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字君公,是四川郫县人。汉宣帝时期,天下太平,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朝廷,出现了祥瑞的现象,比如神爵、五凤。益州刺史王襄让辩才出众的王褒写诗歌颂汉朝的功德,写了《中和》、《乐职》、《宣布》三篇诗。何武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成都的杨覆等人一起学习演唱这些诗歌。当时,汉宣帝效仿汉武帝的做法,寻找有才能有德行的奇才,于是把何武他们召到宣室殿。皇上说:“这些盛世之德,我又怎么能承受得起呢!”然后把王褒留在宫中做待诏,给了何武他们一些丝绸布匹,就让他们回去了。

何武去博士那里学习,研究《易经》。通过考试,他被授予郎官的职位,和翟方进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光禄勋推荐他品行端正,他被提升为鄠县县令,后来因为犯法被免职回家了。何武兄弟五个,都做过郡里的官吏,郡县里的人都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里有经商的户籍,但是租税经常不交,县里多次追讨欠税。县里的市啬夫(管理市场的官吏)就找商贩们为难何显一家,何显很生气,想用官职来报复那些商贩。何武说:“咱们家本来就没有在租税徭役上占什么便宜,对公务人员恭敬一些难道不应该吗?”何武最后向太守说明情况,让那些商贩去做一些杂役,州里的人都因此佩服他。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的人才,让他到朝廷答辩策论,被任命为谏大夫,后来又升迁为扬州刺史。他推荐或弹劾二千石级别的长官,一定会先呈上奏章,如果对方认罪,就减轻处罚,免除其职务;如果不认罪,就按照法律程序奏报,处罚甚至会达到死刑。九江太守戴圣,就是《礼经》里“小戴”的戴圣,他的政绩有很多不符合法度的地方,前任刺史因为他是大儒,就对他很宽容。等到何武当了扬州刺史,巡查的时候发现戴圣的属下犯了罪,就把这件事上报州里。戴圣说:“后辈小子懂什么,竟然想扰乱我的政务!”对这些指控都不处理。何武让从事官调查,查出了戴圣的罪证,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职,后来做了博士,并在朝廷上诽谤何武。何武听说后,始终没有揭露戴圣的坏事。而戴圣的儿子和宾客却成了盗贼,被抓捕后关押在庐江,戴圣认为儿子肯定要死了。何武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件事,最终戴圣的儿子没有被处死。从那以后,戴圣对何武感到羞愧和敬佩。每次何武到京城办事,戴圣都一定会登门拜谢。

武当刺史的时候,那些犯了错误的二千石官员,他都会及时上报朝廷。其他的官员,不管贤能还是不称职的,他都一视同仁地尊重他们。因此,各郡国都非常重视他们的刺史,州里也因此安定太平。他巡视地方的时候,一定会先去学宫看望学生们,考考他们的背诵和议论,问问他们学习上的得失,然后才去驿站休息。之后,他会详细记录田地耕种面积、各种粮食的收成好坏,最后才会接见那些二千石官员,这是他的一贯做法。

一开始,武还是个郡里的普通小吏的时候,曾经在太守何寿手下做事。何寿看出武将来能做宰相,因为和武同姓,所以对他特别好。后来何寿做了大司农,他的侄子做了庐江长史。有一次,武在京城办事,何寿的侄子正好也在长安。何寿就特意把武的弟弟武显和他的老朋友杨覆众等人请来喝酒。酒喝到兴头上,何寿指着他的侄子说:“这是扬州的长史,能力很强,你们都没见过吧?”武显他们觉得很不好意思,回去后就告诉了武。武说:“刺史啊,那是古代的方伯,是朝廷委以重任的,是一个州的表率,他的职责是提拔好人,淘汰坏人。只有官员政绩突出,或者百姓中有隐士贤才,才值得召见,不能因为私交而随意召见。”武显和杨覆众再三劝说,武没办法,才召见了何寿的侄子,还赏了他一杯酒。那年年底,庐江太守就举荐了武。由此可见,他守法执政是多么令人敬畏啊!

武当了五年刺史后,回到京城做了丞相的属官,丞相薛宣很器重他。后来他又被外派到清河做太守,几年后,因为当地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超过十分之四,他就因此被免职了。过了很久,大司马曲阳侯王根推荐了武,朝廷征召他做了谏大夫。之后他升迁为兖州刺史,又回到京城做了司隶校尉,然后又调任京兆尹。两年后,因为他在举荐方正廉洁的官员时,那些被举荐的人召见时表现得过于拘谨,显得做作,有司认为这是虚伪作假。武因此被降职为楚内史,后来又做了沛郡太守,再次回到京城做了廷尉。绥和元年,御史大夫孔光被降职为廷尉,武就做了御史大夫。成帝想修建辟雍,并提升三公的官位,于是把御史大夫改为了大司空。武就做了大司空,被封为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郡,后来哀帝即位,对大臣们进行褒奖,又把南阳郡犨县的博望乡改名为汜乡,扩大了他的封地,增加了千户食邑。

朱博为人善良厚道,喜欢提拔有才能的读书人,总是乐于宣扬别人的优点。他当楚国内史的时候,就大力提拔了龚氏兄弟俩;在沛郡做官时,又提拔了唐氏兄弟俩。后来他当上了朝廷高官,还把他们推荐到朝廷。这些人后来都出了名,这都是朱博的功劳,世人都很认可这一点。不过,朱博有个缺点,就是很讨厌结党营私的人。他考察官员,一定会先问儒生他们的看法,然后再问官员对儒生的评价,以此来互相印证。如果想要罢免某个官员,他一定会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防止有人走后门。他做官虽然没有特别显赫的名声,但死后人们常常怀念他。

