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是杜陵人。他爸爸在长安当小官,出门办事的时候,张汤在家看家。他爸爸回来后,发现老鼠偷吃了肉,很生气,就打了张汤。张汤这孩子,居然挖了个坑把老鼠和剩下的肉都熏了出来,然后一本正经地写了个案卷,像审犯人一样,把老鼠和肉都作为证据呈上,还写了报告。他爸爸一看,这小子写的案卷,跟老狱卒写的似的,又规范又专业,当时就震惊了,从此就让张汤帮着处理一些文书工作了。

他爸爸死后,张汤在长安当了个小官。周阳侯当朝中大臣的时候,曾经被关押在长安,张汤对他特别殷勤。后来周阳侯当了侯爷,跟张汤关系非常好,还带他认识了很多达官贵人。张汤后来在内史当差,又做了宁成县的官,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为人不错,就被调到茂陵当了尉,政绩也不错。

武安侯当丞相的时候,把张汤调到自己身边当史官,还推荐他当了侍御史。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的时候,张汤查得很仔细,把所有牵扯到的人全都揪了出来。皇上觉得他办事能力强,就把他升为太史大夫。他和赵禹一起修订律法,他们俩都喜欢钻牛角尖,对那些墨守成规的官员特别严格。后来赵禹调到少府,张汤当了廷尉,两个人关系依然很好,张汤对赵禹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尊敬。赵禹一心想为公,比较孤傲,而张汤很会察言观色,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张汤刚开始当小官的时候,就爱贪点小便宜,跟长安的一些富商,还有渔民之类的,都有私交。等他当上九卿之一后,就广交天下名士,虽然心里未必认可这些人,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很友好很欣赏的样子。

话说当时,上方乡的文学之士汤,处理了一件大案子,想效仿古代的公平正义,于是就请博士的弟子们来研究《尚书》和《春秋》,好补充廷尉史的知识,解决一些棘手的疑难案件。

他上报疑难案件的时候,总是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分析给皇上,皇上认可的,他就照着办,并把判决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廷尉的案例。如果皇上临时有指示,汤就推辞说,这是按照皇上的意思办的,一定是监、掾、史这些贤能的官员出的主意,说:“本来就是我这么考虑的,要是皇上觉得我做的不好,我也没办法,我愚钝到这个地步了。” 这样一来,罪责往往就减轻了。有时候他上报事情,皇上很欣赏,说:“这可不是你自己的主意,是监、掾、史某某出的主意。”他推荐官员,宣扬别人的优点,解释别人的过失,就是这样做的。

他处理案件,如果皇上想治罪的,他就给相关官员定个重的罪;如果皇上想赦免的,他就给相关官员定个轻的罪。要是处理的是达官显贵,他就巧妙地用文字攻击他们;如果是平民百姓,他就说:“虽然根据法律条文应该处罚,但还请皇上明察秋毫。” 这样一来,汤说的话,往往都能被采纳。汤做到大官后,为人正直,广交宾客,经常请客吃饭,对故人的子弟和贫困的兄弟姐妹,更是照顾有加,经常不顾天气冷暖地去拜访各位大臣。所以,虽然汤的处理案件的方式有时候不够公正,但他却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声誉。那些被判重刑的官员,很多都成了他的爪牙,依附于那些有学问的官员。丞相弘多次称赞他的功劳。

后来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叛乱的案件时,他都追查到了事情的根源。严助和伍被,皇上本来想赦免他们,但汤却据理力争说:“伍被本来就参与了谋反,而严助是皇上身边的亲信,出入宫禁,是皇上的心腹,竟然和诸侯暗中勾结,如果不杀了他,以后就无法治理国家了。”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处理案件很巧妙,总是把打击大臣当成自己的功劳,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因此,他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被提升为御史大夫。

浑邪王等人投降之后,汉朝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结果山东地区发生了水旱灾害,老百姓穷困潦倒,四处流亡,都指望县政府救济,可县政府也已经空空如也了。桑弘羊根据皇帝的指示,建议铸造白金币和五铢钱,同时垄断全国的盐铁专卖,打压富商大贾,颁布告缗令,打击那些兼并土地的豪强,还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来辅助法律的执行。桑弘羊每天早朝给皇帝汇报政事,讨论国家财政,常常到了很晚,皇帝都忘了吃饭。丞相的权力都被桑弘羊夺去了,皇帝处理的所有事情都听从桑弘羊的意见。

