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王莽改名叫乐平。户口数是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户,人口是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人。郡里一共九个县:武都县,东汉水和氐道水在这里汇合,东汉水又叫沔水,流经江夏,被称为夏水,最终流入长江。天池这个大湖就在武都县的西边。王莽把武都县改名叫循虏。上禄县,是条老路,王莽改名叫善治。还有河池县、泉街县,泉街县的河流往南流到沮水,再流入汉水,全长五百二十里。王莽把泉街县改名叫乐平亭。平乐道、沮水,沮水发源于东狼谷,往南流到沙羡,再流入长江,经过五个郡,全长四千里,属于荆州的河流。此外还有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王莽把下辨县改名叫杨德。

陇西郡,是秦朝设立的。王莽改名叫厌戎。户口数是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户,人口是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二十四。郡里还有铁官和盐官。一共十一个县:狄道县,东边有白石山。王莽改名叫操虏。上邽县,古时候叫安故,氐道水,《禹贡》里记载的养水就是从这里发源,一直流到武都才汇入汉水。王莽把上邽县改名叫亭道。首阳县,《禹贡》里记载的鸟鼠同穴山就在县西南,首阳水也是从这里发源,往东流到船司空,再流入黄河,经过四个郡,全长一千八百七十里,属于雍州的河流。予道县,王莽改名叫德道。大夏县,王莽改名叫顺夏。羌道县,羌水发源于塞外,往南流到阴平,再流入白水,经过三个郡,全长六百里。襄武县,王莽改名叫相桓。临洮县,洮水发源于西羌地区,往北流到枹罕,再往东流入黄河。《禹贡》里记载的西倾山就在临洮县的西边,南部都尉的治所也在这里。西县,《禹贡》里记载的嶓冢山,西汉水就是从这里发源,往南流入广汉的白水,再往东南流到江州,最后流入长江,经过四个郡,全长二千七百六十里。王莽把西县改名叫西治。

金城郡,是昭帝始元六年设立的。王莽改名叫西海。户口数是三万八千四百七十户,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口人。一共十三县:允吾、乌亭(乌亭县的逆水从参街谷流出,向东流到枝阳县,然后注入湟水)。王莽把它改名叫修远。浩亹(浩亹县的浩亹水从西塞外流出,向东流到允吾县,然后注入湟水)。王莽把它改名叫兴武。令居(令居县的涧水从西北塞外流出,流到县城西南,注入郑伯津)。王莽把它改名叫罕虏。枝阳(枝阳县,金城县),王莽把它改名叫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白石县的离水从西塞外流出,向东流到枹罕县,然后注入黄河)。王莽把它改名叫顺砾。河关(河关县,积石山在它的西南,在羌族地区)。黄河从塞外流来,向东北流入塞内,然后流到章武,最后入海,流经十六个郡,总共九千四百里。

破羌县和安夷县、允街县都是宣帝神爵二年设立的。王莽把安夷县改名叫修远。临羌县,西北面到塞外,那里有西王母的石室、仙海和盐池。县的北面是湟水的发源地,湟水向东流到允吾县,然后注入黄河。县的西面有须抵池,还有弱水和昆仑山祠。王莽把它改名叫盐羌。

天水郡,是武帝元鼎三年设立的。王莽改名叫填戎。明帝又改名叫汉阳。户口数是六万三千七十户,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口人。一共十六县:平襄(王莽把它改名叫平相)。街泉、戎邑道(王莽把它改名叫填戎亭)。望垣(王莽把它改名叫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里记载的朱圄山在冀县南面的梧中聚)。王莽把它改名叫冀治。勇士县,属国都尉治所在满福。王莽把它改名叫纪德。成纪、清水(王莽把它改名叫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所在密艾亭。兰干(王莽把它改名叫兰盾)。

武威郡啊,以前是匈奴休屠王的地盘。汉武帝太初四年才开辟的。王莽改名叫张掖。户口总数是17581户,人口76419人。郡里一共有十个县:姑臧县,南山县(南山就是水源地),水从谷水流出,一直往北流到武威,然后入海,全程790里。还有张掖县,武威县,休屠泽就在东北方向,古书上说它是猪野泽。休屠县,王莽改名叫晏然县。都尉就在熊水障办公。北部都尉的衙门设在休屠城。揟次县,王莽改名叫播德县。鸾乌县,扑褱刂县(这个字我不认识,原文如此),王莽改名叫敷虏县。媪围县,苍松县,南山县(也是水源地),水从松陕水流出,一直往北流到揟次县,然后入海。王莽把它改名叫射楚县。还有宣威县。

张掖郡,以前是匈奴昆邪王的地盘,汉武帝太初元年就开辟了。王莽改名叫设屏。户口总数是24352户,人口88731人。郡里也一共有十个县:觻得县,千金渠从西边流到东涫,然后流进泽中。羌谷水从羌地流出来,往东北流到居延,然后入海,途径两个郡,全程2100里。王莽改名叫官式县。昭武县,王莽改名叫渠武县。删丹县,桑钦认为弱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往西流到酒泉合黎。王莽改名叫贯虏县。氐池县,王莽改名叫否武县。屋兰县,王莽改名叫传武县。日勒县,都尉就在泽索谷办公。王莽改名叫勒治县。骊靬县,王莽改名叫揭虏县。番和县,农都尉的衙门设在这里。王莽改名叫罗虏县。居延县,居延泽就在东北方向,古书上说它是流沙。都尉就在这里办公,王莽改名叫居成县。还有显美县。

酒泉郡啊,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建起来的。王莽改名叫辅平郡。当时户口数是18137户,人口是76726人。郡里一共九个县:禄福县,呼蚕水从南羌地区流出来,向东北流到会水,最后流进羌谷。王莽把它改名叫显德县;表是县,王莽改名叫载武县;乐涫县,王莽改名叫乐亭县;天水县,玉门县,王莽都改名叫辅平亭;会水县,是北部都尉的治所偃泉障所在地;东部都尉的治所设在东部障,王莽把它改名叫萧武县;还有池头县、绥弥县、乾齐县。西部都尉的治所设在西部障,王莽把它改名叫测虏县。

敦煌郡呢,是汉武帝元狩元年从酒泉郡分出来的。郡的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丘,还有蒲昌海。王莽把它改名叫敦德郡。当时户口数是11200户,人口是38335人。郡里一共六个县:敦煌县;中部都尉的治所设在步广候官;杜林县,据说这是古代瓜州的地方,盛产优质西瓜。王莽把它改名叫敦德县;冥安县,南籍端水从南羌地区流出来,向西北流入沼泽,用来灌溉农田;效谷县、渊泉县、广至县,宜禾都尉的治所设在昆仑障,王莽把它改名叫广桓县;还有龙勒县。郡里还有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都尉的治所。氐置水从南羌地区流出来,向东北流入沼泽,用来灌溉农田。

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设立的,户口总数惊人,有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户,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口人。郡里下辖二十一个县:高平县,王莽改名叫铺睦县;复累县,安俾县,抚夷县,王莽改名叫抚宁县;朝那县,有十五处端旬祠和胡巫祝祭祀的湫渊祠;泾阳县,县西有开头山,《禹贡》里记载的泾水就发源于此,它向东南流经阳陵后注入渭水,流经安定郡三次,全长一千六百里,属于雍州的平原地区;临泾县,王莽改名叫监泾县;卤县,灈水从西边流过;乌氏县,乌水从西边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黄河,都卢山在县的西边,王莽改名叫乌亭县;阴密县,《诗经》里记载的密人国就在这里,还有嚣安亭;安定县,是郡治所在地,主骑都尉就在这里办公;三水县,属国都尉在这里办公,这里还有盐官;王莽改名叫广延亭;阴槃县,安武县,王莽改名叫安桓县;祖厉县,王莽改名叫乡礼县;爰得县,眴卷县,河水在这里分出一条支流叫河沟,向东流到富平县后,再向北流入黄河;彭阳县,鹑阴县,这是月氏人来往的道路,王莽改名叫月顺县。

北地郡,是秦朝设立的,王莽改名叫威成郡。户口数量也相当可观,有六万四千四百六十一户,二十一万六百八十八口人。郡里下辖十九个县:马领县,直路县,沮水从西边流出,向东流入洛水;灵武县,王莽改名叫威成亭;富平县,北部都尉就在这里的神泉障办公;浑怀都尉则在塞外的浑怀障办公,王莽改名叫特武县;灵州县,惠帝四年设立,这里有河奇苑和号非苑;王莽改名叫令周县;眴衍县,方渠县,除道县,王莽改名叫通道县;五街县,王莽改名叫吾街县;鹑孤县,归德县,洛水发源于北方的蛮夷地区,然后流入黄河,这里还有堵苑和白马苑;回获县,略畔道县,王莽改名叫延年道县;泥阳县,王莽改名叫泥阴县;郁郅县,泥水发源于北方的蛮夷地区,这里有牧师菀官,王莽改名叫功著县;义渠道县,王莽改名叫义沟县;弋居县,这里也有盐官;大要县,廉县,卑移山在县的西北,王莽改名叫西河亭。

