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哪个皇帝建立王朝的时候,不是依靠辅佐大臣一起完成大业的呢?汉朝是从秦二世元年秋天,楚汉相争的时候开始的。起初,刘邦被推举为总帅,统领英勇的将士们,三年后才灭掉秦朝,称汉王。五年后打败项羽,称帝。八年后天下才平定,这才开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到汉高祖十二年,被封为侯的有143人。那时候,全国的大城市、名城,百姓都四散逃亡,人口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所以封给大侯的不过一万户人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封爵的时候,刘邦发誓说:“使黄河像带子一样,泰山像刀刃一样,国家能够永远存在,恩泽及于子孙后代。” 他还用丹书写信,用白马盟誓,又制定了十八个侯位的等级顺序。
高后二年,又下令让丞相陈平彻底查清列侯的功劳,把他们的功劳记录在宗庙里,副本交给有关部门保存。一开始,汉高祖可不是不想巩固根本,只是后来枝叶逐渐凋零了。所以到了文帝、景帝时代,四五十年间,流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口也增加了,列侯中大的有三四万户人家,小的国家也翻了一番,都变得富裕了。可是他们的子孙们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创业的艰辛,很多人触犯法律,丢了性命,甚至亡国,或者子孙后代都绝了。到汉武帝后元元年的时候,当初那些功臣的后代几乎都没剩下几个了,都败落了。 这情况确实少见。所以汉宣帝同情他们,重新为他们立庙祭祀,查阅以前的记录,下令有关部门寻找他们的子孙,这些人大多都在平民百姓中,于是都重新被任命官职,有的还赏赐金银财帛,以此来彰显中兴的恩德。
孝成皇帝继位后,对萧何后代更加关照,但萧何家族势力也逐渐衰弱,后继乏人,情况危急,就像一根细线快要断掉一样。哎,杜业的建议真是好啊!他说:“以前唐尧、虞舜、夏禹都通过施行仁政,让天下太平,诸侯们都来朝拜,共同享受太平盛世。商汤继承了三代圣王的业绩,使殷朝长期稳定繁荣。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国,各国都派使者来祝贺。所以那些施行仁政的君主,他们的功业就能世代传承;那些功高名隆的君主,即使国家灭亡了,他们的名声也能长久流传。即使他们去世了,后世依然怀念他们的恩德。成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考虑到那些跟随他征战的功臣们的辛劳,知道他们的功劳深得民心,也光耀了王室,所以他继承先王的遗志,采纳了老臣们的建议,提升了他们的地位,扩大了他们的府邸,对他们倍加爱护和尊敬,赏赐也十分丰厚。这就是大孝的极致表现。萧何去世后,历代君主都赞扬他的功劳,百姓也都怀念他。就连他生前栽种的树木都不敢砍伐,更何况是他的庙宇呢?所以燕国和齐国的祭祀活动和周朝一样世代相传,子孙后代一直延续着,从未中断。当然,历史上也有受到惩罚的情况,但因为萧何竭尽全力辅佐先帝,所以他的子孙后代才能得到庇护。看看汉朝的功臣们,也都获得了世袭的爵位,接受了江山社稷的誓言,活着的时候用爵位来表彰他们的功劳,死后也用祭祀来彰显他们的英灵,朝廷的赏赐一点也不吝啬啊!然而,一百多年后,这些世袭的爵位大多都断绝了,有的家族甚至失掉了姓氏,有的家族无人继承爵位,他们的骸骨孤零零地躺在坟墓里,子孙后代流落街头,活着的时候当奴隶,死了之后尸体无人收敛。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真是令人悲伤啊!现在圣上体恤他们的遭遇,下令寻找他们的后代,全国各地的人都欣然响应,纷纷归附。但是,寻找已经好几年了,还没有查清所有的情况,恐怕有些官员不考虑大义,故意隐瞒事实,这样一来,朝廷的美德就会被掩盖,遴选和表彰这些后代的举措也就失去了意义,无法起到教化后世的作用。即使是三个人中选一个继承爵位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应该优先考虑那些功劳最大的。”于是,成帝重新恢复了萧何的爵位。
哀帝和平帝时期,又增加了对曹参、周勃等人的后代的封赏,这才算合适。为了完整地记录这些事情,追溯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按照爵位的等级排列,一直追溯到孝文帝时期,以此来彰显这些功臣的功劳和他们的后代的爵位继承情况。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