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奉世,字子明,老家是上党潞县,后来搬到杜陵去了。他祖上冯亭,曾经是韩国上党郡的太守。秦国攻打上党,把太行山上的路都给断了,韩国守不住了,冯亭就带着上党投奔了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他和赵国的将军廉颇一起抵抗秦军,最后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了。他家的人就因此分散了,有的留在潞县,有的在赵国。留在赵国的冯家人,当官的当官,带兵的带兵,甚至还有人当上了赵国的宰相。后来秦国灭了六国,冯亭的后代冯毋择、冯去疾、冯劫都成了秦国的将军和大臣。

汉朝建立以后,文帝时期冯唐很有名,他就是那个赵国宰相的儿子。到了汉武帝后期,冯奉世因为家世好被选为郎官。昭帝时期,因为立功升迁,当上了武安县令。后来丢了官,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多岁了,就开始学习《春秋》,钻研其中的大义,还学习兵法,研究得很透彻。后来前将军韩增推荐他当了军司空令。汉昭帝本始年间,他随军出征,打击匈奴。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了郎官的职位。

话说汉朝经常派使者去西域,结果很多使者都完不成任务,不是贪污受贿就是办事不利,搞得西域各国对汉朝怨声载道。那时候,乌孙国刚刚打败了匈奴,立下了大功,西域其他国家也刚被汉朝收服,汉朝对他们很好,想方设法安抚他们。所以,汉朝就精挑细选,要找个能胜任外交任务的人。前将军韩增推荐了奉世,让他担任卫候,持节出使大宛等国。

奉世到了伊脩城,却听到都尉宋将报告说,莎车国联合周边国家,一起杀了汉朝在莎车安插的国王万年,还杀了汉朝的使者奚充国。更糟糕的是,匈奴又出兵攻打车师城,虽然没攻下来,但也撤兵了。莎车国还派使者到处宣扬说,西域北道的国家都归顺匈奴了,然后就攻打劫掠南道,跟匈奴结盟背叛汉朝,从鄯善往西的地区都跟汉朝断了联系。当时,汉朝的都护郑吉和校尉司马意都还在西域北道的各个国家之间。

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量了一下,觉得如果不赶紧出兵打击莎车,莎车就会越来越强大,到时候就很难控制了,西域的局势也会因此变得非常危险。于是,奉世就用皇帝的符节通知西域各国国王,然后调集各国的军队,南北两道加起来一共一万五千人,一起进攻莎车。他们攻破了莎车城,莎车王自杀身亡,奉世把莎车王的首级送到了长安。西域其他国家见此情景,也都乖乖臣服了,汉朝的威名震慑了整个西域。奉世这才撤兵回朝,向朝廷汇报战况。

宣帝召见了韩增,高兴地说:“恭喜将军,你推荐的人选真是太合适了!”奉世后来又去了大宛国。大宛国听说奉世杀了莎车王,对他非常敬重,比对其他使者都要尊敬得多。奉世还带回了一匹名叫“象龙”的名马。汉宣帝非常高兴,打算封赏奉世。朝中的丞相和将军们都说:“按照《春秋》的记载,大夫出使边疆,如果能安定国家,就可以自行决断。奉世这次立下大功,应该给他加官进爵,好好赏赐他。”

但是,少府萧望之却独持异议,他认为奉世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他擅自更改命令,调动各国军队,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不能成为以后的榜样。如果封赏奉世,以后的使者都会效仿他,争着抢着带兵打仗,为了立功不惜万里之外挑起战争,给国家惹来麻烦。这长久下去肯定不行,所以奉世不应该受封。皇帝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只把奉世提升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汉元帝当上皇帝后,担任执金吾这个官职。这时上郡的归义降胡,一万多人都叛变了。早些时候,汉昭帝在位后期,西河的属国胡人伊酋若王也带着几千人叛乱。奉世当时奉命带兵去追击叛乱的胡人。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后,奉世接替了他的职位,还加上了其他官职的称号。过了几年,他又升任光禄勋。

