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啊,他的祖上叫乐羊。乐羊是魏文侯手下的将军,打下了中山国,魏文侯就封乐羊在灵寿。乐羊死后就埋在了灵寿,他的后代就一直住在那儿。后来中山国又重新建立了国家,直到赵武灵王的时候才再次灭掉中山国,这时候乐氏家族里就出了个乐毅。
乐毅这个人很厉害,又擅长打仗,赵国的人都推荐他。结果赵武灵王发生了沙丘之乱,乐毅就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听说燕昭王因为太子丹的叛乱,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一直记恨着齐国,没有一天忘记报仇雪恨。可是燕国地盘小,又偏远,实力不够强大,没办法报仇。于是燕昭王就放下身段,礼贤下士,先礼聘郭隗来招揽人才。乐毅这时候正作为魏昭王的使臣出使燕国,燕昭王用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了一番,最后就决定委身于燕国,成为燕国的臣子。燕昭王任命他为亚卿,时间久了。
话说那时候,齐湣王特别厉害,南边打败了楚国的将军唐眛,地点在重丘;西边打败了三晋(韩、赵、魏)的军队,地点在观津。接着,他又联合三晋一起攻打秦国,还帮助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又打败了宋国,扩张了上千里的土地。他还跟秦昭王争夺“帝”号,后来又把这个称号让出去了。各诸侯国都想背叛秦国,而臣服于齐国。齐湣王自己很骄傲自大,老百姓都受不了了。
这时候,燕昭王想攻打齐国,就问乐毅怎么办。乐毅说:“齐国是以前霸主剩下的家底,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好单独对付。大王如果一定要打,最好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跟赵惠文王商量,又分别派人去联络楚国和魏国,还让赵国派人去游说秦国,让他们看到攻打齐国的利益。各诸侯国都痛恨齐湣王骄横跋扈,都争先恐后地跟燕国一起攻打齐国。乐毅回来复命后,燕昭王就调集所有军队,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还把相国的印信给了乐毅。
乐毅于是率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其他诸侯国的军队都撤兵回去了,只有燕国的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继续追击,一直打到了临淄(齐国都城)。齐湣王在济西战败后,逃跑了,躲到了莒地。乐毅独自留下来攻打齐国,齐国的各个城池都坚守不出。乐毅攻入临淄,把齐国的珍宝财物、祭祀用的器物都运回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军队,赏赐将士,还把乐毅封在昌国,封号为昌国君。然后,燕昭王把从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又派乐毅继续攻打那些还没投降的齐国城池。
乐毅从小就跟着燕昭王,后来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都变成了燕国的郡县,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投降。后来燕昭王死了,他儿子继承王位,就是燕惠王。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有点意见,等他当上国王后,齐国的田单知道了这事儿,就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齐国就剩下两座城没拿下,之所以没早点攻下来,是因为听说乐毅跟燕国的年轻国王有矛盾,想借着军队留在齐国,自立为王。齐国最担心的就是换个别的将军来。” 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有点怀疑,一听这谣言,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把乐毅召回国。
乐毅知道燕惠王这是要把他换掉,怕被杀头,就跑到赵国去了。赵国把乐毅封在观津,给他个“望诸君”的称号。赵国对乐毅的优待,让燕国和齐国都吓了一跳。
齐国的田单后来跟骑劫打仗,用计谋骗过了燕军,在即墨打败了骑劫,然后一路追着燕军打,打到黄河边上,把所有被占领的齐国城池都收复了,还把齐襄王从莒接回临淄。
燕惠王后悔不该让骑劫代替乐毅,结果军队被打败,将军死了,还丢了齐国;他又怨恨乐毅投降了赵国,怕赵国利用乐毅,趁燕国虚弱的时候来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并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你,你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人都震惊了,我怎么可能一天忘记你的功劳呢!只是先王去世,群臣都悲伤,我刚继位,身边的人误导了我。我让骑劫代替你,是因为你长期在外奔波,所以召你回来休息一下,商量事情。你却误解了,认为我跟你有嫌隙,就放弃燕国投奔赵国了。你为自己打算可以理解,但你怎么报答先王对你的恩情呢?” 乐毅回信给燕惠王:
唉,我能力有限,做不到事事顺着您的意思,讨好左右的人,那样会辜负先王英明的决策,也会有损您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去了。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我担心那些侍奉您的官员不明白先王为什么重用那些受宠的臣子,也不明白我当初是如何为先王效力的,所以才斗胆写信给您解释。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因为私情而任用亲信,而是根据功劳大小来赏罚,根据才能高低来安排职位。所以,能够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的,是成功的君主;能够根据品行结交朋友的,是名声显赫的人才。我私下观察先王的行为,发现他胸怀大志,所以才让他在魏国担任要职,以便能更好地观察燕国的情况。先王看重我的才能,把我安排在宾客之中,却让我位列群臣之上,不顾及我的出身,直接把我封为亚卿。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觉得是奉命行事,应该不会犯错,所以才接受了任命,没有推辞。
