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从唐尧虞舜到夏商周三代,那些记载在《诗经》和《书经》里的历史,都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即使是尧舜那样盛世的君主,也一定会有他们的典谟文章流传下来,才能让后世歌颂他们的功德,在历代帝王中名列前茅。所以说:“他们的功业多么伟大!他们的文章多么辉煌!”汉朝继承了尧舜的帝业,建立了王朝,传到第六代皇帝的时候,史官才追述历代皇帝的功德,私下撰写了本纪,放在历代帝王的记载之后,和秦始皇、项羽放在一起。太初以后的汉朝皇帝,就没有被记录下来了。因此,我探寻以往的记载,搜集我听到的各种史料,撰写了这本《汉书》,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写到汉平帝和王莽被诛杀为止,一共十二个皇帝,历时二百三十年。我总结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把《五经》的内容贯穿其中,使上下历史相互印证,还编写了《春秋》体例的考纪、表、志、传,总共一百篇。

书中叙述说:汉高祖刘邦啊,继承了尧舜的帝业,上天真是赋予了他德才,他聪明睿智,英勇神武。秦朝统治不严,漏洞百出,楚国趁机崛起。刘邦由此开始发迹,斩蛇起义,率领军队奋勇前进。他母亲得到了神灵的指示,高举朱红色的旗帜,他率领军队踏上秦国的土地,秦军纷纷投降。他推翻秦朝,创立新朝,三章律法是他的政绩,他顺应天意,得到百姓拥护,五星连珠,预示着他的成功。项羽背叛楚国,驱逐了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军队,刘邦在西边建立根据地,将士们都义愤填膺。他乘着项羽叛乱的机会,席卷了三秦之地,占领了河山,保全了百姓。萧何、曹参是他的股肱之臣,是国家的支柱;樊哙、周勃、夏侯婴是他的爪牙;陈平、张良、郦商是他的心腹,他们都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高祖纪》的记载。

孝惠帝在位时间很短,高后吕雉临朝称制,不顾天命,吕氏家族最终失败。这就是《孝惠纪》和《高后纪》的记载。

汉文帝温文尔雅,恭谨谦逊,他以身作则教化百姓,以德服人。百姓不需缴纳过多的贡赋,犯了罪也不牵连家人,宫殿不兴建新的宫室,陵墓也不大兴土木。他的德行像风一样,百姓像草一样顺从,国家富强,刑法清明,汉朝走向了兴盛之路。这就是《文帝纪》的记载。

汉景帝执政期间,诸侯国蠢蠢欲动,他平定了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他不懈怠,不荒废政事,致力于发展农业,颁布法令,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景帝纪》的记载。

汉世宗皇帝,哎,真是英明神武啊!一心想着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广纳贤才,朝政一片欣欣向荣,能人志士纷纷涌现。他都做了些什么呢?平定了南方蛮夷的叛乱,扩大了国家的疆土,威名远播,震慑四方。不仅武功赫赫,文治也做得相当出色,整顿六经,统一了学术思想。他还亲自祭祀天地,祭拜百神,改进了历法,祈求国家长治久安。《汉武帝纪》第六篇就是这样记载的。

汉孝昭帝,小时候就没了爹娘,全靠着忠臣辅佐才得以顺利登基。燕王和盖王当时可是很嚣张啊,但孝昭帝却睿智聪颖,巧妙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让国家恢复了安定团结。《汉昭帝纪》第七篇记录了这段历史。

汉中宗皇帝,啊,那真是位明君!他精通法律,审案子非常公正,选拔人才也十分独到,处理政务非常高效。他善于安抚远方少数民族,又能够震慑那些不听话的,威名远扬,四面八方的部落都来朝贡。他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伟业,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汉宣帝纪》第八篇对此有详细记载。

汉孝元帝,为人谨慎细致,既有才能,又很温和,他尊重老臣,提拔正直的官员。他还减少了宫殿的修建,精简了后宫的开支,甚至连离宫都不设守卫,皇陵也不大兴土木。可惜的是,宦官专权,玷污了朝廷的清誉。《汉元帝纪》第九篇对此做了总结。

