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介子,是北方人,靠参军当上了官。早些时候,龟兹和楼兰都曾经杀害过汉朝的使者,这事儿《西域传》里都写着呢。到了元凤年间,傅介子因为擅长管理马匹,被派去大宛当使者,顺便还被皇帝下令去教训教训楼兰和龟兹这两个国家。
傅介子到了楼兰,就质问楼兰王,说你为啥纵容匈奴杀害汉朝使者?“咱们的大军马上就要到了,你要是还不管住匈奴,让他们继续在各国横行霸道,你这是啥意思?”楼兰王吓得赶紧认错,说:“匈奴使者确实路过这里,不过他们要去乌孙,只是路过龟兹而已。”傅介子又去了龟兹,同样狠狠地责问了龟兹王,龟兹王也认怂了。傅介子从大宛回来,路过龟兹,龟兹王说:“匈奴使者从乌孙回来了,现在就在这儿呢!”傅介子立刻带着手下的人,把匈奴使者全杀了。回朝后汇报了情况,皇帝就封他做了中郎,后来又升职做了平乐监。
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和龟兹老是反复无常,不狠狠地惩罚他们,他们根本不会长记性。我上次去龟兹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国王身边防卫比较松懈,很容易下手,我想去刺杀他,杀鸡儆猴,震慑一下其他国家。”大将军说:“龟兹路途遥远啊,先拿楼兰试试看吧。”于是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傅介子带着士兵,都揣着金子,对外宣称是去赏赐西域诸国。到了楼兰,楼兰王安归对傅介子不太信任,傅介子就假装要离开,走到楼兰国西边,让翻译告诉楼兰王:“汉朝使者带着黄金、锦绣去赏赐各国,大王您不来接受,我就去别的国家了。”说着,就拿出金子给翻译看。翻译回去把这话告诉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就来见傅介子了。
傅介子跟楼兰王一起喝酒,还把带来的东西给他看。酒喝得都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天子让我私下告诉你个事儿。”楼兰王起身跟着傅介子进了帐篷,两人关起门来密谈,这时,两个壮汉从后面冲出来,一刀刺中了楼兰王的胸膛,楼兰王当场毙命。楼兰王的亲信和侍卫都吓得四处逃窜。傅介子大声宣布:“楼兰王犯了汉朝的罪,天子派我来杀了他,现在要立前太子为王,前太子现在作为人质在汉朝。汉朝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你们谁也不许轻举妄动,要是敢动,就灭了你们全族!” 然后,傅介子拿着楼兰王的脑袋回长安复命。朝廷的大臣和将军们都夸他立了大功。
皇上就下诏书说:“楼兰王安归曾经是匈奴的间谍,拦截汉朝的使者,还派兵杀害了我们的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人,以及安息、大宛的使者,盗取了汉朝的节印和贡品,罪大恶极,简直是天理难容!平乐监傅介子奉命诛杀了楼兰王安归,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北阙,以报仇雪恨,而且没费一兵一卒就完成了任务。 特封傅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参与刺杀楼兰王的士兵都升任侍郎。”
傅介子死后,他的儿子傅敞犯了罪,不能继承爵位,义阳侯的爵位也就被取消了。到了王莽新朝的元始年间,朝廷追封了傅介子的曾孙为义阳侯,可是王莽失败后,爵位又断了。
常惠,太原人。年轻时家里很穷,自己努力报名从军,后来跟着中监苏武出使匈奴,结果也被扣留了十多年,直到昭帝时期才回国。汉朝很感激他的忠诚和辛苦,任命他为光禄大夫。
话说那会儿,乌孙公主给朝廷上书说:“匈奴派兵攻打车师,车师跟匈奴勾结在一起,一起侵略乌孙,只有天子才能救我们!” 汉朝养兵蓄力,正准备打匈奴呢。结果昭帝驾崩了,宣帝刚登基,到了本始二年,汉朝就派了使者去乌孙。乌孙公主和昆弥(乌孙王)都派了使者来,一起跟汉朝使者说:“匈奴倾巢而出,大兵压境,攻打乌孙,占领了车延、恶师的地盘,抓走了我们的人民,还派人威胁乌孙公主,想把乌孙和汉朝隔离开。昆弥愿意拿出全国一半的精兵强将,自己带五万骑兵,全力以赴打击匈奴,只求天子出兵救救公主和乌孙!” 于是汉朝就派出了十五万骑兵,五位将军分兵出击,具体情况记载在《匈奴传》里。
汉朝派出的使者惠,被任命为校尉,带着皇帝的符节,保护乌孙军队。昆弥亲自率领翕侯以下五万多骑兵,从西边进入右谷蠡庭,打败了单于的父亲和嫂子,俘虏了单于的父亲、嫂子以及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缴获了马、牛、驴、骡、橐驼五万多匹,羊六十多万头,乌孙军队自己也分得了不少战利品。惠带着十几个官兵跟着昆弥回乌孙,还没到乌孙地界,就被乌孙人偷走了印信和符节。惠回到汉朝,觉得自己该被处死了。当时,汉朝的五位将军都没什么功劳,天子却因为惠奉命出使,取得了重大战果,就封他为长罗侯。 汉朝又派惠带着金银财宝回去赏赐乌孙有功的贵族。惠趁机奏请说:“龟兹国以前杀了汉朝的校尉赖丹,还没受到惩罚,请求顺路攻打龟兹。”但是宣帝没同意。大将军霍光却让惠自行其是。
惠带着五百名官兵到了乌孙,回程的时候,他调集了西域各国两万兵马,又让副使调集了龟兹东部两万兵马,加上乌孙七千兵马,从三面包围龟兹。还没开战,就先派人责问龟兹王以前杀害汉使的事。龟兹王辩解说:“那是我的先王被贵人姑翼误导了,我可没罪。”惠说:“既然这样,把姑翼绑来,我就放了你。”龟兹王把姑翼绑来交给惠,惠就把姑翼杀了,然后回国了。
