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皇后是王莽的姑姑。王莽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他在《自本》里写道:“黄帝姓姚,八世之后是虞舜。舜从妫汭起家,以妫为姓。到周武王的时候,封舜的后代妫满在陈国,这就是胡公,十三世之后是完。完字敬仲,逃到齐国,齐桓公让他当卿,改姓田氏。十一世之后,田和拥有了齐国,两世称王,到田建的时候被秦国灭掉。项羽起兵后,封田安的孙子为济北王。到汉朝建立的时候,田安失国,齐国人称他们为‘王家’,于是就以王为姓。”

这段话讲的是王莽家族的起源,他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然后详细地追溯了从黄帝到自己家族的世系,中间经历了舜、周朝、齐国,甚至还提到了项羽和汉朝的建立,最后才说到王家这个姓氏的由来。

文帝和景帝时期,田安的孙子孙遂,字伯纪,住在东平陵,生了个儿子叫贺,字翁孺。翁孺当了武帝的绣衣御史,负责追捕魏郡的强盗坚卢等及其同伙,还有那些因为胆小怕事而延误办案的官员,翁孺都放过了他们,没有杀。其他部门的御史,像暴胜之等人,却上奏要杀掉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诛杀千石以下的官员,以及所有牵涉到他们贪污受贿的人,一下子就杀了上万人,这事儿《酷吏传》里都写着呢。翁孺因为办事不符合规定而被免职,他叹息道:“我听说救活一千人的能被封赏子孙,我救活的人有上万人,后世难道不会兴旺吗!”

翁孺被免职后,他和东平陵的终氏家族结怨,于是搬到了魏郡元城委粟里,当了三老,魏郡人都很敬重他。元城有个叫建公的人说:“以前春秋时期沙麓山崩塌,晋国的史官占卜说:‘阴气盛于阳气,土火相克,所以沙麓山崩塌。六百四十五年后,应该会有圣女兴起。’这说的就是齐国的田氏啊!现在王翁孺搬到这里,正好应验了这个地方,日月都照耀着这里。元城城东有五鹿山,就是沙鹿山。八十年后,这里应该会有贵女兴起天下。”

这段主要讲了翁孺的为人以及他与元城建公关于预言的对话。翁孺是个宽厚仁慈的人,与那些酷吏形成鲜明对比,他因为救人而被免职,却依然乐观地相信后世会兴旺。而元城建公的预言则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暗示了王莽家族的兴起与翁孺的迁徙有关。

翁孺生,字稚君,年轻的时候在长安学习法律,当上了廷尉史。本始三年,他生下了女儿政君,也就是后来的皇后。翁孺生这个人啊,野心很大,但是为人不太检点,喜欢喝酒,还喜欢女人,娶了好几个老婆,一共生了四个女儿八个儿子。老大叫君侠,老二就是后来的皇后政君,然后是君力,再就是君弟;儿子方面,老大叫凤孝卿,然后是曼元卿、谭子元、崇少子、商子夏、立子叔、根稚卿、逢时委卿,只有凤、崇和皇后政君是同一个母亲生的。他们的母亲,也就是翁孺生的正妻,是魏郡李氏的女儿。后来因为翁孺生太花心,李氏受不了就离开了,又嫁给了河内人苟宾。

一开始,李氏怀政君的时候,曾经梦到月亮掉进自己怀里。政君长大后,温柔顺从,很有妇德。她曾经被许配过人家,但还没出嫁,对方就死了。后来东平王想纳政君为妾,还没成事,东平王就死了。翁孺生觉得这事儿很奇怪,就找算命先生给政君算了一卦,“将来会大富大贵,但具体情况不能说”。翁孺生觉得算命先生说得对,于是就教政君读书,学弹琴。到了汉成帝五凤年间,18岁的政君被送进了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一年多以后,太子最宠爱的司马良娣生病了,眼看就要不行了。临死前,她对太子说:“我死不是天命,是那些其他的妃嫔和她们的丈夫用巫蛊之术诅咒害死了我!”太子很怜惜她,也觉得她说得有道理。

司马良娣死后,太子悲痛愤怒,得了病,整天闷闷不乐,还迁怒于其他的妃嫔,不让她们靠近。过了很久,宣帝听说太子因为这事儿怨恨其他的妃嫔,想让太子开心点儿,就让皇后在后宫里挑选一些家世清白、可以侍奉太子的女子。 皇后身边的人选里,就有霍成君。

