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

《服氏》二篇。

《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二篇(名婴。)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

《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鲁故》二十五卷。

《鲁说》二十八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卷。

《毛诗》二十九卷。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

《曲台后仓》九篇。

《中庸说》二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乐记》二十三篇。

《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入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

《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

《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

《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鲁人。)

《邹氏传》十一卷。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

《左氏微》二篇。

《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

《张氏微》十篇。

《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

《公羊外传》五十篇。

《谷梁外传》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谷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

《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

话说这古代的书籍啊,那可真是不少。首先是《世本》,十五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事儿。

然后是《战国策》,三十三篇,写的是春秋之后的事。还有《奏事》二十篇,记录的是秦朝大臣上奏的事情,以及刻在名山上的碑文。 《楚汉春秋》九篇,是陆贾写的。 《史记》呢,一百三十篇,不过其中十篇是记载了但没写成书的。冯商又续写了七篇。此外还有《太古以来年纪》两篇,《汉著记》一百九十卷,《汉大年纪》五篇。 总而言之,《春秋》一共有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这其中还把《史记》里四篇给减掉了。

古时候,帝王将相都设有史官,君主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要记录下来,以此来警示自己,规范行为,树立榜样。 左史负责记录言论,右史负责记录事情。 事情就成了《春秋》,言论就成了《尚书》,各个朝代都差不多这样。 可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好多书籍都丢失损坏了。孔子就想着要恢复前代圣王的业绩,他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讲出来,但杞国不足以证明;殷朝的礼仪我也能讲出来,但宋国不足以证明。因为文献资料不足啊,要是资料充足,我就能证明了。” 因为鲁国继承了周公的制度,礼仪文教完善,史官也有章法,所以孔子就和左丘明一起研究史书,根据史实,结合人情世故,从成功的事例中树立功勋,从失败的事例中吸取教训,用日月星辰来确定历法,用朝聘来规范礼乐。 有些事情该褒扬的褒扬,该隐瞒的隐瞒,该贬低的贬低,有些事不能直接写在书上,孔子就口授给弟子,结果弟子们理解各有不同。左丘明担心弟子们各执己见,以致失真,所以就根据史实写了《左传》,说明孔子不是空谈理论的。 《春秋》里批评的一些当权的君臣,他们当时都有很大的权力和势力,这些事情都反映在《左传》里,所以孔子隐晦地写,不公开宣扬,是为了避免当时的灾祸。 后来,口头流传的多了,就有了《公羊传》、《谷梁传》、《邹传》、《夹传》这四家传。这四家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被列入学官的教材,《邹传》没有老师,《夹传》也没有成书。

最后,还有《论语》,古本二十一篇,是从孔子家墙里发现的,其中有两篇是《子张》。《齐论》二十二篇,大多是《问王》、《知道》之类的文章。《鲁论》二十篇,《传》十九篇。《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鲁安昌侯张禹他们那会儿,留下了好多关于儒家经典的著作。比如,《鲁安昌侯说》有二十一篇,《鲁王骏说》有二十篇,《燕传说》有三卷,《议奏》十八篇,这十八篇还收录在《石渠论》里呢。《孔子家语》二十七卷,《孔子三朝》七篇,《孔子徒人图法》两卷。 光《论语》就有十二家不同的版本,一共二百二十九篇。

说起来,《论语》啊,就是孔子跟弟子们,还有跟当时的人对话,弟子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又把这些记录整理编纂成书,所以才叫《论语》。汉朝的时候,主要有齐地和鲁地两个版本的《论语》流传。传齐地版本《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其中王阳最有名。传鲁地版本《论语》的有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这些都是很有名望的人物。而张禹的版本最后流传了下来,成了大家公认的版本。

除了《论语》,还有关于《孝经》的各种解读。 《孝经古孔氏》一篇,一共二十二章;还有一篇《孝经》,十八章,这是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这四家传下来的版本。《长孙氏说》两篇,《江氏说》一篇,《翼氏说》一篇,《后氏说》一篇,另外还有《杂传》四篇和《安昌侯说》一篇。 还有《五经杂议》十八篇,也收录在《石渠论》里。《尔雅》三卷二十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弟子职》一篇,《说》三篇。 总的来说,《孝经》也有十一种不同的版本,加起来一共五十九篇。

《孝经》是孔子跟曾子讲孝道时说的,因为孝是天理,是人伦的根本,是老百姓应该做的,所以才叫《孝经》。汉朝的时候,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都传过《孝经》,他们各自的版本都很有名。这些版本的经文大都一样,只有孔府里收藏的古文版本不一样。“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这些地方,其他版本的解释和说法都不一样,古文版本的读法也完全不同。

最后,再来说说《史籀》。《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时候的太史写的,用的是大篆。到汉朝建武年间,已经失传了六篇了。

话说这本《八体六技》,里面收录了不少好东西呢!首先是《苍颉》一篇,分了上七章,这可是秦朝丞相李斯写的;还有《爰历》六章,是当时车府令赵高写的;再就是《博学》七章,出自太史令胡毋敬之手。

接下来是《凡将》一篇,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写的!还有《急就》一篇,是汉元帝时候的黄门令史游创作的。另外,《元尚》一篇,是汉成帝时期将作大匠李长写的;《训纂》一篇,则是出自扬雄之手。 除了这些,书里还收录了《别字》十三篇,《苍颉传》一篇,以及扬雄写的《苍颉训纂》一篇和杜林写的《苍颉训纂》一篇、《苍颉故》一篇。

总而言之,这本小学教材一共收录了十家的作品,合计四十五篇,其中包括了扬雄和杜林两位大师的两篇文章。 这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汇编啊!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学知识,对学习汉字很有帮助。