老百姓生活艰难,怨声载道,县政府推行的政策也没能带来好处,反而让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渔利,桑弘羊就严厉地惩罚这些贪官污吏。从朝廷大臣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桑弘羊又爱又恨。桑弘羊有一次生病了,皇帝还亲自到他家去看望他,可见他的权势之盛。

匈奴来求和亲,大臣们开始讨论这件事。博士狄山说:“和亲比较好。”皇帝问他为什么好,狄山说:“战争是凶险的事情,不能轻易发动。高祖皇帝想打匈奴,结果在平城吃了大亏,这才选择和亲。孝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太平,到了文帝时期想对付匈奴,结果北方边境因为长期用兵而贫困萧条。孝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在东宫和前线之间来回奔波,全国人心惶惶好几个月。吴楚叛乱平定后,景帝不再谈论用兵,天下很快富裕起来。现在陛下兴兵攻打匈奴,国家已经空虚,边境地区更是贫困不堪。从这些来看,不如和亲。”皇帝问桑弘羊的意见,桑弘羊说:“这是个愚蠢的书生,不懂事。”狄山说:“我确实是愚忠,而像御史大夫桑弘羊那样的人,才是假装忠诚。桑弘羊在治理淮南、江都时,用严厉的法令打击诸侯,离间骨肉亲情,让诸侯们不安,我早就知道桑弘羊是假装忠诚的。”于是皇帝生气地说:“我让他在一个郡里做官,他能阻止匈奴入侵抢劫吗?”狄山说:“不能。”皇帝又问:“在一个县里呢?”狄山说:“不能。”皇帝又问:“在一个关卡呢?”狄山估计自己辩论不过,只好低头说:“能。”于是皇帝就派狄山去守关卡。一个月后,匈奴杀死了狄山,然后离开了。从此以后,群臣都害怕了,不敢再轻易说话。

桑弘羊的一个朋友叫田甲,虽然是个商人,却很有气节。桑弘羊刚做小官的时候,田甲就和他交往,等到桑弘羊做了大官,田甲还常常用义气来劝诫他,真是个有侠义之风的烈士。

桑弘羊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后,最终被罢免了。

话说河东人李文,以前跟汤(汤应该是指某个官员,下同)有过节。后来李文当上了御史中丞,几次想在奏章里揭露汤的坏事,但都没成功,没办法扳倒他。汤有个很受宠的幕僚叫史谒居,知道汤对李文耿耿于怀,就偷偷派人去告发李文谋反,这事情直接捅到了皇帝那儿。皇帝下令让汤去查办,最后李文被判死刑,汤心里清楚这事儿是谒居干的。

皇帝问:“这告密的事儿,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汤装出一副很惊讶的样子说:“这大概是李文以前得罪的人在报复他吧。” 这会儿史谒居正病倒在乡下老家,汤竟然亲自去探望,还给谒居按摩脚!要知道,赵国人主要靠冶铁为生,赵王经常因为铁矿的事跟朝廷打官司,汤总是帮着朝廷驳斥赵王。赵王一直对汤怀恨在心,就抓住机会向皇帝告状。

因为史谒居以前审理过赵王的一桩案子,赵王也记恨着他,所以赵王也写信告御状,说:“汤是朝廷的大臣,史谒居生病了,汤竟然亲自去给他按摩脚,这俩人肯定在密谋什么大奸大恶的事!” 这状子递到了廷尉那儿。 结果,史谒居病死了,这事儿还牵连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当时在官府里当差。汤也正好在查办其他几个在官府里当差的人,看到史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他一把,但表面上装作不知道。

史谒居的弟弟却不知道汤的好意,反而怨恨汤,就派人写信告御状,说汤和史谒居合谋陷害李文。 这信送到了减宣(官名)手里。减宣以前也跟汤有过节,拿到这信后,他仔细调查这件事,但一直没上奏。 正巧这时候,有人盗掘了孝文帝陵园里的陪葬钱财,丞相青翟要和汤一起向皇帝谢罪。到了皇帝面前,汤琢磨着,只有丞相经常去行宫,需要谢罪,自己没去过,就没谢罪。丞相谢罪了,皇帝就让御史调查这件事。

