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自己的家业,从卿大夫到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等级和地位。所以老百姓都服从上级,下面的人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孔子说过:“天下太平的时候,政事不用大夫操心。” 各个官部门都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尽职尽责,要是失职了就要受罚,贪污受贿也要受处罚。这样一来,上下和睦,各种事情都能处理好。

后来周朝衰弱了,礼乐征伐的权力都落到了诸侯手里。从桓公、文公之后,大夫世袭权力,陪臣掌握大权。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乱了,各国互相攻伐,拼命的争权夺利。所以各个诸侯国的公子们,像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依靠着王公贵族的势力,争着做游侠,什么鸡鸣狗盗的事儿,他们都做得出来,而且还受到大家的尊敬。赵国的丞相虞卿,为了朋友,不顾国家和君主,周旋在魏国和齐国之间解决危机;信陵君窃取兵符,擅自调兵,去解救平原君的危难。这些人都是为了在诸侯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在天下扬名立万,那些夸夸其谈、游手好闲的人,都把这四位豪杰当作榜样。 这样一来,那些只顾自己兄弟朋友,不顾国家大事的行为就盛行起来了,而忠于职守、效忠君主的观念就消失了。

到了汉朝建立之后,法律的约束力比较宽松,也没人去纠正。所以像陈豨这样的丞相,出行时车马成千上万,吴濞、淮南王都招揽上千宾客。外戚大臣像魏其侯、武安侯这些人,在京城里互相争权夺利;平民出身的游侠,像剧孟、郭解这样的人,在民间横行霸道,势力遍及州郡,连公侯都敢对抗。老百姓都羡慕他们的名声和事迹,都渴望效仿他们。即使他们最后被处死,他们也认为是为名声而牺牲,就像季路、仇牧那样,死也不后悔。所以曾子说过:“上层社会失去了正确的道德准则,老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 如果不是有明君在位,用正确的标准来衡量是非,用礼法来规范社会,老百姓怎么能知道什么是违法,从而改正错误呢?

古时候的正规法律认为:五霸是三王时代罪人的延续;而六国又是五霸时代罪人的延续。那些地方豪强,更是六国罪人的延续。更何况像郭解那样的人,只不过是个平民百姓,却私自掌握了生杀大权,他的罪行早就该被处死了。不过话说回来,他待人温和善良,广施恩惠,帮助穷困的人,谦虚谨慎,从不夸耀自己,这些方面确实有非常优秀的地方。可惜的是他没有走上正道,沉迷于那些不正当的行为,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这也不能怪谁。

从魏其侯、武安侯、淮南王之后,皇帝就对这些地方势力恨得牙根痒痒,卫青、霍去病也改变了以往的做法。然而,各地豪强依然存在,京城里权贵们车马盈门,这自古以来都是很常见的事,没什么好说的。只有汉成帝时期,外戚王氏的宾客势力最为强大,楼护担任大将军。到了王莽时期,朝中诸公里陈遵最为显赫,平民百姓中则以侠客原涉为首。

朱家,是鲁国人,和汉高祖是同时代的人。鲁国人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但朱家却以侠义闻名。他们收留的豪侠就有上百人,其他的普通百姓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朱家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默默地行善,他们帮助别人,总是怕别人知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先从贫穷的人开始。家里虽然有些余财,但衣着朴素,饮食简单,乘坐的也不过是普通的牛车。他们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急事,甚至超过自己的私事。曾经暗中帮助季布摆脱困境,而季布后来官至显贵,朱家却终身没有去见他。在函谷关以东地区,没有人不愿意和他们结交。

楚国人田仲也以侠义闻名,他把朱家当作父亲一样尊敬,却认为自己远远不如朱家。田仲死后,又出现了剧孟。

剧孟是洛阳人,周朝的时候靠经商发家致富的人很多,而剧孟却是因为行侠仗义出名。吴楚起兵反叛的时候,条侯担任太尉,骑着快马往东边赶,快到河南的时候,碰到了剧孟,条侯高兴地说:“吴楚搞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去找剧孟帮忙,我就知道他们成不了大事!” 那时候天下大乱,像剧孟这样的人,对朝廷来说就像一个敌国一样重要。剧孟的生活方式跟朱家差不多,喜欢赌博,多少年都在赌博中度过。但是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从很远的地方送葬,竟然有上千辆车! 可是他自己死的时候,家里却连十金都没有。 符离的王孟,也在江淮一带以侠义闻名。当时,济南的瞷氏、陈周肤也因为豪侠闻名。景帝听说后,派人把这些人全部杀掉了。 可是后来,像代国的诸白、梁国的韩毋辟、阳翟的薛况、陕郡的寒孺,这些人又纷纷冒了出来。

