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0年,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这天,发生了日食。“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这是史书上的记载。《谷梁传》说,记载日食只说日期,不说初一。《公羊传》则说,日食发生在初二。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次日食之后,戎狄抓了天子派去的使者,郑国攻打鲁国,灭掉了戴国,卫国、鲁国、宋国都杀了自己的国君。

《左传》的作者刘歆认为日食发生在正月初二,是燕国和越国分管的区域发生的天象。总之,太阳运行出现异常,往往是分管那个区域的国家出了问题。如果国君能够修明政治,共同抵御灾祸,那么灾难就会消除,福祉就会到来;如果不能,那么灾难就会变成祸患。所以,经书记载了灾异,却没有解释原因,因为吉凶祸福没有固定的规律,是随着人们的行为而产生的。周朝衰微,天子不按时发布朔日(每月初一)的命令,鲁国的历法也不准确,闰月安排不对,月份长短也不合标准。史记中记载的日食,有的说是初一其实不是,有的说不是初一其实是,有的干脆不写初一和日期,这些都是官府失职造成的。

京房在他的《易传》里说:军队溃败,是因为没有好好统帅,日食的征兆是:日食发生时,光线不均匀,多处同时发生日食,说明诛杀过多,违反了法理,这预示着叛乱的发生;日食发生时,光线分散,说明纵容叛乱,说明统治者不明事理;日食之前下了三天大雨,雨停后天气寒冷,然后发生日食,说明专权夺利,不安于位;日食发生时,太阳刚出来就发黑,光线向外反照,说明君臣不和,国家将亡;日食三次遮蔽太阳,说明同姓诸侯侵犯,诬蔑君主;日食时,四方有云,中央无云,天气寒冷,说明国君想削弱君主的地位,不知轻重;日食时,太阳中心是青白色,四方是红色,日食后发生地震,说明诸侯互相侵略,不服管教;日食时,太阳三次遮蔽,三次复原,说明君主不善于治理,臣下图谋不轨,国家大乱;日食发生时,之前下冰雹,打死了很多走兽,说明弑君篡位;日食发生时,之前刮风下雨,树木被刮断,太阳发红,说明内臣勾结外敌;日食发生时,将要日食并伴随降雨,地下有响声,说明冢宰(主管行政的官员)专权;日食发生之前有大风,日食时太阳在云中,四方没有云,说明伯正(官名)越权,分夺君主的权力;日食时,太阳被分成两半,说明诸侯在朝廷上争权夺利;日食时,太阳侵蚀月亮,日食了一半,天空中有鸣叫声,说明赋税征收不到位,国库空虚;日食时,虽然太阳的光线被遮蔽,但仍然明亮,说明受命于天的臣子独自讨伐暴君,就像文王臣子独诛纣王一样;日食时,呈现五种颜色,天气非常寒冷,下霜,说明小人依附受命于天的臣子,杀害自己的君主,就像纣王的臣子依附武王而诛杀纣王一样;日食时,太阳三次遮蔽,三次复原,日食后刮风,地动,说明诸侯更改制度,叛逆;日食时,太阳偏离了位置,光线昏暗,月亮的形状看得见,说明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日食时,太阳一会儿青,一会儿黑,一会儿红,第二天大雨,起雾并寒冷,说明饮酒过度,荒淫无度。

总共有二十种日食的征兆,二十四个不同的形状,如果及时改正,灾难就会消除;如果不改,三年后会再次发生,再不改,六年后,九年后还会发生。推测鲁隐公三年那次日食,太阳中心被遮蔽,上下都变黑,这是臣子弑君的征兆。后来,卫国的州吁弑君自立。

公元前705年,桓公三年七月初一,天狗食日,这可不是小事啊!董仲舒和刘向都觉得,前面发生的大事已经够多了,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儿更大,所以才天降异象。之前啊,鲁国和宋国都发生了弑君事件,鲁国还参与了宋国的内乱,还擅自改变了许田的制度,完全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楚国更是僭越称王。后来郑国还袭击了周桓王的军队,射伤了桓王,这还不算,还有两个诸侯国互相篡位。刘歆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这次日食跟六月赵国和晋国瓜分土地有关。之前晋国的曲沃伯两次弑杀了晋国的国君,那一年晋国大乱,灭掉了很多宗族国家。京房在《易传》里说,桓公三年那次日食,太阳被遮挡在正中央,上下都发黄,这是臣子弑君却没成功征兆啊!后来楚国果然僭越称王,地盘扩展到千里之广。

公元前688年,桓公十七年十月初一,又发生日食。《谷梁传》里只说“朔”,没说“日”,意思是说,这日食持续了两天。刘向认为,这跟当时卫国的国君卫侯朔犯了罪,逃到齐国,天子另立新君有关。卫侯朔拉拢了五个诸侯国,举兵要自立为王,这直接导致了王室的权威受损。同时,鲁国的夫人跟齐国人私通,最终害死了桓公。董仲舒的解读则不同,他认为《谷梁传》只说“朔”不说“日”,预示着鲁桓公将要遭遇夫人带来的祸患,命不久矣。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跟楚国和郑国瓜分土地有关。

公元前680年,庄公十八年三月,又发生日食。《谷梁传》这次既没说“日”,也没说“朔”,说是“夜食”。《史记》推算出日食发生在晚上,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日食才结束,所以叫“夜食”。刘向认为,“夜食”象征着周天子的威望衰落,齐桓公将要夺取周天子的威信,独揽诸侯大会,实行霸主之道。后来齐桓公果然九次会合诸侯,周天子还派太子去参加,这都应验了。 《公羊传》则称之为“食晦”。董仲舒认为,日食发生在东壁宿,象征着鲁国。后来鲁国的公子庆父和叔牙果然与鲁国的夫人私通,以此来威胁国君。刘歆认为这次日食预示着鲁国和卫国将要瓜分土地。

公元前677年,桓公二十五年六月辛未初一,再次发生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毕宿,象征着边境战争和夷狄入侵。后来狄人果然灭掉了邢国和卫国。刘歆认为这次日食跟五月初二鲁国和赵国瓜分土地有关。

