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教化了百姓,《易传》里又解释了他们当时的官职,说伏羲是龙师,神农是火师,黄帝是云师,少昊是鸟师,名字都跟他们的官职有关。
从颛顼开始,那些为百姓服务的官员,就只用民事来称呼他们的官职了,比如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这些都是比较早期的官职了。《尚书》里记载,唐尧虞舜时期,任命羲和的四个儿子来管理天文,教百姓掌握农时;还设立了四岳,用来选拔人才,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又设立了十二个牧,来安抚远方,管理近处;大禹担任司空,负责治理水土;后稷担任后稷,负责播种百谷;契担任司徒,负责推广五种教化;咎繇担任士,负责执行五刑;垂担任共工,负责管理工具;益担任朕虞,负责养育草木鸟兽;伯夷担任秩宗,负责典礼三礼;夔负责典乐,协调人神关系;龙担任纳言,负责传达天子的命令。夏朝、商朝的情况我们不太清楚,但是周朝的官制就比较完善了。
周朝的天官是冢宰,地官是司徒,春官是宗伯,夏官是司马,秋官是司寇,冬官是司空,这六个官职被称为六卿,每个官职下边都有各自的属官和职责,负责处理各种事务。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官职被称为三公,他们协助天子,坐在朝廷上议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他们来统筹管理,所以他们的官职名称并不只用一个词来概括。 另外,还设立了三个少师、少傅、少保作为三公的副手,这三个官职被称为孤卿,加上六卿,一共是九个高官。《春秋》里说三公没有固定的官职名称,意思是说,只有合适的人选才能担任这个职位,就像舜辅佐尧,伊尹辅佐汤,周公、召公辅佐周武王一样。也有人说,司马主管天,司徒主管人,司空主管地,这三者合起来就是三公。而四岳指的是四方诸侯。
从周朝衰落以后,官制就混乱了,百官的职责也变得杂乱无章,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各自为政,官制也各有不同。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皇帝的称号,并设立了各种官职。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只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简化和调整。此后,官制也进行过一些改动。王莽篡位后,效仿古代的官制,但是百姓却不安定,王莽也实行很多暴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所以,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官制演变的大致情况,以便了解古今官制的变化,温故而知新。
首先,咱们来说说丞相、相国这些官职。在秦朝的时候,丞相和相国都是朝廷要职,拿着金印紫绶,权力很大,相当于给皇帝打下手,处理国家大事。秦朝设有左右丞相,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一开始只设一个丞相,十一年后改名叫相国,改用绿绶。之后孝惠帝和吕后时期又恢复了左右丞相的设置,文帝二年又改回一个丞相。丞相手下还有两个长史,官阶相当于两千石。到了哀帝元寿二年,丞相的官名又改成了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又新设了一个司直的职位,官阶也相当于两千石,主要负责协助丞相弹劾不法官员。
接下来说说太尉。这个官职也是秦朝就有的,也是金印紫绶,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不过汉武帝建元二年的时候把这个官职给取消了。元狩四年又设立了大司马,这个官职一开始带有将军的头衔。宣帝地节三年又设立了大司马,但这次没有将军的头衔,也没有金印紫绶和下属官员。到了成帝绥和元年,大司马才重新获得金印紫绶,并配备了官属,俸禄跟丞相一样高,但去掉了将军的头衔。哀帝建平二年,大司马的印绶和官属又被取消了,将军的头衔又回来了。元寿二年,大司马的印绶和官属又恢复了,将军的头衔再次被取消,而且官位还在司徒之上。大司马手下也有长史,官阶是一千石。
然后是御史大夫。这个官职也是秦朝就有的,位列上卿,拿着银印青绶,主要负责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它下面有两个丞,官阶都是一千石。其中一个叫中丞,在宫殿里的兰台办公,负责管理档案和文书,对外监督各地的刺史,对内管理十五个侍御史,接受公卿的奏报,并根据章法进行弹劾。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改用金印紫绶,俸禄和丞相一样,还设了一个长史,跟原来的中丞差不多。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御史中丞也改名为御史长史。侍御史中还有一些人被称为“绣衣直指”,专门负责查办奸邪,处理大案要案,这是武帝设立的,并非一直都有。
