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刚建立的时候,为了弥补反秦战争造成的破坏,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凡事都力求简便,法律条文也宽松一些。萧何、曹参两位丞相以宽厚平和的作风领导天下,老百姓都唱起了“画一”歌来赞扬他们。孝惠皇帝和吕后当政时期,都比较低调,很少出宫,国家却一片安定,老百姓安心务农,衣食都得到了改善。到了文景时期,社会风气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时候,像河南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样的清廉官员很多,他们都以身作则,为政清廉公正,不苛刻为民,老百姓自然就服从了。

汉武帝时期,对外征战四方,对内改革法令,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奸邪之风也盛行。当时能够以教化治理国家称道的官员很少,只有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这三个人在任上政绩显著,值得一提。这三个人都是儒生,通晓世事,熟悉法律条文,他们用儒家经典来指导政务,皇帝也很器重他们。董仲舒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辞官,而公孙弘和儿宽都做到了三公的高位。

汉昭帝年纪还小,霍光执政,当时正值汉武帝时期奢侈和频繁战争之后的时期,国家财政空虚,民生凋敝。霍光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政策,没有大刀阔斧地改革。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逐渐归顺,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朝廷开始选拔贤良文学之士,并且了解民情疾苦,于是就取消了酒专卖和讨论盐铁政策。

孝宣皇帝,从卑微的出身一路做到皇帝,他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深知民生艰难。霍光死后,他亲理朝政,勤勉治国,每五天都要听政,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要依次上报工作。 他任命刺史和太守时,都会亲自接见,了解他们的经历,然后暗中调查他们的政绩,核实他们所说的话是否属实。如果发现言行不一,他一定会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他经常说:“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怨声载道的原因,就在于政事清明,诉讼公正。能够和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那些优秀的二千石官员吧!” 他认为,太守、县令是吏民的基础。如果频繁更换官员,下属就会不安定;如果官员能够长期在任,百姓就知道他不会轻易被欺骗,自然就会服从他的教化。所以,那些有政绩的二千石官员,他都会用玺书嘉奖鼓励,增加他们的俸禄和赏赐,有的甚至被封为关内侯。朝廷的公卿大臣有空缺,他就从那些被推荐的优秀官员中,按照顺序选拔任用。因此,汉朝的好官,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人们称之为中兴。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做到了位高权重,但因为严厉执法,有的也因此获罪被杀。而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这些人,他们所治理的地方都富庶安宁,他们离开后都被百姓怀念,生前获得荣誉称号,死后还被祭祀,这真是继承了那些品德高尚、谦逊有礼的君子遗风啊!

文翁,庐江郡舒县人。他从小就爱学习,精通《春秋》,通过郡县吏的察举被推荐入仕。景帝末年,他做了蜀郡太守,为人仁爱,重视教化。他看到蜀地民风淳朴却落后,带有蛮夷习气,就想引导他们进步。于是,他挑选了郡县里一些聪明能干的小吏,比如张叔等等十多人,亲自督促他们,派他们到京城学习,在博士那里学习儒家经典或者律令。他还减少少府的开支,购买蜀地的布匹和刀具,交给这些小吏带给博士们作为礼物。几年后,这些蜀地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提拔他们担任要职,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逐步提拔他们,其中有些人官至郡守或刺史。

在成都城里,文翁又修建了学官,招收各县的子弟入学,作为学官的学生,以此来免除他们的徭役。学习成绩好的,可以补任郡县的官吏;学习成绩一般的,就鼓励他们孝敬父母,努力耕种。文翁经常挑选学官里的学生,让他们在身边办事。每次出行视察,也都带着学官里那些学习《明经》、品行端正的学生一起,让他们传达政令,出入各种场合。县里的官员百姓见了都很敬重他们,几年下来,大家都争着想成为学官的学生,有钱人家甚至花钱托关系也要送孩子进去。就这样,风气大变,蜀地去京城求学的学生数量,跟齐鲁地区差不多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下令全国各郡国都设立学校和学官,这都是从文翁开始的。

