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以后,皇帝身边总有一些受宠的臣子,汉高祖的时候有籍孺,汉惠帝的时候有闳孺。这两个人没什么真本事,就因为长得漂亮,深得皇帝宠爱,整天跟皇帝在一起,朝中大臣都得巴结他们俩。所以汉惠帝时期,宫里的侍卫和侍中都学着籍孺和闳孺的样子,戴着漂亮的帽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抹脂粉打扮自己。后来,籍孺和闳孺被迁到安陵居住。

之后历代皇帝的宠臣还有:汉文帝时期有邓通(士人)和赵谈、北宫伯子(宦官);汉武帝时期有韩嫣(士人)和李延年(宦官);汉元帝时期有弘恭、石显(宦官);汉成帝时期有张放、淳于长(士人);汉哀帝时期有董贤。汉景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倒是没有出现特别受宠的臣子。汉景帝只有一个郎中令周仁比较受重视。汉昭帝时期,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和他的养父车骑将军日磾都被封侯,但他们的宠幸程度不算太深。汉宣帝时期,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年轻时跟宣帝一起读书,宣帝当了皇帝后,因为旧情谊封张彭祖为阳都侯,让他担任常参乘,很受宠爱。不过张彭祖为人谨慎,从不逾越,最后却被自己的小老婆毒死了,国家还为他举行了丧礼。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最初是靠洗船的活儿当上了黄头郎。汉文帝曾经做梦想要上天,却上不去,这时有个黄头郎把他推上了天,文帝还注意到这个黄头郎衣服后面有个洞。醒来后,文帝来到渐台,根据梦中看到的特征寻找那个黄头郎,找到了邓通,他衣服后面果然有个洞,跟梦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文帝就问他叫什么名字,姓邓名通。“邓”字跟“登”字同音,文帝非常高兴,特别宠爱他,每天都对他另眼相看。邓通为人也很谨慎,不喜欢结交朋友,即使皇帝赏赐他沐浴更衣,他也不愿意出去。于是汉文帝赏赐给邓通巨额财富,数目以十万计,官职做到上大夫。

汉文帝时期,邓通就像住在皇宫里一样,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是邓通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能为皇帝做什么贡献,只是靠着小心谨慎讨好皇帝罢了。汉文帝曾经让擅长相面的人给邓通看相,那人说:“他将来会饿死。”文帝说:“我能让他富贵,怎么会让他饿死呢?”于是,文帝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了邓通,让他自己铸造钱币。邓氏钱币遍布天下,可见他当时有多么富有。

汉文帝得了一种痈疽,邓通经常帮他吸吮伤口。文帝心里不太舒服,就随口问:“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应该没有人比太子更爱您了。”太子进宫探望文帝的病情,文帝就让太子也吸吮他的痈疽。太子吸吮伤口的时候,脸色很难看。后来听说邓通也经常帮文帝吸吮伤口,太子很惭愧,心里开始恨邓通。

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邓通被免职,回家养老。没过多久,有人告发邓通私铸钱币,官府派人调查,果然查出不少,最终邓通被抄家,所有家产都被没收,还欠着巨额债务。长公主曾经赏赐给邓通的东西,官府也一并没收了,连一根簪子都没留下。长公主只好另外给他提供衣食,但邓通最终还是一文不名,寄居在别人家里去世了。

赵谈这个人,因为懂星象占卜而得到皇帝的宠幸,北宫伯子长这个人,因为是皇帝爱人的亲戚,所以也比较受宠,但他们都没有邓通受宠。

韩嫣,字王孙,是弓高侯的孙子。汉武帝还是胶东王的时候,韩嫣就和武帝一起学习,两人关系很好。武帝当上太子后,和韩嫣的关系更加亲密。韩嫣擅长骑射,而且很聪明。武帝即位后,想要出兵打匈奴,韩嫣提前学习军事,因此更加受重用,官至上大夫,赏赐的程度可以和之前的邓通相比。

一开始,韩嫣经常和武帝同吃同住。有一次,江都王进京,和武帝一起去上林苑打猎。皇帝的车驾还没出发,武帝就让韩嫣先乘坐副车,带着几百骑兵先去查看猎物。江都王远远看见,以为是皇帝的车驾,赶紧让随从下跪迎接。韩嫣却没看见,直接过去了。江都王很生气,跑到皇太后那里哭诉,请求回封地,并说自己比韩嫣更值得信任。皇太后因此对韩嫣有了成见。

