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里说,治理国家的八个方面,第三个就是祭祀。祭祀是为了表达孝敬祖先,沟通天地神明。这不仅包括我们自己,还包括四夷各族,没有哪个不祭祀;甚至连禽兽,像豺狼和水獭,都有祭祀仪式。所以圣明的君王才会制定祭祀的礼仪。百姓心灵纯净,行为端正,聪明智慧,神明就会降临。男人担任祭祀的职位叫觋,女人担任的叫巫,他们负责安排神位,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皿。那些了解山川地理,并且尊崇礼仪,精通神明事务的先圣之后裔,担任祝官;那些了解四季祭祀的牲畜,以及祭坛上下、氏族来源的人,则担任宗官。这样,神和民各自有自己的官职,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互不干扰。百姓和神明各司其职,恭敬而不逾越,所以神明就会降下福祉,百姓按秩序生活,灾祸就不会降临,所需之物也应有尽有。
少昊时期国力衰弱,九黎作乱,导致民神混杂,无法区分彼此。家家户户都有人充当巫师,祭祀没有节制,过度地追求神明显灵,结果神明却并不回应。福祉不再降临,灾祸接踵而至,百姓苦不堪言。颛顼继位后,便任命南正重掌管天,以统辖神明;任命火正黎掌管地,以统辖百姓,使他们恢复旧有的秩序,不再互相侵犯。
共工氏称霸九州的时候,他的儿子叫句龙,擅长治理水土,死后被尊为社神。烈山氏称霸天下的时候,他的儿子叫柱,擅长种植五谷,死后被尊为稷神。所以祭祀社稷,由来已久啊。
《虞书》上说:舜帝在璇玑玉衡上,用以调整七政(日月五星)。他效法上天,祭祀六宗,巡视山川,遍祭群神,接受五种瑞祥,选择吉日良辰,会见四岳和诸侯,颁布赏赐。二月,他东巡狩猎,到达岱宗。岱宗就是泰山。在那里祭祀,巡视山川,然后会见东方的诸侯。他选择合适的日期,统一律、度、量、衡,修整五礼、五乐,用三匹帛、两只牲畜和一件死人穿过的衣服作为祭品。五月,他南巡狩猎,到达南岳。南岳就是衡山。八月,他西巡狩猎,到达西岳。西岳就是华山。十一月,他北巡狩猎,到达北岳。北岳就是恒山。这些巡狩的礼仪都和岱宗一样。中岳是嵩山,每五年巡狩一次。
禹的后代,传了十三代,到了孔甲帝的时候,他道德败坏,迷信鬼神,结果惹恼了神灵,两条龙都飞走了。又过了十三代,商汤灭了夏桀,想把夏朝的社稷祭祀场所迁走,但没成功,于是作了《夏社》这首诗。后来,他们把夏朝的社稷祭祀场所迁到了烈山,并且用周弃代替了原来的稷神。
再过了八代,到了太戊帝的时候,宫廷里长出了一棵桑树,一夜之间长得很大,把太戊吓坏了。伊陟就说:“这是因为您不够重视德行啊!”太戊于是修身养德,那棵桑树就死了。伊陟还称赞过巫咸。又过了十三代,武丁帝得到了傅说辅佐,殷商因此复兴,武丁也被称为高宗。有一次,一只野鸡飞到鼎的耳朵上叫唤,武丁又害怕了。祖己说:“您还是应该修身养德啊!”武丁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国运昌盛。过了五代,帝乙因为怠慢神灵而被雷劈死了。再过三代,就是商纣王了,他荒淫无道,最终被周武王给灭了。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殷商王朝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重视祭祀的,后来才逐渐怠慢。
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时期天下太平,周公制定礼仪制度,创作音乐,天子祭祀的地方有明堂和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叫泮宫。“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按照自己的职责来参加祭祀。天子还要祭祀全国的名山大川,以此来安抚百神,祭祀活动井然有序。五岳的地位相当于三公,四渎的地位相当于诸侯。诸侯要祭祀本地区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户、井、灶、中霤五祀,士和庶民只祭祀祖先就可以了。各种祭祀都有规定的礼仪,而淫祀是被禁止的。
又过了十三代,周朝逐渐衰落,礼乐制度也废弛了。幽王昏庸无道,被犬戎打败,平王只好迁都到洛邑。秦襄公曾经出兵救援周朝,被封为诸侯,秦国地处西方,秦襄公自认为是少昊神的后代,于是修建了西畤,祭祀白帝,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匹駠驹、一头黄牛和一只公羊。
十四年后,秦文公在汧水和渭水之间打猎,占卜说在这里建都吉利。文公梦见一条黄色的蛇从天下飞来,蛇头停在鄜衍。文公问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天给您的征兆,您应该祭祀它。”于是秦文公在鄜地修建了鄜畤,用三牲祭祀白帝。
话说,在还没建鄜畤之前,雍州附近本来就有吴阳武畤和好畤,但这些畤都荒废了,没人祭祀了。有人说啊,自古以来雍州地势高,是神仙聚集的地方,所以才在郊外设立畤来祭祀上帝,其他的神庙也都集中在这里。据说啊,这地方黄帝时期就用过,到了周朝后期也还在这儿祭天呢。不过,这种说法不太常见,那些达官贵人都不怎么提。
过了九年,也就是建鄜畤后的第九年,文公得到了一块神奇的石头,就放在陈仓北阪城里建了个祠堂祭祀它。这神灵啊,有时候一年不来,有时候一年来好几次。它来的时候,通常是晚上,光芒闪耀像流星一样,从东方飞来,落在祠堂的城墙上,样子像只雄赳赳的野鸡,叫声呜呜的,就跟野鸡晚上叫唤一样。人们就用一头牲口祭祀它,给它取名叫陈宝。
在建陈宝祠七十一周年后,秦德公当了国君,选址雍州居住。他的子孙后来在黄河边饮马,最终把都城迁到了雍州。从那以后,雍州的各种祭祀活动才开始兴盛起来。于是,人们在鄜畤用三百头牲口祭祀,又建了个伏祠,还在城里四个城门上祭祀狗,用来防止蛊毒灾害。
四年后,秦宣公在渭南建了密畤,祭祀青帝。
再过十三年,秦穆公当了国君,他得病卧床五日不醒,醒来后说他梦见上帝了,上帝命令他平定晋国的叛乱。这件事记录在史书上,藏在府库里。后世人都说这是上天的旨意。
穆公当政九年的时候,齐桓公已经称霸了,在蔡丘召集诸侯,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管仲说:“古时候在泰山封禅,梁父祭祀的,一共七十二家,我查到的就有十二家。过去无怀氏在泰山封禅,……(原文: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于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他们都是受命于天之后才能举行封禅大典的。”
桓公说:“我北伐山戎,路过孤竹;西征,勒马停车,登上卑耳山;南征到达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江汉。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六次会盟诸侯,九次会合诸侯,平定天下,诸侯没有一个违抗我的。过去三代受命于天,又有什么不同呢?”管仲见桓公固执己见,无法用言语劝说,就用事实来劝谏他说:“古代举行封禅大典,要用鄗地上的黍米,北里地区的禾苗,才能算得上隆重;江淮之间要选用一种长着三条茎的茅草作为祭祀用的垫子。还要从东海进贡比目鱼,从西海进贡北翼鸟。这样才能有十五种以上稀奇珍贵的贡品不经征召就自己送上门来。现在凤凰、麒麟都不来,祥瑞的禾苗也不生长,而蓬蒿、藜莠却长得茂盛,鸱枭成群地飞翔,您还想举行封禅大典,是不是不太合适啊?”于是桓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年,秦穆公接纳了被放逐的晋国公子夷吾。后来秦穆公三次扶持晋国君主,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
