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元王皇后,是汉成帝他妈。她家啊,足足有十个侯爵,五个大司马,外戚势力那叫一个强大,这都是有记载的。
汉成帝的许皇后,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的女儿。元帝呢,特别伤心他妈恭哀皇后在位时间短就因为霍氏家族的事儿被牵连了,所以就选了许嘉的女儿给太子做媳妇。许皇后刚进太子府,皇上还特意派中常侍和黄门这些亲近的人去伺候着送她过去,回来还专门问太子俩人相处得怎么样,元帝一听高兴坏了,跟身边的人说:“给我倒酒庆祝!”大家都齐声高呼万岁。后来啊,皇后怀孕生了个儿子,可惜没养活。等成帝登基后,立许妃为皇后,又生了个女儿,也夭折了。
一开始,皇后的父亲许嘉从元帝时期就当大司马车骑将军辅佐朝政,一干就是八九年。成帝即位后,又让元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当大司马、大将军,跟许嘉平起平坐。有个叫杜钦的觉得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地位应该比皇帝的舅舅高,就劝王凤说:“车骑将军这职位已经非常尊贵了,将军您应该尊敬他,别让他心里不舒服。那些看起来很小很不起眼的事儿,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矛盾,您可得小心着点儿。卫将军当年比盖侯还厉害,这事儿现在老人们还都记得呢,您自己好好想想吧。”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想把权力都交给王凤,就给许嘉封了个官儿,说:“将军您家里地位尊贵,人又德高望重,就别再累着自己当官了。赏你黄金二百斤,封你个特进侯,就在朝中享享清福吧。”一年多后,许嘉去世了,谥号恭侯。
皇后啊,聪明伶俐,还擅长史书,从当妃子到当皇后,一直都受皇上宠爱,后宫里很少有人能见到皇上。皇太后和皇帝的几个舅舅都担心皇上没有继承人,当时又接连发生了一些灾害,刘向、谷永这些人就说这些灾害都是后宫惹的祸。皇上也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减少了椒房和后宫的开支。皇后于是就上了一道奏章:
我以前总是穿粗布衣服,吃粗粮,而且又傻又笨,不懂道理。幸好脱离了茅草屋,进了后宫打扫卫生。承蒙皇上恩宠,我的地位远超我的身份,我却不好好做事,尸位素餐,多次违反法律制度,理应被流放处死,这都还不够弥补我的罪过。
可是壬寅那天,大长秋奉旨宣读圣旨:“椒房的仪制、皇后所穿的衣服和乘坐的车辆,以及从各个官署发放的物品和制作的物品,赏赐给外戚和群臣以及妃嫔的,都要按照竟宁年间以前的旧例办理。”我心里暗暗想着,自从我入椒房以来,赏赐外戚从来没超过以前的旧例,每次都是先请示皇上才敢做决定,这还能再问吗?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新旧制度有所不同,只要不超过汉朝的制度就好,细微之处未必都能一样。难道竟宁年间和黄龙年间,赏赐的制度就完全一样吗?家里的官吏不懂这些,现在一下收到这样的圣旨,让我左右为难。
圣旨说不能从各官署领取东西,大概意思是未央宫的官署不归我管,我不应该单独领取东西。意思是说我家府邸也不应该得到赏赐,我对此很困惑。好歹皇上赏赐了我汤沐邑让我自食其力,我从里面少拿点东西,有什么不合适的呢?圣旨又说,皇后所穿的衣服和乘坐的车辆,都要按照竟宁年间以前的旧例办理,官吏们真的不明白圣旨的意思,那干脆就让我穿戴以前样式的衣服好了。如果我想在某个地方挂个什么屏风,他们就会说以前没有这个规矩,我可能就弄不到,到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圣旨来约束我。这两件事确实难以执行,还请皇上明察!
宫里的宦官们心胸狭窄,总想压我一头。我以前地位尊贵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轻易对我怎么样,何况现在我的地位一天天下降,又碰上这道圣旨,他们肯定会更加限制我,我上哪儿说理去?皇上您看到我在椒房,难道连一点小小的请求都不肯答应我吗?如果不能从府库里少拿点东西,我靠什么生活呢?以前,宫里的中官们私下里偷拿宫女太监们廉价的丝织品,然后又从皇家的车辆上取走丝织品,说是给待诏补衣服,结果却私下倒卖。宫女太监们都很怨恨,觉得很丢脸。
再说,以前祭祀祖父母要用特牛,戴侯、敬侯都蒙受皇恩,用太牢祭祀,现在也应该按照旧例执行,请皇上怜悯我吧!
好家伙,这奏章写的,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这皇后娘娘说啊,我刚接到圣旨,仔细看了奏章,直接就说了,以后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私底下从内库拿东西了。为啥要这么约束我呢?还不是怕坏了规矩,让人说闲话。现在呢,只要减少点车马出行,别再像以前那样从未央宫拿东西,赏赐的衣服按照以前的规矩来就行,其他的事儿,实在太急迫了,这可咋办啊?我命苦啊,想当年竟宁宫时期,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以前外家要是有点酒肉赏赐,我都得先上表请示。就说杜陵梁美人,每年也就赏赐一石酒,一百斤肉而已,我这点东西,跟赏赐八个儿子那田地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事情太多了,写都写不完,等您亲自见了我,再跟您细说吧,皇上您可得仔细想想啊!
皇上呢,就采纳了刘向和谷永的建议,回话道:
皇后你说的那些事,朕都知道了。这太阳啊,是万物之宗,是天光之贵,是王者的象征,是人君的位子。你要是用阴暗去侵犯光明,破坏了它的正体,那不就是下贱凌驾于尊贵之上,妻子骑在丈夫头上,卑贱超过尊贵的乱象吗?春秋时期两百四十二年,各种变异很多,但没有比日食更大的了。自汉朝建立以来,日食也只有吕后、霍光那样的权臣才能见到。现在的情况,怎么会有那种征兆呢?诸侯都被汉朝的制度约束着,地方官吏也严格执行着,哪来的齐、赵七国之乱?将相大臣们都忠心耿耿,唯义是从,哪来的上官桀、博陆侯、宣成侯那样的阴谋?至于那些草莽英雄,哪有陈胜、项梁那样的实力;匈奴、夷狄,哪有冒顿、郅支单于那样的势力?现在四面八方,蛮夷都归顺了,各个民族都敬仰汉朝的仁义,八州百姓都感恩戴德,即使他们心里有点邪念,也根本不足为虑,更何况他们根本就没有邪念呢?从夷狄那里找不到威胁,从臣子那里也找不到威胁,只有皇后娘娘您这儿有点问题,这该怎么解决呢?
