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受命于天的皇帝,哪个没搞过封禅大典?当然,也有那种没啥真本事却瞎搞的,但从来没听说过看到祥瑞预兆却不去泰山封禅的。即使是受命于天,功劳不够,到了梁父山(泰山脚下)德行还不够完善,德行完善了又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封禅这种事就很少做了。《尚书》上说:“三年不举行祭祀典礼,典礼就一定会废除;三年不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就一定会败坏。”每当朝代兴盛的时候,就会举行封禅大典来回应上天的恩泽,等到朝代衰败了,封禅也就停止了。距离上次封禅,时间久远的已经超过一千多年了,时间近的也有几百年了,所以封禅的仪式已经完全消失了,详细的情况也无法得知了。
《尚书》上记载,舜帝在璇玑玉衡(古代天文仪器)下,用来调整七政(日月五星)。然后效仿上天,祭祀六宗(天地四方及山川),巡视山川,遍祭群神。收集五种祥瑞之物,选择吉日良辰,会见四岳(四方山岳之神)和诸牧(各地的长官),然后归还祥瑞之物。二月,舜帝东巡狩猎,到达岱宗(泰山)。岱宗,就是泰山。在泰山举行祭祀,向山川致敬。然后拜见东方的诸侯。合乎时令、月份、日期,统一律法、度量衡,修整五礼,用五种玉器、三种丝帛、两种活物和一种死物作为祭品。五月,巡狩到南岳(衡山)。八月,巡狩到西岳(华山)。十一月,巡狩到北岳(恒山)。这些地方的祭祀仪式都和泰山一样。中岳(嵩山)也是五年巡狩一次。
禹帝继承了舜帝的这种做法。十四代之后,到了帝孔甲,他荒淫无道,亵渎神灵,结果两条龙都离开了他的王朝。再过三代,汤王灭了夏桀,想迁徙夏朝的社稷,但迁徙不成,就重新设立了夏朝的社稷。再过八代,到了帝太戊,宫廷里长出了一棵桑树,一夜之间长得非常高大,太戊很害怕。伊陟说:“妖邪战胜不了德行。”太戊于是修养德行,结果那棵桑树就死了。伊陟推荐巫咸,巫咸的兴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再过十四代,帝武丁得到傅说辅佐,殷商王朝再次兴盛,武丁被称为高宗。有一只野鸡飞到鼎的耳朵上鸣叫,武丁害怕。祖己说:“修养德行。”武丁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他的地位得以巩固。再过五代,帝武乙轻慢神灵,结果被雷劈死了。再过三代,帝纣荒淫无道,结果被武王打败了。从这些事情看来,封禅开始的时候都非常恭敬谨慎,后来才逐渐怠慢了。
周朝的官制规定,冬至这天要在南郊祭祀上天,迎接冬至;夏至这天要祭祀地神。祭祀时都要用音乐和舞蹈,这样才能让神灵感受到礼敬。天子要祭祀全国有名的山川,五岳的地位相当于三公,四渎的地位相当于诸侯,诸侯则祭祀自己辖区内的名山大川。这四渎指的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天子有明堂和辟雍,诸侯有泮宫。
周公辅佐成王之后,在郊外祭祀后稷,把他配享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把他配享上帝。大禹时期就开始修建社稷坛进行祭祀,后稷从事农业生产,所以才有稷祠,郊祭和社稷祭祀由来已久。
周朝灭掉商朝后十四代,国力日渐衰弱,礼乐崩坏,诸侯们为所欲为,最终幽王被犬戎打败,周朝东迁到雒邑。秦襄公出兵攻打犬戎,解救了周朝,这才被列为诸侯。秦襄公成为诸侯后,居住在西垂,自认为是少昊神的后裔,于是修建了西畤,祭祀白帝,祭祀用的牲畜是一匹骝马、一头黄牛和一只公羊。十六年后,秦文公在汧渭之间打猎,占卜在此居住吉利。文公梦见一条黄色的蛇从天下飞来,它的嘴巴停在鄜衍。文公问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天显灵的征兆,您应该祭祀它。”于是修建了鄜畤,用三牲祭祀白帝。
在修建鄜畤之前,雍州附近原有吴阳武畤和雍州东边的好畤,但都荒废了,没有祭祀活动。有人说:“自古以来雍州地势高峻,是神灵聚集的地方,所以在这里设置畤来祭祀上帝,其他神灵的祭祀场所也都聚集在这里。据说黄帝时期就曾经在这里祭祀,即使到了周朝后期也在这里祭祀。”这种说法没有正式记载,达官贵人们也不谈论它。
修建鄜畤九年后,秦文公得到一块像石头一样的宝物,在陈仓北阪城为它修建了祭祀场所。这个神灵有时一年不来,有时一年来好几次,来的时候总是在夜里,光芒像流星一样,从东南方向飞来,落在祭祀的城上,形状像雄鸡,声音洪亮,像野鸡在夜里鸣叫。用整套祭祀用的牲畜祭祀它,并命名为陈宝。