韩嫣侍奉皇帝,出入宫禁都很随意,因为私通被皇太后知道了。皇太后很生气,派人赐韩嫣死。武帝虽然为他求情,最终也没能保住他,韩嫣就这样死了。韩嫣的弟弟韩说,也得到皇帝的宠幸,凭借军功被封为安道侯,后来在巫蛊之祸中被戾太子杀害。韩嫣的儿子后来被封为龙雒侯,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他的事迹另有记载。

李延年,是中山人,他全家老小,包括父母兄弟,都是唱戏的。 李延年因为犯法受了腐刑(古代的一种酷刑),在宫里当差,伺候狗。他妹妹后来很受皇帝宠幸,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李夫人,《外戚传》里也有写到她。李延年唱歌特别好听,还会自己改编歌曲。当时,皇上正兴建天地祭祀的场所,想创作新的祭祀乐曲,就让司马相如他们写诗歌来歌颂。李延年就根据这些诗歌的意境,用他自己的方式谱曲唱歌,弄出很多新歌出来。后来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李延年因为这事儿,一下子就飞黄腾达,当上了协律都尉,戴着两千石的印章,整天跟皇帝在一起,皇帝对他的宠信程度,跟以前宠爱的韩嫣不相上下。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李延年的弟弟李季跟宫里的人乱搞男女关系,还到处嚣张跋扈。李夫人去世后,皇帝对李延年的宠爱也减退了,最后把李延年和他兄弟家族的人都给杀了。

从那以后,皇帝身边的宠臣大多都是外戚。比如卫青、霍去病都非常受宠,但他们都是凭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升起来的。

石显,字君房,是济南人;弘恭,是沛郡人。这两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因为犯法受过腐刑,后来在宫里当了中黄门,又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中尚书。汉宣帝时期,他们都在中书任职。弘恭对法律条文和历史典故非常熟悉,擅长起草奏章,工作能力很强。后来弘恭当上了中书令,石显当上了仆射。汉元帝登基几年后,弘恭去世了,石显接替他当了中书令。

话说当时,汉元帝生病了,没心思管政事。有个叫张显的人,特别擅长音乐,又因为长期在宫里做事,深得皇帝信任,而且他手下没啥派系斗争,做事又认真,所以元帝就把权力交给他了。 大事小情,都由张显来决定,那些达官贵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的。张显这个人呢,挺聪明,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但他内心阴险狡诈,喜欢用诡辩陷害别人,谁要是得罪了他,立马就倒大霉,轻则被处罚,重则丢了性命。

元帝初元年间,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宗正刘更生这三位都在给事中任职。萧望之当时还管着尚书的事务,他看张显专权跋扈,就上书劝谏说:“尚书可是百官之首,是国家的核心部门,应该由正直公正的人来担任。汉武帝时期,喜欢在后宫宴乐,所以启用宦官,这可不是古时候的规矩啊!应该取消中书省的宦官,恢复古代的制度,别再用那些不守法的人了!” 元帝没听他的,所以萧望之就得罪了张显。后来,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都被张显害了,萧望之自杀了,周堪和刘更生被贬官,再也无法重回仕途,具体情况可以看《萧望之传》。

之后,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都曾经上书弹劾张显,有的还被召见当面指责张显的不是。张显就找他们的茬,想治他们的罪,京房和贾捐之被处死,张猛在公车自杀,陈咸也被判罪,剃了头发去服苦役。就连郑县令苏建,因为得到张显的私信,上书揭发,后来也被以其他罪名处死。从那以后,朝廷上上下下都怕张显,走路都小心翼翼的。

张显跟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成了死党,那些巴结他们的人,都能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老百姓还编歌谣讽刺他们:“牢梁啊牢梁,五鹿充宗啊!印章堆成山,官服穿不完!” 这歌谣说的是他们权势熏天,官职多得不得了。

