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君,名叫石奋,他爸爸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他们家搬到了温县。后来高祖刘邦东征项羽,路过河内,当时石奋十五岁,是个小吏,伺候着刘邦。刘邦和他聊天,觉得他很恭敬,就问他:“你家里情况怎么样?”石奋回答说:“我只有母亲,她不幸失明了,家里很穷。我还有一个姐姐,会弹琴。”刘邦说:“你愿意跟着我干吗?”石奋说:“我愿意尽力而为。”于是刘邦把他的姐姐封为美人,让石奋当了中涓,负责传达书信和拜见别人,还把他们一家搬到了长安的皇亲国戚居住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姐姐被封为美人的缘故。他后来官至孝文帝时期,凭借功劳升到了大中大夫的职位。他没什么文化,但是为人恭敬谨慎,无人能及。

文帝时期,东阳侯张相如当太子太傅,后来免职了。选拔合适的人来当太子太傅,大家都推荐石奋,于是石奋就做了太子太傅。等到孝景帝即位,石奋被任命为九卿之一;但是因为石奋地位太高,皇帝有点忌惮他,于是把他调到地方做诸侯的相国。石奋有四个儿子,老大叫建,老二叫甲,老三叫乙,老四叫庆,他们都非常听话孝顺,个个都当上了二千石的高官。于是孝景帝说:“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的高官,人臣的尊荣都集中在他家了。”于是人们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的时候,万石君辞去上大夫的官职,回到家乡养老,只是逢年过节才进宫朝见。每次经过宫门和城阙,万石君都下车快步走,看见路上的马匹也一定下车行礼。他的子孙即使只是个小吏,来拜见他,万石君都穿着朝服接见,而且不直呼其名。如果子孙犯了错,他不责骂,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对着案几不吃东西。然后让其他儿子去责备犯错的兄弟,犯错的兄弟则要脱掉上衣,诚恳地道歉认错,改正错误之后,万石君才原谅他。子孙即使在旁边戴着便帽,即使在家休息,万石君也一定戴着帽子,衣冠整齐;家里的仆人也都非常谨慎小心。皇帝有时赏赐食物到他家,他一定磕头俯伏着吃,就像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非常悲痛哀戚。他的子孙也遵照他的教诲,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因为孝顺和谨慎而闻名于各郡国,就连齐鲁地区的儒生,也自叹不如。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学问好而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大多是空谈理论,缺乏实际行动,而万石君一家却是不言而行,于是便任命万石君的长子建为郎中令,幼子庆为内史。

老万石君身体还好吗? 建老了,头发都白了,万石君还安好。建当了郎中令,每五天就回家洗个澡,去看看父母。 进了家门,偷偷问下人,拿来母亲的旧裙子,自己动手洗,洗完再还给下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这成了他的习惯。建当郎中令,有什么话要说,就屏退左右,直言不讳,说得非常恳切;可是一到皇上面前,却又像说不出来话似的。所以皇上对他特别尊敬和礼遇。

万石君搬到乡下去了。内史庆喝醉了酒回来,进了外门也不下车。万石君听说后,就不吃饭了。庆害怕了,脱了衣服请罪,万石君还不答应。庆全家,包括他哥哥建,都脱了衣服请罪,万石君才说:“内史大人,您进村子,村里的老人们都躲起来了,您却坐在车里悠哉游哉,这本来就不对!”然后才原谅了庆。庆和他的子孙们这才下了车,小跑着回家。

万石君在元朔五年去世了。长子郎中令建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拄着拐杖才能走路。一年多以后,建也去世了。他的子孙都很孝顺,但建最孝顺,比万石君在世时还要孝顺。

建当郎中令的时候,写奏章,事情办完后,建自己又读了一遍,说:“写错了!‘马’字的尾巴应该有五笔,现在却只有四笔,少了一笔。皇上要治我的罪了!”他非常害怕。他做事谨慎,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

万石君的小儿子庆当了太仆,皇上出行,皇上问车里几匹马,庆数完马后,举起手说:“六匹。”庆在兄弟中算是最随便的了,但还是这么谨慎。他当了齐相,整个齐国的人都敬佩他家的家风,他没说什么,齐国就治理得很好,人们还为他立了祠堂。