汤想借此机会让丞相知道李文的事,丞相心里很着急。 当时还有三个长史都讨厌汤,想陷害他。

一开始,长史朱买臣就对汤怀恨在心,这在他的传记里都有记载。王朝,是齐国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做到右内史的高位。边通这个人呢,学问浅薄,为人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官做到济南相。这三个人都位居汤的右边,后来都丢了官,当上了长史,在汤面前都低着头。汤多次代理丞相的职务,知道这三位长史以前都位高权重,经常故意刁难他们。

所以这三位长史就一起密谋说:“汤一开始跟各位您们称兄道弟,后来却出卖了你们;现在他想用祭祀宗庙的事来弹劾您,他这是想取代您的位置啊!我们知道汤的很多阴私。”于是他们指使官吏抓捕汤的左田信等人,说汤打算上奏章,信总是能提前知道,然后囤积居奇发财,再和汤分赃。还有其他一些奸诈的事情,这些事情的传闻也比较多。皇上问汤说:“我做的事情,商人总是能提前知道,并且囤积我的相关物品,这肯定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他们了。”汤没有辩解,反而装作很惊讶地说:“这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他还假装很认真地汇报工作。皇上觉得汤这个人心怀鬼胎,表里不一,就派了八个官吏来审问汤。汤详细地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没有做过这些事,不服罪。

于是皇上派赵禹去责问汤。赵禹到了之后,责备汤说:“你为什么不懂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呢!你治理的地方,被你杀死的有多少人啊!现在大家都说你做了那些事,皇上非常重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想办法解决,你还这么多话干什么?”汤于是写了一封信谢罪说:“我汤没有任何功劳,是从一个普通的刀笔吏做起来的,皇上您却幸运地让我做到三公的职位,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抵挡这些责难的。陷害我的,是那三位长史。”然后汤就自杀了。

汤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都是皇上赏赐的,没有其他的积蓄。他的兄弟和儿子们想给他厚葬,汤的母亲说:“汤是天子的大臣,却因为恶语而死,为什么要厚葬他呢!”于是他们只用牛车运载,只有棺材,没有棺椁。皇上听说后说:“如果不是这位母亲,就不会有这样的儿子。”于是皇上就彻底查办,诛杀了三位长史,丞相青翟自杀,田信也被处决。皇上很惋惜汤,又稍微提拔了他的儿子安世。

安世字子孺,年少时因为父亲的功劳做了郎官。他擅长书法,在尚书台任职,非常认真负责,休沐的时候也从不外出。皇上曾经到河东巡幸,丢失了三箱书,下令询问,谁也不知道,只有安世认出了这些书,详细地描述了这些书的内容。后来找回了这些书,和安世的描述核对,一点都没有遗漏。皇上很欣赏他的才能,提拔他做了尚书令,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大夫。

汉昭帝当了皇帝,大将军霍光掌握朝政大权。霍光觉得安世为人正直可靠,对他很器重。后来,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跟燕王、盖主密谋造反,结果被诛杀了。霍光觉得朝廷里缺少老臣辅佐,就向皇帝推荐安世担任右将军光禄勋,好让自己有个帮手。过了很久,皇帝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佐朝廷,日夜守护皇宫,兢兢业业,从一而终,已经十三年了,期间国家一直都很太平。 ‘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所以,朕封安世为富平侯!”

第二年,汉昭帝驾崩了,还没下葬呢,大将军霍光就向太后禀报,把安世调任为车骑将军,一起商讨拥立昌邑王为帝的事。可是昌邑王行为放荡,霍光又和安世商量,废掉了昌邑王,拥立宣帝。宣帝刚即位,就对有功的大臣进行封赏,下诏书说:“表彰有德行的人,奖励有功劳的人,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忠心耿耿地守护皇宫,宣扬德政,恩泽百姓,为国家辛勤劳作,恪守职责,秉持正义,使宗庙得以安宁,特加封万六百户,功劳仅次于大将军霍光。”安世的儿子安千秋、安延寿、安彭祖,都担任了中郎将侍中。

大将军霍光去世几个月后,御史大夫魏相上了一份奏章,大概意思是说:“圣明的君王表彰有德行的人来感召天下,显扬有功的人来激励百官,这样朝廷才能兴盛,天下才能安定。咱们国家继承祖宗的基业,掌控着诸侯的权力,现在刚失去大将军,应该好好宣扬他的功绩来告慰天下,表彰他的功劳来安抚诸侯。不能空着大将军的职位,以免引发权力之争,这关系到国家安危啊!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了,忠诚老实,勤勉谨慎,日夜操劳,和霍大将军一起制定国策,天下百姓都因此受益,是国家的重臣,应该提升他的职位,让他当大将军,别让他再管光禄勋的事儿了,让他专心致志地为国家操劳,考虑国家大事。安世的儿子安延寿为人厚道,可以让他当光禄勋,负责宫廷卫戍工作。”皇上也正想这么办。

