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宣皇帝有五个儿子。许皇后生了孝元帝,张婕妤生了淮阳宪王刘钦,卫婕妤生了楚孝王刘嚣,公孙婕妤生了东平思王刘宇,戎婕妤生了中山哀王刘竟。

淮阳宪王刘钦,元康三年被立为王,他母亲张婕妤很受宣帝宠爱。霍皇后被废后,皇上想立张婕妤为皇后。过了一段时间,因为霍氏家族想害皇太子,皇上就重新在后宫里挑选那些没有生育过孩子而且谨慎小心的人选,最后立了长陵王婕妤为皇后,让她抚养太子。这位皇后不受宠,很少能见到皇上,只有张婕妤最受皇上恩宠。而淮阳宪王长大后,喜欢读经书和法律,聪明能干,很有才华,皇上非常喜欢他。太子为人宽厚仁慈,喜欢儒家学说,皇上经常感叹淮阳宪王,还说:“这才是我的儿子啊!”皇上经常想立张婕妤为皇后,让宪王继承皇位,但是考虑到太子是从微贱的地位一步步走上来的,皇上年轻时也比较依赖许氏家族,而且许皇后去世后,太子很早就失去了母亲,所以皇上不忍心废掉太子。过了很久,皇上听说前任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在朝中口碑很好,于是召见韦玄成,任命他为淮阳中尉,想以此来影响淮阳宪王,让他身边有位推崇谦让的臣子辅佐,这样太子也就安全了。宣帝去世后,元帝即位,就派宪王去封国了。

话说,张婕妤已经去世了,宪王的外祖母那边,他的舅舅张博和兄弟三人每年都去淮阳探亲,每次都能得到宪王的赏赐。后来宪王上书朝廷,想把张家外戚迁到自己的封地。张博却上书回绝了,说自己想留在坟墓旁守着,不愿意搬家。宪王心里很不高兴。

后来张博去淮阳,宪王赏赐他的东西很少。张博就说:“我替您管理着几百万的财产,希望王爷能帮我把账目给结清了。”宪王没答应,张博就辞别了。张博的弟弟张光担心宪王遇到厉害的人物后会改变主意,就劝张博写信给宪王,请求宪王告老还乡。宪王于是派人送了五十斤黄金给张博。张博很高兴,回信感谢宪王,还用尽了各种好话夸赞宪王,并且说:“现在朝廷上没有贤臣,灾祸频发,让人寒心。老百姓都盼着大王您能出山,大王您为什么安于现状,不去朝中辅佐皇上呢?” 他还让弟弟张光多次劝说宪王接受他的建议,让他在京城里游说那些有权势的大臣,为宪王求取入朝的机会。可是宪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后光要到长安去了,跟赵王告辞,又说:“我想尽力跟平原君一起,帮您请求朝廷召见您。”赵王当天就到了长安,可以借助平阳侯的关系。

后光把赵王想请求朝廷召见的消息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知道了赵王的心意有所松动,又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我幸亏得到您的信任,多次进献愚笨的计策,您也没采纳。我打算北上游历燕赵,想沿途考察各地,寻找隐居的贤才。听说齐国有个叫驷先生的人,精通《司马兵法》,是难得的大将之才,我已经拜访了他,并趁机向他请教五帝三王治国的根本之道,他的见解非常独特,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现在边境不安,天下动荡,没有这样的人才,恐怕难以安定局面。我还听说在北海边上有个贤人,世代难遇,但很难把他请来。如果能找到这两个人并推荐给您,也是一件很大的功劳。我希望能立刻赶往西方,帮助汉朝解决危机,但是我没有钱财来打点关系。赵王派使者送来牛酒,还有三十斤黄金犒劳我,我都没接受;他又派人来说想把公主嫁给我,聘礼是二百斤黄金,我也没答应。正巧收到您的信,说您已经派后光西去,和我一起努力请求朝廷召见您。我本来以为自己被您抛弃了,没想到您竟然回心转意,以如此诚挚的态度对待我,我愿意赴汤蹈火,报答您的恩情。朝廷的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您只要肯稍微指点一下,让我尽力效劳,就像汤、禹那样成就一番大业就可以了。驷先生学识渊博,各种书籍无所不有,想知道您喜欢什么,好让我及时呈献给您。”

赵王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回信给平原君说:“你真是幸运啊,还能得到我的关照,你的心肠真好,能想出这么好的计策,并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我了,虽然我也不是什么聪明人,但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现在就派官吏替你偿还欠款二百万。”

