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在朝廷当官好几年了,碰巧唐蒙出使,半夜里就带着命令去夜郎和僰中,征调巴蜀两地的官吏和士兵,一共一千人,各郡还擅自多派了一万多人运送粮食,并且用军事法令处死了当地的首领。巴蜀老百姓吓坏了,都慌了神。皇上听说这事儿后,就派司马相如去责问唐蒙他们,顺便告诉巴蜀百姓,那根本不是皇上的意思。圣旨写道:

告谕巴蜀太守:那些蛮夷自己作乱,很久都没收拾他们了,他们经常侵犯边境,让朝廷的官员和士兵很辛苦。皇上登基后,一心想安抚天下百姓,先让中原安定下来,然后才出兵北征匈奴,匈奴单于吓得够呛,赶紧派使者来求和,乖乖地低头认错。就连西域的康居国和远方的国家都派使者来进贡,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皇上又调兵东征,平定了闽越的叛乱;又派兵去安抚番禺,那里的太子都来朝廷朝见。南方的蛮夷诸侯和西边的僰族首领,都定期进贡,不敢怠慢,都伸长脖子,踮着脚尖,盼望着成为大汉的臣民,表现出对汉朝的向往和臣服。只是路途遥远,山川险峻,他们自己来不了。那些不听话的已经被惩罚了,而那些愿意归顺的还没得到奖赏,所以才派使者去安抚他们,只带了巴蜀各一百人护送使者,带些礼物去,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意思,更没有发生战斗。现在听说你们竟然动用军事法令,把老百姓吓得够呛,大人小孩都害怕,老人更是忧心忡忡,各郡还擅自调动粮食运输,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意思啊!那些应该去执行任务的人,有的逃跑了,有的还互相残杀,这根本不是做臣子的应该有的行为!

边关的那些汉子们,一听到烽火台上的烽烟和狼烟,都赶紧拿起弓箭,扛起兵器就跑,汗水直流,就怕落在后面。面对白刃,冒着流矢,根本不回头,连一秒钟都不犹豫,个个心里都憋着一股火,恨不得像报私仇一样。他们难道是喜欢死而不喜欢活吗?他们可不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和巴蜀地区的人民拥戴不同的君主啊!他们深思熟虑,顾全大局,急国家之所急,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所以,他们才能得到皇帝的封赏,被封为侯爵,住在豪华的府邸里。最终,他们能留下显赫的名声流传后世,把土地传给子孙,他们的忠诚和敬业得到世人的认可,他们的生活安逸富足,名声和功绩永垂不朽。所以,那些贤能之士,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有丝毫的怨言。

现在呢,奉命去南蛮送贡品,结果却被那些蛮夷杀害,或者逃跑被抓,死得不明不白,死后还被谥号为“至愚”,丢尽了祖宗的脸,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人们的见识和胸怀差距这么大,难道不是很悬殊吗?但这不能完全怪那些去送贡品的人,他们的父兄没有提前教育好他们,兄弟姐妹也没有好好引导他们,他们缺乏廉耻之心,社会风气也不好。他们被杀,也是活该!

皇上您担心使者和官吏们像那些送贡品的人一样办事不利,也为那些不肖的愚民感到惋惜,所以派人送信,向百姓解释征兵的事,并列举了那些不忠而死的人的罪过,责备那些三老和孝子们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现在正是农忙季节,百姓们已经很辛苦了,我已经亲自去过附近的县,担心那些偏远的山区和水泽地带的百姓还没听说这个消息,所以命令一到,就赶紧下发到各县,把皇上的意思都传达下去,千万别耽误了!

司马相如汇报了出使的情况。唐蒙之前已经初步打通了夜郎道,因此也就开辟了西南夷的道路。他调集巴蜀和广汉的士兵,总共好几万人,修路整整两年,结果路没修好,士兵死了不少,耗费的钱财更是数不胜数。蜀地的百姓和朝廷里的一些官员都觉得这事儿不靠谱。