话说左将军冯奉世父子在朝中都当了大官,他女儿还做了皇帝的昭仪,显(显是冯奉世的名字,下同)心里想巴结他们家,就推荐昭仪的哥哥谒者逡(qūn)去侍奉皇帝。皇帝召见了他,想让他当侍中,逡趁机说了些朝政上的事儿。皇帝一听,觉得逡说显专权,就气得不行,把逡给撤职了,让他回郎官当差。后来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了,大家都推荐逡的哥哥大鸿胪野王,说他能力最强。皇帝就问显的意见,显说:“九卿里没谁能比得上野王。但是野王是昭仪的哥哥,我怕以后别人会说陛下您偏袒后宫亲戚,故意提拔他当三公。”皇帝说:“对啊,朕没想到这点。”于是就下诏表彰了野王,但没让他当官,这事儿《野王传》里都写着呢。

显自己心里清楚,他掌握着大权,怕皇帝哪天听信了身边人的谗言,有人来陷害他,于是他就开始装出一副忠诚的样子,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有一次,显派人去各部门征收东西,他先自己去报备,怕晚上宫门关了来不及,就请求皇帝下令让官吏给他开门。皇帝答应了。显故意等到晚上才回来,说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开的门。结果还真有人上书告他滥用职权,假传圣旨开宫门。皇帝听说后,笑着把奏章给显看。显就哭着说:“陛下您太信任我了,把事情都交给我办,朝中很多人嫉妒我,都想害我,像这样的事不止一次了,只有明君才能看清这些。我一个卑微的小官,实在没办法用自己的性命去平息众怒,承担天下的怨恨,我愿意放弃要职,去后宫打扫卫生,死了也无怨无悔,只求陛下可怜我,让我活下去。”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也挺同情他的,就多次鼓励他,还重重地赏赐他,赏赐和贿赂加起来有一千万钱呢!

一开始,显听说很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说他害死了前将军萧望之。萧望之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家,显怕天下读书人都怨恨他,心里很着急。当时,明经科举出的优秀人才琅邪人贡禹当了谏大夫,显就派人去和他联络,和他搞好关系。然后显就向皇帝推荐贡禹,贡禹后来官至九卿,最后当上了御史大夫,显对他非常恭敬。人们这才称赞显,说他不嫉妒、不陷害萧望之了。显用各种手段来为自己开脱,博得皇帝信任,都是这种套路。

汉元帝晚年卧病不起,定陶恭王很受宠爱,大力支持太子刘奭。元帝驾崩后,成帝即位,把王显提升为长信中太仆,官秩是两千石。可没过多久,王显就失宠了,离开权力中心好几个月。丞相和御史纷纷上奏弹劾王显过去的罪行,他的同党牢梁、陈顺都被免职。王显和妻子被发配回老家,他忧愁过度,不吃不喝,一路上病倒了,最终死在了路上。所有和他有关系,靠他提拔当官的人,都被罢免了。比如少府五鹿充宗被贬到玄菟当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贬到雁门当都尉。长安城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伊徙雁,鹿徙菟,去牢与陈实无贾。”

淳于长,字子鸿,是魏郡元城人。他年轻的时候,凭借太后姐姐的儿子身份做了黄门郎,但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碰巧大将军王凤生病了,淳于长侍奉王凤,日夜守护在王凤身边,尽心尽力,非常孝顺。王凤临终前,把淳于长托付给了太后和皇帝。皇帝很欣赏淳于长的忠义,提拔他做了列校尉,后来又升迁为水衡都尉、侍中,最后做到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过了一段时间,赵飞燕受宠幸,皇帝想立她为皇后,但太后觉得赵飞燕出身低微,不同意。淳于长经常出入宫中,在东宫和太后之间传递消息。一年多后,赵飞燕终于当上了皇后,皇帝非常感激淳于长,就追认淳于长以前的功劳,下诏书说:“以前将作大匠解万年奏请修建昌陵,劳民伤财,侍中卫尉淳于长多次劝谏应该停止,搬回家乡。朕采纳了淳于长的建议,召集公卿讨论,大家都赞同淳于长的意见。他提出的建议至关重要,百姓因此得以安宁。特赐淳于长关内侯爵位。”后来,淳于长又被封为定陵侯,非常受皇帝信任,权势超过了所有的公卿。他结交各地诸侯和牧守,收受贿赂和赏赐,数额巨大。他还娶了很多妻妾,沉迷于声色犬马,不遵守法度。