公元前134年,那天是农历十二月癸亥朔,发生了日食。董仲舒认为,这预示着灾祸潜伏在人心,人心就像国家的明堂一样重要,现在文治武功都衰败了,国家岌岌可危,就像一根细线一样快要断掉了。刘向则认为,是因为当时戎狄入侵曹国,鲁国的夫人跟庆父、叔牙私通,企图弑君,所以连续几年发生日食来警示统治者。刘歆的解释是,那年十月二日,楚国和郑国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公元前130年,农历九月庚午朔,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鲁国前后两位国君被杀,鲁国的夫人被处死,两位公子也死了,狄人灭了邢国,徐国攻取了舒国,晋国杀了太子,楚国灭了弦国,这些都是天谴的征兆。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八月秦国和周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65年,僖公五年,农历九月戊申朔,又见日食。董仲舒和刘向分析说,在此之前,齐桓公实行霸主之道,江、黄两国主动归附,南方强国楚国也臣服于他。但后来齐桓公没有自我反省,反而在外倚仗陈国大夫,导致陈国和楚国不再依附他,郑国的国君逃离盟会,诸侯们也不再听从齐桓公的号令,所以上天降下日食示警。之后,晋国灭了虢国,楚国包围了许国,诸侯们讨伐郑国,晋国杀死了两位国君,狄人灭了温国,楚国攻打黄国,而齐桓公却无力救援,这些都是日食的应验。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七月秦国和晋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128年,农历三月庚午朔,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楚国灭了黄国,狄人入侵卫国和郑国,莒国灭了杞国。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三月齐国和卫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125年,五月,发生了日食。刘向认为,这预示着晋文公将要实行霸主之道,后来果然攻打卫国,俘获了曹国的国君,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再次会盟诸侯,召来周天子朝拜他,这都应验了日食的预兆。他认为日食是臣子的过错,夜食则是掩盖罪行。他还说,因为上天失去了明君,桓公、文公虽然行为不正,但能实行霸主之道,驱逐夷狄,安定中原,所以还能勉强维持,这符合《春秋》的实际情况,但不符合其书写原则。董仲舒则认为,这是因为秦国俘获了晋国的国君,齐国灭了项国,楚国在娄林打败了徐国。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二月朔齐国和越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前77年,二月癸亥这天,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之前啊,先是大臣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诸侯公子都跑到京城来了;后来楚国的世子商臣杀了自己的父亲,齐国的公子商人杀了自己的君主,都自己当了老大。宋国的公子哀公逃跑了,晋国灭了江国,楚国灭了六国。大臣公孙敖和叔彭生还一起主持盟会。刘歆则认为,正月初一燕国和越国分家了。

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2年,六月辛丑朔日,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之前宋国、齐国、莒国、晋国和郑国这八年间,五个君主都被杀了!楚国还灭了舒国和蓼国。刘歆觉得,四月初二鲁国和卫国分家了。

宣公八年,公元前60年,七月甲子这天,日食又出现了!董仲舒和刘向分析,这之前,楚国的商臣弑父自立,一直到严王,楚国都越来越强大了。当时诸夏大国就剩齐国和晋国了,可这两个国家都刚经历了篡位弑君的动乱,国内都不稳定。所以楚国就趁机四处扩张,八年间六次侵略,还灭了一个国家,还去打陆浑戎,还去周朝观兵示威;后来又入侵郑国,郑国国君吓得光着膀子去道歉;之后又在邲地打败了晋国的军队,血流成河;最后还包围宋国九个月,把宋国人的尸体堆起来烧火做饭。刘歆认为,十月初二楚国和郑国分家了。

十年,公元前58年,四月丙辰这天,又发生日食了。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之前陈国和夏国征讨舒国,杀了舒国的国君;楚国灭了萧国,晋国灭了两个国家,王札子杀了召伯和毛伯。刘歆认为,二月鲁国和卫国分家了。

十七年,公元前50年,六月癸卯这天,又见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之前邾国肢解了鄫国的国君,晋国在贸戎打败了周王的军队,还在鞍地打败了齐国军队。刘歆认为,三月最后一天鲁国和卫国分家了。

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1年,六月丙寅朔日,又发生日食了。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之前晋国在鄢陵打败了楚国和郑国,还抓了鲁国的国君。刘歆认为,四月初二鲁国和卫国分家了。

公元前117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十七年,农历十二月,初一那天下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之前楚国灭了舒庸国,晋国杀了自己的国君,宋国大夫鱼石因为楚国的原因夺取了国君的城邑,莒国灭了鄫国,齐国灭了莱国,郑国的国君被杀害。而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前一年九月周朝和楚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建元十四年,农历二月,初一那天下午,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卫国的大夫孙氏和宁氏一起赶走了卫献公,拥立了孙剽为国君。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国和燕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建元十五年,农历八月,初一那天下午,再次发生了日食。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因为之前晋国在鸡泽召开了诸侯大会,诸侯们结盟,之后又在湨梁又举行了一次大会,这次诸侯们到场,但只有大夫们互相结盟,国君们就像挂着旗帜一样,什么也做不了。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五月二日鲁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建元二十年,农历十月,初一那天下午,又见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陈国的庆虎和庆寅蒙蔽了国君,邾国的人心里有反叛之心,后来邾国人带着漆地和闾丘来投奔陈国,陈国就杀了庆虎和庆寅。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八月秦国和周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建元二十一年,农历九月,初一那天下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晋国的栾盈将要攻击国君,后来栾盈逃到了曲沃。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七月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分裂。同一年,农历十月,初一那天下午,又发生了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星宿位于轸宿和角宿,而这象征着楚国这个大国将要发生变故。之后楚国的屈氏诬陷并杀害了公子追舒,齐国的庆封胁迫国君,扰乱了齐国。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八月秦国和周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建元二十三年,农历二月,初一那天下午,再次发生了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卫侯进入陈仪,宁喜杀死了卫国国君孙剽。刘歆则认为,这是因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国和燕国之间发生了分裂。

话说公元前134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第二十四年,七月初一,那天发生了日食,而且很快就结束了。刘歆觉得,这预示着五月鲁国和赵国之间会发生分裂。到了八月初一,又发生了一次日食。董仲舒就分析说,这次日食接连发生,象征着阳气将要衰败,蛮夷将会掌控中原的征兆。果然,后来六个诸侯国君被杀,楚国国君还跟着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郑国,灭掉了舒鸠国,鲁国也去朝拜楚国,最终楚国掌控了中原,还攻打吴国,讨伐庆封。刘歆对此的解释是,六月晋国和赵国也会发生分裂。

公元前131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第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又发生了一次日食。董仲舒认为,这是礼义将要彻底崩溃的预兆。当时,吴国的国君好勇斗狠,竟然让刑罚犯人看守宫门;蔡国的国君和世子的妻子有私情;莒国也没及时立太子。后来,吴国的国君被宫门守卫杀害了,蔡国的世子般杀了自己的父亲,莒国也发生了弑君事件,然后是庶子们互相争夺王位。刘向总结说,从汉武帝在位第二十年到这一年,八年间一共发生了七次日食,祸乱将会再次加剧,所以上天不断地发出警告。之后,齐国的崔杼杀了国君,宋国杀了世子,北燕的国君伯逃跑了,郑国的大夫从外面回来篡夺了王位,这些事情的发展和董仲舒的预言大致相符。刘歆认为,这是九月周国和楚国分裂的预兆。