那时候,邛、莋等地的首领听说南夷和汉朝通商,能得到不少赏赐,都纷纷表示愿意臣服汉朝,请求做汉朝的臣民,还主动跟南夷人攀比。皇上问司马相如怎么办,相如说:“邛、莋、冉、駹这些地方离我们比较近,路也好走,以前也曾经被设为郡县,后来汉朝建立才废除了。现在如果重新打通道路,设置郡县,比直接管理南夷更好。”皇上觉得相如说得有道理,就封相如为中郎将,让他带队出使,还给他配了王然于、壶弃国、吕越人三个副使,乘坐四驾马车,带着巴蜀官员准备的礼物去贿赂西南夷。到了蜀地,太守以下的官员都出城迎接,县令更是扛着弓箭走在前面开路,蜀地百姓都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于是,卓王孙、临邛等地的名流都纷纷登门拜访,送牛酒来庆祝。卓王孙感慨万千,因为他女儿嫁给了司马相如,所以他更是慷慨地给了女儿很多嫁妆,跟儿子结婚一样。

相如出使西南夷,大体上把那儿的情况摸清楚了,邛、莋、冉、駹、斯榆等地的首领都请求臣服汉朝。相如还扩大了边境,西边到达沫水、若水,南边到达牁牂,开辟了灵山道,修建了桥梁渡口,打通了去往邛、莋的道路。回朝后,皇上非常高兴。

相如出使的时候,很多蜀地的老人说打通西南夷的道路没啥用,朝廷的大臣们也这么认为。相如想劝谏皇上,但是事情已经做了,他不敢再说什么,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假借蜀地老百姓的口吻来陈述利弊,自己再反驳这些说法,以此来影响皇上,顺便也把出使的结果向百姓们说明白,让大家都知道皇上的用意。文章里写道:

汉朝建立七十八年了,皇恩浩荡,泽被后世,国威远播,恩泽广被,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所以皇上才派我们西征,顺势而为,所到之处,都纷纷归顺。我们先后拜访了冉、駹,平定了莋,安定了邛,征服了斯榆,收服了苞蒲,完成使命,凯旋而归,到达蜀都。

话说有二十七个德高望重的老大夫和绅士模样的先生,正儿八经地来到使者面前。他们说完话,就上前说道:“我们听说,天子对待蛮夷的政策,应该是用恩威并施的方式约束他们,但不能完全断绝联系。现在废除了蜀地三个郡的兵役,开通了前往夜郎的道路,已经三年了,可还是没完成任务。士兵们又累又苦,老百姓也供应不上,现在又要跟西边的蛮夷打仗,百姓们已经筋疲力尽了,恐怕完不成任务,这也给使者您添麻烦了,我们私下里都替您担忧啊。再说,邛、莋、西僰这些地方跟中原地区相处了这么多年,时间长到记不清了。仁义的人不会用道德去征服别人,强大的人也不会只用武力去兼并别人,恐怕强迫他们臣服是不行的!现在却要牺牲老百姓去讨好蛮夷,把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都放弃了,我们这些乡下人见识浅薄,实在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使者说:“这是什么话?如果真像你们说的那样,那不就是说蜀地的人没改变服饰,巴地的人也没改变风俗习惯吗?我可不愿意听到你们这么说。不过,这件事关系重大,可不是你们这些旁观者能够了解的。我的行程很紧,详细情况也来不及跟你们解释了。我就大概跟各位大夫说说吧:

“这世上总有一些非常之人,才能成就非常之事;有了非常之事,才能成就非常之功。非常的事,本来就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说,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会害怕;可一旦成功了,天下就太平了。”

“以前,洪水暴发,到处泛滥,百姓们四处逃难,生活非常不安定。夏禹很着急,于是他就堵塞洪水泛滥的地方,疏通江河,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天下从此安定下来。他当时付出的努力,岂止是为了百姓?他心里焦虑担忧,又亲自劳作,累得皮开肉绽,头发都掉光了,所以他的功绩才能流传无穷,名声也一直传到现在。”

话说啊,贤明的君主登基之后,可不是只顾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只想着讨好当世权贵就完事儿的!他们一定会高瞻远瞩,开创基业,为子孙万代树立典范。所以他们会广纳贤才,兼容并包,并且勤于思考,去治理好这天下苍生。 你看《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说,整个天下,四面八方,只要是活着的生灵,就没有不受到君主恩泽的。要是还有哪块地方没被惠及到,贤明的君主是会感到羞耻的。