汉孝成帝,哇,那真是位气度非凡的皇帝!他临朝处理政务,威仪凛凛,就像玉圭一样端庄,就像美玉一样光彩照人。可是,他过于宠信赵氏家族,朝政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败,真是令人惋惜啊!《汉成帝纪》第十篇对此有详细记载。

汉孝哀帝,他虽然也努力想要振兴国家,展现出帝王的威仪,可惜的是,他重用了一些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导致国家衰落。《汉哀帝纪》第十一篇记录了他的统治时期。

汉平帝,唉,这位皇帝没什么作为,新都担任宰相,国家却日渐衰败,最终导致四海之内都怨声载道。《汉平帝纪》第十二篇就是这么说的。

汉朝初年,天子刚刚取得天下,各地诸侯割据,势力庞大,这局面可是继承自项羽,当时可是有十几个诸侯国呢!《异姓诸侯王表》第一篇记载了这些情况。

汉高祖刘邦的功臣们,他们辅佐太祖皇帝建立了汉朝,他们的后代,以及其他藩属国,都得到了封赏,地位尊崇。《诸侯王表》第二篇详细记录了这些功臣及其后代。

这些诸侯王的子孙后代,他们的爵位和封地都得到了延续,汉朝的皇族也因此更加兴旺发达。《王子侯表》第三篇记载了这些情况。

汉朝建立之初,那些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他们被授予爵位,分封土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因此世代享有荣华富贵。《高惠高后孝文功臣侯表》第四篇记载了这些功臣的功绩和爵位。

咱先说这本史书,开头讲的是景帝和武帝征讨吴楚,打仗的事儿,后来汉朝太平了,这精神也一直传承着呢。这是第五篇,叫《景武昭宣元成哀功臣侯表》。

然后讲的是那些犯错没受惩罚的人,这事儿还影响了两代人呢,那些当宰相的和皇亲国戚,都得引以为戒啊!这是第六篇,《外戚恩泽侯表》。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一些东西,但也有很多改革创新,书里还把各个官职都列出来了,挨个儿介绍。这是第七篇,《百官公卿表》。

这书里人物介绍可多了,从古到今都有,虽然有些名字不太准,但九品官职的叙述还是挺全的。这是第八篇,《古今人表》。

接下来讲的是一些基本的东西,从一数起,讲到音律、度量衡、历法等等。这些东西啊,本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可后来搞得乱七八糟,分成了好几派,各有各的说法,这本书就梳理了一下,帮大家弄明白。这是第一篇,《律历志》。

然后是礼乐制度,这可是上天赐福,春雷震动,先王们根据天象制定出来的,后来就乱套了,郑国卫国那些人,搞得民风败坏,乱七八糟的。这本书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把以前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是第二篇,《礼乐志》。

接着讲的是刑法,天上的雷电,那是天威啊!五刑的制定,就是为了震慑犯罪,让老百姓安分守己。可到了后来,就没人管这套了,各搞各的,吴国孙权那帮人,玩阴谋诡计;商朝那些人,又搞酷刑。汉章帝制定了九种刑法,唐太宗又改了一些,轻重缓急,历朝历代都有规定。这是第三篇,《刑法志》。

再往后,讲的是民生问题,这可是头等大事!得划分田地,收税,让老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强盛。从最早的贝币,到后来的五铢钱,这本书都讲到了,还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呢。这是第四篇,《食货志》。

然后讲的是祭祀,古代那些圣明的君主,都非常重视祭祀,祭天祭地,祈求丰收。可到了后来,祭祀也乱了套,搞得乌烟瘴气的,这本书就梳理了一下,把正确的祭祀方法总结了出来。这是第五篇,《郊祀志》。

最后讲的是天文,天上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这些都影响着人间。古代人根据天象制定法律,修建宫殿,后来这些东西也乱了,这本书就整理了以前的观测记录,又做了新的研究。这是第六篇,《天文志》。

《河图》和《洛书》分别给了庖羲和禹,八卦排好了,九畴也叙述清楚了。这些都是历代的珍宝,光耀了文王和武王,《春秋》里的占卜,灾祸征兆都记载在里面。通过过去可以知道未来,是帝王治国的重要参考。这是《五行志》第七篇的概述。