昭公七年四月初一,天黑了,日食出现了。董仲舒和刘向觉得,这都是因为楚国先有灵王弑君篡位,还召集诸侯,抓捕徐子,灭掉赖国,后来陈国公子招又杀了太子,楚国因此灭了陈国,又灭了蔡国,最后灵王自己也被杀了。刘歆则认为,日食是因为二月鲁国和卫国闹矛盾分家引起的。

古书上记载,晋侯问士文伯:“这次日食是怎么回事?”士文伯回答:“鲁国和卫国出了问题,卫国的问题比较大,鲁国的问题比较小。”晋侯问:“为什么?”士文伯说:“卫国的情况就像鲁国的地盘上出了问题一样,所以才会出现灾难,这大概是卫国的国君出了问题,鲁国大概是上卿出了问题。”这一年八月,卫襄公死了,十一月,鲁国的季孙宿也死了。晋侯对士文伯说:“我问你的日食原因,都应验了,是不是以后都能这样预测呢?”士文伯回答:“不行。六种自然现象不同,民心不齐,事情发展规律不同,官职任命不合理,开头相同而结尾不同,怎么能总是这样呢?《诗经》里说:‘有的安安稳稳地休养生息,有的却疲于奔命为国家效力。’日食的结局就是这样不同的。 ”晋侯问:“什么叫六种自然现象?”士文伯说:“年、季节、日、月、星、辰,这六种就是。”晋侯问:“什么是辰?”士文伯说:“日月交会的时候,就叫辰。”晋侯又问:“《诗经》里说的‘今天发生日食,这其中有什么不好吗’,是什么意思?”士文伯说:“这是指不好的政治。国家没有好的政治,不用贤能之士,就会自己招来日月灾难。所以政治一定要谨慎,务必做好三件事:一是选拔人才,二是顺应民心,三是遵循时令。”这就是推测日食的占卜,要遵循变化规律。 《易经》说:“悬挂的图像非常明显,没有比日月更重要的了。”所以圣人重视它,把它记载在三经之中。《易经》“丰”卦“震”爻说:“丰沛的雨水,太阳被遮蔽,折断了右臂,却没有灾祸。”《诗经·十月之交》则记载了卿士、司徒,到驾车的人、驾车师傅,都不是合适的人才。这都和折断右臂相符,也符合选拔人才的三项原则,说明小人乘机压迫君子,暗中侵犯阳气的根本原因。

十五年六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刘歆认为,这是因为三月鲁国和卫国闹矛盾分家引起的。

公元前134年,六月初一,那天日食了。董仲舒觉得,这预示着灾星宿在毕宿,这是晋国的象征啊!你想想,晋厉公当年杀了四个大夫,搞得民心尽失,最后自己也被杀了。之后,谁还敢管大夫们?结果六卿就互相勾结,把晋国搞得乌烟瘴气,国君反而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这日食啊,发生过不止一次,但这些事记载在《春秋》之后,所以经书上没写。刘歆的解释不一样,他说这是鲁国和赵国分家的征兆。 《左传》里平子说过:“只有正月初一,邪恶还没滋生的时候,如果发生日食,那天子就不能举行祭祀活动,要在社稷坛上击鼓,诸侯也要用祭品在社稷坛上击鼓,在朝廷上击鼓,这是礼制。其他月份发生日食就不一样了。” 太史令解释说:“这日食发生在这个月,太阳还没到正午就食了,说明三辰(日、月、星)有灾难,百官要穿素服表示哀悼,国君不能举行祭祀活动,要避开正殿,等吉时再举行祭祀,以转移灾难。乐队演奏击鼓,祝官用祭品,史官写记录,掌管祭品的官员快马加鞭,老百姓四处奔走,这就是正月初一发生日食的应对之法。到了夏天的四月,也就是孟夏。” 他接着说:正月对应周朝的六月,夏四月是正阳纯乾的月份。“慝”指阴爻,冬至阳爻开始生长,所以叫“复”。到巳月就纯阳了,没有阴爻,但阴气侵犯阳气,灾难严重,所以要击鼓用祭品,以祭祀阴气。穿素服表示哀悼,停止祭祀活动,避开正殿,等待吉时,以转移灾难。掌管祭品的官员,就是负责祭祀的官员;老百姓,就是那些服役的人。刘歆认为,六月初二,鲁国和赵国分家了。

公元前131年,七月初一,又发生日食了。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周景王年纪大了,刘子、单子专权,蔡侯朱骄横跋扈,君臣不和的征兆。后来,蔡侯朱真的逃跑了,刘子、单子立王猛为王。刘歆的解释是,五月初二,鲁国和赵国分家了。

公元前130年,十二月初一,日食再次发生。董仲舒认为,灾星宿在心宿,这是天子之象啊!后来,尹氏立王子朝为王,周天子跑到狄泉去了。刘歆认为,十月,楚国和郑国分家了。

公元前130年,五月初一,那天日食了。董仲舒觉得,这次日食预示着灾难,因为日食发生在胃宿,而胃宿对应着鲁国,这预示着鲁国将有大事发生。果然,后来鲁昭公被季氏给赶跑了。刘向也认为,从公元前145年到这一年,十年间天象异变出现了七次,可是当权者却依然没有醒悟过来。他还列举了其他几件大事:楚国杀了戎蛮人,晋国灭了陆浑戎,有人盗杀了卫侯的哥哥,蔡国和莒国的国君都逃跑了,吴国灭了巢国,公子光杀了王僚自立为王,宋国三个大臣用城邑叛乱对抗国君。这些事情,都跟董仲舒的推断相符。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鲁国和赵国的分界线上。那天斗宿指向辰宿。《左传》里梓慎说过:“将要发生大水灾。”昭子却说:“会干旱。太阳运行超过了分点,阳气却依然没有战胜阴气,如果阳气最终战胜阴气,那灾害一定会很严重,怎么可能不干旱呢!阳气战胜不了阴气,那就说明积蓄的力量不足。”那年秋天,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祈雨仪式,可还是干旱。虽然那一年两次冬至、两次春分,都发生了日食,但并没有造成大的灾难,只是出现了水旱灾害而已。这是因为,日月运行,春秋分的时候昼夜等长,所以运行轨迹相同;冬夏至的时候昼夜长短达到极点,所以运行轨迹会互相交错。运行轨迹交错和相同的时候发生日食,影响比较轻微,不会造成大的灾难,顶多就是水旱而已。