五十年后,周灵王即位。当时诸侯都不朝拜周天子,苌弘就宣扬鬼神之事,设置射箭比赛,射不中的人,就是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他利用怪异的事情,想以此来吸引诸侯。可是诸侯们并不理会,周室的势力越来越衰弱。又过了两代,到了周敬王的时候,晋国人杀了苌弘。
这时候,季氏专权鲁国,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孔子对此进行了批评。(原文:是时,季氏专鲁,旅于泰山,仲尼讥之。)
秦宣公修建密畤之后过了两百五十年,秦灵公在吴阳修建了上畤祭祀黄帝,修建了下畤祭祀炎帝。
过了四十八年,周朝的史官太史儋去见秦献公,说:“周朝和秦国曾经联合,后来又分开,分开五百年后应该会重新联合,联合七十年后就会出现伯王。”太史儋去世七年后,栎阳下起了金雨,秦献公认为这是得到了上天的祥瑞,所以在栎阳修建了畤,祭祀白帝。
一百一十年后,周赧王死了,九鼎落入秦国手里。也有人说,周显王四十二年的时候,宋国的太丘社稷毁了,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下面。
周赧王死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周朝的祭祀活动就此中断。又过了二十八年,秦国统一了全国,称皇帝。
秦始皇登基后,有人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和地螾出现过。夏朝得木德,青龙停留在郊外,草木繁茂。商朝得金德,白银从山上涌出。周朝得火德,出现过赤乌的征兆。现在秦朝取代周朝,是水德的时代。以前秦文公打猎的时候,曾经捕获过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啊!”于是秦始皇把黄河改名为“德水”,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喜欢黑色,用六这个数字命名事物,音乐采用大吕调,政务效仿上古的法制。
秦始皇即位三年,东巡郡县,祭祀邹峄山,歌颂自己的功业。于是带着齐鲁等地的七十个儒生博士,前往泰山。这些儒生议论说:“古代封禅祭祀,是用简陋的车辆,避免损伤山上的土、石、草、木;在地上扫干净了祭祀,席子用的是茅草和秸秆,说明祭祀要简朴。”秦始皇听到这些儒生意见不一,难以实行,因此罢黜了这些儒生。然后就修建了上山的道路,从泰山南面一直修到山顶。到达山顶后,立碑颂扬自己的功德,表明自己获得了封禅的资格。然后从山的北面,到梁父山进行禅祭。祭祀的礼仪大多采用泰山祝官祭祀雍上帝时所用的礼仪,而封藏的物品都秘而不宣,后世不得而知。
秦始皇在泰山上,走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在树下休息。那些被罢黜的儒生,不能参加封禅大典,听说秦始皇遇到暴风雨,就纷纷讥讽他。
秦始皇那会儿,就跑到东边海边去转悠了,搞了个大规模祭祀活动,祭拜名山大川和传说中的八神,还想着求见那些仙人,比如羡门之类的。这八神啊,据说自古就有了,也有人说是从姜太公开始才有的。齐国之所以叫齐国,是因为它跟天齐(天帝)有关系。后来这祭祀八神的仪式断了,具体啥时候断的,也没人知道了。这八神是哪八位呢?第一是天主,祭祀的地方在天齐;天齐在临淄南郊山下。第二是地主,祭祀的地方在泰山梁父山。据说老天爷喜欢阴凉的地方,所以祭祀地主就得选在高山下的畤(zhì)上,这祭祀的地方就叫“畤”;地呢,喜欢阳光,所以祭祀地主就得在沼泽地里建个圆形的祭坛。第三是兵主,祭祀蚩尤;蚩尤的祭祀地在东平陆监乡,那是齐国的西边。第四、第五个都是阴主,祭祀的地方分别是三山和之罘山;第六是月主,祭祀莱山;这三座山都在齐国的北部,靠近渤海。第七是日主,祭祀盛山;盛山伸入大海,位于齐国东北部最靠东的地方,正好对着日出。第八是四时主,祭祀琅邪;琅邪在齐国东北部,代表着一年四季的开始。祭祀这八神,都得用上好的祭品,至于巫祝们在祭祀过程中怎么添减祭品,用什么圭、币,那可就五花八门了。
接着说,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开始,就有一些像驺衍那样的学者,整天研究五德终始之说,到了秦始皇时期,齐国人又把这套理论给秦始皇奏报了,所以秦始皇就信了这套说辞。而那些什么宋毋忌、正伯侨、元尚、羡门高,最后都跑到燕国去了,他们都是搞方仙道的,追求的是羽化登仙,整天琢磨着跟鬼神打交道。驺衍那套阴阳五行主导历史兴衰的理论,在诸侯国里挺流行,但燕国和齐国海边的那些方士们,却把这套理论给传歪了,根本没搞明白,所以那些怪异、迂腐、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从这时候开始就多了起来,多得数不清。
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开始,就派人出海寻找蓬莱、方丈、瀛州这三座神山了。传说这三座山在渤海之中,离岸边并不远。据说以前有人到过那里,仙人以及长生不老药都在那里。那里的动植物都是白色的,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还没到的时候,远远望去,像云彩一样;等到了近处,这三座神山却沉到了水下,水面都盖过了山顶。眼看着就要到岸边了,突然刮起大风把船吹走了,最终谁也没能到达那里。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此耿耿于怀。
秦始皇听说海上有仙山,就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那些方士们都说是因为风浪太大,没找到。 秦始皇不死心,第二年又跑到琅琊、恒山一带转悠了一圈,第三年又去了碣石,继续追查那些去海上找仙药的方士。五年后,秦始皇南下到了湘山,又登上了会稽山,还去海边转了转,想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找到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和仙药,结果还是没找到,最后在沙丘暴毙了。
秦二世继位后,第一年就东巡碣石,沿海走了一圈,又南下泰山,最后到了会稽,到处祭祀,还在始皇立的石碑旁边刻字,歌功颂德。 可没过多久,秋天的时候,各地诸侯就开始造反了,三年后,秦二世就被杀了。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没过多久,也就是十二年后,秦朝就灭亡了。 那些读书人痛恨秦始皇焚书坑儒,老百姓也怨恨秦朝的苛政,所以天下人都造反了。 大家都在说:“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的时候,还被风雨给袭击了呢,根本没成功!” 这难道不是说,他根本没有德行,却非要搞这些仪式吗?
