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范阳人,本来和汉武帝的名字相同。楚汉相争刚开始的时候,武臣差不多平定了赵地,号称武信君。蒯通对范阳县令徐公说:“大人,我是范阳百姓蒯通,我私下里很担心您将要死去,所以特来吊唁您。不过,我也要恭喜您能因此活下来。”徐公连忙拜谢说:“您这是怎么个吊唁法呢?”蒯通说:“您当县令十多年了,杀害别人的父亲,使别人成为孤儿,砍断别人的腿,在别人的脸上刺字,这种事做了很多。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之所以不敢拿刀子刺向您的肚子,是因为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法律已经不管用了,那么那些慈爱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就会争先恐后地拿刀子刺向您的肚子,来报仇雪恨,以此扬名立万。这就是我所说的吊唁。”
“您又怎么说我因此能活下来呢?”徐公问。“赵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蒯通是个没什么本事的人,还派人来打听我的死活,我打算去见武信君,然后劝他说:‘一定得打胜仗以后才能夺取土地,攻破城池以后才能占领城池,我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了。您采用我的计策,不用打仗就能夺取土地,不用进攻就能占领城池,只用发个文书就能平定千里之地,怎么样?’他一定会问:‘这是什么意思?’我就会回答说:‘范阳县令应该好好整顿他的士兵来防守作战,可是他们胆小怕死,贪图富贵,所以想用他们的城池先投降您。您要是接受了他的投降,而且不给他好处,那么边境的城池都会互相通风报信说“范阳县令先投降结果被杀死了”,他们一定会坚守城池,都会变成坚不可摧的城池,无法攻破。为大王您着想,不如用黄色的车盖和红色的车轮去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郊外驰骋,那么边境的城池都会互相通风报信说“范阳县令先投降反而得到富贵”,他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投降,就像滚下山坡的弹丸一样。这就是我所说的只用发个文书就能平定千里之地。’”
徐公拜谢之后,立刻准备车马送蒯通去见武信君。蒯通就用这个计策去劝说武臣。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骑兵和侯爵印信迎接徐公。燕赵两地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三十多座城池投降了。正如蒯通所预料的那样。
话说汉朝大将韩信,先是用计俘虏了魏王,接着又打败了赵国和代国,让燕国投降,一口气平定了这三个国家。然后,他率领大军准备东征齐国。还没走到平原,就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去劝降齐国了。韩信心里有点犹豫,想停下来。
这时候,他的谋士给他分析了一下形势:“将军您是奉命去打齐国的,可汉王却私下派人去劝降齐国,难道还有命令让您停下来吗?您怎么可以不继续前进呢!再说,郦食其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坐在车辕上,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您率领几万大军,才拿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您当了几年将军,难道还不如一个书生有本事吗?”
韩信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继续带兵渡过黄河。这时,齐国已经听从了郦食其的劝降,还留他在齐国喝酒享乐,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韩信抓住机会,偷袭了历下(今济南)的齐军,一路打到了临淄(齐国国都)。齐王觉得郦食其骗了他,一怒之下把他杀了,然后仓皇逃窜。韩信趁势平定了齐地,自己自立为齐国的假王。
当时汉王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很着急,于是派张良去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好稳固后方。项羽那边也派了武涉去游说韩信,想和他联合起来对付刘邦。
蒯通跟项羽说,天下大势掌握在你手里啊,想让你反过来帮汉王,但得先委婉点。他就先跟项羽说:“我以前学过相面,我给你看过面相,你最多只能封个侯,而且地位不稳,危险得很;但你看你的后背,哎呀,那是要大富大贵,说不出来的荣华富贵啊!”项羽问:“怎么回事?”蒯通就趁机跟项羽分析当时的局势:“天下刚开始打仗的时候,那些厉害的人物纷纷自立为王,天下英雄豪杰都聚集到他们旗下,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像风一样四处飘散,到处都是战争。那时候,大家最担心的就是秦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
现在刘邦和项羽打仗,弄得老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根本数不清有多少人受苦。汉王虽然有几十万大军,在巩县、雒阳、成皋这些地方跟楚军打仗,每天都打仗,却一点成果都没有,前线打败了也不增援,荥阳丢了,成皋也丢了,只能逃到宛城、叶县一带,这完全是智谋和勇猛都用尽了。楚军从彭城起兵,一路追着汉军打,打到荥阳,乘胜追击,威震天下,可现在却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逼到西山脚下都前进不了,三年了!楚军的锐气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磨损殆尽,粮草也快用光了,老百姓疲惫不堪,不知道该听谁的。依我看,如果不是出现什么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乱局是很难平息的。
现在,刘邦和项羽都指望着你呢,你帮汉王,汉王就赢;你帮楚王,楚王就赢。我愿意掏心掏肺,豁出性命,效忠于你,但恐怕你不会用我。现在我给你出个主意,最好是两全其美,三家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谁也不敢轻易动手。凭你的才能和实力,拥有这么多的兵马,占据强大的齐国,再联合燕国、赵国,从空虚的地方出兵,控制住后方,顺应民心,替老百姓说话,天下还有谁敢不听你的?你控制齐国,占据淮河、泗水流域,用仁德来笼络诸侯,谦虚谨慎,那么天下的君王都会来朝拜你。俗话说得好:‘天赐良机你不抓住,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你不行动,反而会招来灾祸。’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
信上写着:“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利就背叛他的恩情呢!”