公元前123年,十二月初一,又发生日食了。董仲舒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心宿,心宿对应着天子,预示着天子将有危险。当时京城势力比较弱,后来诸侯们纷纷修筑城墙,宋国差点就失去了对天子的尊崇之心,却依然在修筑城墙。刘向认为,那段时间,吴国灭了徐国,蔡国灭了沈国,楚国包围了蔡国,吴国打败楚国进入郢都,楚昭王逃跑了。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宋国和燕国的分界线上。

公元前119年,三月初一,再次发生日食。董仲舒和刘向都认为,这次日食之后,郑国灭了许国,鲁国的阳虎作乱,偷走了珍贵的宝玉和大弓,季桓子罢免了孔子的官职,宋国的三个大臣用城邑叛乱。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正月初一燕国和赵国的分界线上。

公元前128年,十一月初一,又发生日食了。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次日食之后,晋国三个大夫用城邑叛乱,薛国国君被杀,楚国灭了顿国和胡国,越国打败了吴国,卫国赶走了太子。刘歆则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十二月初一楚国和郑国的分界线上。

话说十五年前,也就是“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那一天,董仲舒就觉得不妙,说这预示着周朝要完蛋了,外族要统治中原了。结果第二年,还真应验了,好几个诸侯国跟着楚国一起围攻蔡国,蔡国吓得赶紧搬家。晋国还把戎狄俘虏送给了楚国,这京城,眼看着就要变成楚国的了。刘向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这都是因为蔡国国君被杀,齐国陈乞杀了自己的国君,立了阳生为王,孔子要是活着,肯定不会同意这种事。刘歆则认为,晋国和赵国在六月分家了,也是不好的征兆。

过了几年,到了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这可是在发现麒麟之后发生的。刘歆分析说,三月二日齐国和卫国也分家了。总之,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间,一共发生了三十六次日食。不同的人对日食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谷梁传》说是朔日二十六次,晦日七次,夜里两次,还有两次没记日子;《公羊传》说是朔日二十七次,二日七次,晦日两次;《左传》说是朔日十六次,二日十八次,晦日一次,还有两次没写日子。

高祖三年十月甲戌晦,那天日食发生在斗宿二十度,也就是燕国的地盘。“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燕地也”。两年后,燕王臧荼造反,被杀,然后立卢绾为燕王,结果卢绾也造反,最后失败了。

十一月癸卯晦,又发生日食,这次在虚宿三度,是齐国的地界。“十一月癸卯晦,日食之,在虚三度,齐地也”。两年后,齐王韩信被贬为楚王,第二年又被降为列侯,后来又造反,最后被杀。

九年六月乙未晦,又发生日食,这次在张宿十三度。“九年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既,在张十三度”。

惠帝七年正月辛丑朔,日食发生在危宿十三度。“惠帝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谷永认为,正月初一发生日食,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就像朝堂上发生大事一样,尊贵的人都会觉得不高兴。

五月丁卯,比晦日提前一天,日食几乎遮蔽了整个太阳,发生在七星附近。“五月丁卯,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几尽,在七星初”。刘向认为,五月阴气初起,却侵犯了阳气,这预兆很不妙。果然,到了八月,宫中发生变故,吕氏家族图谋不轨,要篡夺皇位。京房在《易传》里说:“凡日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诛将不以理,或贼臣将暴起,日月虽不同宿,阴气盛,薄日光也。”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又发生了日食。“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七年正月己丑晦,日食发生在营室九度,这可是宫殿所在的位置。“七年正月己丑晦,日有食之,既,在营室九度,为宫室中”。高后很害怕,说:“这预示着我的死期到了!”第二年,她就死了。

汉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月底,那天日食了,发生在婺女星宿一度的位置。

三年十月丁酉月底,又日食了,这次在斗宿二十二度。

十一月丁卯月底,日食又来了,在虚宿八度。

再过了四年,四月丙辰月底,日食,在东井星宿十三度。

七年正月辛未初一,日食。

汉景帝三年二月壬牛月底,日食,在胃宿二度。

七年十一月庚寅月底,日食,在虚宿九度。

汉武帝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寅月底,日食。

中元二年九月甲戌月底,日食。

中元三年九月戊戌月底,日食,这次几乎全食了,发生在尾宿九度。

中元六年七月辛亥月底,日食,在轸宿七度。

后元元年七月乙巳,比月底提前一天,日食,在翼宿十七度。

汉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初一,日食,在奎宿十四度。刘向说,奎宿代表卑贱的贼人和妇人,后来卫皇后从卑微的地位兴起,最终却不得善终,果然应验了。

三年九月丙子月底,日食,在尾宿二度。

五年正月己巳初一,日食。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月底,日食。七月癸未,比月底提前一天,日食,在翼宿八度。刘向说,前年高园便殿失火,跟春秋时期御廪失火后,日食发生在翼宿、轸宿的情况一样。这预示着宫内有女子作乱,宫外诸侯会有变动。后来陈皇后被废,江都王、淮南王、衡山王谋反,都被诛杀了。这次日食是从东北方向开始,过了中午,食甚,傍晚才结束。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月底,日食,在胃宿三度。

六年十一月癸丑月底,日食。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月底,日食,在柳宿六度。京房在《易传》里推测,这次日食是从太阳的右边发生的,按照说法,这是君主失德,导致臣子失职。第二年丞相公孙弘就死了。日食从左边发生,也是君主失德,臣子失职;从上面发生,是臣子失德,君主失职;从下面发生,是君主失德,百姓离心。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月底,日食,在东井星宿二十三度。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初一,日食。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月底,日食。

四年十月甲寅月底,日食,在斗宿十九度。

公元前73年8月某一天,日食发生了,太阳被遮挡得像镰刀一样,位置在亢宿二度。日食从西北开始,到下午才结束。

公元前48年11月某一天,又发生了日食,位置在斗宿九度,发生在燕地。四年后,燕王谋反,被诛杀。

公元前3年7月某一天,日食几乎遮蔽了整个太阳,位置在张宿十二度。刘向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己亥日,预兆不祥,后果严重。六年后,皇帝驾崩,留下无嗣的局面。

公元前49年12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在营室十五度。

公元前46年12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在婺女十度。

公元前44年4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在毕宿十九度。这次日食发生在正月初一,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左传》认为这是不寻常的预兆。

