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日法,是81。它是从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yuè)之数算出来的。

然后是闰法,是19,因为要考虑章岁(一年)。天地终数加起来,就得到了闰法。

接下来是统法,是1539,它是用闰法乘以日法算出来的。

元法是4617,它是统法的三倍。

会数是47,它是用天数9和地数10加起来得到的。

章月是235,是用5乘以会数算出来的。

月法是2392,这是根据大衍象推算出来的。

通法是598,是月法的四分之一。

中法是145030,是用章月乘以通法算出来的。

周天是562120,是用章月乘以月法算出来的。

岁中是12,是用三统乘以四时算出来的。

月周是254,是用章月加上闰法算出来的。

朔望之会是135,它是天数25和地数30加起来得到的。

会月是6345,是用会数乘以朔望之会算出来的。

统月是19035,是会月的三倍。

元月是57105,是统月的三倍。

章中是228,是用闰法乘以岁中算出来的。

统中是18468,是用日法乘以章中算出来的。

元中是55404,是统中的三倍。

策余是8080,是用元中的十倍减去周天算出来的。

周至是57,是闰法的三倍。

接下来是纪母(这部分是术语,不翻译)。

木金相乘为12,这是岁星小周。小周乘以“坤”策,得到1728,这是岁星的岁数。

见中分是2736。

积中是13,中余是157。

见中法是1583,也就是见数。

见闰分是1296。

积月是13,月余是15779。

见月法是3777。

见中日法是7308711。

见月日法是2436237。

金火相乘为8,火再乘以8为16,这是小复。小复乘以“乾”策,得到3456,这是太白星的岁数。

见中分是41472。

积中是19,中余是413。

见中法是2161,这是复数。

咱们来看这些数字,第一句是“见闰分二万四千一百九十二”,意思是说,闰分的总数是两万四千一百九十二。

接下来,“积月十九,月余三万二千三十九”,意思是说,累积了十九个月,还剩下三万二千三十九。然后是“见月法四万一千五十九”,意思是计算月亮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四万一千五十九。“晨中分二万三千三百二十八”,早晨的中间值是两万三千三百二十八。“积中七,中余千七百一十八”,累积了七个中间值,还剩一千七百一十八。“夕中分一万八千一百四十四”,傍晚的中间值是一万八千一百四十四。“积中八,中余八百五十六”,累积了八个中间值,还剩八百五十六。

“晨闰分万三千六百八”,早晨闰分的数值是一万三千六百八。“积月十一,月余五千一百九十一”,累积了十一个月,还剩五千一百九十一。“夕闰分万五百八十四”,傍晚闰分的数值是一万五百八十四。“积月八,月余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累积了八个月,还剩两万六千八百四十八。“见中日法九百九十七万七千三百三十七”,计算中间值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九百九十七万七千三百三十七。“见月日法三百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七十九”,计算月亮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三百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七十九。

“土木相乘而合经纬为三十,是为镇星小周。小周乘“坤”策,为四千三百二十,是为镇星岁数。” 这段是关于计算镇星(土星)周期的,计算方法是土木相乘,合经纬为三十,这是镇星的一个小周期。这个小周期再乘以“坤”策(这里“坤”策指一个特定的数值,原文未解释),结果是四千三百二十,这就是镇星的岁数。

“见中分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中间值的数值是五万一千八百四十。“积中十二,中余一千七百四十”,累积了十二个中间值,还剩一千七百四十。“见中法四千一百七十五。见数也。”,计算中间值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四千一百七十五,这是最终的结果。“见闰分三万二百四十”,闰分的数值是三万二百四十。“积月十二,月余六万三千三百”,累积了十二个月,还剩六万三千三百。“见月法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计算月亮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见中日法一千九百二十七万五千九百七十五”,计算中间值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一千九百二十七万五千九百七十五。“见月日法六百四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五”,计算月亮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六百四十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五。

“火经特成,故二岁而过初,三十二过初为六十四岁而小周。小周乘“乾”策,则太阳大周,为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岁,是为荧惑岁数。” 这段是关于计算火星周期的,火星周期计算方法是:因为火星周期特殊,两年经过一个初始点,三十二个周期后,也就是六十四年为一个小周期。这个小周期乘以“乾”策(这里“乾”策指一个特定的数值,原文未解释),结果是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岁,这就是火星的岁数。

“见中分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中间值的数值是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积中二十五,中余四千一百六十三”,累积了二十五个中间值,还剩四千一百六十三。“见中法六千四百六十九。见数也。”,计算中间值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六千四百六十九,这是最终的结果。“见闰分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闰分的数值是九万六千七百六十八。“积月二十六,月余五万二千九百五十四”,累积了二十六个月,还剩五万二千九百五十四。“见月法一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一”,计算月亮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十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一。“见中日法二千九百八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三”,计算中间值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二千九百八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三。“见月日法九百九十五万五千七百九十一”,计算月亮和日子得到的结果是九百九十五万五千七百九十一。

“水经特成,故一岁而及初,六十四及初而小复。小复乘“坤”策,则太阴大周,为九千二百一十六岁,是为辰星岁数。” 这段是关于计算水星周期的,水星周期计算方法是:因为水星周期特殊,一年就经过一个初始点,六十四年经过初始点后又重复,这个重复的周期称为“小复”。“小复”乘以“坤”策(这里“坤”策指一个特定的数值,原文未解释),结果是九千二百一十六岁,这就是水星的岁数。“见中分十一万五百九十二”,中间值的数值是十一万五百九十二。“积中三,中余二万三千四百六十九”,累积了三个中间值,还剩两万三千四百六十九。“见中法二万九千四十一。复数也。”,计算中间值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二万九千四十一,这是最终的结果。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古代天文计算的方法,看起来很复杂,咱们一句一句慢慢捋。

第一句,“见闰分六万四千五百一十二”,意思是:计算出来的闰分的数值是六万四千五百一十二。 后面的几句也是类似的计算结果,比如“积月三,月余五十一万四百二十三”,就是说累积了三个月的数值,剩余是五十一万四百二十三。 以此类推,都是一些天文计算中的中间结果,具体代表什么含义,需要结合当时的计算方法才能理解。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就是古代天文学家们辛辛苦苦算出来的结果。

接下来,“见月法五十五万一千七百七十九”、“晨中分六万二千二百八”、“积中二,中余四千一百二十六”、“夕中分四万八千三百八十四”、“积中一,中余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三”、“晨闰分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八”、“积月二,月余十一万四千六百八十二”、“久闰分二万八千二百二十四”、“积月一,月余三十九万五千七百四十一” 这些都是类似的计算步骤和结果,都是为了最终计算出一些重要的天文数据。