一开始呢,许皇后因为迷信那些旁门左道,被废掉了,住在长定宫。她妹妹许孊,当时是龙额思侯的夫人,守寡。 长(指长罗)跟她妹妹私通,把她娶做了小老婆。许皇后就利用她妹妹贿赂长罗,想让他帮忙复宠,重新当上婕妤。长罗收了许皇后成千上万的金钱、车马、衣服首饰等等,骗她说会帮忙向皇上说情,最后还真的把许孊立为了左皇后。许孊每次进长定宫,长罗都会给她写信,信里头尽是嘲笑和侮辱许皇后的内容,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他们俩的勾结和贿赂,持续了好几年。

那时候,皇帝的舅舅曲阳侯王根担任大司马票骑将军,辅佐朝政好几年了,他久病缠身,多次请求退休。长罗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在九卿的职位上一步步往上爬,想取代王根的位置。王根的侄子,新都侯王莽,心里很嫉妒长罗受宠,私底下听说了长罗收受许孊贿赂的事。王莽在侍奉曲阳侯生病的时候,就对王根说:“长罗看到将军您久病不起,心里高兴得很呢!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能取代您辅佐朝政了,甚至已经开始讨论您的衣冠服饰和职位安排了。”然后,王莽就把长罗的罪行都详细地告诉了王根。王根一听,勃然大怒,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王莽回答说:“我不知道将军您的意思,所以不敢说。”王根说:“快去向太子报告!”

王莽于是去求见太后,把长罗骄奢淫逸,想取代曲阳侯,还私下和长定宫贵人的姐姐有染,收受她们衣物的事情,都详细地告诉了太后。太后也气坏了,说:“这小子居然这么坏!快去告诉皇上!”王莽于是把事情禀告了皇上,皇上听后,就免去了长罗的官职,让他回老家去了。

一开始,王莽他当侍中,经常给皇太后和皇帝办事,关系特别好。可红阳侯刘立呢,一直没当上大司马辅佐皇帝,心里就怀疑是王莽在背后坏他名声,一直对王莽怀恨在心。皇帝也知道这事儿。等到王莽要回封国的时候,刘立的儿子刘融就跑去求王莽,想让他帮忙弄个车骑将军的职位。王莽就趁机送了好多珍宝给刘融,让刘融转交给刘立。刘立就拿着这些东西跟王莽说了些话。

这可把皇帝给疑心上了,就让有关部门去调查。结果查出来,史官抓了刘融,刘立还逼着刘融自杀灭口。皇帝越发觉得王莽有很大的问题,就把王莽抓起来,关到洛阳诏狱里,好好审问。王莽最后招供了,说他曾经戏弄过皇帝的定宫,还计划拥立左皇后,罪行极其严重,最后死在了监狱里。他的老婆孩子都被流放到合浦,他母亲被送回了老家。红阳侯刘立这才回了自己的封地。因为王莽的事儿,被免职罢官的将军、卿、大夫、郡守,足足有几十个人。王莽后来就接替了根的职位,做了大司马。过了一段时间,王莽把王莽的母亲和儿子王酺接回了长安。后来王酺犯了罪,王莽又把他杀了,把他的家人也送回了老家。

最开始,虽然王莽是皇帝的外戚,很受宠,但是他比不上富平侯张放受皇帝的喜欢。张放经常跟皇帝一起睡觉起床,还一起微服私访,到处乱跑。

董贤,字圣卿,是云阳人。他爹董恭,当过御史,给他谋了个太子舍人的差事。汉哀帝登基后,董贤跟着太子一起当了郎官。两年多后,董贤在宫殿里值夜班,长得好看,他自己也挺得意。哀帝远远看见他,觉得这小伙子长得不错,就打听是谁,问:“这是舍人董贤吗?”然后就把董贤叫过来说话,提拔他做了黄门郎,从此开始受皇帝宠幸。哀帝听说董贤他爹是云中侯,当天就把他爹调到霸陵当县令,后来又升了光禄大夫。董贤越来越受宠,官做到驸马都尉侍中,皇帝出门,他就在车旁侍候;皇帝在宫里,他就跟在身边。没几个月,赏赐就堆积如山,富贵得不得了,整个朝廷都震动。他跟皇帝形影不离,经常一起睡觉。有一次,白天俩人睡午觉,董贤枕在皇帝的袖子上,皇帝想起来,董贤还没醒,皇帝不想弄醒他,干脆一刀把袖子剪断了才起身。可见他俩感情多好!董贤为人性格温和,很会讨皇帝欢心,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每次皇帝赏赐他洗浴,他都不肯离开,总赖在宫里看着太医给他治病。

