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朝从二代开始,三位圣明君主制定了法律制度,设立了五等爵位,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国,同姓的诸侯国就有五十多个。周公和康叔分别在鲁国和卫国建立了势力,各自的领地都有几百里;姜太公在齐国,地盘也很大,相当于五个诸侯国加九个伯国那么大。《诗经》里记载了周朝的制度:“介入惟藩,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意思就是说,要亲近亲人,提拔贤才,表彰他们的功德,把这些都和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所以周朝强盛的时候,周文王、邵公都能治理好国家,刑罚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衰弱的时候,五霸也能帮助周王室,共同守护周朝。

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朝就开始衰落了,到了最后,周天子只能窝在洛阳附近,周朝分裂成东周和西周,还出现了“逃责之台”和“窃铁”这样的事情。但是天下人还是把周天子当作共主,即使强大诸侯也不敢轻易推翻他。周朝延续了八百多年,最后国力衰竭,德行也耗尽了,周赧王最后被降为平民,寿终正寝。周朝的王位在天下已经断绝了,但周朝的宗室子弟仍然互相扶持,没有人敢轻易占据王位,天下没有主宰长达三十多年。

秦国占据了地势险要的地方,用诡诈的兵法,一点点蚕食山东诸侯国的土地,最终取得了胜利。秦始皇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嘲笑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古代的法律制度,自己称皇帝,而他的子孙却只是平民百姓,国内失去了骨肉亲情和宗族辅佐,对外失去了诸侯国的屏障和保护。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随后也参与了推翻秦朝的战争。所以说啊,周朝的寿命太长了,而秦朝的寿命又太短了,这都是国家兴衰的规律啊!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刚刚安定下来,皇族的人很少。为了吸取秦朝孤立无援最终灭亡的教训,于是就把疆土划分开来,设立了两种等级的爵位。那些有功劳被封为侯的人,拥有上百座城邑;尊崇皇室子弟,大规模地建立了九个诸侯国。从雁门关往东,一直到辽阳,是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山脉向左拐弯,越过黄河、济水,一直到海边,是齐国和赵国;谷地、泗水流域,包括龟兹、蒙地,是梁国和楚国;东边靠近长江、湖泊,一直到会稽,是荆国和吴国;北边靠近淮河的沿岸,大致包括庐江、衡山,是淮南国;汉水的北岸,一直到九嶷山,是长沙国。这些诸侯国的疆界彼此相连,环绕着天子所在的地区三层,外边还与匈奴、越族接壤。天子自己则拥有三河郡、东郡、颍川郡、南阳郡,从江陵往西到巴蜀,北边从云中到陇西,加上京师的内史,一共十五个郡,公主和列侯的封地也散布其中。而那些大的诸侯国,竟然拥有好几个州和郡,连绵几十座城池,宫殿和百官的制度都跟京师一样,可以说是太过分了! 即便如此,高祖创业时期日理万机,孝惠帝在位时间又短,高后临朝称制,而天下却依然安定,没有出现大的动乱,最终平定了吕氏之乱,成就了汉文帝的功业,这也多亏了这些诸侯国啊。

然而,这些诸侯国起初势力强大,到后来却发展得太过分了,小的诸侯国奢侈荒淫,违反法令;大的诸侯国则骄横跋扈,最终都害了自己,亡了国家。所以,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割了齐国和赵国;景帝采用了晁错的策略,削弱了吴国和楚国。武帝实施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土地和城邑分给子弟们,不用再被废黜或提升爵位。这样一来,诸侯国就自己分裂了。从那时起,齐国分裂成七个小国,赵国分裂成六个,梁国分裂成五个,淮南国分裂成三个。新立的诸侯王,最大的国家也不过十几个城池。长沙、燕、代虽然还保留着原来的名字,但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北部和南部边境了。景帝时期遭遇了七国之乱,因此压制削弱诸侯,减少他们的官职;武帝时期又出现了衡山王和淮南王谋反的事件,于是制定了左官律,设立了附益法,诸侯只能享有衣食和租税,不参与政事了。

说到底,那些哀帝、平帝那会儿当皇帝的,都是汉室宗亲,亲戚关系或远或近,从小在深宫长大,根本不受老百姓尊重,跟那些有钱人家没什么两样。再说,咱们汉朝皇帝寿命短,国祚断了三次,所以王莽看准了汉朝内外虚弱,根基都烂了,没什么好怕的,就起了坏心思。他利用他妈的权势,假借伊尹、周公的幌子,在朝廷上专横跋扈,根本不按规矩办事,就敢掌控天下。他的阴谋得逞后,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派了五位威风凛凛的大臣,快马加鞭地传达圣旨到全国各地。汉朝的诸侯王们都低着头,赶紧把印玺送上去,生怕慢了半拍,有的还拼命夸赞王莽的功德,想讨好他,真是让人感叹啊!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一下汉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