苏武的后代,担任典属国,特别精通西域事务,勤勤恳恳立了不少功劳。甘露年间,后将军赵充国去世了,皇上就提升惠为右将军,典属国职位还是没变。宣帝驾崩后,惠继续侍奉元帝,三年后去世,被追谥为壮武侯。 他的爵位传到曾孙那辈才断绝。
郑吉是会稽人,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多次出征西域,因此被提升为郎官。郑吉为人刚毅果决,而且很擅长处理西域事务。自从张骞开通西域通道,李广利出兵征伐之后,朝廷就开始在渠黎设置校尉,屯田戍守。到了宣帝时期,郑吉担任侍郎,负责在渠黎屯田积粮,后来还率领各国的军队攻破了车师,升迁为卫司马,并被派去护送鄯善王走西南道路。
神爵年间,匈奴内部发生叛乱,日逐王先贤掸想要归降汉朝,派人跟郑吉取得了联系。郑吉就率领渠黎、龟兹等国的五万大军去迎接日逐王,一万两千名日逐王部众以及十二位小王和将领跟随郑吉来到了河曲,途中有一些人逃跑了,郑吉追上把他们杀了,然后带着日逐王前往京城。汉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郑吉因为攻破车师,又降服了日逐王,威名震慑西域,于是又兼任护送车师使者走西北道路的职务,所以才有了“都护”这个官职。“都护”的设立,就是从郑吉开始的。
皇上很欣赏他的功劳,就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宣扬朝廷威信,迎接匈奴单于的堂兄弟日逐王及其部众,攻破了车师的兜訾城,功劳显著。特封郑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 于是郑吉在西域各地设立官府,治理乌垒城,安抚各诸侯国,诛杀叛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朝的号令遍布西域,是从张骞开始,最终由郑吉完成的,这些记载在《西域传》里。
郑吉去世后,被追谥为缪侯。他的儿子光继承了爵位,后来去世也没有儿子,爵位也就此断绝了。元始年间,朝廷追录有功的臣子,不因为犯罪而断绝爵位,于是封郑吉的曾孙永为安远侯。
甘延寿,字君况,是西北地区郁郅人。年轻的时候,因为他家境殷实,又擅长骑马射箭,就当上了羽林郎。他投石和拔河的本领都超过其他人一大截,据说曾经一口气跳过了羽林亭的楼房,因此升了官,做了郎官。后来担任试弁和朝门官,因为能力强,身体好,很受皇帝宠信。慢慢地升迁,做到辽东太守,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免官了。
车骑将军许嘉推荐甘延寿做了郎中,然后又做了谏大夫,之后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骑都尉,他和副校尉陈汤一起,把郅支单于给杀了,因此被封为义成侯。甘延寿去世后,被追谥为壮侯。他的爵位传到曾孙这一代,王莽篡汉后,爵位就断了。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擅长写作。但是他家里穷,经常借钱,而且不讲究,所以乡里人对他评价不高。他跑到长安去求官,先当了个太官献食丞,就是负责给皇帝进献食物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跟陈汤成了朋友,很欣赏他的才能。汉元帝在初元二年下诏,让列侯推荐优秀人才,张勃就推荐了陈汤。陈汤正要升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但他没有回去奔丧,司隶校尉就上奏说陈汤不守规矩,张勃推荐人才也不实事求是,结果张勃被削减了两百户的食邑,没多久就死了,还被追谥为缪侯。陈汤也被关进了监狱,接受调查。后来,他又被推荐做了郎官,多次请求出使外国。很久以后,他升迁为西域副校尉,和甘延寿一起出征。
话说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乱成一锅粥,好几个单于争着当老大,其中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派了儿子到汉朝来当人质,汉朝都收下了。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来汉朝朝见皇帝,表示臣服。郅支单于觉得呼韩邪单于太软弱,投降了汉朝,自己回不去,就跑到西边去抢地盘。
正好汉朝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回去,郅支单于因此就一路打败了呼揭、坚昆、丁令三个国家,把这三个国家的土地都占了。他心里怨恨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却不帮自己,还羞辱了汉朝的使者。
公元前13年(初元四年),郅支单于派使者进贡,顺便请求把自己的儿子送来汉朝当人质,想归顺汉朝。汉朝朝廷商议派卫司马谷吉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御史大夫贡禹和博士匡衡认为,《春秋》里说“对蛮夷的许诺可以有很多”,现在郅支单于还没完全归顺,而且地方又远,应该让使者把他的儿子送到边境就回来。