话说建始元年正月,皇宫里出现白气。营室,那是天子后宫的地方啊,正月在《尚书》里叫皇极,皇极是王气最盛的地方。白色是西方的颜色,在春天出现,本该是衰败之象。偏偏在皇极之月,后宫出现这种衰败之气,后宫的妃嫔们都没能怀孕,这预示着继承人的问题很严重,地位卑微的人可能会上位。
到了九月,天上出现一颗流星,像个大瓜一样,从文昌星出现,穿过紫微宫,尾巴弯弯曲曲像条龙,最后停在钩陈星附近。这又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而且发生在宫内,更加不妙。之后,北宫的井水泛滥,往南倒流,违反自然规律,好几个郡都发大水,淹死了很多人。接着,谣言四起,大家人心惶惶,甚至有小女孩跑到宫殿里来,都没人发现。黄河是水的阴气之源,是四条大河之首,现在它决堤了,淹没了许多城镇村庄,这表明阴气太盛,违背了自然规律。
之前几个月,老鼠在树上筑巢,野鹊也变色了。五月庚子日,泰山地区有鸟儿烧了自己的巢。《易经》上说:“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意思是说,统治者对待百姓就像鸟对待自己的巢一样,如果不关心百姓,百姓就会背叛他,就像鸟儿自焚一样,虽然开始可能觉得痛快,但最后一定会后悔莫及。百姓失去君主,就像牛失去了毛一样,所以说是凶兆。泰山是帝王改朝换代的地方,现在泰山地区出现异象,实在令人担忧。
三月癸未日,一阵大风从西边刮来,刮到了祖宗的寝庙,掀翻了帷帐,吹倒了树木,吹翻了车辇,毁坏了房屋,灾难波及到了宗庙,真是让人心寒!四月己亥日,太阳在东井星附近发生日食,而且日食的形状怪异,跟以往的都不一样。己土克木,亥为水,说明阴气太盛,灾祸来自宫内。在戊己之年发生日食,预示着君王身体有损,在皇极之年发生,更是预示着祸乱将波及京都。在东井星附近发生异象,预示着灾祸将更加严重,而且越来越频繁。灾祸越来越近,如果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这些灾祸的征兆如此明显,怎么能忽视呢!
话说《尚书》上写着:“高宗肜日,粤有雊雉。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又说:“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意思就是说,即使事情告一段落了,也不能松懈,要认真执行五刑,才能成就三德。这其实就是告诫后宫,包括皇后和宫女们要谨记这些道理。现在皇后你要是有什么疑问,觉得这样做合适不合适,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就让大长秋来禀报我。官员们办事都要依法办事,哪能因为你是皇后就破例呢?这就好比矫枉过正,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再说,节俭些钱财,少办些祭祀活动,对皇后来说,反而是能更好地衬托你的美德和尊贵。要是问题根源不解决,灾祸就会接二连三地发生,祖宗都不能祭祀了,你还怎么当皇后呢!古书上不是说了吗?“以纳失之者鲜。” 你真的想继续奢侈下去吗?我打算效仿汉孝武帝,要是这样下去,甘泉宫、建章宫这些地方又能重新兴建起来了。
世事变迁,时代不同,处理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郡守做事,喜欢循规蹈矩,一改再改,这可不是好办法。以前鲁国修建长府,闵子骞就说:“为什么非要改来改去呢?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好吗?”他这是反对改动的。 《诗经》里也说:“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孝文皇帝是我的老师,皇太后是皇后的榜样。就算皇太后以前做得不好,现在关系亲密了,也不能超越规矩啊!皇后你一定要牢记于心,秉持美德,不要违反祖宗传下来的制度,努力去做,符合妇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谦虚谨慎为好,孝敬太子,不要忘记朔望之日要行礼,真诚地反省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树立好名声,做出好行为,来平息众人的议论,给宫里的其他妃嫔树立榜样,让她们也有个规矩可循。皇后你一定要认真思考,千万别马虎!
话说当时大将军王凤权势正盛,后来三年里接连发生日食,很多人就把这事儿怪罪到王凤头上。谷永他们就写信给许皇后告状,许皇后知道自己已经失宠于王凤了。过了很久,皇后许氏的宠爱越来越少,后宫里新来的宠妃一个接一个。后来,许皇后的姐姐平安刚侯夫人谒,为了讨好王凤,竟然和别人一起诅咒后宫那些怀孕的妃子,包括王美人和王凤。这事儿败露了,太后勃然大怒,下令把他们抓起来审问,谒等人被处死了,许皇后被废黜,打发去了昭台宫,她的亲戚们都被遣送回老家山阳郡,她的弟弟平恩侯旦也回封地去了。许皇后一共当了十四年皇后才被废,在昭台宫住了好几年,后来又搬到了长定宫。
过了九年,皇帝念及许氏,下诏说:“我听说仁爱之心不会遗忘远方的人,亲情也不会忘记故旧。以前平安刚侯夫人谒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她的家人却幸运地得到了赦免,回到了老家。朕一直记挂着平恩侯,他是先帝的外祖父,他的魂灵却无人祭祀,朕一直记挂在心。现在下令让平恩侯旦和在山阳郡的亲属们回来吧。”这一年,废后许氏的事儿算是彻底结束了。在此之前,废后的姐姐孊守寡,跟定陵侯淳于长私通,还成了他的小妾。淳于长骗她说:“我能跟太子说情,让许皇后复立为左皇后。”废后就通过孊私下给淳于长送礼,两个人还经常书信往来表示感谢。淳于长在信里写了很多胡言乱语,结果事情败露了,皇帝派廷尉孔光拿着符节赐给废后毒药,让她自杀,最后把她葬在了延陵交道厩西。