文翁死后葬在蜀地,当地官员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从未间断。直到今天,巴蜀地区文风雅致,这都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王成,不知道是哪个郡的人。他担任胶东郡相,政绩非常显著。汉宣帝最先称赞他,地节三年,宣帝下诏说:“我听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即使是尧舜时代,也不能用这种办法来治理天下。现在胶东郡相王成,勤劳任职从不懈怠,流民自己登记在册的就有八万多户,他的政绩卓有成效。特赐王成关内侯爵位,俸禄为二千石。”还没来得及征召他进京,他就因病去世了。后来,朝廷下令让丞相、御史询问各郡国上计长吏和守丞,了解他们的政令得失,有人说前任胶东郡相王成虚报政绩,以求得奖赏,从此以后,很多官吏都喜欢弄虚作假,追求虚名。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因为豪强地主的缘故被发配到云陵。黄霸年轻时就学习律令,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他被任命为待诏,后又升任钱赏官、侍郎、谒者,因为牵连到同乡犯事而被免职。后来他又被派到谷沈黎郡,担任左冯翊的二百石卒史。冯翊郡守觉得黄霸办事能力强,就让他负责郡里的钱粮会计工作,不让他担任其他的职务。他管理账目非常认真细致,以清廉著称,被察举为河东均输长,再次因为清廉被察举为河南太守丞。黄霸为人聪明敏锐,又熟悉文法,但是为人温和谦让,容易相处,善于管理民众。他担任丞相时,处理政务总是依法办事,深得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戴他。

从汉武帝后期开始,法律就执行得很严厉了。汉昭帝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小,大将军霍光掌握大权,朝中大臣们互相争斗,上官桀等人还跟燕王密谋造反。霍光把他们都诛杀了之后,继续沿用汉武帝时期的法度,用严刑峻法来惩治下面的官员。所以当时那些官吏都觉得严厉酷吏才是能干的,而只有霸将军一个人以宽厚仁慈为名。

后来汉宣帝即位,他在民间的时候就了解到老百姓受不了那些苛刻的官吏。听说霸将军执法公平,就把他召来当廷尉正。霸将军审理了很多疑难案件,在朝廷上都称赞他公正。霸将军后来担任丞相长史,在一次朝堂上,他发现长信少府夏侯胜对皇帝的诏书有很大的非议,很不敬重。按理说,霸将军应该立刻弹劾他,但他却没这么做,而是把夏侯胜交给廷尉,关进监狱,判了死罪。结果霸将军却在监狱里跟夏侯胜一起学习《尚书》,足足关了三年才放出来,这件事记载在《夏侯胜传》里。夏侯胜出狱后,又当上了谏大夫,还推荐霸将军为贤良之士。夏侯胜又当面向皇帝推荐霸将军,皇帝就提拔他做了扬州刺史。三年后,汉宣帝下诏说:“命令御史:把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任命为颍川太守,官阶相当于两千石,官府赐予车盖,高度比一般的高一丈,另配备别驾和主簿的车辆,车前用红色的油漆和泥土装饰,以表彰他的功德。” “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

话说当时皇上想好好治理国家,多次下发恩泽百姓的诏书,可是官吏们却不认真执行。太守霸就精挑细选了一些好官,把诏书分派下去,让老百姓都知道皇上的意思。他还让邮亭和乡里的官吏都养些鸡猪,用来接济那些孤寡贫穷的人。

接着,他又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设立了父亲、老师、伍长等职务,在民间推行,目的是劝导大家做好事,防止坏事发生,鼓励大家努力耕种桑树,节俭用钱,积攒财富,种植树木,饲养牲畜,减少食用谷物喂养马匹。这些措施刚开始看起来琐碎繁杂,但霸凭借自己的精力,还是把它们都推行下去了。官吏和百姓们私下议论纷纷,互相打听,探究他治理的奥秘,互相借鉴学习。

如果太守霸想要调查了解什么情况,就会挑选那些长期为官、清正廉洁的官员去执行任务,并再三叮嘱他们要认真仔细。那些官员出差办事,不敢在邮亭休息,就在路边吃饭,结果连饭菜都被乌鸦给抢走了。有个老百姓正要去府衙告状,恰好看见了这一幕,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太守霸。后来,官员回来拜见太守霸,霸热情地迎接他,还关心地问:“辛苦了!路边吃饭居然还被乌鸦偷了肉!”官员大吃一惊,因为太守霸竟然对他的行程起居都了如指掌,于是他再也不敢隐瞒任何事情了。

那些孤寡老人死了,没钱下葬的,乡里都会上报,太守霸都会妥善安排,比如“某地有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员们去办,都跟太守霸说的完全一样。太守霸处理事情如此聪明,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都称赞他神明一般。那些坏人纷纷逃到别的郡县去了,盗贼也越来越少了。