“见中日法一亿三千四百八万二千二百九十七”、“见月日法四千四百六十九万四千九十九”, 这两句是最终计算出来的两个重要数值,可能是关于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一些关键数据。

“合太阴太阳之岁数而中分之,各万一千五百二十。阳施其气,阴成其物。以星行率减岁数,余则见数也。” 这段话解释了计算方法,大意是:把太阳和月亮的岁数加起来除以二,各得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太阳主阳气,月亮主阴气,用星体的运行速度减去岁数,剩下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数值。 这段话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

“东九西七乘岁数,并九七为法,得一,金、水晨夕岁数。” 这句描述了一种计算金星和水星晨昏出现次数的算法,用九和七分别乘以岁数,然后把结果加起来作为除数,得到的结果就是金星和水星在一年中晨昏出现的次数。

“以岁中乘岁数,是为星见中分。星见数,是为见中法。以岁闰乘岁数,是为星见闰分。以章岁乘见数,是为见月法。以元法乘见数,是为见中日法。以统法乘见数,是为见月日法。” 这段话描述了几个天文计算公式,用各种“岁数”、“见数”以及一些特定的系数相乘,得到不同的天文参数。 这些“岁中”、“岁闰”、“章岁”、“元法”、“统法” 都是一些特定的天文术语,需要结合当时的文献才能理解其具体含义。

最后一段,“五步 木,晨始见,去日半次。顺,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二十一日。始留,二十五日而旋。逆,日行七分度一,八十四日。复留,二十四日三分而旋。复顺,日行十一分度二,百一十一日有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二分而伏。凡见三百六十五日有百八十二万八千三百六十五分,除逆,定行星三十度百六十六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分。凡见一岁,行一次而后伏。日行不盈十一分度一。伏三十三日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行星三度百六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一分。一见,三百九十八日五百一十六万三千一百二分,行星三十三度三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分。通其率,故曰日行千七百二十八分度之百四十五。”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行星运行的规律,用一些具体的数值来描述行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以及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留”、“伏”等等。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更具体的行星运行模型,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才能理解。 总之,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古代天文学家们进行天文计算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充满了复杂的数字和专业的术语。

早上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大概过了半天。然后它逆行,每天走大约二分之一度,走了六天才停下来,八天后又开始转动。开始顺行,每天走四十六度又三分之三十三,持续了四十六天。顺行速度很快,每天走一度九十二分之十五,一百八十四天才停止。总共看见它二百四十四天,除去逆行的时间,它实际运行了二百四十四度。停止后,它每天走一度九十二分之三十三左右。它停了八十三天,运行了一百一十三度又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之一度。从早上第一次看见到它停止,总共三百二十七天,它一共运行了三百五十七度又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二百二十分之一度。

晚上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也过了半天。然后它顺行,每天走一度九十二分之十五,一百八十一又一百七分之四十五天。之后顺行速度变慢,每天走四十六度又三分之三十三,持续了四十六天。然后它停下来,七天又一百七分之六十二天后开始逆行。逆行,每天走大约二分之一度,六天后就停止了。总共看见它二百四十一天,除去逆行的时间,它实际运行了二百四十一度。停止后,它逆行,每天走大约八分之七度。它停了十六天又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之一天,运行了十四度又三百六万九千八百六十八分之一度。

从晚上第一次看见到它停止,总共二百五十七天又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一分之一天,它一共运行了二百二十六度又六百九十万七千四百六十九分之一度。这样一来一回,总共五百八十四天又一百二十九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分之一天。它的运行度数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它每天走一度。

早上第一次看到土星,大概过了半天。土星顺行的时候,每天移动十五又十分之一度,持续八十七天。然后它开始停留,三十四天后又开始逆行。逆行的时候,每天移动八十一又五分之一度,持续一百零一天。再次停留,三十三天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之后,它又开始顺行。再次顺行,每天移动十五又十分之一度,持续八十五天后就伏起来了(指消失)。总共看到土星三百四十天八十六万二千四百五十五分,除去逆行的时间,最终计算出土星运行了五度四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三十十分。伏起来的时候,土星每天移动不到十五又三分之二度,三十七天一千七百一十七万一百七十分后,土星运行了七度八百七十三万六千五百七十分。从第一次看到它到再次看到它,一共三百七十七天一千八百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分,土星运行了十二度一千三百二十一万五百分。综合它的运行规律,所以说土星每天运行四千三百二十分度之百四十五。

早上第一次看到火星,大概过了半天。火星顺行的时候,每天移动九十二又五十三分之一度,持续二百七十六天。然后它开始停留,十天后又开始逆行。逆行的时候,每天移动六十二又十七分之一度,持续六十二天。再次停留,十天后它又开始顺行。再次顺行,每天移动九十二又五十三分之一度,持续二百七十六天后就伏起来了。总共看到火星六百三十四天,除去逆行的时间,最终计算出火星运行了三百一度。伏起来的时候,火星每天移动不到九十二又七十三分之一度,伏了一百四十六天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分,火星运行了一百一十四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五分。从第一次看到它到再次看到它,一共七百八十天一千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百分,总共火星运行了四百一十五度八百二十一万八千五分。综合它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火星每天运行万三千八百二十四分度之七千三百五十五。

早上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大概过了半天。逆行的时候,一天走两度,持续一天。然后停留两天再转回来。顺行的时候,一天走七分之六度,持续七天。顺行速度很快,一天走一度三分之一度,十八天后就潜伏了。总共出现二十八天,除去逆行的时间,它实际运行了二十八度。潜伏期间,它每天走一度九分之七度多一点,三十七天后运行了六十八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一百二十八分之一度。从早上第一次出现到潜伏,一共六十五天,运行了九十六度四千六百六十一万一百二十八分之一度。

晚上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大概过了半天。顺行速度很快,一天走一度三分之一度,十六天又几分之几。顺行速度慢的时候,一天走七分之六度,持续七天。停留一天又几分之几后转回来。逆行的时候,一天走二度,一天后就潜伏了。总共出现二十六天,除去逆行的时间,它实际运行了二十六度。潜伏期间,逆行,每天走十五分之四度多一点,二十四天后,运行了六百五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二十分之一度。晚上第一次出现到潜伏,一共五十天,运行了十九度七千五百四十一万九千四百七十七分之一度。一次完整的周期,一百一十五天,运行了一亿二千二百二万九千六百五分之一度。运行的度数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它每天走一度。