再说说孝成班婕妤。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她就入宫了。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宫女,后来因为长得漂亮被皇帝宠幸,被封为婕妤,住在增成舍,后来又搬到馆舍。她还生了个儿子,可惜几个月后孩子夭折了。有一次,皇帝在后宫游玩,想跟班婕妤同乘一辆车,班婕妤婉拒道:“我看了古画,贤明的君主身边都有名臣辅佐,只有那些亡国的昏君才会有宠妃专宠,现在您想跟我同乘一辆车,是不是有点像那些昏君呢?”皇帝很欣赏她的说法,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太后听说后,高兴地说:“古代有樊姬,现在有班婕妤啊!”班婕妤还会背诵《诗经》里的《关雎》、《氓》、《邶风·德行》、《女诫》等篇章。每次去见皇帝,她都按照古代礼仪行事。
话说汉成帝鸿嘉年间以后,皇帝开始越来越宠爱后宫嫔妃。有个叫李平的婕妤得到皇帝宠幸,被封为婕妤。皇帝说:“当初卫皇后也是从低微的地位一步步走上来的啊!”于是就赐李平姓卫,所以她被称为卫婕妤。后来,赵飞燕姐妹俩也从卑微的地位崛起,她们不顾礼法制度,权势越来越大,风头一时无两。而班婕妤和许皇后都失宠了,很少有机会见到皇帝。
鸿嘉三年,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使用媚惑之术,诅咒后宫,甚至还辱骂皇帝。结果许皇后被废黜。皇帝问班婕妤是怎么回事,班婕妤回答说:“我听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我本本分分做人,还没得到什么福气,要是去搞那些邪门歪道,又怎么能指望得到什么好处呢?如果鬼神真的存在,他们也不会接受这种不忠不义的告状;如果鬼神根本不存在,告状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根本就没做过那些事。”皇帝听了很欣赏她的回答,对她也很同情,赏赐了她一百斤黄金。
赵氏姐妹俩骄横嫉妒,班婕妤担心自己长期留在宫中会有危险,于是请求去长信宫侍奉太后,皇帝答应了她的请求。班婕妤搬到东宫居住后,写了一篇赋来抒发自己的悲伤和感慨,赋中写道: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
哎呀,天色一下子就暗下来了,黑漆漆的,真让人心里发慌。不过还好,上天待我不薄,没让我因为犯错而遭受惩罚。我在东宫尽心尽力地侍奉皇上,就像小溪流入大海一样,默默奉献。我每天打扫宫殿,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希望死后能葬在山脚下,依偎着松柏安息。
唉,再想想吧,这深宫大院,清静幽深,大门紧闭,宫门锁着。华丽的宫殿蒙上尘土,玉阶上长满了杂草,庭院里绿草萋萋。宽敞的宫室阴暗潮湿,帷帐低垂,风声瑟瑟,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风声在轻轻吹拂。我摸着身上华美的衣服,听着丝绸的沙沙声,心里五味杂陈。这么美丽的地方,这么幽静的住所,皇上却不住在这里,谁又能享受到这份荣华富贵呢?我低头看着红色的宫殿台阶,想着皇上走过的路;抬头望着高耸的宫殿屋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看看左右,强颜欢笑,举起酒杯,想借酒消愁。人生一世,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已经享尽了荣华富贵,在人世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恩宠。我努力地追求快乐,希望幸福和富贵能够长久。就像《绿衣》和《白华》这两首歌里唱的那样,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啊。
成帝驾崩后,我被安排服侍皇陵,最终在那里去世,就葬在了陵园里。
孝成赵皇后,原本是长安的一个宫女。她刚出生时,父母不要她,三天都没人管,后来才被人收养。长大后,她被阳阿公主家收留,学习歌舞,人称“飞燕”。有一次,成帝微服出巡,路过阳阿公主家,欣赏歌舞表演,一眼就看中了赵飞燕,把她召进宫里,非常宠爱她。后来,赵飞燕的妹妹也被召进宫,姐妹俩都成了婕妤,在后宫里权势熏天。
许皇后被废之后,皇上想立赵婕妤为皇后。可是皇太后觉得赵飞燕出身低微,不同意。皇太后的外甥淳于长是侍中,他经常在皇太后和皇上之间传话,最终说服了皇太后。皇上于是封赵飞燕的父亲为成阳侯。一个月后,赵婕妤被立为皇后,而淳于长因为之前在昌陵的功劳被赦免,并被封为定陵侯。
皇后当上皇后之后,年纪轻轻就衰老了,而她的弟弟却很受宠爱,被封为昭仪。昭仪住在昭阳舍,那院子里的庭院是红色的,宫殿上是黑色的漆,到处都是铜钉和黄金涂层,白玉台阶,墙壁上到处都是黄金灯台,装着蓝田玉璧,珍珠、翠鸟羽毛装饰着,后宫里从没见过这样的奢华。这对姐弟专宠了十几年,最终都没能生下孩子。
后来,定陶王来朝见皇上,王祖母傅太后私下里贿赂了赵皇后和昭仪,结果定陶王最终被立为太子。
第二年春天,成帝驾崩了。皇帝平时身体很强壮,没有任何疾病。当时,楚思王和梁王来朝见皇上,第二天就要离开了,皇上晚上在白虎殿休息。他还想任命左将军孔光为丞相,丞相的印信和诏书都刻好了。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穿裤子和袜子准备起床的时候,突然衣服掉了,说不出话来,过了十个时辰就驾崩了。民间都把责任归咎于赵昭仪,皇太后下令给大司马王莽、丞相和大司空说:“皇帝暴毙,老百姓都在议论纷纷,怀疑是有人害的。让掖庭令辅等人,还有那些在后宫侍奉皇帝的人,一起和御史、丞相、廷尉一起调查皇帝的起居和发病的情况。”赵昭仪最后自杀了。
哀帝继位后,尊赵皇后为皇太后,封皇太后的弟弟侍中驸马都尉钦为新成侯。赵氏家族封侯的有两个人。过了几个月,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
“我听说许美人和以前皇后的史官曹宫都曾经侍寝孝成皇帝,并且生下了孩子,但是孩子却一直没有露面。”