太子上朝的时候,皇后把霍成君和其他四个女子一起带去给太子看,悄悄地让身边的侍女去打听太子喜欢哪个。太子对那五个女子一个都不感兴趣,没办法,只能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勉强说:“这几个人里,有一个可以。” 当时霍成君坐在太子旁边,而且她穿的衣服和其他几个不一样,是红色的镶边衣服,侍女就以为太子选的是她。

皇后就派侍中杜辅和掖庭令浊贤把霍成君送进太子宫,让她住在丙殿。 结果太子宠幸了她,霍成君就怀孕了。 在此之前,太子后宫里妃嫔有十几个,被太子宠幸时间长的也有七八年了,都没怀孕,结果王妃只宠幸了一次就怀孕了。

甘露三年,霍成君在甲馆画堂生下了汉成帝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宣帝非常疼爱他,亲自给他取名刘骜,字为“太孙”,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三年后,宣帝驾崩了,太子继位,这就是孝元帝。他立太孙为太子,把太子的母亲也就是王妃封为婕妤,还把太子的父亲禁封为阳平侯。三天后,婕妤被立为皇后,禁被提升为特进,禁的弟弟弘也当上了长乐卫尉。永光二年,禁去世了,谥号为顷侯。他的长子凤继承了侯爵,还当上了卫尉侍中。皇后后来自己也生了孩子,就很少再去看望凤了。

太子长大后,为人宽厚仁慈,谨慎恭谨,《成纪》里都记载着呢。不过后来他喜欢喝酒,沉迷于享乐,元帝觉得他不成器。而傅昭仪很受皇帝宠爱,生下了定陶共王。这位共王多才多艺,皇帝非常喜欢他,坐着就让他坐在旁边,出行就让他和他同乘一辆车,皇帝甚至动了废掉太子改立共王的心思。当时凤在朝为官,他和皇后、太子一起忧心忡忡,害怕共王上位,于是暗中联络侍中史丹来支持太子,这件事《丹传》里也有记载。元帝最终没有废掉太子,也是因为皇后一向谨慎小心,而且太子是先帝看重的人选。

元帝去世后,太子继位,这就是孝成帝。他尊皇后为皇太后,把凤封为大司马大将军,还让他兼管尚书的事务,并且增加了五千户的食邑。王氏家族的兴盛,是从凤开始的。孝成帝还把皇太后的同母弟弟崇封为安成侯,食邑一万户。凤的几个弟弟,比如谭等等,也都得到了关内侯的爵位和食邑。

话说那年夏天,大雾弥漫,遮天蔽日,好几天都散不去。皇帝就问谏议大夫杨兴、博王驷胜等人,这是什么情况。他们都说是:“阴气太盛,侵犯了阳气。这是因为违背了高祖的遗愿造成的。高祖说过,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被封侯,现在太后弟弟们个个没啥功劳却都封了侯,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所以上天才显出这种异象。” 好多上奏的人也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

于是,霍光害怕了,上书请求辞职,说:“陛下即位后,一心想治理好国家,所以让我霍光负责尚书事务。我却没能辅佐陛下彰显圣明,也没能使国家政治有所改善。现在出现了这种天象异变,这灾咎都在我霍光身上,我应该接受惩罚,向天下谢罪。现在国家大事已基本处理妥当,大义也已彰明,陛下应该亲自处理政务,顺应天意。” 所以他请求退休,辞去官职。

皇帝回信说:“我继承先帝的遗志,治理国家经验不足,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才会出现阴阳失调,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斥天下的现象。这过错在我,现在大将军却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想辞去尚书令的职务,还上交了大将军印绶,辞去了大司马的官职,这分明是在说我的不是啊!我委任将军处理政务,就是希望你能有所成就,光宗耀祖。将军你应该坚定信心,辅助我这个不足之处,不要有任何疑虑。”

五年后,侍中安成侯崇去世了,被追谥为共侯。他留下个遗腹子继承侯爵,太后非常悲伤。第二年,河平二年,皇帝一口气把太后的五个弟弟都封了侯:谭为平阿侯,商为成都侯,立为红阳侯,根为曲阳侯,逢时为高平侯。这五个人同一天受封,所以后世称他们为“五侯”。太后的兄弟姐妹中,只有曼早早去世了,其余的都封了侯。太后的母亲李氏,是苟氏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参,守寡多年。先前霍光当政时,太后让霍光把李氏接回宫中。太后很疼爱参,想效仿田蚡的例子,也把他封为侯。但皇帝说:“封田氏为侯,不合规矩。” 于是只把参封为了侍中水衡都尉。而王氏家族的子弟,个个都当上了卿、大夫、侍中、或者各部门的官员,占据了朝廷里重要的职位。