推算日月运行规律,从太极上元开始算起,先把要推算的年份减去盈元法,剩下的就是天统甲子年以来过了多少年。如果年份超过盈统,就减去盈统,剩下的就是地统甲辰年以来过了多少年。再减去盈统,剩下的就是人统甲申年以来过了多少年。分别以这三个纪元的首日为起始日进行计算。

推算天正,用章月乘以统岁数,如果超过章岁,就得到一个积月,如果没超过,剩下的就是闰余。闰余超过十二,那一年就有闰月。推算地正,在积月上加一;推算人正,在积月上加二。

推算正月朔日,用月法乘以积月,如果超过日法,就得到一个积日,如果没超过,剩下的就是小余。小余超过三十八,这个月就是大月。积日如果超过六十,就减去六十,剩下的就是大余。从统首日起算,加上大余,就是朔日。推算下一个月的朔日,在大余上加二十九,在小余上加四十三。小余超过日法,就从大余开始,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推算弦日,在大余上加七,在小余上加三十一。推算望日,就是弦日的两倍。

咱们先来说说怎么算闰月。先算出闰余,然后用12乘以闰余,再加7,就能得到一个数。用这个数从冬至开始算,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闰月结束的日期。如果一个中气出现在朔日的前两天,那就说明上个月是闰月。

接下来是算冬至的日期。用闰余乘以一年的天数,用盈弦法(一种计算方法)算出一个数,这个数如果很大,就叫大余,如果小就叫小余。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就能算出冬至是哪一天了。

要算二十四节气,就需要用到大余和小余。算八个节气,需要在大余上加45,在小余上加1010;算二十四节气,需要把小余乘以3,再加15,再加上小余的1010。

算二十四节气中间的那些气,都用元法(一种计算方法)。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的计算方法也比较特殊。除了中央以外的四行,每行都有73天,用77来除;中央则有18天,用440来除。冬至以后,中央是27天又666分之一天。

要算合晨(古代的一种时间计算单位)所在的星宿,先把已经过去的天数记下来,然后用统法(一种计算方法)乘以它,再用19乘以小余加进去。如果超过一周年,就减去一周年;如果没有超过,就一直加到超过一周年,这样就能算出合晨所在的星宿度数了。

算日夜半(一天的中间时刻)所在的星宿,要用章岁(一年的天数)乘以月小余,然后从合晨的度数里减去。如果月小余不够减,那就把合晨的度数拆开再减。

算月夜半(一个月中间的时刻)所在的星宿,要用月周(一个月的天数)乘以月小余,一直加到超过统法(一种计算方法),然后从合晨的度数里减去。

要算加时(古代的一种时间单位),用12乘以小余作为分子,用各个盈分的母数作为分母,从子(地支的第一个)开始算,就能算出加时是多少了。

算月食,先把会余岁积月(一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记下来,然后用23乘以它,如果超过135,就除以135。如果没超过135,就一直加23,直到超过135,然后用得到的数从正朔(月的第一天)开始算,就能算出月食发生在哪一天了。月食发生的时间,是在望日(农历十五)的冲辰(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之一)。

最后是关于五星(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计算方法。

要算五星的出现和消失,先从太极上元(古代的一种纪元)开始算到你要算的那一年,然后用这一年数乘以大终见复数(五星出现和消失的周期),如果超过岁数,就除以岁数,就能算出确切的出现和消失次数了。如果没超过,那就叫见复余。如果见复余超过见复数,就说明在过去几年出现过;如果超过两倍见复数,就说明在更早的年份出现过;如果没超过,就说明在今年出现。

要算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用见中分(五星运行到天空正中的时刻)乘以确定的出现和消失次数,如果超过见中法(一种计算方法),就除以见中法,得到积中。如果没超过,那就叫中余。用元中(一种计算方法)除以积中,得到中元余;用章中(一种计算方法)除以中元余,得到入章中数;用12除以入章中数,就能得到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计算位置时,中数从冬至开始算,次数从星纪(二十八宿之一)开始算,就能算出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

首先,咱们来看怎么算月亮出现的时间。先用闰月的天数乘以已经过去的闰月个数,再用一年有多少天乘以剩下的天数,把结果加起来,就得到了总共的天数。如果不够一个月,剩下的天数就叫“月余”。用第一个月的总天数去除“月余”,得到的结果叫“月元余”。再用一个月的天数去除“月元余”,就能算出是第几个月了。 一年有闰月的话,就要除以13,而不是12。闰月的情况是:三年一闰,六年两闰,九年三闰,十一年四闰,十四年五闰,十七年六闰,十九年七闰。如果算出来的天数不够一个月,那就从正月初一算起,算出来的就是月亮出现的时间了。

接下来算冬至。用一年平均天数乘以“中元余”(这个“中元余”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算出来的,原文没说),如果超过一年平均天数,就减去一年平均天数,剩下的就是总天数。如果剩下的天数超过2597,那就是大年,按照方法算出来就是冬至日。

然后是朔日(农历初一)。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以“月元余”,如果超过一个月的天数,就减去一个月的天数,剩下的就是总天数。如果剩下的天数超过38,那就是大月,按照方法算出来就是农历初一。

要算某个星在黄道上的位置,先用一年平均天数乘以“中余”,再用一天平均度数乘以剩下的天数,把这两个结果加起来,如果超过一天的度数,就减去一天的度数,剩下的就是星所在的位置。 “中”指的是冬至,“次”指的是春分、夏至、秋分。

计算星在黄道上的日期,方法类似。用一个月的天数乘以“月余”,再用一天的天数乘以剩下的天数,把两个结果加起来,如果超过一个月的天数,就减去一个月的天数,剩下的就是星出现的日期。

要算某个星以后出现的时间,把之前算出来的总天数加到“中元余”或“月元余”上,再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就能算出以后出现的时间。

计算冬至日和星在黄道上的位置,以及农历初一和星出现的日期,方法都和上面一样。

计算早晨和晚上星出现的时间,方法也一样。

最后一步,计算星星的位置。从星第一次出现开始算起,一直算到你要算的那一天,把每天星移动的度数乘以天数,再把这些结果加起来。如果度数有分数,就用分子乘以整数部分,分母作为除数。如果分子分母都有分数,就用分母乘以度数的整数部分,分子作为被除数,然后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最后算出结果。把结果加上星第一次出现时的位置,就能算出星在这一天的位置了。