朋友说:“你想想啊,当初常山王和成安君,可是生死之交,称兄道弟的。可后来因为争夺张黡、陈释的事,常山王落荒而逃,投奔了汉王。借了汉王的兵马东下,在鄗城北面打仗,结果成安君死在了泜水南边,脑袋和身子都分开了。这两个人,当初关系好得不得了,天下第一好的朋友,最后却互相残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人心难测啊!你现在用忠诚和信义对待汉王,肯定不如当初那两位王的关系牢靠,而且你参与的事比张黡、陈释的事还大得多。所以我认为,你认为汉王不会危及你,这想法太天真了。你想想,越国的大夫种,为了勾践的存亡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死了。俗话说得好:‘野鸟打光了,猎犬就杀了;敌国灭亡了,谋士就完蛋了。’所以,从交朋友的角度来说,你顶多也就是张黡和成安君那种关系;从忠臣的角度来说,你顶多也就是大夫种那样。这两个例子,足够你参考了。我希望你好好想想这些。再说,我听说啊,那些凭借勇猛和计谋震慑君主的,最后都自身难保;那些功劳盖过天下的,反而得不到赏赐。你西渡黄河,俘虏了魏王,抓住了夏说,攻克了井陉,诛杀了成安君,号令赵国,威胁燕国,安定齐国,南下击溃楚国几十万大军,最后斩杀了龙且,西归报捷,这功劳天下第一,战功赫赫啊!现在你带着这份得不到赏赐的功劳,顶着震慑君主的威名,回楚国,楚国人不会相信你;回汉国,汉国人会害怕你。你打算带着这份功劳安稳地回到哪里去呢?你身处人臣之位,却拥有超越天下的名声,这对你来说太危险了!”
信上写着:“活着就先这样吧,我会好好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通又跟韩信说:“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事情成功的预兆;仔细衡量利弊,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那些只顾着做些下等差事的人,就失去了掌握大权的机会;那些只满足于微薄的俸禄的人,也就与高官厚禄无缘了。即使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敢果断地去做,那就会招来各种祸患。所以说,猛虎的犹豫不决,还不如蜂蝎的蜇人来得迅速;孟贲的迟疑观望,还不如小孩子的一往无前来得有效。这说明,关键在于能够坚决地去执行。功业这东西,难于成就却容易毁坏;时机这东西,难于遇到却容易错过。‘时乎时,不再来。’我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虽然觉得蒯通说的有道理,但又放不下自己的功劳,认为刘邦不会夺取他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见韩信不听劝告,非常害怕,就装疯卖傻,扮作巫师。
天下平定之后,韩信因为谋反的罪名被废为淮阴侯,最终被杀害。临死前他叹息道:“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策,竟然死在一个女人的手里!”刘邦说:“那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令召见蒯通。蒯通到了之后,刘邦想杀了他,说:“你以前教唆韩信造反,这是怎么回事?”蒯通回答说:“狗只会对着不是自己主人的那个人狂吠。当时,我只不过认识齐王韩信,并不认识陛下您。再说,秦朝丢掉了天下这头鹿,天下的人都在争着去追逐它,有才能的人自然先得到它。当时天下动荡不安,大家都想做您正在做的事情,只是能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把那些坏人全部清除掉!”刘邦听了之后,就赦免了他。
等到齐悼惠王在位,曹参当丞相,他礼贤下士,邀请蒯通做了他的宾客。
话说一开始,齐王田荣对项羽怀恨在心,计划起兵造反。他强迫齐国的壮丁参军,不肯从命的就杀掉。当时,齐国的隐士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强征的行列里,没办法,只能被迫加入。后来田荣战败,这两人觉得很丢脸,就一起跑到深山里隐居了。