大将军王凤权势很大,皇上却很谦逊,从不专断独行。身边的人经常推荐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刘歆,说他很有才华,与众不同。皇上召见了他,刘歆诵读诗赋,皇上非常欣赏,想让他当个中常侍,还派人去取他的朝服。 眼看就要正式任命了,旁边的人都说:“这事还没跟大将军王凤打招呼呢!”皇上说:“这么点小事,干嘛还要跟大将军说?” 可身边的人就是跪下死活不同意。皇上没办法,只好去跟王凤商量,王凤觉得不行,这事儿才作罢。可见,王凤的权力有多大,皇上都得忌惮三分。

皇上登基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儿子,身体也不太好。定陶共王来朝见皇上,太后和皇上按照先帝的意思,对定陶共王特别好,赏赐比其他诸侯王多十倍,一点儿也不吝啬。定陶共王来朝的时候,皇上把他留了下来,不让他回国。皇上对定陶共王说:“我还没儿子,人这一辈子,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万一哪天我不在了,咱们就再也见不到了。你干脆就留下来陪着我吧!”后来,皇上的病渐渐好转了,定陶共王就一直住在皇宫里,每天早晚都侍奉在皇上身边,皇上对他非常亲近。大将军王凤心里不舒服,觉得定陶共王留在京城不好,赶上日食那天,王凤就说:“日食是阴气过盛的征兆,是不祥之兆啊!定陶王虽然和皇上有亲戚关系,但按礼制也应该回自己的封地去。现在他留在京城,违反了常理,这是上天在警告我们啊!应该把定陶王送回他的封地去。”皇上迫于王凤的压力,只好同意了。定陶共王告别的时候,皇上和共王抱头痛哭,依依惜别。

王章这老兄,为人正直,敢说真话。他觉得皇上派定陶王去封国这事儿不对劲,就上奏了一份奏章,说日食是出问题了。

皇上把他叫去问话,王章就说:“老天爷的眼睛雪亮着呢,它保佑好人,惩罚坏人,祥瑞和灾异都是天意啊!现在皇上您因为没儿子,把定陶王叫到身边来继承皇位,这可是为了江山社稷,顺应天意,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好事,应该有祥瑞才对,怎么会有日食这种灾异呢?这灾异啊,都是大臣们专权乱政惹的祸!我听说大将军把日食的责任都推到定陶王身上,把他发配到封国去,分明是想让皇上孤零零的一个人,自己专权,方便他谋私利,这根本就不是忠臣所为!再说这日食,是阴气侵犯阳气,是臣子欺压君主造成的。现在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大将军凤决断,皇上您连手都没动过,他却不好好反省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定陶王这个好人身上,这也太过分了!而且,大将军凤的那些坏事可不止这一件啊!

以前那个丞相乐昌侯商,本来是先帝时期就非常有能力的大臣,忠心耿耿,威望很高,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为人正直,不肯向大将军凤低头,结果被大将军凤用家事给罢免了,忧郁而死,老百姓都为他感到惋惜。还有,大将军凤知道他小姨子张美人之前结过婚,按礼法不能侍奉皇上,却硬说她合适,把她弄进后宫,这分明是为了讨好自己的小姨子嘛!听说张美人连住处都没去过呢!就连羌胡人都要杀掉长子来祭天,以求国家安定,更何况是天子呢?这三件事都是大事,陛下您都亲眼所见,由此可见,其他那些您没看到的,就更不用说了。大将军凤不能再让他继续掌权了,应该让他回家养老,选拔忠臣贤良来代替他!”

自从凤鸟(指凤阁侍郎,此处指人名)被罢免后,皇上一直没能解决商州的事务,心里很不痛快。后来听到章奏的建议,天子这才醒悟过来,接受了他的意见,对章说:“要不是京兆尹你直言进谏,我根本就不知道国家大事危在旦夕!而且只有贤人才能识贤,你试试帮我物色一下可以辅佐我的贤才吧。”

于是章上奏了一份奏章,推荐中山孝王的外舅、琅邪太守冯野王,说:“冯野王在先帝时期担任过两个卿位的要职,为人忠诚老实,正直坦率,而且很有谋略。现在提拔他,是因为他能力出众,这也能体现皇上您乐于任用贤才的美德。”皇上自己当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听说过冯野王在先帝时期是名臣,他的声望远超凤鸟,皇上正想用他来代替凤鸟呢。