他担任御史大夫兼司空时,和丞相方进一起上奏说:“以前诸侯王负责审理案件和治理政务,内史掌管监狱事务,丞相总揽纲纪辅佐诸侯王,中尉负责防范盗贼。现在诸侯王不再负责审理案件和治理政务,中尉的官职也取消了,其职权并入内史,郡国守相的任免也由中央掌握,这样才能统一政令,安定百姓。但现在内史的官位低而权力大,威望和职权不相匹配,难以服众,难以有效治理。我们请求将丞相的官职改为太守,内史改为都尉,以符合尊卑的秩序,平衡轻重的权力。”皇帝批准了奏章,于是将内史改为了中尉。早些时候,朱博还在九卿之列时,就上奏建议设立三公的官职,他还和方进一起上奏建议取消刺史,改设州牧,但这些建议后来都被否决了,具体记载在《朱博传》里。只有关于内史的建议被采纳并实施了。

朱博上奏了很多事情,被人认为过于琐碎,不符合贤臣的形象。他的功劳和名声大致与薛宣相当,但才能不如薛宣,然而他的操守和正直却超过了薛宣。朱博的母亲在郡里,他派人回去迎接,正赶上成帝去世,派去的人担心路上有盗贼,便让朱博母亲留在原地。一些人因此讥讽朱博不孝顺,不重视亲情。哀帝也正想更换大臣,于是就下令免去朱博的官职,说:“你上奏的事情琐碎繁杂,不合乎众人的心意,孝顺的名声没有传扬出去,坏名声却四处流传,无法起到表率作用,你把大司空的印绶交出来,回家去吧。”五年后,谏大夫鲍宣多次为朱博鸣冤,天子被丞相王嘉的辩解所感动,高安侯董贤也推荐了朱博,朱博因此被重新征召,担任御史大夫,一个月后,又改任前将军。

首先,新都侯王莽被封到自己的封地,过了几年,皇上因为太皇太后的缘故,把王莽召回了京城。王莽的弟弟成都侯王邑担任侍中,假借太皇太后的意思,跟哀帝说,要给王莽升官,让他当给事中。哀帝又再次请求太皇太后,结果事情败露了。太皇太后为了谢罪,皇上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不忍心杀他,就把他贬到西河当了个小小的属国都尉,还削了他的爵位,减少了一千户的食邑。后来朝廷下诏要选拔大常,王莽私下里跟王邑说,让他举荐自己,王邑不敢。

几个月后,哀帝死了,太皇太后当天就把王莽叫了进来,收走了大司马董贤的印信,然后下令让朝中大臣推荐合适的人选担任大司马。王莽以前做过大司马,他推辞了,推荐了丁、傅二人。大家都觉得王莽贤能,再加上他是太皇太后的亲戚,从大司徒孔光以下,朝中大臣都推荐王莽。王邑当时是前将军,他和左将军公孙禄关系很好,两个人私下商量,说以前孝惠、孝昭皇帝年纪小当政的时候,吕后、霍光、上官桀这些外戚掌握大权,差点亡了国家,现在孝成、孝哀皇帝相继去世,没有继承人,正应该选立亲近的人辅佐幼主,不应该让那些跟皇室没有血缘关系的大臣掌握大权,亲疏关系弄混了,对国家不利。所以王邑推荐公孙禄当大司马,而公孙禄也推荐了王邑。结果太皇太后还是任命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就借机弹劾王邑和公孙禄互相推荐的事,把他们俩都免职了。

王邑回到封地后,王莽的势力越来越大,成了朝廷里掌握实权的人,暗地里打击那些不服从他的人。元始三年,吕宽等人犯了事。当时大司空甄丰揣摩王莽的意思,派人四处抓捕那些跟吕宽一伙的人,牵连到许多王莽想除掉的人,比如上党郡的鲍宣,南阳郡的彭伟、杜公子等等,好多地方的豪强都被牵连,被杀的人数以百计。王邑因为被诬陷,被押解回京,他自杀了。因为被冤枉的人太多了,王莽想安抚民心,就让王邑的儿子王况继承了侯爵,还追封王邑为“刺侯”。后来王莽篡位后,又把王况贬为平民。

王嘉,字公仲,是平陵人。他通过明经和策试,考中了第一名,做了朝廷郎官,后来因为看守宫殿大门时失职,被免职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光禄勋于永的属官,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南陵县丞,再次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长陵县尉。鸿嘉年间,他因为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被朝廷召见,在宣室殿上谈论朝政得失,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来,他又被外放担任九江郡太守和河南郡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之后被朝廷征召,担任大鸿胪,接着又升任京兆尹,最后升迁为御史大夫。建平三年,他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新甫侯,食邑增加到一千一百户。

王嘉为人刚正严厉,很有威望,皇帝很敬重他。哀帝刚即位的时候,想效法成帝的统治,做了很多改变。王嘉就上书皇帝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能够选拔人才。孔子说过:“人才难找,不是这样吗?”所以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就是为了表彰贤能。虽然不能完全选到贤能的人,但是天子应该慎重选择臣子,委任卿大夫来辅佐自己。在一个国家里,如果能够世世代代重视人才,那么百姓就会归附,这样教化就能施行,治理就能成功。现在郡守的地位比古代的诸侯还要重要,过去选拔人才的时候,因为贤才难得,所以即使是从囚犯中也能选拔可用之才。