有个客人对一位名叫通的人说:“先生您在曹相国面前,可是出了名的善于发现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整个齐国没有人比您更擅长这件事了。您知道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都是世俗之人无法企及的优秀人才,为什么不向曹相国推荐他们呢?” 通回答说:“好的,我明白了。我家的媳妇儿,跟村里其他的妇女关系都很好。有一次,我媳妇儿晚上偷了块肉,她婆婆以为是她偷的,非常生气,把她赶了出去。第二天早上,我媳妇儿去拜访那些关系好的妇女,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她们,并向她们道歉。那些妇女说:‘你放心走吧,我们现在就去你家帮你把事情解释清楚。’于是,她们就拿着包袱去偷肉人家借火,说:‘昨晚,我家狗偷了块肉,互相撕咬打架,我们想借火来处理一下。’偷肉的人家急忙把媳妇儿叫了回去。所以说,那些村里的妇女并不是什么善于辞令的人,拿着包袱去借火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是,事情就是这样,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事情总有合适的解决方法。我想向曹相国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于是,通去见曹相国,说:“有些女人,丈夫死了三天就改嫁了,有些女人则幽居守寡,终身不出门。您要是想娶媳妇,您会选哪种?”曹相国说:“当然选那种不改嫁的。” 通说:“那么,您选拔人才也应该这样。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都是齐国难得的人才,他们隐居不出,从不卑躬屈膝地求官。我希望您能派人去礼请他们。”曹相国说:“我一定照办。”于是,就把他们俩都当做上宾来对待。
通还著述评论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并自己也写了一篇序言,一共八十一篇,取名为《隽永》。
起初,通和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曾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采纳。项羽后来想封赏这两个人,但他们坚决不肯接受。
伍被,是楚国人,有人说他是伍子胥的后代。伍被以才能出众而闻名,担任淮南中郎。当时淮南王爱好术学,谦逊礼贤,招揽英才,人数多达数百,伍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淮南王偷偷地搞起了小动作,不少人暗中劝谏他。后来淮南王把他叫到东宫,想跟他商量事情,喊他:“将军,过来!” 那人说:“大王,您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言论呢?以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到麋鹿在姑苏台上游玩呢。’现在我也要看看宫里长出荆棘,露水打湿衣衫了!” 淮南王一听就火了,把那人父母抓起来,把他关了三个月。
过了段时间,淮南王又叫他来,说:“将军,你答应我吗?”那人说:“不,我只是想替大王出出主意。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能从无声中听到声音,有远见的人能看到尚未发生的事情,所以圣人做事都能万无一失。周文王只做了一件事,功劳就显赫万世,被列为三王之一,这就是所谓的顺应天意而行动啊。”淮南王问:“现在朝廷是太平呢,还是乱了?”那人说:“天下太平。”淮南王不高兴了,说:“你怎么说太平呢?”那人回答说:“我私下观察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秩序都井然有序,朝廷的措施都遵循古代的规矩,风俗和纲纪都没有什么缺失。富商巨贾遍布天下,道路畅通无阻,商业贸易兴隆发达。南越臣服,羌族、僰族进贡,东瓯来朝见天子,朝廷还开拓了广长榆,设置了朔方,匈奴也遭受了打击。虽然还没达到古代太平盛世的程度,但也算是太平了。”淮南王又生气了,那人就谢罪说要死了。
淮南王又说:“如果山东那边发生变故,汉朝一定会派大将军去平定,你认为大将军怎么样?”那人说:“我认识黄义,他跟着大将军去打匈奴回来,他说大将军对待士大夫很有礼貌,对士兵也很有恩情,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大将军骑马上下山像飞一样快,武力超群,而且多次带兵打仗,很难对付。还有谒者曹梁从长安回来,他说大将军号令清晰,作战勇敢,总是冲在士兵前面;要士兵休息,他自己也休息;打井打到水了,他才喝;军队休整完毕,士兵都过了河,他才过河。皇太后赏赐的金钱,他都用来赏赐士兵。就算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吧。”淮南王说:“那个蓼太子智谋超群,是罕见的人才,他认为汉朝的公卿列侯都只是戴着假面具罢了。”那人说:“只有先刺杀大将军,才能起事。”