那时候,博的的女婿京房,因为他精通《易经》的阴阳之理,很受皇帝宠信,经常被召见谈论国事。他自己觉得被石显、五鹿充宗这些人排挤,很多计划都无法实施,就经常跟博诉说这些苦衷。博一直想在淮阳王面前炫耀一番,于是就把京房说的那些灾异预言,以及皇帝召见时私下说的密语,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拿给淮阳王看,以此证明自己的说法是真的,然后骗他说:“我已经见过中书令石君了,他答应只要给他五百斤黄金,就能让我上朝面见皇上。那些贤明的圣人处理政事,总是考虑功劳而不计较花费。就像当年大禹治水,百姓虽然劳苦,但工程完成后,却让后世万代都受益。现在听说陛下您还没到四十岁,牙齿就开始脱落,太子年纪又小,奸佞小人当道,阴阳失调,百姓因为疾病、瘟疫、饥荒而死的人差不多有一半,这危害几乎不亚于当年的洪水。大王您要是想拯救天下,想建立不世之功,怎么能对此置之不理呢?我已经和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儒商量好了,要替大王您上奏章,陈述利害安危,指出各种灾异,大王您先亲自去一趟朝廷,先把您的想法说给皇上听,然后再上奏章,皇上一定会很高兴的。事情成功之后,大王您就有了周公、邵雍那样的名声,那些奸邪小人就会被清除,朝中大臣也会改变态度,您的功德将无人能比,梁国、赵国的恩宠也会都归于大王,您的外家也会跟着富贵起来,还用得着去考虑那点钱吗?”

淮阳王听了很高兴,回信给博说:“前些日子朝廷下诏,禁止诸侯前来朝见,我心里正纳闷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素来就有颜回、冉耕那样的品德,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子贡那样的口才,卞庄子那样的勇气,这四种才能集于一身,是世上少有的。既然你已经开了个好头,希望你能把这件事办成。请求朝见,是正大光明的事,为什么要送钱呢?”博回复说:“我已经答应石君了,必须给他钱才能办成这件事。”于是淮阳王给了博五百斤黄金。

老房出任郡守之前,跟身边的人告别,把这事儿跟他们说了。结果,房某人把宫里的那些话给泄露了出去,还跟他的兄弟张博一起,误导诸侯王,诽谤朝政,耍尽了小聪明,干尽了坏事,都被抓进监狱了。有关部门上奏要抓淮阳王,皇上不忍心治他的罪,就派谏议大夫王骏带着圣旨去见淮阳王。

圣旨上写着:“皇帝问候淮阳王。有关部门奏报说,王舅张博多次给您写信,诋毁朝政,诽谤皇帝,夸赞诸侯,还搬出周朝、商汤来迷惑您,说的话极其恶毒,简直是悖逆无道。您不但没把这事儿上报,反而给了他很多钱,还对他好言好语,这罪过可是大到无法饶恕的啊!朕心里很难受,替您感到担忧。追根究底,这些祸事都是张博惹出来的,但您自己心里,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啊。朕已经下令有关部门不要追究您的责任了,派谏议大夫王骏来转达朕的意思。《诗经》里不是说了吗?‘靖恭尔位,正直是与。’您要好好努力啊!”

皇上指着淮阳王说:“礼仪规定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考察他们的德行,表示对天子的尊重。再说,您没读过《诗经》吗?《诗经》里说:‘让鲁国诸侯辅佐周朝。’现在您舅舅张博多次给您写信,信里说的全是悖逆的话。您幸亏接受了皇上的诏书,懂些经书典籍,知道诸侯的名誉不应该越界。天子恩泽普施,德行遍布朝野,而您却听信张博的胡言乱语,给了他很多钱财,相互勾结,这可是最大的不忠啊!按照规矩,诸侯王在京城犯了罪,不管罪行大小,即使不被处死,也必定会被降职贬官,从来没有只是被放过就算了的。现在圣上赦免了您的罪过,又怜悯您糊涂失策,忘记了根本,被张博迷惑了,还特地派人送来诏书,让谏大夫向您详细解释圣上的意思,这殷勤的恩情,哪里能估量得了!张博他们犯的罪行很大,是大家共同谴责的,是法律不容赦免的。从今以后,您不要再为张博他们操心了,要和他们划清界限。《春秋》的道理,就能让人改过自新。《易经》说‘借助白茅祭祀,就没有灾祸’,意思是臣子要改过自新,洁身自好来侍奉皇上,才能免于灾祸。您要认真记住,谨慎小心,只想着怎样悔过自新,弥补过错,报答皇上的厚恩。这样,您才能长久富贵,社稷才能安定。”