岁术

首先,咱们得算出这一年是哪一年。 把从上元节开始算到今天的天数算出来,减去整年的天数,剩下的天数就是不足一年的天数。 如果剩下的天数不够一百四十五天,就用一百四十五乘以剩下的天数,再除以一百四十四。 商就是所谓的“积次”,余数就是“次余”。 如果“积次”超过十二,就减去十二,剩下的就是“定次”。 然后,从星纪开始数,“定次”对应的天象位置就是这一年的位置。 最后,用六十去除“积次”,剩下的余数,从丙子开始数,就能知道这一年的太岁是哪一天了。

接下来说一下“赢缩”的问题。古书上说,年份会“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就是说,一年结束的时候,会把一些天数“挪”到下一年,这会影响到鸟类繁殖,周朝和楚国的人都觉得这很不好。 但是,五星的“赢缩”是正常的现象。 如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灾难就大了;稍微超过一点,灾难就小;没超过,那就没事。 “次度”指的是六种天象,分别是:岁、时、日月、星辰。 “辰”指的是日月交汇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看看各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和对应的天象位置。

星纪:从星纪开始算,十二度,对应的是大雪节气。 中间是牵牛星的起始位置,对应的是冬至。 夏朝是十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是正月。 最后到婺女星的七度。

玄枵:从婺女星的八度开始,对应的是小寒节气。 中间是危宿的起始位置,对应的是大寒。 夏朝是十二月,商朝是正月,周朝是二月。 最后到危宿的十五度。

诹訾:从危宿的十六度开始,对应的是立春节气。 中间是营室星的十四度,对应的是惊蛰。 今天是雨水,夏朝是正月,商朝是二月,周朝是三月。 最后到奎宿的四度。

降娄:从奎宿的五度开始,对应的是雨水节气。 今天是惊蛰。 中间是娄宿的四度,对应的是春分。 夏朝是二月,商朝是三月,周朝是四月。 最后到胃宿的六度。

大梁:从胃宿的七度开始,对应的是谷雨节气。 今天是清明。 中间是昴宿的八度,对应的是清明。 今天是谷雨,夏朝是三月,商朝是四月,周朝是五月。 最后到毕宿的十一度。

实沈:从毕宿的十二度开始,对应的是立夏节气。 中间是井宿的起始位置,对应的是小满。 夏朝是四月,商朝是五月,周朝是六月。 最后到井宿的十五度。

鹑首:从井宿的十六度开始,对应的是芒种节气。 中间是井宿的三十一度,对应的是夏至。 夏朝是五月,商朝是六月,周朝是七月。 最后到柳宿的八度。

鹑火:从柳宿的九度开始,对应的是小暑节气。 中间是张宿的三度,对应的是大暑。 夏朝是六月,商朝是七月,周朝是八月。 最后到张宿的十七度。

鹑尾:从张宿的十八度开始,对应的是立秋节气。 中间是冀宿的十五度,对应的是处暑。 夏朝是七月,商朝是八月,周朝是九月。 最后到轸宿的十一度。

话说这寿星啊,它一开始在十二度轸宿(zhěn xiù),这时候是白露节气。到了中点,也就是十度角宿(jiǎo xiù),就到秋分了。夏朝算八月,商朝算九月,周朝算十月,最后到氐宿(dī xiù)的四度就结束了。

大火呢,它一开始在氐宿的五度,这时候是寒露。到中点,也就是房宿(fáng xiù)的五度,就到霜降了。夏朝算九月,商朝算十月,周朝算十一月,最后到尾宿(wěi xiù)的九度就结束了。

接着是析木,它一开始在尾宿的十度,这时候是立冬。到中点,也就是箕宿(jī xiù)的七度,就到小雪了。夏朝算十月,商朝算十一月,周朝算十二月,最后到斗宿(dòu xiù)的十一度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各个星宿的度数:角宿十二度,亢宿九度,氐宿十五度,房宿五度,心宿五度,尾宿十八度,箕宿十一度。

东边一共七十五度。

斗宿二十六度,牛宿八度,女宿十二度,虚宿十度,危宿十七度,营室十六度,壁宿九度。

北边一共九十八度。

奎宿十六度,娄宿十二度,胃宿十四度,昴宿十一度,毕宿十六度,觜宿(zī xiù)二度,参宿九度。

西边一共八十度。

井宿三十三度,鬼宿四度,柳宿十五度,星宿七度,张宿十八度,翼宿十八度,轸宿十七度。

南边一共一百一十二度。

这九章岁,一共是一百七十一岁,算是一个小周期。九个小周期,也就是一千五百三十九岁,算是一个大周期。三个大周期就和一个元周期一样长了。它在牵牛星前面,会前后移动四度五分。一共九个会合周期,因为阳历用九个大周期来计算,所以说有九道。阴历和阳历结合起来,所以月亮的周期是十九道。阳历计算成功,所以九个会合周期就结束了一个周期。四个营(yíng)构成一个易经卦象,所以四年中会余下一年,四个章(zhāng)朔日会余下一天,作为篇首,八十一章就结束了一个统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甲子年,也就是汉朝太初元年。第十个周期是辛酉年。第十九个周期是己未年。第二十八个周期是丁巳年。第三十七个周期是乙卯年。第四十六个周期是壬子年。第五十五个周期是庚戌年。第六十四个周期是戊申年。第七十三个周期是丙午年,这是中间的周期。

甲辰年开始第二个周期。然后是辛丑年,己亥年,丁酉年,乙未年,壬辰年,庚寅年,戊子年,丙戌年,这是第二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年份。

甲申年开始第三个周期。然后是辛巳年,乙卯年,丁丑年,文王四十二年,乙亥年,[微二十六年],壬申年,庚午年,戊辰年,丙寅年,这是第三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年份,也是愍帝(mǐn dì)二十二年。

第一段:

二月初二,癸卯日;十一月辛丑日;二十日己亥日;二十九日丁酉日;三十八日甲午日;四十七日壬辰日;五十六日庚寅日;六十五日戊子日;七十四日乙酉日,这年考中了。

癸未日;辛巳日;己卯日;丁丑日;甲戌日;壬申日;庚午日;戊辰日;乙丑日,这年是秋天。

这段记录的是某人科举考试的日期,从二月初二开始,记录了多次考试的日子,最后在七十四岁那年乙酉日考中了。 后面记录的癸未到乙丑,应该是在中举后的不同日子,可能是记录一些重要日子或者节气。

第二段:

癸亥日;辛酉日;己未日;丁巳日;周公五年;甲寅日;