再说说太傅。这是个古代就有的官职,高后元年才设立,也是金印紫绶。后来被取消过几次,哀帝元寿二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官职的级别在三公之上。
太师和太保也是古代就有的官职,平帝元始元年才设立,也是金印紫绶。太师的官位在太傅之上,太保次于太傅。
最后是前后左右将军。这些官职在周末时期就有了,秦朝沿袭了下来,位列上卿,金印紫绶。汉朝时期并非一直都设置这些官职,有时设前后将军,有时设左右将军,主要负责军事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他们手下也有长史,官阶是一千石。
奉常啊,那是秦朝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皇家的祭祀礼仪,底下还有个副手叫丞。到了景帝当皇帝的第六年,这个官职改名叫太常了。 它下面管着好几个部门,分别是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这六个部门的令丞(相当于局长和副局长),还有均官和都水这两个部门的长丞,以及各个庙宇、寝宫、园林、祭祀场所的令长丞,还有专门管祭祀的太宰和太祝的令丞,每个五畤(古代祭祀场所)还各有一个尉。此外,博士和各个陵墓的管理人员也都归太常管。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
博士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主要负责研究古代典籍,通晓古今,官阶相当于六百石俸禄,人数很多,最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个人。到了武帝建元五年,又新设立了专门研究《五经》的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十二个博士的名额。到了元帝永光元年,那些陵墓和属地又划归三辅管辖了。后来王莽篡位改朝换代,他又把太常改名叫秩宗了。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的郎中令,这可是个大官!简单来说,就是管皇宫大门和宫殿卫戍的。秦朝的时候就有了,叫郎中令,下面还有个副手,叫丞。后来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改名叫光禄勋,听着就更霸气了。
这光禄勋手下人可不少,有大夫、郎、谒者这些,都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还有期门和羽林也归他管。大夫主要负责给皇帝出谋划策,提意见,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人数不固定,有时候能有几十个呢。谏大夫是汉武帝元狩五年才设立的,官职级别很高。太初元年的时候,中大夫改名叫光禄大夫,级别也升了。
郎呢,主要负责看守宫门,有时候还要出宫办事,比如护送皇帝出行。郎里面也分等级,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人数也很多,上千人都有可能!这些郎的级别也各有不同。中郎里面还有五官、左右三将,级别都非常高。郎中里面也有车、户、骑三将,级别也很高。谒者呢,负责接待宾客,处理一些事情,有七十个人,级别也不低,还有个仆射,级别更高。
期门主要负责带兵护卫,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人数也很多,和郎差不多,也有个仆射。后来平帝的时候,改名叫虎贲郎,还加了个中郎将,级别很高。羽林也负责护卫,级别比期门低一点,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开始叫建章营骑,后来才改名羽林骑。更特别的是,他们还会招收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的子孙,进行军事训练,这些人就叫羽林孤儿。羽林也有令丞。宣帝时期,还让中郎将和骑都尉来监督羽林,他们的级别都很高。
最后再来说说仆射,这个官职从秦朝就有了,很多部门都有,比如侍中、尚书、博士、郎这些部门都有仆射。古代很重视武官,所以还设了个主射来监督他们,像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这些部门也都有类似的职位,都是为了管理和监督。
卫尉啊,那是秦朝就有的官职,主要负责宫门卫兵的调遣和管理,手下有个丞协助办公。景帝刚开始的时候,把这官名改成了中大夫令,后来又改回卫尉了。 卫尉下面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这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好几个丞。另外,还有二十二个屯卫候和司马也归卫尉管。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的卫尉也负责各自宫殿的安全,职责差不多,不过这些职位不是一直都设的。