元狩元年,皇上立太子,选拔大臣当太子的老师,庆从沛县令升任太子太傅,七年后又升任御史大夫。

公元前112年秋天,丞相万石君的儿子万石君庆因为犯了错,被罢免了丞相的职务。皇帝下诏书给御史说:“万石君在先帝时期就备受尊崇,他的子孙也很孝顺,就让御史大夫庆担任丞相,封他为牧丘侯吧!”那会儿汉朝正忙着呢,南方平定两越,东方打击朝鲜,北方驱逐匈奴,西方征讨大宛,国内大事小情不断。皇帝还亲自巡视全国,修缮古代的神庙,举行封禅大典,大力发展礼乐文化。国家财政收入其实不多,但是桑弘羊他们想方设法增加收入,王温舒他们严厉执法,儿宽他们推行儒家治国理念,做到九卿高官,这些人都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很多事情根本就不经过丞相,丞相万石君庆就只是个比较谨慎的人而已。他做了九年丞相,也没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曾经他想建议皇帝整治那些在皇帝身边阿谀奉承的小人和九卿中犯错的大臣,但没成功,反而被他们反过来指责,最后不得不花钱赎罪。

公元前108年,关东地区流民多达两百万人,甚至还有四十万人连名字都没登记。朝中大臣们讨论着要不要把这些流民迁徙到边疆安置。皇帝觉得丞相万石君庆年纪大了,做事又谨慎,没法和他商量这事儿,于是就让他回家休息,然后自己处理御史大夫以下那些提议迁徙流民的大臣们的建议。万石君庆觉得自己没做好丞相的职责,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上书皇帝说:“我很幸运能担任丞相,但我能力不足,无法辅佐您治理国家,现在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我的罪过应该被处死,但陛下您不忍心治我的罪。我想辞去丞相的职位,请求退休,让贤能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皇帝说:“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你却想把他们迁走,这会造成更大的动荡,增加危险,你却在这个时候辞职,你打算怎么回去呢?”皇帝用这封信来责备万石君庆,万石君庆非常惭愧,于是又继续处理政务。

万石君庆为人谨慎细致,但没什么大的策略,也不替百姓说话。三年多后,公元前105年,万石君庆去世了,谥号为“恬侯”。万石君庆最宠爱他的儿子万石君德,皇帝也让万石君德继承了侯爵之位。后来万石君德担任太常,因为犯法而判处死刑,最后花钱赎罪,成了平民。万石君庆担任丞相期间,他的子孙中有十三个人当官做到二千石的高位。但是万石君庆死后,他的子孙们渐渐因为犯错而被免职,他们那种孝顺谨慎的作风也逐渐衰败了。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他最初是凭借驾驭御用车辆的技艺当上郎官的,在汉文帝时期任职,凭借功劳逐步升迁为中郎将,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过失。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邀请他和其他侍从一起喝酒,但卫绾以生病为由没有去。汉文帝临终前,还特意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长者,要好好对待他。”

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一年多时间都没怎么重用卫绾,卫绾依旧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有一次,景帝到上林苑游玩,命令中郎将们陪同乘车,回来后问卫绾:“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当上陪乘的郎将吗?”卫绾回答说:“我只不过是当初驾车时,凭借功劳一步步升迁到中郎将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景帝又问:“我当太子的时候邀请你,你为什么没来?”卫绾回答说:“死罪,臣当时确实生病了!”景帝赏了他一把剑。卫绾说:“先帝曾经赏赐我六把剑,这剑我不敢接受圣上的赏赐。”景帝说:“剑,是别人容易赠送的东西,你为什么到现在还保存着呢?”卫绾说:“都在。”景帝让人取来了那六把剑,剑鞘都完好无损,从未用过。