郭解是河内轵县人,是相面很准的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也仗义疏财,结果在孝文帝时期被杀头了。郭解为人沉静而果敢,不喝酒。年轻的时候,他性格阴狠,爱记仇,心里不痛快,就杀人,杀的人很多。他经常为了朋友报仇,替人打抱不平,甚至干一些抢劫、偷盗、攻打的事情,铸钱、盗墓,这些事他都做过,数都数不清。 不过他运气很好,每次遇到危险都能化险为夷,就像得到赦免一样。

等到郭解年纪大了,就改变了作风,变得节俭,以德报怨,对别人很大方,但对回报却不太在意。 但他自己却越来越以侠义自居。 即使已经救了别人的命,他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他心里阴狠记仇的毛病,还是像以前一样。 很多年轻人崇拜他的行为,也经常为他报仇,而且不让他知道。

郭解的姐姐的儿子仗着郭解的名声,跟人喝酒,让别人给他斟酒,那人觉得不是自己的职责,不肯给他倒酒,郭解的姐姐的儿子就强迫他。那人很生气,就刺杀了郭解的姐姐的儿子,然后逃跑了。郭解的姐姐很生气,说:“用翁伯那个时代人的做法来杀害我的儿子,贼人竟然逍遥法外!” 她把儿子的尸体扔在路边,不给他收殓安葬,想以此来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打探到杀害他姐姐儿子的凶手的藏身之处。凶手走投无路,自己就投案自首了,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是应该的,我儿子不值得同情。” 于是放走了凶手,并且处罚了他的姐姐的儿子,然后为他收尸下葬。 许多人都听说这件事,都非常敬佩郭解的义气,更加依附他了。

有个叫郭解的人,别人都躲着他,就一个人大大咧咧地盘着腿看着他。郭解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想杀他。郭解说:“住在城里人家都不尊重我,这是我的德行不好,他有什么罪呢!”于是暗中请求监狱长说:“这个人我很看重,到换班的时候放了他。”每次到换班的时候,郭解都去几次,狱卒也不追究。觉得奇怪,问他原因,郭解就让狱卒把那人放了。那个盘腿坐着的人就光着身子谢罪。年轻人们听说后,更加敬佩郭解的行为。

洛阳有人结仇,城里有名望的富豪们做了十几次调解,最终也没成功。那人就去找郭解。郭解晚上见了仇家,仇家竟然听从了他的调解。郭解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那些达官贵人调解了好多次,都没成功。现在你很幸运听从我的调解,那我怎么好意思从别的县抢了那些有权势的大夫的活儿呢!”于是晚上就走了,没让人知道,说:“先别着急,等我走了,让洛阳那些有权势的人去调解吧。”

郭解个子矮小,为人谦虚节俭,出门从不骑马,不敢坐车进县衙。去别的郡县,为别人请求办事,事情能办成的,就办成;办不成的,就让对方满意了,他才敢吃喝。那些达官贵人因此都很重视他,争着让他办事。城里年轻人和附近县里的大户人家半夜常来他家,经常十多辆车,请求在郭解的客舍里住下让他养着。

等到郭解被迁徙到茂陵的时候,他很穷,财产不足以充抵罚没。官吏害怕,不敢不把他迁走。卫将军替他说情:“郭解家穷,财产不足以充抵罚没。”皇上说:“郭解是个平民,权力却大到让将军都得为他说话,这怎么算家穷呢!”郭解被迁徙,那些达官贵人送他的人有上千上万。轵县人杨季主做县吏,欺压郭解,郭解的侄子砍了杨季主的脑袋。郭解进入关中,关中达官贵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听说他的名声都争着和他交好。城里人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家里人又到朝廷告状。皇上听说后,就派官吏逮捕郭解。郭解逃跑了,把母亲和家人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有个叫籍少翁的人根本不认识郭解,就让他过了关。籍少翁放走了郭解,郭解前往太原,所到之处都告诉主人自己在哪儿。官吏追查到籍少翁,籍少翁自杀了,当场断气。过了很久才抓到郭解,仔细查办他犯的罪行,而郭解杀的人,都在大赦之前。