一开始啊,每次章邯去见皇上,皇上都会把左右的人都支开。当时皇太后的弟弟,长乐卫尉弘的儿子,侍中音,就偷偷地在一旁听着,把章邯说的话都记下来,然后告诉了霍光。

霍光听到后,就装病,回了自己的府邸,然后上书请求退休,谢绝了皇上的恩典。他在奏疏里说:“我这个人能力平庸,愚笨又鲁莽,却因为外戚的关系,让我的七个兄弟都封了侯爵,我的家族蒙受了皇恩,赏赐无数。我辅佐朝政出入宫廷七年,国家把重任交给了我,我说的皇上都听,推荐人才也经常被采纳。可是我却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天灾不断,各种异常现象频频出现,这都是因为我霍光办事不利造成的,这就是我应该退位的第一个理由。《五经》和史书上都记载着,老师们也经常讲到,日食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朝廷大臣不是合适的人选,《易经》上说‘折其右肱’,意思是说失去了得力的助手,这就是我应该退位的第二个理由。从河平年间开始,我就长期生病,经常出差在外,荒废了职务,白拿俸禄,这就是我应该退位的第三个理由。陛下因为皇太后,不忍心杀我或废黜我,我自己也知道应该远离京城,流放到边远地区。但是我又反复思考,我的兄弟和家族蒙受了巨大的恩惠,我应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该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理由就离开朝廷。只是这几年来,我的病情越来越重,日益加剧,实在难以忍受,我恳切地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希望借助陛下的神灵保佑,在我头发还没入土之前,一个月内能够痊愈,重新回到朝廷辅佐陛下。如果不行,那就让我死后入土为安吧。我一个没有才能的人,却得到如此殊荣,天下人都知道我霍光受恩很深;而我因为生病而得以保全性命,回家养老,天下人都知道陛下对我很仁慈,我的恩情很重,我的进退都对国家有利,绝对不会有任何非议。恳请陛下怜悯!” 霍光这番话说的非常悲痛,太后听到后都流下了眼泪,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皇帝年纪轻轻就倚重凤,舍不得他离开,于是对凤说:“我处理政事不明智,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好,所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责任都在我。将军您却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想要辞官退休,那我该怎么办呢!《尚书》上不是说了吗?‘公毋困我’。您一定要振作精神,安心做事,争取早日取得成就,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于是凤重新开始辅政。

皇帝让尚书弹劾章,说:“知道野王以前让自己的舅舅出去做官,还私下推荐他,想让他在朝中拉拢诸侯;还知道张美人侍奉皇上,却胡说八道,说羌胡人杀子挖肠,这种话不该说。”于是章被治罪。廷尉认定他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说他“比附夷狄,想断绝皇室的继承;背叛天子,私下里为定陶王效力。”章死在了狱中,他的妻子被流放到合浦。

从此以后,朝廷大臣见到凤,都对他另眼相看,各郡国的太守、刺史都争着巴结他。皇帝又提拔侍中太仆音为御史大夫,让他位列三公。而那五个侯爵和他们的兄弟们,则争相奢侈浪费,贿赂送礼,珍宝堆积如山,络绎不绝;后宫的妃嫔,个个都有几十个侍女,奴仆成千上百,整天锣鼓喧天,郑国舞女翩翩起舞,还有各种戏班子表演,养着许多名贵的狗和马,四处驰骋玩乐;他们还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府邸,堆起土山,修建高大的台榭,洞开的门户,高耸的走廊和阁楼,连绵不断,一眼望不到边。老百姓都唱着歌谣说:“五侯刚得势的时候,曲阳最嚣张,拆毁堤坝,修建高都,连通外围的城墙,西边白虎山上堆起了土山和高台。”他们的奢侈和僭越到了如此地步!然而,他们都很聪明,善于处理人事,喜欢招揽人才,培养贤士,挥金如土,乐善好施,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凤辅佐皇帝执政一共十一年。阳朔三年秋天,凤生病了,皇帝多次亲自前去看望,握着他的手,哭着说:“将军您要是有什么话要说,尽管说,平阿侯谭可以接替您的位置。”凤叩头哭着说:“谭他们虽然是我的至亲,但他们的行为都非常奢侈,无法领导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谨慎可靠,我敢用我的性命担保他。”等到凤将要去世的时候,他上书谢恩,再次强烈推荐音来接替他的位置,说谭他们五个人绝对不能重用。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开始啊,谭倨这个人,不愿意给张凤做事。但是呢,他说话做事对张凤特别恭敬,就跟对待儿子一样。所以张凤就推荐了他。张凤死了以后,皇帝亲自去吊唁,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派轻车简从,军队从长安一直排列到渭陵送葬,最后追封他为敬成侯。他儿子谭襄继承了侯爵位,做了卫尉。御史大夫张音接替张凤当了大司马车骑将军,而平阿侯谭倨则被提升为特进,负责城门守卫。谷永劝谭倨,让他放弃城门兵的职位,所以谭倨和张音就闹掰了,这事儿《谷永传》里都写着呢。