话说,《易经》里头就说了:“以前啊,都是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儿的,后来圣人们发明了文字,国家治理,老百姓办事儿都方便多了,这道理啊,都写在《夬》卦里呢。” “夬,扬于王庭”,意思是说,这文字啊,在朝廷上用的最多,作用也最大。古时候,八岁就开始上学了,《周礼》里记载,保氏这个官儿负责教孩子们写字,教的就是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这就是造字的根本。

汉朝的时候,萧何制定法律,也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说:“太史要考学童,能背诵九千字以上的书才能当史官。还要考六种字体,考得最好的才能当尚书、御史、史书令史这些官。老百姓上书,字要是写得不好,就要被弹劾。”这六种字体啊,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为了把古今文字联系起来,刻印章,写旗帜和信件用的。以前啊,写字必须得用统一的文字,要是不知道怎么写,就空着,然后去问老人家。可是到了后来,乱七八糟的,没人管了,大家都随便写。所以孔子才说:“我还赶上过史书里头有缺字的情况,现在,彻底没啦!”他这是在惋惜文字越来越不规范了。

《史籀篇》啊,是周朝史官教学生写字用的教材,跟孔子家藏的古文不一样。《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写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写的;《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毋敬写的;这些字啊,大多是从《史籀篇》里来的,但是篆书的写法又不太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秦篆。那时候,隶书才刚开始出现呢,是因为官府里事情多,为了写字方便,才在囚犯和奴隶中推广的。

汉朝建立后,乡里的老师就把《苍颉》、《爰历》、《博学》这三篇合起来,每六十个字编成一章,一共五十五章,合称《苍颉篇》。武帝的时候,司马相如写了《凡将篇》,里面没有生僻字。元帝的时候,黄门令史游写了《急就篇》,成帝的时候,将作大匠李长写了《元尚篇》,这些书里的字,都是从《苍颉篇》里选的比较规范的字。《凡将篇》里头,就有一些字不一样了。

到了元始年间,朝廷征集全国各地教小学的老师,好几百人,让他们在朝廷上写字。扬雄把他们写的有用的字,编成了《训纂篇》,接着《苍颉篇》写,还把《苍颉篇》里重复的字改了改,一共八十九章。我呢,又接着扬雄的工作,写了十三章,一共一百零二章,没有生僻字,六艺和各种书籍里记载的内容,基本都包括进去了。《苍颉篇》里有很多古字,乡下的老师读不懂,宣帝的时候,朝廷就征集齐国懂这些古字的人,张敞就学了这些,传给了他的外孙子杜林,杜林为了解释这些字的意思,还把它们列出来呢。

总共有六艺,以及一百三家学说,合计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著作。其中,属于三大经典的有一百五十九篇,去除重复的十一篇。

六艺的书籍内容是这样的:《乐》用来调和人的精神,是仁爱的体现;《诗》用来规范语言,是运用义理的工具;《礼》用来阐明人的行为准则,它的道理很明显,所以不需要过多解释;《书》用来广泛地学习,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春秋》用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是判断真伪的标准。这五部书,概括了五常之道,互相补充,而《易经》是它们的根本。所以说“《易经》看不明白,那么乾坤恐怕就要停止运转了”,意思是说《易经》与天地同始同终。至于其他的五大学科,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就像五行一样,各有其兴衰盛衰。古代的学者一边耕田一边学习,三年就能通晓一门学问,掌握其大意,反复研读经文而已,所以他们花费的时间少,积累的德行却多,三十岁就能通晓五经。后世经书和传记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含义,博学的学者又不思考多闻多问、存疑求解的道理,反而追求琐碎的解释和逃避困难,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论证,破坏了经文的原本面貌;解释几句话的经文,就写出两三万字的解释。后来的学习者更加追求速度,所以小孩子学习一门学问,到老了才能说清楚;他们只满足于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排斥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最终导致自己蒙蔽了双眼。这是学习者最大的祸患。我把六艺扩展为九类。

《晏子》有八篇。(晏婴,谥号平仲,担任齐景公的相国,孔子称赞他善于与人交往,有他的传记。)

《子思》有二十三篇。(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曾担任鲁缪公的老师。)

《曾子》有十八篇。(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漆雕子》有十三篇。(是孔子弟子漆雕启的后人。)

《宓子》有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的弟子。)

《景子》有三篇。(讲述宓子的言论,像是他的弟子所作。)

《世子》有二十一篇。(名硕,陈国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弟子。)

《魏文侯》有六篇。

《李克》有七篇。(子夏的弟子,担任魏文侯的相国。)

《公孔尼子》有二十八篇。(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弟子。)

《孟子》有十一篇。(名轲,邹国人,子思的弟子,有他的传记。)

《孙卿子》有三十三篇。(名况,赵国人,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有他的传记。)

《芈子》有十八篇。(名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后的人。)

《内业》有十五篇。(不知道作者是谁。)

《周史六弢》六篇,说是惠王和襄王之间写的,也有人说是显王时候的,还有说是孔子问周朝史官后记录下来的。

《周政》、《周法》和《河间周制》分别有六篇、九篇和十八篇,讲的是周朝的制度、法律和政治教化,其中《河间周制》好像是由河间献王写的。

《谰言》十篇,《功议》四篇,作者不详,分别记载了陈国的法度和功德之事。

《宁越》一篇,是中牟人宁越写的,他是周威王老师;《王孙子》一篇,也叫《巧心》;《公孙固》一篇,有十八章,讲的是齐闵王失国后向公孙固请教,公孙固就给他分析了古今成败的道理。