有个儒生在使者面前坐着,客人夸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门凭借奸诈违反法律,怎么能算得上贤人呢?”郭解的客人听到这话,就把这个儒生杀了,还割了他的舌头。官吏因此追究郭解的责任,但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人,杀人的那个人也始终查不出来是谁。官吏上报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说:“郭解一个平民百姓,凭借着仗义行侠,因为一点小怨恨就杀人,就算郭解不知道这事儿,这罪过比他知道还杀人更严重!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就灭了郭解的三族。

从那以后,侠客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不过关中长安的樊中子,槐里的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翁仲,太原的鲁翁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陈君孺,他们虽然是侠客,却都谦逊有礼,很有君子风度。至于那些北道的姚氏,西道的诸杜,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佗羽公子,南阳的赵调之流,这些人简直就是盗跖那样的人混迹在民间罢了,根本不值得一提!这简直就是朱家那些乡巴佬才会羞愧的事儿。

萭章,字子夏,是长安人。长安城里人多热闹,街坊邻居都有各自的豪侠,萭章住在城西柳市,号称“城西萭章子夏”。他当了京兆尹的门下督,跟着京兆尹去皇宫侍奉,宫里的诸侯和达官贵人争着要向他行礼,却没有人跟京兆尹说话。萭章吓得直哆嗦,后来京兆尹就不带他进宫了。

他和中书令石显关系很好,也因此沾了石显的光,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到了成帝初期,石显因为专权擅势被免官,发配回老家。石显家财万贯,要走的时候,留下价值数百万的床铺、席子、器物,想送给萭章,萭章没接受。宾客问他为什么,萭章叹道:“我一个平民百姓,蒙石先生恩惠,如今石先生家道中落,连自己都安顿不好,我却接受他的财物,这会给石家带来灾祸,萭家反而会因此得到好处吗?”大家听了都很佩服他,称赞他。

河平年间,王尊当了京兆尹,开始打击豪侠,杀了萭章,还有箭张回、酒市赵君都、贾子光,这些人都是长安有名的豪侠,都是替人报仇雪恨、培养刺客的人。

楼护,字君卿,是齐国人。他父亲是医生,楼护从小就跟着父亲在长安行医,出入达官贵人的家门。他熟读医书、本草纲目和各种医术,足足有几十万字,很多长辈都很喜欢他,都觉得他很有才华,说:“像君卿这样的本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于是,楼护辞别了父亲,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在京兆府当了几年官吏,名声很好。

那时候,王氏家族正得势,宾客盈门,五个侯爵兄弟互相争名夺利,他们的宾客各有偏向,很难左右逢源,只有楼护能出入他们的府邸,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结交士大夫,没有不倾心的,尤其和长辈交往,更是得到他们的亲近和敬重,大家都对他服气。他个子矮小,但口才很好,议论事情总是坚持原则,听他说话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和谷永都是五侯的座上宾,长安城里都这么说:“谷子云的文采,楼君卿的口才”,形容他们都非常受重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送葬的车子有两三千辆,乡里的人还唱着歌:“五侯治丧楼君卿。”

后来,平阿侯推荐楼护为人正直,让他当了谏大夫,出使各地。楼护借贷了不少钱财,带着很多丝绸布匹,路过齐国,上书请求祭扫先人墓地,顺便会见宗族故友,根据亲疏关系赠送丝绸布匹,一天就要花掉几百金。出使回来后,他向朝廷汇报工作,很合皇帝的心意,被提升为天水太守。几年后他卸任,回到长安居住。当时成都侯商担任大司马卫将军,他下朝后想拜访楼护,他的主簿劝说:“将军地位尊贵,不应该进入平民百姓居住的里巷。”成都侯商不听,还是去了楼护家。楼护家很小,官员们都站在车下等候,等了很久,天快要下雨了,主簿对西曹的官员说:“不肯坚决劝谏,反而在里巷等雨淋!”成都侯商回去后,有人把主簿的话告诉了他,成都侯商很生气,就以其他的事情为由罢免了主簿,让他终身不得重用。