张音因为是皇帝的外甥,所以做事特别谨慎小心,兢兢业业的。一年多以后,皇帝下诏书说:“车骑将军张音啊,你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地为国家服务,以前是御史大夫,因为你是我的外甥,所以才让你统领兵马,现在任命你为将军,但是还没得到宰相的爵位,朕心里很过意不去!现在就封你为安阳侯,食邑和其他的五侯一样,都是三千户!”

一开始,成都侯商生病了,想避暑,就向皇上借了明光宫。后来他又在长安城里挖水道,把内澧水引到自己府邸的大池塘里,好方便划船,还弄了个羽盖,挂上周代的帷帐,唱起了濯越之歌,好不风光。皇上到商府上做客,看见他私自挖穿城墙引水,心里很不高兴,暗自记恨着,但没说什么。

后来皇上微服私访,路过曲阳侯的府邸,又看到他园子里堆土成山,建造的台阶形状,跟白虎殿很像。这下皇上更生气了,把责任推给了车骑将军音。商和他的兄弟根,竟然想自己用刀在脸上刻字,割掉鼻子,去向太后谢罪。皇上听说后大怒,立刻派尚书去责问司隶校尉和京兆尹:“你们知道成都侯商私自挖穿皇城,引进澧水吗?知道曲阳侯根骄奢淫逸,僭越皇权,建造的府邸跟皇宫一样气派吗?知道红阳侯父子窝藏奸邪逃犯,宾客都是一群强盗,而你们司隶、京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依法处置他们吗?”商和根两人赶紧磕头认罪。

皇上还给车骑将军音写了封信,说:“外戚们怎么这么甘心招来祸患,竟然想自己毁容,去太后面前自辱,伤了慈母的心,还要危及国家!外戚家族势力强大,而我身体又不好,很久了。现在要好好处理这件事了。你去召集诸侯,让他们都待在府邸里。” 当天,皇上还下令尚书宣读文帝时期诛杀将军薄昭的案例。车骑将军音拿着树枝请求处罚,商、立、根也都拿着斧头自请处死。皇上不忍心杀他们,这才作罢。

过了很久,平阿侯谭去世了,追谥为安侯,他的儿子仁继承了侯爵。太后很怜惜她弟弟曼早逝,一直没给他封爵。曼的寡妇一直在东宫服侍,他的儿子莽年纪小,孤苦无依,待遇跟其他人不一样,太后经常为此念叨。平阿侯谭、成都侯商以及朝中很多人都为莽说话。过了很久,皇上又下诏追封曼为新都哀侯,他的儿子莽继承了爵位,成为新都侯。后来皇上又封太后的外甥淳天长为定陵侯。王氏家族的亲属,被封为侯的,一共有十个人。

皇上后悔当初废除了平阿侯谭,因为他没有辅佐朝政就去世了。于是,皇上又提拔成都侯商为特进,让他统领城门兵,设立幕府,并赋予他像将军一样举荐官员的权力。杜邺曾劝说车骑将军音与商亲近,这件事记载在《邺传》里。王氏家族的爵位越来越高,只有音坚持修明政治,多次进谏劝诫,忠心耿耿,辅佐朝政八年后去世。皇上追赠他大将军的官位,谥号为敬侯。他的儿子舜继承了侯位,后来担任太仆侍中。特进成都侯商接替音担任大司马卫将军,而红阳侯立则被任命为特进,统领城门兵。商辅佐朝政四年,因病请求退休,皇上怜悯他,便改封他为大将军,增加封地二千户,赏赐钱百万。商去世后,皇上也像之前一样追赠他大将军的官位,谥号为景成侯,他的儿子况继承了侯位。红阳侯立轮到辅佐朝政时,犯了错误,这件事记载在《孙宝传》里。于是皇上废黜了他,任命光禄勋曲阳侯根为大司马票骑将军,一年多后又增加了他的封地一千七百户。高平侯逢时没有什么才能和名声,这年去世了,谥号为戴侯,他的儿子买之继承了侯位。