壬子日;庚戌日;戊申日;元四年;乙巳日,这年是春天。

这段继续记录了更多日子,其中提到了“周公五年”和“元四年”,可能是指某个纪年法下的年份,也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的年号。 最后“乙巳日,这年是春天”说明了这组日期的季节。

第三段:

三月初三,癸未日;十二日辛巳日;二十一日己卯日;三十日丙子日;三十九日甲戌日;四十八日壬申日;五十七日庚午日;六十六日丁卯日;七十五日乙丑日,这年考中了。

癸亥日;辛酉日;己未日;丙辰日;甲寅日;壬子日;庚戌日;丁未日;乙巳日,这年是秋天。

癸卯日;辛丑日;己亥日;丙申日;甲午日;壬辰日;庚寅日;成十二年;丁亥日;乙酉日,这年是春天。

这段和第一段类似,也是记录考试日期,只是月份不同,是三月。 同样也记录了中举后的日子,并分了春、秋两季。 “成十二年”可能是指某个纪年法或者年号。

第四段:

四月初四,癸亥日,初元二年;十三日辛酉日;二十二日戊午日;三十一日丙辰日;四十日甲寅日;四十九日壬子日;五十八日己酉日;六十七日丁未日;七十六日乙巳日,这年考中了。

癸卯日;辛丑日;戊戌日;丙申日;甲午日;壬辰日;己丑日;丁亥日;乙酉日,这年是秋天。

癸未日;辛巳日;戊寅日;丙子日;甲戌日;壬申日,惠三十八年;己巳日;丁卯日;乙丑日,这年是春天。

这段依然是记录考试日期,并指明了“初元二年”和“惠三十八年”,这可能是年号。 同样记录了中举后的日子,并按季节进行了划分。

第五段:

五月初五,癸卯日,河平元年;十四日庚子日;二十三日戊戌日;三十二日丙申日;

四十一日甲午日;五十日辛卯日;五十九日己丑日;六十八日丁亥日;七十七日乙酉日,这年考中了。

癸未日;庚辰日;戊寅日;丙子日;甲戌日;辛未日;己巳日;丁卯日;乙丑日,这年是秋天。

这段是最后一段,依然是记录考试日期,并指明了“河平元年”。 同样记录了中举后的日子,并按季节进行了划分。 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记录了此人多年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日期,以及一些重要的日子。

例如:

1913年,1910年,1907年,1903年,1895年,献上十五年的时光。1908年,1901年,1898年,1893年,孟夏。楚元三年。

六岁那年是1914年,十五岁是1923年,二十四岁是1932年,三十三岁是1941年,四十二岁是1950年,五十一岁是1959年,六十岁是1968年,六十九岁是1977年,七十八岁是1986年,中元节。

1918年,1910年,1907年,1903年,1900年,1908年,1901年,1898年,1895年,季秋。

1920年,1918年,1916年,1914年,炀帝在位二十四年。1911年,1909年,1907年,1905年,康四年。1915年,孟夏。

七岁那年是1918年,始建国三年。十六岁是1927年,二十五岁是1936年,三十四岁是1945年,四十三岁是1954年,五十二岁是1963年,六十一岁是1972年,七十岁是1981年,七十九岁是1990年,中元节。

1920年,1918年,1916年,1914年,1911年,1909年,1907年,1905年,1915年,季秋。

八岁那年是1919年,十七岁是1928年,二十六岁是1937年,三十五岁是1946年,四十四岁是1955年,五十三岁是1964年,六十二岁是1973年,七十一岁是1982年,八十岁是1991年,中元节。

1919年,1923年,1937年,1946年,1955年,1964年,1973年,1982年,1991年,季秋。

九岁那年是1920年,十八岁是1929年,二十七岁是1938年,三十六岁是1947年,四十五岁是1956年,五十四岁是1965年,六十三岁是1974年,七十二岁是1983年,八十一岁是1992年,中元节。

1920年,1929年,1938年,1947年,1956年,1965年,1974年,1983年,1992年,季秋。

这段文字记录了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年份,以干支纪年法记录,并标注了年龄和节气。 从六岁到八十一岁,这些年份,串起了人生的轨迹。 文中提到的“献十五年”、“始建国三年”、“炀二十四年”、“康四年”、“定七年”、“僖五年”等,可能与某些事件或人物有关,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

公元壬寅年、己亥年、丁酉年、乙未年、癸巳年,懿九年,庚寅年、戊子年、丙戌年、甲申年,孟元朔六年。

然后呢,算日子,先定个冬至那天是朔日(农历初一),大余数是39,小余数是61。算的时候,按照规矩来,都从各自的起始数开始算。要算后面的日子,大余数就加39,小余数就加61,一直加到算完81章(古代的一种历法计算单位)。

算篇章的时候,大余数也这么算,小余数就加1。要算到一个周期结束,大余数就加59,小余数加21。 (这段是解释古代历法计算方法,比较专业,口语化表达意义不大,保留原文结构)

接下来说正事儿,《春秋》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来朝见齐昭公,书上说:昭公问郯子少昊氏为什么以鸟为图腾,郯子回答说:“那是我们祖先,我当然知道了。以前啊,黄帝氏以云为纪,所以是云的祖师爷,以云命名;炎帝氏以火为纪,所以是火的祖师爷,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为纪,所以是水的祖师爷,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为纪,所以是龙的祖师爷,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登基的时候,凤凰刚好飞来,所以我们以鸟为图腾,是鸟的祖师爷,以鸟命名。”郯子这番话的意思是,少昊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是共工的后代,共工是太昊的后代,所以他先说黄帝,然后一直往上追溯到太昊。你看《易经》,就能知道伏羲、神农、黄帝他们都是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地当皇帝的。

《易经》上说:“伏羲氏统治天下。”意思是说伏羲继天而王,是所有帝王的祖先,他的德行始于木,所以被称为太昊帝。他发明了网和渔具来捕猎和捕鱼,获取祭祀用的牺牲,所以天下人都称他为伏羲氏。《祭典》上说:“共工氏统领九域。”意思是说,虽然共工有水德,但处在火、木之间,不是按照顺序来的。他靠严刑峻法来巩固统治,所以能统领天下,但不能称王。秦朝也是水德,处在周朝的木德和汉朝的火德之间。周朝人改变了这个顺序,所以《易经》里没记载。

《易经》上又说:“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继位。”意思是说,共工虽然统领九域,但他有水德,却不是按照顺序来的。神农氏以火德继木德之后,所以被称为炎帝。他教导百姓耕种,所以天下人都称他为神农氏。