话说上郡啊,那是秦朝设立的,高祖元年改名叫翟国,不过七月份又改回上郡了。匈奴的归义都尉就在塞外的匈奴归义障管辖,上郡属于并州。当时户口登记显示,有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户,人口总数是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人。一共辖着二十三个县:肤施县,这儿有五龙山、帝陵、原水和黄帝祠四处名胜古迹;独乐县,盛产食盐,盐民很多;阳周县,南边有桥山,山上有黄帝的陵墓,王莽时期改名叫上陵畴;木禾县、平都县、浅水县,王莽时期统称为广信;京室县,王莽时期改名叫积粟;洛都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卑顺;白土县,圜水从西边流出来,东边流入黄河,王莽时期改名叫黄土;襄洛县,王莽时期改名叫上党亭;原都县、漆垣县,王莽时期统称为漆墙;奢延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奢节;雕阴县、推邪县,王莽时期统称为排邪;桢林县,王莽时期改名叫桢幹;高望县,北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王莽时期改名叫坚宁;雕阴道、龟兹,这些地方归属国都尉管辖,这儿也有盐官;定阳县、高奴县,这儿有洧水,水质有点问题,不好喝,王莽时期改名叫利平;望松县,北部都尉也在这儿办公;宜都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坚宁小邑。

总而言之,上郡这地方啊,历史悠久,而且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盐业发达,人口众多,各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王莽改朝换代后,还对很多县的名字进行了更改。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上郡的行政区域划分、地理环境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

西河郡,是汉武帝元朔四年设立的。郡府设在塞外的翁龙、埤是这两个地方,王莽改名归新。西河郡属于并州,户口总数是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户,人口是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人,下辖三十六个县:富昌县,有个盐官,王莽改名叫富成;驺虞县,鹄泽县,平定县,王莽改名叫阴平亭;美稷县,是属国都尉的治所;中阳县,乐街县,王莽改名叫截虏;徒经县,王莽改名叫廉耻;皋狼县,大成县,王莽改名叫好成;广田县,王莽改名叫广翰;圜阴县,是惠帝五年设立的,王莽改名叫方阴;益阑县,王莽改名叫香阑;平周县,鸿门县,这儿有天封苑和火井祠,火是从地里冒出来的;蔺县,宣武县,王莽改名叫讨貉;千章县,增山县,这儿有条路通往西北的眩雷塞,北部都尉的治所就在这儿;圜阳县,广衍县,武车县,王莽改名叫桓车;虎猛县,是西部都尉的治所;离石县,谷罗县,武泽在西北;饶县,王莽改名叫饶衍;方利县,王莽改名叫广德;隰成县,王莽改名叫慈平亭;临水县,王莽改名叫监水;土军县,西都县,王莽改名叫五原亭;平陆县,阴山县,王莽改名叫山宁;觬是县,王莽改名叫伏觬;博陵县,王莽改名叫助桓;还有一个盐官。

说白了,西河郡就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建的,郡政府一开始在翁龙、埤是,后来王莽改名叫归新,归并州管辖。人口那可是相当多,户口有十三万多户,人口将近七十万!一共管着三十六个县,每个县的名字都得好好记记,因为王莽还给不少县改了名字呢!比如富昌县,王莽改叫富成;平定县,改叫阴平亭;还有好多好多,记不清了,反正就是改名改得厉害!有些县还有特别的地方,比如鸿门县,那儿有天封苑和火井祠,火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想想就神奇!

朔方郡,是汉武帝元朔二年设立的。西部都尉的治所设在窳浑,王莽改名叫沟搜。朔方郡也属于并州,户口总数是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户,人口是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人。下辖十个县:三封县,是汉武帝元狩三年筑城建的;朔方县,金连盐泽和青盐泽都在县南;王莽改名叫武符;修都县,临河县,王莽改名叫监河;呼遒县,窳浑县,这儿有条路通往西北的鸡鹿塞,屠申泽在东;王莽改名叫极武;渠搜县,是中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叫沟搜;沃野县,是汉武帝元狩三年筑城建的,这儿有个盐官,王莽改名叫绥武;广牧县,是东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叫盐官;临戎县,是汉武帝元朔五年筑城建的,王莽改名叫推武。

简单来说,朔方郡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建立的,郡政府最初设在窳浑,后来王莽改名叫沟搜,也属于并州。规模比西河郡小一些,户口三万多户,人口十三万多。它管辖十个县,同样,王莽也给一些县改了名字。比如朔方县,改名叫武符;临河县,改名叫监河等等。有些县还有盐泽,可见当时盐业也比较发达。 这些县的建立时间也都不一样,有的在元朔年间,有的在元狩年间,可见当时这片区域的开发建设还是比较频繁的。

话说五原郡,这名字是汉武帝元朔二年改的,以前叫秦九原郡。郡治在稒阳,王莽篡位后改名叫获降。五原郡属于并州,当时户口数是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户,人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人。一共十六个县:九原县,王莽改名叫成平;固陵县,王莽改名叫固调;五源县,王莽改名叫填河亭;临沃县,王莽改名叫振武;文国县,王莽改名叫繁聚;河阴县和蒱泽县,这两个县归属国都尉管辖;南兴县,王莽改名叫南利;武都县,王莽改名叫桓都;宜梁县和曼柏县,王莽一起改名叫延柏;成宜县,其中中部都尉治所在原高,西部都尉治所在田辟;还有一个盐官,王莽改名叫艾虏;稒阳县,从这里往北走,过了石门障就能到光禄城,再往西北走能到支就城,继续往西北走能到头曼城,再往西北走能到虖河城,再往西走能到宿虏城,王莽把它改名叫固阴;莫<黑旦>县,西安阳县,王莽改名叫鄣安;还有河目县。

接下来是云中郡,这是汉朝建立的郡,王莽改名叫受降。它也属于并州。户口数是三万八千三百三户,人口十七万三千二百七十人。一共十一个县:云中县,王莽改名叫远服;咸阳县,王莽改名叫贲武;陶林县,东部都尉治所在这里;桢陵县,西北边有缘胡山,西部都尉治所在这里,王莽改名叫桢陆;犊和县,沙陵县,王莽改名叫希恩;原阳县,沙南县,北舆县,中部都尉治所在这里;武泉县,王莽改名叫顺泉;阳寿县,王莽改名叫常得。

定襄郡,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王莽改名“得降”。它属于并州。户口数是三万八千五百五十九户,人口十六万三千一百四十四人。一共十二个县:成乐县,桐过县(王莽改名椅桐县),都武县(王莽改名通德县),武进县(白渠水从塞外流出,向西流到沙陵注入黄河,西部都尉府就设在这里),王莽改名伐蛮县;襄阴县,武皋县(荒干水从塞外流出,向西流到沙陵注入黄河,中部都尉府就设在这里),王莽改名永武县;骆县(王莽改名遮要县),定陶县(王莽改名迎符县),武城县(王莽改名桓就县),武要县(东部都尉府就设在这里),王莽改名厌胡县;定襄县(王莽改名著武县),复陆县(王莽改名闻武县)。

雁门郡,是秦朝建立的。句注山在阴馆县境内。王莽改名填狄郡。它也属于并州。户口数是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户,人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人。一共十四个县:善无县(王莽改名阴馆县),沃阳县(东北有盐泽,设有长丞官),西部都尉府就设在这里(王莽改名敬阳县),繁畤县(王莽改名当要县),中陵县(王莽改名遮害县),阴馆县(楼烦乡,景帝后三年才设立),累头山县(治水从这里发源,向东流到泉州入海,流经六个郡,长达一千一百里),王莽改名富代县;楼烦县(有盐官),武州县(王莽改名桓州县),陶县,剧阳县(王莽改名善阳县),崞县(王莽改名崞张县),平城县(东部都尉府就设在这里),王莽改名平顺县;埒县(王莽改名填狄亭县),马邑县(王莽改名章昭县),强阴县(诸闻泽在东北),王莽改名伏阴县。

代郡,是秦朝设立的郡,王莽改名叫厌狄。郡里有两个关口,分别是五原关和常山关,属于幽州管辖。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户,人口总数是二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四人。代郡下辖十八个县:桑乾县,王莽改名叫安德县;道人县,王莽改名叫道仁县;当城县、高柳县,西部都尉就在这里办公;马城县,东部都尉的办公地点;班氏县,秦朝的史书上记载过这个地方,王莽把它改名叫班副县;延陵县、狋氏县,王莽改名叫狋聚县;且如县,于延水从这里流出,然后向东流到宁城,再流入沽水,中部都尉的衙门设在这里;平邑县,王莽改名叫平胡县;阳原县,东安阳县,王莽改名叫竟安县;参合县、平舒县,祁夷水从这里向北流,最后汇入桑乾水,再流入沽水,王莽把它改名叫平葆县;代县,王莽改名叫厌狄亭;灵丘县;滱河从东边流到文安县,再流入黄河,流经五个郡,全长九百四十里,属于并州的河流;广昌县,涞水从东南方向流到容城县,再流入黄河,流经三个郡,全长五百里,属于并州的河流,王莽改名叫广屏县;卤城县,虖池河从东边流到参户县,再流入虖池河的支流,流经九个郡,全长一千三百四十里,属于并州的河流;从黄河东边一直流到文安县,最后流入大海,流经六个郡,全长一千三百七十里,王莽改名叫鲁盾县。