《坤卦》象征着下降的趋势,高低九等,从古代的黄帝、唐尧时代开始,就一直治理着万国,协调东西,管理南北。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不断调整,一直到秦汉,又改制为五等爵位,设立郡县制度。简单地介绍了山川地理,并阐明了它们的划分。这是《地理志》第八篇的概述。

夏朝利用一年四季的规律,疏导了百川。唯独黄河治理困难,灾害一直延续到后代。商朝竭尽全力,周朝又迁移,秦朝决开了黄河的南岸,从此黄河水患就一直困扰着汉朝,北方八支部落也因此而衰败。文帝在枣野修治水患,武帝创作了《瓠歌》,取得了丰收,后来又发生了大水。说到沟渠,它们都造福了我们的国家。这是《沟洫志》第九篇的概述。

伏羲氏画卦,之后才有了文字,虞夏商周,孔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他们的事业,整理了《书经》、《诗经》,编撰了《礼记》,整理了《乐经》,对《易经》作了《彖传》和《系辞》,并根据史书制定法律。六艺已经兴盛,但后来却没能广泛传播,各种说法混乱不堪,诸子百家互相争论。秦朝灭掉了六国,汉朝修补了这些缺憾,刘向负责整理典籍,把九流学派区分开来。然后撰写了目录,简单地叙述了这些典籍的盛况。这是《艺文志》第十篇的概述。

农民起义,上层统治者残暴,下层人民受苦,只有起义才能推翻他们。陈胜、吴广起义,项梁、项籍也揭竿而起。战火熊熊,最终焚烧了咸阳,分割了诸夏,建立了诸侯王,诛杀了婴孩,放逐了怀王,最终因为残暴而灭亡。这是《陈胜项籍传》第一篇的概述。

张耳和陈余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一起逃亡,一起起兵。后来为了争夺地盘,又互相残杀,像豺狼一样。最终张耳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这是《张耳陈余传》第二篇的概述。

三家起义,根基已经腐朽,枯木逢春,又怎么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呢?魏豹、田儋、韩信虽然很有才能,最终都失败了,死于非命,北面称臣。追随他们的人,为他们殉葬,他们的义气超过了《黄鸟》的传说。这是《魏豹田儋韩信传》第三篇的概述。

话说,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有的只是个饿肚子的小兵,有的甚至是被黥刑的犯人,还有像越国那样的盗贼,以及芮国的隐士,都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就一番大事业。你看,龙且起兵,最后竟然成了诸侯王,地盘扩张到齐国和楚国,势力遍布淮河和梁地。可是,像绾那样的人,虽然镇守北方边疆,却德不配位,最终难免招来祸患。只有吴起那样忠诚可靠的人,才能让他的后代兴旺发达。 这是《韩彭英卢吴传》第四篇的内容。

贾谊当初跟着军队四处奔波,后来担任镇守淮南和楚地的官员。当时琅琊王刘泽,因为权力斗争,和吕氏家族闹翻了。吴王刘濞继承了吴国的土地,不断扩张势力,超过了规定的范围。虽然朝廷多次警告他,但他最终还是被汉朝军队给灭了。 这是《荆燕吴传》第五篇讲的故事。

太上皇刘邦的四个儿子,老大早早夭折了,老二继承了王位,在楚国安家。老三行为放荡,老四平陆侯继承了王位。他的后代在京城世代担任宗正,为皇室操劳,最后被封为阳成侯。刘邦的儿子刘政博学多才,他的家族三代都出了名臣。这是《楚元王传》第六篇的内容。

季布这个人,虽然曾经受过屈辱,但始终保持节操,深受上将的信任,朝中的大臣们对他都很敬畏。栾布为梁国哭丧,田叔为赵国殉难,他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明君,他们的功绩传遍了燕国和齐国。田叔还当过鲁国的宰相,百姓都怀念他的好政绩,纷纷为他立庙或铸像。 这是《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篇的内容。