太仆,也是秦朝的官职,管着皇家的车马,有两个丞帮忙。它下面还有大厩、未央宫马厩、家马这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五个丞和一个尉。此外,还有车府、路軨、骑马、骏马这四个部门,以及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这五个监察部门,每个部门也都有丞。边郡的六个牧场,每个牧场也都有三个丞。还有牧橐、昆虒这两个部门,也都有丞。 专门管皇太后车马的中太仆,也不是一直都设的。武帝太初元年的时候,把家马改名叫马挏马,还新设了路軨这个部门。
廷尉,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负责刑法方面的审判,下设正监、左监、右监三个部门,官职等级都挺高的。景帝在位的时候,把廷尉改名叫大理,后来武帝又改回廷尉了。宣帝在位的时候,又新设了左右平两个部门。哀帝在位的时候,又改回大理了。王莽篡位后,又把廷尉改名叫作士了。
典客,秦朝的官职,主要负责接待和管理归顺的少数民族,手下也有个丞。景帝在位的时候,改名叫大行令,武帝时期又改名叫大鸿胪。它下面有行人、译官、别火这三个部门,以及郡邸,每个部门都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把行人改名叫大行令,还新设了别火这个部门。王莽时期,又把大鸿胪改名叫典乐了。一开始,郡国的邸宅归少府管,后来又归中尉管,最后归大鸿胪管。
宗正,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室宗亲事务,手下也有个丞。平帝在位的时候,改名叫宗伯。它下面有都司空、内官这两个部门,还有公主府的令、门尉都归它管。王莽把宗正的职权并入了秩宗。一开始,内官归少府管,后来归主爵管,最后归宗正管。
说白了,治粟内史是秦朝的一个官职,管粮食和物资的,手下有两个副手。景帝后元一年改名叫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大司农。 下面还有好几个部门,比如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这些部门的头头都是令丞,还有斡官、铁市这两个部门的长丞,总之,郡国里管粮食和水利工程的那些官,加起来得有六十五个,都归大司农管。 还有一个騪粟都尉,是武帝时期军队里的官,不过不是一直都有这个职位。王莽篡位后,把大司农改名叫羲和,后来又改成了纳言。 对了,一开始斡官是属于少府的,后来又归属主爵,最后才归大司农管。
少府也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林、海洋、湖泊等地方的税收,用来供养皇室,手下有六个副手。 它下面还有好多部门,比如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这些部门的头头都是令丞;还有胞人、都水、均官三个部门的长丞;此外还有上林苑里十个池子的管理者;还有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这八个部门的令丞。 少府下面那些杂七杂八的仆射、署长、中黄门之类的也都归它管。 武帝太初元年,又改了几个部门的名字:考工室改成考工,左弋改成佽飞,居室改成保宫,甘泉居室改成昆台,永巷改成掖廷。 佽飞管狩猎,手下有九个副手和两个尉;太官有七个副手;昆台有五个副手;乐府有三个副手;掖廷有八个副手;宦者有七个副手;钩盾有五个副手和两个尉。 成帝建始四年,中书谒者令改名叫中谒者令; 一开始尚书只有五个人,有四个副手。 河平元年,取消了东织,西织改名叫织室。 绥和二年,哀帝取消了乐府。 王莽把少府改名叫共工。
话说啊,中尉,这是秦朝就有的官职,主要负责京城的巡查和治安,手下管着两个丞、候、司马和一千个士兵。武帝太初元年的时候,这个官职改名叫执金吾了。 它下面还有一些部门,比如中垒、寺互、武库、都船,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都是令丞。都船和武库各有三个丞,中垒有两个尉。另外,那些式道左右中候、候丞,还有左右京辅都尉、尉丞以及他们的士兵,也都归中尉管。一开始,寺互归少府管,中垒归主爵管,后来才都归中尉管。从太常到执金吾这些官职,品级都是中二千石,下面的丞都是千石。
太子太傅和少傅,也是古代的官职。他们手下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这些官员。
将作少府,也是秦朝的官职,主要负责皇宫的修建和维护,手下有两个丞和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将作大匠了。它下面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这七个部门的令丞,还有一个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东园主章改名叫木工。到了成帝阳朔三年,又裁撤了中候和左右前后中校这五个丞。
詹事,也是秦朝的官职,主要负责皇后和太子的家务事,下面有一个丞。它下面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以及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这些部门的令长丞。那些宦官也都归詹事管。成帝鸿嘉三年的时候,詹事这个官职被裁撤了,它管辖的事务都并入了大长秋。长信詹事呢,是负责皇太后的宫殿的,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长信少府,到了平帝元始四年又改名叫长乐少府。