以前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黄河洛水之间,所以嵩山是中岳,其他四岳和四渎都在山东地区。 秦朝统一后,把都城建在了咸阳,结果五岳四渎都在东方了。 从五帝到秦朝,王朝兴衰更替,名山大川有时归诸侯所有,有时归天子所有,祭祀的礼仪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多到数不清。 秦朝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对天地、名山大川和鬼神的祭祀,这才把这些事情都整理清楚了。
于是,在崤山以东,正式规定了五座名山和两条大河的祭祀场所。 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就是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这两条大河是:泲水和淮水。 春天祭祀的时候,用熟肉和酒,祭祀完后,冰雪才开始融化;秋天祭祀的时候,河水已经干涸;冬天祭祀的时候,河水都冻住了。 祭祀用的牲畜是牛犊各一头,其他的祭品,比如牢具、圭、币等,规格都不一样。
话说从华山以西,有名的山有七座,有名的河流有四条。这七座山分别是华山、薄山(薄山就是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就是大坟的意思)、渎山(渎山就是蜀地的岷山)。这四条河分别是黄河(在临晋祭祀)、沔水(在汉中祭祀)、湫渊(在朝那祭祀)、长江(在蜀地祭祀)。这些地方,跟东方一样,也会在春秋季节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河水不干涸。祭祀用的牲畜有牛犊,祭祀用的器物、圭、币各有不同。而那四个大坟——鸿冢、岐山、吴山、岳山,都会举行尝新祭祀活动,先尝尝新收的谷物。陈宝节来祭祀黄河的时候,还会额外举行尝酒的仪式。
这些地方都在雍州境内,离天子脚下很近,所以祭祀时会多加一辆车,四匹骏马。
霸水、产水、丰水、涝水、泾水、渭水、长水,这些水虽然没算进有名的河流里,但因为离咸阳近,也都会进行祭祀,只是没有额外的加车加马。
汧水、洛水这两个水潭,鸣泽,蒲山、岳壻山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小的山和水,也会进行祭祀活动,不过祭祀的礼仪就不用那么讲究了。
雍州境内,还有祭祀太阳、月亮、参星、辰星、南北斗、火星、金星、木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以及风神、雨神、四海之神、九位大臣之神、十四位大臣之神等等,诸如此类的庙宇,有一百多座。在雍州的西部,也有几十座祭祀场所。在湖县有周天子庙,在下邽有祭祀天神的庙宇。丰镐地区有昭明庙和天子辟池(天子开凿的池塘)。在杜县、毫县有五位杜将军的庙宇和寿星庙;雍州、菅县的庙宇里也祭祀杜将军。这位杜将军,是古代周朝的右将军,在秦朝境内,他可是最小的神祇了。这些庙宇,都会按照季节定期进行祭祀。
雍州的四畤祭祀,以祭祀上帝为最隆重。这祭祀盛况,老百姓都看得见,祭祀用的东西都很珍贵。所以雍州的四畤祭祀,春天举行岁首祭祀祈福,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秋天河水干涸的时候,冬天都要举行祭祀,五月还要祭祀驹,每个季度中间的月份也要祭祀,陈宝节那天也要祭祀一次。春天和夏天用红色的牲畜,秋天和冬天用黑色的牲畜。祭祀用的驹四匹,木制龙车一乘,木制车马一乘,颜色都跟祭祀的帝相对应。黄色的牛犊和羔羊各四只,圭和币的数量都有规定,这些祭品都是活的埋在地下,不用祭祀用的器具。三年举行一次郊祀。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秦始皇每年十月上旬在郊外举行郊祀,点燃烽火,在咸阳附近祭祀,穿白色的衣服,祭祀的程序跟平常的祭祀一样。西畤和畦畤的祭祀跟以前一样,皇帝不亲自前往。
这些祭祀活动,都是由太祝和掌管祭祀的人按照季节进行的。至于其他有名的山川诸神和八神之类的,皇帝路过的时候就祭祀,离开之后就不祭祀了。郡县和远方地区的祭祀,老百姓自己进行,不用天子派出的祝官来主持。祝官掌握着秘密的祝词,如果发生灾祸或者吉利的事情,就用祝词来转移祸福到下面去。
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起兵初期,杀了一条大蛇,有东西说:“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蛇的人是赤帝的儿子。”后来刘邦在丰县和沛县的枌榆社祈福,在沛县发展势力,当上了沛公,就祭祀蚩尤,用血祭祀战鼓和旗帜。然后在十月到达霸上,被立为汉王。所以他就沿用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衣服也穿红色的。
第二年,刘邦东击项羽后回到关中,问:“以前秦朝祭祀上帝,祭祀的是哪位帝神啊?”有人回答说:“四位帝神,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祭祀。”刘邦说:“我听说天上应该有五帝,怎么只有四位呢?”没有人知道原因。于是刘邦说:“我知道了,这是在等我把五帝凑齐。”于是刘邦就建立了黑帝的祭祀场所,叫做北畤。有司进献祭品,刘邦不亲自前往。刘邦召集了以前秦朝的祭祀官员,重新设置了太祝和太宰,祭祀的仪式跟以前一样。然后命令各县设立社稷。刘邦下诏说:“我非常重视祭祀,并且恭敬地进行祭祀。现在上帝的祭祀以及山川诸神的祭祀,都要按照原来的时间和礼仪进行祭祀。”
四岁以后,天下太平了,皇上就下令让御史令丰去管理枌榆社,按时节祭祀,春天用羊和猪祭祀。还下令在长安设立蚩尤的祭祀场所,长安也设立了专门负责祭祀的官员和女巫。这些女巫分别负责不同的祭祀:梁国的巫祝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等;晋国的巫祝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以及族人相关的祭祀;秦国的巫祝祭祀杜主、巫保、以及祖先相关的祭祀;荆国的巫祝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等;九天巫祝祭祀九天,这些祭祀都在宫中按时节进行。河巫在临晋祭祀河神,南山巫在南山和秦中祭祀,这个秦中指的是二世皇帝。每个祭祀都有固定的日期。
两年后,有人说周朝兴起后,就建立了后稷的祭祀场所,一直到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祭祀他。于是高祖皇帝下令御史:“要下令全国各地都建立灵星的祭祀场所,每年按时节用牛祭祀。”
高祖十年春天,主管官员明确规定各县每年二月和腊月都要用羊和猪祭祀稷神,乡里社稷各自根据情况进行祭祀。皇上说:“可以。”
文帝即位十三年,下诏说:“那些秘密祭祀的官员权力过大,我很不喜欢,把他们都撤掉吧!”