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其中出了两个皇帝和六个诸侯王。三个赵王没有犯错,淮南王和厉王却自己作死,燕灵王绝后,齐悼王却很兴旺。汉朝控制了大片东部土地,从泰山到大海,都是汉朝的势力范围,刘邦的子孙们分封为诸侯王,前后共有九个。六国都被汉朝消灭了,只有齐国彻底断绝了香火。城阳王和济北王,后来继承了汉朝的王位。汉景帝,英勇强悍,巩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这是《高五王传》第八篇的内容。

萧何和曹参,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们镇守关中,保证了军队的粮草供应,修建了都城和宫殿,制定了各种制度,还发展文化。平阳侯曹参继承了萧何的遗志,没有改变萧何的政策,百姓都为此唱歌赞扬,称颂他们的功德。他们都是汉朝的宗臣,被称为相国。这是《萧何曹参传》第九篇的内容。

张良辅佐刘邦,是汉朝的肱骨之臣,他计谋破武关,化解鸿门之厄。他推辞齐王之印,驱逐了英布和陈豨,又招揽了四位老臣辅佐刘邦,使得刘邦得以安宁地继承皇位。陈平在乱世中辗转反侧,最终归顺汉朝,安定下来,他参与了消灭范增、项羽,追捕英布、擒获韩信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汉朝的六条奇策得以实施,所以汉朝才能顺利渡过难关。后来,陈平因朝中斗争激烈,便辞官归隐,闭门不出。周勃,也就是绛侯,他刚正不阿,诛杀了吕后党羽,维护了汉朝的秩序。周亚夫忠于职守,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下大功。以上内容记载在《张陈王周传》第十篇。

舞阳的屠夫樊哙,滕公的马夫滕甬,颍阴的商人郦商,曲周的普通百姓灌婴,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才能,抓住机会,飞黄腾达。这些内容记载在《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篇。

赵充国在北平地区考察历史,在秦朝担任过柱下史,他制定了汉朝的章程和律法制度。建平侯刘章正直刚毅,敢于直言犯上,但最终因为他的功劳,得以保全。故安侯张释之执法严明,但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他是一位正直的朝廷大臣,从未为个人私利而行事。这些内容记载在《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篇。

郦商最初只是汉王的看门人,后来他向汉王长揖行礼,献计攻打陈留,又建议收取敖仓的粮草,在杜陵的险要地段,他为汉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贾谊担任谏议大夫,使得南越地区归附汉朝,他以文采出众,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敬始为一个普通的役夫,后来参与了迁都长安的工程,使得关中地区更加强大,同时也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叔孙通担任奉常,他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礼仪制度,创立了新的礼仪规范,对汉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人,有的以谋略见长,有的以智慧著称,都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这些内容记载在《郦陆朱娄叔孙传》第十三篇。

淮南王刘长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他的两个儿子受到牵连。他辩解却显得虚伪,荒淫无度,最终因谋反而被诛杀,他的家族也因此走向衰败。这些内容记载在《淮南衡山济北传》第十四篇。

蒯通的一番劝说,使得楚汉相争的三方势力最终失败。他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和韩信,但后来田横起兵,蒯通也因此被牵连,最终身陷囹圄,甚至还引发了更大的动乱。充国和躬国等人的行为导致了更大的混乱。这些内容记载在《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篇。

万石君为人温和,从小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他的子孙也因此得到恩宠,他们都在齐国为朝廷效力,却从不扰乱百姓。卫青、霍去病、周亚夫、张骞等人都以高尚的品德著称。这些内容记载在《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篇。

先说说孝文帝那几个儿子,还有孝景帝的两个儿子,梁孝王他们,唉,一个个的,不是早死就是怎么样,真是可惜啊!孝文帝本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结果兄弟们一个个的,在朝中争权夺利,还跟吴国楚国对着干,仗着皇帝宠爱,功劳又大,就越来越嚣张,想篡权夺位,最后都不得好死,真是应了那句“骄兵必败”的老话。皇帝本来想亲近亲人,结果国家却分裂成五块,可见德行不好,再怎么受宠,也撑不了多久,后代也断送了。这是《文三王传》里说的。