谷吉上书说:“中国和蛮夷之间有互相牵制的关系,现在已经养了他儿子十年了,恩惠很深,如果现在突然断绝关系不送他回去,反而让他从边境返回,就显得我们抛弃了他,让他没了归顺的心,丢了之前的恩情,留下后来的怨恨,这样做不好。那些反对的人只看到以前江都王的事,知道郅支单于既没实力又没胆量,所以才导致了耻辱,他们这是杞人忧天啊!我幸亏能执行强大的汉朝的命令,承接圣明的诏书,宣扬厚重的恩情,不应该胆怯。如果把他当成禽兽一样对待,对他无理,那单于的儿子一定会犯大罪,一定会逃到很远的地方,不敢靠近边境。不派使者去安抚百姓,对国家不利,这也是我的愿望。我希望把他的儿子送到朝廷。”
皇帝把谷吉的奏章给大臣们看,贡禹又反对,说谷吉去了肯定会给国家惹麻烦,不应该答应。右将军冯奉世认为可以派谷吉去,皇帝就同意了。
谷吉到了之后,郅支单于大怒,竟然杀了谷吉等人。郅支单于自知对不起汉朝,又听说呼韩邪单于越来越强大,就逃到康居去了。康居王把女儿嫁给了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把女儿嫁给了康居王。康居非常尊敬郅支单于,想依靠他的势力来威胁其他国家。
郅支单于多次向康居借兵攻打乌孙,深入到赤谷城,杀害掠夺百姓,赶走牲畜,乌孙都不敢追击,西边的边境空虚,无人居住的地方有千里之远。郅支单于自认为是强大的国家,威名远扬,又因为胜利而骄傲,不把康居王放在眼里,生气之下杀了康居王的女儿以及许多贵族和百姓,数百人被肢解后扔到都赖水中。他强迫百姓为他修城,每天派五百人干活,两年才修完。他还派使者向阖苏、大宛等国索要贡品,这些国家不敢不给。
汉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去寻找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单于羞辱使者,不肯听从汉朝的命令,反而通过都护上书说:“我现在很困难,想归顺强大的汉朝,愿意把儿子送来当人质。”他如此骄横跋扈。
公元前97年,陈汤和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陈汤这个人啊,胆子大,有远见,点子多,还喜欢立大功,每到一个城池或山川,都要爬上去看看。到了西域之后,他和甘延寿商量说:“西域的蛮夷百姓,天生就怕咱们汉朝强大的军队,这是他们的天性。西域本来是匈奴的地盘,现在郅支单于的名声很响亮,他老是欺负乌孙和大宛,还经常给康居出主意,想把乌孙和大宛都征服了。要是咱们能拿下这两个国家,然后向北打伊犁,向西打安息,向南打月氏、山离和乌弋,几年之内,西域那些小国家就都得完蛋。再说,郅支单于的人民凶悍好战,老是打胜仗,时间长了,肯定成为西域的大患。郅支单于虽然地处偏远,但那些蛮夷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弓劲弩的防御,如果咱们派兵,带上乌孙的军队,直接杀到他城下,他要是跑,就没地方跑了;他要是守,也守不住。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功啊,一天就能办成!”
甘延寿也觉得陈汤说得对,想上奏朝廷。陈汤说:“这事儿得跟朝廷和大臣们商量,这么大的事不是咱们能决定的,肯定不会同意。”甘延寿还是不听。正好甘延寿得了场大病,陈汤就擅自做主,调集了西域各国的军队,还有车师戊己校尉和屯田使的士兵。甘延寿听说后,吓了一跳,赶紧想阻止。陈汤火了,拔出剑指着甘延寿吼道:“大军都集合了,你小子想破坏军心吗?”甘延寿没办法,只好听他的。于是,他们整顿队伍,又增加了扬威、白虎、合骑等部队,汉军和胡兵加起来有四万多人。甘延寿和陈汤一起上书自责,承认自己擅自调兵,并汇报了军情。
当天,军队就出发了,分成六队,其中三队从南路翻越葱岭,直奔大宛;另外三队由都护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走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越过康居的边界,到达阗池西。这时,康居的副王抱阗率领几千骑兵,袭击了赤谷城东,杀害了大昆弥一千多人,抢走了大量的牲畜。他们从后面追上了汉军,沿途不断抢劫。陈汤就派胡兵去打他们,杀了四百六十人,救回了被抢走的四百七十名百姓,还给了大昆弥,把抢来的马牛羊都用来给军队做军粮。还抓到了抱阗的贵族伊奴毒。
咱们进了康居的东界,就命令士兵不许抢掠,一点儿都不能做强盗。然后派人去叫康居的贵族屠墨来见甘延寿将军,将军用威严的语气跟他说明来意,还跟他一起喝酒结盟,然后就放他走了。部队继续前进,离单于城还有六十里地的时候,就扎营休息。又抓到了康居贵族贝色子(屠墨他妈的弟弟)的儿子开牟,让他给我们带路。贝色子跟屠墨一样都恨单于,所以我们从他们那儿了解到了郅支单于的很多情况。
第二天继续赶路,离城还有三十里的时候,又扎营休息。郅支单于派人来问:“汉朝军队来这里干什么?”甘延寿他们回答说:“单于您以前上书说自己处境艰难,想归顺强大的汉朝,还说要亲自来朝见天子。天子很同情单于您放弃了大国,屈尊住在康居,所以才派都护将军来迎接单于的妻子儿女。因为怕惊动大家,所以不敢直接到城下。”双方使者几次往来,互相通报情况。甘延寿和副将汤林就责备他们说:“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到现在也没见到单于派个什么大人物出来迎接,更没见到负责接待的官员。单于怎么这么轻视大事,连最基本的待客之道都不懂!我们的军队路途遥远,人和牲畜都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完了,恐怕回不去啦!希望单于您和大臣们好好想想办法吧!”