现在咱们国家境内,所有戴冠带的臣民,都得到了幸福安康,没有丝毫遗漏。但是那些蛮夷偏远之地,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朝廷的政令教化还没到达,良好的社会风气也还没形成。那些地方,国内就侵犯边境,违反礼仪;国外就各种邪恶行为横行,杀害统治者,君臣颠倒,尊卑不分,兄弟残杀,孤儿寡母沦为奴隶,哭喊连连。国内的人民怨声载道,说:“听说中原的皇帝仁慈至极,恩泽广被天下,怎么偏偏遗忘了我们!”他们都盼望着朝廷的恩泽,就像干旱盼望甘霖一样,百姓都为此哭泣,更何况是圣明的君主呢,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所以,君主就派兵北上讨伐强悍的匈奴,派使者南下训斥强盛的越国。四方都感受到了君主的恩德,许多小国的君主都纷纷前来朝拜,希望归顺朝廷的国家数不胜数。于是,君主就开拓疆土,修建道路,传播教化,恩泽广被,远方的人民也得到了朝廷的关怀。让那些偏远地区不再闭塞,黑暗的地方也得到了光明,从而停止战争,息兵止戈。天下百姓,无论远近,都能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吗?

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承载着至尊的恩德,扭转衰败的局面,继承周朝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天子最紧要的任务。百姓虽然劳苦,但又怎么能停止呢?

话说,古时候那些当皇帝的,没有一个不是先经历了辛苦操劳,最后才过上享乐生活的。所以说,接受天命,担当大任,就在于此啊!正要加封泰山,扩大梁父的封地,鸣奏和鸾之乐,大张旗鼓地颁布赏赐,上达五帝之功,下及三皇之德。可那些看热闹的还没看到指引的方向,听热闹的还没听到乐曲的音律,就已经有人像焦仲翔一样飞到天边去了,而那些围观的人还在沼泽地里观望呢,唉,真是悲哀啊!

于是,那些大臣们都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上前进言了,一个个唉声叹气地说:“汉朝的德行真是令人敬佩啊,这是我们这些小人物想听都听不到的啊!虽然百姓很辛苦,但请您以身作则吧!”司马相如却始终不肯改变态度,推脱着躲避。

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司马相如曾经受贿,因此丢了官职。过了一年多,他又被重新召回朝廷,当了郎官。

司马相如说话有点结巴,但却擅长写作。他经常患有消渴病,娶了卓氏为妻,家境殷实。所以他在做官的时候,从不肯参与朝政大事,总是称病在家休息,从不追求功名利禄。有一次,他跟随皇上到长杨去打猎。当时皇上正沉迷于亲自射杀熊和野猪,追逐野兽,司马相如就趁机上书劝谏。奏章里写道:

臣听说,同类的事物能力却各有不同,所以力气大的人被称为“乌获”,速度快的人被称为“庆忌”,勇敢的人是贲、育。臣愚钝,私下认为,人是这样,猛兽也应该是这样。如今陛下喜欢在险峻的山岭间射杀猛兽,万一突然遇到凶猛的野兽,在没有退路的地方,惊扰了车马的清尘,车子来不及返回营地,人来不及施展技巧,即使有乌获、逢蒙那样的本事也使不上来,枯木朽株都会成为障碍。这样一来,胡人、越人就会趁机作乱,羌人、夷人也会接踵而至,岂不是非常危险吗!即使万无一失,没有危险,但这也不是天子应该亲近的事情。

再说,即使是先清理好道路再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奔跑,也时常会有意外发生。更何况是在茂密的草丛中,在崎岖的山谷里奔驰,前面有猎杀猛兽的乐趣,而内心却没有防范意外的准备,那危害岂不是更大吗!轻视万乘之重的安危而不以为意,沉迷于万分之一的危险之中寻求乐趣,臣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应该的。

哎,聪明的人啊,能提前预见到还没发生的事儿,有智慧的人,能躲开那些看不见的危险。祸患往往隐藏得很深,让人放松警惕的时候才突然爆发。俗话说得好:“家财万贯,也不要坐在屋檐下久坐。”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能说明很大的道理。我希望陛下能重视并仔细考虑我的话。