安世听说后,害怕得不敢接受。他请求觐见皇上,摘下帽子,深深地叩头说:“老臣我只不过是听说了这件事,先把话说出来,不说出来心里难受,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能力不足以胜任大将军这个职位,接替霍大将军,只有靠天子您的恩典,才能保全老臣一条命。”皇上笑着说:“你这话太谦虚了。连你都不行,那还有谁能行呢!”安世再三推辞,皇上还是没同意。过了几天,安世最终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管尚书事务。几个月后,他被免去了车骑将军的职务,不再统领军队,改任卫将军,负责宫内宫外的警卫,城门和北军都归他管辖。

当时,霍光的儿子霍禹是右将军,皇上也把他提拔为大司马,免去了他的右将军职务和统兵权,表面上是给他升官,实际上是削弱了他的权力。一年多以后,霍禹谋反,被灭了满门。安世平时就小心谨慎,害怕担责任,心里本来就忧虑重重。他的孙女婿是霍家外戚,因为霍禹谋反的事牵连到他,安世更是瘦得不成样子,脸色都变了,皇上觉得奇怪又可怜他,就问身边的人怎么回事,然后赦免了他的孙女婿,安慰安世。安世越来越害怕。他掌管着朝廷的枢纽要职,以谨慎细致著称,内外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每当朝廷要决定重大事务,事情还没决定下来,他就装病告假;听说有诏令下来,他就吓一大跳,赶紧派人到丞相府去打听。所以朝廷大臣们都不知道他参与过什么决策。

我曾经推荐过一个人,这个人后来来感谢我。安世为此非常生气,觉得推荐人才,怎么会接受私下感谢呢?于是,他断绝了和这个人来往。后来又恢复了联系。

曾经有个功劳很大的官员,自己主动要求升官,安世对他说:“你的功劳很大,明君自然会知道。你作为臣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何必自己夸耀功劳呢?” 安世坚决不同意他的请求。结果没多久,这位官员果然升官了。

莫府的长史(相当于府里的高级官员)辞官了,安世问他原因。长史说:“将军您是皇上身边的心腹重臣,可是有才能的人却得不到提拔,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安世说:“皇上英明,贤能和不肖的人自然会分辨出来,下属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怎么会去特意推荐谁呢?” 你看,他多想隐藏自己的功劳,远离权势啊!

他当了光禄勋(掌管宫廷事务的高级官员)后,有个官员喝醉了酒,在殿上小便,主管官员要按照法规处罚他。安世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喝多了不小心弄洒的呢?怎么能因为这么点小事就治他的罪呢?” 后来又有个官员和宫女私通,宫女的哥哥告状,安世说:“这奴才可能是因为生气,故意诬陷这位官员。”然后就把告状的奴才关了起来。安世掩盖别人的过失,都是这种做法。

安世自己看到父子俩都官至显贵,心里很不踏实,就为儿子延寿请求外放做官,皇上就让他做了北地太守。过了一年多,皇上考虑到安世年纪大了,又把延寿召回朝廷,让他做了左曹(掌管文书的官员)和太仆(掌管皇室马匹的官员)。

一开始,张贺给卫太子祝贺,结果太子被废了,所有宾客都被杀,张贺因为给太子贺喜而被关进蚕室。后来他做了掖庭令,当时宣帝还是个皇曾孙,被养在掖庭。张贺心里很内疚,觉得太子被杀太冤枉,而小曾孙又孤苦无依,所以就特别细心地照顾他,对他的恩情非常深厚。

等到小曾孙长大了,张贺就教他读书,让他学习《诗经》,还为他娶了许氏为妻,并拿出家里的钱财当作聘礼。 这小曾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帝,小时候就经常有怪异的事情发生,这些都记载在《宣帝纪》里。张贺知道了这些事,就告诉他的哥哥安世,夸赞小曾孙很有才能。安世却坚决阻止他,说现在少主还在上面,不应该这样夸赞曾孙。

