。东边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边有上谷、代郡、雁门,南边获得涿郡的易县、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以及渤海的安次,这些都属于燕国的范围。乐浪、玄菟也应该属于燕国。
燕国称王十代后,秦国想要灭掉六国,燕国太子丹派遣勇士荆轲西刺秦王,但没有成功,反而被杀,秦国于是出兵灭掉燕国。
蓟城南边通向齐、赵,位于勃海和碣石之间,是一个重要的都会。太子丹当初招待勇士,不吝惜后宫美女,百姓因此受到影响,形成了这样的风俗,至今仍然如此。宾客互相拜访时,以女子侍寝,婚嫁之夜,男女不分,反而以此为荣。后来稍微有所收敛,但始终未能完全改变。他们的风俗粗鲁勇猛,缺少深思熟虑,轻浮无威,但也有长处,就是敢于帮助他人,这是燕丹留下的遗风。
从上谷到辽东,地广人稀,经常遭受胡人的侵扰,风俗与赵、代相似,物产丰富,有鱼盐枣栗。北边与乌桓、夫余接壤,东边则有真番的贸易利益。
玄菟、乐浪是武帝时期设置的,都是朝鲜、濊貊、句驪的蛮夷之地。殷朝衰落时,箕子离开朝鲜,教导当地百姓礼义,农耕和纺织。乐浪朝鲜的法律有八条禁令:杀人要以命偿命;伤人要用谷物赔偿;偷盗者男性成为奴隶,女性成为婢女,想要自赎的,每人五十万钱。即使被赎回成为平民,仍然感到羞耻,婚嫁时没有仇恨,因此百姓从不偷盗,家门不必关闭,妇女贞洁诚实不淫邪。他们的田民饮食用祭器,都邑效仿内地官吏和商人,常常用杯器进食。郡最初从辽东选取官吏,官吏看到百姓不闭门,商人夜间则行窃,风俗因此逐渐败坏。如今触犯禁令的越来越多,达到六十多条。真是可贵啊,仁贤的教化!然而东夷天性柔顺,与其他地方不同,所以孔子感叹道不行,想要渡海居住在九夷,这就是原因啊!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定期来献贡。
从危星四度到斗星六度,这段区域被称为析木的位置,是燕国的分野。
齐地属于虚、危星的分野。东边有甾川、东莱、琅琊、高密、胶东,南边有泰山、城阳,北边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的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边有济南、平原,这些都属于齐国的范围。
少昊时代有爽鳩氏,虞、夏时代有季崱,商汤时期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这些都是诸侯国,位于这个地区。到了周成王时期,薄姑氏与四国共同作乱,成王灭掉他们,把土地封给师尚父,这就是太公。齐国的诗风就是这样的。临甾名叫营丘,所以《齐诗》说:“子之营兮,遭我虖嶩之间兮。”又说:“俟我于著乎而。”这也是他们舒缓的风格。吴札听到齐国的歌时说:“泱泱乎,大风也哉!这就是太公的风格吧?国家不可估量啊。”
古代有分土地,没有分百姓。太公因为齐地靠海盐碱地多,粮食少而人口稀少,于是鼓励女工之业,通行鱼盐之利,使得物资汇聚。后来十四代,桓公任用管仲,设立轻重法来富国,联合诸侯成就霸业,身为陪臣却取得了三次归政的成就。因此他们的风俗更加奢侈,织造冰缎锦绣精美的物品,被称为冠带衣履天下。
太公治理齐国时,修治道术,尊重贤智,赏赐有功之人,因此至今这里的人多好学经术,矜持功名,性格舒缓宽广而足智。其缺点是夸张奢侈结党营私,言行不一,虚伪不实,急则离散,缓则放纵。起初桓公的兄长襄公淫乱,导致姑姊妹不能出嫁,于是命令国内民家的长女不得出嫁,称为“巫儿”,为家主祭祀,嫁出去对家庭不利,民众至今仍以此为风俗。可悲啊,治理百姓的道理,岂能不慎重呢!