公元前8年3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在娄宿八度。

公元前6年6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在张宿七度。

公元前6年6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太阳被遮挡得像镰刀一样,并且日食持续时间较长。

公元前1年12月某一天,日食发生,当天晚上未央宫地震。谷永说:“日食发生在婺女九度,预兆与皇后有关;未央宫地震,灾祸在于宠妾。这两件事同时发生,说明皇后和宠妾共同压制了皇帝,将要危害皇室继承人。如果只有日食,宠妾就不会受灾;如果只有地震,皇后就不会受灾。这两件事分开发生,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事件;但如果同时发生变化,后果就难以预料。这个月,皇后和宠妾可能会出现失德的行为,所以上天同时显现了这两个征兆。如果说,违反妇道,疏远众多嫔妃,妨碍皇室继承人的人,就是这两个人。”杜钦也说:“日食发生在戊申日,时间在未时。戊未属土,是中宫的位置。当天晚上宫中地震,这必定是宠妾之间争宠相害所致。人间的失德行为在上天显现为异象。如果能够以德回应,灾祸就会消弭;如果麻痹大意,灾祸就会降临。回应上天的警示,必须真诚,必须守信。”

公元前7年四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己亥日,发生了日食,太阳被遮挡得不完全,像镰刀一样,位置在东井星宿六度的地方。刘向当时就说:“四月快要过渡到五月了,这个月跟孝惠皇帝在位时同一天,日食也跟孝昭皇帝在位时同一天。东井星宿代表京城,而且日食还没完全遮住,这预示着恐怕会危害到皇位的继承人啊!”这次日食发生得比较早,是从西南方向开始的。

三年后,公元前4年八月最后一天,乙卯日,又发生了日食,这次是在房宿。公元前3年三月初一,癸丑日,又发生了日食,在昴宿。公元前2年二月最后一天,丁未日,又发生了日食,在胃宿。

公元前1年九月最后一天,丁巳日,又发生了日食。谷永根据京房的《易占》解释说:“公元前一年九月发生的日食,是由于过度饮酒造成的。只有京城的人看见了,其他地方都没看见,这就好像在说,皇上沉迷于酒色,君臣之间界限模糊,祸患来自内部!”

公元前1年,第二年二月最后一天,乙酉日,又发生了日食。谷永还是根据京房的《易占》解释说:“今年二月发生的日食,是由于赋税过重,百姓怨声载道造成的。这次全国各地都看到了,只有京城被遮挡,这就好像在说,皇上喜欢修建宫殿,大兴土木修建陵墓,赋税因此加重,百姓疲惫不堪,祸患来自外部!”

公元前1年,第三年正月最后一天,己卯日,又发生了日食。公元前1年,第四年七月最后一天,辛未日,又发生了日食。公元前1年,元延元年正月初一,己亥日,又发生了日食。

公元前1年,哀帝元寿元年正月初一,辛丑日,又发生了日食,太阳被遮挡得不完全,像镰刀一样,位置在营室星宿十度的地方,这跟惠帝在位第七年同一天、同一个月。公元前1年,第二年三月最后一天,壬辰日,又发生了日食。公元前1年,平帝元始元年五月初一,丁巳日,又发生了日食,在东井星宿。公元前1年,第二年九月最后一天,戊申日,又发生了日食,这次日食是完全遮蔽的。

汉朝从建国到哀帝,一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历时212年,在这期间一共发生了53次日食,其中初一发生14次,最后一天发生36次,还有三次是在最后一天的前一天。

话说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十五,天还没亮呢,就看见天上出现了两个月亮!这可是个稀罕事儿。当时有个叫京房的,他写过《易传》,里面说啊,“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意思是说,如果皇帝软弱,皇后势力强大,那就会出现这种“阴盛阳衰”的现象,导致月亮一起出现。 他还说,如果月亮在农历月末出现在西方,叫“朓”,在月初出现在东方,叫“仄朝”。“仄朝”的时候,当权者就得严肃认真,而“朓”的时候,当权者就可以放松一些。

刘向对这个说法还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朓”代表疾病,皇帝要是太放松,大臣们就会骄横跋扈,所以太阳运行缓慢,月亮运行却很快。而“仄朝”代表不进取,皇帝要是太紧张,大臣们就会害怕,所以太阳运行很快,月亮运行却很慢,不敢靠近皇帝。要是既不放松也不紧张,恰到好处,那就是在农历初一看到的月亮。刘歆的看法又不一样,他认为,皇帝要是很放松,大臣们就会很忙碌,所以月亮运行快;皇帝要是很紧张,大臣们就会懈怠,所以月亮运行慢。他举例说,春秋时期,当权者大多比较懈怠,所以“仄朝”的情况出现18次,“朓”的情况只出现1次。而汉朝呢,“朓”的情况出现了36次,“仄朝”的情况一次都没出现,所以刘歆的说法更靠谱。总之,这些都说明日月运行反常啊。

再说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太阳的颜色是青白色,没有光辉,正午的时候更是没光。那年夏天特别冷,一直到九月,太阳才恢复正常的光芒。京房在《易传》里还提到过类似的情况,他说:“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意思是说,好的东西不能被上天接受,说明上天力量衰弱,所以太阳颜色发白,七天都不温暖。 “顺亡所制兹谓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 意思是说,失去了控制,也是力量衰弱的表现,太阳发白六十天,万物都冻死了。“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意思是说,天子亲自出征,说明他不明智,太阳发白,身体也感到寒冷。“弱而有任,兹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意思是说,虽然弱,但还有责任,所以不会灭亡,太阳发白但不温暖,光线也不动。“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意思是说,错误公开进行,说明不能伸张正义,所以太阳发黑,刮大风,天上没云,阳光昏暗。“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意思是说,不难治国,说明已经经验丰富,太阳发黑,位置偏低,像弹丸一样小。

公元前28年正月初一,那天是壬寅日,太阳和月亮都运行到营室星宿,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红色的。

二月初十,早上太阳是红色的,快落山的时候还是红色的,晚上月亮也是红色的。十一号,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红得像血一样,光芒消失了,过了四个半小时才慢慢恢复光芒,照射在大地上呈现出赤黄的颜色,直到过了午饭才完全恢复正常。京房在《易传》里说:“不听从正道,这就是所谓的‘亡’,这种异象就是太阳变红。”

三月初六,太阳升起的时候是黄色的,太阳中央出现了一块黑气,大概有铜钱那么大。京房在《易传》里说:“祭祀天地不顺应天意,这就是所谓的‘逆’,这种异象就是太阳变红,中间还有黑色。听到好的建议却不采纳,这就是所谓的‘失知’,这种异象就是太阳变黄。”