话说有个叫籍武的掖庭狱丞,接到任务要调查一件案子。他找来了一堆证人:中黄门王舜、吴恭、靳严,宫里的几个宫女曹晓、道房、张弃,还有赵昭仪的几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等,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有个叫宫的女的,以前是皇后身边的人,因为熟读诗经,被皇后看重。宫和道房经常一起吃饭,元延元年的时候,道房告诉宫说:“皇上宠幸你了。”几个月后,曹晓进宫,看到宫怀孕了,就问她怎么回事,宫说:“皇上临幸,我有了身孕。”
十月的时候,宫生孩子了,被关在了掖庭牛官令的住所里,身边还有六个宫女伺候。这时,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来了,诏书用绿色的丝绸包裹着,盖着御史中丞的印章,他把诏书交给籍武说:“把那个刚生孩子的女人和她身边六个宫女,都关进大牢,别管孩子是男是女,是谁生的!”籍武把他们都关进了监狱。宫说:“好好保管我的孩子,狱丞您可得知道这孩子是谁的!”三天后,田客又拿着诏书来了,问籍武:“孩子死了没有?写个回信!”籍武赶紧写道:“孩子还活着,没死。”
过了一会儿,田客出来了,说:“皇上和昭仪大怒,你怎么不把孩子杀了?”籍武跪地哭着说:“不杀孩子,我知道自己要死;杀了孩子,我也要死!”于是,籍武趁机给皇上上奏章说:“陛下您还没有继承人,孩子无论贵贱,都应该重视啊!”奏章送进宫里后,田客又拿着诏书来找籍武说:“今晚五更天,把孩子交给王舜,在东交掖门见面。”籍武就问田客:“皇上看了我的奏章,是什么反应?”田客说:“皇上很生气。”籍武就把孩子交给了王舜。
王舜接到命令,把孩子带进宫里,开始给孩子找奶妈,并吩咐奶妈说:“好好养着孩子,会有赏赐的。千万别走漏消息!”王舜选了张弃做奶妈,那时候孩子才出生八九天。三天后,田客又拿着诏书来了,和上次一样,还带着一个小绿色的盒子,诏书上写着:“把盒子里的东西交给狱中的女人,让籍武亲眼看着她喝下去。”籍武打开盒子,里面有两包药,还有一封信,信上写着:“伟能:赶紧喝了这药,别想再进宫了。你自己心里明白!”这个伟能就是宫。
宫看完信后,说:“果然如此,她们想让姐妹俩独霸天下!我的孩子是男孩,额头上还有浓密的头发,长得像孝元皇帝。现在孩子在哪儿?她们要杀了他!怎么能让长信公主知道这件事呢?”宫喝了药,死了。后来,那六个宫女被叫来,她们对籍武说:“昭仪说‘你们没有错。与其被杀,不如自杀吧,就像我们娘家的人一样。’我们曹晓愿意自杀。”于是,曹晓也自杀了。籍武把所有的情况都上报了。张弃养了孩子十一天后,宫里的李南拿着诏书把孩子接走了,孩子被带到哪里去了,就不知道了。
许美人住在上林苑的涿沐馆,皇上经常召她到装饰华丽的房间里,一年里会被召见好几次,每次都会被留住好几个月甚至半年。元延二年,许美人怀孕了,十一月生下孩子。皇上还下令派严将军带着奶妈、医生和三种不同的药丸,送到许美人那里。后来,客子、偏、兼这几个宦官告诉昭仪说,昭仪对皇上说:“皇上总是说美人是从中宫来的,那她孩子是从哪儿来的?许美人难道还能被立为皇后吗?”昭仪很生气,自己捶打自己,还用头撞墙,从床上跳下来,哭着不肯吃饭,说:“我现在该怎么办?我想回家!”皇上说:“我本来是想告诉她,结果她却生气了!真是让人难以理解!”皇上自己也吃不下饭。昭仪说:“皇上您自己心里清楚,不吃东西干嘛?皇上您总是说‘不会辜负您’,现在美人有了孩子,您却食言了,这算怎么回事?”皇上说:“我当初答应的是赵氏,所以不会立许美人为皇后。只要天下没有比赵氏更尊贵的人,就不用担心了!”
后来,皇上又派严将军带着一个绿色的布袋和书信交给许美人,并告诉严将军:“美人应该会把孩子给我,收到后,放在装饰房间的帘子南边。”许美人用一个苇席做的箱子装着孩子,封好,和绿色的布袋和书信一起交给严将军。严将军拿着箱子和书信,放在装饰房间的帘子南边。皇上和昭仪坐在那里,让客子打开箱子。还没打开完,皇上就让客子、偏、兼都出去,自己关上门,只和昭仪待在一起。过了一会儿,皇上打开门,叫客子、偏、兼进来,让他们把箱子和绿色的布方底封好,推到屏风东边。他们遵照皇上的命令,把箱子和布方底交给武将军,都盖上御史中丞的印章,皇上说:“告诉武将军:箱子里是死婴,埋在屏风后面,不要让人知道。”武将军在狱楼的墙下挖了个坑,把箱子埋了进去。
所以,以前被封为贵人的许氏,还有成都侯、平阿侯家的婢女王业、任孋、公孙习,都被降为庶人,皇上召见她们,让昭仪把她们当作私婢。成帝死了,还没来得及把尸体送进梓宫,正处于仓促悲伤的时候,昭仪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知道王业等人是以前许氏、王氏的婢女,怕事情败露,就赏赐王业等人每人十个大婢女,像羊子这样的人,来安抚她们,并嘱咐她们:“不要说我家的事。”
公元前11年五月,掖庭令吾丘遵对武氏说:“掖庭里从丞吏以下的官员都跟赵昭仪勾结在一起,没一个能说话的,我只有想跟你说说话。我没有儿子,你有儿子,咱们家世轻微,家族势力薄弱,是不是不敢说啊?掖庭里因为皇上临幸而生下孩子的宫女,都死了,还有因为喝堕胎药而受伤甚至死亡的,数也数不清。我想和你一起把这事儿跟大臣们说说,可是票骑将军贪财好色,根本指望不上他,怎么办才能让长信侯知道呢?” 遵后来病重,对武氏说:“我现在要死了,之前跟你说的事,你不能一个人扛着,一定要谨慎小心!”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当年四月丙辰大赦之前。我仔细查阅史料,永光三年男子忠等人盗掘了长陵傅夫人的墓。事情发生后又赶上大赦,孝元皇帝下诏说:“这本不该赦免的。” 经过严厉追查,罪犯全部伏法,天下人都觉得处理得对。鲁国的严公夫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世子,齐桓公把她召来杀了,《春秋》对此予以记载。赵昭仪扰乱朝纲,亲手断送了皇室继承人,她家属理应受到天谴。之前平安刚侯夫人因谋反被抓,同族的人都应该一起受罚,但因为大赦令而被放回了老家。现在赵昭仪犯下的罪行比平安刚侯夫人更严重,罪过比她更重,但她同族亲属却都在朝廷高位,接近皇帝身边,这让大家都很寒心,这根本起不到惩恶扬善、警示天下的作用。请求彻查此事,请丞相以下的大臣商议依法处置。