太守霸是先大力推行教化,然后再进行惩罚,他的目标是培养出尽职尽责的好官。有个叫许丞的老官员,年纪大了,还耳聋,督邮想把他赶走,太守霸却说:“许丞是个清廉的好官,虽然年纪大了,还能起身拜见送迎宾客,只是听力不太好,这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我们应该好好帮助他,千万不能失去贤才啊!”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太守霸说:“经常更换官员,送走旧的迎接新的,这其中的花费,加上那些奸诈的官员利用账目偷盗钱财,公私两方面的损失非常大,这些最终都要老百姓来承担。而且新来的官员未必比旧的好,甚至可能还不如旧的,只会徒增混乱。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去除那些过分的做法。”

老百姓都喜欢他,因为他对外宽厚,对内明智,治理得井井有条,人口年年增加,他的政绩在全国数一数二。后来他被任命为京兆尹,那是相当于二千石的高官。可惜,他因为修建驰道没提前上报,又因为派骑兵去北军调马,结果马匹不合适,影响了军队建设,被弹劾,官职被连降几级。皇上又把他调回颍川,让他当太守,虽然俸禄只有八百石,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跟以前一样出色。

前后八年,颍川治理得越来越好。那段时间,凤凰和神兽经常出现在各地,颍川更是特别多。皇上觉得他治理地方的能力非常出色,而且时间很长,就下诏书表扬他,说:“颍川太守霸,认真执行我的命令,老百姓都变得很听话,孝子、悌弟、贞洁的妻子、孝顺的孙子越来越多,种田的人互相谦让土地界限,路上不捡到东西,大家互相照顾孤寡老人,帮助贫困的人,甚至八年都没有出现重罪犯,官员和百姓都受到良好的教化,道德风尚也日益高涨,真是个贤人君子啊!《尚书》里不是说了吗?‘股肱良哉!’ ” 皇上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黄金一百斤,官职也升到中二千石。同时,颍川那些孝顺兄弟、有道德的人、三老、勤劳耕作的人,也都根据他们的功劳分别被赐予爵位和丝绸。

几个月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后来又升任御史大夫。

公元前6年,霸担任丞相,被封为建成侯,食邑六百户。虽然霸很有治理百姓的能力,但当上丞相后,总揽纲纪号令,风采却比不上丙吉、魏相和于定国,功劳也比不上他在地方做郡守时。

那时候,京兆尹张敞家的鹖雀飞到丞相府上,霸认为这是神雀,打算上奏皇上。张敞就向霸上奏说:“我发现您在询问郡国上计长吏和守丞时,问他们如何为百姓兴利除害,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并让他们列举事例。比如,耕种的人互相谦让田地界限,男女出行走不同的道路,路上不拾遗失的东西,以及举荐孝子贞妇等等。您把这些事迹分等级上报:有这些事例的列为第一等,先上殿;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列为第二等;没有这些事例的最后叩头谢罪。虽然您没明说,但您的心里是想让他们这么做的。长吏和守丞们汇报的时候,我家的鹖雀飞到丞相府屋顶上,丞相以下数百人都看到了。很多边郡的官员都认识鹖雀,问他们,他们都假装不知道。您打算上奏说:‘我询问上计长吏和守丞如何创造良好社会风气,上天就降下神雀作为回应。’后来才知道是飞从我家来的,这才作罢。郡国官员私下里都笑丞相您仁厚有智慧,却不太在意这件怪事。”

“以前汲黯做淮阳太守的时候,辞官后对大行李息说:‘御史大夫张汤心怀诡诈,阿谀奉承,意图倾覆朝廷,您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到时候咱们一起受戮啊!’李息害怕张汤,最终不敢说。后来张汤被诛杀,皇上听说汲黯和李息的对话,就处罚了李息,而封汲黯为诸侯相,这是因为皇上欣赏汲黯竭尽忠诚的品格。我不是故意要批评丞相,只是担心群臣都不敢上奏,而长吏和守丞们害怕丞相的责罚,就只顾着迎合丞相的喜好,各搞一套,互相攀比,弄虚作假,表面上风光,实际上却名不副实,导致政务松懈,严重的甚至会酿成祸乱。如果京师先实行谦让田地、男女分道、路上不拾遗这些做法,实际上并不能减少贪污受贿、贞操淫乱的行为,反而以虚假的表象来欺骗天下,这肯定不行;如果诸侯先实行这些,虚假的声名传到京师,那也不是小事。汉朝继承了以往的弊端,又根据形势变化,制定了律令,目的是劝导善行,禁止奸邪,条文详尽完善,已经无法再增加了。应该让高官们明确告诫长吏和守丞,让他们向二千石、举荐的三老、孝子弟、力田者、孝廉、廉吏等汇报,郡里的事情都要按照义理和法令来处理,不能擅自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敢弄虚作假来欺骗名誉,一定要先处死他们,以此来表明赏善罚恶的原则。”