上谷郡,也是秦朝设立的郡,王莽改名叫朔调郡。它也属于幽州管辖,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三千六百八十户,人口总数是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人。上谷郡下辖十五个县:沮阳县,王莽改名叫沮阴县;泉上县,王莽改名叫塞泉县;潘县,王莽改名叫树武县;军都县,温余水从东边流到路县,然后向南流入沽水;居庸县,这里有个关口;雊瞀县、夷舆县,王莽改名叫朔调亭;宁县,西部都尉的办公地点,王莽改名叫博康县;昌平县,王莽改名叫长昌县;广宁县,王莽改名叫广康县;涿鹿县,王莽改名叫抪陆县;且居县,阳乐水从东边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沽水,王莽改名叫久居县;茹县,王莽改名叫谷武县;女祁县,东部都尉的办公地点,王莽改名叫祁县;下落县,王莽改名叫下忠县。

渔阳郡啊,是秦朝时候就设立的了。王莽改名叫通路郡。它属于幽州。户口数是六万八千八百二十户,人口总数是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人。郡里一共十二个县:渔阳县,沽水河从塞外流出来,往东南方向一直流到泉州,然后入海,全程七百五十里。渔阳县还有个铁官(冶铁的官署)。王莽给它改名叫“得渔”。狐奴县,王莽改名叫“举符”。路县,王莽改名叫“通路亭”。雍奴县,泉州县,这两个县都有盐官(管理盐业的官署)。王莽给泉州县改名叫“泉调”。平谷县、安乐县、厗奚县,王莽一起改名叫“敦德”。犷平县,王莽改名叫“平犷”。要阳县,是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叫“要术”。白檀县,洫水河从北边蛮夷地区流出来,这里出产滑石和盐。王莽改名叫“匡德”。

右北平郡,也是秦朝设立的。王莽改名叫北顺郡。它也属于幽州。户口数是六万六千六百八十九户,人口总数是三十二万七百八十人。郡里一共十六个县:平刚县,无终县,这无终县可是以前无终子国的所在地。浭水河从西边流到雍奴县,然后入海,途径两个郡,全程六百五十里。石成县,延陵县,王莽改名叫“铺武”。俊靡县,灅水河从南边流到无终县的东边,然后入海。王莽改名叫“俊麻”。薋县,是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叫“裒睦”。徐无县,王莽改名叫“北顺亭”。字县,榆水河从东边流出来。土根县,白狼县,王莽改名叫“伏狄”。夕阳县,这里有个铁官。王莽改名叫“夕阴”。昌城县,王莽改名叫“淑武”。骊成县,大揭石山就在县的西南方向。王莽改名叫“揭石”。广成县,王莽改名叫“平虏”。聚阳县,王莽改名叫“笃睦”。平明县,王莽改名叫“平阳”。

辽西郡,是秦朝设立的,那地方啊,有48条小河,加起来一共3460里长,属于幽州管辖。户口登记在册的有72654户,人口总数是352325人。郡里一共十四个县:且虑县,这儿有个高庙,王莽改名叫鉏虑;海阳县,龙鲜水从东边流进封大水,封大水和缓虚水都往南流入大海,这儿还有盐官;新安平县;夷水从东边流到塞外;柳城县,马首山在它西南;参柳水从北边流入大海,西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令支县,这儿有孤竹城,王莽改名叫令氏亭;肥如县,玄水从东边流进濡水,濡水再往南流进海阳,这儿还有条卢水,往南流进玄水,王莽改名叫肥而;宾从县,王莽改名叫勉武;交黎县,渝水发源于塞外,往南流入大海,东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王莽改名叫禽虏;阳乐县、狐苏县,唐就水流到徒河再入海,徒河,王莽改名叫河福;文成县,王莽改名叫言虏;临渝县,渝水发源于白狼山,往东流入塞外,这儿还有条侯水,往北流进渝水,王莽改名叫冯德;絫县,下官水往南流入大海,还有揭石水和宾水,都往南流进下官水,王莽改名叫选武。

辽东郡也是秦朝设立的,也属于幽州管辖。户口登记在册的有55972户,人口总数是272539人。郡里一共十八个县:襄平县,这儿有牧师官,王莽改名叫昌平;新昌县、无虑县,西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望平县,大辽水从塞外流出来,往南流到安市再入海,一共1250里长,王莽改名叫长说;房县,这儿有候城,中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辽队县,王莽改名叫顺睦;辽阳县,大梁水从西南流到辽阳再流进辽水,王莽改名叫辽阴;险渎县、居就县,室伪山和室伪水都发源于此,往北流到襄平再流进梁水;高显县、安市县、武次县,东部都尉就在这儿办公,王莽改名叫桓次;平郭县,这儿有铁官和盐官;西安平县,王莽改名叫北安平;文县,王莽改名叫文亭;番汗县、沛县,水从塞外流出来,往西南流入大海;沓氏县。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四年,玄菟郡建立了。王莽篡位后,把玄菟郡改名叫“下句骊”。它属于幽州管辖。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45060户,人口总数是221845人。玄菟郡下辖三个县:高句骊县、辽山县和辽水县。辽水县位于辽水发源地,西南方向一直延伸到辽水注入大海的地方。此外,还有南苏水,它向西北流经塞外。上殷台县,王莽时期改名为下殷县。西盖马县,马訾水从西北流入盐难水,然后向西南流到西安平县入海,途经两个郡,全长2100里。王莽时期,玄菟郡改称玄菟亭。

接下来是乐浪郡,它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设立。王莽改名为“乐鲜”。乐浪郡也属于幽州管辖,户籍登记的家庭有62812户,人口总数是406748人。乐浪郡境内有云鄣。它下辖25个县:朝鲜县、讑邯县、浿水县等等。浿水县位于浿水西岸,一直延伸到增地县入海。王莽时期,乐浪郡改称乐鲜亭。含资县,带水从西边流经这里,然后流到带方县入海。黏蝉县、遂成县、增地县,王莽时期改名为增土县。带方县、驷望县、海冥县,王莽时期改名为海桓县,还有列口县、长岑县、屯有县、昭明县等等,高部都尉就驻扎在高部县。镂方县、提奚县、浑弥县、吞列县、分黎山县等等,分黎山县位于列水发源地,向西流到黏蝉县入海,全长820里。东暆县、不而县,东部都尉就驻扎在东部县。蚕台县、华丽县、邪头昧县、前莫县、夫租县等等。

最后是南海郡,这是秦朝设立的郡。秦朝灭亡后,尉佗称王于此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重新设立了南海郡,属于交州管辖。户籍登记的家庭有19613户,人口总数是94253人。南海郡设有圃羞官。它下辖六个县:番禺县,是尉佗的都城,设有盐官。博罗县、中宿县,设有洭浦官。龙川县、四公县、揭阳县,王莽时期,南海郡改称南海亭。

话说,郁林郡啊,以前是秦朝的桂林郡,后来归了尉佗。汉武帝元鼎六年才正式设立的。改名之后,郡里有好几条小溪,加起来总长三千一百一十里呢。王莽当政的时候,改名叫郁平郡,还是属于交州。那时候,郁林郡有户口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五户,人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人,一共十二个县:布山县、安广县、阿林县、广郁县等等。郁水发源于夜郎,一路向东流到四会,最后入海,途经四个郡,总共四千三十里路程。中留县、桂林县、潭中县,王莽时期改名叫中潭县。临尘县,朱涯水流经这里,通向领方县。还有斤南水和侵离水,侵离水长七百里,王莽时改名叫监尘县。定周县,周水发源于无敛,向东流入潭中县,长七百九十里。增食县,驩水发源于牂柯的东边,流入朱涯水,长五百七十里。领方县,斤南水流经这里,汇入郁水。此外还有墧水。郁林郡的郡治在雍鸡,还有关隘。

接下来是苍梧郡,也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王莽改名叫新广郡,属于交州。郡里有个离水关。户口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户,人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人。苍梧郡有十个县:广信县,王莽时改名叫广信亭;谢沐县,有关隘;高要县,有盐官;封阳县、临贺县,王莽时改名叫大贺县;端溪县、冯乘县、富川县、荔浦县,荔浦县有个荔平关;猛陵县;龙山县,龙山县是合水发源地,水流向南到布山入海,王莽时改名叫猛陆县。

再来说说交趾郡,同样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属于交州。户口九万二千四百四十户,人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人,一共十个县:羸<阝娄>县,有羞官;安定县、苟屚县、麋泠县,郡治设在麋泠县;曲易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县。

最后是合浦郡,也是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的,王莽时改名叫桓合郡,属于交州。户口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户,人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人,五个县:徐闻县、高凉县、合浦县,合浦县有关隘,王莽时改名叫桓亭;临允县,牢水从北边流入高要县,再流入郁林郡,途经三个郡,长五百三十里,王莽时改名叫大允县;朱卢县,郡治设在朱卢县。

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立。这地方啊,有五十二条小河,加起来一共八千五百六十里长。户口呢,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户,人口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三人。还有个边界关卡。郡里一共七个县:胥浦县,王莽改名叫驩成县;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驩县,无切县,都尉就在这里办公。无编县,王莽改名叫九真亭。

日南郡,以前是秦朝的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改名。这地方有十六条小河,加起来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于交州。户口一万五千四百六十户,人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人。郡里五个县: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水入海县,这里竹子很多,可以做拐杖呢。王莽改名叫日南亭。还有个象林。

赵国,以前是秦朝的邯郸郡,汉高祖四年改成赵国。汉景帝三年又改回邯郸郡,五年后又改回赵国。王莽改名叫桓亭。属于冀州。户口八万四千二百二户,人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人。郡里四个县:邯郸县,堵山县,牛首水就从这里发源,然后往东流入白渠。赵敬侯从都城迁到这里住。易阳县,柏人县,王莽改名叫寿仁县;襄国县,以前是刑国。西山县,渠水就从这里发源,往东北流到任县,然后汇入浸水。还有蓼水和冯水,都往东流到朝平县,然后汇入湡水。