第二天,我们走到郅支城的都赖水上,离城三里远的地方,就安营扎寨,摆好阵势。远远望见单于城上立着五彩的旗帜,几百个披甲的士兵在城上巡逻,又有一百多骑兵在城下跑来跑去,城门口还有百余步兵排成鱼鳞阵,正在操练。城上的人还冲着汉军喊“来打啊!”一百多骑兵冲向我们的营地,我们营里的士兵都拉满弓箭指着他们,那些骑兵就退回去了。我们还派了一些士兵向城门上的骑兵和步兵射箭,那些骑兵和步兵都躲进去了。甘延寿和汤林命令士兵听到鼓声就一起冲到城下,四面围住城池,各守其位,挖壕沟,堵城门,用盾牌在前面挡着,用戟和弩箭在后面射击,对着城楼上的人猛射,城楼上的人吓得都跑了下去。土城外面还有一座木头城,我们从木头城里射箭,杀伤了不少敌人。敌人就放火烧木头城。夜里,有几百个骑兵想冲出来,我们迎上去,把他们射杀了。
一开始,匈奴单于听说汉军到了,想跑路,但他又担心康居怨恨自己,会里应外合帮助汉军,而且他还听说乌孙等国的军队也都出兵了,感觉自己走投无路。郅支单于本来已经逃跑了,又返回来了,说:“不如死守。汉军路途遥远,不可能长时间围攻。”于是单于就穿着盔甲上了楼,他几十个阏氏(单于的妻子)和夫人也一起用弓箭射向城外。结果城外的人射中了单于的鼻子,好几个夫人也都被射死了。单于下了马,指挥战斗,战斗一直打到王宫里面。
过了半夜,木头城墙被攻破了,城里的人退入了土城,在城墙上大声呼喊。这时,一万多康居骑兵分成十多个队伍,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城池,也和汉军互相呼应。夜里,汉军几次冲击营垒,都不顺利,就又退了回去。天亮了,四面都燃起了大火,汉军将士们非常高兴,大声呼喊着冲了上去,金鼓声震天动地。康居军队开始撤退。汉军从四面八方推着盾牌,一起冲进了土城。单于和他的百多名男女家眷逃进了王宫。汉军放火烧城,将士们争先恐后地冲进去,单于身受重伤而死。军候假丞杜勋砍下了单于的头,还找到了两枚汉朝使节的印信以及谷吉等人带来的帛书。其他的战利品都赏赐给了有功的将士。总共斩杀了阏氏、太子、诸王以下共计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降虏一千多人,并把十五个王国的城池和土地赏赐给了参与作战的诸国。
延寿和汤上书给皇帝说:“我们听说,天下的最大道理,就是要统一,以前有康、虞盛世,现在有强大的汉朝。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臣服于我们,只有郅支单于叛逆,还没受到惩罚,他占据西域大夏,认为强大的汉朝拿他没办法。郅支单于残暴地对待百姓,罪恶滔天。我们延寿、汤率领正义之师,执行天罚,多亏陛下神灵保佑,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大获全胜,斩杀了郅支单于及其部下名王以下的将领。应该把他的脑袋悬挂在蛮夷居住的地方示众,让万里之外的人都知道,胆敢侵犯强大的汉朝,即使远在天边,也必定受到惩罚!” 这事儿就交给了相关部门处理。
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繁延寿认为:“郅支单于和那些名王的脑袋已经辗转运送过好几个国家了,蛮夷地区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月令》里说春天是‘掩骼埋胔’的时候,应该赶紧埋了,别再悬挂了。” 车骑将军许嘉和右将军王商却说:“春秋时期夹谷之会,优施嘲笑齐君,孔子都杀了他,况且现在是大夏天,脑袋和脚应该从不同的门出去(指入葬)。应该悬挂十天才埋葬。” 皇帝就下令让各位将军讨论这事儿。
一开始,中书令石显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延寿,但延寿没答应。后来丞相和御史也讨厌石显专权,所以都不支持汤。汤这个人本来就贪财,从西域掠夺来的财物很多都不合法。司隶校尉就上书弹劾,派人去调查汤和他的部下。汤也上书说:“我和我的部下一起消灭了郅支单于,侥幸取得了胜利,万里征战凯旋,应该派使者在路上迎接犒劳我们。现在司隶校尉却反过来抓捕调查我们,这不是给郅支单于报仇吗!” 皇帝立刻释放了汤和他的部下,还下令准备好酒菜犒劳军队。军队回来后,就开始论功行赏,石显和匡衡认为:“延寿和汤擅自出兵,违反了朝廷的命令,幸好没有被杀,如果再给他们加官进爵,以后那些奉命出使的人都会冒险去蛮夷地区生事,给国家招来灾祸,这后果不堪设想。” 元帝心里很欣赏延寿和汤的功劳,但又很顾忌匡衡和石显的意见,这件事讨论了很久都没结果。
宗正刘上奏章说:“郅支单于杀了好多使臣和官兵,这事儿传遍了国外,损害了咱们国家的威信和声誉,朝中大臣都很痛心。皇上您本来就打算狠狠地收拾他,这事儿一直记在心里。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汤承,他们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统领着各民族的军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境,一直打到康居,攻破了五座城池,夺取了歙侯的旗帜,斩杀了郅支单于的头颅,把战功传到了万里之外,威震昆仑山以西,洗刷了谷吉的耻辱,建立了显赫的功劳,各民族都吓得服服帖帖的,没有一个不害怕的。呼韩邪单于听说郅支单于被杀了,又高兴又害怕,赶紧派人来表示臣服,请求继续做汉朝的藩属,世代为臣。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大功劳,能带来万世太平,朝中大臣的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以前周朝的大夫方叔和吉甫帮助宣王打败了猃狁,很多民族都归顺了周朝,《诗经》里说:‘啴々焞々,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易经》上说:‘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意思是说,赞扬那些诛杀坏人的行为,那些不听话的人都来归顺了。甘延寿和汤承这次的战绩,就算是《易经》里说的‘折首’和《诗经》里说的‘雷霆’也比不上啊!论功行赏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小过失,评价功劳的时候,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司马法》里说‘军赏不逾月’,意思是说要让士兵们尽快得到奖赏,鼓励他们做好事。这说明要重视军事功劳,要重用有功之臣。吉甫凯旋回朝后,周王重重地赏赐了他,《诗经》里说:‘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从镐京回来还觉得路途遥远,何况甘延寿和汤承是从万里之外回来的,他们的功劳真是太大了!可是甘延寿和汤承却没得到赏赐,反而因为一些小过失被弹劾,他们的功劳被埋没了很久,这样可不行,会打击将士们的积极性啊!