淮阳王吓得赶紧摘下帽子,磕头谢罪说:“我在封地做藩王,行为不端,罪过很多,陛下却没忍心治我的罪,还给了我这么大的恩典,派使者来详细解释道理,教导我如何守好封地。我想到张博的罪行更严重,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我愿意痛改前非,遵从圣上的诏书。我再次叩头谢罪,死不足惜。”

张博和他的兄弟三人都被处死了,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被流放到边疆。

到了成帝即位的时候,因为淮阳王是成帝的叔父,所以皇帝特别敬重他,优待他,比其他诸侯国都不同。淮阳王上书陈述张博的事情,说张博的家人被流放,受到了石显等人的侵害,请求把张博的家人接回来。丞相和御史又弹劾淮阳王说:“以前你和张博私下书信往来,内容不符合诸侯王的身份,蒙受恩典没有被追究,这件事发生在赦免之前。你没有悔过自新,反而还提起这件事,自以为是,违背了藩臣的礼仪,不敬。”皇上再次开恩,准许淮阳王把被流放的张博家人接回来。

三十六年,他死了。他儿子,也就是文王玄,当了王,过了二十六年也死了。然后他儿子演继位,结果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楚王这支就断子绝孙了。

楚孝王嚣,在甘露二年被封为定陶王,三年后搬到楚国去了。到了成帝河平年间,他进京朝见皇帝,结果路上病倒了。皇帝听说后很同情他,还下了一道圣旨,说:“我听说过‘天地万物之中,人最为贵重,人的行为没有比孝顺更大的了’。楚王嚣一向孝顺仁慈,在楚国二十多年,一点儿不好的传闻都没有,我很欣赏他。现在他得了重病,快要不行了,他心里肯定很痛苦,想着‘唉,这就是命啊!这样好的人,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呢!’我很同情他啊。一个人品行端正,却默默无闻,那国家要靠什么来振兴呢?《尚书》里不是说了吗?‘用德行来彰显你的善行’。现在是正月,我下令让他儿子勋和一个男仆一起到广戚县,封他儿子勋为广戚侯,给他四千三百户人家。”第二年,楚孝王嚣死了。他儿子怀王文继位,一年后也死了,没留下儿子,楚王这支又断了。第二年,成帝又立了怀王的弟弟,平陆侯衍为王,叫思王。过了二十一年,思王死了,他儿子纡继位,王莽篡汉时,这支也绝后了。

一开始,成帝的时候又立了纡的弟弟景为定陶王。广戚侯勋死了,被追封为炀侯,他儿子显继位。平帝死了,没儿子,王莽就立了显的儿子婴为孺子,让他侍奉平帝的皇后。王莽篡位后,把婴封为定安公。汉朝灭了王莽后,更始帝在位的时候,婴在长安。平陵方望这些人懂点天文,觉得更始帝肯定要失败,而婴本来就该当皇帝,于是他们一起起兵,把婴拥立为皇帝,在临泾。更始帝派丞相李松去打败了婴,把他杀了。

东平思王宇,在甘露二年被封为王。元帝即位后,他就到封地去了。他这个人很张扬,还干了不少坏事,犯了法,但因为是皇帝的至亲,所以被赦免了,但是他的老师傅却因此被牵连治罪了。

话说东平王在宫里待久了,跟太后关系处得不好,太后就写信给皇上告状,请求去杜陵园养老。皇上就派太中大夫张子蟜拿着圣旨去训斥东平王,圣旨上说:“皇帝问候东平王。听说啊,孝敬父母比什么都重要,忠于君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诸侯当政不能骄傲自大,要尽孝道,要节俭谨慎,才能保住富贵,保住江山社稷。现在听说王你自身有所不足,朝中也不和谐,流言蜚语满天飞,坏话都是从家里传出来的,朕很担心你啊!《诗经》里不是说了吗:‘不要忘记你的祖先,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美德,永远遵循天命,才能自求多福。’朕觉得你正值壮年,却忽视道德修养,心思有所偏颇,不听忠言,所以才派太中大夫张子蟜来告诉你朕的意思。孔子说:‘犯了错误还不改正,这才真是错误。’你好好想想吧,别违背朕的意思。”