皇上很认同我的说法。之后,我又去了宜春宫,给皇上弹奏了一首赋,来表达对二世皇帝失德的悲痛之情。这首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登陂陁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々兮,通谷豁乎<谷今>谺。汨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乌乎!操行之不得,墓芜秽而不修兮,魂亡归而不食。

皇上后来任命我做了孝文园令。皇上很喜欢我之前说的子虚乌有的故事,见皇上喜欢神仙,我就说:“上林苑的事还不够完美,还有更好的呢。我曾经写过一篇《大人赋》,还没完成,请允许我把它完整地奏上。” 我觉得那些修仙的读书人,住在山野之间,一个个瘦骨嶙峋的,这可不是帝王该追求的神仙境界啊,于是就奏上了《大人赋》。这首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话说,这世上啊,有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就住在中原地区。他住的地方可大了,方圆几万里,可他觉得还不够住呢!他心里难受啊,觉得这世俗太狭隘了,于是就轻装简行,去远游了。

他乘坐着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这车子就像彩色的云霞一样,飘飘悠悠地升上了天空。车子的装饰,那叫一个气派,顶上插着高高的旗杆,上面挂着闪闪发光的彩旗。这车,他足足用了十几年才打造好,车尾还拖着慧星一样的装饰,真是炫酷!他挥舞着车上的装饰,一会儿飘逸潇洒,一会儿又气势磅礴。车上的旗帜,就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飘扬在空中。车子周围,红光闪闪,黑云翻滚,狂风呼啸,云雾缭绕。

这车啊,简直是梦幻般的存在!车身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车辕上装饰着红色的螭龙和青色的虬龙,栩栩如生,扭动着身躯。车身高低起伏,姿态傲慢;车轮碾过山川河流,一往无前。车身装饰精美绝伦,又像虫子一样扭动,又像在梁柱上攀爬。车子飞驰而过,像一阵狂风,像一道闪电,转眼间,云雾散尽,天空一片晴朗。

他一路飞驰,最终到达了太阴之境,去寻找传说中的真人。他绕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东飞奔,穿过飞流直下的瀑布。他挑选了最优秀的灵兽来拉车,并且调遣了众神来护卫。他让五帝为他开路,带领他前往陵阳山。左边是玄冥大神,右边是黔雷大神;前面是长离大神,后面是矞皇大神。他还征调了伯侨和羡门两位大神,以及岐伯和尚方两位大神。祝融大神亲自护卫,清扫道路,确保一路畅通无阻。他的车队浩浩荡荡,车马成千上万,云雾缭绕,旗帜飘扬。句芒大神率领队伍为他开路,他要前往南方的仙境了!

我翻山越岭,去了唐尧在崇山居住的地方,又去了虞舜在九疑山的住处。一路上的景象真是变化万千,复杂得像交错的车辆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到处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峦,景象壮丽而纷繁复杂,山石树木交错堆叠,像锦绣一样绚烂多彩。我穿过了雷声隆隆、阴暗潮湿的山洞,又走出了鬼谷那种怪石嶙峋、险峻异常的地方。我游览了广阔无垠的天下,走遍了九江和五河。我还去了炎火之地,渡过了弱水,穿过浮动的水草和流动的沙地。我甚至到了葱茏茂盛的极远之处,还让女娲弹琴,冯夷跳舞助兴。有时候,天地一片混沌,我就召来屏翳杀死风伯和雨师,让天气好起来。

我向西眺望昆仑山,那景象真是荒凉而奇特,然后径直赶往三危山。我推开天门,进入天帝的宫殿,还带回一位美丽的玉女。我登上阆风山,远远眺望,高飞的鸟儿盘旋而下。我在阴山蜿蜒的山路上行走,最终见到了西王母。她头发花白,戴着胜冠,住在山洞里,幸运的是,她还有三足乌为她效力。即使能像她一样长生不死,活过万世,我也未必会感到有多高兴。

我掉转车驾,返回人间,走的是崎岖不平的路。我吃着幽静山谷里的食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早晨的霞光,咀嚼着灵芝和琼华。我时而低飞,时而高翔,像鸿雁一样在空中自由翱翔。我穿过列缺星宿的倒影,涉过丰隆山奔腾的洪水。我沿着大道奔驰,又缓缓下降,飞过迷蒙的雾气,向远方飞去。我经历了狭窄险峻的山谷,又从北方的边界飞了出来。我将军队留在玄阙,超过先头部队,到达了寒门。我向下看,脚下没有土地,向上看,头顶没有天空。我的眼睛迷茫,什么也看不见;我的耳朵嗡嗡作响,什么也听不见。我乘着虚无飘渺之气,飞向高远之处,独自超脱于尘世之外。