《李氏春秋》两篇,《羊子》四篇,有百章,据说作者是秦国的博士;《董子》一篇,作者叫董无心,曾经和墨子辩论过;《俟子》、《徐子》分别有一篇和四十二篇,徐子是宋国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还有他的传记;《平原君》七篇,作者是朱建;《虞氏春秋》十五篇,作者是虞卿;《高祖传》有十三篇,记载的是汉高祖和大臣们谈论古代典故以及诏书策令的内容。

《陆贾》二十三篇,《刘敬》三篇,《孝文传》十一篇,记载的是汉文帝的言行和诏书策令;《贾山》八篇;《太常蓼侯孔臧》十篇,孔臧的父亲孔聚是汉高祖时期的功臣,被封为侯,孔臧继承了爵位。

《贾谊》五十八篇,河间献王写的《对上下三雍宫》三篇;《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兒宽》九篇;《公孙弘》十篇;《终军》八篇;《吾丘寿王》六篇;《虞丘说》一篇,是和孙卿辩论的文章;《庄助》四篇;《臣彭》四篇;《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李步昌是宣帝时期经常进言的官员。

《儒家言》十八篇,作者不详;桓宽写的《盐铁论》六十篇;刘向整理的六十七篇,包括《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扬雄整理的三十八篇,包括《太玄》十九篇,《法言》十三篇,《乐》四篇,《箴》二篇。

总共有五十三家儒家学派,一共八百三十六篇文章,其中扬雄一家的著作就有三十八篇。

儒家学派,最早是从司徒这个官职发展出来的,主要就是辅助君主进行教化,让天下太平。儒家学者们深入研究六经,注重仁义道德,学习尧舜的业绩,效法文武的制度,尊崇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言论奉为圭臬,在思想道德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孔子说过:“如果要称赞一个人,那就得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唐尧虞舜时代的兴盛,殷商周朝的强大,以及孔子的学说,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但是,后来有些人对儒家学说理解偏差,失去了儒家学说的精髓,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潮流,随意歪曲儒家思想,背离了儒家学说的根本,只为了博取名利。后来的儒家学者们学习这些错误的解读,导致《五经》的解释变得混乱,儒学也因此逐渐衰落,这就是儒家学派衰落的原因。

《伊尹》这本书有五十一篇,伊尹是商汤的宰相。

《太公》这本书有两百三十七篇,吕尚是周朝的军师,他的确很有智慧。不过,也有人认为,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后世人根据太公的思想添加进去的。此外还有《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有二十九篇,辛甲是商纣王的臣子,他曾七十五次劝谏纣王,结果被赶走,后来被周朝封为诸侯。

《鬻子》有二十二篇,鬻子名叫熊,是周朝的将领,从文王开始,历代君王都向他请教,周朝封他为楚国的祖先。

《管子》有八十六篇,管仲名叫夷吾,是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却不用武力,他的事迹还被写进了列传。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姓李名耳,邻氏家族传承了他的学说。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讲述老子的学说。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徐氏字少季,是临淮人,传承了老子的学说。

刘向写的《说老子》有四篇。

《文子》九篇,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代,书中提到周平王向他请教,这部分内容可能有点虚构。

《列子》十三篇,列子名叫渊,是楚国人,老子的弟子。

《关尹子》九篇,关尹子名叫喜,是关吏,老子经过关卡时,关尹子辞去官职跟随了他。

《庄子》五十二篇,庄子名叫周,是宋国人。

《列子》八篇,列子名叫圄寇,比庄子早,庄子曾称赞过他。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是楚国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是魏国的公子,比庄子早,庄子曾称赞过他。

话说,这书里收录了三十七家道家的著作,一共九百九十三篇。

首先,有《田子》二十五篇,作者叫骈,是齐国人,在稷下游学,人称“天口骈”。然后是《老莱子》十六篇,作者是楚国人,跟孔子是同时代的。《黔娄子》四篇,作者是齐国的隐士,坚持自己的道义,不向权势低头,就连齐威王都对他很尊重。《宫孙子》只有两篇。《鹖冠子》一篇,作者是楚国人,住在深山里,还戴着鹖鸟的羽毛做的帽子呢! 还有《周训》十四篇,《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这本跟《老子》挺像的,都是六国时期写的。《杂黄帝》五十八篇,也是六国时期一些贤人写的。《力牧》二十二篇,也是六国时期的作品,说是托力牧之名写的,力牧是黄帝的宰相。《孙子》十六篇,也是六国时期的。《捷子》两篇,作者是齐国人,在武帝时期说的。《曹羽》两篇,作者是楚国人,在武帝时期跟齐王说的。《郎中婴齐》十二篇,也是武帝时期写的。《臣君子》两篇,作者是蜀国人。《郑长者》一篇,是六国时期的,比韩非子还早,韩非子还专门提到过他。《楚子》三篇。《道家言》两篇,这本是近些年来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道家这些书啊,大多是从史官的记录里来的,他们把古今成败兴衰、祸福吉凶都记录下来,然后从中领悟到要掌握根本,保持清静虚淡,谦卑自守,这就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方法。这跟尧帝的“克攘”、《易经》里说的“一谦而四益”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道家的长处。可是一些放荡不羁的人,却用道家思想来否定礼乐教化,抛弃仁义道德,说什么只要清静虚淡就能治理天下。

接下来,还有《宋司星子韦》三篇,作者是景公的史官;《公梼生终始》十四篇,是从邹奭的《始终》书里传下来的;《公孙发》二十二篇,是六国时期的作品;《邹子》四十九篇,作者叫衍,是齐国人,做过燕昭王的老师,在稷下游学,人称“谈天衍”;《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是六国时期的;《杜文公》五篇,也是六国时期的;《黄帝泰素》二十篇,是六国时期韩国的公子们写的;《南公》三十一篇,是六国时期的;《容成子》十四篇,也是六国时期的。