后来,楼护再次被推荐担任广汉太守。元始年间,王莽担任安汉公,独揽大权,王莽的长子王宇和妻兄吕宽密谋用血涂抹王莽府邸的大门,想吓唬王莽让他交出权力。事情败露,王莽大怒,杀了王宇,吕宽逃跑了。吕宽的父亲和楼护以前认识,吕宽逃到广汉,路过楼护那里,没有把事情告诉他。过了几天,追捕吕宽的诏书到了,楼护逮捕了吕宽。王莽大喜,召见楼护让他担任前辉光,封他为息乡侯,他的儿子被列入九卿之列。

话说王莽篡位之前,那个叫王莽的,在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住在莽居摄,那地方出了个大坏蛋,叫赵朋,还有个霍鸿,他们带着一帮人闹事,闹到了王莽住的地方。王莽当时还是个小官,靠着这些人的保护才没被降级成老百姓。他当官的时候,那些赏赐、俸禄、贿赂什么的,都进了这些人的口袋。后来王莽不做官了,那些五侯都死了,他自己也老了,没权没势了,以前那些朋友也都散了。

等到王莽篡了位,因为以前的情分,又把王莽找了回来,封了个楼旧里附城的小官。这时候,成都侯商的儿子商邑当了大司空,权势很大,商邑以前的朋友都巴结他,就只有王莽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商邑反而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他,不敢怠慢。有一次,商邑请客,王莽坐在酒桌下,毕恭毕敬地给商邑敬酒,说:“小子我给您老人家敬酒!”在座的一百多人都起身下跪,只有王莽一个人坐在那里,正襟危坐,还笑着对商邑说:“公子您现在这么厉害,感觉怎么样啊!”

王莽这个人啊,有个老朋友叫吕公,没儿子,就托付给了王莽。王莽和吕公同吃同住,他的妻子也和吕公的妻子一起生活。等王莽不做官回家了,他老婆有点受不了吕公了。王莽知道了,哭着责备老婆说:“吕公是我的老朋友,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把一切都托付给我了,我理应好好照顾他!”于是,王莽一直养着吕公,直到吕公去世。王莽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再说一个人,叫陈遵,字孟公,是杜陵人。他爷爷叫陈遂,字长子,汉宣帝年轻的时候和陈遂是朋友,经常一起下棋赌博,陈遂还经常输给宣帝钱。等宣帝当了皇帝,就重用了陈遂,一直升官到太原太守。宣帝还给他写了封信,信上写着:“制诏太原太守:你的官职尊贵,俸禄丰厚,可以把以前输给我的钱都赢回来了。你老婆也在旁边,让她知道。”陈遂赶紧谢恩,还说:“这事发生在元平元年大赦令之前。”你看,皇上对陈遂多好啊!后来元帝的时候,又把陈遂召到京城,当了京兆尹,最后还做到廷尉。

陈遵年轻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和张竦、伯松一起在京兆做官。张竦学识渊博,为人通达,并且廉洁自守;而陈遵则放荡不羁,行为举止大相径庭。尽管两人品行不同,但关系却很好,在哀帝时期,他们俩的名字都赫赫有名,被后辈视为榜样。他们都被调到公府任职,公府里的官员大多都乘坐简陋的车辆,骑着瘦小的马匹,穿着朴素,唯独陈遵却极其讲究车马和衣着,他家门口总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而且他每天都喝得醉醺醺地回家,经常耽误公务。西曹按照惯例要处罚他,侍曹就跑到陈遵家里去报告说:“陈卿,今天因为某事要处罚您。”陈遵总是说:“满了百次再告诉我吧。”按照惯例,犯错一百次就要被处罚,满了百次,西曹才会上报请求处罚。大司徒马宫是位德高望重的人,非常器重陈遵,他对西曹说:“这个人胸襟广阔,是个有大才的人,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责备他呢?”于是就推荐陈遵去治理三辅地区的一些棘手的县,任命他为郁夷县令。过了很久,他和扶风太守闹了矛盾,就自己辞去了官职。

槐里出了个大贼赵朋、霍鸿之流,陈遵被任命为校尉,他击败了赵朋、霍鸿,立下了战功,被封为嘉威侯。他住在长安,朝中列侯、近臣、权贵都非常敬重他。地方长官和豪杰们到京城来,没有不拜访陈遵的。陈遵特别嗜酒,每次大喝一场,宾客挤满了屋子,他就把门关上,把客人的车轴扔进井里,即使客人有急事,也出不去。曾经有个部刺史来向他汇报工作,恰逢他正在喝酒,刺史非常着急,等到陈遵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他冲进去见到了陈遵的母亲,叩头说明自己必须在某时某刻去尚书那里汇报工作,陈遵的母亲就让他从后门离开了。陈遵基本上总是醉醺醺的,但是公务却一点也没耽误。