一开始,名山大川都在诸侯的管辖范围内,诸侯自己负责祭祀,朝廷官员不管。等到齐国和淮南国被废除后,就下令太祝按照原来的规矩,按时节进行祭祀。
第二年,因为丰收,皇上就下令主管官员增加雍畤五畤的祭祀车辆各一辆,包括车马和装备;西畤和畦畤各增加一辆车和四匹马,以及车马和装备;河、湫、汉水的玉器各增加两件;其他的祭祀活动也都扩大了祭祀场地,圭、币、俎豆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鲁国人公孙臣给皇帝上奏章说:“开始秦朝得到的是水德,现在汉朝继承了秦朝,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推算,汉朝应该对应的是土德,土德的象征是黄龙出现。所以应该修改历法和服饰颜色,改成黄色。” 当时的丞相张苍精通历法,他认为汉朝正处于水德的时期,黄河决堤就是证明,你看那年冬天十月,颜色外面黑里面红,这都和水德相符啊。公孙臣说他不对,这事儿就搁置了。
第二年,黄龙真的出现在成纪!文帝赶紧把公孙臣叫来,封他当博士,让他和其他的学者一起详细解释土德的道理,并且起草修改历法和服饰颜色的方案。那年夏天,皇帝下诏书说:“有神奇的异象出现在成纪,没有危害百姓,这预示着国泰民安啊!我打算亲自去郊外祭祀天地诸神,礼官们讨论一下,别因为我辛苦就隐瞒不报。” 负责这些事情的官员都说:“古代天子夏天都要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天,所以才叫郊祀。” 于是,那年夏天四月,文帝就去了雍州郊外,祭祀了五畤,祭祀用的衣服都是红色的。
赵国人新垣平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吉凶,他向皇帝汇报说:“长安城的东北方向有神气出现,呈现五种颜色,就像一个人戴着冠冕一样。有人说东北是神明居住的地方,西方是神明埋葬的地方。这是上天赐予的祥瑞,应该建造庙宇祭祀上天,以符合天象的征兆。” 于是,就在渭阳建造了五帝庙,庙宇的结构是一座大殿,前面有五个门,每个门都对应着一位帝王的颜色。祭祀用的东西和仪式都跟雍州五畤一样。
第二年夏天四月,文帝亲自主持了霸渭的祭祀仪式,在郊外祭祀了渭阳五帝。五帝庙靠近渭水,庙宇的北边挖通了薄池沟的水。祭祀时点燃火把,火光冲天,非常壮观。新垣平因此被封为上大夫,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皇帝还让博士和学者们研究《六经》,撰写《王制》,并开始筹划巡狩和封禅大典的事宜。
文帝从长门出来,好像在路北看见了五个人,于是就在那里修建了五帝坛,用五种牲畜祭祀。
话说第二年,一个叫平的人,派人拿着玉杯,上书献给皇帝。平事先告诉皇帝说:“陛下,您这儿有宝玉之气正往这边来呢!”皇帝一看,果然有人献上了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平又说:“臣预言太阳一会儿还会再升到正中。”过了一会儿,太阳果然又回到了正中位置。于是,皇帝就改元,把十七年定为元年,下令全国大肆庆祝。平接着说:“周朝的九鼎丢失在泗水里,现在黄河决堤,和泗水连通了,我看到东北方向汾阴那里有金光闪闪的宝气,我觉得周朝的九鼎可能在那儿出土了!天降祥兆不及时迎接,它就不会出现。”皇帝就派人去汾阴南边,临近黄河的地方修建庙宇,准备祭祀,好让周鼎出土。结果有人上书告发平说的都是假的,官府调查后,把平给杀了。从那以后,文帝对改制、服装、祭祀鬼神这些事就懈怠了,渭阳、长门五畤的祭祀就由祠官负责,按时祭祀,文帝自己就不去了。
过了几年,匈奴多次入侵边境,汉朝不得不兴兵防守。后来,又连续几年歉收。过了好几年,孝景帝继位。十六年,祠官们还是按照原来的时间祭祀,没什么特别的举动。
武帝刚即位,就特别重视对鬼神的祭祀。汉朝建立已经六七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朝中大臣都盼着天子举行封禅大典,改制换历法、服装等等,而武帝却推崇儒家学说,广招贤良之士。赵绾、王臧等人凭借自己的学识做了高官,想效仿古代,在城南建造明堂,用来召见诸侯,并筹划封禅大典、改历法、换服装等事宜,但还没完成。窦太后不喜欢儒家学说,就派人暗中调查赵绾等人的贪污受贿行为,结果赵绾、王臧被治罪,自杀身亡,他们之前做的一切事情也都作罢了。六年后,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武帝开始征召有学识的人。
第二年,武帝第一次到雍地,在郊外祭祀五畤。之后,他就经常每三年在郊外祭祀一次。那时候,武帝在寻找神君,就住在上林苑的磃氏馆。这位神君,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为喂奶而死,死后在宛若先后显灵。宛若就在她家里给她设了祭坛,很多人去祭拜。平原君也去祭拜过,后来他的子孙都非常显贵。武帝即位后,就对神君的祭坛加倍厚礼,只是听说过她的事迹,却没见过她本人。
话说当时,李少君也拿着祭灶、养生、延年益寿的方子去见皇上,皇上很器重他。这李少君啊,是以前深泽侯国的人,专门研究这些方子的。他年龄多大,老家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他自己都说自己七十岁了,说自己能操控万物,还能长生不老。他拿着自己的方子到处游历诸侯国,没老婆没孩子。大家听说他能操控万物,还能长生不死,都争着给他送礼,他总是攒下不少钱财和吃穿用度。大家觉得他啥都不干就过得这么富裕,又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来头,就更相信他了,都抢着巴结他。