在郎官中,如果有人犯了错,卫绾总是替他们承担责任,从不与其他将领争功;如果有人立了功,卫绾总是把功劳让给别人。景帝认为他为人正直廉洁,忠诚老实,没有二心,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叛乱时,景帝又任命卫绾为将领,率领河间兵讨伐吴楚,立下战功,被拜为中尉。三年后,因军功,在景帝在位的前六年,卫绾被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废除了太子,诛杀了栗卿等人。景帝觉得卫绾年纪大了,不忍心牵连他,就让他告老还乡,而派郅都去追捕栗氏一族。事情结束后,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又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很久,卫绾又升迁为御史大夫。五年后,他接替桃侯舍担任丞相,上朝奏事都一丝不苟,按职务范围办事。然而,从他最初做官到当上丞相,始终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天子认为他为人厚道,可以辅佐少主,对他非常尊重和宠爱,赏赐很多。

卫绾做了三年丞相,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景帝生病期间,许多官员和囚犯被冤枉治罪,而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于是请求免职。此后不久,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了爵位,后来因为酎金事件而被削去侯爵。

话说塞侯不疑,是南阳人,一开始在宫里当个小官,侍奉文帝。他宿舍里有个同事要回家,不小心拿错了东西,拿走了不疑的金子。后来金子的主人发现金子丢了,就怀疑是不疑偷的。不疑一听,立马承认是自己拿的,还花钱把金子买回来赔了人家。结果,那个拿错金子的同事回家后,把金子送了回来,之前怀疑不疑偷金子的那个人,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好人,非常不好意思。大家就都觉得不疑是个品德高尚的人,称他为“长者”。后来文帝提拔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太中大夫。

可是,朝廷里有些人就眼红,背后说他坏话:“不疑长得这么帅,可惜啊,听说他居然……居然偷了他嫂子的东西!”不疑听到这些流言蜚语,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 但他并没有多做解释。吴楚七国反叛的时候,不疑领着两千石的兵力去镇压叛乱。景帝后元元年,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因为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了功,皇上封他为塞侯。到了武帝建元年间,他和丞相绾因为犯了错,都被免职了。不疑平时学习老子的思想,做官的时候很低调,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生怕别人知道他在做官。他从不追求名声,依然被大家称为“长者”。不疑死后,他的儿子相如继承了他的爵位。他的孙子望,因为酎金事件丢了侯爵。

郎中令周文,名字叫仁,祖籍是任城。他一开始是靠行医起家的。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把他招为舍人,后来慢慢升迁,到了孝文帝时期,当上了太中大夫。景帝登基后,立马提拔周仁当了郎中令。周仁为人非常谨慎,从不张扬,平时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裤子也破破烂烂的,故意装出一副不讲究的样子,就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也因此得到了景帝的信任。景帝在后宫私下里玩乐的时候,周仁经常陪在旁边。直到景帝去世,周仁还是郎中令,他始终没有说过一句闲话。别人问他景帝的情况,他就说:“皇上自己心里清楚。” 但他也没有说过景帝一句坏话。正因为如此,景帝多次赏赐他,还让他搬到阳陵居住。皇上赏赐的东西很多,但他总是推辞,不敢接受。诸侯大臣送来的礼物,他一样都没收。

武帝即位后,因为周仁是先帝的旧臣,非常器重他。后来周仁因为生病就辞官了,拿着两千石的俸禄回家养老去了。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做了大官。

张叔,名字叫欧,是安丘侯说家的私生子。汉孝文帝当政的时候,他就因为精通法律和敢于直言上书而被太子看重。虽然张欧精通法律条文,但他为人却非常正直。

到了汉景帝时期,张欧的地位很高,一直担任九卿之一。到了汉武帝元朔四年,韩安国被免职,皇上就下令任命张欧为御史大夫。张欧当官以来,从来没说过要查办谁,他一直用诚恳长者的态度做官。下属们都觉得他是个好人,也不敢在他面前耍什么花招。皇上把案件材料给他,如果可以驳回的,他就驳回;如果驳回不了,他也只能无奈地哭着,当着皇上的面把案卷封好。他就是这样爱护百姓的。

他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就请求皇上让自己退休。皇上也同意了,让他拿着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养老。他家住在阳陵,他的子孙后代都做到了很高的官位。

司马迁说:孔子说过“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说的不就是万石君、建陵侯和张叔他们吗?所以他们的教化并不严厉却能成功,管理并不严格却能井井有条。塞侯那种过于圆滑的做法,以及周文王那种处处讨好别人的做法,君子们都批评他们,因为这太像拍马屁了。但是,这几位(万石君、建陵侯和张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