广平国,汉武帝征和二年设立,叫平干国,汉宣帝五凤二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王莽改名叫富昌。属于冀州。户口二万七千九百八十四户,人口十九万八千五百五十八人。郡里十六个县: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葭水从这儿往东流入虒水。列人县,王莽改名叫列治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汉武帝建元四年设立。王莽改名叫直周县;南曲县,曲梁县,是侯国。王莽改名叫直梁县;广乡县,平利县,平乡县,阳台县,是侯国;广年县,王莽改名叫富昌县;城乡县。

真定国,是汉武帝元鼎四年设立的,属于冀州。户数三万七千一百二十六户,人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人。真定国下辖四个县:真定县,还有个以前叫东垣的县,高祖十一年改的名;王莽时期改名叫思治县;稾城县,王莽时期改名叫稾实县;肥累县,以前是胡肥子国,地势绵延起伏;斯洨水发源于太白渠,向东流经鄡县,最后注入黄河。王莽时期改名叫绵延县。

中山国,高祖时期是郡,景帝三年才改成国。王莽时期改名叫常山国,也属于冀州。户数十六万八千七十三户,人口六十六万八千八十人。下辖十四个县:卢奴县,北平县,徐水县(徐水县东边一直到高阳县,最后都流入到渤海);此外还有卢水,也流经高阳县注入黄河;还有个铁官(冶铁的官署);王莽时期改名叫善和县;北新成县,桑钦说易水从西北流出,向东流入滱水,王莽时期改名叫朔平县;唐县,尧山在南边;王莽时期改名叫和亲县;深泽县,王莽时期改名叫翼和县;苦陉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北陉县;安国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兴睦县;曲逆县,蒲阳山和蒲水都发源于此,蒲水向东流入濡水,此外还有苏水,也向东流入濡水,王莽时期改名叫顺平县;望都县,博水向东流经高阳县注入黄河,王莽时期改名叫顺调县;新市县,新处县,毋极县,陆成县,安险县,王莽时期统称宁险县。

信都国,景帝二年的时候叫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王莽时期改名叫新博国,属于冀州。户数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户,人口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人。下辖十七个县:信都县,王都县;章河和虖池都在信都县的北边,最后都流入大海;《禹贡》里说的绛水也流入大海;王莽时期信都县改名叫新博亭县;历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历宁县;扶柳县,辟阳县,王莽时期统称乐信县;南宫县,王莽时期改名叫序下县;下博县,王莽时期改名叫闰博县;武邑县,王莽时期改名叫顺桓县;观津县,王莽时期改名叫朔定亭县;高提县,广川县,乐乡县,都是侯国,王莽时期统称乐丘县;平堤县,也是侯国;桃县,王莽时期改名叫桓分县;西梁县,昌成县,东昌县,都是侯国,王莽时期东昌县改名叫田昌县;脩县,王莽时期改名叫脩治县。

话说河间国,本来是赵国的旧地,文帝二年才单独立国,王莽改名叫朔定。户口总数是四万五千四百四十三户,人口十八万七千六百六十二人。辖下四个县:乐成县,虖池河从这里发源,然后向东流到东光县,再注入虖池河;王莽把它改名叫陆信。还有候井县、武隧县(王莽改名叫桓隧)、弓高县。虖池河从这里发源,向东流到平舒县入海;王莽把它改名叫乐成。

接下来是广阳国,它原本是高帝时期的燕国,昭帝元凤元年改成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又改回国。王莽给它改名叫广有,户口总数是二万七百四十户,人口七万六千五十八人。辖下四个县:蓟县,这是燕国的旧地,是召公当年被封的地方;王莽改名叫伐戎。还有方城县、广阳县、阴乡县(王莽改名叫阴顺)。

然后是甾川国,它也是齐国的旧地,文帝十八年才单独立国,后来跟北海郡合并了。户口总数是五万二千八十九户,人口二十二万七千三十一人。辖下三个县:剧县、义山县(义山县的蕤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到寿光县入海),王莽把它改名叫俞。还有东安平县(菟头山就在这里,女水从这里发源,向东北流到临甾县,再注入巨定河),以及楼乡县。

再来说说胶东国,它也是齐国的旧地,高帝元年单独立国,五月又并回齐国,文帝十六年再次成为独立的王国。王莽改名叫郁秩。户口总数是七万二千二户,人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人。辖下八个县:即墨县,这里有天室山祠;王莽改名叫即善。还有昌武县、下密县(这里有三石山祠)、壮武县(王莽改名叫晓武)、郁秩县(这里有铁官)、挺县、观阳县、邹卢县(王莽改名叫始斯)。

最后是高密国,它也是齐国的旧地,文帝十六年被改名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又改名为高密国。户口总数是四万五千五百三十一户,人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人。辖下五个县:高密县(王莽改名叫章牟)、昌安县、石泉县(王莽改名叫养信)、夷安县(王莽改名叫原亭)、成乡县(王莽改名叫顺成)。

城阳国,以前是齐国的地盘,文帝二年才单独设立的王国,王莽改名叫莒陵,属于兖州。户口数是五万六千六百四十二户,人口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四人。它下辖四个县:莒县,就是原来的城阳国所在地,是盈姓的后代,在三十代以前被楚国灭掉了,少昊的后代。莒县还有个铁矿。王莽把它改名叫莒陵县。还有阳都县、东安县、虑县,王莽把虑县改名叫著善县。

淮阳国,是高祖十一年建立的,王莽改名叫新平国,属于兖州。户口数是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户,人口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人。它下辖九个县:陈县,就是以前的陈国所在地,是舜帝的后代,胡公被封在这里,后来被楚国灭了。楚顷襄王从郢都搬到这里。王莽把它改名叫陈陵县。还有苦县,王莽改名叫赖陵县;阳夏县;宁平县;扶沟县;涡水,它的源头是狼汤渠,向东流入淮河,经过三个郡,流程有一千里。还有固始县、圉县、新平县、柘县。

梁国,以前是秦朝的砀郡,高祖五年改成了梁国,王莽改名叫陈定国,属于豫州。户口数是三万八千七百九户,人口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人。它下辖八个县:砀县,山上出产文石,王莽把它改名叫节砀县。甾县,以前是戴国,王莽改名叫嘉谷县。杼秋县,王莽改名叫予秋县。蒙县,获水从甾获渠发源,向东北流入泗水,经过五个郡,流程五百五十里,王莽把它改名叫蒙思县。已氏县,王莽改名叫已善县。虞县,王莽改名叫陈定亭县。下邑县,王莽改名叫下洽县。睢阳县,以前是宋国,微子被封在这里,《禹贡》里记载盟诸泽在它的东北。

东平国,以前是梁国,景帝中六年的时候分出来,叫济东国;武帝元鼎年间改成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又改成东平国。王莽改名叫有盐国,属于兖州。户口数是十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三户,人口六十万七千九百七十六人。它也有个铁矿。下辖七个县:无盐县,有个郈乡,王莽把它改名叫有盐亭县。任城县,以前是任国,太昊的后代,风姓,王莽把它改名叫延就亭县。东平陆县,富城县,王莽把它改名叫成富县。章县,亢父县,诗亭县,以前是诗国,王莽把它改名叫顺父县。樊县。

鲁国,以前是秦国的薛郡,高后元年改成了鲁国,属于豫州。户口数是十一万八千四十五户,人口六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鲁国辖六个县:鲁县,是伯禽被封的地方,户口五万二千,还有个铁官;卞县,泗水从西南流向方与,然后进入沛县,经过三个郡,流了五百里,是青州的河流;汶阳县,王莽时期叫汶亭;蕃县,南梁水从西边流到胡陵,然后进入沛渠;驺县,以前是邾国,曹姓,传了二十九代被楚国灭了,峄山在它北边,王莽时期叫驺亭;薛县,是夏朝车正奚仲的封国,后来迁到了邳县,商汤的宰相仲虺住过这里。

楚国,是高祖刘邦建立的,宣帝地节元年改成了彭城郡,到了黄龙元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王莽时期叫和乐。它属于徐州,户口数是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八户,人口四十九万七千八百四。辖七个县:彭城县,是古代彭祖的封国,户口四万一百九十六,还有个铁官;留县,梧县,王莽时期叫吾治;傅阳县,以前是逼阳国,王莽时期叫辅阳;吕县,武原县,王莽时期叫和乐亭;甾丘县,王莽时期叫善丘。

泗水国,以前是东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分出来单独设立了泗水国。王莽时期叫水顺。户口数是二万五千二十五户,人口十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四。辖三个县:凌县,王莽时期叫生夌;泗阳县,王莽时期叫淮平亭;于县,王莽时期叫于屏。

广陵国,高祖六年属于荆州,十一年又改属吴国。景帝四年改名叫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又改名叫广陵。王莽时期叫江平,属于徐州。户口数是三万六千七百七十三户,人口十四万七千二十二,还有个铁官。辖四个县:广陵县,江都易王非和广陵厉王胥都曾经在这里建都,并且都得到了鄣郡,但是没得到吴国;王莽时期叫安定,江都县,这里有江水祠,渠水从长江发源,向北流到射阳,然后流入湖泊;高邮县,平安县,王莽时期叫杜乡。