皇帝觉得董贤太难离开了,就下令让董贤的老婆可以自由出入宫殿,住在董贤的住所,就像官员家属住在官署一样。皇帝还把董贤的妹妹召进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还把董贤的住所改名叫“椒风”,跟皇后的“椒房”相配。董贤的妹妹和董贤的老婆每天都进出宫廷,侍候在皇帝身边。皇帝赏赐给董贤妹妹和董贤老婆的财物也都是成千万的。皇帝又把董贤他爹提拔为少府,封为关内侯,还给了他食邑,后来又让他当了卫尉。他还把董贤他丈人提拔为将作大匠,董贤他弟弟做了执金吾。皇帝还下令让将作大匠在北阙下给董贤修建一座豪宅,宫殿宏伟,大门洞开,建筑材料和工艺都极其讲究,柱子和门槛都用锦缎包裹着。从董贤家的仆人到武库的禁军,上到珍宝,皇帝都赏赐给他们。皇帝赏赐给董贤弟弟的东西都堆满了董家,而皇帝自己用的东西,反倒成了副品。就连东园里珍藏的宝贝,珍珠衣裳、玉器箱子,皇帝都预备着赏赐给董贤,一样不少。皇帝还让将作大匠在义陵旁边给董贤修建坟墓,里面有便房,种着柏树,外面有长长的道路,围墙好几里长,大门和门楼都非常气派。

皇上想封赏贤能之士,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后来,待诏孙宠和息夫躬等人向东平王汇报说,有人在祭祀时进行诅咒,然后官府进行调查,大家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皇上就让息夫躬和孙宠去调查这件事,证明了贤能之士的清白。于是皇上就下诏书,封贤为高安侯,封息夫躬为宜陵侯,封孙宠为方阳侯,每人食邑一千户。过了一段时间,皇上又加封贤二千户。

丞相王嘉心里怀疑东平王的事情是冤枉的,非常讨厌息夫躬他们,多次劝谏皇上,说贤能之士扰乱了国家制度。结果,王嘉因为进谏的事情被关进监狱,最后死了。

汉朝皇帝刚即位不久,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太后都健在,两家势力都很强大。傅太后的弟弟喜先担任大司马辅佐皇帝,经常劝谏皇帝,但因为意见不合,得罪了太后,最后被免职了。皇帝的舅舅丁明代接替喜先做了大司马,也掌握了实权,但他比较坏,经常打压贤能之士,巴结讨好皇帝。直到丞相王嘉去世后,丁明代才对王嘉表示惋惜。

皇帝越来越重视贤能之士,想要提拔他们到最高的职位,但又很讨厌丁明代这种行为。于是,皇帝下诏书免去了丁明代的职务,诏书中写道:“以前东平王云贪图高位,进行祭祀诅咒,云的舅舅伍宏以太医的身份侍奉皇帝,和校秘书郎杨闳密谋叛逆,事情非常严重。幸好祖宗保佑,董贤等人及时上报,叛乱分子都伏法了。将军(指丁明代)的弟弟侍中奉车都尉吴,以及将军的族父左曹屯骑校尉宣,他们都知道伍宏和栩丹等诸侯王后族亲的关系,宣还推荐丹做御属,吴和伍宏关系密切,多次推荐伍宏。伍宏因为依附吴氏而更加嚣张,凭借医术的地位步步高升,差点危及社稷,朕念及恭皇后的情分,才没有处置东平王云。将军位高权重,却不能以身作则,阻止叛乱的发生,也没有严厉处置云、宏的罪行,反而偏袒宣、吴,还抱怨云等人被冤枉,甚至还说伍宏医术高明,死掉很可惜,而董贤等人却能被封赏,真是幸运啊!嫉妒忠良,诋毁有功之臣,唉,真是令人痛心!这正如‘君亲无将,将而诛之’的道理一样。所以季友毒死了叔牙,《春秋》还称赞他;赵盾不讨伐叛贼,却被说成是弑君。朕体恤将军将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特地写信劝诫你。可是将军你始终没有悔改,还和丞相王嘉相互勾结,让王嘉有恃无恐,欺骗朝廷。有关部门已经依法对你进行审判,朕念及你以往的功劳,实在不忍心重罚你,就只免去你骑将军的印绶,让你回家养老吧!”

