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周啊,是南阳杜衍人。义纵当南阳太守的时候,把杜周当作心腹,推荐给了张汤,让他做了廷尉史。他负责调查边境地区的失职和逃亡案件,判处死刑的人非常多。因为办案总是合乎上司的心意,所以得到重用,和减宣一起担任中丞十多年。

杜周这个人平时话很少,行动也慢吞吞的,但内心却深沉老练。后来,减宣当了左内史,杜周当了廷尉,他的执法方式基本上是效仿张汤,但更擅长审理候司(负责审理皇室成员案件)的案件。皇上想整治谁,他就顺着皇上的意思把那个人陷害进去;皇上想放过谁,他就把人关押很久,慢慢地再找出一些冤枉的证据来。有人曾经对杜周说:“你负责处理全国的案件,却不遵守法律条文,完全是根据皇上的意思来判案,这合适吗?”杜周回答说:“什么法律条文?以前的皇帝制定的叫律法,后来的皇帝制定的叫命令;当时认为对的,哪有什么古法可循!”

等到杜周当了廷尉,诏狱里的案子就更多了。被关押的二千石官员,新旧案件交织在一起,少说也有百余人。各郡县的官吏和中央的大官们纷纷上书告发,一年就有一千多件案子送到廷尉府。案子大的,牵扯到几百个被逮捕和调查的人;案子小的,也有几十个人;远的要几千里,近的也要几百里。审理案件时,官吏就按照告状的材料来责问,如果有人不服,就用鞭子抽打来逼迫他们认罪。这样一来,只要听说要被逮捕调查,大家就都逃跑了。有些案件拖得很久,甚至超过几次大赦,十几年后才有人互相告发,大多都是用尽各种恶毒的语言互相攻击,结果上到廷尉,下到中央各部门的官员,被诏狱逮捕的人达到了六七万人,而官吏因此增加的,也有十多万人。

杜周后来被罢免了官职,之后担任执金吾,负责逮捕桑弘羊和卫皇后娘家的子弟,因为他办事尽心尽力,不徇私情,皇上就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杜周最初当廷尉史的时候,只有一匹马,等到他长期担任要职,位列三公,两个儿子都做了郡守,家产累积了巨万。他的治理手段都很残酷暴虐,只有小儿子杜延年为人比较宽厚。

延年,字幼公,对法律也很懂。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掌握大权,觉得延年这小子,能力不错,就让他当了个军司空。

到了始元四年,益州的蛮夷造反了,延年领着南阳的兵,当个校尉去打仗,打完仗回来,就升官了,当上了谏大夫。 这会儿,左将军上官桀和他儿子,跟盖主、燕王一起密谋造反。 有个负责检查稻田的官员叫燕仓,知道了他们的阴谋,赶紧跑去告诉大司农杨敞。杨敞吓得够呛,装病在家,然后把这事儿偷偷告诉了延年。

延年一听,赶紧把这事儿报告上去了,上官桀他们一伙人全被抓起来,判了罪。 因为这事儿,延年被封为了建平侯。

霍光手下有个叫延年的,本来是霍光手下的小官,因为办事靠谱,忠心耿耿,一路升迁,当上了太仆、右曹、给事中。霍光这个人做事比较严厉,延年就负责在旁边给他打打圆场,缓和一下气氛。

有一次审理燕王案,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儿子桑迁因为父亲的事情,逃跑了,还藏在了他父亲以前的下属侯史吴家里。后来桑迁被抓住了,该怎么判怎么判。结果正好赶上大赦天下,侯史吴就主动出来自首了。当时主管刑法的廷尉王平,还有少府徐仁,他们觉得桑迁是因为他爹造反才逃跑的,而侯史吴只是藏了他一下,不算窝藏反贼,顶多算窝藏个逃跑的,所以想利用大赦的机会给侯史吴免罪。

但是后来负责监察的官员重新调查了这个案子,发现桑迁虽然懂经书,但是知道他爹造反却没劝,这跟造反的人没什么区别;而侯史吴呢,好歹是个三百石的官,他主动藏了桑迁,这和普通老百姓藏个逃跑的人不一样,所以侯史吴不能被赦免。于是,这个官员就上奏弹劾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包庇犯人。