绥和元年,皇上即位二十多年没有继承人,而定陶共王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定陶共王的祖母定陶傅太后重金贿赂票骑将军根,让他为定陶王争取成为汉朝的继承人。根向皇上进言,皇上也打算立他为太子,于是便召定陶王入朝,立他为太子。这时根辅佐朝政已经五年了,他请求退休,皇上便增加了他的封地五千户,赐给他舒适的车辆、四匹马,以及五百斤黄金,让他回家养老。

在此之前,定陵侯淳于长因为擅长谋划和出谋划策,被任命为卫尉侍中,位列辅政大臣之列。这年,新都侯莽告发淳于长与红阳侯立有牵连,淳于长被下狱处死,立则被遣返回国,这件事记载在《长传》里。所以曲阳侯根推荐莽来代替自己,皇上也认为莽忠诚正直,于是便提拔莽,从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升任大司马。

一年多后,成帝驾崩了,哀帝继位。太后下令让王莽回封地,远离皇帝的外戚势力。哀帝刚开始对王莽还算优待,但王莽没听,上书请求退休。哀帝就下诏说:“曲阳侯根,以前辅佐过国家,制定过社稷的政策;侍中太仆安阳侯舜,以前保护过太子,辅佐过我,忠诚专一,有旧恩;新都侯莽为国家操劳,坚持正义,大概可以一起治理国家。太皇太后下令让他回封地,我很惋惜啊。所以,就增加根的封地二千户,舜的封地五百户,莽的封地三百五十户;任命莽为特进,朝会的时候参加朔望朝会。” 又让红阳侯回京师。哀帝年轻的时候就听说五侯家族势力强大,心里不太舒服,但是因为刚即位,所以对他们还算优待。

一个月后,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曲阳侯根家族势力强大,三代掌握大权,五个将军掌握政事,天下人都趋附他们。根贪婪邪恶,积攒了巨额财富,横行霸道,大兴土木,建造府邸,府邸里堆起土山,建了两座市场,宫殿上铺着红色的地砖,门窗是青色的,他经常游玩打猎,让奴仆穿着盔甲,拿着弓弩,列队成步兵的样子;在离宫住宿,动用国家仓库的物资,强迫百姓修路,百姓苦不堪言。他内心奸邪,想掌控朝政,推荐亲信吏部主簿张业当尚书,蒙蔽皇帝,压制下属,堵塞言路,结交外藩大臣,骄奢淫逸,僭越礼法,破坏制度。他连先帝去世都不悲伤,山陵还没修建好,他就聘请以前的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人,喝酒唱歌跳舞,忘记了先帝的恩情,违背了臣子的道义。他的侄子成都侯况,因为是外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做了侍中,也不思报答恩情,也娶了以前的掖庭贵人为妻,他们都没有臣子的礼仪,非常不敬不道。” 于是皇帝说:“先帝对根、况父子恩情很深,他们却忘恩负义!”因为根曾经制定过社稷的政策,所以就让他回到封地;免除况的爵位,让他回到原籍。根和况的父亲商推荐的官员,全部罢免。

话说过了两年,傅太后和皇帝的生母丁姬都加了尊号。当时负责处理政务的官员上奏说:“新都侯王莽以前是大司马,他反对提升太后和皇帝生母的尊号,这有损孝道;还有平阿侯仁臧,他私下藏匿了赵昭仪的亲属,这两人都该回封地去!” 当时很多人觉得王氏家族受到了冤枉。

谏大夫杨宣上书给皇帝,说:“孝成皇帝非常重视宗庙祭祀,他称赞陛下的德行,说您继承了天命,您的政策深远,恩德厚重。可是想想先帝的意思,他难道不希望您自己来继承皇位,好好辅佐太子吗?!太皇太后今年七十多岁了,经常忧心忡忡,她还下令让亲属回避丁姬和傅太后。路上行人都为此哭泣,何况陛下您呢?您经常登高远望,难道您就不感到悲伤吗?这就像延陵季子那样啊!”哀帝听了这话很感动,重新封商中子邑为成都侯。