六安国,以前是楚国的地盘,高祖元年的时候被单独划出来,叫衡山国,五年后又划归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再次被单独设立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又改名叫六安国。王莽改名叫安风国。户口数是三万八千三百四十五户,人口十七万八千六百一十六人。有五个县:六县,就是原来的六安国所在地;皋繇县,以前是皋繇氏的领地,后来被楚国灭了;如溪县,水流从如溪发源,东北流向寿春,最后注入芍陂;蓼县,也是原来的楚国领地,皋繇氏的领地,被楚国灭了;安丰县,《禹贡》里说大别山在安丰县的西南。王莽把安丰改名叫美丰;安风亭,王莽改名叫安风亭;还有阳泉县。

长沙国,以前是秦朝的一个郡,高祖五年被立为王国。王莽改名叫填蛮国。它属于荆州。户口数是四万三千四百七十户,人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五人。有十三个县:临湘县,王莽改名叫抚睦县;罗县;连道县;益阳县;湘山县,湘山在县的北面;下隽县,王莽改名叫闰隽县;攸县;酃县;承阳县;湘南县,《禹贡》里说衡山在湘南县的东南,属于荆州的山;昭陵县;荼陵县;泥水从西边流入湘水,流了七百里;王莽改名叫声乡县;容陵县;安成县;庐水从东边流向庐陵,最后流入汉水;王莽改名叫思成县。

秦朝的时候,京师是内史,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汉朝建立后,因为郡的范围太大,就逐渐地又分设了一些郡,还设立了一些诸侯王国。武帝的时候,开拓疆土,势力扩展到三边。所以从高祖开始,增加了二十六个郡国;文帝、景帝时期各增加了六个;武帝时期增加了二十八个;昭帝时期增加了一个;到孝平帝的时候,全国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县邑一千三百一十四个,道三十四个,侯国二百四十一国。国土东西长九千三百二十里,南北宽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总面积是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其中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是城镇、道路、山川、森林、沼泽等不能耕种的土地;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是可耕种和不可耕种的土地;已经开垦的土地是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全国户口总数是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户,人口总数是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汉朝到了极盛时期了!

老百姓啊,都有着五种基本的人性,但他们的性格刚柔强弱、说话声音高低,都跟当地水土气候有关。所以这叫“风气”。至于他们的喜好厌恶、行为举止,变化无常,全跟着皇帝的喜好走,这叫“风俗”。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说,圣明的君王在位,治理国家,一定要改变他们的坏习惯,革除他们的陋习,让天下人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这样王道才能成功。汉朝继承了上百个朝代的基业,国土发生了变化,百姓也迁移了不少地方。成帝时期,刘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各地的地理划分,丞相张禹又让颍川人朱赣详细地记载了各地风俗,但这些记载还不够全面,所以我把它们整理成书,从头到尾详细地写出来。

秦朝的疆域,在古代天官星象中属于东井、舆鬼这两个星宿管辖的区域。它的边界,从弘农郡故关往西,包括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这些郡县,南方还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方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南还有牂柯、越巂、益州,这些地方都属于秦朝的疆域。

秦朝的老祖宗叫柏益,是帝颛顼的后代。尧的时候,他帮大禹治水,后来又给舜当了臣子,负责养育各种动植物。舜帝还赐给他嬴这个姓氏。夏朝、商朝的时候,他们都是诸侯。

到了周朝,出了个叫造父的能人,特别擅长驾驭和训练马匹,还得到两匹好马,叫华骝和绿耳。他深得周穆王赏识,被封在赵城,所以改姓赵了。后来,他的后代非子,在周孝王手下养马,地方在泾河和渭河之间。周孝王说:“想当年柏益懂动物,他的后代一直兴旺啊!”于是把非子封为附庸,给了他秦地作为封邑,现在的甘肃陇西秦亭秦谷就是那时候的地方。

到了非子的玄孙,也就是秦庄公,他打败了西戎,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到了秦襄公的时候,周幽王被犬戎打败了,周平王只好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带兵去救周朝,立了大功,周平王赏赐给他岐山和丰地,让他成为诸侯。再过八代,秦穆公称霸一方,势力范围以黄河为界。又过了十多代,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加强军队,向东扩张,势力强大起来。

秦惠公是第一个称王的,得到了上郡和西河地区。他的孙子秦昭王攻打巴蜀,灭掉了周朝,还夺取了九鼎。昭王的曾孙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称皇帝,他自以为是,蛮横霸道,焚书坑儒,只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到了他的儿子胡亥,天下都反了他。

话说秦国的地盘,按照《禹贡》的记载,当时横跨雍州和梁州,《诗经·风》里也同时涉及秦国和豳国。从前,后稷被封在斄,公刘住在豳,大王迁到岐山脚下,文王建都酆,武王建都镐京。秦地百姓继承了先王遗留下来的良好风气,热爱农业生产,重视本职工作,所以《豳风》里对农桑衣食之本的描写非常详尽。秦地有鄠县、杜县的竹林,南山上的檀树和柘树,号称陆地上的海洋,是九州中肥沃富饶的地方。秦始皇时期,郑国人开凿渠道,引泾水灌溉农田,肥沃的土地达千里之广,百姓因此富裕起来。

汉朝建立后,定都长安,把齐国的许多贵族人家,还有楚国的昭王、屈原、景王以及其他功臣的家族都迁徙到长陵附近。后世也一直把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巨富和豪强之家迁到陵墓附近。这样做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控制,并非仅仅是为了侍奉陵园。所以,长安地区人口成分复杂,风俗习惯也参差不齐,世家大族崇尚礼仪文化,富人则经商逐利,豪强则游侠作乱,为非作歹。长安靠近南山,邻近夏阳,地势险峻,民风轻薄,容易滋生盗贼,经常成为天下动乱的中心。再加上郡国众多,聚集着大量不务正业的人,百姓抛弃农业而从事商业,列侯和贵人们的服饰僭越礼制,老百姓争相效仿,攀比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尤其奢侈浪费,丧葬仪式也过度铺张。

天水、陇西地区,山多林木,老百姓用木板搭建房屋。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都靠近戎狄,所以百姓习武备战,崇尚武力,以狩猎为主要活动。《秦风》里就有“在其板屋”的诗句;还有“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诗句。像《车辚辚》、《四牡》、《小戎》这些诗篇,都描写了车马和狩猎的情景。汉朝建立后,这六个郡的良家子弟被选拔到羽林军和期门军服役,以武力为官,因此涌现出许多名将。孔子说过:“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所以这几个郡的百姓,民风粗犷,不以做盗贼为耻。

话说从武威往西,以前是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的领地,汉武帝时期把他们赶跑了,开始设立了四个郡,用来打通西域的道路,隔断南羌和匈奴的联系。那些迁徙到这儿的人,有的是因为关东地区贫困,有的是因为犯了罪被流放,有的则是因为犯了大错而被牵连,全家一起搬迁过来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大不一样,地广人稀,水草丰美,非常适合畜牧,所以凉州的牲畜数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负责保卫边疆的官员,都是级别很高的,他们把军队和战马当成最重要的东西;但同时,他们也会举办一些酒宴之类的聚会,上上下下都能参加,官民关系融洽。所以凉州的风调雨顺,粮食价格稳定,盗贼很少,社会风气很好,比中原的很多地方都好得多。这都是因为当地政府的政策宽厚,官员不苛刻造成的。

巴蜀和广汉地区,本来是南方的蛮夷之地,秦朝统一后才设置郡县。那里的土地肥沃,江河纵横,平原广阔,山林茂盛,盛产竹木、粮食和水果。南方商人来往于滇国、僰人和僮人之间,西部靠近邛、莋、马、旄牛等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百姓以稻米和鱼类为食,没有饥荒的担忧,生活安逸,不愁吃穿,但缺点是比较容易放纵自己,性格也比较柔弱胆小。景帝和武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太守,他教百姓读书识字,学习法律法规,但并没有使他们真正笃信道德,反而导致他们喜欢写文章讽刺批评,追求名利和权力。后来,司马相如在京城和诸侯国之间做官,凭借出色的文采名扬天下,家乡的人都纷纷效仿他。之后,王褒、严遵、扬雄等文人相继出现,他们的文章冠绝天下。这都是因为文翁首先倡导了教育,司马相如又做了他们的榜样,所以孔子说:“有教无类”。

武都地区居住着氐族和羌族等民族,还有犍为、牂柯、越巂等地,都是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设立郡县。这些地方的民俗和巴蜀地区差不多,但武都靠近天水,风俗习惯也和天水地区有些相似。

秦国的土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却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三,然而,秦国的财富却占全国的十分之六。吴起考察秦国的音乐,为秦国创作了一首歌,歌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

从井宿十度到柳宿三度,这片区域被称为鹑首,是秦国的疆域。

魏国的疆域,是觜觿、参宿这两个星宿分野的地方。它的边界从高陵往东,一直到河东、河内,南方包括陈留以及汝南的召陵、隐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的舞阳、郾、许、傿陵,河南的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这些地方都是魏国的领土。