皇上很欣赏张敞的意见,召见上计吏,让侍中督促他们按照张敞的意思去做。霸非常羞愧。

话说乐陵侯史高,因为和丞相萧何是老朋友,在朝廷上很受宠,于是萧何就推荐史高当太尉。皇上就派尚书去问萧何:“太尉的职位空缺很久了,丞相你兼着这个职位,是为了休养生息,发展文化嘛。要是国家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边境发生战事,左右大臣都是要带兵打仗的。宣扬教化,了解民间疾苦,让监狱里没有冤假错案,乡里没有盗贼,这是你的职责啊!将相的职位,是我任命的。侍中乐陵侯史高是朕身边的心腹,是我自己很信任的人,你凭什么越权推荐他呢?”尚书把皇上的话转达给萧何,萧何赶紧摘下帽子认错,好几天才得到皇上的原谅。从那以后,萧何再也不敢随便推荐人了。不过,从汉朝建立以来,说到治理百姓和官员,萧何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萧何当丞相五年,在甘露三年去世,死后被追封为定侯。萧何死后,乐陵侯史高竟然当上了大司马。萧何的儿子思侯萧赏继承了爵位,做了关都尉。萧赏死后,他的儿子忠侯萧辅继承了爵位,做到卫尉,也就是九卿之一。萧辅死后,他的儿子萧忠又继承了爵位,一直到王莽篡汉才断绝。萧何的子孙中,当上二千石高官的就有五六个。

一开始,萧何年轻的时候在阳夏当个小官,有一天和一个很擅长看相的人一起出门,看到一个妇女,那个看相的说:“这个女人将来会富贵,不然的话,相术就不可信了!”萧何就问清楚了,原来是乡里一个巫师的女儿。萧何立刻娶了她为妻,和她一起生活到老。萧何当了丞相以后,搬到了杜陵居住。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县人。年轻的时候在舒县桐乡当个小官,为人廉洁公正,从不苛刻,以爱民为本,从不打骂百姓,经常关心慰问老年人和孤寡老人,对他们很照顾,所以他管辖的百姓和官员都很爱戴他。后来他升迁,当了太守的属官,又因为贤良被举荐做了大司农丞,接着升任北海太守,因为政绩突出被调到中央做大司农。他为人厚道,对老朋友很讲义气,但为人公正,不能用私情打动他。皇上很器重他,朝廷上的人都尊敬他。

话说当时,张敞担任胶东郡太守,给朝廷上书说:“明智的君主心怀远古,广纳贤才,这正是忠臣竭尽所能献策的时候啊。我张敞远在边郡,只能按部就班地办事,心里憋屈得很,哪有什么施展才华的机会呢?就算有,又能用到哪里去呢?您以清明之德,执掌国家大事,就像饥饿的人吃糠咽菜也觉得甘甜,丰收年景吃剩的肉食也不稀罕。为什么呢?因为形势不同啊!以前陈平虽然贤能,还得靠魏倩推荐才能得到重用;韩信虽然才能出众,也靠萧何的举荐才被信任。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优秀人才,如果非要等到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人来推荐他们,那么这些人就不会因为您的提拔而崭露头角了。”

朝廷官员邑听了张敞的话,便积极推荐贤士大夫,得到了很多帮助。邑身为朝廷高官,生活俭朴节约,把俸禄都用来接济九族乡亲,家里没有什么余财。

神爵元年,邑去世了。皇帝很惋惜,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邑,清廉守节,吃过饭就想着公事,从不结交权贵,也不收受贿赂,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啊!不幸遭遇横祸去世,朕非常痛惜!特赐予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用来祭祀他。”

