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那些能够重兴国家的君主,必定会先兴复衰败的事业,继绝前朝的传承,然后天下才能归于仁义,各地的政令才能顺利施行。古书上说,武王灭了商朝之后,还追寻贤圣之人的后代,甚至来不及下车就忙着这件事。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样的。
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诛杀暴虐之徒,各种事务刚刚起步,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他仍然不忘祭祀六国的先祖,寻找并聘请四皓辅佐,路过魏国就拜祭吴起之墓,到了赵国就封赏乐毅的后代。等到他赏赐爵位的时候,也是根据功劳的大小先后授予,宫廷的用度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的皇帝都遵循祖业,老臣们也世代相继地担任要职。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国功臣和老将们差不多都去世了。武帝也重视文学,提拔那些隐居的贤才,公孙弘从海边一个小官做起,最后当上了宰相,还被封为列侯。武帝还广泛咨询前朝的典故,询问老人的意见,找到周朝的后裔,又给他们加官进爵,赏赐土地。从那以后,宰相几乎都成了列侯。元帝、成帝时期,又找到了殷商的后代,让他们担任宾客的职位。
汉朝建立初期,那些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被封为侯的只有两个人。所以刘邦发誓说:“如果不是刘氏子孙,就不能称王;如果有人没有功劳却因为其他原因被封为侯的,天下人一起诛杀他!”因此,吕后想让吕氏家族称王,王陵等人就坚决反对;孝景帝想封王氏为侯,大臣们就极力阻止,最终都被废黜了。此后,薄昭、窦婴、上官桀、卫青、霍去病这些被封为侯的,都是因为他们的功劳。其他的那些外戚,有的凭借《春秋》里记载的褒奖先贤的道理,有的效仿《大雅》中对申伯的赞扬,逐渐扩大了封侯的范围。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分别叙述出来。
(表格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