你看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的德行能与天地相合,他们的智慧能与日月相媲美。所以圣明的君王在位时,会统领众贤才,来彰显天子的功德,这样太阳的光芒就会明亮,五种颜色都会齐全,光芒万丈,不会出现异常。一旦出现异常,那就是有预兆,要有所行动,有所改变。太阳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不是无缘无故的,观察这五次太阳的异常变化,就足够给我们警示了。所以说:“体现天象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公元前644年,四月辛卯夜,天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星星全都不见了,半夜里星星像下雨一样往下掉。董仲舒和刘向都认为,天上的二十八宿代表着人君,其他的星星代表着百姓。星星不见了,象征着诸侯势力衰微;星星像雨一样掉下来,象征着百姓失去了依靠。而半夜发生这种事,指的是中原地区。星星虽然掉下来,但最后又回到了天上,这象征着齐桓公后来兴起,拯救了快要灭亡的国家。如果齐桓公死了,星星就一直掉到地上,那中原地区就彻底完蛋了。刘向还认为,半夜发生这事,指的是不能善终,中途失败的意思,或者说是象征着叛乱,指在中途背叛上级。

老天爷通过天象来警示人间,是想让人君要防范邪恶,远离奸佞小人,谦卑谨慎,才能保全自己和国家平安。如果人君有贤明的才能,敬畏天命,像高宗那样为祖己尽孝,像成王那样为《金縢》而哭泣,改过自新,树立信用,广施恩德,拯救危亡,恢复废弛的事业,提拔有才能的人,学习下层百姓的意见,再向上提升,减少赋税,缩短服役时间,节俭朴素,以此来恩惠百姓,那么诸侯就会归心,百姓就会归顺,灾难就会消除,祥瑞就会兴起。

但是,齐桓公他们不肯悔改,只是学习古人的做法,却各行其是,最终导致君臣离心,上下怨恨。从那以后,齐国和宋国的国君都被杀害,谭、遂、邢、卫四个国家被灭亡,宿迁归属宋国,蔡国被楚国吞并,晋国的卿大夫互相残杀,过了五代才安定下来,这就是天象的报应。《左传》说:“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刘歆认为白天代表中原,夜晚代表夷狄。夜晚明亮,所以平时常见的星星都看不见了,象征着中原衰微。“星陨如雨”,意思是星星坠落并且下雨,所以说“与雨偕也”,说明下雨和星星坠落是同时发生的两种变化。

《洪范》说:“庶民惟星。”《易经》说:“雷雨作,‘解’。”那一年是玄枵年,是齐国的分野。半夜星星坠落,象征着百姓背叛了上层统治者。而下雨则象征着过错得到改正,上下关系恢复正常,象征着齐桓公作为诸侯之长,振兴了周朝。周朝四月,相当于夏朝二月,太阳在降娄星宿,这是鲁国的分野。在此之前,卫国的国君卫侯朔逃到齐国,卫公子黔牟继位,齐国率领诸侯讨伐他,周天子派使者去救援卫国。鲁国的公子鲁公子溺颛擅自专权,与齐国一起违抗天子的命令,严公阻止不了,最终也跟着一起攻打卫国,驱逐了周天子所立的国君。这实在是太不义了,却还自以为是功劳。百姓离弃他们的统治者,政权从下层产生,这种现象非常明显,所以星星在鲁国坠落,这是天象的常理。

话说永始二年二月癸未这天,半夜里,天上突然下起了流星雨,那流星啊,又长又亮,足足有一两丈长,一道道划破夜空,还没落地就消失了,一直到鸡叫才停。谷永就说:“日月星辰都照耀着人间,要是出现像这种流星雨之类的异象,那不管远近,不管隐蔽与否,大家都能看到。星辰依附于天空,就像百姓依附于君王一样。君王要是失德,纲纪废弛,下面的臣民就要背叛,所以星星也背叛天空坠落,以此来显示这种征兆。《春秋》里记载的各种异象,流星雨算是最严重的,从鲁国严公时期以来,直到现在才又看到。我听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后宫嫔妃和那些小人作祟,沉迷酒色。《尚书》里说:‘竟然听信了那些妇人的话,导致四方逃亡的罪犯越来越多,这完全是因为信任和任用他们造成的。’《诗经》里说:‘赫赫有名的周朝,却被褒姒给毁了。’‘颠覆了自身的德行,沉迷于酒色。’还有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生活奢侈,厚葬厚养。现在咱们国家,这两种情况都有,这可是社稷宗庙的大灾难啊!”京房在他的《易传》里也说:“君主不任用贤才,就会有天降流星雨这种怪异现象。”

这流星雨啊,可吓坏人了,谷永赶紧分析这背后原因。他说,这就像人跟国家一样,君王要是不好,下面的人自然也跟着乱。这流星雨,就是上天在警告我们啊!他翻出史书,说夏商周灭亡,都是因为后宫女人和坏人作乱,沉迷享乐。秦朝也是一样,太奢侈了,结果很快就完蛋了。现在咱们国家,这两种情况都有,真是危险啊!他还引用了京房的话,说君主不重用人才,就会有这种灾祸发生。

公元前144年,也就是文公十四年七月,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直接冲进了北斗星宿。董仲舒认为,这彗星啊,是邪恶之气产生的,这“孛”字,本身就形容它遮遮掩掩,阴暗不明的样子。北斗星代表着大国,果不其然,后来齐、宋、鲁、莒、晋这几个国家都发生了弑君事件。

刘向的看法是,君臣关系在朝廷上混乱不堪,朝政在外面也执行不力,这样就会导致上天三光的光辉受到污染,五星运行异常,颜色改变,倒着走,严重的时候就会变成彗星。北斗星代表着人君,而这彗星呢,就是乱臣贼子的象征,预示着篡权杀君的事件。 《星传》里说:“魁星是贵人的牢笼。” 又说:“彗星出现在北斗星中,大臣和诸侯就会有人被杀。” 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代表齐国和晋国。这彗星明晃晃地扎进了北斗星,上天示警如此明显,史书上也有记载,可当时的君主们就是不醒悟。