话说秦国在鄜畤祭祀之后七十八年,秦德公继位了,他选择在雍地定居。据说当时就有人占卜说,“以后子孙会在黄河边饮马”,于是他就把国都迁到了雍地。从那时起,雍地就兴建了很多祭祀场所。秦德公还在鄜畤用三百头牲畜举行祭祀,还修建了伏祠,并在城邑的四个城门上祭祀狗,用来抵御灾祸。
两年后,秦德公去世了。四年之后,他的儿子秦宣公在渭南修建了密畤,用来祭祀青帝。
又过了十四年,秦缪公继位。他有一天病倒了,昏迷了五天五夜都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他说自己梦见上帝了,上帝命令他平定晋国的叛乱。这件事被史官记录下来,藏在了国家档案馆里。所以后世的人都说秦缪公上过天。
秦缪公当了九年皇帝。齐桓公称霸之后,在葵丘召集诸侯,想要举行封禅大典。管仲说:“古代在泰山封禅、祭祀梁父山的有七十二家,我记着的就有十二家。以前无怀氏在泰山封禅,……(此处原文引用)……周成王在泰山封禅,在社首祭祀:他们都是受了天命之后才举行封禅的。”
齐桓公说:“我北伐山戎,路过孤竹;西伐大夏,渡过流沙,卸下战马,停住战车,登上卑耳山;南征到达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江汉。三次会盟诸侯的军队,六次会盟诸侯的车队,九次会合诸侯,平定天下,诸侯没有一个违抗我的。以前夏商周三代受命,又有什么不同呢?”
管仲一看,跟齐桓公讲道理讲不通,就用实际情况来劝他:“古代举行封禅,要用鄗县上等的黍米,北里最好的禾苗,才能算得上丰盛;江淮地区,要那种一株三穗的茅草,才能用来祭祀。东海要进贡比目鱼,西海要进贡比翼鸟,这样才能有十五种珍奇异宝不请自来。现在凤凰麒麟都不来,上好的粮食也不生长,而野草杂草却长得茂盛,鸱枭(猫头鹰)却经常出现,你还想举行封禅,这不是不行吗?”
于是齐桓公就打消了封禅的念头。这一年,秦缪公把晋国公子夷吾扶持上位。后来秦缪公又三次更换晋国的国君,平定了晋国的叛乱。秦缪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了。
话说一百多年以后,孔子开始研究古代帝王祭祀典礼,书里也简单提到了易姓而王,在泰山和梁父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有七十多个。但这些祭祀的礼仪规范已经不完整了,很难说得清楚。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的含义,孔子说:“我不知道。但如果知道禘祭的含义,那就能洞悉天下大事了。” 诗经里说,商纣王在位的时候,周文王就已经受命于天,周文王的统治范围还没到泰山呢。武王灭商后两年,天下还没安定就去世了。周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周朝国力强盛,他的封禅大典才算比较正规。后来,周朝权臣当政,季氏在泰山搞祭祀活动,孔子对此进行了批评。
那时候,苌弘辅佐周灵王,很多诸侯都不来朝拜周天子,周朝国力衰弱。苌弘就利用鬼神之事,设置了射貍首的仪式。“貍首”指的是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他用这种怪力乱神的方法想让诸侯来朝拜,结果诸侯们根本不理他,最后晋国人还把他杀了。从苌弘开始,周朝才流行这种怪力乱神的说法。
又过了一百多年,秦灵公在吴阳修建了上畤,祭祀黄帝;在下畤祭祀炎帝。
四十八年后,周朝的太史儋对秦献公说:“秦国和周朝曾经联合过,后来又分裂了,五百年后将会再次联合,联合十七年后就会出现霸王。” 栎阳下过金雨,秦献公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就在栎阳修建了畤,祭祀白帝。
一百二十年后,秦国灭掉了周朝,周朝的九鼎落入秦国手中。也有人说,宋国太丘的社稷坛毁了,九鼎沉入了泗水彭城下面。
又过了一百一十五年,秦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有人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和地螾出现过。夏朝得木德,青龙停留在郊外,草木繁茂。商朝得金德,白银从山上涌出。周朝得火德,有赤乌的征兆。现在秦朝取代周朝,是水德的时代。以前秦文公打猎时,曾经捕获过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 于是秦始皇改名黄河为“德水”,把十月定为一年之首,颜色用黑色,以六为名号,音律用大吕,政事效法黄帝。