王复问张良说:“您觉得吴国起兵不对吗?”张良回答说:“不对。吴王被封为刘氏祭酒,接受了朝廷的俸禄和杖节却不去朝拜,他统领着四个郡的兵力,地盘有几千里,用山上的铜铸钱,煮海水制盐,砍伐江陵的木材造船,国家富裕,百姓众多,还经常送珍宝贿赂诸侯,和七国联合起来,向西进攻,攻破了大梁,打败了狐父,最后仓皇逃回,被越国俘获,死在了丹徒,头和脚分开了,身死名灭,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吴国实力那么强大,最终都没能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违背天意,不顾民心,而且没有抓住时机。”
王说:“男人死,往往就一句话的事儿。再说,吴国凭什么造反?汉军每天经过成皋的将领就有四十多个。现在我命令缓兵先占据成皋的要塞,你带兵去颍川堵住轘辕关和伊阙关的道路,陈定率领南阳的军队守卫武关,河南太守只守着洛阳,有什么好担心的?但是,北方还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以及河内、赵国的边境,这些地方有很多山谷可以通行。有人说‘切断成皋的道路,天下就交通断绝了’。占据三川的险要地势,招揽天下的兵力,您觉得怎么样?”张良说:“我看得到它的祸患,却看不到它的好处。”
淮南王孙建要造反,他跟谋士被商量这事儿。孙建说:“时机到了,我想动手了!现在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诸侯们也都犯了不少错误,心里都挺不安的,我带兵往西边打,肯定有人响应;要是不响应,我就退回衡山。”
被说:“退回衡山再打庐江,您得先控制寻阳的船只,守住下雉的城池,占据九江的渡口,封锁豫章的水路。在江边部署强弓劲弩防守,阻止南郡的军队南下,东边保护会稽,南边打通与劲越的联系,控制住江淮地区,这样才能苟延残喘几年,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孙建问:“左吴、赵贤、朱骄如他们都觉得成功率有八九成,你为什么说没好处呢?”
被回答:“大王您身边那些平时能号令群臣的亲信,现在都关在诏狱里了,剩下的人根本没啥用。”
孙建说:“陈胜、吴广当初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就带着一百多人,从大泽起义,一声呼喊,天下都响应了,打到戏县,兵力就达到了120万。我现在虽然国小,但也能凑出20万兵马,你怎么说会有祸没福?”
被说:“我可不敢像伍子胥那样死得不明不白,希望大王您别像吴王夫差那样听信谗言。想当初秦朝暴政,残害天下百姓,杀害方士,焚烧《诗经》《尚书》,毁掉圣贤的遗迹,抛弃礼义廉耻,只靠刑法治国,把海边的粮食运到西河。
那时候,男人拼命耕田都不够吃,女人拼命织布都不够穿。秦始皇还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几千里,动辄几十万大军出征,死的人数不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们苦不堪言,十家有五家想造反。他又派徐福出海寻找仙药,带去了大量的珍宝,还有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徐福到了平原大泽后,就再也没回来。百姓们悲痛欲绝,十家有六家想造反。他又派尉佗越过五岭,攻打百越,尉佗看准了中国已经疲惫不堪,就自立为南越王。派出去的人没一个回来,百姓们离心离德,十家有七家想造反。秦始皇又兴建豪华的宫殿,修建阿房宫,收取大量的赋税,征发戍卒。父子兄弟之间都不安宁,政令苛刻,刑罚残酷,百姓们都翘首以待,竖起耳朵听,悲痛地哭喊着,怨恨着统治者,十家有八家想造反。有人对高祖刘邦说:‘时机到了。’刘邦说:‘等等,圣人应该会从东南崛起。’不到一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天下响应,这就是乘着秦朝灭亡的机会而行动,百姓们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就像干旱盼雨一样,所以他们从军队中起义,最终成就了帝王霸业。