一开始,邑病重将死的时候,嘱咐儿子说:“我以前在桐乡做官,当地百姓都很爱戴我,一定要把我葬在桐乡。将来子孙后代祭祀我,不如桐乡百姓祭祀我。”邑死后,儿子遵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桐乡西城外,当地百姓果然一起为他修建坟墓和祠堂,每年都祭祀他,直到现在都没有断绝。

龚遂,字少卿,是山东山阳南平阳人。他通过明经考试当了官,做到昌邑郎中令,给昌邑王刘贺当差。刘贺这个人做事很不靠谱,龚遂为人忠厚正直,很有原则,在私下里劝谏昌邑王,在公开场合也指责他的老师和丞相。他引经据典,阐述利害关系,甚至哭着劝谏,一直劝到自己嗓子都哑了,也没停下来。当面指出王犯的错误,昌邑王都捂着耳朵跑掉了,还说:“郎中令真会让人难堪啊!” 整个昌邑国的人都对他又敬又怕。

昌邑王经常和一些侍从、厨师、屠夫整天吃喝玩乐,赏赐东西也没有个度。龚遂去见昌邑王,哭着劝谏,连周围伺候的人都跟着哭了。昌邑王问他:“郎中令你哭什么?”龚遂说:“我担心国家要完蛋了!我希望您能给我个机会,让我尽心竭力地为国家效力。”昌邑王让左右的人都退下,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为什么亡国吗?”昌邑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奸臣叫侯得,胶西王干的坏事跟桀、纣一样,侯得却说他像尧、舜一样。胶西王喜欢他的谄媚,经常和他同床共寝,只听侯得的话,所以才落到这个下场。现在大王您也亲近小人,渐渐沾染上坏习惯,亡国的危险,不得不谨慎啊!我希望您能挑选一些通晓经史、品德高尚的郎官侍奉您,坐着就读《诗经》《尚书》,站着就练习礼仪,这样肯定会有好处。”昌邑王同意了。

龚遂就选了郎中张安等十个人侍奉昌邑王。过了几天,昌邑王就把张安他们都赶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宫里接连出现怪事,昌邑王问龚遂怎么回事,龚遂说这是大祸临头的征兆,宫殿很快就要空了。(具体记载在《昌邑王传》里)。正赶上汉昭帝死了,没有儿子,昌邑王刘贺继承了皇位,所有官员都被召进宫。昌邑王刘贺的老师安乐被任命为长乐卫尉,龚遂见到安乐,哭着说:“大王当了皇帝,越来越骄横,劝谏他也不听,现在哀痛还没结束,就和近臣吃喝玩乐,斗虎豹,坐华丽的马车,驱车到处跑,所作所为都违背了道义。古代制度宽松,大臣可以隐退,现在却走不了,明着反对怕被杀,暗中反对又怕被发现,最后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怎么办?您是陛下的老丞相,应该极力劝谏啊!”昌邑王即位27天,因为荒淫无度被废黜了。昌邑国的官员因为把昌邑王陷于不义,都被处死了,死了200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为多次劝谏而被减轻了处罚,剃了头发,做了城旦(一种刑罚)。

汉宣帝当了皇帝没多久,渤海周围的几个郡就闹起了饥荒,盗贼四起,那些高官根本压制不住。皇帝就挑了个能干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名叫公孙遂的人,皇帝任命他做了渤海太守。那时候,公孙遂都七十多岁了,皇帝召见了他。公孙遂长得又矮又小,跟皇帝听说中的不一样,宣帝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就问公孙遂:“渤海这么乱,我心里很着急啊,你想怎么才能平息盗贼,让我满意呢?”

公孙遂回答说:“渤海离京城远,享受不到朝廷的恩泽,老百姓又穷又冷,官吏也不管,所以才会让陛下的子民拿着陛下的兵器在自家地盘上打仗啊!现在是想让我打败他们,还是想让他们安分呢?”宣帝听了很高兴,说:“选用贤良的官员,当然是想让他们安分啦!”公孙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人民就像治理混乱的绳子一样,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慢慢来,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丞相和御史暂时不要用那些条条框框来限制我,让我可以灵活处理。”皇帝答应了,还赏了他黄金,派车送他上任。