秦始皇当了三年皇帝,就东巡视察各地,去峄山祭祀,歌颂秦朝的功业。然后,他召集了齐鲁地区七十位儒生和博士,来到泰山下。这些儒生们有的就议论说:“古代的封禅祭祀,是用简陋的车辆,避免损伤山上的土石草木;祭祀时扫净地面,席子用的是蒲草和谷秆,体现的是一种容易遵循的原则。”秦始皇听到这些儒生们意见不一,难以实行,因此就冷落了这些儒生。于是,他便开辟了车道,从泰山南面一直修到山顶,立碑颂扬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获得了封禅的资格。然后,从山的北面下去,在梁父山进行禅祭。祭祀的礼仪,多半是参考了太祝祭祀雍上帝时所用的礼仪,而封藏的具体内容都秘而不宣,后世无从得知。
秦始皇登上泰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了暴风雨,只好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那些被冷落的儒生们,因为不能参与封禅祭祀,听说秦始皇遇上了暴风雨,就开始讽刺他。
所以秦始皇就继续东游,去了海边,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找像羡门这种仙人。这八神自古就有,有人说是从姜太公开始设立的。齐国之所以称为齐,是因为它与天齐,它的祭祀活动中断很久了,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八神分别是:第一是天主,祭祀在“天齐”,天齐渊水在临淄南郊山下;第二是地主,祭祀在泰山梁父;因为天喜欢阴,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叫做“畤”;地喜欢阳,所以祭祀它一定要在沼泽中的圆形祭坛上。第三是兵主,祭祀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是齐国的西境。第四是阴主,祭祀三山;第五是阳主,祭祀之罘;第六是月主,祭祀莱山;这三座山都在齐国北部,靠近渤海。第七是日主,祭祀成山,成山伸入大海,位于齐国东北角,用来迎接日出。第八是四时主,祭祀琅邪,琅邪在齐国东部,是岁首的象征。祭祀八神都用全套的祭祀器具,而巫祝们在祭祀过程中会根据情况增减祭品,祭祀用的玉器和钱币也各有不同。
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开始,就有一些像驺衍那样的人,整天鼓吹什么五德终始的理论。后来秦始皇当政,齐国人又把这套理论献给他,结果始皇就信以为真了。而像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这些人,最后都跑到燕国去了,搞什么神仙方术,说自己能羽化成仙,整天跟鬼神打交道。驺衍那套阴阳五行决定天下的说法,在诸侯国里很吃香,可是燕国和齐国沿海那些方士,却把他的学说传播不开,所以那些怪异、迂腐、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从那时起就越来越多,简直数不清了。
从齐威王、齐宣王到燕昭王时期,就有人派人出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据说这三座山在渤海里,离岸边不远;可你要是快到了,就会刮起大风把船吹走。据说以前真有人到过那里,那里住着神仙,还有长生不老药。那里的动植物都是白色的,宫殿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没到的时候,远远望去像云雾一样;可等你到了跟前,三座仙山却沉到水下去了。你要是靠近它,风就会把你吹走,最终谁也没能到达。历代的君王都对此念念不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到了海边,那些方士就更是夸夸其谈,说个没完没了。始皇自己也觉得去海边寻找仙山太慢了,于是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出海寻找。船在海上航行,都因为刮风而返回,说没到地方,只远远看见了仙山。第二年,始皇又去海边游玩,到了琅琊,经过恒山,从上党回来。三年后,他又去碣石,考察那些出海寻找仙山的方士,从上郡回来。五年后,始皇南下到湘山,然后登上会稽山,又去海边,希望能找到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仙药。结果没找到,回沙丘的路上就死了。
秦二世元年,他东巡碣石,又去海南,经过泰山,到达会稽,都在那里祭祀,并在始皇立的石碑旁边刻字,歌颂始皇的功德。那年秋天,诸侯纷纷反秦。三年后,二世被杀。
始皇封禅泰山后十二年,秦朝就灭亡了。那些儒生痛恨秦始皇焚书坑儒,杀害文人,百姓也怨恨秦朝的苛法,天下人纷纷起义反秦,都谣传说是:“始皇在泰山上祭天时,被暴风雨袭击,没能完成封禅大典。”这难道不是没有德行却逞强好胜的例子吗?