巧的是,少府徐仁是丞相车千秋的女婿,所以车千秋为了救女婿,就到处跟人说侯史吴的好话,担心霍光不听,他还直接把一些高级官员和博士都召集到公车门前开会,讨论侯史吴该不该赦免。那些官员都知道霍光的意思,都跟着说侯史吴该死。第二天,车千秋就把大家的意见上报给了霍光。霍光一看,车千秋私自召集这么多官员议事,内外说法不一,于是就把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抓了起来。

朝廷上的人都担心丞相车千秋也会被牵连。这时,延年站出来为车千秋说话了,他给霍光上了一份奏章,大概意思是说:“处罚犯人有既定的法律程序,现在却硬说侯史吴该死,恐怕不符合法律规定。再说丞相平时也没什么过错,只是为下属说几句话,这符合他一贯的为人。至于私自召集高级官员,确实做得不对。但是,我认为丞相毕竟是老臣,而且以前也为先帝效力过,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过错,不应该轻易放弃他。最近老百姓都在说刑罚太重,官吏们又故意刁难,现在丞相也因为这事被牵连,这样下去恐怕会引起民怨。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小道消息满天飞,我担心将军会因此而失去民心!”

霍光虽然觉得廷尉和少府玩弄法律,判罚不公,该杀头,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处罚丞相,和丞相化解了矛盾。延年在处理这些事情上,总是能做到公正客观,调和各方矛盾,这都是他的风格。

话说,国家自从武帝时期穷兵黩武,挥霍无度之后,情况就一直不太好。有个叫杜延年的人就多次跟大将军霍光说:“这几年收成不好,流民还没完全回来,咱们应该学习孝文帝时期的政策,实行节俭、宽松和缓的政策,顺应天意,安抚民心,这样说不定来年就能有个好收成。”霍光听进去了他的建议,开始启用贤能之士,讨论废除酒类专卖、盐铁专营这些政策,这些事都是由杜延年来具体负责的。

老百姓和官员们要是有什么好的建议,意见不同的地方,杜延年都会仔细处理好,再呈报给霍光。那些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他甚至会直接任命他们当县令,甚至丞相、御史之类的要职。一年之后,他会把这些人的表现写成报告上报,如果谁犯了错误,也会按照法律处罚。他经常会跟朝廷的两府(尚书台和御史台)以及廷尉(司法部门)一起审核奏章。

到了昭帝快要驾崩的时候,皇帝病重,朝廷征召天下名医,杜延年负责管理和分配药物。昭帝去世后,昌邑王继位,后来又被废黜了。这时,大将军霍光和车骑将军张安世以及其他大臣们一起商议该立谁为皇帝。当时,宣帝还小,在宫里养着,被称为皇曾孙。他和杜延年的儿子杜佗关系非常好。杜延年知道宣帝德才兼备,就劝霍光和张安世立他为帝。宣帝即位后,对那些有功的大臣们进行了封赏,杜延年因为在确定继承人,稳定朝廷方面立下了大功,被加封了两千三百户的食邑,加上之前封的,一共拥有四千三百户的食邑。

朝廷下令专门对那些功臣进行评定,诏书上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功劳超过了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杨敞的功劳比得上丞相陈平;前将军韩增、御史大夫蔡谊的功劳比得上颍阴侯灌婴;太仆杜延年功劳比得上朱虚侯刘章;后将军赵充国、大司农田延年、少府史乐的功劳比得上典客刘揭,这些人全部都被封侯,并且增加了封地。

杜延年为人温和,办事认真细致,长期掌管朝政,皇帝非常信任他,出巡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皇帝身边,在宫里的时候,则负责处理政务,在九卿之位上待了十多年,期间获得的赏赐和馈赠,价值数千万。

霍光死后,他儿子霍禹跟家族里的人一起谋反,结果被杀了。皇上想提拔霍家的老臣霍延年,又想把他弄走,可丞相魏相说霍延年以前位高权重,手握大权,干了不少坏事。于是派人调查,只查到宫里的马死了不少,官府的奴婢都吃不饱穿不暖,霍延年因此被免职,还被削减了两千户的封地。过了几个月,皇上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他做了北地太守。