以前魏尚因为犯错被关押,文帝因为听了冯唐的建议,派使者持节赦免了他的罪过,任命他为云中郡太守,匈奴都很忌惮他。武帝从囚犯中提拔韩安国,任命他为梁内史,朝廷上下都感到安心。张敞担任京兆尹的时候,犯了罪应该被免职,但是一些狡猾的官吏知道这件事后,故意触犯张敞,张敞就把他们抓起来杀了。那些人的家人不服,上告朝廷,说张敞滥杀无辜。朝廷派使者来复审此案,说张敞是杀人犯,要逮捕他。但是皇帝没有下令逮捕他,后来张敞被免职,逃亡了数十天。后来宣帝征召张敞,任命他为冀州刺史,最终发挥了他的才能。 前朝之所以不徇私情任用这三个人,是因为看重他们的才能和才能对国家的益处。

汉孝文帝的时候,做官的有些人,祖祖辈辈都做同一个官职,甚至以官职为姓氏,比如仓氏、库氏,就是仓库官吏的后代。那时候,那些主管两千石俸禄的长官们,都安安稳稳地做着自己的官,乐于职守,上下一心,没人敢敷衍塞责。

后来情况慢慢变了,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官吏,都互相推诿责任,急于求成,政令也频繁更改。司隶校尉和州刺史们,对官员的过错都严厉弹劾,甚至揭发他们的隐私。官员们有的在任几个月就被免职,送走旧的,迎来新的,官员更迭频繁,路上到处都是送旧迎新的官员。那些能力一般的官员,只想苟且偷安,保全自己;能力差的官员,更是忧心忡忡,处处小心谨慎,一心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主管两千石俸禄的长官们的地位越来越低,百姓和下属们也越来越怠慢他们。甚至有人抓住他们细小的过失,无限夸大,然后向刺史、司隶校尉告状,甚至直接上书皇帝告发;老百姓见官员这么容易被罢免,稍微有点不顺心就想着造反。以前山阳郡的亡命之徒苏令等人四处作乱,官吏士兵临危受命时,却没有一个愿意忠于职守,为国捐躯的,因为他们知道朝廷的威信已经丧失殆尽了。汉孝成帝为此后悔不已,下诏书说,主管两千石俸禄的长官们不能放任不管,还派使者送去赏赐,以示安慰,并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国家现在危急,需要依靠你们这些长官来解决问题,只有你们这些长官能够担当重任,才能让下属们安心做事。

汉宣帝很爱护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员和百姓,如果有人上书弹劾官员,他总是把奏章压下来,等到大赦的时候再处理。以前,尚书很少下达弹劾的奏章,因为这样会扰乱百姓,而且要调查取证,处理案件,往往有人死在狱中。奏章上必须写着“敢告之”三个字才能下发。所以,陛下您应该用心选拔贤才,记住官员的功劳,忘记他们的过错,宽容对待臣子,不要苛求完美。那些主管两千石俸禄的长官、州刺史、三辅地区的县令,只要他们有才能,认真负责,即使偶尔犯点小错,也应该宽容对待,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力。这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也是国家的大事。以前苏令作乱的时候,朝廷想派大夫去追究事情的真相,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大夫,就召来盩厔县令尹逢,拜他为谏大夫,派他去处理此事。现在朝廷中真正有才能的大夫很少,应该提前培养一些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让士卒们在危难关头不怕牺牲;等到事情紧急了才去寻找人才,这不是朝廷应该做的。

皇上还采纳了嘉的推荐,任用了儒士公孙光、满昌,以及能吏萧咸、薛修等人,他们都是以前那些主管两千石俸禄的长官中有名望的人。皇上接纳了他们的建议,并任用了他们。

首先,东平王刘云被揭发和中常侍宋弘、孙宠等人一起诅咒皇帝,还跟他的舅舅伍宏密谋杀害皇帝,企图造反。结果刘云他们都被杀了,而孙宠和傅躬升官了,都当上了二千石的官儿。

那时候,侍中董贤很受皇帝宠爱,皇帝想封他为侯,但是还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傅嘉就建议皇帝,借着东平王谋反这件事,来封赏董贤。皇帝就决定把孙宠和傅躬告发东平王的事情整理成奏章,把宋弘给撇开,然后说是因为董贤的功劳才上报的,想借此封董贤为侯,并且先把孙宠和傅躬封为关内侯。

过了一阵子,皇帝想封董贤等人为侯,但是心里有点害怕傅嘉,于是先让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拿着诏书去丞相和御史那里看看情况。傅嘉和御史大夫贾延就上书说:“我们听说董贤他们三人刚被封爵,老百姓议论纷纷,都说董贤升官了,其他人也都受了恩惠,到现在流言蜚语还没停。皇上对董贤他们的恩宠不断,应该把董贤他们最初的奏章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然后问问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们,考证一下古今的典故,明确封赏的道理,然后再封爵加土;不然的话,恐怕会失去民心,全国上下都会议论纷纷。公开处理这件事,肯定有人会说应该封赏谁,这由皇上您决定;就算天下人不满意,责任也可以分担,不全在皇上您身上。以前定陵侯淳于长被封侯的时候,这件事也引起过争议。大司农谷永认为淳于长应该被封侯,结果大家把责任都归咎于谷永,先帝也因此受到非议。我们傅嘉和贾延能力有限,死了也负有责任。我们知道顺从您的旨意就不会有麻烦,可以苟且偷生一会儿,之所以不敢这样做的原因,是想报答您的厚恩啊!”