话说这书里头,收录了好多古代名家的文章,先说些跟阴阳家有关的。有张苍写的《张苍》十六篇,他是北平侯,丞相;还有邹奭写的《邹奭子》十二篇,他是齐国人,人称“雕龙奭”;再有闾丘快写的《闾丘子》十三篇,他是魏国人,比南公还早;还有冯促写的《冯促》十三篇,他是郑国人;还有《将钜子》五篇,这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比南公还早,南公还夸过他呢;还有《五曹官制》五篇,是汉朝的制度,好像贾谊也参与编撰过;还有齐国人周伯写的《周伯》十一篇,他也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还有《卫侯官》十二篇,这是近现代的作品,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于长写的《天下忠臣》九篇,他是平阴人,也是近现代的人物;还有公孙浑邪写的《公孙浑邪》十五篇,他是平曲侯;最后是《杂阴阳》三十八篇,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了。这些阴阳家的文章,一共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阴阳家这帮人啊,最早是从羲和那个官职里头出来的,他们很敬重上天,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指导人们按时令耕作,这是他们的强项。可是一些钻牛角尖的人,就只顾着迷信那些禁忌,沉迷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数字,不考虑人事,只信奉鬼神。

接下来是法家的文章。有李悝写的《李子》三十二篇,他是魏文侯的丞相,让魏国富强起来;还有商鞅写的《商君》二十九篇,他姓姬,是卫国人,做过秦孝公的丞相,史书上也有他的传记;还有申不害写的《申子》六篇,他是郑国人,做过韩昭侯的丞相,在他当政期间,其他诸侯都不敢侵略韩国;还有《处子》九篇,以及《慎子》四十二篇,作者是慎到,比申不害和韩非还早,申不害和韩非都敬佩他;还有韩非写的《韩子》五十五篇,他是韩国的公子,曾经出使秦国,后来被李斯害死了;还有《游棣子》一篇;还有晁错写的《晁错》三十一篇;还有《燕十事》十篇,作者不详;还有《法家言》二篇,作者也不详。这些法家的文章,一共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这帮人啊,最早是从掌管刑法的官吏里头出来的。他们相信赏罚分明,以此来辅助礼制。《易经》里说“先王用明确的赏罚来整饬法度”,这就是他们的强项。可是一些刻薄的人,就只顾着严刑峻法,不讲教化,抛弃仁爱,一心想用刑法来治理国家,甚至残害至亲,不顾恩情厚薄。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书籍,比如邓析写的《邓析》二篇,他是郑国人,跟子产同时代;尹文子写的《尹文子》一篇,是给齐宣王讲的,比公孙龙还早;公孙龙写的《公孙龙子》十四篇,他是赵国人;还有《成公生》五篇,跟黄公同时代。

首先,介绍七个名家的著作,一共三十六篇。名家这帮人,大概是从古代的礼官那里传承下来的。古代人的地位和身份不一样,相应的礼仪也不同。孔子说过:“一定要重视对名词的解释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就是名家的长处。但是,那些歪曲名家思想的人,就只会牵强附会,胡乱解释,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了。

接下来是六个墨家的著作,一共八十六篇。《尹佚》两篇;《田俅子》三篇;《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墨子》七十一篇。墨家这帮人,大概是从古代祭祀的官员那里传承下来的。他们住茅草屋,用简单的椽子盖房,所以推崇节俭;他们供养老人和孤寡,所以提倡兼爱;他们选拔人才进行射箭比赛,所以推崇贤能;他们重视宗族祭祀,所以尊崇鬼神;他们顺应四时变化而生活,所以反对天命论;他们以孝悌之心对待天下人,所以提倡人人平等。这就是墨家的长处。但是,那些歪曲墨家思想的人,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就以此否定礼仪;他们推崇兼爱,却不懂得区分亲疏远近。

最后是十二个纵横家的著作,一共一百七篇。《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庞煖》二篇;《阙子》一篇;《国筮子》十七篇;《秦零陵令信》一篇;《蒯子》五篇;《邹阳》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待诏金马聊苍》三篇。纵横家这帮人,大概是从古代外交官那里传承下来的。孔子说过:“读诵《诗经》三百篇,出使到各地,却不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又说:“出使啊,出使啊!”意思是说,他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办事,接受命令而不接受辩解。这就是纵横家的长处。但是,那些邪恶的纵横家,就只会玩弄欺骗手段,抛弃诚信。

话说这书里头,记载了好多好多书,都是些杂家类的书籍。首先是《孔甲盘盂》二十六篇,说是黄帝或者夏帝孔甲写的,不过这说法好像都不太靠谱。然后是《大禹》三十七篇,说是大禹写的,但文章风格看着像是后世写的。还有《伍子胥》八篇,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忠心耿耿,结果被小人陷害,死得好惨。

接着是《子晚子》三十五篇,这是个齐国人写的,喜欢讨论兵法,跟《司马法》挺像的。《由余》三篇,由余是戎族人,被秦穆公请去当了大夫。《尉缭》二十九篇,这是战国时期写的。《尸佼》二十篇,尸佼是鲁国人,是秦国丞相商鞅的老师,商鞅死后,尸佼逃到了蜀地。《吕氏春秋》二十六篇,这是秦国丞相吕不韦找来一群聪明人写的,都是些策略计谋。