河内地区本来是殷商的旧都,周朝灭了殷商之后,就把殷商的都城附近地区分成了三个诸侯国,《诗经·风》里的邶、庸、卫就是这三个国家。鄁,用来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庸,由管叔管理;卫,由蔡叔管理:这三个国家是为了监视殷商遗民,所以叫做“三监”。所以《尚书序》说:“武王死了,三监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就把这些地方都封给了他的弟弟康叔,封号是孟侯,用来辅助周朝;把邶、庸两国的人民迁到了洛邑,所以邶、庸、卫这三个国家的诗歌风格都差不多。《邶风》里有“在浚之下”的诗句;《庸风》里有“在浚之郊”的诗句;《邶风》里还有“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风》里有“送我淇上”、“在彼中河”;《卫风》里有“瞻彼其奥”、“河水洋洋”。所以吴国公子札去鲁国观摩周朝的音乐,听到《邶风》、《庸风》、《卫风》的歌曲,就说:“多么美好深远啊!我听说康叔的德行就是这样,这就是《卫风》吧?”到了卫国第十六代国君懿公的时候,他荒废政事,被狄人灭掉了。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狄人,又把卫国重新封在了河南的曹、楚丘,这就是卫文公。而河内殷商的遗址,就归属了晋国。康叔的教化已经消失了,但是殷商的遗风还存在,所以当地民风强悍,豪杰之士很多,喜欢争夺,不重视礼仪,喜欢互相划分地盘。

河东那地方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盛产盐铁,本来是尧帝住的地方,《诗经·风》里也记载了唐、魏这两个国家。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还没出生的时候,武王就梦见上帝对他说:“我要给你儿子取名叫虞,把唐这个地方给他,让他管辖参这个地方。”唐叔出生后,就叫虞。后来成王灭了唐国,就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唐国有晋水,叔虞的儿子燮后来做了晋侯,所以参星也叫晋星。唐国人民还保留着先王的教诲,君子们认真思考,老百姓们生活俭朴。所以《诗经·唐风》里的《蟋蟀》、《山枢》、《葛生》这几篇诗里写道:“如今我不快乐,日月飞逝”;“好像已经死了,别人在偷窃我的东西”;“一百年后,回到自己的住处”。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奢俭的思考,对生死问题的忧虑。吴起听到《唐风》的歌声,感叹道:“这思虑真深刻啊!难道是陶唐氏的后代吗?”

魏国,也是姬姓,在晋国南边的黄河河曲地区,所以他们的诗里写道“汾河水弯弯曲曲”,“把他们安置在黄河边”。从唐叔到献公,经历了十六代君主,献公灭了魏国,封大夫毕万为诸侯,灭了耿国,封大夫赵夙为诸侯,还有大夫韩武子在韩原食邑,从那时起晋国开始强大起来。到了晋文公的时候,他成为诸侯之首,尊崇周王室,开始拥有了河内地区的人才。吴起听到《魏风》的歌声,赞叹道:“多么美好而平和啊!如果用德行来辅助这样的国家,那可就是明君了!”文公之后十六代,晋国被韩、魏、赵三国灭掉,这三家都自立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晋”。赵国和秦国同宗,韩、魏都是姬姓。从毕万开始,十代之后称侯,再过几代称王,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被称为梁国,七代之后被秦国灭掉。

周朝的疆域,是柳宿、七星宿、张宿的星宿分野。现在的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县、缑氏,都在周朝的疆域之内。

话说周公当年在洛阳建都,觉得这地方地理位置好啊,四面八方都是诸侯国当屏障,所以才把国都定在这里。结果到了幽王,宠幸褒姒,把周朝都给玩儿完了,周平王这才东迁到洛阳。后来,春秋五霸轮流当家,都挺支持周王室的,所以周朝在三代王朝里算是活得最久的了。 八百多年,一直到周赧王的时候,才被秦国给灭了。

一开始,洛阳和周朝的都城宗周,地盘连在一起,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这长短不一的区域加起来大概有一千里的样子。可是到了周襄王的时候,把河内地区赏给了晋文公,后来又不断被其他诸侯国侵占,所以地盘就越来越小了。

周朝衰败的原因啊,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太精明狡猾,只顾着追求利益,重视钱财轻视道义,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都喜欢做买卖,不愿意当官。

从柳宿三星到张宿十二星,这片天区,就是周朝的星宿分野。

韩国的地盘,是角、亢、氐三个星宿的分野。韩国从晋国分封得到南阳郡,还有颍川郡的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这些地方;东边跟汝南郡接壤,西边跟弘农郡接壤,新安、宜阳也是韩国的地盘。还有《诗经·国风》里提到的陈国和郑国,跟韩国的星宿分野是一样的。

话说河南新郑,那是远古高辛氏火正祝融的故地。新郑附近,像成皋、荥阳、颍川那些地方,也都是郑国的领土。最早啊,周宣王弟弟友,在周朝都城附近被封为郑国国君,这郑国才算正式建立起来的。

郑桓公曾经问他的大臣史伯:“现在周朝内乱不断,我该怎么办才能保住性命啊?”史伯说:“咱们周围的国家,不是周王的亲戚就是蛮夷,咱们不能去投靠他们。我看啊,不如去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一带试试!那儿有一些小国家,虢国和会国势力最大,他们依仗地势险要,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您要是送钱送礼给他们,周朝一旦衰败,他们一定会反过来对付您。您不如利用周朝的军队,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去攻打他们,一定能成功!”桓公又问:“那南方楚国怎么样呢?”史伯回答说:“楚国是远古重黎的后代,重黎也是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德昭著,造福于天地,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姜、嬴、荆、芈这些姓氏,和周朝的姬姓关系密切,都是同宗。姜姓是伯夷的后代,嬴姓是伯益的后代。伯夷曾经辅佐尧帝祭祀天地,伯益曾经辅佐舜帝管理万物,他们的后代都一直祭祀祖先,却一直没有兴盛起来。现在周朝衰败,楚国将要兴起,咱们不能去招惹他们。”

郑桓公听从了史伯的建议,就派人到东边去送钱送礼给虢国和会国。三年后,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郑武公跟着周平王东迁,最终平定了虢国和会国的地盘,占据了洛水和泲水的两岸,拥有了溱水和洧水的资源。这地方地势险要,山谷环绕,男男女女经常聚会,所以民风比较开放。郑国的诗歌里就写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还有:“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这就是郑国的风俗啊!吴起听到郑国的歌谣后,感叹说:“真是美好啊!只是太放纵了,老百姓受不了啊!这恐怕是郑国衰败的原因吧!”从郑武公之后,过了二十三代,郑国最终被韩国灭掉了。

陈国,现在就是淮阳那一带。陈国本来是太昊氏的旧地,周武王把舜的后代妫满封在陈国,这就是胡公,娶了周王的女儿大姬为妻。陈国的女人地位很高,很喜欢祭祀,经常请史官和巫师来帮忙,所以陈国风俗里就充满了巫术鬼神那一套。《陈风》里说:“咚咚地敲着鼓,在宛丘山下,没有冬天也没有夏天,只有鹭鸶的羽毛。”又说:“东门外的枌树,宛丘上的栩树,子仲的儿子,在树下嬉戏。”这就是陈国的风俗啊。吴起听到《陈风》的歌声,就说:“这个国家连国君都没有了,还能长久吗!”从胡公开始,传到第二十三代就被楚国灭掉了。虽然陈国后来属于楚国,但在天文历法方面,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颍川和南阳,本来是夏禹的领地。夏朝人比较老实忠厚,有点儿土气和保守。韩国从武子开始,七代称侯,六代称王,五代就被秦国灭掉了。秦国灭了韩国以后,把全国各地不守规矩的人迁移到南阳,所以南阳的风俗就变得浮夸奢靡,人们好勇斗狠,喜欢经商、打渔、打猎,藏匿财物,很难管理。宛城地理位置优越,西边通往武关,东边靠近长江淮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宣帝的时候,郑弘和召信臣先后担任南阳太守,他们的政绩都记录在史书上。召信臣劝导百姓务农种桑,抛弃那些投机取巧的营生,回归农业生产,南阳郡因此变得富裕起来。颍川是韩国的都城,出了申不害和韩非子这样的法家人物,他们刻薄寡恩,却都当上了高官,喜欢搞文字狱和严刑峻法,老百姓因为贪婪争权夺利,诉讼不断,社会矛盾重重。韩国的韩延寿当太守时,以谦让为先;黄霸接替他后,教化深入人心,甚至好几年都没有重刑犯。南阳人喜欢经商,召信臣让大家靠本分致富;颍川人喜欢争讼分歧,黄霸和韩延寿则以厚道教化他们。“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啊!