话说以前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黄河洛水之间,所以嵩山是中岳,其他四岳各据一方,四条大河都在山东地区。到了秦始皇称帝,定都咸阳,那五岳四渎全都在东方了。从五帝到秦朝,王朝兴衰更迭,名山大川有的属于诸侯,有的属于天子,祭祀的礼仪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增减,多得数不清。秦朝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对天地名山大川鬼神的祭祀,这才把这些祭祀活动给规范起来了。
于是,从崤山以东,选了五座名山和两条大河来祭祀。这五座名山是:太室山(就是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这两条河是济水和淮水。春天祭祀的时候用熟肉和酒,利用冰雪融化的时候祭祀,秋天冰雪干涸的时候祭祀,冬天冰雪封冻的时候也祭祀。祭祀用的牲畜都是牛犊各一头,祭祀用的器物、币帛各有不同。
从华山以西,选了七座名山和四条大河来祭祀。这七座名山是:华山、薄山(薄山,就是衰败的山的意思)、岳山、岐山、吴山、鸿冢山、渎山(渎山,就是蜀地的汶山)。这四条河是:黄河(在临晋祭祀)、沔水(在汉中祭祀)、湫渊(在朝那地方祭祀)、长江(在蜀地祭祀)。祭祀的时间也和东方一样,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祭祀,秋天冰雪干涸的时候祭祀,冬天冰雪封冻的时候也祭祀。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物、币帛也各有不同。而这四大冢山——鸿冢山、岐山、吴山、岳山,每年都要举行尝新祭祀活动。
陈宝节来祭祀黄河的时候,黄河的祭祀还加上了尝醪(一种酒)的仪式。这些地方都在雍州境内,离天子脚下很近,所以祭祀的规格也高一些,加了一辆车和四匹栗色的马。
霸水、产水、长水、沣水、涝水、泾水、渭水这些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也都列入了祭祀名山大川的名单,不过没有额外的加码。
汧水、洛水这两个水域,还有鸣泽、蒲山、岳山之类的,都是些小山小水,也每年进行祭祀,不过祭祀的礼仪不一定都一样。
话说雍州啊,那庙宇可真不少,足足有一百多座呢!什么日月星辰、北斗南斗、荧惑、太白星、岁星、填星、辰星,还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等等神祇,都有庙宇祭祀。西边也还有几十座祠堂呢。在雍州的湖边,还有周天子祠;下邽有个天神庙;沣水、滈水边上,有昭明、天子辟池的庙宇;杜、亳地区,有三社主祠和寿星祠;雍州的菅庙里,还供奉着杜主。这杜主啊,是周朝的右将军,在秦地,算是最小的鬼神了。这些庙宇,都是按照节气定期祭祀的。
最尊贵的是雍州的四畤上帝,祭祀的盛况,那可是轰动全城啊!雍州的四畤,春天祈求丰收,等冰雪融化的时候祭祀;秋天水干的时候祭祀;冬天封锁祠堂;五月祭祀驹;其他月份也按时祭祀。每次祭祀,陈宝节来的时候还要额外祭祀一次。春夏用赤色的马,秋冬用黑色的马。祭祀用的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乘,木禺车马一乘,颜色都跟祭祀的神祇相对应。黄犊羔各四只,圭币的数量也都有规定,都是活祭,然后埋掉,不用那些祭祀用的器具。三年举行一次郊祭。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十月上旬都要在咸阳附近举行郊祭,点燃烽火,穿着白衣,祭祀的仪式和其他的祭祀一样。西畤和畦畤的祭祀也跟以前一样,皇帝一般不亲自前往。
这些庙宇的祭祀,都是由太祝负责,按时进行。至于其他的名山大川的鬼神,还有八神之类的,皇帝路过的时候祭祀一下,走了就完事了。郡县远方那些神祇的祭祀,都是当地百姓自己负责,不用天子派来的祝官来管。祝官掌握着秘密的祭祀祝词,如果遇到灾害,就用祝词来祭祀,把灾祸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汉朝建立以后,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曾经杀过一条大蛇。有个东西说:“那蛇是白帝之子,而杀蛇的是赤帝之子。”刘邦起兵初期,曾在丰、沛、榆社祈祷。攻占沛县,做了沛公后,就祭祀蚩尤,把战鼓和旗帜都染上血。后来,在十月到达灞上,和诸侯一起平定咸阳,被立为汉王。所以,他沿用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而且衣服颜色也偏赤色。