他身高八尺多,脑袋大,鼻子也大,相貌非常威武。他略懂一些史记,擅长辞赋。他很擅长书法,给他人写的书信,收信人都珍藏起来,以此为荣。人们都不敢违抗他的请求,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对他恭敬有加,生怕怠慢了他。当时有个列侯和陈遵同名同姓,每次他到别人家门口,人们都说:“陈孟公来了!”屋子里的人没有不感到震惊的,等他进屋一看,发现不是陈遵,于是就给这个人起了个外号叫“陈惊坐”。

王莽觉得王遵这个人挺有才华的,当官的时候也得到不少好评,所以就让他当了河南太守。王遵一上任,就派了个小吏往西边去送信,同时叫来十个写字好的办事员,让他们帮着写信,给他在京城的旧朋友们写信道谢。他靠着桌子坐着,口述信件内容,办事员们就赶紧写,同时他还处理公务,一口气写了数百封信,写给亲戚朋友的信语气都不一样,内容也各有侧重,河南的人都惊呆了。没几个月,他就因为这事儿被免职了。

一开始,王遵当了河南太守,他弟弟王级当了荆州牧,两人上任的时候,都经过长安,还一起去了长安一个有钱人家,那是淮阳王的外家,姓左的,他们在那儿吃喝玩乐了一番。后来司直陈崇知道了这事儿,就上奏弹劾说:“王遵兄弟俩都非常幸运,得到皇帝的恩宠,官职一路高升,王遵被封为列侯,还担任郡守,王级当了州牧,奉命办事,他们的职责都是秉公执法,宣扬圣德,可是他们却不能以身作则,洁身自好。王遵刚上任的时候,就坐着郡守的马车跑到乡下的小巷子里,还去一个寡妇左阿君家喝酒唱歌,王遵还跳舞,甚至还摔倒在座位上,晚上还留宿在她家,让侍女扶着他睡觉。王遵明明知道喝酒吃宴席要适度,而且礼仪上不能进寡妇家门,但他却沉迷酒色,不分男女,轻慢官位,玷污了官印,简直是恶劣至极!我请求把他们都免职!”王遵被免职后,回到长安,他的宾客反而更多了,吃喝玩乐依然照旧。

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九江和河内两地的都尉,一共三次担任二千石的官职。而张竦也当上了丹阳太守,被封为淑德侯。后来他们俩都被免了官,带着列侯的爵位回到了长安。张竦生活比较清贫,没什么宾客,偶尔有一些仰慕他的人会来向他请教问题,讨论一些经书典籍。而王遵则整天呼朋引伴,家里车马盈门,整天都是酒肉不断。

话说,有个叫扬雄的黄门郎,写了一篇《酒箴》来劝诫汉成帝。他这篇文章里说,那些嗜酒如命的家伙根本不懂规矩,就像个瓶子一样。你看那瓶子,放在井口边上,位置高,底下又是深井,稍有不慎就容易摔碎。酒瓶子要是装满了酒,就容不下别的了,只能被束缚在井边,动弹不得。一旦碰坏了,就成了碎片,身毁人亡。所以说,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酒囊呢!酒囊虽然滑稽,肚子像个大酒壶,整天装满了酒,别人还要借它喝酒。它可是国家的器物,被放在车上,出入皇宫,为国家效力。你看,这酒,到底有什么错呢?

汉成帝刘骜听了这话,高兴坏了,还跟张竦说:“我跟你的情况就像这瓶子和酒囊一样啊!你整天埋头苦读,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我呢,却放纵自我,沉迷于享乐,官位和功名一点也不比你少,但我却更快乐,你说是不是这样?”张竦回答说:“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活法。你想做我这样的人也做不到,我要效仿你,也肯定不行。不过,学我的人容易坚持,学你的人很难模仿,这就是我的道理。”

后来王莽篡汉,这两人都在池阳避难,结果张竦被贼兵杀了。更始帝刘玄到了长安,大臣们推荐刘遵担任大司马护军,还让他和归德侯刘飒一起出使匈奴。单于想威胁刘遵,但刘遵据理力争,把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都讲清楚了,单于对他非常佩服,就把他送回去了。后来更始帝失败,刘遵留在朔方,结果被贼兵打败,当时他还喝醉了酒,就这样被杀害了。