皇帝被他们的这番话感动了,就打消了念头。过了几个月,才下诏封董贤等人为侯,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公卿大臣,说:“我当皇帝以来,身体一直不好,还没痊愈,就接二连三地发生谋反事件,那些乱臣贼子竟然就在我的身边,近侍在帷幄之中。以前东平王刘云和后宫的人一起诅咒我,还让侍医伍宏等人来诊脉,差点就危及社稷,险些酿成大祸!从前楚国有子玉这样的忠臣,晋文公还给他让座;后来汲黯劝谏淮南王,阻止了他的谋反。现在刘云他们竟然图谋杀害皇帝,造反叛乱,这说明公卿大臣们你们这些做股肱之臣的,都没能尽心尽力,早点发现并消除这些隐患。多亏了宗庙保佑,侍中、驸马都尉董贤等人及时发现并上报,那些叛逆都伏法了。《尚书》上不是说吗?‘用德章厥善’。现在就封董贤为高安侯,南阳太守宠为方阳侯,左曹光禄大夫躬为宜陵侯。”

几个月后,发生日食。我直接上奏,再次进言,上书说:

臣听说咎繇告诫帝舜说:“没有克制欲望,就不会有国家,要兢兢业业,一天两天都要处理万机。”箕子告诫武王说:“臣下不应该骄奢淫逸,不应该享受山珍海味;臣下如果骄奢淫逸,享受山珍海味,就会危害自己的家庭,危及国家,百姓就会怨声载道,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如果这样做了,就会违背尊卑的秩序,扰乱阴阳的规律,危害到君王,国家就会极其危险。如果国人倾斜不正,百姓行为不一,这是君主不遵守法度,上下失序造成的祸患。武王亲身实践这些道理,才成就了成王、康王的盛世。从那以后,君主们纵情恣欲,法度逐渐废弛,最终导致臣弑君,子弑父的惨剧发生。父子这种至亲的关系尚且如此,何况是君臣这种异姓的关系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乘之国的君主,要敬业守信,节俭爱民,让百姓按时令耕作。”孝文帝完全遵循这些道理,普施恩泽于天下,成为汉朝的太宗。孝宣帝赏罚分明,施恩有度,记下臣下的功劳,忽略他们的细小过失,因此国家太平。孝元帝继承了大业,性情温和,欲望很少,国库里存有四千万钱,水衡仓有二千五百万钱,少府有壹千八百万钱。他曾经去上林苑游玩,后宫的冯贵人跟随他来到兽圈,猛兽突然窜出来,冯贵人挡在了皇帝前面,元帝很欣赏她的义举,赏赐了她五万钱。宫中嫔妃有功劳,就加倍赏赐,并嘱咐她们不要多謝,以示公平,避免偏袒,避免失去人心,赏赐要节俭。那时,外戚家产千万的很少,所以少府和水衡的钱才那么多。虽然遇到初元、永光年间的饥荒,又遭遇西羌的叛乱,朝廷既要对外用兵,又要安抚百姓,最终都没有发生危急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国库充实的原因。孝成帝时期,谏臣多次进言,指出燕乐的危害,以及女宠专权,沉迷酒色,损害德行,危害身体,他们的进言非常恳切,但是孝成帝最终都没有生气。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贬官,家产不足千万;张放被斥责,被遣送回国;淳于长被判处死刑。他不因私人感情而损害国家大义,所以虽然宫廷内有很多非议,朝廷依然安定,江山得以传到陛下手中。

皇上在位期间,爱好《诗经》和《尚书》,生活简朴节俭,每次出巡,沿途百姓都称赞他的德行,这也就是天下人心归附的原因。他刚即位的时候,就更换了帷帐,去掉了锦绣装饰,乘坐的车辆只用粗布作车垫而已。皇宫和宗庙的修建,虽然也陆续进行,皇上忧虑百姓疾苦,只是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暂时停止工程,直到现在才开始大规模修缮。可是驸马都尉董贤却在皇家上林苑中建起了府邸,又为自己建造了豪华宅第,府邸大门正对着北阙,还引来王渠的水灌溉园池,派使者监督工程,赏赐给参与工程的官吏和士兵的钱财,比修建宗庙还要多。董贤母亲生病,长安的御厨就送去祭祀用的食品,沿途经过的人都得到食物。为董贤制作器物,器物做好后,要奏报皇上才能使用,如果器物精美,皇上还会额外赏赐工匠,即使是为宗庙和三宫贡献的物品,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待遇。董贤家中有宾客来访或亲戚来往,朝廷官员都要一起参与,赏赐甚至包括了府中的奴婢,每人赏赐十万钱。使者监督采购物品,市场上的商人全都惊慌失措,道路上喧闹不已,群臣也都感到惶恐不安。皇上又下令将苑囿的土地赐给董贤两千多顷,均田制从此崩溃。奢侈、僭越、放纵,扰乱了阴阳,灾害频发,百姓谣言四起,互相惊恐,披头散发赤脚逃窜,骑马的人也飞奔而逃,上天都被这些景象迷惑,无法自已。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执政者失策的警示。皇上素来仁智,谨慎处理政事,如今却出现了这样的重大过失。