将行,也是秦朝的官职,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大长秋,这个官职有时由宦官担任,有时由士人担任。
典属国,也是秦朝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归顺的蛮夷。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归顺了,所以又增加了属国,设置了都尉、丞、候和一千个士兵。它下面还有九译令这个部门。成帝河平元年的时候,典属国被裁撤,并入了大鸿胪。
水衡都尉这个官职,是汉武帝元鼎二年刚设立的,主要管着上林苑,手下有五个丞。 它下面还管着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这九个官署的令丞(相当于部门经理和副经理)。 此外,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还有甘泉上林、都水这几个部门的七个长丞(相当于高级部门经理)也归它管。上林苑内部有八个丞和十二个尉(相当于更低级别的管理人员),均输有四个丞,御羞有两个丞,都水有三个丞,禁圃有两个尉,甘泉上林有四个丞。汉成帝建始二年的时候,技巧和六厩这两个部门被撤销了。王莽篡权后,把水衡都尉改名叫予虞。一开始,御羞、上林、衡官和铸钱这几个部门都归少府管。
内史这个官职,是周朝就有的,秦朝沿用下来,主要负责管理京城。汉景帝二年,内史被分成了左内史和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右内史改名叫京兆尹,它下面管着长安市和御膳房这两个部门的令丞,还有都水和铁官两个部门的长丞。左内史改名叫左冯翊,它下面管着粮仓的令丞和尉,还有左都水、铁官、云垒和长安的四个市场这四个部门的长丞。
主爵中尉,这是秦朝的官职,主要管着列侯们的事。汉景帝中六年的时候,改名叫都尉;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叫右扶风,管辖着内史右边的地区。它下面管着畜牧部门的令丞,还有右都水、铁官、马厩和雍州御膳房这四个部门的长丞。右扶风、左冯翊和京兆尹合称三辅,这三个官职都各有两位丞。后来列侯改由大鸿胪管辖。元鼎四年又设立了三辅都尉和都尉丞各一人。
从太子太傅到右扶风这些高级官员,他们的俸禄都是年薪两千石,下面的丞是年薪六百石。
护军都尉,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武帝元狩四年归属大司马。汉成帝绥和元年,它在 大司马府里,地位和司直相当。汉哀帝元寿元年,改名叫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名叫护军。
哎,说起来啊,这司隶校尉,是汉朝的一个官职,最早是汉武帝征和四年设立的。这官儿啊,权力可大了,带个节,手下管着1200多号人,专门抓那些搞巫蛊之术的和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后来呢,这兵权给撤了,主要负责察访三辅、三河、弘农这几个地方。元帝的时候,这节也给取消了;成帝时期,又给裁撤了。到了哀帝时候,又给恢复了,不过名字就改成司隶了,戴着进贤冠,归大司空管,地位跟司直差不多。
然后呢,还有八个校尉,都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这八个分别是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和射声校尉,还有个虎贲校尉,掌管轻车。这些校尉啊,手下都有丞和司马,官职都挺高的,都是二千石。城门校尉管京城的城门守军,中垒校尉管北军营地的门禁,还管着西域的事儿;屯骑校尉管骑兵;步兵校尉管上林苑门守军;越骑校尉管越骑;长水校尉管长水宣曲的胡骑;胡骑校尉管池阳的胡骑,这个职位不是一直都有的;射声校尉管那些待诏的射声士;虎贲校尉管轻车队。
再来说说西域都护,这个官职是宣帝地节二年设立的,权力也很大,管着西域三十六国,相当于个地方长官,级别跟二千石差不多,手下还有副校尉、丞、司马、候和千人。还有戊己校尉,是元帝时候设立的,官职比六百石,手下也有一些人。 奉车都尉管皇家的车驾,驸马都尉管驸马,这两个官职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级别都是二千石。
最后,还有一些加官,比如侍中、左右曹、散骑、中常侍等等,这些官职本身级别不高,但可以加封其他官职,比如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令、太官令,甚至郎中,加封的人数还不少,有时候能达到几十人。侍中和中常侍可以进宫,其他一些官职也各有职责,散骑侍卫则随皇帝出行。给事中也是个加官的职位,可以加封大夫、博士、议郎之类的,主要负责给皇帝出谋划策,地位仅次于中常侍。中黄门下面还有个给事黄门,地位相当于将大夫。这些官职制度啊,很多都是沿袭秦朝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秦朝的爵位制度。一级是公士,然后是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最高级别是彻侯。这些爵位都是根据功劳来封赏的。 彻侯可是很厉害的,戴着金印,系着紫绶。不过,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字,后来改称通侯或者列侯。 彻侯还管着自己封地里的官员,手下还有家丞、门大夫和庶子这些人员。