哀帝因此罢免了新成侯赵钦和赵钦的哥哥的儿子成阳侯,都贬为平民,并且把他们的家属迁徙到辽西郡。这时议郎耿育上书说:
臣听说继承人失序,废掉嫡子立庶子,这是圣人制定的法令,古今都是大忌讳。可是大伯父(指孝成皇帝)考虑到嫡子年幼,迟迟不肯让位,委屈自己隐居吴越,这权宜之计,不按常理出牌,最终把皇位让给了王季(指汉宣帝),从而尊崇了正统继承人,最终获得了天下,子孙后代传承基业七八百年,功绩超过三代帝王,道德修养也最为完备,所以追尊他为大王。所以说,世事总会有非常情况发生,然后才会出现非常之策。
孝成皇帝自己知道继承人的确立不合时宜,想到虽然暂时没有皇子,但他百年之后无法掌控国家大权,重大的权力掌握在太后手里,太后骄横跋扈,欲望无穷无尽;小皇帝年幼,大臣们也不会听他的,世上又没有像周公那样有才能辅佐少主的人,他担心会危及社稷,天下大乱。他知道陛下您有贤明圣智的德行,有仁爱孝顺的恩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自己做出决定,所以才逐渐废除后宫,斩断祸乱的根源,想要把皇位让给陛下,以保全宗庙社稷。我这个愚臣既不能深入分析利害,制定周全的策略,又不能充分阐述您的圣德,表达先帝的遗志,反而反复查阅宫内记录,揭露先帝私生活上的过失,诬陷先帝被宠妾迷惑,导致宠妾被诛杀,这实在辜负了先帝的远见卓识,违背了先帝忧国忧民的意愿。
说实在的,成就大德不拘泥于世俗,建立大功也不合乎大众的想法,这是孝成皇帝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也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陛下圣德盛茂,符合天意,岂是那些庸庸碌碌的小人所能理解的呢!况且歌颂先帝顺从君父的美德,匡正弥补过去的过失,这是古今通行的道理。事情不合时宜就应该据理力争,防患于未然,大家却都盲目附和,阿谀奉承,只求讨好,先帝驾崩后,尊号已经确定,事情已经结束,现在再去追究那些无法追究的事情,揭露那些隐秘的过错,这是我深感痛心的地方!
我希望下属官员商议,按照我的说法去做,应该昭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先帝的本意。不然的话,空让诽谤之言传到皇陵,流传后世,远传到蛮夷之地,近传到海内各地,这实在不是先帝托孤的本意啊!孝子善于表达父亲的遗志,善于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还请陛下明察!
哎,汉哀帝当太子的时候,也挺受赵太后的支持,所以那事儿最终也没办成。傅太后对赵太后挺好,赵太后也真心实意地对她,所以成帝他妈还有王氏(指王政君)都挺恨赵太后的。
哀帝死了以后,王莽就假传太后的旨意,跟有关部门说:“以前的皇太后和昭仪(指赵飞燕)都侍奉在皇帝身边,姐妹俩专宠独霸,搞阴谋诡计,残害皇室后代,危及江山社稷,违背天意,不配当天下母亲。降皇太后为孝成皇后,搬到北宫去住。” 过了一个多月,他又下令说:“皇后自己也清楚自己罪大恶极,很少上朝请安,根本没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反而心狠手辣,像狼和老虎一样,皇室成员都恨她,天下人都怨她,她还当着小皇后的位置,这根本不是上天想看到的。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时候为了大义,不得不牺牲一些感情。现在废黜皇后,让她当个老百姓,回她自己的园子里去住。” 当天,赵太后就自杀了。 十六年后,王莽也被杀了。 早些时候,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童谣呢:“燕燕,尾巴长长的,张公子,经常见面。木门仓琅根,燕子飞来,啄皇孙。皇孙死了,燕子啄箭。” 成帝微服私访的时候,经常跟张放一起,还说是富平侯家的人,所以叫他张公子。仓琅根,就是宫门的铜环。
傅昭仪,是汉哀帝的祖母。她爸爸是河内温县人,去世得早,她妈妈后来改嫁给魏郡的郑翁,又生了个儿子叫恽。傅昭仪年轻的时候在上官太后手下当才人,从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元帝当上皇帝后,把她立为婕妤,非常受宠。她这个人很有才干和谋略,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就连宫里的下人,她都会和他们一起喝酒,然后把酒洒在地上,一起祈祷祝福。她生了一儿一女,女儿是平都公主,儿子是定陶恭王。恭王很有才华,尤其受皇帝喜爱。
元帝很重视傅婕妤,后来又宠幸了冯婕妤,冯婕妤生下了中山孝王。皇帝想把她们母子俩在后宫中区别对待,让她们母子俩都封王。但是,因为皇帝还在位,她们还不能被称为太后,所以就改封傅婕妤为昭仪,还赐给她印绶,地位在婕妤之上。“昭其仪”,就是彰显她的尊贵地位的意思。到了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赵昭仪和董昭仪虽然没有生下儿子,也仍然被尊称为昭仪。
汉元帝死了,傅昭仪跟着王(定陶王)回了老家,被尊称为定陶太后。过了十年,恭王也去世了,他儿子继承了王位。这恭王的母亲叫丁姬。傅太后亲自抚养照顾恭王的孩子,等孩子长大成人后,成帝还没儿子继承皇位。这时候,中山孝王还在。元延四年,中山孝王和定陶王都进京朝见。傅太后偷偷摸摸地送很多珍宝给赵昭仪和成帝的舅舅王根,暗中为定陶王争取当皇帝的继承人。大家都看到皇帝没儿子,傅太后想未雨绸缪,长远打算,所以拼命夸赞定陶王。成帝自己也挺欣赏定陶王的,第二年,就立定陶王为太子,这事儿《哀纪》里都写着呢。