再说说原涉,字巨先。他祖父在汉武帝时期,因为豪杰之名,从阳翟迁到了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期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富庶,像南阳这样的大郡,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赋税和丧葬费用动辄上千万,这些钱财都由妻子儿女一起享用,用来巩固家业。而且当时很少有人守三年丧的。可原涉的父亲去世后,他把南阳的赙赠都退还了,在家守孝三年,因此名声大噪。守孝期满后,扶风郡的人请求他担任议曹,许多人都争相效仿他的衣冠礼仪。大司徒史丹认为他有治理才能,就推荐他担任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人听说他的名声,连话都不用说,就都安分守己了。

首先,说的是涉的叔父被茂陵秦氏给杀了。涉就在山谷口住了半年,自己主动辞职,想要报仇。山谷口那些厉害人物帮他杀了秦氏,他就成了亡命之徒,逃亡了一年多,后来遇到大赦才出来。各郡各县的豪杰,还有长安、五陵那些有气节的人都特别敬佩他。涉就全力以赴地跟他们交往,不管是什么人,贤者还是不肖者,他家门槛都踏破了,整个街坊邻居都挤满了客人。

有人就批评涉说:“你本来是做着二千石高官的世家子弟,从小就修身养性,以孝顺父母、推财行善、礼让为名,现在为了报仇雪恨,竟然还做得冠冕堂皇,好像没丢掉仁义道德似的,你为什么后来就放纵自己,变成轻侠那一类人了呢?”涉回答说:“你没看见那些家道中落、孤苦无依的寡妇吗?她们一开始也是规规矩矩的,心里想着要学习宋伯姬和陈孝妇那样贤惠,可不幸的是,一旦被盗贼玷污了,就行为放荡,虽然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已经回不了头了。我现在的情况,就跟她们一样!”

我听说南阳的涉,觉得自己让给了别人南阳的厚葬,得到了好名声,却让先人的坟墓简朴,这不算孝顺啊!于是他就大兴土木,修建坟墓和房屋,周围建有回廊,还有重重的门。一开始,汉武帝的时候,京兆尹曹氏在茂陵下葬,老百姓管那条路叫“京兆千”,涉很羡慕,就买地修路,立碑写着“南阳千”,但大家都不走那条路,反而叫它“原氏千”。修路的钱都靠向富人和长者筹集,他自己穿的衣服、坐的车马,以及家里的生活用品都很简陋,妻子儿女都过得很苦。他一心只想着帮助穷人,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

有一次,有人摆酒请涉喝酒,涉进了里巷,碰巧遇到一个熟人告诉他,涉的母亲因为生病躲避灾祸住在里巷的住宅里。涉立刻去探望,敲门。家里正在哭丧,涉就进去吊唁,询问丧事。家里什么都没有,涉说:“只要把地方打扫干净,沐浴净身,等着我就行了。”涉回到主人家,对着宾客叹息说:“人家亲人死了,躺在那里都没收殓,我哪还有心思喝酒啊!想请大家撤掉酒菜。”宾客都问该怎么办,涉就侧着身子坐在席子上,削了块木板写信,详细列出衣服、被褥、棺木,甚至连饭食之类的祭品,都分派给宾客们去买。宾客们四处奔走,到下午都买齐了。涉亲自查看了一遍,对主人说:“我想接受您的赏赐了。”大家一起吃饭,涉自己却没怎么吃,然后就带着棺材和祭品,跟着宾客们一起去了丧家,帮忙装殓尸体,料理后事,直到下葬。他帮助人的急切程度就是这样。后来有人毁谤涉,说他是“奸雄”,丧家子弟当场就刺杀了那个毁谤的人。

好多宾客犯了法,那些事儿都报告到朝廷去了。王莽好几次抓他们,想把他们杀了,可后来又都给放了。杨涉害怕了,就想找个官府当差,好躲躲那些朋友。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守陵墓的部队里当差。后来当上了中郎,没多久又辞官了。杨涉想去给母亲上坟,不想见到那些宾客,就偷偷跟老朋友约好一起上坟。他一个人驾着车去了茂陵,天快黑了才到,进了村子,就躲了起来。他派个奴仆去买肉,这奴仆仗着杨涉的势,跟卖肉的吵了起来,还把卖肉的砍伤了,然后逃跑了。当时茂陵的县令尹公刚上任,杨涉还没去拜访他呢,听说这事儿,尹公可生气了。他知道杨涉是有名的大户人家,想杀鸡儆猴,立立威风,就派了两个官差去抓杨涉。到了中午,奴仆还没回来,官差就想直接把杨涉杀了。杨涉急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跟杨涉约好一起上坟的人,带着几十辆车到了,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一起给尹公求情。