于是,皇帝就用董贤代替丁明代担任大司马卫将军。皇帝又下了一道册命诏书:“朕承接天命,效法古代贤君,任命你为辅佐朕的大臣。希望你尽心尽力,统领军队,保卫边疆,匡正朝政,秉公执法。天下百姓都受朕的统治,将领听从朕的命令,军队依靠朕的威严,你一定要谨慎小心啊!”

话说当时,霍光才二十二岁,就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三公之一,经常参与朝政,还担任尚书,百官都要通过他上奏皇帝。因为霍光的父亲霍恭不适合在卿位上任职,所以皇帝把他调任为光禄大夫,俸禄是中二千石。霍光的弟弟霍信代替霍光做了驸马都尉。霍家的亲戚们,个个都在宫中担任侍中、诸曹、奉朝请等要职,他们的权势甚至超过了丁氏和傅氏家族。

第二年,匈奴单于来朝见汉朝皇帝,举行宴会。群臣都在场。单于看到霍光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感到很奇怪,便问翻译官。皇帝让翻译官回答说:“大司马虽然年轻,但他是一位非常贤能的人才。”单于听了之后,立刻起身向霍光行礼,祝贺汉朝得到这样一位贤臣。

一开始,丞相孔光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霍光的父亲霍恭在他手下做事。等到霍光做了大司马,和孔光一起成为三公,皇帝就让霍光私下拜访孔光。孔光为人非常恭敬谨慎,他知道皇帝要抬举霍光,听说霍光要来拜访,赶紧整理好衣冠,出门迎接。看到霍光的车马快到了,他又退回屋里。霍光走到府门中间,孔光才出来迎接,霍光下车后,孔光才上前拜见,送迎非常恭敬,不敢用平等宾客的礼节对待霍光。霍光回去后,皇帝听说这件事很高兴,立刻封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和常侍。从此以后,霍光的权势就和皇帝差不多了。

话说当时,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已经没落了,只有平阿侯谭子去疾还算有点势力。哀帝当太子的时候,去疾只是个地位低下的庶子,却得到哀帝的宠幸。哀帝登基后,就提拔去疾当了侍中、骑都尉。因为王氏家族在朝中已经没有权势了,哀帝就重用以前的老朋友去疾,还把去疾的弟弟谭闳提拔为中常侍。这谭闳的岳父叫萧咸,是前将军萧望的儿子,以前做过很久的郡守,后来因为生病辞官,现在是中郎将。

兄弟俩都位居高位,他们的父亲谭恭为此感到非常骄傲自豪,就想跟有权势的人家联姻。谭闳就替他弟弟,也就是驸马都尉谭宽信,向萧咸求婚,想把萧咸的女儿娶过来。萧咸吓得不轻,连忙推辞说不敢当,然后私下里对谭闳说:“董公当了大司马,册文中写着‘允执其中’,这是尧禅让舜的典故,可不是三公的惯例啊!那些老臣们看到这几个字,没有一个不害怕的。这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小子能承受得住的啊!”谭闳这个人很有头脑,听了萧咸的话,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回去告诉了父亲谭恭,把萧咸谦虚谨慎的意思转达给他。谭恭叹了口气说:“我们家做了什么对不起天下人的事,竟然让人这么害怕?”心里很不痛快。

后来,皇帝在麒麟殿设宴,谭恭父子和亲戚们都在一起喝酒吃饭,谭闳兄弟俩——侍中和中常侍——也陪在旁边。皇帝喝着酒,随意地看看谭恭,笑着问:“我想效仿尧舜禅让,怎么样?”谭闳赶紧说:“天下是高祖皇帝打下来的,不是陛下的私产!陛下应该继承祖宗基业,把江山传给子孙后代,这江山社稷责任重大,天子可不能说笑!”皇帝听了之后,一言不发,在场的人都吓得大气不敢出。于是,皇帝就让谭闳出去了,之后再也没让他参加宴会。