还有《淮南内》二十一篇和《淮南外》三十三篇,都是淮南王刘安写的。《东方朔》二十篇,是东方朔写的。《伯象先生》一篇,《荆轲论》五篇,这是讲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司马相如等人写的评论。《吴子》一篇,《公孙尼》一篇,《博士臣贤对》一篇,这是汉朝时候写的,讨论韩非子、商鞅的思想。《臣说》三篇,是汉武帝时期写的赋。《解子簿书》三十五篇,《推杂书》八十七篇,《杂家言》一篇,这个作者是谁,就不知道了。

总共二十种杂书,加起来有四百三篇,都是关于兵法的。这些杂家学说,大多是官吏们议论政事时产生的,他们把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都融合在一起,对国家的体制和治理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是他们的长处。但要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来搞这些,就只会东拼西凑,毫无章法,也找不到方向了。

接下来还有几本书,分别是《神农》二十篇,这是战国时期写的,因为当时很多人不重视农业,所以这本书就讲耕种农事,并把功劳归于神农氏。《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这两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就不知道了。《董安国》十六篇,董安国是汉朝的内史,具体是哪个皇帝时候的,也不清楚。《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是汉成帝时期当议郎的。《王氏》六篇,《蔡癸》一篇,蔡癸是汉宣帝时期的人,因为提建议有功,后来当上了弘农太守。

这本子一共收录了九家农家著作,总共一百一十四篇。农家学派嘛,大概是从古代主管农业的官员那里传下来的。他们主要讲播种百谷、劝导人们耕桑,目的是为了满足衣食的需求。古人说“八政”之首就是“食”和“货”,孔子也说过“所重民食”,可见农家的重点就在这儿。不过,后来有些见识浅薄的人也学着农家的样子,觉得不需要遵循圣王的教诲,甚至想让君臣一起耕田,乱了上下尊卑的秩序。

接下来是《伊尹说》二十七篇,不过内容比较浅薄,像是后人杜撰的;《鬻子说》十九篇,也是后世加进去的;《周考》七十六篇,是考证周朝历史的;《青史子》五十七篇,是古代史官记录的事件;《师旷》六篇,在《春秋》里也有记载,内容也比较浅薄,跟《伊尹说》一样,像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务成子》十一篇,说是尧帝问答的内容,但并非古代的语言;《宋子》十八篇,孙卿子曾经提到过宋子,他的思想带有黄老之学的意思;《天乙》三篇,天乙指的是商汤王,但内容并非殷商时期的说法,也是后人杜撰的;《黄帝说》四十篇,内容荒诞不经,也是后人杜撰的;《封禅方说》十八篇,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作品;《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臣寿周纪》七篇,作者是项国的一个看守田地的普通人,汉宣帝时期的人物;《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作者是河南人,汉武帝时期以方士的身份担任侍郎,号称黄车使者。

总共收录了小说家一百三十九卷。

然后是十五家小说家著作,总共一千三百八十篇。小说家学派嘛,大概是从古代负责收集民间故事的官吏那里传下来的。他们写的都是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东西。孔子说过:“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道,也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过于追求远大的目标可能会陷入泥潭,所以君子不会专门去研究它。”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它。这些都是些乡里小知识分子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让这些故事得以流传下来。如果其中有一些话值得采纳,那也是一些平民百姓的看法。

最后,总共收录了百家学派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其中还包括蹵鞠一家,二十五篇。

诸子百家,其实真正值得一看的只有九家。这些学派都兴起于王道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君主们喜好各异的时代。所以九家学说纷纷涌现,各自强调一点,推崇自己擅长的那一套,以此游说诸侯,获得他们的赏识。他们说的虽然不一样,就像水和火,互相克制却又互相依存,仁义、敬和,看似对立,其实互相成就。《易经》说:“天下最终殊途同归,目标一致而方法百出。”现在这些不同的学派,都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深入思考,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偏颇,但抓住他们的核心思想,也是《六经》的支流和后裔。如果遇到明智的君王,能够取长补短,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孔子说过:“礼崩乐坏,则求诸于野。”现在距离圣人时代久远了,道术都荒废了,找不到别的途径了,那这九家学说,不正是从民间兴起的吗?如果能学习六艺,再参考这九家学说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通晓治理天下的策略了。

屈原写了二十五篇赋。(他是楚怀王的大夫,有他的传记。)唐勒写了四篇赋。(他是楚国人。)宋玉写了十六篇赋。(楚国人,和唐勒同时代,在屈原之后。)赵幽王写了一篇赋。庄子写了二十四篇赋。(他的名字叫忌,是吴国人。)贾谊写了七篇赋。枚乘写了九篇赋。司马相如写了二十九篇赋。淮南王写了八十二篇赋。淮南王的臣子们一共写了四十四篇赋。太常蓼侯孔臧写了二十篇赋。阳丘侯刘郾写了十九篇赋。吾丘寿王写了十五篇赋。蔡甲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写的赋有两篇。儿宽写了两篇赋。光禄大夫张子侨写了三篇赋。(他和王褒是同时代的。)阳成侯刘德写了九篇赋。刘向写了三十三篇赋。王褒写了十六篇赋。以上二十位作者,一共写了三百六十一篇赋。

陆贾写了三篇赋。枚皋写了一百二十篇赋。朱建写了两篇赋。常侍郎庄怱奇写了十一篇赋。(和枚皋同时代。)严助写了三十五篇赋。朱买臣写了三篇赋。宗正刘辟强写了八篇赋。司马迁写了八篇赋。