尹公一开始不同意,那些有身份的人说:“原巨先的奴仆犯法,让他赤身裸体,自己捆绑起来,耳朵上插上箭,去官府门口认罪,这样也够给您长脸的了。”尹公这才答应了。杨涉按照他们说的做了,认了罪,然后就被放回去了。

一开始,杨涉跟富豪祁太伯是朋友,祁太伯的同母弟弟王游公一直很嫉妒杨涉,当时他在县衙当小官,他就跟尹公说:“您这样羞辱原涉,万一皇上真的派您回去当小官,涉的那些刺客多如云,杀人都不留名,想想都让人害怕。涉修建坟墓,奢华超过了规定,罪行昭著,皇上早晚会知道。依我看,您不如把涉的坟墓拆了,把他的旧恶上报朝廷,您就能升官了。这样一来,涉也不敢怨您了。”尹公听信了他的话,果然,王莽就把他调回去了。杨涉因此记恨上了王游公,他就召集宾客,派他大儿子带着二十辆车去抢王游公的家。王游公的母亲就是祁太伯的母亲,那些宾客一看到祁太伯的母亲都下跪行礼,还传话说:“别惊着祁夫人!”最后,他们杀了王游公的父亲和儿子,还砍下了他们的头。

话说这王涉啊,性格有点像当年那个郭解,表面看着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其实心里藏着杀气,一点小摩擦都能要人命,被他害死的人可不少。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很多诸侯王家的子弟都推荐王涉,说他很能笼络人心,能带兵打仗,是个可用之才。王莽就把他叫来,数落了他一大堆罪过,最后竟然既没杀他,也没罚他,反而封他做了镇戎大尹。

王涉上任没多久,长安城就失守了,各地冒出来很多假冒官职的人,他们纷纷起兵,杀掉原来的官吏,响应刘秀的汉军。这些假冒的官吏,早就听说过王涉的大名,都争先恐后地去拜访他,想和他拉关系。当时那些依附王涉的王莽州牧使者,都因为他而保住了性命。后来,王涉被押送回长安,更始皇帝的西屏将军申徒建想见见他,还非常器重他。以前茂陵县令尹公,曾经毁坏过王涉的家,结果被申徒建提拔做了主簿,王涉其实并没有记恨他。

结果王涉跟着申徒建出来后,尹公还特意去拜见他,说:“这世道变了,咱们别再互相记仇了!”王涉一听这话,火冒三丈,骂道:“尹君,你把我当什么玩意儿了!” 因为这句话,王涉就派人刺杀了尹公。

王涉想逃走,申徒建心里又羞又恨,却假装说:“我正准备和原巨先一起镇守三辅地区,难道为了一个小小主簿就放弃这么大的事吗?”然后就让手下人故意走漏风声,让王涉自己去监狱自首,申徒建还假装答应了。结果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地送王涉去监狱,申徒建却半路派兵截住王涉的车队,把车队冲散,当场杀了王涉,然后把他的尸体挂在长安集市示众。

从哀帝、平帝时代开始,各地都有很多厉害的豪杰,但真正能数得上名号的没几个。那些名声传遍州郡的,也就霸陵的杜君敖、池阳的韩幼孺、马领的绣君宾、西河的漕中叔,他们都有着谦逊退让的风度。王莽当政的时候,害怕这些豪杰,就四处搜捕他们,想把他们除掉。王莽特别想抓漕中叔,却怎么也抓不到。漕中叔和强弩将军孙建关系很好,王莽怀疑孙建藏匿了漕中叔,就旁敲侧击地问孙建。孙建说:“我和他关系不错,杀了我就能堵住你的嘴了。”王莽这个人本来就狠毒,什么事都容忍不了,但他看到孙建这么硬气,竟然没再追究,最终也没抓到漕中叔。后来,漕中叔的儿子少游,也因为侠义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