哎,贤第刚建好,结实得很呢,结果大门莫名其妙就塌了,贤心里头就觉得不妙。过了几个月,哀帝驾崩了。太皇太后把大司马贤叫去,在东厢房里问他丧事怎么安排。贤心里正难受着呢,张不开嘴,干脆摘了帽子谢罪去了。太皇太后说:“新都侯莽以前给先帝送葬,对这些事很熟,我让他来帮帮你。”贤赶紧磕头谢恩。太皇太后派人把莽叫来。莽一来,就奉太皇太后之命,让尚书弹劾贤帝生病期间不肯好好治病,还把贤给拦在宫殿和司马府外面不让进出。贤这下真不知道怎么办了,跑到宫门口,摘了帽子光着脚谢罪。莽就派个使者宣读太皇太后的诏书,当场就把贤的官给撸了,诏书里说:“这段时间以来,天灾人祸不断,老百姓受苦受难。三公是国家的支柱,高安侯贤经验不足,当大司马不得人心,镇压叛乱安抚边疆这种事他干不了。把大司马的印信收回来,让他回家养老吧!”当天贤和老婆就双双自杀了,家里人吓得半夜偷偷把他俩埋了。

莽怀疑他们装死,就让有关部门去把贤的棺材挖出来,在监狱里验尸。莽又让大司徒光上奏说:“贤这个人天生就奸诈,靠着拍马屁封了侯,他父子俩专权,兄弟几个都受宠,得了好多赏赐,盖房子,修坟墓,挥霍无度,跟帝王的规格一样,花了巨款,国库都空了。父子俩骄横跋扈,连使者都不理,领赏也不拜谢,罪恶昭彰。贤自杀认罪,死后他爹恭等人还不悔改,还用沙子在棺材上画了四季的颜色,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上面镶金银日月,棺材里还放着玉衣珠玉,帝王的规格也不过如此啊!恭等人侥幸逃过一死,不应该留在中原地区。我请求没收他们的家产充公。所有跟贤有关系的官员都免职。”贤他爹恭、弟弟宽信以及家属都被发配到合浦,他妈则被送回老家巨鹿。长安城里老百姓都议论纷纷,到贤家哭丧,差点儿被抢劫。官府拍卖了董氏家族的财产,一共四十三万万。贤的尸体被挖出来,赤裸地验了尸,之后就埋在了监狱里。

朱诩,一个很受器重的大官,主动辞职离开了大司马府,还自己买了棺材寿衣,把董贤的尸体好好安葬了。王莽一听,气得要命,就找了个别的罪名把朱诩给杀了。不过,朱诩的儿子朱浮,在光武帝时期可是混得风生水起,官做到大司马、司空,还被封了侯。

再说王闳,他在王莽当政的时候当个地方官,做事很规矩,王莽失败后,他就辞官了。光武帝下诏说:“武王灭了商朝,还特意表彰了商容的家,王闳为人正直谨慎,战争爆发时,百姓都没敢动他一根毫毛。现在就让他儿子来当官吧!”王闳的儿子后来做到一个比较低的官职就去世了。萧咸是董贤外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董贤那种柔弱温顺的性格,讨好皇帝的本事,可不是只有女人才有的,男人也一样。你看朱诩、王闳、邓禹、韩歆这些人,情况都不一样,但董贤受宠的程度是最厉害的,父子俩都当了朝廷重臣,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但是,他们升官发财都不是靠正道,官位又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这说明,过分的宠爱反而会害了人。

汉朝从元帝、成帝开始衰落,到哀帝、平帝时彻底完蛋了。哀帝、平帝时期,国家问题一大堆。皇帝身体不好,没儿子继承皇位,身边都是些奸臣当靠山,朝廷权力不稳固,国家就像快要倒塌的大厦一样摇摇欲坠。皇帝一死,奸臣就篡权夺位,董贤被勒死,丁、傅两人被流放,连皇后都受到牵连,被废黜囚禁。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皇帝过于宠信亲信和宠臣,任用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贤能之士。所以孔子说“损友有三”,做皇帝的不能因为私情而任用官员,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