元寿元年,发生了日食。那些贤良之士在对策中大多指责新都侯王莽,于是皇帝下令召王莽和平阿侯仁臧回京侍奉太后。曲阳侯根死了,他的封国被取消了。

第二年,哀帝死了,他没有儿子。太皇太后就让王莽当了大司马,和他一起拥立中山王刘衎为皇帝,继承哀帝的皇位,这就是平帝。平帝当时才九岁,同年还生了病。太后临朝听政,把权力都交给王莽,王莽就开始专权跋扈了。王莽把他的几个叔叔都封为侯爵,而平阿侯仁臧为人一向刚正不阿,王莽心里害怕他,就让大臣们找借口把仁臧和红阳侯立(王莽的叔叔)都打发回封地。王莽每天都在太后面前吹嘘自己,说他辅佐朝政,带来了太平盛世,大臣们就请求尊王莽为安汉公。后来,太后就派使者逼迫红阳侯立和平阿侯仁臧自杀。赐立谥号为“荒侯”,他的儿子柱继承了爵位;仁臧的谥号为“刺侯”,他的儿子术继承了爵位。这一年是王莽称帝的元始三年。

第二年,王莽唆使群臣上奏,要立他的女儿为皇后。他又让大臣们上奏,尊他为宰相,王莽的母亲和两个儿子都被封为列侯,这些事都记载在《莽传》里。

话说这王莽,表面上对大臣们客客气气,夸他们功劳大,背地里却巴结讨好太后身边的近侍,送礼送钱,少说也有上千万。他还把太后的姐妹封为广恩君、广惠君、广施君,都赏赐了食邑,让他们天天歌功颂德,捧着王莽。王莽还知道太后这妇人闷在深宫里不痛快,就想方设法讨好她,好借此掌握权力。于是,他让太后一年四季都坐着车驾出巡郊外,去看看孤寡老人和贞洁的妇女。春天去茧馆,带着皇后和列侯夫人一起采桑,在霸水上举行祓除仪式;夏天去御宿、鄠、杜一带游玩;秋天去东馆,眺望昆明湖,在黄山宫举行集会;冬天在飞羽举行宴会,在上兰打猎,登上长平馆,眺望泾水。太后走到哪个地方,当地官府就赶紧施恩惠,给老百姓发钱、发布、发牛、发酒,年年如此。太后还悠闲地说:“我刚嫁进太子家的时候,住在丙殿,到现在都五六十岁了,我还记得那地方呢!”王莽就说:“太子宫离这儿挺近的,去看看也不费什么劲。”于是太后就去了太子宫,玩得很开心。后来,太后的外甥生病了,王莽还亲自去探望。他为了讨好太后,真是煞费苦心啊!

平帝死了,没留下儿子。王莽就从宣帝的玄孙里挑了个最小的,广戚侯的儿子刘婴,才两岁,说是算命先生说这孩子最吉利。然后就鼓动大臣们上奏,立刘婴为孺子,让宰相安汉公王莽摄政,说是效仿周公辅佐成王。太后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但又拦不住,王莽就成了摄政皇帝,改元称制了。没多久,宗室安众侯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等人看不惯王莽,就起兵要杀了他。太后听说后说:“人心都是一样的啊!我虽然是个女人,也知道王莽肯定因为这事儿害怕,这不行啊!”后来,王莽就干脆拿着什么符命,自立为真皇帝了,还先把这些符瑞给太后看,太后吓了一大跳。

一开始啊,刘邦打进咸阳,到了霸上,秦王子婴在轵道投降,把始皇的玉玺献上去了。后来刘邦干掉了项羽,当上了皇帝,就开始用这枚玉玺,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叫它汉传国玺。因为当时太子还没长大,这玉玺就放在长乐宫里保管着。

等到王莽篡位了,他就想弄到这玉玺,可太后不肯给他。王莽就派安阳侯舜去劝说太后。舜这个人平时为人谨慎老实,太后也很信任他。舜见了太后之后,太后知道他是来要玉玺的,当场就火了,破口大骂:“你们家祖宗几代都蒙受汉朝的恩惠,富贵了多少年,现在不仅没有报答,反而趁着人家孤儿寡母的时候,夺取人家的江山,根本不顾念过去的恩情!像你们这样的人,连狗和猪都不会吃你们的剩饭!天下还有你们这样的兄弟吗?!再说,你既然自称奉了金匮符命做了新皇帝,改换了年号和服饰制度,也应该自己重新做一个玉玺,传给子孙万代,干嘛要用这枚亡国的晦气玉玺呢?还要来求我?!我这个汉朝的老寡妇,眼看着就要死了,想带着这玉玺一起下葬,你们也别想得逞!”太后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旁边伺候的宫女太监们也都跟着掉眼泪。舜也悲伤得不行,好半天缓不过劲来,最后抬起头对太后说:“我们实在没话可说了。王莽一定要得到传国玉玺,太后您真的能一直不给他吗?”太后听了舜的话,觉得王莽可能要威胁她,就拿出汉传国玺,扔在地上给了舜,说:“我已经老了,快要死了,你们这些兄弟,现在都要灭族了!”