接下来是贾谊的故事,他年轻有为,不到二十岁就当了官。碰上文帝这么个明君,他多次上书直言进谏,提醒皇帝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要学习三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他建议加强边防,巩固国防,避免吴楚两国联合起来攻打汉朝,这都是他的功劳啊。《贾谊传》里记载的。

再来说说爰盎,这哥们儿,说话很直接,敢于直言,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分析利弊,很厉害。不过,他有点眼高手低,想得太多,做得不够,结果反而招来了祸患,自己也受了牵连。这就是《爰盎朝错传》里讲的内容。

张释之、冯敬叔、汲黯、郑当时这几位,都是汉朝的栋梁之才。张释之执法严明,让国家法律得到很好的执行;冯敬叔辅佐皇帝,让皇帝更加英明;汲黯正直刚强,敢于批评;郑当时则以推举贤才为己任,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张冯汲郑传》里记载的。

接下来说的是贾谊、邹阳、枚乘、路温舒这几个人,他们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靠着忠诚正直的品格,最终得到了认可。《贾邹枚路传》里是这么说的。

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这几个人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窦婴和王恢是忠臣,而灌夫和韩安国却因为骄傲自满,最终走向了失败。这说明,有些事情是天意,有些事情却是人为造成的。《窦田灌韩传》里就是这样说的。

景帝的十三个儿子,继承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鲁恭王、江都王、赵敬肃王、中山靖王、长沙王、广川王、胶东王、常山王,这几个王,有的荒淫无道,有的骄奢淫逸,有的默默无闻,甚至有的绝了后,只有河间王,他励精图治,继承了汉朝的礼乐文化,成为汉朝的杰出人物。《景十三王传》里是这样写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李广和苏武。李广将军,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七十多岁还在战场上拼杀,最后却死在了战场上。他虽然怨恨卫青和霍去病,但最终还是被朝廷征讨。他的后代也因此衰落。苏武呢,他忠贞不二,即使在匈奴受尽苦难,也始终没有屈服,真是令人敬佩。《李广苏建传》里记载了他们的故事。

话说汉朝那会儿,卫青霍去病可厉害了,那是真正的上将军!他们多次出兵打击匈奴,把咱们北边的边境都给守住了。七次征战,战车辚辚,包围单于,直打到匈奴老巢。骑兵冲锋陷阵,勇猛无比,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匈奴闻风丧胆。最后,他们把战马饮在了瀚海,把功劳刻在了狼居山上,西边一直打到黄河,南边到祁连山,那叫一个威风! 这是《卫青霍去病传》里说的。

接着说董仲舒,他当过好几次丞相,为人正直,国家在他的治理下也一片繁荣。后来他辞官回家,潜心研究学问,写书著文,经常直言进谏,是当时有名的大儒。这是《董仲舒传》里的故事。

再来说说司马相如,他的文章华丽辞藻丰富,虽然有些是虚构的,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见识广博,文风独树一帜,被后人奉为辞赋大家的鼻祖。这是《司马相如传》里记载的。

然后是公孙弘、卜式和儿宽他们。公孙弘晚年才当上高官,但他生活节俭,穿着朴素,吃着粗茶淡饭。卜式呢,他一心为国,勤勤恳恳耕种放牧,最后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儿宽从小就刻苦学习,长大后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官员,辅佐朝廷。这是《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的内容。

张汤这个人,官做得很大,但只知道巴结权贵,整天忙于应酬,忘记了国家大事。虽然最后得到富贵,但也因此招来了祸患。而他的同僚安世,为人温和善良,他的子孙后代也一直遵循他的家训,保全了家族的荣耀。这是《张汤传》里讲的。

杜周善于处理文书,只知道迎合皇帝的喜好,靠着这些手段保全了自己。延年为人宽厚,也是有名的官员,他做事有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杜周传》里就是这么写的。

张骞和李广利,一个出使西域,为汉朝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另一个带兵出征,却屡战屡败,最后还丢了性命。这说明,为国出力不一定都能有好结果啊!这是《张骞李广利传》里说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司马迁。他因为替李陵辩护而受了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完成《史记》的编写。他呕心沥血,把古今历史融汇贯通,写成了一部伟大的史书,真是令人敬佩啊!这是《司马迁传》的内容。