李少君这小子,特别擅长研究方子,而且总能想出一些奇巧的办法,让人意想不到。有一次,他参加武安侯的宴会,席间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竟然说自己和老人的祖父一起在某个地方射箭玩过,老人小时候还跟着他祖父去过那个地方,认得那地方。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还有一次,李少君进宫见皇上,皇上那儿有件古铜器,就问李少君。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的时候放在柏寝里的东西。”后来查了上面的刻字,果然是齐桓公时期的器物。整个宫里的人都吓坏了,都觉得李少君是神仙,活了几百岁了。
李少君跟皇上说:“祭灶就能得到各种东西,得到东西之后,朱砂就能炼成黄金,用黄金打造的餐具能延年益寿,延年益寿之后就能见到海上的蓬莱仙人了,然后通过封禅大典就能长生不死,黄帝就是这么做的。我以前在海上游历的时候,见过安期生,安期生还给了我一个枣子,大得像个西瓜一样。安期生是神仙,能出入蓬莱仙境,想让人看见就让人看见,不想让人看见就隐身不见。” 皇上听了之后,就开始亲自祭灶,还派人十多次下海去寻找蓬莱仙人和安期生之类的人,并且开始用朱砂等药物炼制黄金了。
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了。皇上觉得他是羽化登仙了,就让黄锤史宽舒保管他的方子,从此,海上燕国、齐国的那些古怪的方士们,就更多地来跟皇上讲神神叨叨的事情了。
哎,有个叫毫人的人,瞎咋呼说应该祭祀泰一神,说泰一神地位尊贵,下面还有五个帝君跟着。古代天子春秋季节会在东南郊祭祀泰一神,每天用一头牛祭祀,一共七天,祭祀场地还要开辟八条通往阴间的通道。于是,天子就让太祝在长安城东南郊建了个泰一神的祭祀场所,按照毫人的说法,一直这么祭祀着。
后来,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三年才用一头牛祭祀三位大神:天一、地一和泰一。天子同意了,就让太祝在泰一神祭祀场所按照这个说法进行祭祀。 之后,又有人说,古代天子春天祭祀的时候,祭祀黄帝用一只枭鸟和一面破镜子;祭祀冥羊用羊;祭祀马行神用一匹青色的公马;祭祀泰一和皋山山君用牛;祭祀武夷君用干鱼;祭祀阴阳使者用一头牛。 于是,就让祭祀官员按照这个说法进行祭祀,泰一神的祭祀依旧在原来的祭祀场所旁边进行。
两年后,天子在郊外祭祀的时候,抓到了一只独角兽,长得像麃鹿一样。负责祭祀的人说:“陛下您祭祀认真虔诚,上天显灵,赐予您独角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吧!”于是,就把独角兽献给了五畤,在五畤的祭祀中又加了一头牛一起焚烧。天子还赏赐诸侯白金,说是为了与天象相符。济北王觉得天子要封禅了,就上书献上泰山及其周围的城邑,天子就用其他县的土地补偿了他。常山王犯了罪被贬官了,天子就封他的弟弟为真定王,继承先王的祭祀,同时把常山改成了郡。这样一来,五岳都归天子管辖了。
第二年,有个齐国人叫少翁,用一种奇特的方术来讨好皇上。皇上宠幸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后,少翁用方术在晚上让皇上看到了李夫人的样子,还有灶神的样子。皇上就封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了很多东西,还用宾客的礼仪对待他。文成将军说:“皇上您要是想和神灵沟通,宫殿的建筑和服饰都不符合神灵的标准,神灵是不会来的。”于是,他就画了一幅图,画着云气车,用各种吉祥的日子驾车来驱赶邪魔。他还建造了甘泉宫,宫殿中间建了个高台,上面画着天地、泰一和各种鬼神,还摆上了祭祀用的东西来祭祀神灵。过了大约一年多,他的方术越来越不行了,神灵也不来了。后来,他用帛书包着饭喂牛,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说这头牛肚子里面有古怪的东西。于是把牛杀了,发现了帛书,帛书上写着很奇怪的内容。天子认出了他的笔迹,问他,果然是他写的。于是,天子就杀了文成将军,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
话说汉武帝之后,又修建了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等等这些华丽的建筑。
没多久,文成皇后去世了。第二年,汉武帝得了重病,病得很厉害,各种巫医都请来了,什么法子都试过了。这时候,有个叫游水的人跟皇上说,上郡有个厉害的巫师,能跟鬼神沟通,能治好皇上的病。皇上就把他召来,在甘泉宫给他设了祭坛。皇上病重的时候,还派人去问神君(也就是巫师)病情怎么样,神君说:“皇上不用担心,病很快就会好,病好之后,皇上要来甘泉宫见我。”结果,皇上的病真的就好了,他起身之后,就兴冲冲地去了甘泉宫,病也彻底好了。为此,皇上大赦天下,还专门为神君建了寿宫。这神君里头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君,其他的还有太禁、司命等等,这些神君平时都见不到人,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声音跟平常人一样,有时候来,有时候去,来了的时候,风就呼呼地刮。神君住在帷帐里,白天也说话,不过大多是晚上说话。皇上要先举行祓除仪式才能进去。巫师就成了神君的管家,负责神君的饮食起居,以及转达神君想说的话。皇上还建了寿宫和北宫,插上羽旗,摆上祭祀用的东西,隆重地祭祀神君。神君说的话,皇上都让人记录下来,取名为“画法”。神君说的话,其实都是些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没什么特别稀奇的,但皇上就是特别喜欢听。这件事很神秘,外界根本不知道。
过了三年,有人跟皇上说,年号应该用天瑞之类的吉利词,而不是用一、二之类的数字。一元用“建”,二元因为有长星出现,就用“光”,现在郊祭又得到了一只独角兽,就用“狩”吧。