自东井六度到亢六度,这片区域被称为寿星的区域,是郑国的分野,和韩国的分野相同。

赵国的地盘,是昴宿和毕宿星宿分野的地方。赵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它北边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还包括了涿郡的高阳、鄚、州乡;东边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还包括了渤海郡的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这些地方都在黄河以北;南边到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边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来是韩国的飞地,离韩国远,离赵国近,后来最终归属了赵国,这些都是超出原有疆界的领土。

从赵国开国君主之后,赵氏家族九代称侯,四代敬侯迁都邯郸,到他的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代之后就被秦国灭掉了。赵国和中山国,地盘小人口多,还残留着商纣王时代那种淫乱的风气。那里的男人们聚在一起玩乐,悲歌慷慨,闲下来就打家劫舍,盗墓掘坟,干尽坏事,喜欢玩弄各种东西,当个戏子、乐师。文人墨客们拨弄琴弦,打扮得花枝招展,去讨好权贵,在诸侯国的后宫里混迹。

邯郸北边与燕国、涿郡接壤,南边与郑国、卫国相邻,地处漳水、黄河之间,是个大都会。那里的土地肥沃,民风复杂,人们普遍精明强干,气势凌人,容易干坏事。太原、上党地区还有很多晋国公族的子孙,他们互相欺诈争斗,互相炫耀功名,报仇过于激烈,婚丧嫁娶、送葬都极其奢侈浪费。汉朝建立后,这里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朝廷总是选择严厉凶猛的将领来镇守,或者任命他们大肆杀伐来树立威信。父亲兄弟被杀,子弟们怀恨在心,就告发弹劾刺史和二千石官员,或者报复杀害他们的亲属。

钟、代、石、北这几个地方,靠近匈奴的侵扰,民风剽悍凶恶,喜欢逞强斗狠,不务农工商,从战国时期开始,就以民风剽悍而闻名,武灵王时期更是变本加厉。所以冀州地区,盗贼的数量总是比其他州郡多。定襄、云中、五原,本来是戎狄之地,有不少赵国、齐国、卫国、楚国的迁徙居民。那里的人民粗鄙朴实,缺乏礼仪文化,喜欢打猎射箭。雁门关地区的风俗也差不多,但在天文星象上属于燕国管辖。

燕国的地盘,在古代属于尾宿和箕宿的范围。武王打败商朝后,把燕国封给了召公,他的后代在三十六代之后,跟其他六国一样,都称王了。燕国的东边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边有上谷、代郡、雁门,南边包括涿郡的易县、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还有勃海郡的安次,这些地方都是燕国的领土。乐浪和玄菟,也应该算作燕国的领地。

燕国一共出了十个国王。后来秦国想灭掉六国,燕太子丹就派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刺杀失败,荆轲被杀,秦国随后就出兵灭了燕国。

蓟城,南边跟齐国、赵国相通,位于勃海和碣石之间,是个大都市。一开始,燕太子丹特别照顾那些勇士,对后宫的美女不太在意,老百姓也跟着学,把这当成了风俗,直到现在还这样。客人互相拜访,会让自己的妻子陪客人过夜,结婚那一天,男女之间也没有什么避讳,反而以此为荣。后来这种风俗稍微收敛了一些,但也没有完全改变。燕国人的习俗是比较愚勇,不太考虑后果,轻浮没有威严,但也有些优点,就是敢于拼命,这是继承了燕太子丹的精神。

上谷到辽东这一带,地广人稀,经常受到胡人的侵扰,风俗跟赵国、代国差不多,盛产鱼、盐、枣和栗子。北边与乌丸、夫余接壤,东边可以跟真番做贸易,赚取利润。

玄菟和乐浪,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那地方住的都是朝鲜、濊貉、句骊这些蛮夷。殷朝衰败后,箕子去了朝鲜,教当地百姓礼义廉耻,还教他们种地、养蚕、纺织。

乐浪和朝鲜的百姓犯法只有八条:互相打死,就得按等价赔偿;互相打伤,就得用粮食赔偿;偷东西,男人充当偷窃人家家奴,女人充当婢女,想赎身的话,一个人要花五十万钱。即使赎了身,也觉得很丢脸,找对象都找不到合适的,所以那里的百姓最终都不偷东西,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女人们都非常贞洁。他们老百姓吃东西都用小盘子小碗盛着,只有城里人比较放肆,学着官吏和内郡来的商人,经常用大碗盛饭。郡里刚开始从辽东调派官员过去的时候,官员们看到百姓家家都不锁门,等商人来了以后,晚上就出去偷东西,当地风俗也渐渐败坏。现在犯法的条例已经增加到六十多条了。唉,真是可惜啊,仁义之治啊!不过东夷人天生就比较柔顺,和中原地区不一样,所以孔子感叹自己的道学无法推行,想要漂洋过海,去九夷之地居住,是有道理的!乐浪海里还有倭人,分成一百多个国家,每年定期来进贡。

自危星四度到斗星六度,这叫做析木星次,是燕国的分野。

齐国的土地,是虚星和危星的分野。东边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边有泰山、城阳,北边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的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边有济南、平原,这些都是齐国的领土。

少昊时代有爽鸠氏,虞舜、夏朝的时候有季崱,商汤的时候有逢公柏陵,殷朝末年有薄姑氏,这些都是诸侯,都在这块土地上建国。到了周成王的时候,薄姑氏和其他四个国家一起造反,成王把他们灭了,把这块地方封给了姜尚,这就是太公。诗经里的《齐风》就是描写齐国的。临淄叫营丘,《齐风》里说:“你在营丘啊,我在嶩山之间遇到你啊。”又说:“我在著山等你啊。”这就是齐国那种舒缓的风格。吴起听了齐国的歌后说:“气势磅礴啊,真是大风啊!这是太公的功劳啊!这个国家不可估量啊!”

很久以前,土地分封出去,百姓也就跟着分开了。姜太公受封齐国,那地方靠海,盐碱地多,粮食少,人口也稀少。于是他就鼓励大家学习纺织女工的技术,发展渔盐业,结果人口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后来过了十四代,齐桓公重用管仲,实行轻重赋税的政策,让国家富强起来,还联合诸侯,建立了霸业,管仲虽然是臣子,却拥有三军统帅的权力。所以齐国的风俗变得越来越奢侈,人们织造出精美的丝绸锦缎等华丽的衣物,齐国的衣冠服饰在天下都是数一数二的。

一开始,姜太公治理齐国,推行教化,尊重贤能,奖励有功之臣,所以直到现在,齐国这块土地上,喜欢学习经书的人很多,大家都爱争功论名,性格也比较开朗豁达,而且很聪明。但齐国的缺点是过于奢侈铺张,结党营私,言行不一,虚伪不诚实,一着急就散伙,一放松就放纵。从前,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生活放荡,连他的姑姑姐妹们都没能嫁出去,因此齐国就规定了家里的长女不能嫁人,叫做“巫儿”,只能在家祭祀祖先,要是嫁了人,就会对家里不利,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唉,治理百姓的道理,真是要谨慎啊!

以前姜太公刚受封的时候,周公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齐国?”姜太公说:“提拔贤能,奖励有功之臣。”周公说:“将来一定会有篡权杀君的臣子出现。”后来过了二十九代,齐国就被强大的田氏家族——田和给灭了,田和自己当上了齐侯。一开始,田和的祖先陈国公子完因为犯了罪逃到齐国,齐桓公把他封为大夫,从此就改称田氏。过了九代,田氏就篡夺了齐国的政权,到田氏的孙子田威王称王,又过了五代,齐国就被秦国灭掉了。

临淄,是位于大海和泰山之间的重要城市,那里什么样的人都有。

鲁国,是奎宿和娄宿分野的地方。东边到东海,南边有泗水,一直到淮河,包括临淮下面的下相、睢陵、僮、取虑这些地方,都是鲁国的领土。

周朝把少昊的故地曲阜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让他当鲁国的国君,算是周朝的附属国。鲁国百姓受到了圣人的教化,所以孔子说:“齐国变法一次才到鲁国的水平,鲁国再变法一次才能达到道的境界”,意思是说鲁国离正道已经很近了。鲁国靠近洙水和泗水,百姓互相帮助,小孩子扶着老人,替老人做事。但是后来风气逐渐败坏,长辈们也安分不下来,和年轻人互相谦让,所以说:“鲁国的道义衰落了,洙泗之间也变得吵吵闹闹的了。”孔子担心王道要废除了,于是整理了六经,来阐述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他的学生中完全掌握这些学问的有七十七人。所以鲁国百姓好学,崇尚礼义,看重廉耻。周公刚开始封国的时候,太公问他:“怎么治理鲁国?”周公说:“尊尊亲亲。”太公说:“后世会越来越衰弱啊。”所以从鲁文公以后,鲁国的权力离开了公室,掌握在大夫手里,季氏还赶走了昭公,鲁国越来越衰弱,传到三十四世就被楚国灭掉了。但是因为鲁国以前是强大的国家,所以它仍然是一个有自己领地的诸侯国。

现在距离圣人时代很久远了,周公留下的教化也逐渐消失了,孔子的学校也衰败了。鲁国的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丰富的森林和沼泽资源。百姓节俭吝啬,爱财如命,喜欢经商,爱说坏话,喜欢耍小聪明,丧葬祭祀的礼仪虽然形式上很齐全,但实际内容却很少,但是他们好学这一点还是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好一些。

汉朝建立以后,鲁国东部地区出了很多卿相。东平、须昌、寿张都在济水东边,属于鲁国,不是宋国的土地,这一点需要考证。

宋国的土地,是商朝房、心的领地。现在的沛县、梁国、楚国、山阳、济阴、东平以及东郡的须昌、寿张,都是宋国的领地。

周朝把微子封在宋国,现在的睢阳就是宋国的都城,原本是陶唐氏火正阏伯的封地。济阴定陶,《诗经·风》里提到的曹国就在这里。武王把弟弟叔振铎封在曹国,后来曹国逐渐强大,占据了山阳、陈留,传到二十多代就被宋国灭掉了。

以前尧在游成阳游历,舜在雷泽捕鱼,汤在亳地建立了商朝,所以这些地方的百姓还保留着先王遗留下来的风气,淳厚老实,多君子,喜欢务农,不讲究吃穿,所以能够积攒财富。

宋朝从微子启开始算,传了二十多代,到景公的时候被灭了,灭亡后五代又被齐、楚、魏三国瓜分了领土。魏国得到了梁地和陈留,齐国得到了济阴和东平,楚国得到了沛县。所以现在楚国的彭城,原来是宋国的领土,《春秋经》里记载着“围宋彭城”。虽然宋国灭亡了,但它曾经是个大国,所以它原来的领地仍然被视为宋国的分野。