司马相如演奏了《大人赋》,天子非常高兴,那种感觉就像腾云驾雾,飘飘然游走在天地之间一样。

司马相如病好了之后就辞官回老家茂陵养老去了。皇上听说司马相如病得很重,就说:“司马相如病得这么厉害,派人去他家把他的著作全部取回来吧,不然以后就找不到了。”于是,皇上派了一个叫所忠的官员去司马相如家。结果到了才发现司马相如已经去世了,家里根本没有留下任何书稿。所忠就问司马相如的妻子,司马相如的妻子回答说:“我夫君长卿从来就没有留下什么书,他写的东西,经常有人拿走。长卿去世前,倒是写过一卷书,说是如果有人来要书,就呈给皇上。” 司马相如的遗稿里有一篇关于封禅仪式的文章,所忠就把它呈给了皇上。皇上看了以后非常惊讶。

文章里写着:

伊上古之初肇,自颢穹生民。历选列辟,以迄乎秦。率迩者踵武,听逖者风声。纷轮威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继《昭》《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古代帝王的兴衰,从远古时代一直说到秦朝。文章说,那些统治者,有的继承了前人的功业,有的则只能听到前人的风声。很多朝代兴盛一时,后来又衰败消失,数都数不清。从夏商周开始,能够稍微记载一下的帝王,大概有七十二位。没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主却不能兴盛,而那些行事乖张的君主却能长久存在呢?

皇上看完司马相如的遗稿后,对他的才华更加钦佩。虽然司马相如已经去世了,但他留下的文章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后人得以瞻仰。

很久很久以前,轩辕黄帝之前的事,太遥远了,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只有《诗经》、《尚书》之类的古书上记载的一些东西了。《尚书》里说:“君主英明啊!大臣贤良啊!” 所以说,君主里没有比尧更好的了,大臣里没有比后稷更贤的了。

后稷在唐地开创了农业,公刘在西戎地区发展壮大,周文王改革制度,于是周朝兴盛发达,一直到周成王时期,之后就开始衰落了,几百年后就消失了,这难道不是善始善终的反面教材吗?但是,周朝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叛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重视前人的经验教训,并把这些教训传给后代。所以,周朝的制度简单易行,容易遵守;恩泽广布,国力强盛;法度明确,容易执行;继承有序,容易延续。因此,周朝的基业在周宣王时期达到顶峰,并在周穆王和周共王时期继续辉煌。考察周朝的兴衰原因,从开始到结束,并没有什么特别奇怪、前所未有的事情可以作为借鉴。

然而,周朝的帝王们依然要登临梁甫山、泰山,举行隆重的仪式,设立显赫的称号,彰显尊贵的身份。汉朝的国运,就像涌出的泉水一样,奔腾不息,气势磅礴,遍及四方,云雾散去,上达九天,下至八方。世间万物,都受到滋润,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武力强盛,四处征战,征服了远方的蛮夷,平定了叛乱,黑暗变成了光明,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都欣欣向荣。

于是,珍禽异兽被圈养起来,奇异的走兽被驯服,六穗的麦子被送到厨房,双角的牛羊被宰杀祭祀,周朝的放养的龟被抓到岐山,青黄色的龙被从沼泽里招来。鬼神都来朝拜,聚集在宫殿里。各种奇异的珍宝,变化多端。真是令人敬佩啊!即使出现了这么多祥瑞,周天子依然认为不够,不敢举行封禅大典。因为周朝的鱼陨落,用火祭祀,这才是真正的祥瑞啊!仅仅因为这些征兆就登上介丘祭天,是不是有点过于轻率了呢?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多么的轻率啊!