永光二年秋天,陇西的羌族首领姐旁种又造反了。皇帝下诏,召集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等人一起商议对策。当时正逢连年歉收,京城里粮食只够两百多天吃,边郡够四百多天,关东地区够五百多天。全国各地都闹饥荒,朝廷正为此担忧,偏偏又碰上了羌族叛乱。韦玄成他们几个,都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提出解决办法。奉世站出来说:“羌族叛乱就在咱们眼皮底下,如果不及时消灭他们,就无法震慑远方的蛮夷。我请求带兵去讨伐他们!”皇帝问他需要多少兵力,奉世回答说:“我听说善于用兵的人,不会多次征兵,也不会让士兵在外超过三年,这样军队就不会疲惫不堪,天意也会很快帮助我们取得胜利。以前几次作战,因为估计敌情不足,导致军队损失惨重;如果一再征发军队,就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削弱我们的军威。现在叛乱的羌人大概有三万人,按照常规应该派六万人去征讨。但是羌人的武器装备只是弓箭和长矛,不算锋利,所以派四万人就足够了,一个月就能解决战斗。”

丞相、御史、两位将军都认为,现在正值百姓收成的时候,不宜大规模调兵遣将;派一万人驻守就足够了。奉世说:“不行!全国各地都闹饥荒,士兵和战马都非常疲惫,守备战备也长期荒废没有整顿,边境地区的蛮夷都看轻了边防官员,而羌族首领又正好趁机作乱。现在如果只派一万人分兵驻守各地,敌人看到兵力少,肯定不会害怕,要是打仗就会损兵折将,要是坚守,百姓得不到救援。这样一来,咱们软弱无力的样子就暴露了,羌人就会乘机扩大战果,其他各部族也会互相煽动,一起造反,我担心到时候,我们调动的军队数量不会止于四万人,光靠钱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与其少量军队长期作战,不如集中兵力迅速决战,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相差十万八千里!”奉世坚决主张自己的意见,但没能说服大家。最后皇帝下令,增加两千兵力。

好家伙,皇上就派奉世带着一万两千骑兵过去,说是去驻军。还给他配了两个副手,典属国任立和护军都尉韩昌,一起去了陇西,分三个地方驻扎。任立是右军,驻扎在白石;韩昌是前军,驻扎在临洮;奉世是中军,驻扎在首阳山西边最高的地方。前军到了降同阪,先派了几个校尉去跟羌人抢地盘,又派了几个校尉去广阳谷救老百姓。结果羌人太多了,把那几个校尉都给杀了。奉世就详细地把地形、兵力情况都汇报给皇上,说至少得再加派三万六千人才能搞定。皇上看了奏章,立马就派了六万多兵,还封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去帮忙。

奉世又上奏说:“给我兵就行了,不用再派大将军了。”然后他就详细解释了后勤运输的困难和成本。

皇上就用诏书慰劳并谦让霍去病说:“皇帝问候右将军,您辛苦了,在外面奔波劳苦。羌族入侵边境,杀害官吏百姓,这太违背天道了,所以派将军您率领将士执行天罚。凭借将军您优秀的才能,率领精兵强将,讨伐叛逆,那是百战百胜的策略。现在却有了背叛敌人的名声,这大大地丢了汉朝的脸。是因为以前没有充分的准备吗?是因为恩惠不够深厚,盟约不明确吗?朕对此非常奇怪。奏章上说羌族依附深山,道路众多,不得不分兵把守要害之处,需要后援部队才能决胜,部署已经确定,所以不可能再增派大将了,朕也听说了。之前是因为将军您的兵力不足,无法自保,所以才日夜派附近的骑兵支援,并不是为了进攻。现在已经调集了三辅、河东、弘农的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以及呼速累、嗕种等兵种,正在紧急调遣。再说,军队是凶器,必然有胜败,关键在于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仔细地估计敌人,所以又派了奋武将军。兵法说大将军出征,必定要有偏将裨将辅助,用来显示威风,参与谋划,将军您还有什么疑问呢?爱护士兵,得到士兵拥戴,行动起来就不会后悔,俘虏敌人也能保证他们的安全,这是将军您的职责。至于运输费用,有相关部门负责,将军您不用担心。等到奋武将军的军队到达后,一起进攻羌族。”