霍延年以前是九卿之一,现在却去做边疆小吏,治理郡县也没什么起色。皇上就写了亲笔信劝诫他。霍延年这才开始选拔好官吏,打击豪强,郡里渐渐安定了。一年多后,皇上派使者送给他亲笔信,还有两千斤黄金,把他调到西河做太守,治理得非常有名声。到了五凤年间,他又被召回朝廷,做了御史大夫。霍延年住在以前他父亲当官的地方,不敢占用父亲以前的职位,睡觉、坐着都换了地方。那时候,四夷安定,天下太平,霍延年做了三年御史大夫,因为年老体弱就请求退休,皇上很优待他,派光禄大夫拿着皇帝的信和一百斤黄金、酒以及各种药材赏赐给他,霍延年就说自己病得很重。皇上又赐给他舒适的马车和四匹马,让他回家养老。几个月后,霍延年去世了,被追封为敬侯,他的儿子霍缓继承了他的爵位。

霍缓年轻时当过郎官,本始年间,他作为校尉跟随蒲类将军去打匈奴,回来后当了谏大夫,后来又升迁为上谷都尉、雁门太守。他父亲霍延年去世后,霍缓被召回处理丧事,之后被任命为太常,负责管理皇陵附近的县。每年冬天处理案件的时候,他总是戒酒节食,属下都夸他仁慈。元帝刚即位的时候,粮食很贵,百姓流离失所;永光年间,西羌又造反,霍缓就多次上书,拿出自己家里的钱和粮食支援朝廷,前后加起来有几百万。

霍缓有六个弟弟,五个都当了大官,最小的弟弟霍熊做过五郡的二千石官,还做过三个州的刺史,很有能力,很有名气。而他中间那个弟弟霍钦官职虽然不高,但名气却最大。

霍钦字子夏,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很有钱,但他眼睛有点瞎,所以不喜欢做官。茂陵有个叫杜邺的人,跟霍钦同姓同字,两人都以才能闻名于京城,所以人们为了区分他们,就管霍钦叫“盲杜子夏”。霍钦讨厌别人拿他的眼疾说事,就戴了一顶很小的帽子,帽檐才二寸高,于是京城里的人又管他叫“小冠杜子夏”,而把杜邺叫作“大冠杜子夏”。

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凭借外戚身份辅佐朝政,一心想找到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来帮忙。王凤的父亲顷侯王禁和霍光关系很好,所以王凤很了解霍光的能力,就推荐霍光担任大将军府的武库令。这个职位清闲,正合霍光的意愿。

霍光这个人,为人深沉,见识广博,很有谋略。皇上当太子的时候,就以好色闻名,登基之后,皇太后下令要选拔良家女子充实后宫。霍光就趁机跟大将军王凤说:“古代的礼制规定,娶九个妻子,是为了达到阳数的极致,广泛繁衍后代,光宗耀祖;必须从乡里选拔品德高尚的女子,不问美丑,这是为了辅助君主治理后宫;嫔妃的子女即使有缺失也不再补充,这是为了让皇帝长寿,避免后宫争斗。所以,后妃如果具有贞淑的品德,那么子孙就会有贤明的君主;后宫制度如果具有威仪的规范,那么君主就会有长寿的福气。废除旧制不可随意而为,这样才能使女子保持良好的品德;女子品德良好,皇帝的寿命就能长久。《尚书》上说:‘或者四十三岁’,指的是纵欲过度带来的危害。男人五十岁,好色之心还没衰退;女人四十岁,容貌就开始衰老。用衰老的容貌侍奉正值壮年的男人,又不以礼法约束,那么后果就不可挽回,就会出现各种乱象;出现乱象,正妻就会怀疑自己,而其他的嫔妃也会有私心。所以晋献公因为谗言而被冤枉,申生也蒙受了不白之冤。现在圣上正值壮年,还没有继承人,正在学习各种治国之道,还没有开始选妃。将军您辅佐朝政,应该趁着现在,建立起‘娶九女’的制度,仔细挑选品德高尚的家庭,寻找品德优良的女子,不必过于看重容貌、声音和技能,这将是万世之法。年轻的时候,要警惕贪恋美色,《小弁》这首诗,可以让人警醒。希望将军您能时刻为此担忧。”

凤白太后觉得钦说的那些事儿,根本没啥依据,没必要这么认真。结果钦又强调了一遍:“《诗经》里说:‘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这警示离我们这么近,可咱们总是听而不闻,能不谨慎吗!” 接着,钦又说了之前提到的九个公主的事儿,简单地讲了讲她们的祸福,让人听了真是又惋惜又害怕。钦担心将军不重视这事儿,所以才反复强调。