大司马走上前说:“皇上您仁慈地教化百姓,正义的征讨没有丝毫拖延,各诸侯国都高兴地进贡,百越蛮夷都恭敬地献上礼物。您的功德从一开始就积累深厚,功劳无人能比,休养生息的盛况遍及天下,祥瑞之兆频频出现。这正是应该继承上古帝王禅让的时机,这可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我认为应该在泰山、梁父山设坛祭天,以隆重的仪式来表达您的荣耀,上天垂下恩泽,将要以此来庆祝您的功成,皇上您却迟迟不肯下定决心。您放弃了祭祀三神、巡视天下的机会,这有违王道之礼仪,大臣们都感到很不安。有人说,上天显现祥瑞,这珍贵的征兆是不可推辞的;如果推辞,那泰山梁父山就白白记下了您的失误,这怎么能体现您的功德呢?历代帝王都在恰当的时机举行封禅大典,以成就盛世,如果推辞,后世又该如何称颂您为七十二君之一呢?修养德行才能得到上天的祥瑞,得到祥瑞才能举行封禅大典,这并不是越礼僭越。所以历代圣王都不曾放弃,他们都修缮祭祀天地山川的礼仪,拜谒天神,在中岳刻下功绩,以彰显帝王至尊的地位,展现盛世之德,宣告荣光,接受上天的厚福,从而惠泽黎民。这盛大的仪式,是天下壮观的景象,是帝王最终的成就,是不可轻视的。希望皇上您能完成它。之后,再参考各位大臣的建议,使封禅大典更加完善,使之光芒万丈,流芳百世。同时,也要整理典籍,润饰文辞,编写一部新的《春秋》史书。将原来的六经增加到七经,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使后世子孙都能从中汲取清流,激荡起微波,传播优秀的声名,收获丰硕的成果。前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永保盛名,长久被人称颂,都是因为他们做了这些事情。应该命令掌管典籍的人员,将所有仪式奏报皇上过目。”

天子听了之后,脸色大变,说:“好!朕就试试看!”于是开始认真思考,听取了众大臣的意见,详细询问了封禅的相关事宜,并广泛查阅了有关典籍,搜集了大量的祥瑞记载。然后作颂曰: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滋液渗漉,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

匪唯雨之,又润泽之;匪唯偏我,泛布护之;万物熙熙,怀而慕之。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兮君兮,侯不迈哉!

哎,你看那神奇的瑞兽,在咱们君王的园子里玩耍呢!通体洁白,身上带着黑色的斑纹,样子真可爱!温顺又平和,就像个君子一样。之前只听说过它的叫声,现在终于亲眼看到了!它出现的路线完全没法预测,这可是上天赐予的祥瑞啊!想当年舜帝也得到过这样的祥瑞,然后虞朝就兴盛起来了。

再说说那漂亮的麒麟,在灵畤那儿悠闲地走动。孟冬十月,国君去郊外祭祀。国君乘坐华丽的马车,去接受上天的保佑。这可是三代之前都没出现过的盛况啊!

还有那金灿灿的黄龙,它象征着兴盛的德行,腾空而起!身上颜色玄妙闪耀,光芒万丈!正阳之气显现,让百姓都清醒了过来。史书上记载,受命于天的君王就是乘坐这样的神兽啊!

这些祥瑞的出现,不需要我多费口舌解释。它们都是以类比的方式来象征着封禅大典的盛况。

我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发现这其中蕴含着天人感应的奥妙,上天和人间相互感应,相互回应。圣明的君王做事总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的。所以说,兴盛的时候就要想到衰败,安逸的时候就要想到危险。所以商汤和周武王即使位高权重,也始终保持着恭敬谨慎的态度;舜帝即使身居高位,也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啊!

司马相如死后五年,汉武帝才开始祭祀后土。八年后,才正式举行祭祀中岳泰山的仪式,到达泰山脚下,场面庄严肃穆。

司马相如其他的作品,比如《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等等,我这里就不收录了,只选取那些在朝中影响比较大的文章。

最后来评价一下:司马迁说过,《春秋》能够推断出最隐秘的事情,《易经》用隐晦的方式阐明道理,《大雅》赞美王公大臣的德行,并影响到百姓,《小雅》讽刺个人的得失,也影响到统治者。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宣扬道德。司马相如的文章虽然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但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劝诫人们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有什么区别呢?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文章华丽而冗长,虽然劝诫的内容很多,但最终只强调一个主题,就像先演奏郑卫之音,最后再奏雅乐一样,岂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