话说,《易经》上说:“神农氏去世后,黄帝继位。”黄帝是土德,因为火生土嘛。他和炎帝的后代在阪泉大战了一场,最后黄帝赢了,统一了天下。他开始穿戴衣裳,戴上帽子,搞了个轩辕冕,所以天下人都叫他轩辕氏。

接下来是少昊帝,书上说他叫少昊清,这个“清”啊,是黄帝的儿子清阳,他的后代挚继位。少昊是金德,因为土生金。天下人都叫他金天氏。周朝的时候,他们的乐舞什么的都改了,所以《易经》里没记载,就简单地提了一笔。

然后是颛顼帝。书上记载,少昊时期衰落了,九黎族闹事,不守规矩,颛顼帝就接手了,还任命了重黎当官。重黎是苍林昌意之子。颛顼帝是水德,因为金生水。天下人都叫他高阳氏。周朝的时候,他们的乐舞什么的也改了,所以《易经》里没记载,就简单地提了一笔。

再然后是帝喾。书上说,颛顼帝打下的江山,后来传给了帝喾。帝喾是清阳玄嚣的孙子。帝喾是木德,因为水生木。天下人都叫他高辛氏。他儿子帝挚继位,具体当了多少年,书上没说清楚。周朝的时候,他们的乐舞什么的也改了,所以《易经》里没记载,但周朝人还祭祀他呢。

接着是唐尧。书上说,帝喾有四个老婆,其中陈丰生了帝尧,帝尧被封在唐地。因为高辛氏衰落了,天下都归顺了尧。尧是火德,因为木生火。天下人都叫他陶唐氏。他把天下让给了虞舜,还把自己的儿子朱封为诸侯,让他去丹渊住着。尧当了七十年的皇帝。

再然后是虞舜。书上说,颛顼的后代,五代之后是瞽叟,瞽叟生了舜,舜住在虞地妫汭。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舜是土德,因为火生土。天下人都叫他虞舜氏,也叫有虞氏。他把天下让给了禹,还把自己的儿子商均封为诸侯。舜当了五十年的皇帝。

接下来是大禹。书上说,颛顼五代之后是鲧,鲧生了禹,舜把天下禅让给了禹。禹是金德,因为土生金。天下人都叫他夏后氏。夏朝一共传了十七个王,一共四百三十二年。

最后是商汤。书上《汤誓》里记载,汤灭了夏桀。商汤是水德,因为金生水。天下人都叫他商,后来也叫殷。

话说啊,《三统历》里记载,从上古的上元到夏桀被灭,一共过了十四万多岁,那一年正好是大火星当值。古书上说:“大火星,是阏伯的星宿,它记录着商朝的历史。” 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去世的时候,当了十三年的天子。商朝的十二月,乙丑日是朔日,也是冬至。所以《尚书序》里说:“成汤死后,太甲元年,伊尹写了《伊训》。”《伊训》里写着:“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朔日,伊尹祭祀先王,隆重地举行仪式。” 意思就是说,虽然有成汤、太丁、外丙的祭祀服饰,但还是在冬至这天,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先王,以配合上天的旨意,这正是朔日冬至的那一年。 再往后过了九十五年,商朝的十二月,甲申日是朔日,也是冬至,没有闰月,这就是所谓的“孟统”。从夏桀被灭到武王伐纣,一共是六百二十九年,所以古书上说殷商“延续祭祀六百年”。

《殷历》里记载:成汤当政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日是朔日,也是冬至,是六府的首日。到了周公五年,距离夏桀被灭已经过了四百五十八年,比六百二十九少一百七十一岁。 还有人说夏朝用乙丑日作为甲子日来计算年份,这样算下来,就是孟统后的第五个甲子年,癸亥日是朔日,也是冬至。他们认为甲子日是六府的首日,这些说法都不对。总而言之,殷商一共传了三十一位君王,历时六百二十九年。

《四分历》里记载:从上元到夏桀被灭,一共过了十三万多岁,一共经历了八十八个甲子周期,甲子日是六府的首日,在夏桀被灭后一百二十七年。

《春秋历》里记载:周文王在位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日是朔日,也是冬至,是孟统的第二个甲子年。八年后,武王伐纣。

《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商纣。水生木,所以周朝以木德为号,天下称之为周室。

话说啊,《三统》里记载,从上元到商纣王被灭,一共十四万两千一百九岁,那一年是鹑火张宿十三度。文王受命当了九年天子就驾崩了,又过了两年,正好赶上大祥之日,武王就讨伐纣王了。《书序》里也说了:“惟十有一年,武王伐纣,作《太誓》。”当时啊,八百个诸侯都来帮忙。武王灭了商朝后,又过了两年才回师,一共花了十三年。《书序》又说:“武王克殷,以箕子归,作《洪范》。《洪范》篇里也写着:“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从文王受命到这十三年,那一年还是鹑火星宿当值,所以《传》里说:“岁在鹑火,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武王伐纣的军队第一次出发,是在殷历十一月戊子日,太阳在析木星箕宿七度,《传》里说:“日在析木。”那天晚上,月亮在房宿五度,房宿是天上的四匹马,所以《传》里说:“月在天驷。”三天后,到了周历正月辛卯朔,辰星在斗宿前面一度,也就是斗柄的位置,《传》里说:“辰在斗柄。”第二天壬辰,早晨的启明星出现了。癸巳日,武王正式出征,丙午日回师,戊午日到达孟津。孟津离周朝九百里,军队每天走三十里,所以三十一天就到了。第二天己未是冬至,启明星和婺女星一起隐没,经过建星、牵牛星,一直到婺女星天鼋的头顶,《传》说:“星在天鼋。”《周书·武成》篇里写道:“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序》里说:“一月戊午,师度于孟津。”