第二年,汉武帝在雍州举行郊祭,说:“现在我亲自祭祀上天,但是后土(大地之神)却没有祭祀,这礼数就不周全了。”于是,有关部门和太史令谈、祠官宽舒一起商量:“祭祀天地用的牲畜是角、茧、粟。现在陛下要亲自祭祀后土,后土的祭坛应该在泽地中间建五个圆形的祭坛,每个祭坛用一头黄犊祭祀,祭祀完之后把祭品埋了。祭祀后土的人要穿黄色的衣服。”于是,汉武帝就东巡到汾阴。汾阴有个叫公孙滂洋的人,在汾水旁边看到有像绛红色的光芒,于是汉武帝就在汾阴的河边,按照宽舒等人的建议,修建了后土祠,亲自去祭拜,跟祭祀上天一样隆重。祭祀完了之后,汉武帝就去了荥阳,回程经过洛阳,下诏封周后,让她负责祭祀。这件事记载在《武纪》里。汉武帝开始巡视郡县,渐渐地就要去泰山了。
话说春天的时候,乐成侯给皇上写信告状,说的是栾大这个人。这栾大啊,是胶东的宫人,以前跟文成将军是同一个老师,后来做了胶东王的尚方(主管兵器制造和管理的官员)。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的王后,可惜没有孩子。康王死了以后,别的妃子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而康王后呢,有点私生活不检点,跟新王处不好,甚至还因为犯法而面临危险。康王后听说文成将军死了,想讨好皇上,就派栾大进京,通过乐成侯请求觐见,想给皇上说说炼丹的事儿。皇上之前杀了文成将军,后来又后悔没彻底弄明白他炼丹的方术,见了栾大之后,可高兴坏了。这栾大长得高大英俊,说话一套一套的,还敢说大话,皇上对他深信不疑。
栾大跟皇上说:“我经常在海上跑,见过安期生、羡门这种神仙,可他们觉得我太低贱,不相信我。他们还觉得康王只不过是个诸侯,不值得给他们炼丹。我多次向康王推荐他们,可康王也不听我的。我的老师说过:‘黄金可以人工制造,黄河决堤也能堵上,长生不老药可以找到,神仙也可以请来。’但是我怕步文成将军的后尘,那些方士们都闭口不言,谁还敢提炼丹的事儿啊!”皇上说:“文成那家伙就是因为吃马肝死的。你要是真能炼出仙丹,朕还有什么舍不得的!”栾大说:“我老师可不是主动求人,是别人求他。陛下要是真想请他们来,就得派地位高的使者,最好是皇亲国戚,用宾客的礼仪接待,千万别怠慢了。还得让使者都佩带信物,这样才能跟神仙沟通。神仙会不会答应,主要看对使者的尊重程度。”
于是皇上就让检验一下栾大说的那些小法术,比如玩个棋,结果棋子自己就撞到一起了。
那个时候,皇上正为黄河决堤,黄金也无法及时运到而发愁,于是就封大为五利将军。 一个月左右,大就得到了四个印信,分别是天士将军印、地士将军印、大通将军印。皇上还下诏书给御史说:“以前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治理了四条渎,可是最近黄河泛滥成灾,百姓一直在忙着修堤坝,没完没了。我当皇帝已经二十八年了,上天要是给我留下个能治理黄河的人,那就是他了。《易经·乾卦》里说‘飞龙在天’,‘鸿渐于陆’,我的想法大概也和他一样吧。就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给他两千户的食邑吧。” 皇上还赏赐给他列侯的府邸,以及一千个仆人,又派人送去车马、帐篷、各种器物,好让他家过得富裕些。 皇上还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陪嫁金子十万斤,并且把公主封地改名为当利公主邑。
皇上对五利将军就像亲兄弟一样,经常派使者去慰问,沿途的官员也都纷纷提供帮助。从大将军到丞相,大家都到他家摆酒设宴,送礼给他。皇上还专门刻了一块玉印,叫“天道将军”,派人穿着羽衣,晚上在白茅上立着,等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在白茅上站着受印,这表示五利将军地位尊崇,不是普通臣子。而佩带“天道”印的人,更是替天子沟通上天,沟通神灵的使者。 所以五利将军经常在晚上在家中祭祀,想以此来沟通神明。后来,他收拾行装,向东出海去寻找他的老师去了。
过了几个月,他回来了,身上佩带着六个印信,权势震动天下,就连海边的燕国、齐国,都纷纷效仿他,到处宣扬说只有掌握了禁方才能成仙。
话说夏天的六月,汾阴有个叫巫锦的巫师,在为魏王祭祀后土的营地旁边,看见地上有个像钩子一样的东西,挖开一看,竟然是个大鼎!这鼎跟普通的鼎大不一样,上面没有花纹和铭文,看着挺奇怪的,巫锦就赶紧报告官府。官府又把这事儿禀告了河东太守胜,胜又上报朝廷。皇上就派人来调查,确认巫锦得到这鼎没有作假,于是就按照礼仪祭祀一番,然后把鼎迎接到了甘泉宫。皇上亲自护送着这鼎,一路往长安而去。到了中山的时候,天气晴朗温暖,天上竟然出现了黄色的云彩!这时,一只鹿跑了过来,皇上亲自射杀了它,然后用鹿来祭祀那黄云。
到了长安,朝廷的官员们都开始讨论这宝贝鼎的事儿。皇上说:“前些年黄河泛滥,年成不好,所以我才巡行祭祀后土,祈求保佑百姓五谷丰登。今年丰收还没来得及报答上天,这鼎怎么就出现了呢?”大臣们纷纷发言说:“听说远古的泰帝曾经铸造过一口神鼎,这‘一’字代表着统一,象征着天地万物都依附于它。黄帝又铸造了三口宝鼎,分别象征着天、地、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金子,铸造了九鼎,象征着九州。这些鼎都曾经用来祭祀天地鬼神。鼎的空足叫做‘鬲’,象征着三德,用来承载上天的恩泽。夏朝的国力衰弱了,九鼎就迁到了殷商;殷商衰弱了,九鼎又迁到了周朝;周朝衰弱,九鼎又迁到了秦朝;秦朝衰弱,宋国的社稷也灭亡了,九鼎就沉没了,不见踪影了。《周颂》里说:‘从堂屋到祭坛,从羊到牛,鼎和三足的炊器都摆放整齐’,‘不骄不躁,恭敬地接受上天的恩泽。’现在这鼎出现在甘泉宫,光彩照人,变化多端,承载着无穷无尽的祥瑞。恰逢在中山,有黄白云降临,这就像上天显灵一样,皇上亲手射鹿,献祭于坛下,报答上天的恩泽。只有得到上天授权的帝王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与上天合德。这鼎应该供奉在宗庙里,藏在皇宫里,以彰显天命的应验。”皇上说:“就这么办!”