郎中臣婴齐写了十篇赋。

臣说也写了九篇赋。

臣吾写了十八篇赋。

辽东太守苏季写了一篇赋。

萧望之写了四篇赋。

河内太守徐明写了三篇赋。 徐明,字长君,是东海人,在元帝和成帝时期做过五个郡的太守,很有能力,名声也很好。

给事黄门侍郎李息写了九篇赋。

淮阳宪王写了两篇赋。

扬雄写了十二篇赋。

待诏冯商写了九篇赋。

博士弟子杜参写了两篇赋。

车郎张丰写了三篇赋,他是张子侨的儿子。

骠骑将军朱宇写了三篇赋。

右边这二十一家,一共写了两百七十四篇赋,其中扬雄的赋有八篇被收录其中。

孙卿写了十篇赋。

秦朝时期的一些杂赋,一共九篇。

李思写的《孝景皇帝颂》十五篇。

广川惠王越写了五篇赋。

长沙王手下的臣子们写了三篇赋。

魏内史写了两篇赋。

东暆令延年写了七篇赋。

卫士令李忠写了两篇赋。

张偃写了两篇赋。

贾充写了四篇赋。

张仁写了六篇赋。

秦充写了两篇赋。

李步昌写了两篇赋。

侍郎谢多写了十篇赋。

平阳公主的舍人周长孺写了两篇赋。

雒阳锜华写了九篇赋。

眭弘写了一篇赋。

别栩阳写了五篇赋。

臣昌市写了六篇赋。

臣义写了两篇赋。

黄门书者兼假史王商写了十三篇赋。

侍中徐博写了四篇赋。

黄门书者王广和吕嘉写了五篇赋。

汉中都尉丞华龙写了两篇赋。

左冯翊史路恭写了八篇赋。

左边这二十五家,一共写了一百三十六篇赋。

《客主赋》十八篇。

《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

《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

《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

《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

《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

《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十六篇。

《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

《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

《大杂赋》三十四篇。

话说这书里头,收录了十一篇《成相杂辞》。

还有十八篇的《隐书》。 接下来是十二位作者写的杂赋,一共两百三十三篇。 这可是不少呢!

此外,还有两篇《高祖歌诗》。 十四篇的《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五篇《宗庙歌诗》,十四篇《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

十篇的《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四篇《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三篇《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 还有四篇《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

十五篇《吴楚汝南歌诗》,九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四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淮南歌诗》。

三篇《左冯翊秦歌诗》,五篇《京兆尹秦歌诗》,一篇《河东蒲反歌诗》,十五篇《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篇《杂各有主名歌诗》。

九篇《杂歌诗》,四篇《洛阳歌诗》,七篇《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十五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三篇《诸神歌诗》。

三篇《送迎灵颂歌诗》,两篇《周歌诗》,五篇《南郡歌诗》。 这些歌诗,一共收录了二十八位作者的作品,总共三百一十四篇。

总而言之,这书里头诗和赋加起来,一百零六位作者,一共一千三百一十八篇。 其中还包括了扬雄的八篇文章。

话说,古人说啊,“不唱歌而念诵叫做赋,登高能作赋就能当大官。”意思就是说,能写赋的人,见识广博,文采斐然,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能当上高级官员。以前啊,诸侯和卿大夫跟邻国交往,就用含蓄的语言互相表达意思,在互相谦让的时候,总要引用《诗经》来表明自己的心意,以此来分辨贤人和不肖之人,观察国家的兴衰。所以孔子说:“不学习《诗经》,就不能说话”。

春秋以后,周朝的礼乐制度逐渐衰败,诸侯国之间互相访问时也不再吟诗作赋了,懂《诗经》的人只能做个平民百姓,有才能的人也常常怀才不遇,于是就开始写赋抒发情怀了。像大儒孙卿和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受奸臣谗害,忧国忧民,都写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后来,宋玉、唐勒,汉朝的枚乘、司马相如,一直到扬雄,都竞相创作华丽辞藻的赋,却丢掉了赋作劝诫世人的本意。所以扬雄后来后悔地说:“诗人的赋,华丽而合乎规范;辞赋家的赋,华丽而过于淫靡。像孔子的门生那样用赋,那么贾谊可以算是登堂入室,司马相如可以算是进入内室了,如果不用赋,那可怎么办呢!”

汉武帝设立乐府,收集民间歌谣,于是就有了代赵的民歌,秦楚的民歌,这些歌谣都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有感而发,也可以通过这些歌谣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知道民情厚薄。把诗歌和赋总共分为五种类型。

《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公孙鞅》二十七篇。

《吴起》四十八篇。(有《列传》。)

《范蠡》二篇。越王句践臣也。

《大夫种》二篇。(与范蠡俱事句践。)

《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庞煖》三篇。

《兒良》一篇。

《广武君》一篇。李左车。

《韩信》三篇。

上面这些是关于兵法和权谋的十三家著作,总共二百五十九篇。(这里面没有算伊尹、姜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和淮南王的著作,这些著作跟《司马法》一样,都属于礼法方面的书籍。)

权谋家啊,他们是用正道来治理国家,用奇谋来打仗,先做好计划再打仗,他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形势,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运用各种技巧。

话说,古时候的兵书可多了去了!首先,讲讲那些讲兵法布阵的书,一共十一家,九十二篇,配图十八卷。 这其中有《楚兵法》七篇,《蚩尤》两篇(这个在《吕刑》里能看到),《孙轸》五篇,等等,还有《王孙》十六篇,《尉缭》三十一篇,等等,名字都挺有意思的。 这些书里讲的都是什么?就是怎么打仗才能又快又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灵活变化,打败敌人。 一句话,就是“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然后呢,还有一大堆讲阴阳五行、天时地利人和的兵书,一共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配图十卷。 这其中有《太壹兵法》一篇,《天一兵法》三十五篇,《神农兵法》一篇,还有好多是关于黄帝和他的臣子的兵书,比如《黄帝》十六篇,《封胡》五篇,《风后》十三篇,《力牧》十五篇,等等。 还有《地典》六篇,《孟子》一篇(哎,孟子也写兵书?),《东父》三十一篇,等等。 这些书讲的,就是顺应天时,运用各种策略,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打胜仗。“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还有一堆讲射箭和格斗的书,比如《鲍子兵法》十篇,《五子胥》十篇,还有各种射箭的技巧和方法,什么《逢门射法》、《阴通成射法》、《李将军射法》等等, 还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 这些书就比较具体了,都是讲怎么练好武艺,怎么提高战斗力。 总而言之,古人的兵书那可是相当丰富啊!