孔子说:“国家危急而不去拯救,国家倾覆而不去扶持,那么还要那些大臣做什么呢!”我非常荣幸能够担任这个职位,内心充满了悲伤,无法将忠诚的劝谏有效地传达给皇上;如果我的死能够对国家有利,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我只希望皇上能够谨慎地对待自己所偏爱的,仔细观察众人共同怀疑的事情。过去宠臣邓通、韩嫣骄横奢侈,放纵享乐,不知节制,最终都因为罪过而被处罚,身败名裂,没有善终,这就是所谓的“爱之适足以害之”。皇上应该认真学习历史教训,节制对董贤的宠爱,保全他的性命。

然而皇上听了这些话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宠爱董贤,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

太皇太后(傅太后)去世了,皇上把太皇太后的遗诏交给我。遗诏里让皇上让王太后(成帝的母亲)下令丞相和御史,增加贤的封地,再给他封赏两千户,还赏赐了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三个侯国。我接了诏书,又上奏章劝谏皇上和太后说:“我听说爵位、俸禄和土地,都是上天所有。《尚书》上说:‘上天把权力交给有德行的人,这权力有多大啊!’皇上您代表上天来封赏大臣,更应该谨慎小心。如果分封土地不合适,老百姓就会不服气,还会影响到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危害非常大。现在皇上您身体一直不好,我心里非常担心。高安侯贤这个人,是个谄媚逢迎的奸臣,皇上您却用高官厚禄来抬举他,让他富得流油,损害了皇家的威严,耗尽了国库的钱财,恐怕还不够他挥霍的。这些钱财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孝文皇帝想修建露台,那工程要花上百金,他都克制自己没有去做。现在贤却用公家的钱财来满足私欲,他一家就收受了上千金,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过的,消息传到各地,大家都怨声载道。俗话说:‘众矢之的,即使没病也会被气死。’我总是为此感到心寒。现在太皇太后根据永信太后的遗诏,让丞相和御史增加贤的封地,还赏赐了三个侯国,我实在不明白。山崩地裂,日食连续发生,这些都是上天给我们的警告啊!贤以前已经加封过两次了,晏婴、商鞅也只不过是两次更换封地而已,他却一再凭借私情索取,恩宠已经过分了,他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严重损害了皇家的尊严,不能以此来示范天下,危害太大了!皇上您纵容奸臣,导致阴阳失调,上天震怒,灾害降临,损害了您的身体。皇上您久病不愈,继承人还没立,应该考虑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顺应天意和民心,祈求上天保佑,怎么可以如此放纵自己,忘记高祖皇帝的辛劳和建立的制度,想要把它传给子孙后代呢!《孝经》上说:‘天子身边有七个敢于直言的臣子,即使他做了错事,也不会失去天下。’我将奏章呈给皇上,不敢当面进谏,不是因为害怕死才不敢直言,而是担心天下人听到后,会更加不满,所以不敢公开弹劾。我愚笨鲁莽,多次触犯忌讳,还请皇上明察。”

总之,我写了这封奏章,是希望皇上能重视我的劝谏,不要再纵容贤这样的奸臣,以免损害国家利益和皇室的威严。我深知自己官位卑微,言语粗鄙,但出于对国家和皇上的忠诚,我不得不冒着风险进言。希望皇上能够体谅我的苦心,并采纳我的建议,为国家和百姓的福祉着想。 我担心皇上身体抱恙,国事艰难,所以才冒昧进言,恳请皇上能够三思而后行,以江山社稷为重。 我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臣子,但我对皇上和国家的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希望皇上能够明鉴!

一开始啊,廷尉梁、丞相长史、御史中丞,还有好些个二千石的官员,一起审理东平王云的案子。那会儿冬天还没过二十天呢,丞相就觉得云可能冤枉,案情有猫腻,就上奏说想把案子送到长安,让朝廷的大臣们重新审理。尚书令鞫谭和仆射宗伯凤觉得可以。皇上觉得丞相他们这些人心里不服气,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幸好云这案子拖过了冬天,也没见他们积极破案抓坏人的意思,就下令把丞相他们都贬为平民了。

过了几个月,皇上大赦天下,有个叫嘉的官员上奏推荐丞相他们,说他们很懂审案,“相计谋深沉,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意思是说丞相计谋深远,谭懂经史,凤为人正直。嘉还说:“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圣明的君王都会衡量功过,我私下里为朝廷惋惜这三个人啊。)皇上看到这奏章,心里很不痛快。二十多天后,嘉又把董贤家里的事给管起来了,皇上这下彻底火了,把嘉叫到尚书省,劈头盖脸地训斥他:“丞相他们当初在位的时候不尽忠,巴结讨好诸侯,两面讨好,违背了臣子的本分。你如今说他们才能出众,能审理案件,能除掉罪犯。你身为三公,掌管国家大计,分辨善恶是你的职责,你明明知道丞相他们的罪行,还到处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自己也经常检讨自己,你现在又夸他们,说朝廷可惜他们。大臣犯错,你却纵容他们,蒙蔽皇上,误国误民,这都是你带的头,以后还指望别人能好吗?!”嘉赶紧摘下帽子认错。