现在大王您觉得高祖刘邦得天下很容易,难道您就没看到近世的吴楚战争吗?现在陛下统治天下,海内统一,爱护百姓,施恩布德。即使不说一句话,声威如同雷震;即使还没动手,变化如同神速。心中所想,威震千里;百姓响应朝廷,如同影子随形。而大将军的才能,远不如章邯、杨熊。大王用陈胜、吴广的例子来论证,我认为是错误的。况且大王您的兵力,连吴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天下太平的程度,更是秦朝的万倍。希望大王您采纳我的计策。我听说箕子路过故国,悲痛地创作了《麦秀》之歌,痛惜纣王不听比干的劝告。所以孟子说,纣王虽然贵为天子,死后还不如一个普通百姓。纣王早就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并非死的那天才被上天抛弃。我现在也悲痛大王您要放弃千乘之国的君主地位,要接受杀头的诏书,成为第一个死在东宫的大臣。” 被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话说,皇帝又召见伍被,问他:“照你说的,这计策能成功吗?”伍被说:“实在没办法了,我有个笨办法。”皇帝问:“什么办法?”伍被说:“现在诸侯们都没什么异心,老百姓也没什么怨气。朔方郡地广人稀,可以把那些富豪和罪犯都发配到那里去。可以请丞相和御史下令,把家产超过五十万的,以及那些犯了重罪的,都发配到朔方郡,再增加兵力,加快行动速度。再伪造一些诏书,说是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的命令,把诸侯、太子和那些受宠的臣子都抓起来。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诸侯们也会害怕,就算他们派人来辩解,也逃脱不了罪责。”皇帝说:“这办法可以,不过我觉得没必要搞得这么大,只发配就行了。”后来事情败露了,伍被主动去自首,承认自己和淮南王一起谋反,事情就是这么个情况。皇上觉得伍被说话很漂亮,还经常引用汉朝的典故,想饶他一命。但张汤却说:“伍被是第一个给淮南王出谋划策的人,罪无可赦!”于是伍被就被杀了。
江充,字次倩,是赵国邯郸人。他本名叫齐,他妹妹擅长弹琴跳舞,嫁给了赵太子丹。齐得到敬肃王的宠幸,成了他的上宾。过了一段时间,太子怀疑齐把他的私事告诉了国王,和他起了冲突,派人抓捕齐,没抓到,就抓了他的父母兄弟,审问后全部处死了。齐从此销声匿迹,逃到关中,改名为充。他跑到长安告发赵太子丹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以及王后宫中的人私通乱伦,勾结地方豪强,抢劫作恶,官府拿他们没办法。奏章呈上去后,皇帝大怒,派使者下令各郡调集兵力包围赵王宫,逮捕太子丹,押送到魏郡诏狱,和廷尉一起审理,最后被判处死刑。
赵王彭祖是皇帝的异母兄弟,上书为太子申冤,说:“江充是个逃犯小官,故意造谣生事,激怒圣上,想借此报复私仇。就算把他剁成肉酱,他也不会后悔。我希望陛下能挑选赵国一些勇敢的士兵,去打匈奴,拼死效力,来赎太子丹的罪。”皇帝没答应,最终赵太子还是被废了。
一开始,江充被皇帝召见到了犬台宫,他主动要求穿着平时穿的衣服去见皇上。皇上答应了。江充穿着一件纱縠做的禅衣,衣襟后垂交叠,戴着禅纚步摇冠,冠缨飘逸。江充身材高大魁梧,相貌非常威武。皇上远远看见他就觉得很特别,对身边的人说:“燕国和赵国果然人才辈出啊!”
江充走到皇上面前,皇上问了他一些当时的政事,江充回答得皇上很满意。然后,江充主动请求去匈奴出使。皇上问他打算怎么做,江充回答说:“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向敌人学习,事情不能预先计划好。”皇上就派江充当谒者去匈奴出使,回来后,任命他为直指绣衣使者,负责督察三辅地区的盗贼,严厉查处奢侈浪费的行为。当时很多皇亲国戚和近臣都奢侈僭越,江充都一一弹劾他们,上奏请求没收他们的车马,并且让他们去北军服役,参与打击匈奴。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江充立刻给光禄勋和中黄门写信,逮捕那些应该去北军服役的近臣和侍中,并且命令门卫,禁止没有命令的人出入宫殿。
这下,那些皇亲国戚的子弟都吓坏了,纷纷跑到皇上面前磕头求饶,希望能花钱赎罪。皇上答应了,命令他们按照官职等级向北军缴纳钱款,总共数千万钱。皇上觉得江充忠诚正直,奉公守法,从不偏袒,而且他的话都说到点子上了。
江充出去的时候,碰见馆陶长公主在驰道上骑车出行。江充拦住她质问,长公主说:“我有太后的诏令。”江充说:“只有公主可以通行,其他车辆都不能通行。”于是,他把长公主的车马全部没收送进宫里。