后宫妃嫔的制度,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啊!看看夏商周三代末年的情况,看看宗庙祭祀的盛况,看看最近发生的那些事儿,哪次祸乱不是因为女人德行不好造成的?所以《诗经》里用佩玉声音低沉来比喻,《关雎》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说明那些贪图美色、放纵情欲的女人,寿命短,破坏制度,国家就要衰败,坏风气就会形成。所以,我写了歌颂贤淑女子的诗,希望以此来辅助皇上,希望她们能忠孝仁厚。皇上长寿,国家安定,这才是臣子最大的愿望,将军应该好好努力啊!《易经》说:“正其本,万物理。” 凡是事情,如果拿不准主意,就应该看看古代的典范,看看现在的情况,如果反复无常,老百姓就会疑惑,这样很难推行下去。现在这九个公主的制度,符合古代的规矩,对现在也没坏处,老百姓也接受,很容易执行,执行了还有好处!将军您辅佐皇上,却迟迟不确定,这不是天下人想看到的啊!

将军啊,您就听听臣子的建议吧,想想《关雎》里的意思,趁着现在皇上把权力交给你,趁着现在国家还清明,为汉朝打下永远的基业吧!这真的不能忽视,不能犹豫啊!凤白太后没办法自己制定制度,只能沿袭旧例。

后来,皇太后的妹妹司马君力跟钦的侄子私通,这事儿被皇上知道了。钦觉得很丢脸,很害怕,就请求退休回家了。

皇上,最近发生日食和地震这种事儿,您下令召见那些正直敢言的贤良之士,梁放推荐了我。

我哪敢啊,皇上您这是因为害怕上天旨意,忧虑这些异常现象,才召见大臣和直言敢谏的人,想探究天意的意思,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我这个人愚笨又鲁莽,学识浅薄,根本不够资格跟您长篇大论。

我听说日食地震,都是因为阳气衰弱阴气盛行的缘故。臣子对君主来说是阴,儿子对父亲是阴,妻子对丈夫是阴,夷狄对中原也是阴。春秋时代记载了三十六次日食和五次地震,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时候是夷狄入侵中原,有时候是权力落入臣子手中,有时候是妻子凌驾于丈夫之上,有时候是臣子背叛君父,虽然事情不一样,但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

我仔细观察朝政,发现朝廷大臣们个个安于现状,外戚亲属也没什么矛盾,关东诸侯没有哪个国家强大到威胁朝廷,边疆的蛮夷也没有什么反叛的迹象。所以问题可能出在后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食发生在戊申日,当时是未时,戊未属土,土对应的是宫中。地震发生在当晚未央宫,这肯定是后宫嫔妃争宠嫉妒,互相陷害所致,皇上您一定要小心提防啊!

天象变化和人事变故是相互对应的,下面的人出了问题,上面就会有异常现象出现。如果能用德政来回应,灾异就会消除;如果不能以善政回应,灾祸就会降临。高宗皇帝因为雊雉的预兆而警戒自己,认真治理国家,结果活了一百岁,殷商也因此复兴,关键在于他如何回应天象。回应天象,必须真诚,必须守信。宋景公只是一个小国的国君,但他因为真心诚意地不想把灾祸转嫁给百姓,三次向老天表达自己的悔过之心,结果荧惑星都因此退去了。

您圣明英武,只要您内心真诚,认真思考天象变化,有什么样的回应不能感动上天呢?有什么样的灾祸能动摇您的统治呢?孔子说:“仁爱之心,难道还远吗?”您只要好好治理后宫,压制女子的宠爱,防止奢侈浪费,戒除游乐享乐,自己勤俭节约,亲自处理政务,经常乘坐普通的车子,走辇道,亲自过问后宫的饮食起居,经常去探望太后和皇后。做到这些,即使是尧舜也比不上您,那些灾异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如果您不认真处理政务,不根据才能任用官员,耗尽天下的钱财去满足自己的奢侈淫乐,耗尽百姓的力量去满足自己的耳目之欲,亲近阿谀奉承的小人,疏远正直的大臣,相信奸邪的小人,诛杀忠良之士,那么贤才就会隐居山林,大臣就会怨声载道,即使没有天象异变,国家也会有危险。