舜拿到传国玉玺后,赶紧呈给了王莽。王莽高兴坏了,就在未央宫的渐台设宴款待太后,还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王莽想改掉太后“汉家”的旧称,想换掉她的印信和绶带,但怕太后不同意。于是王莽就找了个叫王谏的拍马屁的家伙,让他写奏章说:“老天爷都把汉朝给废了,要立新朝,太皇太后不应该再用以前的尊号了,应该跟着汉朝一起‘废’掉,这样才能顺应天意。”

王莽就坐着车驾来到东宫,亲自把王谏的奏章给太后看。太后说:“这话说得对!”王莽接着说:“这王谏是叛逆不孝的家伙,该杀!”然后,一个叫张永的将军就献上了一块刻着符命的铜璧,上面写着“太皇太后应该改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王莽就下诏书说:“我看大臣们都说‘太好了!’这文字既不是刻的也不是画的,是自然形成的(暗示天意)。我仔细想想,老天爷让我当皇帝,又让我把太皇太后改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这既符合新旧朝代交替的规矩,又能体现对汉朝的尊重。哀帝的时候,世上有传说是用筹码占卜,结果显示是西王母共同准备的吉兆,这预示着太皇太后应该成为历代皇太后的典范,这非常明显。我非常敬畏天命,哪敢不遵从呢!我打算在吉日良辰,亲自带领大臣、诸侯、卿士,把新的印信和绶带献给太皇太后,这样才能顺应天意,让天下人都知道。”太后同意了。

王莽于是毒死了王谏,封张永为“贡符子”。

一开始,王莽还是安汉公的时候,就拍马屁讨好太后,奏请把元帝的庙号尊为高宗,意思是说太后去世后,要按照礼仪和元帝一起享祭。等到王莽篡改太后称号为“新室文母”,彻底把她和汉朝撇清关系,不让太后和元帝合祭。他把孝元帝的庙给拆了,另给“文母太后”修建庙宇,唯独把孝元帝庙的旧殿改成了“文母太后”的食堂,建成之后,就叫它长寿宫。因为太后还活着,所以还没敢叫它庙。王莽知道太后喜欢外出游玩,就摆上酒席在长寿宫设宴款待太后。太后到了之后,看见孝元帝的庙被夷为平地,吓了一大跳,哭着说:“这是汉朝的宗庙,都有神灵的,怎么能这样随意拆毁呢!就算鬼神都不知道,又为什么要建庙呢!如果鬼神知道的话,我只不过是皇帝的妃妾,怎么能用皇帝的宗庙来摆酒设宴呢!”她私下跟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太轻慢神灵了,还能长久地掌握权力吗?” 太后喝着酒,心里很不高兴,就散席回去了。

王莽篡位以后,知道太后对他怨恨,想方设法讨好她,可是太后对他越来越不满意。王莽把汉朝官员穿的黑貂皮袍改成了黄貂,还改了汉朝的历法和祭祀的日子。太后就命令她的属官继续穿黑貂皮袍,并且在汉朝传统的祭祀日子祭祀,只和自己的亲信一起喝酒吃饭。

太后八十四岁的时候,在建国五年二月癸丑日去世了。三月乙酉日,和元帝合葬在渭陵。王莽命令大臣扬雄写祭文,祭文中写道:“太阴之精,沙麓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 这指的是太后与元帝合葬在渭陵(元城沙麓)。“太阴之精”指的是月亮。太后去世十年后,汉军诛杀了王莽。

最初,红阳侯立到南阳就国,和其他的刘姓宗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立他的小儿子丹为中山太守。光武帝起兵的时候,丹投降了光武帝,做了将军,后来战死沙场。光武帝很同情他,就封丹的儿子泓为武桓侯,一直延续至今。

司徒掾班彪说:从三代以来,《春秋》记载的那些王公国君,他们要是亡国了,很少不是因为宠幸女色造成的。

汉朝建立以后,吕后、霍光家族、上官家族的后妃们,好几次都差点儿把国家搞垮了。等到王莽篡汉,从孝元皇后开始,历经汉朝四代皇帝,她当了六十多年天下母亲,她的兄弟们世代掌握权力,轮流把持朝政,五个将军十个侯爵,最终成就了王莽的新朝。王位已经易主了,可孝元皇后还紧紧攥着玉玺,不肯交给王莽,哎,这妇人之仁,真是让人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