以前齐桓公,前面有尊王攘夷的功劳,后面有灭掉鲁国的罪过;君子们都用功劳来掩盖过错,为他们隐瞒事情。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五万人,耗费了巨资,劳师动众四年,结果只抢来三十匹骏马,虽然斩杀了宛王毋鼓,但这点战功根本不足以弥补巨大的花费,他的个人罪过很多。汉武帝考虑到他万里征战,就没追究他的过失,还封赏了一百多位侯爵、卿大夫和二千石官员。现在康居国比大宛国强大,郅支单于的名号比宛王更响亮,杀害使臣的罪过比扣留骏马的罪过更严重,而甘延寿和汤承没动用多少汉朝士兵,没花多少粮食,他们的功劳比李广利大得多。再说,常惠想打乌孙,郑吉迎接归顺的匈奴人,都得到了封赏。所以说,甘延寿和汤承的功劳比方叔、吉甫还大,比齐桓公、李广利还大,比安远、长罗还大,可是他们的功劳没被表彰,小过失却被人反复提及,我实在痛心疾首!应该及时给他们平反昭雪,免除他们的罪过,给他们更高的爵位和赏赐,以此来鼓励那些有功之臣。”
皇上发布诏书说:“匈奴郅支单于不讲礼义,还杀害了我们的使者和官兵,这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怎么会忘记这件事呢!之前我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兵,是因为要好好准备军队,避免劳累将士,所以才忍耐着,没有轻举妄动。现在延寿和汤抓住有利时机,联合了周围的国家,擅自出兵征讨郅支单于。多亏了上天和祖宗保佑,我们成功斩杀了郅支单于,还抓获了他的妻子、贵族、大臣等等,足足有上千人。虽然他们擅自行动,违反了法令,但好处是咱们国家没费一兵一卒,没动用国库里的钱财,就靠敌人的粮食供应军队,在万里之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震慑了南方各民族,名扬天下。这次行动消除了边患,边境也因此安定了。但是,这次行动还是造成了人员伤亡,责任应该由执行命令的人承担,我很痛心!所以,赦免延寿和汤的罪责,不用追究了。现在让各位大臣商议一下,应该怎么封赏他们。”
大臣们讨论后,都认为应该按照军法,把擅自斩杀单于的将领处死。但是匡衡和石显却认为:“郅支单于本来就逃亡失国,只是在边远地区称王称霸,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单于。”皇上想起以前安远侯郑吉的事迹,就打算封赏延寿千户。匡衡和石显又开始反对。最后,皇上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爵位关内侯,两人都食邑三百户,还额外赏赐黄金一百斤。皇上还向天地神灵和祖宗汇报了此事,并下令大赦天下。之后,延寿被任命为长水校尉,汤被任命为射声校尉。
后来,延寿又升迁为城门校尉、护军都尉,最终在任上去世。成帝刚即位的时候,丞相匡衡再次上奏说:“汤身为二千石的官员出使,却擅自命令蛮夷,没有以身作则,还私吞了康居的财物,还警告属下说边远地区的事情不用再追究。虽然这件事发生在赦免之前,但他也不应该再担任官职了。”于是,汤被免职了。
话说陈汤给皇帝上书,说康居王的侍子其实不是王子。结果查实了,人家确实是王子。陈汤因此要被判死刑,关进大牢。
这时,太中大夫谷永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为陈汤辩护说:“我听说楚国有子玉这样的贤臣,楚文王都为他谦让座位;赵国有廉颇、马服这样的名将,强大的秦国都不敢在井陉窥探军事;汉朝近来也有郅都、魏尚这样的能臣武将,匈奴都不敢南下骚扰边境。由此可见,那些能打胜仗的将军,是国家的爪牙,绝对不能轻视啊!古人说得好:‘君子听到战争的鼓声,就会想到将领和臣子。’臣下认为,关内侯陈汤,之前担任西域都护的副手,他愤恨郅支单于的暴行,又痛心朝廷对郅支单于的惩罚不够严厉,于是精心策划,奋勇出击。最终他率兵奔袭,横扫乌孙,越过葱岭,攻破郅支单于的都城,斩杀了郅支单于,报了十年来的国耻,洗刷了边疆官吏的耻辱,威震西域各国,武功遍及西海。从汉元帝以来,出征西域的将领,还没有像他这样功勋卓著的!现在陈汤因为上书言辞有误,被关押很久,迟迟没有判决,那些执法的官员想要将他处死。以前,白起为秦国大将,南下攻破郢都,北上坑杀赵括,仅仅因为一点小过错,就被赐死在杜邮,秦国的百姓都为他惋惜,无不悲伤落泪。如今陈汤亲率大军,在万里之外浴血奋战,凯旋而归,将功劳献给祖庙,向天地禀告,那些身披盔甲的将士没有一个不敬佩他的。仅仅因为言辞上的错误就治罪,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罪过。《周书》上说:‘记下别人的功劳,忘记别人的过错,这是做君主应该做的。’连犬马为主人效劳,尚且会得到犒赏,更何况是国家的功臣呢!我担心陛下您忽略了战争的警报,没有理解《周书》的含义,忘记了对功臣的赏赐,那些庸臣遇到陈汤这样的情况,就跟着官吏的意见走,让百姓心里产生像当年秦国百姓一样的怨恨,这不是激励将士为国捐躯的好办法啊!”谷永的奏疏上奏后,皇帝下令释放了陈汤,只是夺了他的爵位,让他当个普通士兵。