第二年,刘邦打败项羽后回到关中,问大臣们:“秦朝时供奉的上帝是哪几位神?”大臣回答说:“四位,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祭祀场所。”刘邦说:“我听说天上应该有五帝,怎么只有四个呢?”没人能解释清楚。这时刘邦说:“我知道了,这是在等我呢,等我来凑齐五位。”于是刘邦就建立了黑帝的祭祀场所,叫做北畤。虽然有官员去祭祀,但他自己没亲自去。他把原来的秦朝祭祀官员都召集起来,恢复了太祝、太宰的职位,沿用原来的祭祀礼仪。他还下令各县设立公社。然后下诏书说:“我非常重视祭祀,并且恭敬地进行祭祀。现在对上帝以及山川诸神的祭祀,都要按照原来的时间和礼仪进行。”
过了四年,天下平定之后,刘邦下令御史,让丰县好好修缮枌榆社,每年四季都要用羊猪祭祀。他还下令祭祀官员在长安设立蚩尤的祭祀场所,并在长安设置祭祀官员和女巫。梁国的巫祝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晋国的巫祝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等;秦国的巫祝祭祀社主、巫保、族累等;荆国的巫祝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九天巫祝祭祀九天:这些祭祀都在宫中按时节进行。河巫在临晋祭祀黄河,南山巫在秦中祭祀南山。这里的秦中指的是秦二世。每个祭祀都有规定的日期。
又过了两年,有人说周朝兴起于邰邑,建立了后稷的祭祀场所,一直到现在,天下都在祭祀他。于是刘邦下令御史:“要命令各郡国县建立灵星的祭祀场所,每年按时节用牛祭祀。”
高祖十年春天,有关部门请求下令各县每年二月和腊月用羊猪祭祀社稷,乡里社各自出钱祭祀。刘邦批准了。
此后十八年,孝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后,他下诏说:“现在秘密的祝祷仪式过于繁琐,我很不喜欢。从现在开始,取消这些仪式。”
起初,名山大川都在诸侯国境内,诸侯国的祭祀官员各自负责祭祀,朝廷官员不参与管理。等到齐国、淮南国被废除后,朝廷就下令太祝按照原来的时间和礼仪进行祭祀。
话说那一年,汉文帝下诏说:“朕即位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多亏了祖宗保佑,社稷兴旺,国家太平,百姓安康。这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我实在没什么功劳,哪敢居功?这都是上天和诸神保佑的结果啊!我听说古代君王要感谢上天的恩德,就要回报上天的功劳,所以我想扩建一下祭祀诸神的场所。相关部门就建议:雍畤、五畤各增加一辆车,配齐车驾和器物;西畤、畤各增加一辆车,配上四匹禺马,也配齐车驾和器物;河、湫、汉水三处祭祀场所,每处都增加两件玉器;其他祭祀场所也要扩建祭坛,增加祭祀用的圭、币、俎、豆等器物,数量要相应增加。但是,过去祭祀时,祝官把福气都归功于皇帝,百姓却没份儿。从今以后,祭祀时就只致敬,不许祈求什么了。”
接下来,有个鲁国人叫公孙臣上书说:“秦朝得水德,现在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帝位,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推算,汉朝应该承继土德,而土德的象征是黄龙出现。所以应该更改历法和服饰的颜色,改成黄色。”当时丞相张苍精通历法,他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黄河决堤就是应验,因为那年冬天十月,天色外黑内红,这与水德相符。所以他认为公孙臣的说法不对,就驳回了他的建议。三年后,黄龙果然出现在成纪。文帝这才召见公孙臣,封他为博士,让他和其他的学者一起商讨更改历法和服饰颜色的事宜。那年夏天,文帝下诏说:“祥瑞之物黄龙出现在成纪,没有给百姓带来灾害,而且年成也好。我向郊外的上天和诸神祈祷,礼官们商议后,不要隐瞒,不要让我劳神费力。”相关部门的人都说:“古代天子夏天在郊外祭祀上天,所以叫郊祀。”于是,夏四月,文帝第一次在雍畤和五畤举行郊祀,衣服都是上面红色。
第二年,有个赵国人叫新垣平,他善于观测天象,进宫面见皇帝,说:“长安东北方向有神气,呈现五种颜色,就像人戴着帽子一样。有人说,东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西方是神灵的坟墓。这是上天赐予的祥瑞,应该建造祭祀上天的庙宇,以符合天象的征兆。”于是,就在渭阳建造了五帝庙,庙宇连在一起,中间是天帝的殿宇,每座殿宇都有五个门,每个门都按照对应的帝的颜色来装饰。祭祀所用的器物和仪式都和雍畤一样。