到了渤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兵迎接,公孙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发文给各县,命令他们全部停止追捕盗贼。凡是拿着锄头和农具的都算良民,官吏不许盘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公孙遂一个人坐着车就到了太守府,郡里顿时安静下来,盗贼也都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以前经常发生抢劫,听到公孙遂的命令后,立刻就解散了,扔掉兵器,拿起锄头。这样一来,盗贼都被平定了,老百姓安居乐业。公孙遂又打开粮仓救济穷人,选拔好官吏,安抚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公孙遂看到齐地老百姓生活奢侈,喜欢那些没用的技艺,不务农耕,于是就以身作则,过着简朴的生活,劝导老百姓努力耕种。他下令每家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块韭田,养两头母猪,五只鸡。如果有人腰间佩带刀剑,就让他卖掉刀剑买牛犊,说:“干嘛要戴着牛犊呢!” 春夏两季必须下地干活,秋冬两季要按时上交收成,还要多储备一些果实和菱角。公孙遂经常下乡巡视,全郡百姓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官司也少了。

话说好几年过去了,朝廷派使者去征召张遂(此处用张遂代替“遂”避免歧义)担任官职。 议曹王生(此处用王生代替“王”避免歧义)很想跟着一起去。 可是功曹觉得王生这个人平时太爱喝酒,没个正形,不适合出使。张遂呢,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王生,就带着他一起去了京城。

到了京城,王生每天都喝酒,对张遂这个太守完全不理不睬。 后来张遂被带进宫里见皇帝,王生喝醉了酒,在张遂身后喊着:“明府您先等等,我想跟您说几句话。”张遂就问他什么事,王生说:“等会儿皇上要是问你治理渤海的办法,千万别自己瞎说,你就说‘都是圣上的恩德,不是我这个小官的功劳’。” 张遂记住了王生的话。

到了皇上面前,皇上果然问张遂治理渤海的情况。张遂就按照王生说的回答了。皇上很高兴他这么谦虚,笑着说:“你是从哪儿学到这番话的?”张遂就赶紧说:“臣自己可没想出这些,是议曹王生教我的。” 皇上觉得张遂年纪大了,不适合担任更高的官职,就把他任命为水衡都尉,而把王生任命为水衡丞,以此来表彰张遂。水衡这个官职管着上林苑和皇家园林,负责张罗宫殿的修建,以及为宗庙祭祀准备祭品,算是很亲近皇帝的职位,皇上非常器重张遂。 后来张遂在任上寿终正寝。

接下来,咱们说说召信臣,字翁卿,他是九江寿春人。 他通过明经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了郎官,后来被外派到谷阳县当县令。 因为政绩突出,升迁到上蔡县当县令。 他治理地方,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百姓的称赞。 后来他被破格提拔为零陵太守,后来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了。 朝廷又征召他做谏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的治理方法跟在上蔡县时一样好。

信臣这个人啊,工作特别勤快,而且很有办法,最喜欢为老百姓谋福利,一心想着让他们富裕起来。他亲自下地劝农民耕种,经常在田间地头走动,很少能安安稳稳地在家休息。他走遍全郡查看水源,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和水库,足足有几十处呢,这样就能灌溉更多的田地,年年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三万顷!老百姓都得到了好处,家家户户都存下了不少钱。为了避免因为用水而发生争吵,信臣还制定了公平用水制度,刻在石头上立在田边。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婚丧嫁娶,处处提倡节俭。那些县府官员家的子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他就把他们都赶走,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的违法行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的政绩显著,全郡的人都勤勤恳恳地耕作,百姓们都拥戴他,人口翻了一倍,盗贼和诉讼案件也大大减少了。官员和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召父”。荆州刺史向朝廷上报了信臣为百姓兴利除弊的功劳,说郡里因为他的治理而变得富裕,朝廷就赏赐了他四十斤黄金。后来他又升迁为河南太守,政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多次升官加爵,并被赏赐黄金。

到了竟宁年间,他被朝廷征召为少府,位列九卿。他上奏朝廷,说上林苑里那些偏远、很少使用的宫殿馆舍,就别再修缮和张罗了,又奏请减少乐府、黄门、倡优等戏班的人员,以及宫中兵器、弩箭等器械,减少了一大半。太官园里种冬天才能生长的葱、韭菜,还盖上屋子,日夜烧火取暖,让它们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信臣认为这些都是反季节的蔬菜,对人体有害,不应该用来进贡,都是不合法的食物,于是全部奏请罢免,每年节省了数千万的开支。信臣年老后在任上去世了。

元始四年,朝廷下诏书,要祭祀那些对百姓有益的百官卿士,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来回应诏书。每年这个时候,郡里的二千石官员都会率领属官去祭祀信臣的墓地,南阳也为他建立了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