十月,军队全部到达陇西。十一月,大军一起进攻。羌族大败,斩首数千级,其余全部逃出边境。战争还没有结束,汉朝又征募了一万士兵,任命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韩安国还没出发,就听到羌族战败的消息,于是就回去了。皇上说:“羌族被打得溃不成军,逃窜出塞,那些疲惫的士兵,可以留下屯田,守卫要害地区。”

第二年二月,奉世回到京城,官职还是原来的左将军光禄勋。后来因为立功被封爵,朝廷下诏书说:“羌族蛮横凶狠,残害百姓,攻打陇西府寺,烧毁驿站,破坏道路桥梁,简直是逆天行事!左将军光禄勋奉世之前率兵征讨,斩杀敌军八千多人,缴获战马、牛、羊数以万计。特赐奉世关内侯爵位,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 跟他一起出征的三十多个裨将、校尉也都得到了封赏。

过了一年多,奉世就病死了。他在军队里担任要职前后十年,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功劳和名声仅次于赵充国将军。

说起奋武将军任千秋,他父亲任宫,在昭帝时期因为参与丞相征事,抓捕并斩杀了叛贼左将军上官桀,因此被封为侯爵,宣帝时期担任太常,后来去世了。任千秋继承父亲的爵位,也做了太常。到了成帝时期,乐昌侯王商推荐奉世担任左将军,而任千秋则担任右将军,后来任千秋也升任了左将军。他们家族世代为国效力,直到王莽篡权才断绝了。

奉常奉世死后两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因为消灭了郅支单于而被封为列侯。当时,丞相匡衡也觉得甘延寿擅自行动,违反了朝廷的命令,参考了以前萧望的意见,认为他不应该被封侯。但是,大多数人都称赞甘延寿的功劳,皇上就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封他为侯。 这时候,杜钦上书,为奉世追讨之前的功劳,他说:“以前莎车王杀了汉朝的使者,还联合其他国家背叛汉朝。左将军奉世奉命行事,凭借自己的判断,带兵消灭了莎车王,巩固了城池,安定了边疆。有些人认为奉世奉命行事,但行动有所逾越,《春秋》的记载里没有因为这种事而封侯的先例,汉朝的法律也规定不能擅自行动,所以他没被封侯。而匈奴郅支单于也杀了汉朝的使者,逃到了康居,都护甘延寿带了四万多军队去讨伐他,把他杀了,结果被封为列侯。我认为,从罪行的轻重来看,郅支单于的罪行比莎车王轻;从敌人的实力来看,莎车国的兵力比郅支单于多;从出兵的规模来看,奉世带的兵少;从战果来看,奉世为边疆的安定立下了大功;从失败的风险来看,甘延寿的行动给国家带来的风险更大。他们擅自行动,违反命令这一点是一样的,甘延寿却因此被封地封侯,而奉世却一点好处都没得到。我听说,功劳相同而赏赐不同,会让有功之臣产生怀疑;罪行相同而处罚不同,会让百姓迷惑。怀疑会造成人心不稳,迷惑会让人不知所措;人心不稳,就会导致纪律涣散;不知所措,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奉世为国效力,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威名显著,是边疆将领的典范,却受到压抑,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这不是圣明君主应该做的事,会让大家怀疑,影响军队的士气。我希望皇上能下令有关部门重新审议此事。”皇上因为这是先帝时代的事情,就没有再追究。

奉世有九个儿子,四个女儿。大女儿媛被选入宫中,成为元帝的昭仪,生下了中山孝王。元帝去世后,媛成为中山太后,跟随儿子前往中山国就国。奉世的长子谭,被太常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来升任天水司马。奉世征讨西羌时,谭担任校尉,跟随父亲出征,立下了功劳,但还没来得及被封官就病死了。谭的弟弟野王、逡、立、参都做到了很高的官位。

野王,字君卿,是个读书人,精通《诗经》。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当上了太子中庶子。十八岁那年,他上书皇帝,请求让他去当长安县令试试。宣帝觉得他很有志气,就问丞相魏相,魏相觉得不行,没同意。后来,野王凭借功劳,一步步升迁,先当了当阳县令,然后是栎阳县令,再后来是夏阳县令。