当年太公刚被封时,周公问他“如何治理齐国?”太公回答:“举荐贤才并奖励有功之人。”周公说:“将来必有篡权杀主的臣子。”后来二十九代后被强臣田和所灭,而田和自立为齐侯。最初,田和的祖先陈公子完因罪逃到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大夫,改称田氏。九代后田和篡夺齐国,到孙子威王称王,五代后被秦国所灭。
临甾是一个位于海岱之间的重要城市,这里有五种不同的居民。
鲁地属于奎、娄星的分野。东边到达东海,南边有泗水,延伸到淮河,包含临淮的下相、睢陵、僮、取虑,这些都是鲁国的范围。
周朝建立后,少昊的曲阜被封给了周公的儿子伯禽,成为鲁侯,由此开始治理鲁国。这里的百姓受到圣人的教化,因此孔子说:“齐国的风俗变化到鲁国,鲁国的风俗变化到道德。”意思是鲁国的风俗接近正道。靠近洙水和泗水,这里的百姓善于涉水,年轻人会搀扶老人并替代他们的工作。虽然风俗逐渐变得浮薄,但长者仍然不安,与年轻人互相谦让,所以有人说:“鲁国的道德衰落了,洙泗之间的风俗依然严谨。”孔子感叹王道将要废弃,于是整理六经,传述唐虞三代的道理,门下弟子学成者有七十七人。因此,这里的百姓好学,重视礼义,注重廉耻。周公初封时,太公问他“如何治理鲁国?”周公回答:“尊重尊贵的人,亲近亲人。”太公说:“后世会逐渐衰弱。”因此,鲁国自文公以后,权力离开公室,政权落入大夫手中,季氏驱逐昭公,国势逐渐衰弱,传到第三十四代被楚国所灭。然而鲁国本是大国,因此自成一分野。
如今距离圣人时代已久,周公的教化逐渐消失,孔子的学堂也衰败。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种植桑麻的产业,但缺少林泽的富饶。风俗节俭吝啬,爱财如命,热衷于经商,喜欢批评他人,充满巧诈,丧葬祭祀的礼仪虽然完备但实际上很少。然而,他们的好学之风仍然比其他地方更胜一筹。
自汉朝建立以来,鲁地和东海地区出了很多卿相。东平、须昌、寿良都位于济东,属于鲁地,不是宋地,这一点需要考证。
宋地属于房、心星的分野。现在的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以及东郡的须昌、寿张,都是宋国的范围。
周朝封微子于宋,现在的睢阳就是宋地,原本是陶唐氏火正閼伯的领地。济阴的定陶,诗风是曹国的。武王封弟弟叔振铎于曹国,后来曹国逐渐强大,获得山阳、陈留,传到二十多代被宋国所灭。
尧曾在成阳游玩,舜在剨泽捕鱼,商汤在亳地居住,因此这里的百姓仍然保留着先王的遗风,重视厚道,君子众多,喜欢农耕,穿着简单,食物节俭,以积蓄财富为目的。
宋国从微子传到二十多代,到景公灭掉曹国,灭曹后五代也被齐、楚、魏所灭,土地被三国瓜分。魏国得到梁、陈留,齐国得到济阴、东平,楚国得到沛。因此现在的楚地彭城,本来是宋地,《春秋》经书上说“围宋彭城”。宋国虽然灭亡,本是大国,因此自成一分野。
沛楚地区的问题是急躁自私,土地贫瘠,百姓贫穷,而山阳地区则喜欢作奸犯科。
卫地属于营室、东壁星的分野。现在的东郡以及魏郡的黎阳,河内的野王、朝歌,都是卫国的范围。
卫国本来是一个国家,后来被狄人灭掉,文公被迁到楚丘,三十多年后,成公又迁到帝丘。因此《春秋》经书上说“卫迁于帝丘”,现在的濮阳就是这里。这里原本是颛顼的领地,所以叫帝丘。夏后时期,昆吾氏居住在这里。成公之后十多代,被韩、魏侵略,失去了所有的附属城邑,只剩下濮阳。后来秦国灭掉濮阳,设置东郡,把卫国迁到野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然保留卫君,到了秦二世时才废为庶人。卫国共传四十代,九百年,最后绝嗣,因此独成一分野。
卫地有桑间濮上的阻隔,男女常常聚会,声色之事因此兴起,所以人们称之为郑卫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百姓仰慕他们,因此这里的风俗刚强勇武,重视体力。汉朝建立后,二千石的官员治理这里也是以杀戮树立威望。汉宣帝时,韩延寿担任东郡太守,承蒙圣恩,崇尚礼义,尊重谏争,至今东郡以善于治吏闻名,这都是延寿的教化。然而,卫地的缺点是奢靡,婚丧嫁娶过于铺张,而野王地区则崇尚气力,任侠行事,有濮上的风俗。
楚地属于翼、轸星的分野。现在的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以及汉中、汝南郡,都是楚国的范围。
周成王时期,封文王、武王的先师鬻熊的曾孙熊绎于荆蛮,成为楚子,居住在丹阳。传到十多代后到熊达,就是武王,楚国因此强大。再传五代到严王,统帅诸侯,威慑周室,吞并江汉之间,灭掉陈、鲁等国。再传十多代,顷襄王东迁到陈。
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的富饶;江南土地广阔,有的地方采用火耕和水耨。百姓以鱼稻为食,以捕鱼狩猎和伐木为业,水果、螺蛤等食物常常充足。因此人们懒散无积蓄,饮食随意,不担心饥寒,也没有千金之家。信奉巫鬼,重视淫祀。汉中的风俗淫乱失去节制,与巴蜀相同。汝南一带,性格急躁有气势。江陵是故郢都,西边通向巫、巴,东边有云梦的富饶,也是一个重要的都会。