这个月,皇帝又立了楚孝王孙子景为定陶王,让他奉养恭王后。太子想辞谢这个王位,少傅阎崇说:“《春秋》里记载,不能因为父亲的命令而废除祖父的命令,做人臣子的礼仪不能顾及私情,不应该辞谢。”太傅赵玄却认为应该辞谢,太子听从了赵玄。皇帝下诏问为什么辞谢,尚书就弹劾赵玄,把他贬官到少府,然后让光禄勋师丹当了太傅。皇帝下令让傅太后和太子母亲丁姬搬到定陶国的府邸住。然后让有关部门讨论皇太子能不能和傅太后、丁姬见面,结果部门讨论的结果是不能见面。过了一段时间,成帝的母亲王太后想让傅太后和丁姬每十天去太子家看看,成帝说:“太子是正统继承人,应该由大家共同抚养,不能再顾及私情。”王太后说:“太子还小,傅太后是抱养他的,现在去太子家,只是像乳母一样的恩情而已,不会有什么妨碍。” 于是就允许傅太后可以去太子家。丁姬因为照顾太子不方便,所以就独自不能去了。
汉成帝驾崩后,哀帝继位。王太后下令,让傅太后和丁姬每十天去一次未央宫。高昌侯董宏这小子,胆子真大,上书建议立丁姬为皇太后。结果师丹弹劾他:“董宏这小子,心怀邪念,误导朝政,简直不像话!”哀帝刚登基,还比较谦虚谨慎,听了师丹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哀帝还是下令让王太后发布诏书,尊定陶恭王为恭皇。哀帝还说:“《春秋》上说‘母以子贵’,所以要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她们各自设置左右詹事,食邑跟长信宫、中宫一样多。”他还追尊恭皇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恭皇后的父亲为褒德侯。
一年多以后,哀帝又下诏说:“汉朝的制度,讲究尊亲,所以‘定陶恭皇’这个称号不太合适,应该改一下。那就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吧!” 后来,他又把帝太太后的称号改成了皇太太后,住永信宫;帝太后住中安宫。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住在长信宫,成帝的赵皇后是皇太后。一下子四个太后,各自都配备少府、太仆,官职品级都是中二千石。 为了恭皇,还在京城修建了寝庙,规格跟宣帝他爹悼皇考的一样,在宫殿前殿按照昭穆次序排列。
傅太后的亲弟弟有四个,分别是子孟、中叔、子元、幼君。子孟,字子喜,官至大司马,封高武侯;中叔,字子晏,也是大司马,封孔乡侯;幼君,字子商,封汝昌侯。后来,因为傅太后父亲被追尊为崇祖侯,所以又把崇祖侯的称号改成了汝昌哀侯。傅太后的同母弟弟郑恽早些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郑业被封为阳信侯,郑恽也被追尊为阳信节侯。 傅氏和郑氏家族里,一共封了六个侯爵,有两个大司马,九卿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有六个,侍中和各曹的官员十几个。
傅太后自从被尊为皇太后后,就更加骄横跋扈了,甚至跟成帝的母亲说话,都直呼其为“老太婆”。她跟中山孝王母亲冯太后以前一起侍奉过汉元帝,心里一直怀恨在心,就陷害冯太后,说她用巫蛊诅咒皇帝,逼死了冯太后。元寿元年,傅太后去世,跟成帝合葬在渭陵,谥号孝元傅皇后。
话说定陶丁姬,是汉哀帝他妈,也是《易经》祖师爷丁将军的玄孙女。她家住在山阳瑕丘,她爸做到庐江太守这么大的官儿。一开始啊,定陶恭王先当了山阳王,然后把丁家姑娘娶进门做了王姬。这王后姓张,她妈是郑礼,跟傅太后是同母姐妹。傅太后因为这层亲戚关系,特别想让丁姬生个孩子,结果好多年都没动静。没想到,河平四年,丁姬突然生下了哀帝。丁姬当了太后,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忠,一个叫明。明因为是皇帝的舅舅,被封为阳安侯。忠呢,早早去世了,他儿子满被封为平周侯。太后她叔父还有两个,一个叫宪,一个叫望,望当了左将军,宪当了太仆。明后来官做到大司马票骑将军,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丁家一共出了两个侯爵,一个大司马,还有好几个将军、九卿、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算上侍中、各部门的官员,加起来也有十几个呢。丁家和傅家在一两年间,权势发展得特别快,非常厉害。不过,哀帝并没有特别倚重他们,他们的权力比起王氏家族在成帝时候的权势,还是差得远。
建平二年,丁太后去世了。哀帝说:“《诗经》里说‘活着住不同的屋子,死了葬在一起’。以前季武子修建寝陵的时候,杜氏的墓就在西阶下,他还请求合葬,并且得到了允许。这种附葬的礼仪,是从周朝就开始有的。孝顺的孩子对待去世的父母就像对待活着的一样,皇太后应该葬在恭皇的陵园里。” 于是,他派大司马票骑将军明,把丁太后送回定陶老家安葬,那场面之隆重,震动了整个山东地区。
哀帝死了以后,王莽掌握了大权,就派人查办丁家和傅家的罪过。王莽用太皇太后的名义,把他们都免了官职,丁家也被遣送回老家去了。王莽还上奏说,要贬低傅太后的称号为“定陶共王母”,把丁太后的称号贬为“丁姬”。
公元前1年,王莽又开始说话了:“共王太后和丁姬生前没当过皇后和妃子,死后却葬在渭陵,坟墓高度跟元帝的陵墓一样高,还陪葬了皇太后的玺绶,这太不合规矩了!按礼制是可以改葬的,所以我请求打开共王太后和丁姬的墓,把玺绶取出来销毁,然后把她们迁到定陶,葬在共王墓的旁边,丁姬就葬回她原来的地方。”太后觉得这事儿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挖开。王莽死缠烂打,太后没办法,只好下令说:“就地取材,做个棺椁,再修个坟墓,祭祀的时候用太牢(祭祀用的牛羊猪)。”结果,负责这件事的谒者护刚打开傅太后的墓,就塌方了,压死了好几百人!等打开丁姬的棺椁,突然窜出火苗,足足有四五丈高,官兵们用水浇才把火灭了,棺材里的东西都烧毁了。