元帝当政的时候,野王升迁为陇西太守,因为他的政绩突出,被调回朝廷,担任左冯翊。一年多后,池阳县令是个出了名的贪官污吏,仗着野王是皇亲国戚,年纪又轻,依然我行我素。野王手下的督邮掾史殳祤赵,查案过程中发现这县令偷了十两黄金,就把县令抓了起来。这县令死不认罪,赵都干脆把他杀了。县令家人上书朝廷告状,这事儿就落到了廷尉手里。赵都为了证明野王的清正廉洁,竟然自己去自杀了。这件事在京城传开了,大家都说野王威信很高,于是他被提升为大鸿胪。

过了几年,御史大夫李延寿死了,很多人推荐野王接替他的位置。皇帝让尚书部门在二千石的官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结果野王各项能力都是第一。皇帝说:“我要是让野王当三公,以后人们肯定会说我偏袒后宫的亲戚,拿野王做例子呢。”于是,皇帝下诏说:“刚强坚定,没有私欲,大鸿胪野王就是这样的人;头脑清晰,善于辞令,可以派往各地任职,少府五鹿充宗就是这样的人;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就是这样的人。就让张谭当御史大夫吧。”皇帝从候选名单里选择了张谭,而越过了野王,这是为了避嫌,因为野王是皇后的哥哥。野王叹了口气说:“别人都因为姐姐受宠而显贵,我兄弟俩却偏偏因为这个而受委屈!”虽然野王没当上三公,但他很受皇帝器重,名声很好,当时很有名气。

汉成帝登基后,有人上奏说野王(王莽的父亲)是皇帝的外舅,不适合担任九卿(九卿是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于是把他外放到上郡当太守,还赏赐了他一百斤黄金。 朔方刺史萧育上书推荐野王,说:“野王才能出众,内能修身养性,外能造福百姓。我很惋惜这样一位对国家有功的人,却不能在朝廷上辅佐皇上。” 成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野王,后来野王因为生病免职了,又让他去修河堤,后来又任命他做了琅邪太守。

当时,成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已经八年九年的了,这期间老是出现一些灾异。京兆尹王章批评王凤专权,建议用野王取代他。皇上起初同意了王章的建议,但后来却杀了王章。(具体情况可以看《元后传》) 野王因此害怕不安,就病倒了,病了三个月后,他请求告假,带着妻子回了杜陵治病。

大将军王凤却让御史中丞弹劾野王,说他告假治病却私自回家,还擅自携带虎符出境,对皇上的诏令不敬。杜钦当时在大将军府上做事,他一向敬佩野王父子,就向王凤上书为野王辩解说:“我查阅了法令,规定二千石的官员告假,经过长安时,可以得到接见和赏赐。现在有人认为提前告假可以回家,而赐假就不行,这两种情况一概而论,违背了宽刑的本意。提前告假是按照法令来的,病了三个月赐假是皇上的恩典。按照法令告假可以回家,而得到皇上的恩典却不能回家,这轻重不分。而且,二千石的官员因病赐假回家是有先例的,没有规定不能离开郡县。古语说:‘赏赐有疑问就从宽处理,这样可以扩大恩惠,鼓励功劳;处罚有疑问就从轻处理,这样可以谨慎用刑,避免冤枉好人。’现在既违反了法令,又违反了先例,反而用不敬的罪名来治罪,这与‘处罚有疑问就从轻处理’的原则严重相悖。再说,二千石的官员要管理千里之地,掌握着兵权,不应该离开郡县。如果以此为后世立法,那么野王的罪过,是在法令制定之前就犯下的。赏罚是国家的大事,不能不谨慎啊!” 但是王凤不听,最终免去了野王的职务。从此以后,郡守和太守等二千石官员,就算病了得到皇帝的恩准告假,也不能回家了。

一开始,冯野王继承他父亲的爵位,成了关内侯,之后就辞官回家了。过了几年,年纪大了,最终在家里去世。他儿子冯座继承了爵位,一直到孙子冯坐,也就是中山太后的时代,他们家的爵位才断掉。