这书单可真长!首先是《杂家兵法》,足足有五十七篇呢!还有《蹴鞠》二十五篇,这蹴鞠居然也写了这么多! 然后是兵法技巧,十三家,一共一百九十九篇,其中还把《墨子》里重复的部分删了,加进了《蹴鞠》里。 所谓的兵法技巧,就是练习手脚,熟练使用兵器,掌握各种机关技巧,最终达到在攻守中取胜的目的。

总的来说,各种兵书加起来有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画也有四十三卷。这里面还减去了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复的内容,把其中一部分加进了《蹴鞠》里,还把《司马法》里一百五十五篇的内容移到了礼仪方面去了。 兵法这东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司马的职责,也就是王室的军事装备管理。 《洪范》里说,国家八政之一就是“师”,也就是军队。孔子也说过,治理国家要“足食足兵”,还说“不教百姓打仗,就是放弃他们”,可见兵的重要性。 《易经》里说,“古代用弯曲的木头做弓,削尖的木头做箭,弓箭的威力可以震慑天下”,这说明兵器的作用非常大。后来,人们用精金打造兵器,用兽皮制作铠甲,兵器装备越来越完善。 商汤和周武王受命于天,用军队平定叛乱,拯救百姓,他们用仁义感召人心,以礼让待人,《司马法》就记载了他们的这些事迹。

从春秋到战国,各种奇袭、埋伏、诡计层出不穷。汉朝建立后,张良和韩信整理兵法,一共收集了182家,从中挑选重要的内容,最终确定了35家。后来,吕氏家族当政,还偷走了这些兵书。汉武帝时期,杨仆搜集整理遗失的兵书,编纂了兵书目录,但仍然不够全面。到了汉孝成帝时期,任宏才把兵书整理成四类。

接下来是天文占卜类的书籍了:《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五残杂变星》二十一卷,《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常从日月星气》二十一卷,《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淮南杂子星》十九卷,《泰壹杂子云雨》三十四卷,《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泰阶六符》一卷,《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八篇,《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八卷,《汉日旁气行事占验》三卷,《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十三卷。 这些书,卷数篇幅都不少啊!

这儿有一套书,名字叫《海中星占验》,一共十二卷;还有一套叫《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还有《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也是二十八卷;《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最后是《图书秘记》,十七篇。 这些天文方面的书,一共二十一类,加起来有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书啊,主要就是排列二十八宿的顺序,推算五星、日月运行的轨迹,以此来推测吉凶祸福,这是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重要参考依据。《易经》里就说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但是,研究星象这玩意儿挺难的,不是特别聪明、特别认真的人,根本搞不定。 而且,就算看懂了天象,想要让皇帝采纳你的建议,也得是明智的皇帝才行。 要是既不懂天文的人去劝谏,皇帝又不肯听,那可就麻烦大了,两边都难受。

接下来是历法方面的书。 《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颛顼五星历》十四卷;《日月宿历》十三卷;《夏殷周鲁历》十四卷;《天历大历》十八卷;《汉元殷周谍历》十七卷;《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耿昌月行度》二卷;《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律历数法》三卷;《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日晷书》三十四卷;《许商算术》二十六卷;《杜忠算术》十六卷。 这些历法方面的书,一共十八类,六百六卷。

历法书呢,就是用来安排四季的顺序,确定节气,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的时刻,以此来研究气候变化和生物的生死规律。所以,古代圣王都非常重视历法,用它来制定礼仪制度和服饰制度,同时也能预测五星、日月运行的规律,从而预知凶吉祸福。 这可是圣人掌握天命的方法,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根本做不到! 但是,现在世道乱了,一些见识浅薄的人却偏偏想了解天道,他们把宏大的道理简化,把长远的事情缩短,结果把原本完整的学问搞得支离破碎,难以理解了。

最后是关于阴阳的书籍:《泰一阴阳》二十三卷;《黄帝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诸王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这有一堆书,好多好多卷!首先是关于阴阳五行的书,有《太元阴阳》二十六卷、《三典阴阳谈论》二十七卷、《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还有《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等等等等,一共三十一家,加起来足足有六百五十二卷! 这些书里讲的都是阴阳五行的事儿,说白了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跟咱们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关。 《尚书》里就说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意思是说,要按照五行规律办事儿。要是你的表情、言语、眼神、听力、思考出了问题,五行顺序就乱了,天上的五星也会跟着变,这都是因为没算好日子,没搞清楚规律。这些书里讲的方法,都是从五德终始推导出来的,只要推算到位,就没啥算不出来的。 不过,有些人就钻了空子,拿这些东西算吉凶,搞得人心惶惶,乱七八糟的。

接下来是关于龟卜和蓍草占卜的书,也是一大堆! 有《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南龟书》二十八卷,还有《巨龟》三十六卷等等,一共十五家,加起来有四百一卷! 这些书里,有《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二十六卷,还有《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等等,都是关于占卜的。 总之,这占卜的书,也相当多了! 光想想这些书的厚度,就让人头晕!