等到宣帝即位,张贺已经去世了。宣帝对安世说:“掖庭令生前总是称赞我,将军你却阻止他,做得对。”宣帝想着张贺的恩情,想把他的坟墓封为“恩德侯”,并且在坟墓附近安排二百户人家守护。张贺只有一个儿子,早夭了,没有留下其他的儿子,只有安世的一个小儿子彭祖。彭祖年纪也很小,曾经跟宣帝一起在桌子上研读书籍。宣帝想封彭祖为侯,先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所以安世就极力推辞张贺的封号,还请求减少守护坟墓的人家数量,从二百户减少到三十户。宣帝说:“我封赏的是掖庭令,不是将军你啊!”安世这才停止了请求,不敢再说什么了。于是,宣帝下诏说:“给故掖庭令张贺安排三十户人家守护坟墓。” 宣帝亲自安排了张贺墓地的位置,就在他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地方,斗鸡翁舍的南边。

第二年,宣帝又下诏说:“我小时候微不足道的时候,故掖庭令张贺辅佐我,教我学习经史,他的恩情非常特殊,功劳很大。《诗经》里说:‘没有怨恨不报仇,没有恩德不报答。’ 封张贺的孙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追封张贺为阳都哀侯。” 当时,张贺还有一个孤儿孙子张霸,才七岁,被任命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安世因为父子二人都被封为侯,地位显赫,于是就辞去了官职。宣帝下令,在都城内另外赏赐张氏家族大量的钱财,数目达百万之巨。

安世这个人啊,是公侯级别的大人物,食邑万户,可他穿的衣服都是粗布麻衣,他夫人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七百个家童,个个都有手艺,都能干活,家里产业经营得井井有条,一点一滴地积累财富,所以他的家产比大将军光还要多。皇上虽然很敬重大将军,但私下里更亲近安世,心里更信任安世。

元康四年春天,安世生病了,上书请求辞去侯爵之位,想退休养老。皇上回信说:“将军您年纪大了,又生病了,朕心里很挂念您啊。虽然您不能再上战场杀敌了,但您是先帝的重臣,对治国安邦很有见地,这些都是朕比不上的,我还想经常向您请教呢,您为啥要上书辞去富平侯的官职呢?这让我觉得您看轻了我,这不是我期望看到的!我希望将军您好好吃饭,多看医生,保重身体,好好颐养天年啊!”安世没办法,只好又强撑着起来处理政务,到了秋天就去世了。皇上追赠印绶,用轻车简从的仪仗送葬,谥号为敬侯,并在杜东赐地建墓,还派人修建坟墓和祠堂。他的儿子延寿继承了他的爵位。

延寿之前做过九卿之一,继承侯爵后,封地在陈留,还有个别封地在魏郡,每年收到的租税有一千多万。延寿觉得自己没什么功劳,没资格享受他父亲留下的这么大的封地,就多次上书请求减少户口和封地。他还通过他弟弟阳都侯彭祖向皇上表达了自己的诚意。皇上觉得他确实有谦让之心,就把他封地改到了平原,虽然还是一个郡的封地,户口没变,但租税减了一半。延寿去世后,谥号为爱侯。他的儿子勃继承了爵位。勃做过散骑侍郎和谏大夫。

元帝刚登基的时候,下令让列侯们推荐人才,勃推荐了太官献丞陈汤。后来陈汤犯了罪,勃因为这事被削减了两百户的封地,没多久勃就去世了,死后被赐谥号为缪侯。后来陈汤在西域立了大功,人们都说勃有识人之明。勃的儿子临继承了爵位。

临也很谦虚俭朴,每次上朝,他总是感叹说:“桑弘羊和霍光都是我的前车之鉴啊,我可得小心谨慎啊!”临死的时候,把家产分给了宗族和老朋友,薄葬,连坟墓都没立。临还很尊敬武公主。临死后,他的儿子放继承了爵位。

话说汉朝鸿嘉年间,皇上想效仿武帝当年,跟近臣们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结果看上了公主的儿子——许放。皇上对许放那是相当的宠爱,直接把皇后的妹妹许配给了他。皇上还亲自操办婚礼,赏赐许放府邸、车马、衣物,摆足了“天子娶媳妇”的排场,皇后嫁女儿那叫一个风光!朝中大小官员都争着巴结他,皇宫里来来往往的使者络绎不绝,赏赐更是数不胜数,简直是千万级别的!许放一下就当上了侍中、中郎将,还让他管着平乐屯兵,配备了豪华的府邸,待遇跟将军一个样。皇上对他宠爱有加,形影不离,经常一起微服私访,北到甘泉,南到长杨、五柞,在长安城里斗鸡赛马,好不快活,这逍遥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