接下来说说诸侯王。这制度是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时设立的。诸侯王拥有金玺和盩绶,掌管着自己封地的政务。他们的手下也有很多官员,比如太傅辅佐国王,内史管理百姓,中尉负责军事,丞相统领所有官员,还有其他各种卿大夫,跟汉朝中央的官制差不多。 不过,到了汉景帝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五年后就下令诸侯王不能再自己管理封地了,改由天子派官员管理。同时,丞相的称呼也改成了“相”,还取消了一些官职,比如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等,其他一些官职的人数也减少了。 汉武帝时期,又把内史改成了京兆尹,中尉改成了执金吾,郎中令改成了光禄勋,但是诸侯国的其他制度没变。不过,郎中令的官阶还是降低了,跟太仆一样,都是千石的级别。
再来说说监御史。这是秦朝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郡县。汉朝时期,这个官职被取消了,改由丞相派史官分头去州郡巡察,但不是常设的。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才正式设立了部刺史,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并且巡察州郡,官阶是六百石,一共十三人。 汉成帝绥和元年,又把刺史改名为牧,官阶升到了二千石。到了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回刺史,元寿二年又改回牧。 这官职名字改来改去的,也是挺有意思的。
郡守也是秦朝就有的官职,负责管理郡县,官阶是二千石。郡守下面有丞,边郡还设有长史,负责管理军队,官阶都是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改名为太守。
郡尉也是秦朝的官职,协助郡守管理军事和士兵,官阶跟郡守差不多,也是二千石。下面也有丞,官阶是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郡尉改名为都尉。
最后,再提一下关都尉。这是秦朝的官职。汉武帝时期又新设立了农都尉和属国都尉。
县令啊,县长啊,都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各自的县。人口一万户以上的县,由县令管辖,俸禄从一千石到六百石不等;人口不到一万户的,就由县长管辖,俸禄从五百石到三百石不等。县令县长手下都有丞和尉,俸禄在四百石到二百石之间,这些都是高级官员。俸禄低于一百石的,有斗食、佐史这些职位,这些都是低级官员。一般来说,十里设一个亭,亭里有个亭长;十个亭组成一个乡,乡里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啬夫负责处理诉讼,收取赋税;游徼负责巡逻,防止盗贼。一个县的面积大概是一百里见方,不过人口稠密的地方县的面积就会小一些,人口稀少的地方县的面积就会大一些,乡和亭也是一样的。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诸侯王所管辖的县叫做“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管辖的县叫做“邑”,在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区域叫做“道”。总的来说,全国共有县、道、国、邑一千五百八十七个,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个,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
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佩带银印青绶;光禄大夫除外。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佩带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官除外。不过,仆射、御史、掌管文书和玺印的官员,是有印绶的。俸禄二百石以上的官员,都佩带铜印黄绶。汉成帝阳朔二年的时候,取消了八百石和五百石的官职等级。到了绥和元年,县长和县相都改佩黑绶了。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恢复了黄绶。从最低级的佐史到最高的丞相,全国的官吏总数是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