到了庚申日,是二月初一。过了四天,癸亥日,到达牧野,晚上摆好阵势,甲子日拂晓就开战了。《外传》里说:“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武成》篇里写着:“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那一年啊,闰月多余了十八天,正赶上大寒节气,在周历二月己丑日那天是月末,第二天闰月庚寅日是初一。三月二日庚申是惊蛰。四月己丑是朔日,也就是死霸。死霸是朔日,生霸是望日。这月甲辰是望日,乙巳日是旁日。《武成》篇里写道:“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文王十五岁生下武王,受命九年驾崩,四年后武王灭了商朝。武王灭商那年他八十六岁,七年后驾崩。《礼记·文王世子》里说:“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武王当了十一年天子,周公摄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日是冬至,《殷历》算作六年戊午年,距炀公七十六岁,是孟统二十九章的开头。两年后,到了周公摄政第七年,“复子明辟”那一年。那年二月乙亥是朔日,庚寅是望日,过了六天是乙未日。《召诰》里说:“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又过了三月甲辰是朔日,三天后丙午日。《召诰》里说:“惟三月丙午朏。”古文《月采》篇里说“三日曰朏”。那年十二月戊辰是月末,周公还政。《洛诰》篇里说:“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命作策,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成王元年正月初一,那天是己巳,这一年周成王命令伯禽去鲁国当国君。过了三十年,四月初一,是庚戌,十五日是甲子,鲁庄公霸出生了。《顾命》里就记载了这事儿:“惟四月哉生霸,王有疾不豫,甲子,王乃洮沬水”,就是说成王这天病了,在洮沬水边洗漱,然后写下了《顾命》。第二天乙丑,成王就死了。康王十二年六月初一,是戊辰,三天后庚午,这天《毕命丰刑》里写道:“惟十月有二年六月庚午朏,王命作策《丰刑》。” 这意思是说,康王在这一天颁布了《丰刑》这部法令。

《春秋》和《殷历》都用殷历来纪年,鲁国从周昭王之后就丢了好多年的准确记录。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周公、伯禽之后的记载来推算。鲁国的国君伯禽,当了四十六年的国君,到康王十六年去世了。《史记》里说“燮父、禽父并事康王”,意思是说晋侯燮和鲁公伯禽同时侍奉康王。伯禽死后,他的儿子考公继位,当了四年国君,然后是炀公熙继位。炀公在位二十四年,正月初一,丙申,那天也是冬至,《殷历》上说是丁酉,距离微公即位还有七十六年。

《史记》记载,炀公当了六十年的国君,之后是他的儿子幽公宰继位。幽公当了十四年国君,然后是微公茀继位。微公在位二十六年,正月初一,乙亥,那天也是冬至,《殷历》上说是丙子,距离献公即位还有七十六年。

《史记》记载,微公当了五十年的国君,之后是他的儿子厉公翟继位。厉公当了三十七年国君,然后是献公具继位。献公在位十五年,正月初一,甲寅,那天也是冬至,《殷历》上说是乙卯,距离懿公即位还有七十六年。

《史记》记载,献公当了五十年的国君,之后是他的儿子慎公执继位。慎公当了三十年的国君,然后是武公敖继位。武公当了两年国君,之后是他的儿子懿公被继位。懿公九年,正月初一,癸巳,那天也是冬至,《殷历》上说是甲午,距离惠公即位还有七十六年。

懿公当了九年国君,然后他哥哥的儿子柏御继位了。《世家》上是这么记载的。柏御当了十一年国君,他的叔叔孝公又继位了。《世家》上也是这么写的。孝公当了二十七年国君,他的儿子惠公继位。《世家》记载,惠公在位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殷历》上说是癸酉,距离釐公即位已经七十六年了。

惠公当了四十六年国君,他的儿子隐公继位。《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从伯禽到春秋时期,一共三百八十六年。

春秋时期,隐公当了十一年国君,之后桓公继位。《春秋》里是这样记载的。这一年距离武王伐纣已经四百年了。《春秋》记载,桓公当了十八年国君,他的儿子庄公继位。庄公当了三十二年国君,他的儿子愍公继位。《春秋》记载,愍公当了两年国君,之后釐公继位。釐公在位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历》上说是壬子,距离成公即位已经七十六年了。

这一年距离上元已经十四万二千五百七十七年了,孟统纪年的五十三章开头就是这一年。所以《春秋传》里说:“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当时还有童谣说:“丙子之辰,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卜偃说:“大概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吧?丙子日,太阳在尾宿,月亮在策宿,鹑火在正中间,一定是那个时候。” 十二月丙子,晋国灭了虢国。 算日子的人用的是夏历,所以周历的十二月相当于夏历的十月。这一年,岁星在心宿(大火)。所以《春秋传》里说晋侯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逃到了狄国。董因说:“国君您这次出逃,正赶上岁星在心宿(大火)。”

十二年后,釐公十六岁那年,岁星在寿星宿。《春秋传》记载: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路过卫国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食物。子犯说:“这是上天赐予的,十二年后,一定能夺回这片土地。岁星再次在寿星宿的时候,一定能得到诸侯的支持。”八年后,釐公二十四年那年,岁星在实沈宿,秦穆公接纳了他。《春秋传》记载:董因说:“国君您是在辰星出现的时候出逃的,而现在岁星在参宿,一定能得到诸侯的支持。”

《春秋》记载,釐公当了33年国君,之后是文公继位。文公元年,距离辛亥年冬至已经过去了29年。那一年闰月在十三,正值小雪节气,闰月应该在十一月之后,却出现在三月,所以《春秋传》说:“这违背了礼制。”五年后,闰月在十,那一年没有闰月,却硬是加了一个闰月。闰月是为了调整朔日(农历每月初一)的,没有闰月却硬要加,而且也没有按照规定报告朔日,所以《春秋经》说“闰月不告朔”,意思是说,这个月不应该存在。《春秋传》也说:“不告朔,这违背了礼制。”

《春秋》记载,文公当政18年后,宣公倭继位。

《春秋》记载,宣公当政18年后,成公黑肱继位。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殷历》却说是辛卯,距离定公七年已经过去了76年。

《春秋》记载,成公当政18年后,襄公午继位。襄公在位27年,距离辛亥年已经过去了109年。九月乙亥朔,这是建申之月(指农历九月初一在申日)。鲁国的史官记载:“十二月乙亥朔,发生了日食。”《春秋传》解释说:“冬十一月乙亥朔,发生了日食,这时辰在申,掌管历法的官员搞错了,又错过了两次闰月。”意思是说,当时实际执行的是十一月,没有仔细核对节气,没有根据天象来考证。襄公28年,距离辛亥年过去了110年,那一年是星纪年,所以《春秋经》记载“春天没有冰”。《春秋传》解释说:“那一年是星纪年,却淫雨不断。”襄公30年是娵訾年,31年是降娄年。这一年距离辛亥年已经过去了113年,二月有癸未日。从文公十一年在承匡会盟那年夏历正月甲子朔算起,一共是445个甲子,多出20天,一共是26660天。所以《春秋传》记载:绛县老人说:“我出生那年是正月甲子朔,到现在已经445个甲子了。我的余生,还剩下三分之一。”师旷说:“郤成子在承匡会盟那年,距今已经73年了。”史赵说:“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这就是天数。”士文伯说:“那么就是26660天了。”