汉武帝的几个儿子,昭帝、齐王、燕王、广陵王和昌邑王,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谋反,有的被废,真是各有各的结局。这是《武五子传》里记载的。

话说这六世皇帝啊,欲望膨胀得厉害,整天打打杀杀的,还算勉强维持住了局面。像那些辅佐皇帝的重臣,偃、淮南王等等,表面上看着忠心耿耿,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谋划国家大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东方朔这个人啊,说话又幽默又诙谐,像个说相声的,但他又会讽刺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敢于直言进谏,就算得罪了权贵也在所不惜,他那点小聪明,在朝堂上也算是玩得风生水起。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葛绎这小子,靠着皇上的宠爱,竟然把王子给打压下去了。这千秋万代的江山社稷,竟然落到了宜春这些老臣的手里。敞和义,依附霍家,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弘呢,一心扑在政事上,一辈子也就算平安无事了。哎,这些人啊,到底算不算得上是忠臣呢? (《公孙刘田杨王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王孙被活埋了,建竟然还斩杀了大将。云廷揭发禹的罪行,福却因为刺杀凤而名扬天下,这两人真是狂妄啊,敞也跟他们有点像。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博陆侯霍光,那可是堂堂正正的人物,受到武帝的遗命,辅佐孝昭帝,最后还拥立了汉宣帝。曹家没啥本事,却能废立皇帝,掌控朝政,这权势啊,真是让人羡慕。 可惜啊,霍光晚年贪图享乐,宠信小人,被自己的儿媳给害了,最后连儿子都死了。反倒是秺侯狄孥,忠诚老实,子孙后代也因此受益无穷。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打仗的策略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营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立功立言,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武贤父子,还有那些虎臣,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义阳攻打楼兰,长罗攻打昆弥,安远打败匈奴,义成打败郅支单于。陈汤,那可是个厉害角色,拯救了三个贤臣;会宗勤于职守,也平定了边疆的叛乱。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隽疏这个人啊,反应敏捷,处理事情很得体,拒绝了霍光的婚事,之后就辞官归隐了,散尽家财,安享晚年。他家世世代代都忠于朝廷,这都是他父亲的功劳啊。广德、当、宣这几位,都比较知耻。 (《隽疏于薜平彭传》第四十一)

话说古代那些隐士,比如四皓,他们躲避秦朝的乱世,不求名利,清高自守,就像严平、郑真那样。他们就像吉因于贺一样,洁白如玉,不被世俗污染;又像大禹一样,年老之后才出来为民服务。他们认为,保持自身清正廉洁比死还要重要,这是他们奉行的处世之道。像郭钦、蒋诩这样的人,也都是这种隐逸风格的代表。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接着说汉朝,扶阳那里人才济济,大家都精通《诗经》和《礼记》。玄成虽然辞官退隐,后来还是被请出来当了宰相。汉朝的宗庙祭祀,叔孙无忌曾出谋划策,从孝元皇帝开始,朝廷就重视儒家学说,很多儒生都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国家发展壮大,这其中有很多人的功劳。 (《韦贤传》第四十三)

高平地区有个叫师师的人,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打击邪恶,辅佐天子,为国家除害。博阳地区有个不争强好胜、宽宏大量的人,上天感动了他的诚心,他的子孙后代也因此得到福泽。(《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要看他有没有远见卓识,能不能洞察天机。如果这个人不行,再好的方法也实现不了。有些人学问浅薄,却自以为是,或者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这样就容易犯错误。如果违背大众,对抗潮流,那就会招致祸患。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广汉尹京,聪明睿智;延寿辅佐皇帝,国家安定太平。可是有些人恃才傲物,批评皇帝,结果都受到了极刑。翁归却因为正直而受到皇帝的赞扬。敞为人正直,文雅自谦;尊则刚正不阿,是国家的栋梁;章虽然死得冤枉,却赢得了百姓的同情。(《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丰繄刚正不阿,辅也崇尚正直。但他们都因为过于刚直而遭受不幸,没有得到善终。那些坚持原则,尽职尽责的人,值得敬佩。宝曲和定陵,都有这样有志向的人。(《盖诸葛刘郑毋将孙何传》第四十七)