后来,江充跟随皇上到甘泉宫,又碰见太子家里的使者在驰道上乘车出行,江充按照规定处理了他们。太子听说后,派人向江充道歉说:“我们不是贪恋车马,只是不想让皇上知道,以免影响那些平时不守规矩的人。希望江君能宽容一下!”江充没听,还是把这件事上奏给了皇上。皇上说:“做臣子的就应该这样!”皇上非常信任江充,江充的威名震慑了整个京城。后来,江充升迁为水衡都尉,他的宗族和朋友都因此受益不少。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触犯法律,江充被免职了。
朱安世告发丞相公孙贺父子和太仆敬声搞巫蛊之术,这事还牵连到了阳石公主和一些其他公主,结果公孙贺父子都被杀了。这事儿《公孙贺传》里都写着呢。后来皇上到甘泉宫去,身体不太好,江充看见皇上年纪大了,担心皇上驾崩后自己会被太子给收拾了,于是就起了坏心思,跟皇上说您的病是中了巫蛊。皇上就派江充去查巫蛊案。
江充带着胡人巫师到处挖地找木偶人,抓那些搞蛊术的,还半夜去祭祀,装神弄鬼的,只要找到一点儿蛛丝马迹,就抓人审问,用烧红的铁钳子烫,逼他们招供。老百姓互相诬告,官吏们也动不动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抓人,前后被杀的人数以万计。
那时候皇上年纪大了,疑心很重,觉得身边的人都在用巫蛊诅咒他,不管有没有事,谁也不敢为自己申冤。江充知道皇上的心思,就说宫里充满了巫蛊的邪气,先从后宫那些受宠的妃子查起,然后查到皇后,最后把矛头指向了太子宫,结果在太子宫里挖出了个桐木人。太子吓坏了,又没法自证清白,就把江充抓了起来,亲自监斩,还骂道:“赵国的奴才!搞乱了国王和他的儿子还不够,还要来搞乱我的父子吗!”太子因为这件事彻底垮了。《戾园传》里也有记载。后来武帝知道江充是故意陷害,就把江充全家都灭了。
息夫躬,字子微,是河内郡河阳县人。年轻时是博士的弟子,学习《春秋》,还读了很多史书。他长得高大英俊,跟别人不一样。
哀帝刚登基,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跟王莽关系很好,是他的老乡兼好友。王莽就借着傅晏的关系,人脉越来越广。之前,长安的孙宠也因为善于游说而出名,还因此免去了汝南太守的职务。他和王莽结交后,两人一起上书给皇帝,请求被召进宫做侍诏。
那时候哀帝身体不好,刚即位不久,就有人告发中山孝王太后诅咒皇帝。太后和她弟弟宜乡侯冯参都因此自杀身亡,但具体罪名也不太清楚。后来,在无盐县危山,出现了一块石头自己竖立起来,还开辟出一条道路。王莽和孙宠商量说:“皇上没有继承人,身体又不好,关东的诸侯们心里都在暗中算计。现在无盐出现一块石头自己立起来,那些奸臣就借此歪曲事实,说这是大山石立,预示着先帝龙兴。东平王刘云和他的妻子还日夜祭祀,诅咒皇上,想得到不该有的东西。而皇后的舅舅伍宏,靠着巫蛊之术和医术得到皇帝的宠幸,经常出入宫禁。霍显的阴谋就要在酒杯里实现了,荆轲刺秦的事件也必然会在帷幄中发生。形势就是这样,我们告发他们一定能成功;揭露国家奸臣,诛杀仇敌,这是我们获得封侯的计策啊!”
于是,王莽和孙宠就和中郎右师谭一起,通过中常侍宋弘向皇帝告发这件事。皇帝很生气,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调查。东平王刘云、刘云的妻子以及伍宏等人都被处死了。皇上提拔孙宠做南阳太守,谭做颍川都尉,宋弘和王莽都升为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
那时候,侍中董贤很受皇帝宠爱,皇帝想封他为侯。于是下诏说:“王莽、孙宠因为董贤的事向朕禀报,所以封董贤为高安侯,孙宠为方阳侯,王莽为宜陵侯,食邑各一千户。赐谭爵关内侯,并赐予食邑。”丞相王嘉心里怀疑东平王案的真相,反对封赏董贤等人,这件事记载在《王嘉传》里。王嘉认为董贤权势太大,孙宠和王莽都是奸邪小人,担心他们会扰乱国家,不能重用。王嘉因此得罪了皇帝。
哎,我跟皇上关系挺近的,经常进宫跟他唠嗑,有什么话都直说,一点都不避讳。结果大家都很怕我这张嘴,一看到我就躲得远远的,眼睛都斜着看我。
我曾经上书狠狠批评了一堆大臣,说:“现在这个丞相王嘉,能力不行,还缩手缩脚的,根本不能用!御史大夫贾延,软弱无能,啥事都干不成!左将军公孙禄和司隶鲍宣,表面上看着挺正直,其实都是些傻瓜,不懂政事!其他的官员更不用说了,都是些没用的废物。万一哪天敌人来攻城,长枪直指皇宫,皇上您靠谁来抵抗?要是敌人突然从东边打过来,匈奴的马喝到渭水里去了,边境烽火四起,京师虽然有精兵强将,但还没等反应过来,敌人就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军报像雪片一样飞来,紧急军令一个接一个,那些没用的官员吓得不知所措。就算有几个有担当的,宁愿自杀也不愿面对,就算把他们杀头,又能改变什么?灾难已经来了!”