国家大事很多,祖宗基业沉重,您不能沉溺于享乐,不能奢侈无度。您应该克制无益的欲望,保全百姓的生命。我愚笨鲁莽,说的这些话,也许不值得采纳。

话说那一年夏天,皇上把所有敢直言进谏的大臣都召集到白虎殿,出题让他们作策论。题目是:天地之道究竟贵在什么?帝王的治国之道是什么?《六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人处世应该把什么放在首位?如何选拔人才?当今国家治理应该以什么为重点?大家都要根据经书来作答。

钦(人名)回答说:“臣听说,天道贵在诚信,地道贵在贞正;如果不诚信不贞正,万物就不会生长。生长,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帝王承接天地之气,治理好天下,让万物各得其所。帝王效法天地,没有仁爱就不能广施恩泽,没有正义就不能端正自身;克己复礼,推己及人,这就是《六经》的核心思想。不孝顺父母,就会对君主不忠,对官职不敬,打仗没有勇气,与朋友不讲信用。孔子说:‘孝敬父母没有止境,而因此招致祸患的,还没有听说过。’孝,是为人处世应该放在首位的事情。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家乡的品行,看他任职期间的才能,看他提拔谁,看他赏赐什么,看他穷困时不做什么,看他贫乏时不取什么,看他平时重视什么,看他长远的目标是什么。孔子说:‘观察他的行为动机,考察他做事的原因,审察他安于什么,这样就能了解他了。’这就是选拔人才的方法。殷朝继承夏朝,崇尚质朴;周朝继承殷朝,崇尚文明;如今汉朝继承周朝和秦朝的弊端,应该抑制浮华,崇尚质朴,减少奢侈,提倡节俭,重视实际,摒弃虚伪。孔子说‘讨厌紫色夺去了红色的光彩’,这就是当今国家治理应该重视的重点。臣私下有些担忧,说出来可能会触怒圣上,不说出来又会日积月累,最终酿成大祸,但臣下不敢为了讨好您而违背道义,违背忠诚。”

臣听说沉迷于美色没有节制,一定会产生好恶之心;有了好恶之心,就会偏爱一人;偏爱一人,就会导致继承人的选择范围狭窄,嫉妒之心也会因此而产生。这样一来,后宫嫔妃的谗言就难以避免了。只有陛下您能够纯洁品德,广施恩泽,没有私欲,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子嗣兴旺,国家安定。其他的事情的对错,就不必一一赘述了!”

钦因为之前的疾病,皇上赐给他布帛让他回家休息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议郎,但不久又因为疾病免职了。

我去了大将军莫府,国家大事,莫将军经常和凤(指某位权臣)一起商量。凤经常推荐王骏、韦安世、王延世这些有名望的士大夫,还帮冯野王、王尊、胡常等人说情,免除他们的罪责。此外,他还参与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功臣地位等方面的大事,现在很多好的政策都是凤提出来的。

我看到凤权势很大,就劝诫他说:“过去周公虽然德高望重,又是成王叔父,成王也英明,不轻信谗言,但仍然害怕管叔、蔡叔的流言蜚语。秦国的穰侯,是昭王的舅舅,权势很大,威震邻国,昭王对他非常宠爱,但内心还是有所戒备。然而范睢这个人,出身卑微,是外来的,并没有什么名望,却能轻易地得到昭王的信任,并最终让穰侯失势。还有最近武安侯被罢免的事情。这三件事,时间相隔几百年,但道理却惊人的相似,实在值得警惕啊!我希望将军能像周公那样谦虚谨慎,减少像穰侯那样强大的威势,克制像武安侯那样的欲望,千万别让像范睢那样的人有机可乘,在您身边挑拨离间。”

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生了日食。京兆尹王章上书请求觐见皇上,直言不讳地说霍光专权蒙蔽皇上,应该罢免他,以回应天象的异变。

皇上听了之后有所感悟,召见王章,和他一起商议,想把霍光撤职。霍光非常忧虑害怕,皇上命令霍光上书谢罪,请求退休,霍光的奏章写得非常悲切。太后哭着不吃东西。皇上从小就亲近倚重霍光,也不忍心罢免他,于是又让霍光复职。