萧望之刚开始默默无闻,直到遇到宣帝才被重用,后来辅佐元帝,他做事从不夸夸其谈,脚踏实地,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冯奉世,他开始在西疆发迹,屡立战功,保卫边疆,他的儿子也很优秀。(《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宣帝的四个儿子,淮阳王刘钦聪明敏捷,他的舅舅蘧蒢,差点因为犯法被判死刑。楚孝王刘嚣性格暴戾,行为乖张,东平王刘宇行为失范,中山王刘修早夭,他的母亲回到了娘家。元帝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汉成帝的两个叔叔,虽然名义上是宗室重臣,但实际上并不受重用,最终大权旁落。这是《宣元六王传》第五十篇的内容。

乐安侯张敞,是古代有名的文学家,百姓都敬仰他,但他却困于官场上的两大部门之间。安昌侯王嘉善于经商,朱云则以正直闻名。博山侯杜钦谨慎小心,却因为王莽而受牵连。这是《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篇的内容。

乐昌侯史丹为人忠厚老实,刚正不阿,但他遭遇的灾难很多,最终被罢免了官职。武阳侯商景勤勉尽责,辅佐少主,既忠诚又富有谋略,因此获得了以往的功勋。高武侯王商凭借自己的能力得以保全自身。这是《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篇的内容。

高阳侯张禹精通文法,扬乡侯朱博擅长军事,他们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但道德方面有所欠缺,官位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很少有人能一直保持高位。博陵侯薛宣擅长书法,预言了王莽篡汉的乱象。这是《薜宣朱博传》第五十三篇的内容。

高陵侯翟方进博学多才,擅长刑法,又善于维护威严,他的才能符合当时的需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作战勇敢,如同猛虎一般,但前进却步步为营,最终却因为王莽而灭亡。这是《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篇的内容。

统治者的政令失误,导致灾害频频发生。永陈这些过失,以此为戒,要引以为鉴。邺侯丁、傅二人,略微窥探过一些占卜之术。这是《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篇的内容。

哀帝和平帝时期,丁、傅、王莽、贤等人都受到了重用。武帝、嘉帝时期,许多大臣都因为政治斗争而丧命。高乐侯等人都被罢免了官职,但他们都是忠贞之臣。这是《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篇的内容。

扬雄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非常爱好文学。起初他模仿司马相如,向皇帝献赋,后来却停止了这种做法,潜心研究,撰写了《法言》和《玄览》,仔细研读《六经》,阐释《易经》的卦象和《论语》的义理,潜心于典籍之中,用自己的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扬雄传》第五十七篇的内容。

王莽篡汉,灭掉了我们国家的圣贤文化,汉朝虽然继承了秦朝的基业,但六艺也因此分裂。本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阐明了儒家思想的纲领和纪律,虽然师徒之间已经分散,但本书记载了儒家学说的兴衰始末。这是《儒林传》第五十八篇的内容。

话说这《史记》啊,我读到后面几篇传记,真是感慨良多。先说《循吏传》第五十九篇,讲的是那些好官,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只要他们能为百姓做好事,就算得上是好官。老百姓日子过得好,自然会记得他们的恩德,即使他们去世了,也会被后人怀念。

接下来是《酷吏传》第六十篇,这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些酷吏,上欺下压,玩弄权术,动不动就用严刑峻法,虽然一时看起来很厉害,把坏人治得服服帖帖的,但最后往往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害人害己啊!

再看《货殖传》第六十一篇,讲的是经济方面的事儿。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至于有人太富,有人太穷,国家才能稳定。可要是没有规矩,大家就都想着法子赚钱,不择手段,最后的结果就是社会混乱,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社会风气也败坏掉了。

《游侠传》第六十二篇,讲的是那些仗义执言的侠客。国家有好的制度,家庭和睦,就不会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那些侠客们,有的是行侠仗义,有的是作威作福,关键看他们怎么做。要是能像一座稳固的城台一样,维护礼法,那也是功德一件。

《佞幸传》第六十三篇,唉,就说那些靠拍马屁得势的人吧,他们是怎么得到富贵荣华的?都是些损人利己的勾当,后人应该引以为戒啊!