结果呢,宋、鲁、莒、晋、郑、陈这六个国家都发生了弑君事件,齐国更是发生了两次! 中国大乱,蛮夷入侵,战争不断,楚国趁机兴兵,多次入侵中原诸夏,甚至灭掉了一个国家,还派兵到周朝观望。晋国灭掉了两个小国,又在国内打败了王室军队,又联合其他三国的大军,在鞍地大败齐军,一路追击,直逼东海之滨,威逼京师,齐国国力大受打击。这些事情的发生,都跟那颗彗星的出现有关,影响持续到了公元前138年,也就是文公二十八年。《星传》里还说:“彗星进入北斗,会有大战,如果彗星的运行轨迹进入北斗星的中心,则预示着有名的人会得势;如果没进入中心,则预示着有名的人会失势。” 宋国的大夫华元,是个有名的贤臣,在棘之战中被郑国俘虏,后来人们还传颂他的事迹呢。

《左传》也记载了这颗彗星进入北斗星的事件,周朝的史官就预言说:“不出七年,宋、齐、晋这三个国家的国君都会死于乱事。”刘歆认为,北斗星有环形的区域,四颗星进入其中。北斗星是天上的三光之一,是纲纪之星,宋、齐、晋这三个国家是天子的方伯,是中原的纲纪,彗星的出现是为了除旧布新。北斗七星,所以预言说不出七年。到了公元前138年,宋国人杀了昭公;公元前136年,齐国人杀了懿公;公元前134年,晋国赵穿杀了灵公。

公元前541年冬天,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扫过大辰星。董仲舒觉得,大辰星代表着天子的心,也就是国家的中心,天子象征着光明正大的朝廷。现在彗星出现,预示着朝廷要大乱,几个王子要争夺王位了。

刘向则认为,《星传》里说,大辰星是天帝的象征,它前面的星是太子,后面的星是其他的王子。彗星的尾巴代表着君臣离心离德。彗星扫过大辰星,预示着天子跟王子们要争权夺利了。这颗彗星的位置,对应着陈、郑、宋、卫这几个诸侯国。

五年后,周景王死了,王室大乱,大臣刘子、单子拥立王猛为王,而尹氏、召伯、毛伯则拥立了王子晁。这个王子晁是楚国人。当时楚国很强大,宋、卫、陈、郑都依附着楚国。王猛死后,敬王继位,王子晁进入王城,但天子住在狄泉,没人敢接纳他。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王子晁逃到楚国,王室才算稳定下来。

后来,楚国带领其他六个国家攻打吴国,结果在鸡父被吴国打败,楚国的君臣死伤惨重。蔡国怨恨楚国,灭掉了沈国,楚国大怒,包围了蔡国。吴国救了蔡国,于是爆发了柏举之战,吴国打败了楚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还把楚昭王的母亲娶走了,鞭打了楚平王的坟墓。这些都是彗星出现带来的后果。

《左传》记载说:“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繻说:“彗星是用来清除旧的,带来新的,这是天象的规律。现在彗星扫过火宿,火宿出现,肯定会有新的变化。诸侯国会不会发生火灾呢?”梓慎说:“我以前见过这种情况,这是征兆。火宿出现,现在火宿更加明显,火宿一定会隐没,它已经潜伏很久了,不会错的。火宿出现,在夏朝是三月,在商朝是四月,在周朝是五月。夏朝的历法符合天象,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在四个国家,那就是宋、卫、陈、郑。宋对应大辰星的虚宿;陈对应太昊的虚宿;郑对应祝融的虚宿;这三个都是火宿。彗星扫过汉宿,汉宿代表水。卫对应颛顼的虚宿,它的星宿代表大水。水是火的克星。会不会在丙子年或壬午年发生呢?水火相克啊。如果火宿隐没,那一定是壬午年,最多一个月就会出现。”

第二年五月,傍晚出现了火,丙子日刮起了大风。梓慎说:“这就是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后会不会发生火灾呢?戊寅日风更大,壬午日风最大,宋、卫、陈、郑都会发生火灾。”

刘歆认为,大辰星包括房、心、尾三星,八月心宿在西方,彗星从西方经过心宿,然后到达汉宿。宋国是掌管大辰星祭祀的,陈国是太昊的故地,太昊属木,而木生火;郑国是祝融的故地,祝融是火神;所以这三个国家都与火有关。卫国是颛顼的故地,它的星宿代表大水,是营室。天象如此,这四个国家又都出现类似的失政,最终导致王室大乱,都符合天象。

公元前134年冬天十一月,天上出现一颗彗星,在东方闪耀。董仲舒和刘向认为,史书没写明彗星具体出现在哪个星宿,是因为这颗彗星不属于任何一个星宿。它在白天出现,与太阳争辉,说明邪恶之气遮蔽了君王的明智。第二年,《春秋》的记载就结束了。也有人说,周朝的十一月相当于夏朝的九月,太阳位于氐宿。这颗彗星出现在东方,可能是轸宿、角宿、亢宿。轸宿对应楚国,角宿和亢宿对应陈国和郑国。也有人说角宿和亢宿代表大国,对应齐国和晋国。后来楚国灭了陈国,田氏篡夺了齐国,六卿瓜分了晋国,这都应验了彗星的预兆。刘歆则认为,这颗彗星是东方最大的星宿,史书没写明是哪个星宿,是因为它在白天出现,与太阳争辉,即使它落下去,彗尾依然可见。那一年,两次闰月都没有安排好,十一月实际上是八月,太阳位于鹑火,这是周朝的分野。公元前133年冬天,再次出现彗星,这在获麟之后。刘歆认为,史书没写明彗星出现的位置,是因为朝廷官员失职了。

公元前204年七月,一颗彗星出现在大角星附近,十几天后才消失。刘向认为,当时项羽是楚王,诸侯们都听从他的号令,而汉朝已经平定了三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天下人心归向汉朝,楚国将要灭亡,所以彗星预示着楚王的王位要被废除。也有人说,项羽坑杀秦军,焚烧宫殿,杀害义帝,扰乱王位,所以彗星降罪于他。

公元前177年九月,一颗彗星出现在西方,它的彗尾从尾宿、箕宿一直延伸到虚宿、危宿,长达一丈多,甚至触及银河,十六天才消失。刘向认为,尾宿对应宋国,也就是现在的楚国彭城;箕宿对应燕国,也对应吴国、越国、齐国。彗星出现在汉中,那里是靠近大海的国家,多水泽之地。当时景帝刚刚即位,重用晁错,准备诛杀诸侯王,彗星的出现就是预兆。三年后,吴国、楚国、四个齐国和赵国七国起兵叛乱,都被诛灭了。