后来,有人说要到海上寻找蓬莱仙岛,说蓬莱仙岛离得不远,但就是找不到,大概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仙岛的祥瑞之气吧。皇上于是就派人专门负责观察天象,寻找蓬莱仙岛的祥瑞之气。
到了秋天,皇上要到雍地举行祭祀,并且还要举行郊祀大典。有人建议说:“五帝都是泰一神的辅佐,应该祭祀泰一神,皇上亲自主持郊祀大典。”皇上对此有些犹豫,拿不定主意。
齐国人公孙卿说:“今年我得到了定鼎,那年冬天辛巳年的第一天也是冬至,这跟黄帝那会儿一样。”公孙卿手里有一封信,信上写着:“黄帝得到宝鼎和冕旒,就去问鬼臾区,鬼臾区回答说:‘黄帝得到宝鼎和神策,那年是己酉年的第一天也是冬至,得到了天道的规律,终结又开始。’于是黄帝迎接太阳,推算历法,后来每隔二十年又遇到第一天也是冬至的情况,一共推算二十次,共计三百八十年,黄帝就羽化登仙了。”公孙卿因为很忠心,想把这信呈给皇上。皇上身边的近臣看了信,觉得内容不靠谱,怀疑是胡说八道,就谢绝了,说:“宝鼎的事已经搞清楚了,还拿这个做什么?”
公孙卿就通过一个受宠的宦官把信呈了上去。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就召见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说:“这封信是我从申公那里得到的,申公已经死了。”皇上问:“申公是谁?”公孙卿说:“是齐国人,跟安期生有来往,他得到了黄帝的传言,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这封关于宝鼎的信。信上说‘汉朝兴起,正是黄帝时代再来’,又说‘汉朝的圣明君主,将会出现在高祖的孙子和曾孙辈’。‘宝鼎出现,就能跟神灵沟通,进行封禅大典。历史上七十二位帝王进行过封禅,只有黄帝在泰山上进行过封禅。’申公说:‘汉朝的皇帝也应该去泰山封禅,封禅就能像黄帝一样羽化登仙。’黄帝统领着万千诸侯,而受神灵庇佑的诸侯有七千。天下有名的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蛮夷之地,五座在中国。中国的五座山分别是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玩,与神灵相会的地方。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仙术,因为担心百姓不以他为首领,就斩杀了那些不相信鬼神的百姓。一百多岁以后,他才能够跟神灵沟通。黄帝在雍地祭祀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称大鸿,死后葬在雍地,所以鸿冢就是他的墓地。后来黄帝在甘泉接见万灵。甘泉就是明庭,所谓的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在首山采铜,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后,有一条龙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群臣和后宫七十多人跟着上了龙,龙就飞上了天。那些没来得及上龙的小臣,就抓住龙须,龙须被拽断了,他们就掉了下来,连黄帝的弓也掉了。百姓仰望着黄帝升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哭喊,所以后世就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那张弓叫做乌号。”
皇上说:“哎!如果真能像黄帝那样,我连妻子儿女都不要了!”皇上于是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太室山去祭祀神灵。
皇上到了雍州郊外,然后到了陇西,登上空桐山,又去了甘泉。现在,祠官宽舒他们修建好了泰一祠坛,这个祠坛比亳的泰一坛要大,有三层台阶。五帝坛环绕在泰一坛下面,每个坛都按照各自的方位设置。黄帝的坛在西南方向,还开辟了八条通往鬼道的道路。祭祀泰一用的东西,跟雍州畤祭祀用的东西差不多,只是增加了些醴酒、枣脯之类的祭品,还杀了一头牦牛作为祭祀用的肉食。而五帝坛上只有祭品、醴酒和进献的祭品。坛下四方的土地,用来放置腏(一种祭祀用的食品),供奉群神和随从以及北斗星君。祭祀完毕后,剩下的祭肉都烧掉了。那头牛是白色的,白鹿放在牛的中间,猪放在鹿的中间,鹿的中间还有水和酒。祭祀太阳用牛,祭祀月亮用羊和猪。祭祀泰一时,主祭和宰祭要穿紫色的绣袍,祭祀五帝时,则要根据方位颜色而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祭祀太阳穿红色的,祭祀月亮穿白色的。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这天,天色明净,皇上第一次到郊外祭祀泰一。每天早晨祭祀太阳,晚上祭祀月亮,都要行揖礼;而祭祀泰一则按照雍州郊祭的礼仪进行。祭祀时赞词说:“上天最初用宝鼎和神策授予皇帝天命,朔日又到朔日,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见上天。”皇上祭祀时穿的是黄色衣服。祭祀时,坛上摆满了火,坛边摆放着烹煮祭品的器具。有官员说:“祠坛上出现了光芒。”公卿们说:“皇帝初次在郊外祭祀泰一,在云阳,官员们奉献了瑄玉和祭品,那天晚上出现了美好的光芒,白天还有黄色的气体直冲云霄。”太史令谈和祠官宽舒等人说:“这是神灵的祥瑞,预示着丰收和吉祥,应该在这个地方建造泰畤坛来昭示天意。让太祝负责,在秋季和腊月之间进行祭祀,三年天子一次到郊外祭祀。”
那年秋天,要攻打南越,皇上向泰一祈祷,用牡荆画了太阳、月亮、北斗星、升龙的旗帜,用以象征泰一三神星,作为泰一的祭旗,命名为“灵旗”。如果要为战争祈祷,太史就会用手指向要攻打的国家。可是,五利将军却不敢出海,跑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去查看,结果什么也没发现。五利却谎称见到了他的老师,他的计谋被识破,很多事情都对不上。皇上于是杀了五利。
话说那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候神,说自己在缑氏城上看见了仙人的踪迹,还看到有个东西像野鸡一样,在城墙上飞来飞去。皇上亲自跑到缑氏去看那痕迹,问公孙卿:“你是不是想效仿文成、五利那些人啊?” 公孙卿回答说:“神仙可不是巴结人主,人主得主动去求他们。想要得道成仙,可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成的,心不静,神是不会来的。说神仙的事儿,听着好像挺荒诞的,但只要坚持个几年,说不定就能成功。” 于是各郡各县都开始修路,修缮宫殿馆舍和名山上的神庙,就等着皇上驾临呢。