皇上又特地写了圣旨给太后,说:“皇帝让官员们向东平王太后问好。朕听说啊,太后您对东平王有点不够关心。家庭和睦是最大的福气,家庭不和是最大的祸患。东平王从小就位居高位,年纪轻轻,学问又少,对臣下态度傲慢,也不体谅太后,这样下去,能不出错吗?除非是圣人!古话说:‘父亲为儿子隐瞒过错,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太后您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仔细想想。在家里,母子之间,血脉相连,骨肉亲情,怎么能轻易忽视呢!怎么能轻易忽视呢!以前周公教育伯禽说:‘没有大过错,就不要抛弃旧人,不要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连旧人的情分,尚且能容忍一些小过错,更何况是母子呢!朕已经派人去劝诫东平王了,如果他悔过认错,太后您就宽宏大量地原谅他,以后他应该不敢再犯了。太后您要保重身体,少操心,注意保养。”

哎,字惭这小子啊,他给使者深深地磕头,说自己罪该万死,请求皇上开恩,让他重新做人。皇上又下令给傅丞相说:“人啊,都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德,可是一旦年纪小,或者长大后,耳朵眼睛都被贪欲牵着走,这五常之德就渐渐消失了,邪念就滋生了,感情混乱了本性,利益超过了道义,最后还能保住家业的,可真是少之又少啊!现在这王莽,年纪轻轻就富贵了,又长得强壮有力,接受的老师教诲少,见识也少,从前那些行为,根本就不是《五经》里说的正道,居然还敢以打猎为名,违背礼法,真是岂有此理!”

过了二十年,元帝驾崩了。王莽跟身边的近臣信等人说:“汉朝的大臣们觉得皇帝年纪小,治理不了天下,他们觉得我懂些法律条文,想让我辅佐皇帝。可我一看那些尚书们每天早起晚睡,累死累活的,要让我来干,我也干不了啊!现在天气又热,那些县官们年轻,穿的衣服都不知道放哪儿,我真是太难了!” 到了下葬的地方,王莽哭了三次,然后喝酒吃肉,老婆妾侍都陪在他身边。以前有个姬妾叫朐臑,以前很受宠,后来疏远了,王莽就经常叹息,对着天哭喊。王莽知道了,就骂朐臑是家奴,把她赶到偏僻的巷子里,狠狠地打了她一顿。朐臑偷偷地写信揭发王莽的过错,还多次让家人去告发他。王莽知道了,就把朐臑给勒死了。有关部门奏请逮捕王莽,皇上就下令削去他樊县和亢父县的封地。

三年后,皇帝下令给有关部门说:“我听说,仁爱要从亲人做起,这是古时候的道理啊。以前东平王犯了错,有关部门请求废了他的爵位,我都不忍心。他们又请求削减他的封地,我也不敢擅自做主。可是对于王莽的至亲,他从来没有忘记。现在听说王莽改过自新,尊崇学习经书,亲近仁人志士,不再追求非法的东西,也不再用奸邪的小人,我很高兴啊!书上不是说了吗?‘早晨犯错,晚上改正’,君子是可以原谅他的。就把他以前被削去的樊县和亢父县的封地,恢复原状吧!”

后来东平王上朝,上书请求赐予诸子百家著作和《史记》。皇上把这事儿交给大将军王凤去处理。王凤说:“我听说诸侯朝见天子,是为了学习典章制度,端正礼仪法度,不该说些没规矩的话。现在东平王您好不容易来朝见,不琢磨着怎么谨慎小心,防止犯错,却要索要这些书,这根本就不是朝见该有的样子。诸子百家的书,有些是违背经书经典的,根本不是圣人说的;有些是讲鬼神、迷信怪力的;《史记》里记载着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的权谋诡计,还有汉朝初年谋臣的奇谋妙策,以及天象灾异、地理险阻等等,这些东西对诸侯王来说都不合适,不能给他。拒绝他的理由应该是这样的:‘《五经》是圣人制定的,天下万事万物都记载在里面了。您喜欢学习圣贤之道,您的老师和辅佐大臣都是儒生,每天都在研读经典,这些就足够您修身养性,端正思想了。那些细枝末节的辩论,那些不通用的旁门左道,那些会让人迷失方向的歪理邪说,这些都不值得您去关注。对经书经典有益的东西,您才应该重视。’”王凤的奏对说完,皇上就按照他的意见办了,没给东平王书。