我又跟皇上建议说:“秦国当年修建郑国渠,才富国强兵的,现在京师土地肥沃,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水利工程,多修些水渠灌溉农田。”皇上就让我拿着他的令牌,负责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我立了个方案,想在长安城里挖条河,引水灌溉太仓,减少粮食运输的麻烦。但是,这个方案没通过,最后只好作罢。
董贤现在可是炙手可热,丁傅他们眼红董贤的权势,想方设法地打压他。孔乡侯晏跟王莽一起密谋,想找个机会上位,参与朝政。正好这时候匈奴单于要来朝见皇上,却派使者来说自己生病了,想明年再来。王莽就抓住这个机会上奏皇上,说:“单于本来应该十一月入塞朝贡,现在却以生病为由推迟,这其中恐怕有诈。乌孙的两个昆弥势力弱小,而卑爰疐却很强大,占据着险要的地方,拥有十万大军,还跟匈奴单于暗中勾结,甚至派儿子去侍奉单于。如果单于利用卑爰疐的强大实力,效仿当年灭掉乌孙的策略,挥兵南下,再加上乌孙的力量,那后果不堪设想。乌孙要是被灭了,匈奴就更强大了,西域也危险了。我们可以让投降的匈奴人假扮卑爰疐的使者,上书给皇上说:‘我们之所以派儿子去侍奉单于,并不是因为信任他,而是因为害怕他啊!希望皇上您能开恩,允许单于把儿子带回去。我们愿意协助戊己校尉,共同守护恶都奴一带的边境。’然后把这份奏章下发给各位将军,让匈奴的客人在汉朝听到这个消息。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啊!”
王莽的奏章递交上去后,皇上召见了他,还召集了群臣和将军们一起商议。左将军公孙禄站出来反对说:“咱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用威信来感化和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王莽却想用这种欺骗的手段,这是不可取的。再说,匈奴一直以来都承蒙先帝的恩德,安守边境,称臣纳贡。现在单于因为生病不能来朝贺,还派使者说明情况,并没有失了臣子的礼数。我公孙禄保证,我这辈子都不会因为匈奴而担心边境安危!”王莽反驳公孙禄说:“我这是为了国家长远计议,提前谋划,虽然计划还没实施,但我这是为国家千秋万代着想啊!而左将军公孙禄却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鼠目寸光!我和公孙禄的意见相左,根本没法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皇上说:“王莽说的对!”于是就打发走了其他大臣,单独和王莽商量对策。
有人建议皇上说:“往年火星(荧惑)停留在心宿(守心),金星(太白)光芒强烈,角宿还遮蔽了河鼓星(角星茀于河鼓),这些天象预示着会有战争爆发。后来谣言四起,朝廷下诏四处筹集军粮,全国上下人心惶惶,恐怕真的会有大乱。最好派大将军率领边防军队,加强军事准备,杀掉一个郡守来立威,震慑四方蛮夷,以此来平息这些异常现象。”皇上觉得有道理,就拿去问丞相。
丞相很赞赏这个建议,说道:“我听说治理百姓要靠行动而不是空话,顺应天意要靠实际行动而不是文字游戏。老百姓心思单纯,都骗不了,更何况是上天那些神明呢?上天出现异象,是为了警示君主,希望君主能够醒悟,改正错误,真诚地做好事。只要民心顺服,天意也就满足了。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辩士,看到一点天象,就胡乱猜测,编造出匈奴、乌孙、西羌要造反的谎言,鼓动战争,玩弄权术,这不是顺应天道的做法。郡守有罪,应该立刻押送到京城受审,即使是擦肩而过也要立刻处死,他们都这么害怕,那些辩论家却说,这能安定天下,他们巧舌如簧,其实根本不可信。那些议政的人,最擅长阿谀奉承、玩弄权术、巧言令色、深谋远虑。阿谀奉承会毁坏君主的德行,玩弄权术会让百姓怨恨,巧言令色会破坏正道,深谋远虑会伤了恩惠。以前秦穆公不听百里奚、蹇叔的劝告,结果军队打败了,后来他后悔莫及,痛恨那些误导他的臣子,怀念那些老臣的忠言,他的名字因此流传后世。希望陛下能以此为鉴,反复思考,不要被那些只顾说好听话的人迷惑了。”