春天的时候,南越国被灭了,有个受宠的臣子叫李延年,因为擅长音乐被皇上赏识。皇上很喜欢他,就问大臣们:“民间祭祀的时候都有歌舞音乐,现在郊祀却没音乐,合适吗?” 大臣们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是有音乐的,而且这样才能更好地祭祀神灵。” 有人说:“传说泰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声音太悲壮了,泰帝都叫停了,最后把瑟改成了二十五弦。” 就这样,南越平定后,皇上祭祀泰一和后土时,就开始用乐舞了。 皇上还招来了一批歌女,从此就有了二十五弦瑟和空侯瑟。
到了第二年冬天,皇上说:“古时候都是先练兵,然后才能封禅。”于是就北巡到了朔方,带了十多万骑兵,回来后祭祀了黄帝的陵墓桥山,然后就让军队休整了。皇上问:“我听说黄帝没死,那这墓是怎么回事?” 有人回答说:“黄帝是成仙升天了,大臣们就把他穿过的衣服和帽子埋葬了。” 到了甘泉宫后,皇上准备去泰山封禅,先在泰山脚下祭祀了泰一神。
皇帝得到了宝鼎之后,就和大臣们还有儒生们一起讨论封禅大典的事儿。大家觉得封禅这事儿,要讲究隆重和罕见,没有比得上皇帝现在这个规模的。那些儒生们呢,就翻遍了《尚书》、《周官》、《王制》这些书,想找出关于封禅、祭祀、射牛的记载。有个齐国人叫丁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啊,那是古代帝王才能享有的殊荣,只有死后才能算数。秦始皇都没能成功封禅,陛下您要是真想封禅,就稍微往上走走,要是没啥风雨灾害,那就直接封禅吧!” 皇帝听了之后,就让儒生们练习射牛,开始准备封禅的仪式。几年过去了,眼看着就要动身了。
皇帝听说公孙卿和那些方士的话,说黄帝以前封禅的时候,都有怪异的现象和神通,所以皇帝就想效仿黄帝,去蓬莱仙山寻找神仙,想跟九皇一样伟大,名垂青史,还借用儒家的说法来粉饰一下。可那些儒生们,对封禅的事儿根本解释不清楚,又拘泥于《诗经》、《尚书》这些古书,不敢随便发表意见。皇帝就拿封禅用的祭器给儒生们看,有些儒生说:“这和古代的不一样!” 徐偃又说:“太常寺的儒生们祭祀的礼仪,不如鲁国的好!” 周霸还画了一幅封禅的图,结果皇帝把徐偃和周霸都给贬官了,把所有儒生都给撤职不用了。
三月,皇帝东巡到缑氏,隆重地登上了中岳嵩山的太室峰。随行的官员在山上好像听到有人喊“万岁”,就问皇帝,皇帝不说;问下面的官员,下面的官员也不说。皇帝就下令增加太室峰的祭祀规模,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把山下三百户人家封为高等级的邑,专门供奉祭祀,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之后皇帝又去了泰山,泰山上草木还没长出来,就让人把石碑立在了泰山顶上。
然后皇帝继续东巡,到了海边,举行祭祀八神的仪式。齐国那边有成千上万的人给皇帝上书,说些神怪和奇方之类的事儿,皇帝就增加了船只的数量,派了几千人去海里寻找蓬莱仙山上的神仙。公孙卿拿着皇帝的符节,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到了东莱,说晚上看见一个巨人,好几十尺高,走近了就看不见了,只看到它留下的巨大脚印,像是什么禽兽留下的。大臣们有人说看见一个老头牵着狗,说“我想见见大人物”,说完就突然消失了。皇帝虽然看到了巨大的脚印,但还是不太相信,等又听到大臣们说看见那个老头的事儿,就觉得那一定是神仙了。皇帝在海边住了下来,和方士们一起乘坐车子出行,还派人到处寻找神仙,前后派出去的人数以千计。
四月,皇帝到了奉高。之前那些儒生和方士说的封禅那些事儿,皇帝觉得不靠谱,不好操作。
皇帝到了梁父,祭祀了土地神。到了乙卯日,皇帝下令让侍中和儒生们穿着皮弁、戴着绅帽,举行射牛的仪式。然后在泰山东面封土,仪式跟郊祭泰一神一样。封土的面积是方圆一丈二尺,高九尺,底下埋着刻有秘密内容的玉牒。仪式结束后,皇帝单独和侍中、泰车子侯一起上泰山,也在泰山上封土,这些事情都对外保密。第二天,皇帝从阴道下山。丙辰日,在泰山下东北面的肃然山上举行祭祀后土的仪式。皇帝亲自参加祭祀,穿着黄色的衣服,并演奏了音乐。江淮地区的人们用一种茅草盖的三脊屋顶的小屋作为祭祀用的神棚,用五种颜色的土混合起来加在封土上。还把远方来的珍奇走兽、飞禽和白雉之类的动物也用来祭祀,但没有用犀牛、大象、水牛之类的动物。所有参加封禅的人都在泰山之后才离开。封禅祭祀完毕的晚上,好像有光出现,白天则有白云从封土中冒出来。
皇帝从泰山回来后,坐在明堂,群臣轮流向他祝寿。皇帝下诏改元为“封元年”,这些记载在《武记》里。书上还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巡狩一次,利用这个机会到泰山,诸侯们都要在泰山下住宿朝拜。所以皇帝下令让诸侯们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府邸。”
皇帝在泰山封禅之后,风调雨顺。那些方士又说蓬莱仙山上的神仙好像可以找到,皇帝一听就高兴坏了,觉得说不定能见到神仙,于是又往东走到海边去寻找。结果泰车子侯突然暴病,一天就死了。皇帝就离开了,沿着海边一直往北走到碣石,然后巡视辽西,沿着北部边境一直走到九原。五月,皇帝到达甘泉,总共行程一万八千里。
那年秋天,一颗星在东井星宿出现,十多天后,又一颗星在三能星宿出现。负责观测天象的王朔说:“我观察到一颗彗星像瓜一样突然出现,一会儿工夫又消失了。”朝廷官员都说:“陛下在汉朝建立了封禅大典,上天这是在回报陛下的恩德啊!”
第二年冬天,皇帝在雍地祭祀五帝。回来后,又祭祀了泰一神。赞词说:“德星光芒四射,预示着吉祥;寿星出现,光辉灿烂;信星显现,皇帝恭敬地举行祭祀。”
话说春天那会儿,公孙卿跟皇帝说,他在东莱山见着神仙了,神仙说“想见天子”。皇帝一听,立马就高兴地跑到缑氏城,当场把公孙卿提拔成中大夫。然后,皇帝亲自跑到东莱,在那儿住了好几天,想看看神仙,结果啥也没看见,就只看到一些好像大人留下的脚印。 之后,皇帝又派了好几千个方士去东莱,让他们去找神仙,顺便采点药材回来。
那一年正好闹旱灾。皇帝因为出巡这事儿搞得名声不太好,就跑去万里沙祈祷,顺便还去泰山祭祀了一番。 回来的时候,到了瓠子,皇帝亲自下令,在河边开凿水道,疏通河道,在那里待了两天,又祭祀一番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