好家伙,过了几年,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的军队给围住了,赶紧派人快马加鞭送来求救信,说希望朝廷能派敦煌的军队去救他。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还有其他一大堆官员商量了好几天都没结果。王凤说:“卫青他老人家经验丰富,又熟悉西域的情况,可以问问他。”皇上就召见卫青到宣室殿。卫青当年打郅支单于的时候,在塞外得了病,两条胳膊都抬不起来。卫青进宫后,皇上特意下令让他不用行跪拜之礼,然后把段会宗的奏章给他看。卫青推辞说:“将相九卿都是人才,我病成这样,哪能参与这种大事的决策啊!”皇上说:“国家有难,你可不能推辞啊!”卫青说:“我觉得这事儿根本不用担心。”皇上问:“为什么这么说?”
卫青分析道:“匈奴兵五个打一个汉兵,为啥?他们的兵器又钝又差,弓弩也不好用。现在听说他们学了一些汉人的技术,但还是三个打一个。再说兵法上说‘敌军兵力是己方两倍,己方兵力只有对方一半时才能算敌对’,现在围攻段会宗的乌孙兵,人数根本不够战胜他,陛下您就别担心了!再说轻装部队一天能走五十里,重装部队一天只能走三十里,现在段会宗想调动敦煌的军队,等军队赶到,黄花菜都凉了,那叫报仇的兵,不是救急的兵啊!”皇上问:“那怎么办?什么时候能解围?大概啥时候能收到好消息?”卫青知道乌孙那些人乌合之众,坚持不了多久,顶多几天的事儿。于是就说:“已经解围了!”他掰着手指头算日子,“不出五天,肯定会有好消息传来!”结果过了四天,就收到军报,说段会宗已经解围了。大将军王凤奏请皇上,让卫青当了从事中郎,很多府里的事情都由卫青做主。卫青熟悉法律法规,善于把握时机,提出的建议大多被采纳。但他经常收受别人的钱财,帮人写奏章,最后就因为这个栽了跟头。
一开始,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关系很好。从元帝时期开始,渭陵就停止迁移百姓建造城邑了。成帝要修建初陵,几年后,因为觉得霸陵曲亭南边位置更好,就重新选址建造。万年和汤商量,说:“武帝时期的工匠杨光,因为工程做得出色,被提升为将作大匠,后来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造杜陵被封为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辛劳被授予秩中二千石的官职;现在建造初陵,还要兴建城邑,这是个大功劳,万年也应该得到重赏。你妻子家在长安,孩子也在长安长大,不愿意去东方,可以请求迁移,就能得到赏赐的田宅,两全其美。”汤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上书皇帝说:“初陵位于京师,土地肥沃,可以建立一个县。天下百姓已经三十多年没有迁移到陵墓附近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霸占良田,役使穷人,可以迁移百姓到初陵,以此增强京师实力,削弱诸侯势力,还能让中等以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愿意带着妻子儿女先迁移到初陵,为天下人做个榜样。”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建立了昌陵邑,后来又迁移了内郡的百姓。万年自己夸口说三年就能完工,结果最后没完成,很多大臣都说这样做不方便。朝廷下令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是把低洼的地方堆高,用土堆成山,即使是便房还在平地上,用外地运来的土堆成的陵墓,无法保证地下的灵位安宁,地基不牢固,动用了数以百万计的民工,甚至夜里点着火把开工,从东山取土,土价还和粮食一样贵。修建了好几年,全国百姓都为此劳累,国家因此疲惫不堪,国库空虚,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原来的陵墓依山傍水,地势高敞,靠近祖先陵墓,而且已经有了十年的工程基础,应该恢复原来的陵墓选址,不要再迁移百姓了。”皇帝于是下诏取消昌陵的修建,这件事记载在《成纪》里。丞相、御史请求拆除昌陵邑里的房屋,奏章还没批复,有人问汤:“房屋还没拆,是不是还要继续迁移百姓?”汤说:“朝廷现在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恐怕还是要继续迁移百姓的。”