皇上没听丞相的劝告,就下令说:“最近灾害不断,盗贼很多,战争的征兆也比较明显。可是我还没听说哪个将军对此感到忧虑,认真挑选士兵,修整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短缺,谁来负责呢?天下虽然太平,但忘记战争就会很危险。让大将军和各郡的太守(中二千石)推荐熟悉兵法、有远见卓识的人各一人,大将军推荐两人,来朝廷述职。”然后皇上任命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今天,发生了日食。董贤因此而沮丧,晏(指晏让)也跟着着急。过了几天,皇帝收回了晏让的卫将军印绶,丞相和御史也上奏弹劾董贤的罪过。皇上因此讨厌董贤等人,下诏说:“南阳太守方阳侯宠,向来名声不好,是个狠毒残暴的人,毒害百姓。左曹光禄大夫宜陵侯董贤,虚构一些欺骗的计策,想要误导朝廷。他们都跟达官贵人交往,巴结权贵,图谋名利。现在把董贤、宠的官职都免了,让他们回封地去。”
董贤回到封地,还没来得及修建房屋,就暂时住在简陋的亭子里。一些坏人觉得侯爵家有钱,经常晚上守在那里。董贤的同乡,河内掾贾惠去看望他,教他一个驱除盗贼的办法,用桑树东南方向的树枝做成匕首形状,在上面画上北斗七星,然后董贤晚上披头散发,站在院子里,面向北斗星,拿着“匕首”指指点点地念咒驱邪。有人上书告发董贤怀恨在心,嘲笑朝廷的提拔,观察星宿,预测天子的吉凶祸福,和巫师一样进行诅咒。皇上派侍御史和廷尉监察逮捕董贤,把他关押在洛阳诏狱。想要审问他,董贤仰天大喊一声,就瘫倒在地。狱卒上前询问,说他咽气了,鼻孔和耳朵里流出了血。一会儿工夫,他就死了。和他同伙的人,因为互相牵连,被一起下狱的有一百多人。董贤的母亲圣氏,因为祭祀灶神时诅咒皇上,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被处以弃市(斩首示众)的刑罚;他的妻子和家人被流放到合浦。董贤那些平时关系很好的同族亲属,都免除了被处罚的命运。
哀帝去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说:“方阳侯宠和右师谭等人,都策划了奸诈的阴谋,罪行牵连到皇室宗亲,即使得到了赦免,也不应该继续保有爵位,留在中原地区。”于是,方阳侯宠等人都被免去了官职,流放到合浦郡。
一开始,他担任宫廷侍诏,经常直言不讳,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自己也害怕因此招来祸患,于是写下绝命辞:“玄云泱郁,将安归兮!鹰隼横厉,鸾徘徊兮!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丛棘扌戋々栈栈,曷可栖兮!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冤颈折翼,庸得往兮!涕泣流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虹蜺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开。痛人天兮呜呼,冤际绝兮谁语!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扌监其须。游旷迥兮反亡期,雄失据兮世我思。”几年后他就死了,死的情况正如他辞中所写的那样。
唉,想想看,孔子都说过“讨厌那些巧舌如簧、导致国家灭亡的人”,蒯通因为一句话就害死了三个贤才,那些说话不谨慎的人,能有好下场才怪呢!伍被在危难的国家里担任谋士,虽然忠心耿耿,但最终却被奸人陷害,被杀,这难道不也是应该的吗?《尚书》里记载了四种罪过,《诗经》里唱着《青蝇》的歌,从春秋时代开始,因为祸害而失败的人就多了去了!以前,子翚给桓公出谋划策,结果鲁隐公差点儿被弄死;栾书陷害郤氏,晋厉公被杀;竖牛攻击仲氏,叔孙氏灭亡;郈伯毁谤季氏,昭公被赶走;费忌献上美女,楚建被赶走;宰嚭谗害伍子胥,夫差灭亡;李园献上妹妹,春申君被杀;上官大夫诉说冤屈,怀王被囚禁;赵高陷害李斯,二世被勒死;伊戾在坎地立盟,宋痤被杀;江充制造巫蛊之祸,太子被杀;息夫作乱,东平王被诛杀;这些例子都说明,小的错误会导致大的失败,因为疏忽而陷害亲近的人,难道还不值得警惕吗?难道还不值得警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