沛县这块楚国的地盘,因为治理混乱,百姓疾苦,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山阳地区还盛行盗贼活动。

卫国的领地,是营室、东壁两个星宿的分野。现在的东郡和魏郡的黎阳,河内的野王、朝歌,都是卫国的旧地。卫国本来是作为国家存在的,后来被狄人灭了,文公被迁封到楚丘,三十多年后,他的儿子成公又迁都到帝丘。《春秋经》记载说“卫于帝丘”,现在的濮阳就是帝丘,因为帝丘是颛顼的旧都,所以才叫帝丘。夏朝的时候,昆吾氏也住在这里。成公之后十多代,卫国被韩、魏两国侵犯,周边城邑都被夺走了,只剩下濮阳。后来秦国灭了濮阳,设立东郡,把郡治迁到野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还保留了卫君的爵位,到秦二世的时候才被废除,降为平民。卫国一共传了四十代,延续了九百年,最后才断绝,所以它的旧地仍然被视为它的分野。

卫国的土地上有桑间濮上这样的地方,男女经常在那里聚会,因此产生了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所以俗称“郑卫之音”。周末的时候,有子路、夏育这样的贤人,百姓都敬仰他们,所以卫国的风俗刚强勇武,民风彪悍。汉朝建立后,那些掌握实权的官员也喜欢用杀戮来显示威风。宣帝的时候,韩延寿担任东郡太守,他承蒙圣恩,推崇礼义,尊重谏言,敢于直言,直到现在东郡都以善于为官而闻名,这都是韩延寿的功劳。不过,卫国的缺点是比较奢侈浪费,婚丧嫁娶过于铺张,野王地区的人又好勇斗狠,还保留着濮上地区的风气。

楚国的领地,是翼、轸两个星宿的分野。现在的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以及汉中、汝南郡,都是楚国的旧地。

周成王那会儿,把文王、武王的老师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到荆蛮之地,让他当楚国的国君,住在丹阳。过了十多代,到了熊达,他当上了楚武王,楚国开始越来越强大。又过了五代,到了严王,他统领着各诸侯国,去周朝观摩军队,还吞并了江汉地区,内部更是灭掉了陈国和鲁国的一部分。再过十多代,楚顷襄王又把国都搬到了陈地。

楚国啊,那可是个好地方,江河湖泊、山林遍地都是,资源丰富得很!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用火耕火耨的办法种地呢。老百姓吃鱼和稻米,靠打渔、打猎、砍柴为生,各种野果、贝壳、螺蛳啥的也很多,所以吃穿不愁。因此呢,大家就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很少攒钱,够吃够喝的,不用担心挨冻受饿,也没什么特别有钱的大户人家。楚国人还特别信巫鬼,很重视祭祀活动。而汉中地区的人民风俗比较败坏,跟巴蜀地区差不多。汝南地区的人民性格则比较急躁,做事风风火火。江陵,以前是楚国的都城郢都,西边跟巫、巴地区相通,东边又有云梦泽这么个好地方,也是个繁华的大城市。

吴国的地盘,可是个风水宝地啊!现在的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这些地方以前全都是吴国的领土。

殷朝衰落之后,周朝的王亶父在岐山脚下发展壮大。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大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公季。公季有个非常有才华的儿子叫昌,周王想把王位传给他。结果大伯和仲雍推辞说要去采药,就跑到荆蛮去了。公季继承了王位,后来昌当上了西伯,最终受命于天,建立了周朝。所以孔子夸赞大伯说:“大伯啊,真是道德高尚啊!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老百姓连他的名字都记不住了。” 孔子还说大伯就像虞舜和伯夷一样,隐居不问世事,虽然身处乱世,却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参与权力斗争。

大伯刚到荆蛮的时候,荆蛮人都归顺了他,于是那个地方被称为句吴。大伯死后,仲雍继位,传到他的曾孙周章,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就封了周章。又把周章的弟弟封在河北,这就是北吴,后世称之为虞国,十二世后被晋国灭亡。过了两代,荆蛮地区的吴国国君寿梦势力强大,称王。他的小儿子叫季札,非常有才干。兄弟们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却推辞不受。

从寿梦称王开始,传了六代,阖庐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做将领,打了很多胜仗,吴国的名声在诸侯中很响亮。到了夫差的时候,他杀了伍子胥,重用宰嚭,结果被越王勾践给灭了。吴国和越国的国君都很勇猛,所以他们的老百姓直到现在都喜欢用剑,轻视生死,容易冲动。

越国灭了吴国之后,又过了六代,被楚国灭了。后来秦国又打败了楚国,把楚国的都城迁到了寿春,最后楚国也被秦国灭掉了。

寿春和合肥啊,是南北湖皮革、鲍鱼、木材的集散地,也算是个大城市。最早啊,楚国的大臣屈原被小人陷害流放,写了《离骚》之类的赋来抒发自己的悲愤。后来像宋玉、唐勒这些人,都受到他的影响,也写诗文,都因此出了名。

汉朝建立以后,高祖皇帝的兄弟儿子刘濞在吴国称王,吸引了全国各地爱玩乐的公子哥儿们,像枚乘、邹阳、严夫子这些人,都在文景时期活跃起来,搞文学创作。淮南王刘安也在寿春建都,招揽宾客,一起写书。吴国呢,出了严助、朱买臣这样的人物,在汉朝都当了大官,而且文采斐然,所以世人流传着《楚辞》。不过,《楚辞》里有些地方不太靠谱,有点夸大其词。话说,淮南王那地方,以前有个风俗,家里有女儿的,都留着等有才华的读书人来娶,所以到现在那地方女人多男人少。本来吴国、越国和楚国就挨着,经常互相吞并,所以民风也差不多。

吴国东边,有海盐章山产铜,还有长江、太湖等水路带来的便利,也是江东地区的大城市。豫章盛产黄金,但是这玩意儿产量有限,采完了就没了,没法持续开采。江南地区又潮湿又低洼,男人普遍寿命不长。

公孙弘听说海外有东鯷人,分成二十多个国家,每年都来进贡。

粤地,是牵牛星和婺女星的管辖范围。现在的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都是粤地的范围。

粤地的君主是禹的后代,说是帝少康的庶子,被封在会稽,他们还文身断发,说是为了避开蛟龙的危害。过了二十代,到了句践称王,和吴王阖庐打仗,在隽李打败了阖庐。阖庐死了,夫差继位,句践乘胜追击,结果吴国大败,句践跑到会稽山投降,请求吴国饶了他。后来句践用范蠡、文种的计策,最终灭掉了吴国,吞并了吴国的土地。然后句践过了淮河,跟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向周天子进贡。周元王派使者赐给他诸侯的称号,其他诸侯都来祝贺。过了五代,被楚国灭了,子孙四散,臣服于楚国。又过了十代,到了闽君摇,辅助诸侯平定了秦国。汉朝建立后,又立摇为越王。那时候,秦朝的南海尉赵佗也自立为王,传到汉武帝的时候,才被汉武帝灭掉,变成了汉朝的郡县。

靠近大海的地方,盛产犀牛、大象、毒药、珍珠、玉石、银、铜、水果、布匹等等,很多中国的商人跑到那里去经商发财。番禺,就是其中一个大城市。

从合浦、徐闻往南进入大海,就能到达一个很大的岛屿,东西南北都延伸千里,汉武帝元封元年把它划分为儋耳郡和珠崖郡。那里的居民都穿着像单衣一样的布衣,中间有个洞,从头上套进去。男人们耕田种地,种植水稻、苎麻,女人们养蚕织布。那里没有马,但是有老虎,居民们饲养着五种家畜,山里有很多麈和麇鹿。他们的武器是矛、盾、刀,木弓弩、竹箭,箭镞有的用骨头做的。自从设立郡县以来,很多汉朝的官吏和士兵都欺压他们,所以经常隔几年就发生叛乱。到了汉元帝的时候,朝廷干脆放弃了对那里的管辖。

从日南的边境、徐闻、合浦坐船出发,大概五个月就能到达都元国;再航行大约四个月,就能到达邑卢没国;再航行二十多天,就能到达谌离国;如果步行的话,十多天就能到达夫甘都卢国。从夫甘都卢国坐船航行两个多月,就能到达黄支国,那里的风俗习惯跟珠崖郡差不多。黄支国地广人多,有很多奇珍异宝,从汉武帝开始,他们就不断地向朝廷进贡。朝廷派有翻译官,隶属于黄门官,他们和应募的商人一起出海,去交易珍珠、美玉、奇石等珍奇异物,带去黄金和各种丝织品。他们所到达的国家都以物易物,蛮夷的商船负责转运货物。这买卖虽然有利可图,但也伴随着危险,经常有人被抢劫杀害,或者遇到风暴沉船而死,运气好的话,也要好几年才能回来。最大的珍珠直径也不超过两寸。到了汉平帝元始年间,王莽当权,为了炫耀自己的威势,就重金贿赂黄支王,让他派使者进贡活犀牛。从黄支国坐船航行大约八个月,就能到达皮宗;再航行两个月,就能到达日南郡、象林郡的交界处。黄支国的南面,还有一个叫已程不的国家,汉朝的使者就从那里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