成都侯商刚当上大司马卫将军,辅佐皇帝执政,本来就看不上汤。商听说汤蛊惑人心,就把汤抓起来关进监狱,好好查查他犯了什么罪。汤以前是骑都尉,曾经给王莽写信说:“我父亲早死,没得到封赏,我母亲和皇太后一起养育皇帝,非常辛苦,应该封赏她。”结果还真被封为新都侯。后来,皇太后的同母弟弟苟参当了水衡都尉,死了,他儿子苟伋做了侍中。苟参的妻子想给苟伋求个爵位,就给了汤五十斤黄金,汤答应帮她上奏皇帝。弘农太守张匡贪污了一百万钱以上,又狡猾无道,朝廷下令立刻审问他,张匡害怕被关进监狱,就派人去贿赂汤。汤就为张匡打官司,拖延了一个多月,最后张匡给了他两百万钱才了事。这些事都是大赦令发布之前发生的。
后来,东莱郡出现了黑龙,有人跑去问汤这是什么预兆,汤说:“这是所谓的‘玄门’开启。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接连发生,出入时间都不规律,所以龙才会在非正常时间出现。”他还说,朝廷要再次迁徙百姓,这消息好多人都传开了。丞相和御史就上奏说:“汤蛊惑人心,行为不端,胡乱编造怪异的事情来欺骗皇上,不应该这样说,这是大不敬!”廷尉增寿讨论后认为:“汤的行为确实不端,没有依照正规法律办事,他利用自己犯的罪行轻重来减轻处罚,下属也跟着学坏,所以把他移交给廷尉审理。那些没有先例的事情,应该先禀报皇上,这样才能使刑罚公正,重视人命。皇上体恤百姓,已经下令取消昌陵的迁徙计划,并且已经公布了。汤却胡乱猜测,说还要再次迁徙,虽然引起了一些恐慌,但影响范围不大,百姓没有因此发生动乱,所以不能说他蛊惑人心。汤编造谎言,虚构不存在的事情,这是大不敬!”
皇帝下令说:“廷尉增寿说得对。汤以前立过讨伐郅支单于的战功,就免除他的死罪,把他贬为庶人,发配到边疆。”皇帝又说:“前将作大匠万年奸邪不忠,胡作非为,多收赋税,加重徭役,兴建劳民伤财的工程,导致很多百姓蒙受冤屈,死伤无数,怨声载道。虽然他被赦免了,但也不应该留在京城。”于是,汤和万年一起被流放到敦煌。过了很久,敦煌太守上奏说:“汤以前亲自斩杀了郅支单于,威名远扬海外,不适合靠近边塞。”于是朝廷又下令把他迁徙到安定。
耿育上书给皇帝,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因为陈汤的冤案。耿育说:“延寿和陈汤啊,他们为汉朝建立了赫赫战功,扬我国威,雪除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边疆不服管教的国王,制服了万里之外难以控制的敌人,这功劳谁比得上啊!先帝非常赏识他们,还下诏书表彰他们的功劳,改元纪年,流芳百世。因为他们的功劳,南郡献上了白虎,边疆也太平无事。后来先帝生病了,但还是记挂着这件事,多次派尚书去责问丞相,催促他表彰陈汤的功劳。可是丞相匡衡却阻止了,只封了延寿和陈汤几百户人家,这使得那些有功的将士们都感到失望啊!”
孝成皇帝继承了先帝的基业,凭借着先帝征战的威势,国家太平无事,兵戈也得以休养生息。然而朝中却有奸邪的大臣,谗言佞臣当道,皇帝却没有深思熟虑国家根本的利害,也没有防患于未然,反而想专揽大权,嫉妒有功之臣,导致陈汤蒙冤被囚禁,无法为自己辩解,最终含冤而死,老死在敦煌,那里正是西域的通道,让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都受到了羞辱,甚至还被郅支单于的残余势力所嘲笑,这真是令人悲痛啊!直到现在,出使西域蛮夷的使者,都会提及讨伐郅支单于的战功来彰显汉朝的强大。可是,利用别人的功劳来震慑敌人,却抛弃有功之臣来取悦奸臣,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国家应该居安思危,盛世也要考虑衰败的可能性。现在国家不像文帝时期那样积攒了多年的财富,也没有像武帝时期那样有许多优秀的将领,只有陈汤这么一个人才!如果陈汤没有遇到陛下这样的圣明君主,我还希望国家能够追录他的功劳,为他修建坟墓,以激励后人。陈汤有幸生活在圣明的时代,立下功劳不久,却因为奸臣的谗言而被贬斥到边远地区,最后流亡在外,死无葬身之地。那些有远见的士人,无不感叹陈汤的功劳是几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而陈汤的过错却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是这样,陈汤依然被那些嫉妒他的奸臣所陷害,这真是令人寒心啊!这就是我耿育为国家感到无比忧虑的原因。
耿育的奏章上奏后,皇帝下令释放了陈汤,但陈汤最终还是死在了长安。
王莽当权好几年了,一边假惺惺地念叨着汉朝开国功臣的恩情,一边又巴结着皇太后,还借着讨伐郅支的功劳,把元帝的庙号改成了“高宗”。他觉得以前对功臣汤、延寿的赏赐太少了,连候丞杜勋都没赏到什么好处,于是又加封延寿的孙子迁,让他多领一千六百户的封地,还追封汤为“破胡壮侯”,封汤的儿子冯为“破胡侯”,杜勋为“讨狄侯”。