先王曾经这样吩咐我:“我对齐国积怨已久,非常愤怒,但考虑到齐国实力强大,我却想以齐国为目标。”我说:“齐国是霸主国家留下的基业,也是最强大的遗留势力。他们精通兵法,善于作战。大王如果想攻打齐国,必须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行动。要联合天下诸侯,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与赵国结盟。况且淮北和宋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得到的,如果赵国答应结盟,我们四国一起攻打齐国,就能大获全胜。”先王认为我的建议不错,就派我拿着符节出使赵国。我从赵国回来后,就立刻起兵攻打齐国。凭借上天的帮助和先王的英灵,河北地区都响应先王的号召,纷纷起兵支援。济上的军队奉命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我们的轻装精锐部队,一路长驱直入,直捣齐国都城。齐王仓皇逃往莒地,只身逃脱;齐国的珠宝财宝、战车甲胄、珍贵器物,都成了我们的战利品。齐国的器物陈列在宁台,大吕钟摆放在元英殿,就连故鼎都搬回了燕国的宗庙,蓟丘的树木也移植到了汶篁,自春秋五霸以来,还没有人能取得像先王这样的功绩!先王因此感到很满意,于是就割地封赏我,让我可以与那些小国诸侯平起平坐。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觉得是奉命行事,应该不会犯错,所以才接受了任命,没有推辞。
我听说啊,那些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了就不会被废弃,所以才会被记载在《春秋》里;那些早早成名的人,名声建立了就不会被毁坏,所以才会被后世称颂。就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灭掉了强大的诸侯国,收复了祖宗八百年的积蓄,即使到了他放弃朝政的那一天,他的教诲仍然没有衰落,执政的官员们,修订法令,谨慎处理各种事务,恩泽都施加到了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作为后世的榜样。
我听说啊,事情做得好,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开头做得好,不代表一定能善终。以前伍子胥在阖闾那里得到重用,结果吴王阖闾远征楚国,一直打到郢都;可是夫差就不一样了,他把伍子胥装进麻袋里扔到江里去了。吴王没有意识到伍子胥之前的建议是可以建立功业的,所以才把伍子胥杀了也不后悔;伍子胥也没有早点看清国君的反复无常,所以才落得个被扔进江里尸骨无存的下场。
所以说,保全自身,建立功业,来彰显先王的光辉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而遭受诽谤毁谤,损害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害怕的。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危险,去冒险求利,这是我义不容辞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国家,也不会诋毁国家的名声。我虽然能力不足,但也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诲。我担心侍奉君王的亲信和左右近臣的谗言,会让您看不清我的忠诚和为国为民的心,所以才斗胆上书陈述,只希望大王您能认真考虑。
燕王后来又让乐毅的儿子乐间担任昌国君;而乐毅则来来往往与燕国保持联系,燕国和赵国都把他当作客卿看待。乐毅最终死在了赵国。
乐间在燕国住了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纳了他相栗腹的计策,想要攻打赵国,于是就去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人民都习武练兵,攻打它是不行的。”燕王不听,还是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去抵抗,在鄗大败了栗腹的军队,俘虏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间的族人。于是乐间逃到了赵国,赵国就包围了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赵国才解围而去。
燕王不采纳乐间的主意,真是可惜啊!乐间当时已经在赵国了,于是燕王就给他写信说:“商纣王的时候,箕子虽然不被重用,但他坚持进谏,希望能让纣王听进去;商容虽然没能成功劝谏,但他甘愿受辱,也是希望能改变纣王的暴政。等到民心彻底离散,监狱里的囚犯都自己跑出来了,这才两位贤臣才选择隐退。所以纣王虽然背负着暴君的骂名,但箕子、商容却依然保持着忠贞圣洁的名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忧国忧民到了极致。现在我虽然愚笨,但总比商纣王好;燕国虽然混乱,但也比殷商的局面好得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难处,说不完的苦衷,只能跟邻居诉说。这两点,我都不会像商纣王那样对待臣民。”
乐间和乐乘对燕王不听他们计策感到不满,最终留在了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第二年,乐乘和廉颇一起率领赵军包围了燕国,燕国赶紧拿出丰厚的礼物求和,赵军才撤兵。五年后,赵孝成王去世了。赵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廉颇攻击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则逃到了魏国。十六年后,秦国灭掉了赵国。
过了二十多年,汉高祖刘邦路过赵国,问:“乐毅还有后代吗?”有人回答说:“有乐叔。”刘邦就封他为乐卿,号称华成君。这位华成君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中还有乐瑕公和乐臣公,在赵国快要被秦国灭掉的时候,逃到了齐国的高密。乐臣公擅长研究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被尊称为贤师。
太史公司马迁说:当初齐国的蒯通和主父偃读到乐毅写给燕王的那封信,没有一个不感动得放下书本哭泣的。乐臣公学习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他的老师叫做河上丈人,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历。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又教盖公。盖公在齐国的高密和胶西地区讲学,还当过曹相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