王莽又上奏说:“以前共王太后活着的时候,就僭越地住在桂宫,惹得老天震怒,她的正殿还遭了灾;丁姬死后,下葬规格又超过了制度,现在棺材又着火了,这是上天显灵警告我们啊!应该把她改葬成妾的规格。我之前建议把丁姬葬回原处,那是错的。共王太后和丁姬的棺材都叫梓宫,穿着珠玉衣服,根本不是藩妾的待遇,请求用木棺代替,去掉珠玉衣服,把丁姬葬在妾的墓地。”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打开傅太后的棺材后,臭味传了好几里地。朝中大臣都顺着王莽的意思,纷纷送钱送物,还派了儿子孙子,还有学生和少数民族的人,总共十多万人,帮忙挖掘、平整共王太后和丁姬的墓地,二十天就全部完成了。王莽还在那里立了个牌子,警示后人。这时候,有几千只燕子,衔着泥土往丁姬的墓穴里扔。丁姬和傅太后的墓被毁后,孔乡侯晏带着家人搬到了合浦,他的家族也都回到了原来的郡县。只有高武侯幸免于难,后代得以延续。
话说孝哀皇帝的皇后,是定陶太后的外甥女。哀帝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傅太后想拉拢亲戚,就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了他。后来哀帝当了太子,这位傅家姑娘就成了太子妃。哀帝登基后,成帝的丧事还在前殿举行呢,傅太后就赶紧把傅妃的父亲晏氏封为孔乡侯,跟皇帝的舅舅阳安侯丁明同一天被封赏。当时有个叫师丹的大臣就劝谏说:“天下都是皇帝的,亲戚们还怕不富贵吗?这么仓促地封赏,恐怕不会长久啊!”晏氏被封侯才一个月多点,傅妃就被立为皇后了。傅家势力越来越大,晏氏更是受到皇帝的特别尊重。
哀帝死了以后,王莽假借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说:“定陶共王太后和孔乡侯晏狼狈为奸,恩将仇报,专横跋扈,竟然跟皇帝用同样的称号,死后还被配享在皇帝左边的座位上,简直是逆天叛道!现在命令孝哀皇后搬到桂宫去。”过了一个多月,孝哀皇后又和孝成皇帝的赵皇后一起被废为庶民,然后在自己的园子里自杀了。
再来说说孝元皇帝的冯昭仪,她是平帝的祖母。孝元帝登基第二年,冯昭仪被选入宫中。那时她父亲冯奉世担任执金吾。冯昭仪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长使,几个月后升为美人,五年后在宫外生了个儿子,然后被封为婕妤。这时候她父亲冯奉世已经升任右将军光禄勋,她哥哥冯野王也做了左冯翊,父子俩都在朝廷上做官。有人议论说,他们父子俩的能力配得上他们的官位,并非完全靠女儿的宠幸。不过,冯婕妤在后宫的地位确实和之前的傅昭仪差不多。
话说汉元帝建昭年间,皇上到虎圈去看斗兽表演,后宫的妃嫔们都坐在那里观看。结果,一只熊突然从圈里跑了出来,还爬上栏杆,眼看着就要冲进殿里!当时在场的各位贵人,包括傅昭仪在内,都吓得四处逃窜。只有冯婕妤,她却勇敢地站出来,挡在熊的面前!旁边的人赶紧合力把熊杀了。
皇上看到这一幕,问冯婕妤:“大家都吓得四处逃散,你为什么敢站在熊前面?”冯婕妤回答说:“猛兽看到人就会停下来,我怕熊冲到皇上您坐的地方,所以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它。”元帝听后非常感动,对冯婕妤更加敬重了。 傅昭仪她们看到冯婕妤的举动,都感到很羞愧。
第二年夏天,冯婕妤的儿子被立为信都王,冯婕妤自己也被封为昭仪。后来汉元帝去世了,冯婕妤就成了信都太后,她和儿子一起住在储元宫。河平年间,她跟着儿子去了封地。后来又搬到了中山,她的儿子也就成了中山孝王。
后来,皇上立定陶王为太子,还封了中山孝王的舅舅参为宜乡侯。这个参啊,就是冯太后的弟弟。就在这一年,中山孝王去世了,留下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继承王位。这孩子还得了重病,冯太后亲自照顾他,还经常去祭祀祈祷,希望能治好孩子的病。
哀帝当了皇帝,派了个叫张由的中郎谒者去中山给小王子治病。这张由啊,平时就有点神经兮兮的,容易犯病,这回病一犯,直接甩袖子走了,回长安去了。尚书省的人一看他擅自离开,赶紧给他记了一笔,张由害怕了,就胡说八道,说中山太后诅咒皇帝和太后。这太后就是傅昭仪,她本来就对冯太后有怨气,这下可抓住机会了,立刻派御史丁玄去查,把冯太后的兄弟姐妹,还有宫里一大堆官员,一百多号人,全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洛阳、魏郡和巨鹿。查了好几十天,啥也没查出来,又派了个中谒者令史立,还有丞相长史、大鸿胪丞一起查。
这史立啊,完全是听傅太后的,巴结得厉害,差点就封侯了。他把冯太后的妹妹习还有寡居的弟弟媳妇君之,都给狠狠地整了一顿,整死了好几十人。有个巫婆刘吾也承认自己参与了诅咒。有个医生徐遂成还跟习、君之说:“当年武帝的时候,有个医生修氏给武帝治病,得了两千万钱呢!现在您比武帝还厉害,居然得不到封侯,不如杀了皇帝,让中山王当皇帝,您就能封侯了!”史立他们就以此为由,说冯太后等人谋反,犯了大罪。审问冯太后,她没啥好说的。史立指着她说:“熊入宫殿尚且那么勇敢,您现在怎么这么胆小了!”冯太后对身边的人说:“这都是些老黄历,过去的事了,这些官吏怎么会知道?他们这是要陷害我啊!”说完就喝药自杀了。
冯太后还没死的时候,有关部门就请求处死她,皇帝不忍心,就废了她,贬为庶人,把她发配到云阳宫。等她死了以后,有关部门又上奏说:“太后死的时候还没被废呢!”皇帝就下令,按照诸侯王太后的规格给她办丧事。宜乡侯参、君之、习夫和他们的儿子,该判刑的判刑,有的自杀了,有的被处死了。参的女儿是孝王后,有两个女儿,有关部门奏请把她贬为庶人,和冯氏宗族一起迁回老家。之前告状的张由被赏赐了关内侯的爵位,史立升了中太仆。
哀帝死了以后,大司徒孔光上奏说:“张由之前诬告自己的亲戚,史立陷害别人判死刑,给国家结下了仇怨,他们靠着这些事升官进爵,幸好蒙受了赦免,请求把他们贬为庶人,流放到合浦。”
话说中山卫姬,就是汉平帝他妈。她家老爸叫父子豪,是中山卢奴人,做到卫尉这么高的官职。父子豪的女儿,也就是卫姬的妹妹,当上了汉宣帝的婕妤,生下了楚孝王;卫姬的姐姐也厉害,成了汉元帝的婕妤,生下了平阳公主。到了汉成帝的时候,中山孝王没儿子,皇上觉得卫家这名字听着就吉利,就把他家一个年轻姑娘许配给了中山孝王。结果呢,元延四年,平帝驾崩了。