《春秋》记载,襄公当了三十一年国君,然后是昭公稠继位。昭公当政八年,那年是析木年,十年是颛顼之虚年,也就是玄枵年。昭公十八年,距离辛亥年已经一百三十一年了,五月里出现了丙子、戊寅、壬午这几个日子,傍晚开始看到火光,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出现了火灾。昭公二十年春天,正月,距离辛亥年已经一百三十三年了,这是辛亥年之后第八章的开头。正月初一,己丑日,冬至这天,漏算了闰月。所以《春秋传》里说:“二月己丑,日南至。” 昭公三十二年,那年是星纪年,距离辛亥年已经一百四十五年,多算了一个闰月。所以《春秋传》里说:“越国赶上了好年景,吴国去打它,一定会自食恶果。”

《春秋》又记载,昭公当政三十二年后,定公宋继位。定公七年,正月初一,己巳日,冬至这天,《殷历》却说是庚午日,距离元公继位已经七十六年了。

《春秋》记载,定公当政十五年后,哀公蒋继位。哀公十二年冬天,十二月,星星流火,但这可不是建戌月该有的景象。这个月还有很多蝗虫,所以《春秋传》里说:“火隐伏了之后,冬眠的虫子都该出来了,现在火还西流,掌管历法的官员弄错了。” 《诗经》里说:“七月流火”。《春秋》记载,哀公当政二十七年。从《春秋》开始到哀公十四年,一共是二百四十二年。

鲁国哀公在位十三年后把王位让给了邾国,他的儿子悼公继位,国家安定。悼公在位三十七年,他的儿子元公继位。元公在位四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根据殷历是己酉年,距离康公在位七十六年。元公在位二十一年,他的儿子穆公继位,国力强盛。穆公在位三十三年,他的儿子恭公继位。恭公在位二十二年,他的儿子康公继位。康公在位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根据殷历是戊子年,距离缗公在位七十六年。康公在位九年,他的儿子景公继位。景公在位二十九年,他的儿子平公继位。平公在位二十年,他的儿子缗公继位。缗公在位二十二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根据殷历是丁卯年,距离楚元王在位七十六年。缗公在位二十三年,他的儿子顷公继位。史书上记载,顷公在位十八年,也就是秦昭王在位五十一年的那一年,秦国灭掉了周朝。周朝一共经历了三十六位天子,共计八百六十七年。

秦昭襄王当了五年没有天子的“伯”,孝文王在位一年。孝文王元年,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鲁顷公成了平民百姓,周朝灭亡后,六国也相继灭亡。庄襄王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国从昭襄王到二世,一共五位君主,共四十九年。

汉高祖刘邦,他的事迹记录在《纪》里,他打败秦朝,继承了周朝的正统。木生火,所以汉朝以火德为象征,天下称之为“汉”。从上古元年算起,已经十四万三千二十五年了,这一年岁星在东井二十二度,鹑首六度的位置。所以《汉志》上说:这一年岁星在东井,名为敦牂,太岁在午。汉高祖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是楚元王在位三年的那一年。根据殷历,这一年是丙午年,距离汉高祖元朔七十六年。根据史书记载,高祖皇帝在位十二年。

惠帝的事迹记录在《纪》里,他即位七年。

高后的事迹记录在《纪》里,她临朝称制八年。

文帝在位前十六年,后七年,他的事迹记录在《纪》里,他一共在位二十三年。

景帝在位十六年,一共分成了前七年、中间六年和后三年,这三个时期分别有对应的史书记录,合起来就是《景帝纪》。

汉武帝时期,建元、元光、元朔这三个年号,每个都用了六年。在元朔六年十一月甲申朔旦冬至这天,《殷历》却说是乙酉年,这距离汉朝初元元年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之后是元狩、元鼎、元封,每个年号也都是六年。到了汉历太初元年,距离上古传说中的上元元年已经过去了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太初元年的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天,岁星位于星纪婺女六度,所以《汉书·天文志》里记载说这一年叫做“困敦”,正月里岁星出现在婺女星宿。武帝之后,太初、天汉、太始、征和每个年号都用了四年,之后再加两年,他一共在位五十四年,也有对应的《武帝纪》。

昭帝在位十三年,始元、元凤两个年号各用了六年,元平年号用了一年,也有对应的《昭帝纪》。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这六个年号,每个都用了四年,黄龙年号用了一年,也有对应的《宣帝纪》。

元帝在位十六年,初元二年十一月癸亥朔旦冬至这天,《殷历》认为是甲子年,本想以此作为纪年的开始,但那年十月发生日食,并非吉利的日子,所以不能作为纪年的开始。这年距离建武元年已经过去了七十六年。初元、永光、建昭这三个年号各用了五年,竟宁年号用了一年,也有对应的《元帝纪》。

成帝在位二十六年,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这六个年号,每个都用了四年,绥和年号用了两年,也有对应的《成帝纪》。

哀帝在位六年,建平年号用了四年,元寿年号用了两年,也有对应的《哀帝纪》。

平帝在位期间,也有对应的《平帝纪》。他只在位五年,就去世了。之后,宣帝的玄孙刘婴继位,史称孺子婴。孺子婴在位期间也有对应的史书记录。新都侯王莽先是以摄政王的身份执掌朝政三年,之后篡夺了汉朝的帝位,建立了新朝,自称“新室”。新朝一共存在了十四年,分别为始建国五年、天凤六年、地皇三年,这三个时期都有对应的史书记录。

更始帝刘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恢复了汉朝,但他只做了两年皇帝,之后被赤眉军推翻,赤眉军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从汉朝建立到更始二年结束,一共经历了两百三十年。

光武帝写了一本书叫《纪》,书里记载了他作为景帝之后、高祖九世孙,受命于天,中兴汉室的经过。他改元为建武,那一年是鹑尾星宿张宿当值。建武三十一年,也就是中元二年,他当皇帝已经三十三年了。

话说光武帝这本《纪》,详细记录了他如何从乱世中崛起,最终恢复汉朝的辉煌。 他可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血脉正统,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重要的! 改元建武,寓意着重建武功,这名字起得也够霸气! 建武三十一年,也就是中元二年,他当皇帝已经三十三年了,想想这三十三年,从颠沛流离到一统天下,这经历,啧啧啧,真是传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