这事儿传到了将军们那儿,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右将军王安、光禄勋马宫、光禄大夫龚胜都弹劾嘉蒙蔽皇上,误国误民,请求和廷尉一起审理他的案子。只有龚胜觉得嘉曾经是宰相,现在什么事都办不了了,责任都在嘉自己身上;嘉只是因为推荐丞相他们,罪行轻微,说他“迷国罔上不道”恐怕难以服众。所以最后就采纳了孔光他们弹劾嘉的奏章。

光等(指那些上书请求赦免的人)想让皇帝召见嘉(指丞相,此处指梁孝王刘武)到廷尉的监狱,然后下诏说:“票骑将军、御史大夫、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都来议论一下。”卫尉云等等五十个人觉得:“光等人的说法可以答应。” 议郎龚等等人却认为:“嘉(刘武)前后言行不一,没有坚守原则,担当不起宰相的职位,应该剥夺他的爵位,贬为平民。”

永信少府猛等等十个人则说:“圣明的君王断案,一定会先了解事情的真相再定罪,仔细探究事情的原委,这样死的人心里就不会有怨恨,活着的人也不会心怀不满。明智的君主效法圣人的德行,对待大臣的刑罚要慎重,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目的是让天下人都心服口服。虽然嘉的罪名符合法律,但圣王对待大臣,平时谦逊礼让,在朝廷上遇到大臣,会起身迎接;大臣生病,圣王会多次探望;大臣去世,圣王会亲自去吊唁,甚至会停止宗庙祭祀,来表达哀悼。对待大臣,进退有度,赏罚分明,并且会根据他们的功过进行评价。现在嘉是因为犯了与相国同等罪名的罪,虽然罪行确凿,但大臣们被剃头戴枷锁,赤身受鞭打,这不是尊崇国家、光宗耀祖的做法。现在正是春天,天气寒冷多变,霜露不断,应该向天下展现宽厚仁慈。我们这些臣子看不透其中的大义,只能请陛下明察。” 皇帝于是下令,派谒者(相当于皇帝的使者)去召丞相到廷尉的监狱。

使者到了丞相府,府里的官吏们都哭泣着,一起劝嘉喝药自杀,但嘉不肯。主簿(相当于丞相府的行政长官)说:“将相死前陈述冤情,这是惯例,您应该自尽。”使者则严肃地坐在府门外。主簿又上前劝嘉喝药,嘉却把药碗摔在地上,对属下说:“丞相有幸担任三公之职,却辜负了国家的重托,应该在闹市伏法,以警示众人。丞相岂是儿女之辈,怎么可以服用毒药自杀!” 嘉于是收拾好行装,向使者拜谢圣旨,乘坐官吏的小车,不戴帽子,跟着使者前往廷尉。廷尉收缴了嘉的丞相印和新甫侯印绶,捆绑了他,然后押送到都船上的诏狱。

听说嘉生自己跑去跟官府告状了,皇上大发雷霆,下令让将军以下所有级别的官员,还有五千石以上的官吏一起审理这个案子。 官吏审问嘉生,嘉生回答说:“查案子的人应该想着把事情查清楚。我私下里觉得,各位大人之前审理东平王案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觉得他罪不至死而放过他,而是想让公卿们看看,处理这种案子要谨慎小心;你们还用驿站的快马押送囚犯,生怕耽误了时间,根本没看到那些人暗中互相勾结、互相包庇的那些证据。最后东平王还幸运地被大赦了,各位都是好官,我私下里替国家惋惜这些好官,所以才不顾个人安危,为这三个人说话。”

狱吏说:“既然这样,那你犯了什么罪,还值得关进监狱?你既然对国家有亏欠,那进监狱也不冤枉啊!” 审问的官吏开始故意刁难嘉生,嘉生长叹一声,仰天说道:“我幸亏能当上宰相,却不能提拔贤才,不能罢免奸邪,因此对不起国家,死了也罪有应得!” 官吏问他说的贤才和奸邪都是谁,嘉生说:“贤才,就是前任丞相孔光和前任大司空何武,我都没能提拔他们;奸邪,就是高安侯董贤父子,他们阿谀奉承,扰乱朝纲,我却没能把他们罢免。我该死,死也无怨!” 嘉生被关进监狱二十多天,绝食,吐血而死。 皇帝的舅舅,大司马票骑将军丁明一向很尊重嘉生,也很同情他,皇上因此免了丁明的职务,让董贤接替了他的位置,这事儿《董贤传》里都写着呢。

嘉生当了三年宰相就被处死了,国家也因此蒙受损失。嘉生死后,皇上看了他的供词,想起他说的那些话,又重新任命孔光为丞相,还征召何武担任御史大夫。元始四年,皇上发布诏书,追录忠臣,封嘉生的儿子崇为新甫侯,并追谥嘉生为忠侯。

师丹,字仲公,是琅琊东武人。他学习《诗经》,曾经侍奉过匡衡。后来考中了孝廉,当上了郎官。元帝后期,他当上了博士,后来被免职了。建始年间,州里推荐他为茂材,他又被补任为博士,之后外放担任东平王的太傅。

丞相方进和御史大夫孔光都认为师丹学识渊博,为人廉洁正直,于是把他征召回朝,先后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丞相司直。几个月后,他又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从此官职一路高升,先后担任了少府、光禄勋、侍中,非常受皇帝尊重。