东平王在位三十三年后去世了,他的儿子炀王刘云继承王位。哀帝时期,无盐县危山上的泥土自己隆起,像车道一样,瓠山上的石头也自己竖了起来。刘云和他的后代都去祭拜这些石头,还修建了石像,模仿瓠山立石的样子,用草绳捆绑着,一起祭祀。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人伙同受宠的宦官董贤,一起告发刘云。当时哀帝身体不好,脾气很差,这事儿就交给有关部门调查,把刘云和他的后代抓起来审问,说他们指使巫师傅恭、婢女合欢等人祭祀诅咒皇上,想让刘云当皇帝。刘云还和懂灾异预兆的高尚等人一起观测星象,说皇上的病肯定好不了,自己将来会得到天下。那些石头立起来,是宣帝要兴起刘氏家族的预兆。有关部门请求处死刘云,皇上就下令把他废黜,流放到房陵。刘云自杀身亡,他的后代也被处死了。刘云在位十七年,东平国被撤销。

元始元年,王莽想篡夺哀帝的权力,就向太皇太后上奏,让刘云的儿子刘开明当东平王,又立思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刘开明当了三年王就死了,没有儿子。于是又立刘开明的哥哥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匡为东平王,继承刘开明的爵位。王莽摄政的时候,东郡太守翟义和严乡侯刘信密谋起兵诛杀王莽,拥立刘信为皇帝。结果兵败,都被王莽杀掉了。

中山哀王竟,一开始在公元前7年被封为清河王。三年后,他被迁到中山国,不过因为年纪太小,所以一直没去上任。公元前6年,他在住所去世了,葬在杜陵,没有留下儿子,这一支就断了。他母亲太后后来就住在娘家戎氏那边。

孝元皇帝有三个儿子。皇后王氏生下了孝成帝,傅昭仪生下了定陶共王刘康,冯昭仪生下了中山孝王刘兴。

定陶共王刘康,在公元前25年被封为济阳王。八年后,迁到山阳国,又过了八年,又迁到了定陶。这孩子从小就讨人喜欢,长大后多才多艺,还擅长音乐,孝元皇帝对他特别看重。他母亲傅昭仪也很受宠,差点就当上了皇后和太子妃。这些事都记载在《元后传》和《史丹传》里。

成帝即位后,因为之前他父亲孝元皇帝就对他特别照顾,所以比其他诸侯王待遇要好得多。公元前10年,他去世了,儿子刘欣继承了王位。公元前15年,成帝没有儿子,就把刘欣召进宫来立为皇太子。成帝觉得太子要继承大统,不能顾及私情,所以又把楚思王刘景的儿子立为定陶王,以奉养共王刘康的遗孀。成帝死后,太子刘欣即位,就是后来的孝哀帝。他当了二年皇帝,就追尊共王刘康为共皇帝,在京城给他建了寝庙,按照宗法制度排列,规格跟孝元帝一样。同时,把定陶王刘景迁到信都国当王。

中山孝王刘兴,公元前7年被封为信都王。十四年后,迁到中山国。当初成帝要立太子的时候,御史大夫孔光认为《尚书》里记载殷朝的制度是兄终弟及,而中山王是孝元皇帝的儿子,应该立他为太子。但是成帝觉得中山王能力不行,而且兄弟之间不能互相祭祀,所以没同意。王氏外戚和赵昭仪都希望立哀帝为太子,所以最后就立了哀帝。于是,皇帝封孝王的舅舅冯参为宜乡侯,又增加了孝王的封地,以安抚他的情绪。公元前10年,中山孝王去世了,儿子刘衎继承了王位。七年后,哀帝去世,没有儿子,于是就召中山王刘衎入京即位,就是后来的平帝。太皇太后认为平帝是成帝的孙子,所以就立了东平思王孙子、桃乡顷侯的儿子刘成都为中山王,以奉养中山孝王的遗孀。到了王莽篡汉的时候,这一支也断了。

话说,人们都夸赞汉孝元皇帝的后代子孙遍布天下,可偏偏他的孙子辈就绝后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淮阳宪王当时在诸侯中算是比较聪明、有见识的了,可是却被张博给诱骗了,差点儿走上邪路。 古诗里说“贪人败类”,这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

这淮阳宪王啊,他虽然聪明,但还是被张博给忽悠瘸了,差点儿就干出些不靠谱的事儿来。这就像古诗里说的那样,贪婪的人最终都会自毁前程,这道理啊,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你看,汉孝元皇帝的后代虽然一度很兴盛,遍布天下,可到孙子辈就断了香火,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啊,真是天意弄人!

“赞曰:孝元之后,遍有天下,然而世绝于孙,岂非天哉!淮阳宪王于时诸侯为聪察矣,张博诱之,几陷无道。《诗》云“贪人败类”,古今一也。” 这段话总结得挺到位,既感叹了汉孝元皇帝后代的兴衰,又点明了淮阳宪王差点儿被张博带坏的原因,最后还用古诗总结了贪婪的危害,真是让人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