霍光心里很惭愧,就称自己病重,想彻底退休。皇上又劝慰他说:“将军您尽心辅政十年,天象却不断出现异变,所以您请求退休,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深刻地自我反省,您的至诚感动了所有人,没有谁不为之动容。然而,您只是个臣子,遵守着进退的规矩,把握着去留的分寸,这并不是皇上对待您的方式,也不是您报答皇上的方式。过去周公虽然年老,仍然留在京城,明白地表示不会离开成周,以示不忘王室。仲山父是异姓臣子,和齐宣王没有亲戚关系,被封在齐国,尚且叹息怀念,整夜徘徊,不愿离开,更何况您和皇上之间的关系呢!想要天下安定,消除天象异变的征兆,没有人比得上将军您,皇上对此非常清楚,所以才挽留您,《尚书》里说‘公毋困我!’希望将军您不要因为四国的流言蜚语而怀疑成王,要坚定您的忠诚。”霍光再次复职。皇上命令尚书弹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在了诏狱。这件事记载在《元后传》里。

王章死了以后,百姓都为他鸣不平,以此来批评朝廷。皇上想弥补这个过失,又劝霍光说:“京兆尹王章被治罪的事很隐秘,百姓只知道王章平时喜欢直言进谏,以为他不是因为犯了官职上的罪过而被治罪,怀疑他是因为日食上奏了什么话而被治罪的。就算王章确实犯了罪,即使依法治罪,这件事也不会公开,京城的人都不知道,更何况远方的人呢?恐怕天下人都不知道王章确实有罪,反而会认为他是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治罪的。这样一来,就堵塞了争论的根源,损害了皇上的宽宏大度的美德。我认为应该借王章这件事,表彰那些敢于直言极谏的人,同时让所有郎官和官员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比以前做得更好,以此向天下表明,皇上圣明,不会因为言论治罪。这样一来,流言就会消除,疑惑就会明朗。”霍光遵从了他的策略。皇上弥补过失,树立美好形象,都是这种类型的做法。

他悠闲自在,没当官,最后寿终正寝。他儿子和兄弟们,做到二千石官职的,差不多有十个呢。他哥哥,之前免去了太常的职务,被封为列侯,享受朝请的待遇,汉成帝时期去世了,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他儿子业很有本事,因为是列侯,被选拔出来,又当上了太常。他经常直言进谏,指出朝廷的得失,也不巴结权贵,和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关系都不好。后来,他儿子因为犯法被免职,又改任函谷关都尉。正赶上定陵侯淳于长犯了罪,要回封地去,淳于长的舅舅红阳侯就给他儿子写信说:“唉,可怜我老姐姐头发都白了,跟着不成器的儿子一起出关,希望您别再记恨以前的事了。”定陵侯出关后,伏法认罪,被重新逮捕,关进了洛阳监狱。丞相史高搜到了红阳侯的信,上奏说他儿子听信请求,不敬,因此被免职,回封地去了。

话说那年春天,丞相方进死了。我上书给皇上说:方进这个人啊,跟长深关系本来就铁,互相吹捧提拔。长深犯了大错,却没受处罚,这要是想掩盖之前的过错,那就不给皇上您树立公平的榜样了,更别说有敬畏之心了,反而顺着当时的风向,报复私怨。按规矩,跟朋友犯了大逆不道的事,都要免官,而且不能回老家。可长深这回却能回老家,这已经比一般情况轻了好几等了!红阳侯立,他儿子收了长深的贿赂,所以才被发配回国,这还没到犯大逆不道的地步呢!结果方进又上奏弹劾,说他的党羽后将军朱博、巨鹿太守孙宏、还有前少府陈咸,都免官,并且都让他们回老家。这处罚不公平啊,全都在方进一句话的事儿,老百姓都疑惑不解,都说孙宏跟红阳侯关系不好。孙宏以前当过中丞,方进那时是御史大夫,他提拔隆可当侍御史,孙宏因为隆可出使时欺骗蒙混过关,不适合做近侍,方进就因此怨恨孙宏。还有,方进当京兆尹的时候,陈咸是少府,在九卿里也算高官,皇上您自己也认识他。方进跟司直师丹关系好,御史大夫缺了位,就让师丹上奏说陈咸贪污受贿,要查处他,结果啥也没查出来,方进却自己当上了御史大夫。当上丞相后,他就立刻弹劾陈咸,免了他的官,又借着红阳侯的事儿,让他回老家。大家都说,国家把权力给方进太多了。