古时候,蓍草和龟甲是圣人用来占卜的工具。《尚书》里说:“你要是遇到很大的疑惑,就去问问卜筮吧。”《易经》里也说:“决定天下吉凶,成就天下大事,没有比蓍草和龟甲更好了。” 所以,君子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行动之前,都会先占卜一下,然后根据占卜的结果去做,无论事情远近、隐秘与否,都能预知未来。如果不是具备天下最精妙的智慧,谁能做到这样呢!

可是到了世道衰败的时候,人们不再认真斋戒沐浴,敷衍了事地进行占卜,神明自然就不会回应了。所以,《易经》把草筮不认真禀告视为禁忌;《诗经》则用诗歌讽刺龟卜不认真禀告的行为。“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这说明占卜要诚心诚意,才能得到神明的回应。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的一些占卜书籍:《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武禁相衣器》十四卷,《嚏耳鸣杂占》十六卷,《祯祥变怪》二十一卷,《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变怪诰咎》十三卷,《执不祥劾鬼物》八卷,《请官除訞祥》十九卷,《禳祀天文》十八卷,《请祷致福》十九卷,《请雨止雨》二十六卷,《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五法积贮宝臧》二十三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昭明子钓种生鱼鳖》八卷,《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

这些杂占书籍,一共十八家,总共三百一十三卷。 可见古人对占卜的重视程度,以及占卜内容的广泛性,涵盖了梦境、衣冠服饰、自然现象、甚至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

古代那些算命先生啊,记录各种事情的征兆,预测吉凶祸福。《易经》里就说了:“占卜可以知道未来。” 算命的方法很多,但梦占是最重要的,所以周朝还专门设有官职负责解梦呢。 诗经里记载了熊、罴、虺蛇、鱼、旗帜等等的梦境,说明古代的大人物也重视梦占,用来推测吉凶,这和卜筮一样,都是用来预测吉凶祸福的方法。

《春秋》里记载的那些怪异的事情,书里说:“人们害怕的事情,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招致的,怪异的事情都是人引起的。人一旦失去常态,怪异的事情就会发生;如果人本身没有过错,怪异的事情就不会凭空出现。”所以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战胜不祥,正义的人会厌恶不义的事情。” 桑谷同时生长,大戊因此兴盛;雊雉登上鼎,武丁成为一代宗主。可是,那些迷惑的人不反省自身,反而迷信那些怪异的征兆,所以《诗经》里才会讽刺说“去问问那些老前辈,让他们来解释梦境”,批评那些舍本逐末,只顾担忧未来,而不能战胜凶险的人。

接下来是关于相术方面的书籍:《山海经》十三篇,《国朝》七卷,《宫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 这六类相术书籍,一共有一百二十二卷。 相术呢,就是根据九州的地势来确定城郭房屋的形状,根据人以及六畜骨骼的比例,器物的形状来推测其声气、贵贱、吉凶。这就像乐律有长短,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一样,这并非有鬼神在作祟,而是自然规律使然。但是,形态和气数是相互关联的,也有一些情况是,有形而无气,或者有气而无形,这是相术中比较精微奥妙的地方。

然后是关于各种数术的书籍,共有190家,2528卷。这些数术,都是古代明堂、羲和、史官、卜官的职责所在。史官的职位很久以前就废除了,他们的书籍也难以完整保存,即使有书,也缺乏精通此道的人。《易经》里说:“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道义就不会顺利施行。”春秋时期,鲁国有梓慎,郑国有裨灶,晋国有卜偃,宋国有子韦;战国时期,楚国有甘公,魏国有石申夫;汉朝有唐都,这些人多少都有些成就。 所以说,有因缘才能成功,没有因缘就很难成功,因此我按照旧书的记载,把数术分为六类。

最后是医学方面的书籍:《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我这里有七种医书,一共两百一十六卷。

这些医书啊,主要讲的是人体经络、骨髓、阴阳这些东西,它们是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决定着人的生死。医生用针灸、汤药这些方法来治疗疾病,就像用磁石吸铁一样,利用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治病。要是医生技术不行,方法不对,那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会把人治死。

接下来是五藏六府方面的书,有《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和《神农黄帝食禁》七卷,一共十一家,两百七十四卷。

这些书呢,主要讲的是草药的寒热属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利用药物的特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要是用错了方法,比如本来该用寒凉的药,却用了温热的,那就会适得其反,伤了身体的元气,还看不出来,这就是医生的失误。所以老话说得好:“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最后是房中方面的书,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一共八家,一百八十六卷。

这些书讲的是男女之事,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所以古代圣王才制定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来约束人们的情欲。古话说的好:“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有节制地享受快乐,才能健康长寿。要是沉迷其中,不加节制,就会生病,甚至危及生命。

最后还有《宓戏杂子道》二十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

话说,这古代的书可真不少!就说那些神仙的书吧,《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杂子黄治》三十一卷,加起来一共是二百五卷。

这些神仙的书啊,都是为了让人保养好身体,追求长生不老,让心情舒畅,对生死看得淡然,心里头没有恐惧。 但是,有些人就钻牛角尖,专门研究这些,结果就搞出很多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东西来,这可不是圣人教导我们的。孔子说过:“那些探究隐秘、搞怪异行为的,后世或许会有人记载,但我可不干这事儿。”

然后呢,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技书籍,一共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这些方技啊,都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是国家官府应该重视的。想当初,太古代有岐伯、俞拊两位大师,中间时代有扁鹊、秦和,他们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能根据病情了解国家的状况,通过诊断来了解政治。汉朝的时候还有仓公。现在这些技术都比较模糊了,所以咱们来整理一下这些书,把方技分成四类。

总的来说,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六大类,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这里面还包括了三家的书,五十篇,以及删减了十家的兵书。) 总之,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