成帝快要驾崩的时候,立定陶王为太子,师丹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哀帝继位后,师丹被任命为左将军,被赐爵关内侯,并领尚书事,后来接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被封为高乐侯。一个月多一点,他又被调任为大司空。

我年轻的时候就在朝廷里当差,亲眼看着成帝把权力都交给外戚王氏,他们权势熏天,搞得朝中人心惶惶,我心里一直很不舒服。后来我当上皇帝,就想好好整顿一下朝政。我就封丁、傅两人为官,削弱王氏的权力。

我自己也觉得,身为皇帝的老师,位居三公,深得皇帝信任,应该为国家社稷多做些事情。所以我上书皇帝说:“古代明君即使昏庸,也会虚心听取冢宰(宰相)的意见,三年之内都不会改变先帝的政策。现在先帝的灵柩还停在宫里,可是一些官员、大臣,还有他们的亲属,却一个个都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您封您的舅舅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没定下来,您就先把您的父亲封为孔乡侯。您还重用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这些人。这些诏书一下达,朝政就大变样,变化太快太猛了。我虽然不能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受封侯,白白享受荣华富贵,反而增加了您的过失。最近各地地震频发,洪水泛滥,百姓死伤无数,日月无光,连王星的运行轨道都变了,这些都是因为您决策失误,号令不定,法度混乱,阴阳失调造成的。我深知人都有私心,即使六七十岁的人,也依然贪得无厌。孝成皇帝深明天命,懂得至高的道德,在壮年就克己奉公,立您为继承人。先帝突然驾崩,您继承了皇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先帝圣德与天意相合的结果啊!我听说天威难测,希望陛下能认真思考先帝立您为继承人的用意,并且要以身作则,让天下人都效仿您。天下是您的家,您治理好天下,您自然会富贵,不必操之过急。先帝不了解我的愚笨,却把我任命为太傅,您也把我当做老师,所以我不但没有功劳,反而成了三足鼎立的一角,被封为大国,赏赐黄金,位列三公,却不能尽忠辅佐您,反而让老百姓议论纷纷,灾异频频出现,这是我的大罪过啊!我不敢说要辞官归隐,怕别人说我虚伪。我实在惭愧,辜负了您的重托,我只有以死报效国家!”我连续上书几十道奏章,都是直言不讳的劝谏。

话说哀帝刚登基,他母亲被尊为太皇太后,成帝的皇后赵皇后是皇太后。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都住在宫里,她们的称号是定陶共王后。这时,高昌侯董宏上书建议,说:“秦始皇的母亲本来是夏氏,但因为是华阳夫人的儿子,所以秦始皇即位后,她们都称为太后。现在也应该把定陶共王后立为皇太后。” 这事儿交给了相关部门处理。当时,左将军丹和王莽一起弹劾董宏,说:“皇太后的尊号,天下都统一了,您却拿灭亡了的秦朝来作比较,误导圣上,这可不是应该说的话,太不像话了!”

哀帝刚即位,比较谦虚,接受了王莽和丹的意见,把董宏贬为平民。傅太后一听,火冒三丈,一定要哀帝尊她为太后。哀帝没办法,只好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帝,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太后为共皇后。 然后,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书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的称号,不应该再用‘定陶’这个藩国的名字,她们的车辆、服饰都应该和皇太后一样,应该给她们配备两千石以下的官员,还应该在京城为共皇立庙。” 哀帝又把这事儿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大家都觉得泠褒和段犹说得对。

只有丹一个人反对,他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要效法天地,所以尊卑的礼仪明确了,人伦的秩序才能端正,人伦的秩序端正了,天地就有了它的位置,阴阳就遵循了它的规律,君主和百姓都能得到福祉。尊卑,是为了端正天地之间的秩序,不能乱来。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用‘定陶共’做称号,这是母随子、妻随夫的意思。如果要设立官职,车服和太皇太后一样,那就不是在表明尊卑,而是搞出了两个‘上’。定陶共皇的称号和谥号早就定下来了,不能再改了。《礼记》上说:‘父亲是士,儿子是天子,祭祀用天子的礼仪,但穿的丧服却是士的丧服。’这是儿子不忘父亲的恩义,尊崇父母的意思。为人子后,应该为父母服丧三年,而对祖父母只服丧一年,这是为了尊崇本祖,重视正统。孝成皇帝恩情深厚,所以为共王立后,奉祀祭奠,现在共皇是国家的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经足够了。陛下继承了先帝的基业,要重视宗庙,承载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不应该再祭祀定陶共皇,入其庙。现在想在京城立庙,让臣子祭祀,那就是没有主祭了。而且,亲属去世后,应该毁掉祭祀用品,空着国家的太祖的祭祀不毁掉,而去做没有主祭的、不正当的祭祀,这不是尊崇共皇的做法。” 因为这件事,丹越来越不受哀帝待见。

话说,有人上书皇上说,古代用龟贝做货币,现在改用钱币了,老百姓因此变穷了,应该改回来。皇上就问大臣丹,丹说可以改。这事儿交给了相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觉得用钱已经很久了,不好一下子就改。丹这老头儿,把之前说过的话给忘了,后来就跟着那些大臣们一起说不行。