再说,师丹能力一般,还有光禄勋许商,都因为巴结方进,得到了高官厚禄。师丹以前还亲自推荐邑子丞相史能,说他能跟神沟通,为国家祈福,差点就成功了。幸好皇上您英明神武,派使者毛莫如先去调查,结果查出了他们的骗局,都判了死刑。要是师丹知道真相还上奏,那就是诬告;要是不清楚真相就上奏,那就是迷信邪术,违反律法。这两种情况都该处死,比朱博、孙宏、陈咸的罪名还重。方进却始终没说出来,专横跋扈,只袒护自己的党羽,排挤人才,假公济私,无法无天,想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天下。天下人都被他吓住了,从尚书到近臣,都吓得不敢说话,就连他的亲戚朋友也都提心吊胆。权力太大,却不忠诚守信,这可不是安邦定国的做法啊。现在听说方进病死了,皇上您没给他什么惩罚,反而厚葬他,希望您能好好想想这件事,引以为戒。

汉成帝驾崩后,哀帝登基。业(王莽)就上书给皇帝,说:“王氏家族掌握大权时间太长了,朝中没有敢于直言的忠臣,皇室宗亲势力微弱,跟囚犯没什么区别。从佐史到高级官员,几乎都是权臣的党羽。曲阳侯根,曾经辅佐皇帝执政,明知赵昭仪杀害了皇子,却没敢上报,反而跟赵氏勾结,胡作非为,诬陷许皇后,给许皇后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许氏家族,败坏了元帝的外戚势力。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红阳侯和淳于氏,也都因为年老而被抛弃不管。新朝在京城血腥屠杀,权势令人胆寒。高阳侯薛宣有不孝顺母亲的名声,安昌侯张禹是奸诈之徒,他们迷惑朝廷,让先帝蒙受了天下人的误解,这实在太危险了!陛下刚即位,谦逊谨慎,孤身一人,身边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权臣随时可能篡权夺位,就像在滚烫的开水中一样危险。应该及早用正义割舍私情,安定百姓之心。我认为朱博忠诚勇敢,才能出众,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应该征召他到身边,来安定天下。只要这个人上朝,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当年吕氏家族想危及刘氏江山,幸好高祖皇帝的旧臣周勃、陈平还在,不然,差点就让奸臣得逞了。”

业又上书建议为恭王在京城建立庙宇,以彰显孝道。这时,高昌侯董宏也上书建议尊奉帝母定陶王丁后为皇太后。大司空师丹等人弹劾董宏误国,行为不端,董宏被免职,贬为平民。业再次上书为董宏辩护。他前后上书的内容,很多都被采纳执行,朱博果然被启用。业因此被征召,再次担任太常。一年多后,被降职为上党都尉。后来,司隶校尉奏报业在担任太常期间,选举不公正,业因此被免官,回到封地。

哀帝死了,王莽开始掌权,之前那些建议给哀帝建庙立碑的人都被免职了,然后发配到合浦去。业啊,以前就被罢官了,所以心情很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最后忧虑过度,病死了。业在成帝的时候,还娶了皇帝的妹妹颍邑公主,公主没留下孩子,去世了。业家人就上书请求让他回京城和公主合葬,但是没批准,只给了他一个“荒侯”的谥号,他家到孙子这一辈就绝后了。一开始,杜周在武帝的时候被发配到茂陵,后来到了延年时期,又被发配到杜陵。

这段说的是,张汤和杜周,都是从文书小吏做起来的,最后都当上了三公,还被列入酷吏的行列。但他们都有好儿子,德才兼备,官位显赫,子孙后代都在朝中做官,互相制衡,一直到建武年间。可是杜家的爵位最后却断了,论福泽和功劳,在儒林之后也没人能比得上他们。有人自称是唐朝杜氏的后代,这真的对吗?至于钦,他很擅长把握时势,善于谋划,在建始年间就向皇帝上书陈述女子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最后也做到了。这大概就像《关雎》里说的那样,能预见事情的结局,可不是那些浮夸、广博学习却缺乏实际能力的人能做到的。业这个人,就是见风使舵,拍朱博的马屁,诋毁师丹,他这种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性格,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