吴地属于斗星的分野。现在的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都是吴国的范围。
殷商的国运已经衰落,周大王亶父在廄梁地区崛起。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是大伯,次子是仲雍,最小的是公季。公季有个圣明的儿子叫昌,大王想把国家传给他。大伯和仲雍辞别去采药,结果跑到了荆蛮地区。公季继位,到昌时成为西伯,受命为王。因此孔子赞美他们说:“大伯,可以说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了!三次让出天下,百姓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他还说:“虞仲和夷逸,隐居不问世事,内心清白,舍弃权力。”大伯最初逃到荆蛮,荆蛮人归顺他,称他为句吴。大伯去世后,仲雍继位,传到曾孙周章时,武王打败了殷商,于是封他为王。还封周章的弟弟中在河北,这就是北吴,后来被称为虞国,十二代后被晋国灭掉。再过两代,荆蛮的吴子寿梦强大起来称王。他的小儿子是季札,才华出众。兄弟们想把国家传给他,但季札推让不接受。从大伯到寿梦称王六代,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在诸侯中扬名。到儿子夫差时,杀了伍子胥,重用宰嚭,结果被越王勾践所灭。
吴、越的君主都喜欢勇武,因此他们的百姓至今喜欢用剑,视死如归,容易激动。
越国兼并吴国后,传到第六代被楚国所灭。后来秦国又攻打楚国,把他们迁到寿春,最终被秦国灭掉。
寿春、合肥接受南北湖的皮革、鲍鱼、木材等物资的运输,也是一个重要的都会。最初楚国的贤臣屈原被诬陷流放,写下《离骚》等赋来表达自己的伤感和悲痛。后来有宋玉、唐勒等人仰慕他并传述他的作品,都因此而出名。汉朝建立后,高祖封他的侄子刘濞为吴王,招揽天下的游子和弟子,枚乘、邹阳、严夫子等人在文帝、景帝时崭露头角。而淮南王刘安也在寿春聚集宾客著书。吴地有严助、朱贾等臣子,在汉朝显贵,文辞并发,因此世人传颂楚辞。其缺点是技巧多而诚信少。最初淮南王在外国中有民家女儿,以待游士并嫁给他们,因此至今多女少男。本来吴越与楚接壤,多次互相兼并,因此民俗大致相同。
吴地东边有海盐和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重要都会。豫章出产黄金,但这些资源有限,开采不足以支付开销。江南地区潮湿,男人多短命。
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二十多个国家,每年定期来朝贡。
越地属于牵牛、婺女星的分野。现在的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都是越地的范围。
他们的君主据说是大禹的后代,帝少康的庶子,被封在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传到第二十代,勾践称王,与吴王阖庐作战,在雋李战败。夫差继位后,勾践乘胜再攻吴国,吴国大败,被迫退守会稽,臣服求和。后来用范蠡、大夫种的计策,终于灭掉吴国,兼并其地。渡过淮河与齐、晋诸侯会盟,向周朝进贡。周元王派使者赐命为伯,诸侯都来祝贺。再传五代被楚国所灭,子孙分散,君主服侍于楚。再传十代,到闽君摇,协助诸侯平定秦国。汉朝建立后,又立摇为越王。当时,秦国的南海尉赵佗也自称为王,传到武帝时,全部被灭并设为郡。
越地靠近海洋,盛产犀牛、象牙、毒药、珍珠、珠宝、银、铜、果实、布匹等,中国的商人多从这里获取财富。番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都会。
从合浦、徐闻南下入海,可以到达一个大岛,东西南北各约千里,汉武帝元封元年略设为儋耳、珠崖郡。当地人都穿布衣,如单衣,中间开个洞做成贯头。男子耕种农田,种植稻谷、苎麻,女子养蚕织布。没有马和虎,民间有五种牲畜,山上多麈嗷。武器有矛、盾、刀,木制弓弩,竹箭,或者用骨头做箭头。自从设为郡县以来,中国的官吏和士兵多侵扰他们,所以每隔几年就反抗。元帝时期,终于放弃了这里。
从日南障塞、徐闻、合浦乘船行驶大约五个月,可以到达都元国;再乘船行驶大约四个月,可以到达邑卢没国;再乘船行驶大约二十多天,可以到达谶离国;步行大约十多天,可以到达夫甘都卢国。从夫甘都卢国乘船行驶大约两个月,可以到达黄支国,这里的民俗与珠崖相似。这个地方广阔,人口众多,盛产异物,自汉武帝以来都献贡。有翻译官,属于黄门,和应募者一起出海贸易,带着黄金、丝绸前往。所到之国都提供食物作为报酬,蛮夷商人用船转运送达。也有利于交易,但也有抢劫杀人的风险。有时遇到风浪死于海中,几年后才能回来。大珠子直径约二寸以下。平帝元始年间,王莽辅政,想要显示威德,厚赠黄支王,命令他们派使者献上活犀牛。从黄支乘船行驶大约八个月,可以到达皮宗;再乘船行驶大约八个月,可以到达日南、象林的边界。黄支的南边,有已程不国,汉朝的翻译使者从这里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