冯逡,字子产,精通《易经》,被太常推荐为孝廉,当上了郎官,后来又升任谒者。建昭年间,被选拔为复土校尉。光禄勋于永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提拔为美阳县令。因为功劳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了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他为人清廉公正,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在担任都尉期间,曾经提出过关于河堤的策略,记载在《沟洫志》里。

冯立,字圣卿,精通《春秋》。因为他父亲的关系,先当了郎官,然后慢慢升迁到各个部门。竟宁年间,因为是皇后的舅舅,被外放到五原属国当都尉。几年后,升任五原太守,后来又调任西河郡太守、上郡太守。冯立在任上清廉公正,治理地方的政绩和冯野王差不多,但他更懂得体恤下情,乐于教导百姓。百姓都称赞冯野王和冯立兄弟俩先后担任太守,还为此作歌道:“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后来,冯立被调任东海太守,因为当地潮湿,得了风湿病。皇帝听说后,就把他调到气候比较好的太原当太守。他一生共担任过五个郡的太守,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好名声。最后,他在任上年纪大了去世。

这位参大人,字叔平,学问好得很,《尚书》都通读了。年轻的时候当过黄门郎,负责给皇帝办事,在宫里当值十多年。他为人严肃认真,很注重仪容举止,进退有度,看着就让人觉得很不错。参大人是昭仪的弟弟,做事又非常谨慎,因为为人严谨而让人敬畏,所以一直没机会侍奉在皇帝身边。

到了竟宁年间,因为是皇后的舅舅,被外放到渭陵当个管粮仓的小官。因为经常生病,就调到宫里当了个寝中郎,皇上还特意下令让他不用做事。到了阳朔年间,中山王来朝见皇上,参大人被提拔做了上河农都尉。后来因为生病辞了官,又回到渭陵当寝中郎。永始年间,他被破格提拔做了代郡太守,因为代郡离京城太远,他又被调到安定郡当太守。几年后,他又因为生病辞官,后来做了谏大夫,还兼管着左冯翊的都水事务。

绥和年间,立定陶王为太子,因为中山王被废,所以皇上封参大人为宜乡侯,以此安慰中山王。参大人受封后,上书请求去中山看看中山王和太后。还没等他出发,中山王就去世了。中山王生病的时候,参大人上奏朝廷,请求降低自己的爵位,只当个关内侯,留在长安。皇上很同情他,下诏说:“中山孝王英年早逝,朕很同情他的舅舅宜乡侯参,想让他降爵为关内侯,回长安。让他回京吧,以列侯的身份在朝廷供职。” 当时朝中五侯都对他敬畏三分,丞相翟方进也很看重他,经常劝他说:“你为人太拘谨了。你因为外甥被废,没法在朝廷做高官,现在你虽然是五侯之一,地位尊贵,但应该适当谦虚谨慎一些,对其他五侯表示尊重。你却偏偏打扮得一丝不苟,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这不是拉近与五侯关系,而是自找麻烦啊!” 参大人天生就喜欢讲究礼仪,始终没改变自己的作风。

没过多久,哀帝登基,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当政,她一直记恨参大人的姐姐中山太后,就陷害她犯了诅咒皇帝的大罪,这事儿《外戚传》里都写着呢。参大人因为和姐姐是同胞兄弟,自然要一起承担责任,于是负责传旨的官员奉命召他去廷尉接受审问,参大人最后自杀了。临死前,他仰天长叹:“我参家父子兄弟都做过高官,我本人也当上了侯爷,如今却落得个恶名而死,我和姐姐都不想活了,真不知道怎么去见列祖列宗啊!” 这次事件中,死了十七个人,大家都同情他。他的家族也被迁回老家了。

话说这冯参啊,人家都说他为人正直,做事谨慎,就像《诗经》里说的“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妥妥的谦谦君子。他处事认真,步步为营,挑地方做事都特别仔细,堪称模范。可惜啊,最后却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是让人惋惜!

唉,这世道就是这么不公平,小人当道,好人遭殃,古今皆然。想想看,伯夷叔齐流放饿死,孟子受宫刑,申生被杀,屈原投江……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啊!你看《诗经·小弁》和屈原的《离骚》,不都是写这类遭遇的嘛? 经书上也说:“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这冯参和他的兄弟姐妹,该有多伤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