这许放得宠,可把皇上的其他外戚们给气坏了,他们纷纷向太后告状。太后也觉得许放年纪轻轻就享受荣华富贵,行为举止放荡不羁,实在太过分了。偏偏这时候又接二连三地发生灾害,那些大臣们就都把责任推到许放身上。于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就上奏皇上说:“许放骄横跋扈,放肆妄为,奢靡无度,简直无法无天!前段时间,侍御史修等四人奉命去许放家查案抓贼,许放当时就在家,他的奴仆竟然闭门设防,用弓弩射杀官吏,阻止使者进入。听说有个叫李游君的想把女儿嫁给许放,许放让乐府音监景武去强求,结果没成功,又派人去李游君家抢人,打伤了三个人。他还因为县官的事怨恨乐府游徼莽,就派他手下四十多个奴仆,带着弓弩,大白天的冲进乐府,袭击官署,捆绑殴打官吏子弟,砸坏东西,宫里的人都吓得四处躲藏。莽被剃了头,戴上脚镣,穿着囚衣,还有守令史调等人,都光着脚跪地向许放求饶,许放才罢手。许放的奴仆仗着他的权势,横行霸道,甚至因为求不到官吏的妻子,就杀了人家的丈夫;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就随意杀害对方的亲属,甚至有人逃跑了,还去追杀许放的弟弟,虽然没抓到,但也没受到处罚。许放行为轻浮,犯下滔天大罪,简直是触怒了天地,他身为臣子,不忠于朝廷,罪行昭然若揭,虽然之前蒙受皇恩,但如今骄奢淫逸,悖逆常理,简直就是背叛朝廷,臣子之恶,莫过于此,他绝不应该继续留在皇上身边。我们请求免去许放的官职,让他回老家,以消除民间的怨气,安定天下人心。”

没办法,张汤被贬官到北地当都尉。过了几个月,他又被征召回朝当侍中。可是太后不喜欢他,又把他外放到天水当属国都尉。永始、元延年间,接连发生日食,朝廷很久没让他回来,皇帝还不断派使者慰问他。在那边待了一年多,朝廷召他回京,让他回家看看生病的母亲(公主)。过了几个月,他母亲病好了,他又被外放到河东当都尉。皇帝虽然很喜欢他,但既要顾及太后,又要考虑大臣们的意见,所以每次都是哭着送他走的。后来又把他召回朝廷,当了侍中光禄大夫,官阶是中二千石。一年多后,丞相方进又上奏弹劾他,皇帝没办法,只好免了他的官职,赏赐他五百万钱,让他回老家。过了几个月,成帝死了,张汤思念皇帝,哭着死了。

一开始,张安世的长子张千秋和霍光之子霍禹一起担任中郎将,跟着度辽将军范明友去打乌桓。回来后,他们去拜见大将军霍光,霍光问张千秋作战策略和山川形势,张千秋把作战情况和地图都说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遗漏。霍光又问霍禹,霍禹却记不住,说:“都有文书记录呢。”霍光因此看重张千秋,认为霍禹不成器,感叹道:“霍家要衰败了,张家要兴盛了!”后来霍禹被诛杀,而张安世的子孙却一代接一代地当官,从宣帝、元帝时期开始,担任侍中、中常侍、各部门散骑、列校尉的就有十多人。汉朝功臣的后代,只有金氏和张氏,能长期受到皇帝的亲近和宠爱,跟外戚一样。

张汤的儿子张纯继承了侯爵,为人恭俭,精通汉朝的制度和典故,继承了他父亲的遗风。王莽时代他没有失去爵位,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官至大司空,还被另封为武始侯。

张汤最初住在杜陵,张安世、张武、张昭、张宣几代人都跟着住在杜陵,前后搬了三次家,最后又回到了杜陵。

赞曰:冯商说张汤的祖先和留侯是同宗,但是司马迁没写,所以这里就略过了。汉朝建立以来,封侯的数不胜数,能长期保住爵位,受皇帝宠爱的,没有比富平侯张家更厉害的了。张汤虽然严酷,最终也因此获罪,但他推荐贤才,表彰善行,所以后代才能兴盛。张安世为人正直,功成名就而不骄纵。贺氏家族的阴德,也对张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