最后两篇,一篇是《匈奴传》第六十四篇,讲的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从周宣王时期开始,汉朝就一直在和匈奴打仗。汉武帝时期,更是大规模征讨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震慑了匈奴五代。可是后来王莽篡权,又把好好的局面搞砸了,这真是个警示啊!

另一篇是《西南夷两越朝鲜传》第六十五篇,讲的是汉朝和西南夷、两越、朝鲜等地区的关系。这些地方的人,风俗习惯和汉朝不一样,有的臣服,有的又反叛,汉武帝时期,还出兵征讨过这些地方。总而言之,汉朝一直都在努力维护边疆的稳定。

西汉跟西域打交道,那可是从夏朝就开始的事儿了。周穆王还带兵去西边看看呢,那些蛮荒之地都没敢轻举妄动。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可真是费尽心思,派兵打败了大宛国。汉朝的公主嫁给了乌孙国的国王,这才让西域和汉朝有了联系,一直通到了条支地区。昭帝和宣帝时期,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辖着三十六个城镇,西域各国都向汉朝进贡,各司其职。这是《西域传》第七十六篇的内容。

汉朝的皇室,祸福无常啊,外戚专权,那是家常便饭。吕后当政,吕氏家族差点把汉朝给搞垮了。薄姬在魏国受苦,后来生了文帝,文帝的儿子景帝继位。窦太后专权,景帝在代地受委屈。王氏家族势力弱小,武帝继位后才慢慢强大起来。卫子夫得宠后,势力很大,但后来也没好结果。钩弋夫人因忧伤而死,她的儿子昭帝继位。上官太后年纪轻轻就当了太后,她家族也因此兴盛。史皇后的家族和王皇后的家族,都遭遇了不幸,只有宣帝时期,这两个家族才重新兴盛起来。恭哀皇后生下了元帝,可惜早夭。邛成公主的家族,三代都位居高位。而赵飞燕姐妹俩,一个祸国殃民,一个也跟着遭殃。丁、傅两家专权跋扈,最终自取灭亡。中山王刘兴无辜被杀,冯、卫两家也因此灭族。惠帝时张氏专权,景帝时薄氏专权,武帝时陈氏专权,宣帝时霍氏专权,成帝时许氏专权,元帝时傅氏专权,平帝时王氏专权,这些外戚专权的事迹,虽然让人羡慕,但都不是上天所允许的,最终都得到了报应。怨恨和灾祸就是这样产生的,做人怎么能不谨慎呢?这是《外戚传》第七十七篇的内容。

汉朝的皇后,怀孕的时候,月亮精气都显现出来了。汉成帝死后,朝政被外戚把持。阳平公主专权跋扈,杀害了不少大臣。成都宫殿富丽堂皇,成帝在那里享受荣华富贵。曲阳宫也装饰得金碧辉煌。新都宫殿奢华至极,最终却因为造反而灭亡。这是《元后传》第七十八篇的内容。

王莽这个乱臣贼子,篡汉称帝,行为比夏桀、商纣还残暴。他假借黄帝、尧舜的名义,伪造典章制度,结果民怨沸腾,天怒人怨,最终被灭亡。历代帝王的兴亡,最终都是因为奸邪昏庸。这是《王莽传》第七十九篇的内容。

总而言之,《汉书》记载了汉朝皇帝的事迹,列举了官职、封侯建王的情况,阐述了天地阴阳的运行规律,以及星辰的运行轨迹。它划分了州郡县的地域范围,探究了人事规律,囊括了天下万方。它以《六经》为经纬,阐述了治国之道,总结了百家学说的精华,赞美了历代的篇章。它蕴含着丰富的典故,贯通古今,规范了文字,是学者的必读书籍。这是《叙传》第八十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