公元前135年六月,一颗彗星出现在北方。刘向认为,第二年淮南王刘安入朝,与太尉武安侯田蚡密谋,而陈皇后骄横跋扈。后来,陈皇后被废黜;淮南王叛乱,被诛杀。

同年八月,一颗长长的彗星出现在东方,横贯天空,三十天才消失。占卜说:“这是蚩尤的旗帜,出现就意味着王者要征伐四方。”后来,汉武帝确实征讨四方夷狄,持续了几十年。

公元前121年四月,一颗长长的彗星再次出现在西北方向。当时,汉武帝对匈奴的征讨尤其激烈。

公元前110年五月,天上出现彗星,先是在东井星附近,后来又跑到三台星附近。之后江充造反,长安城里乱成一锅粥。这说明东井、三台星宿对应着秦国的国运啊。

公元前57年正月,一颗彗星出现在西方,离太白星(金星)大概两丈远。刘向认为,太白星代表大将军,彗星靠近它,预示着要扫荡、消灭的意思。第二年,大将军霍光死了,两年后霍家被灭族了。

公元前7年正月,一颗彗星出现在营室星附近,青白色,长六七丈,宽一尺多。刘向和谷永认为,营室星代表后宫嫔妃怀孕的征兆,彗星出现,预示着后宫嫔妃会有灾祸,皇室后继无人。也有人说,后宫将要遭受灾难。后来,许皇后因为诅咒后宫怀孕的嫔妃被废黜。赵皇后把自己的妹妹立为昭仪,害死了两个皇子,皇帝因此没有继承人。赵皇后的姐妹最后都受到了惩罚。

公元前6年七月辛未日,一颗彗星出现在东井星附近,它掠过五个诸侯的星宿,穿过河鼓、北率、轩辕、太微等星宿,白天出现六个多时辰,早晨出现在东方。十三天傍晚出现在西方,经过次妃、长秋、斗、填等星宿,两次穿过紫微宫。大火彗星尾部指向南方,到达天河,扫过妃嫔的星宿区域。然后向南移动,经过大角、摄提等星宿,到达天市星宿后缓慢移动,彗星的光芒照亮了天市,过了半个月才往西边移动,一共五十六天才和仓龙星一起消失。谷永说:“从古至今,像这样的大乱,真是少见啊!你看它飞驰的速度,光芒的长短,它经过的星宿,都预示着内部后宫妃嫔的灾祸,外部诸侯叛乱的祸患。”刘向也说:“夏、商、周三代的灭亡,都对应着摄提星宿位置的改变;秦朝和楚汉相争的灭亡,都对应着彗星扫过大角星。”这一年,赵昭仪害死了两个皇子。五年后,成帝死了,昭仪自杀。哀帝继位,赵氏家族的人都被免除了官职,流放到辽西。哀帝没有儿子。平帝继位,王莽当权,王莽追究成帝的赵皇后和哀帝的傅皇后的罪责,她们都自杀了。成帝和哀帝的外戚都被免除了官职,流放到合浦,或者回到原来的郡县。平帝也没有儿子,王莽最终篡夺了政权。

公元前637年,正月,宋国下陨石,一共五块。同一个月,六只鶂鸟倒飞离开了宋都。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上天警示宋襄公,他想要效仿伯夷叔齐的道德行为,最终却会自取灭亡。陨石属阴,五是阳数,从天上掉下来,阴中有阳,是想高却反低。陨石和金属同类,颜色以白色为主,接近吉兆。鶂是水鸟,六是阴数,倒飞,是想前进却后退。鶂鸟是青色的,青色也是吉兆,但这里指的却是仪容不整,不恭顺。上天警告说:宋国国力薄弱,地盘狭小,不要逞强好胜,想称霸诸侯,与强大的国家争斗,一定会吃亏。

宋襄公不听劝告,第二年齐桓公死了,宋襄公攻打齐国却战败,俘获了滕国国君,包围曹国,参加盂地会盟,与楚国争夺盟主地位,最终被楚国俘虏。后来虽然回国了,但他没有悔过自责,又联合诸侯攻打郑国,与楚国在泓水交战,军队战败,自己也受了伤,被其他诸侯耻笑。《左传》里说:陨石是星象,鶂鸟倒飞是风象。宋襄公问周朝的内史叔兴:“这是个什么预兆?是吉是凶?”叔兴回答:“今年鲁国有大丧,明年齐国将发生内乱,您将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最终无法成功。”然后叔兴私下告诉别人:“这是阴阳变化的现象,并非吉凶的征兆。吉凶在于人,我不敢违背国君的意思。”这一年,鲁国的公子季友、鄫国的季姬和公孙兹都死了。第二年,齐威公死了,齐国因为继承人问题而大乱。宋襄公攻打齐国,结果被楚国打败。

刘歆认为,这一年是寿星当值之年,寿星冲犯了降娄星,降娄是鲁国的分野,所以鲁国有大丧。正月,太阳在星纪,与玄枵相冲,玄枵是齐国的分野。陨石是山石,齐国在泰山之后。五块陨石象征着齐桓公死后,五个公子争权夺利,所以说齐国将发生内乱。老百姓都仰望星辰,陨石落在宋国,象征着宋襄公将得到诸侯的支持,平定五个公子的叛乱。陨石和鶂鸟倒飞,象征着虽然能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最终不会成功。六只鶂鸟象征着六年后宋襄公的霸业开始衰落,在盂地被俘。百姓背离道德而导致混乱,混乱就会产生妖异灾害,说吉凶在于人,然后阴阳冲克才会受到惩罚。齐国和鲁国的灾难并非国君造成的,所以叔兴说:“我不敢违背国君的意思。”京房在《易传》中说:“拒绝劝谏,自以为强,这就是倒退的行为,这与鶂鸟倒飞一样。如果应当被废黜,就会出现鶂鸟倒飞的现象。”

汉惠帝三年,天上掉下来一块陨石,落在绵诸(地名)。就一块。

汉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日,陨石落在雍州,这次有两块,当时天色昏暗,乌云密布,声音传出去四百里远。

汉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日,陨石落在梁国,足足有六块!

汉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日,陨石落在某个叫“稿”的地方,这次是四块,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叫“肥累”,掉了一块。

到了汉阳朔三年二月壬戌日,陨石落在白马(地名),这次数量可不少,有八块!

汉鸿嘉二年五月癸未日,陨石落在杜衍(地名),有三块。

汉元延四年三月,陨石落在都关(地名),这次有两块。

汉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日,陨石落在北地,一下子掉了十块!同年九月甲辰日,陨石又落在虞(地名),这次是两块。

汉平帝元始二年六月,陨石落在巨鹿(地名),有两块。

从汉惠帝到汉平帝这期间,一共记录了十一次陨石坠落事件。每次陨石坠落都伴随着耀眼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巨响,尤其是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这种现象发生的次数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