这卫家可真是个旺夫旺子的好家族啊!先是妹妹生下楚孝王,姐姐生下平阳公主,现在又把侄女嫁给中山孝王,这家族势力真是越来越大了。 汉成帝这举动,估计也是想借着卫家的好兆头,保佑中山孝王能多子多孙吧。可惜啊,平帝最终还是英年早逝了,这卫家的好运气,也到头了。
话说平帝才两岁,孝王就死了,平帝就继承了王位。后来哀帝驾崩了,也没留下个继承人。太皇太后和新都侯王莽就拥立中山王当皇帝。王莽这个人野心勃勃,想独揽大权,心里一直记恨着丁氏和傅氏家族的权势,觉得新皇帝是成帝的儿子,他母亲卫姬和娘家人不该进京。
于是,王莽又立了宗室桃乡侯的儿子成都为中山王,让他继承孝王后(指哀帝的母亲)。然后派少傅左将军甄丰给卫姬送去印信和绶带,正式册封她为中山孝王后,还把苦陉县划给她做汤沐邑(享受特权的邑)。他还赏赐了皇帝的舅舅卫宝和卫宝的弟弟卫玄关内侯的爵位。皇帝的三个妹妹也被王莽封了爵位,分别叫修义君、承礼君和尊德君,每人食邑两千户。
王莽的大儿子王宇,觉得王莽把卫氏家族隔绝起来,怕以后会惹祸上身,就偷偷地和卫宝联系,教卫后写信谢恩,顺便在信里揭露丁氏和傅氏家族以前的恶行,想方设法让卫氏家族能进京。王莽就假惺惺地把卫后上书谢恩的事告诉了太皇太后,然后下令有司说:“中山孝王后深明大义,懂得为人臣子的道理,她详细陈述了从前的定陶傅太后和丁姬违背天理,僭越称帝,把定陶王迁到信都,并在京城为共王(指哀帝)立庙,规格如同天子,根本不敬畏天命,蔑视圣人的教诲,破坏法度,住的宫殿、用的称号都不合规矩。因此,上天震怒,烧毁了他们的宫殿,六年间国事不顺,灾祸接连不断,最终导致孝哀帝也受到牵连,英年早逝,还导致共王的祭祀中断,亡灵无处安息。朕认为孝王后精通经义,明辨圣法,她害怕前人的失败教训,也担心当前的祸患,敬畏天命,遵从圣言,这才保全了国家,获得了上天的福泽,也让孝王能够永远享受祭祀,这是最大的福气啊!朕非常嘉奖她!表彰功德,赏赐有功,这是圣王的法则,所以特地把中山故安七千户人口划给中山孝王后做汤沐邑,另外再赏赐她与中山王各一百斤黄金,并提高傅相以下官员的等级。”
卫皇后整天哭哭啼啼,想见皇帝,可结果只是让宫里的侍卫更加看紧她。王莽又指使人写信,请求让她进京。结果事情败露了,王莽杀了卫皇后派去的人,还把卫家的人全部杀光了。卫宝,也就是卫皇后的妹妹,本来是中山王后,后来被废黜,贬到了合浦。只有卫皇后还活着,王莽篡位后,把她贬为平民,一年多后她就死了,葬在了孝平皇帝的陵墓旁边。
孝平皇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儿,安汉公的女儿。孝平皇帝登基的时候才九岁,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临朝听政,而王莽却掌握着实权。王莽想效仿霍光,把女儿嫁给皇帝,但是太皇太后不愿意。王莽使出各种手段,一定要把女儿嫁过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具体情况在《王莽传》里都有记载。太皇太后没办法,只好答应了,派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晏等人去王家提亲,还请来了太师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以及太卜、太史令等49个人,搞了个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庙,选吉日良辰。
第二年春天,王莽派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右将军甄邯、光禄大夫刘歆等人,用皇帝出行的规格迎接皇后进宫。马宫、甄丰、刘歆等人给皇后授予了玺印和绶带,然后皇后登车,鸣锣开道,从上林苑的延寿门进入未央宫前殿。文武百官都到齐了,行礼祝贺,王莽还下令大赦天下。王莽又加封他岳父安汉公的封地,扩大到方圆百里,并且赏赐了迎接皇后和参加仪式的官员,从三公到负责未央宫、长乐宫和安汉公府邸的杂役,都升官加爵,赏赐金银财宝,数额各有不同。皇后入宫三个月后,按照礼仪去祭拜高庙。王莽还尊称岳父安汉公为“宰衡”,地位在诸侯王之上,给岳母封号“功显君”,并赐予食邑。还封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安的封为褒新侯,一个叫临的封为赏都侯。
一年多以后,平帝死了。王莽立孝宣皇帝的玄孙刘婴当皇帝,是个小娃娃,王莽自己摄政,还把皇后尊为皇太后。
三年后,王莽正式称帝,把刘婴降为定安公,又把皇太后的称号改成了定安公太后。这位太后当时才十八岁,为人温柔又有节操。自从刘氏皇族被废除后,她就经常装病不上朝。王莽很敬畏她,又很害怕她,想把她嫁出去,于是又给她改了个称号叫“黄皇室主”,还派国将军成新公孙建的儿子带着医生去探望她。结果太后大发雷霆,把伺候她的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她干脆就病倒了,不肯起床,王莽也就没再勉强她。
后来汉军攻打王莽,一把火烧了未央宫,太后说:“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汉朝的人呢!”于是她自己跳进火里自杀了。
文章最后评价说:《易经》里讲吉凶祸福,也讲谦虚和骄傲的后果,天地鬼神到人世间,都没有例外。女人的宠幸,从很不起眼的地位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享受荣华富贵却没做出什么功劳,这本来就是道家所忌讳的,是祸福的根本原因啊!从汉朝建立到孝平帝时期,后宫受宠的妃嫔、皇后超过二十人,但是能保住地位和家族的,只有文帝、景帝、武帝的太后以及邛成皇后这四个人而已。像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都英年早逝,很可惜,但是她们的家族依靠以前的恩情,不敢放肆,所以才能保全。其他的,厉害的都被灭族了,不厉害的都被流放了。唉!看看这些事情,变化真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