段会宗,字子孙,是天水郡上邽县人。竟宁年间,他当上杜陵县令后,被朝廷五府推荐,担任西域都护,官至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各部落都很敬畏他的威信。三年后,他完成任务回朝,被任命为沛郡太守。后来因为单于来朝,他又被调到雁门郡当太守。几年后,因为犯了法被免职。西域各国纷纷上书请求朝廷让他回去,阳朔年间,他又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段会宗为人正直,重视功名,和谷永是好朋友。谷永见他年纪大了还要远赴西域,就写信劝诫他:“你凭借着安抚边疆的德行,再次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真是太好了!以你的才能,完全可以在京城里悠闲地做个卿相,何必非要去边疆立功呢?你统领百蛮,安抚异族,这些都是你的强项,我实在无法形容你的才能。不过,朋友之间互相劝诫也是应该的,我斗胆直言。如今汉朝国力强盛,边疆安定,傅介子、郑吉、甘延寿、陈汤的功劳已经载入史册,永远不会被忘记了。我希望你遵循以往的经验,不要追求奇功,早点回来,回到雁门郡,万里之外,保全自身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认真考虑我的话。”
段会宗出发后,西域各国都派子弟到郊外迎接他。小昆弥国王安日曾被段会宗帮助过,对他非常感激,想亲自去拜见他,但其他翕侯劝阻了他,于是他去了龟兹拜见段会宗。龟兹城邦非常亲近他。康居太子保苏匿率领一万多人想投降,段会宗上报朝廷,朝廷派卫司马去迎接。段会宗擅自调动戊己校尉的军队跟随卫司马去接受投降。卫司马害怕康居人众多,想让投降的人全部捆绑起来,保苏匿因此怨恨,带着军队逃跑了。段会宗完成任务回朝后,因为擅自调动戊己校尉的军队而受到处罚,朝廷下诏书让他赎罪。之后他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后来因病免职。
一年多以后,小昆弥被乌孙百姓给杀了,各地的诸侯王都开始造反,乱成一锅粥。朝廷就派征会宗担任左曹中郎将兼光禄大夫,去乌孙平乱,扶持小昆弥的哥哥末振将当国王,稳定了乌孙国之后才回来。
第二年,末振将又把大昆弥给杀了,结果他自己也病死了,汉朝觉得很生气,但没来得及追究他的责任。到了元延年间,汉朝又派会宗带着戊己校尉和各国的军队,去杀了末振将的儿子番丘。会宗担心带大军进入乌孙会吓坏番丘,让他跑掉抓不到,所以就让大军驻扎在垫娄地区,自己只带了三十个精兵强将,直奔番丘所在的地方。他把番丘叫来,责备他说:“末振将不仅兄弟相残,还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还没来得及处罚他就死了,我奉命来诛杀你!”说完,会宗直接拔剑把番丘杀了。随行的官员都吓坏了,赶紧跑回去了。
小昆弥的叔叔乌犁靡,也就是末振将的侄子,他纠集了几千骑兵包围了会宗。会宗跟他们说:“你们现在包围我杀我,对汉朝来说就像拔掉一头牛的一根毛那么容易。宛王郅支单于的头颅都挂在槁街示众,你们乌孙难道不知道吗?”昆弥他们这才服软,说:“末振将对不起汉朝,杀了他儿子可以,但你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们一声呢?让我们准备准备酒食款待你啊?”会宗说:“如果我提前告诉昆弥,让他有机会逃跑,那可是大罪。而且,如果我接受你们的酒食,就显得我不重视骨肉亲情了,所以才没提前告诉你们。”昆弥他们哭着喊着散去了。会宗回朝后汇报了这件事,朝廷上的大臣们都认为会宗处理得很好,他只带少量兵力深入乌孙腹地,就杀了番丘,显示了汉朝的国威,应该重重赏赐他。于是皇帝封会宗为关内侯,赏赐黄金一百斤。
那时候,小昆弥的叔叔卑爰疐聚集很多人马想要害死小昆弥,汉朝又派会宗去安抚乌孙,他和都护孙建一起努力平息了叛乱。第二年,会宗在乌孙病死了,享年七十五岁,乌孙各城邦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为他建立了祠堂。
话说啊,从汉武帝元狩年间开始,张骞第一次打通了西域的道路。一直到汉宣帝地节年间,郑吉才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的官职。到王莽篡汉为止,前后一共十八位西域都护,个个都是凭借着勇敢和谋略被选拔出来的。 不过,真正留下功绩的没几个。
廉褒因为以恩德和信用著称;郭舜因为清廉公正而闻名;孙建则是因为威严而显赫。其他的都护嘛,就没啥特别值得说的了。就陈汤这个人,虽然作战勇猛,但为人比较张扬,不懂得收敛,最后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不少人都为他惋惜呢。所以,我把他的事迹也记录下来了。 “赞曰: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讫王莽世,凡十八人,皆以勇略选,然其有功迹者具此。廉褒以恩信称,郭舜以廉平著,孙建用威重显,其余无称焉。陈汤傥{艹昜},不自收敛,卒用困穷,议者闵之,故备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