后来丹让手下写奏章,这手下私下里把草稿给泄露了。丁、傅两家的子弟知道了这事儿,就让人上书告丹,还把丹的奏章到处散发。皇上就问大臣们怎么回事,大臣们都说:“忠臣不会这样公开谏言,大臣奏事也不应该泄露出去,让老百姓到处传。‘臣不密则失身’,应该交给廷尉处理。”

于是这事儿就交给了廷尉,廷尉就弹劾丹大不敬。还没判决呢,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又上书说:“丹的为人没话说,近来像丹这样的大臣很少了。他一时冲动,写了奏章,没想周全,奏章泄露也不是丹的错。要是因为这事儿就贬了他,恐怕会寒了大家的心。”

尚书就弹劾申咸、炔钦:“你们俩是靠儒官出身被皇上重用,皇上本来已经决定了要处理丹,你们知道丹是国家的重臣,却还上书乱夸他,前后矛盾,不敬!”皇上就把申咸、炔钦各降了两级。

然后皇上就免了丹的职务,说:“三公大臣,是我的心腹,是辅佐我,匡正百官,团结天下的。我治理国家不行,把权力都交给你们了,这几年天灾不断,地震、洪水,死了很多人,老百姓流离失所,不知道该怎么办,司空这个职位更是没起到作用。你在位三年,也没听到你说什么好主意,反而还搞朋党,结交私党。

你之前提议改货币,我还觉得可以,你跟大臣们商量的时候,又跟着他们说不行,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我忍着没说你,替你承担了责任。我很讨厌那些虚伪的人,他们坏事做尽,还把坏习惯当成风俗。我几次写信劝诫你,希望你反省自己,你却没听,还背后说我坏话。

你上奏的章子到处乱传,大臣们都说你不忠,你却落了个好名声,到处被人夸奖,却让国家蒙羞。我的心腹大臣都这样,那其他人会怎么样?这怎么能团结大家,安抚远方呢?你位高权重,考虑问题不周全,迷惑了国家,反复无常,违抗命令,真是丢你的脸,这不是一个辅佐君王,保卫国家的人该做的事。

鉴于你以前也为国家做过贡献,我不忍心重罚你,已经命令相关部门赦免你,不用治罪了。现在就免去你大司空高乐侯的官职,回家去吧!”

唐林上书说:“我私下认为,免去丹的大司空官职的诏书,语气过于严厉,君子写文章,要为贤者遮掩。丹是当世儒学的宗师,德高望重,曾亲自辅佐皇上,位列三公,他犯的错很小,天下人都没觉得他有什么大错,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免去他的爵位处罚太重了,京城里识时务的人都觉得应该恢复丹的爵位,让他担任朝请大夫,这样才能符合四方百姓的期望。希望陛下能体察民意,恢复师傅的爵位。”皇上听从了唐林的建议,下诏书赐丹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

过了几个月,皇上采纳了朱博的建议,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太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享受同等尊荣,并在京城为他们共同修建庙宇,规格与孝元皇帝的庙宇相同。朱博升任丞相,他又和御史大夫赵玄一起上奏说:“以前的高昌侯宏首先提出了尊号的建议,却被丹弹劾,被贬为庶人。当时天下局势动荡,朝政大权掌握在丹手中。丹没有认真考虑尊崇皇室亲属的意义,反而随意辩解,贬低尊号,损害了孝道,这是最大的不忠。陛下圣明仁慈,最终确定了尊号,宏因为忠孝而被重新封为高昌侯。丹的罪行恶劣,即使蒙受了赦免,也不应该保有爵位和食邑,请求免去他的爵位,让他成为庶人。”皇上批准了奏章。于是,丹就回到家乡,过着平民生活好几年。

平帝当了皇帝,新都侯王莽就跑去跟太皇太后说,要挖开傅太后和丁太后她们的墓,把她们的玉玺抢过来。然后呢,他还把她们的墓改成了老百姓的普通墓葬,定陶的皇陵也给毁了。那些曾经反对王莽的人,比如泠褒、段犹这些人,都被发配到合浦去了。高昌侯宏也被降为平民。 丹呢,被朝廷召见,还被封了个关内侯的爵位,继续让他享受原来的封地。

过了几个月,太皇太后下令给大司徒和大司空说:“你看啊,奖励有功之臣,这是从古至今圣贤的规矩,历代帝王都遵守的道理。可是定陶太后却僭越称帝,这太违背道理了。关内侯师丹对国家忠心耿耿,不畏惧危险,坚持忠义,按照圣贤的法度,明确尊卑的等级制度,就像柱石一样坚定,在危急关头毫不动摇,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那些建议给那些坏人加封爵位的奏章已经被驳回了,可是师丹的功劳却还没得到赏赐,这岂不是先惩罚后奖励,违背了奖励有功之臣的原则吗?所以,就赏赐师丹两千一百户人家,封他为义阳侯吧!” 没过多久,师丹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节侯”。他儿子师业继承了爵位,后来王莽失败了,师家的爵位也就断了。

文章最后总结说:看看何武、王嘉和师丹他们的事迹,分析一下他们的成败,就能看出一些道理。王莽篡权的时候,内外都臣服于他,董贤因为受皇帝宠爱,也招来了亲戚的猜忌。何武和王嘉他们啊,就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土堆去堵住江河一样,最终都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师丹和董宏,一个受赏,一个受罚,真是让人惋惜啊!所以说啊,“顺从世俗就会荒废道义,违背世俗就会招来危险”,这就是古人为什么很难接受爵位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