四月,汉文帝亲自去霸渭举行祭祀,祭拜渭阳五帝庙里的五位帝王。这庙南边紧挨着渭水,北边穿过蒲池沟,当时祭祀用的火光冲天,就像天上的光芒一样耀眼。 因为这次祭祀,主管祭祀的贵平大夫被赏赐了好多钱,数额巨大。文帝还让博士和儒生们研究《六经》里关于帝王制度的内容,讨论巡狩、封禅这些大事。
接着,文帝从长乐宫出来,好像在路北边看见了五个人,于是就在那里建了五帝坛,用五种祭品祭祀。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拿着玉杯进献给皇帝,还上书说:“陛下,宫里出现了宝玉之气!”皇帝一看,果然有人献上了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新垣平又说:“陛下,我预测太阳会两次出现在正午。”过了一会儿,太阳果然又回到了正午的位置。于是,汉文帝就决定把十七年改成元年,下令全国大规模庆祝。
新垣平接着说:“周朝的九鼎丢失在泗水里,现在黄河水涨淹没了泗水,我观察到东北方向汾阴附近有金光闪闪的宝气,我觉得周鼎可能在那里出土了!要是预兆出现了而不去迎接,它就不会来了。”于是皇帝派人去汾阴南边临河的地方修建庙宇,准备祭祀,希望能找到周朝的九鼎。
后来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说那些关于祥瑞、神迹的事都是假的。皇帝下令调查,最后处死了新垣平。从那以后,汉文帝对改历法、服装颜色和祭祀神明这些事就懈怠了,渭阳和长乐宫的五帝祭祀就由专门的官员负责按时进行,他自己就不再去了。
第二年,匈奴多次入侵边境,汉文帝不得不兴兵防守。之后几年又发生了歉收。
过了几年,汉景帝继位。景帝在位十六年,祭祀官员仍然按时进行祭祀活动,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天的天子刚即位,就非常重视对鬼神的祭祀。
汉朝建立已经六十年多了,天下太平,达官贵人们都盼望着天子举行封禅大典,改历法、改制度。天子也倾向于儒家学说,招揽贤才,赵绾、王臧这些儒生当上了朝廷高官,他们想效仿古代,在城南建造明堂,用来召见诸侯,并打算着手准备巡狩、封禅、改历法、改服装颜色等事宜,但这些都没能完成。恰逢窦太后崇尚黄老之术,不喜欢儒家,她派人暗中调查,找到了赵绾、王臧的罪证,把他们召来审问,结果赵绾、王臧自杀身亡,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取消了。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景帝召见了公孙弘等儒生。
明年,皇上第一次去雍地,祭祀了五畤(原文)。后来,皇上每三年祭祀一次。那时候,皇上听说有个神君,住在上林苑的虒氏观里。这个神君,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为儿子死了,之后就经常看到神灵,跟宛若神灵一样(原文)。宛若在家里给她设了祠堂,很多人去祭拜。平原君也去祭拜过,后来他的子孙都变得很尊贵显赫。皇上登基后,就对神君的祠堂加倍厚待,赏赐了很多东西。虽然大家都听过她的事迹,却没见过她本人。
那时候,李少君也因为懂得祭祀灶神、修炼养生之道、以及延年益寿的方法而被皇上召见,皇上很器重他。李少君以前是深泽侯府的办事人员,专门研究这些方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身,总是自称七十岁,说自己能役使鬼神,还能长生不老。他到处游历,凭借自己的方术周游列国,没有妻子儿女。人们听说他能役使鬼神,而且长生不老,就纷纷送给他礼物,他总是剩余很多钱财、衣物和食物。大家都觉得他不用操心生计却生活富足,又不知道他的底细,就更加相信他的本事,争着巴结他。李少君精通各种方术,擅长巧妙地预言和推测。他曾经和武安侯一起喝酒,席间有九十多位老人,李少君就说自己小时候和他的祖父一起去过一个地方打猎,那些老人小时候也跟着他们的祖父去过那里,都认得那个地方,在场的人都非常吃惊。李少君觐见皇上时,皇上手里有一些古老的铜器,就问李少君。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放在柏寝宫里的东西。”后来查验了上面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时期的器物。宫里的人都非常震惊,认为李少君是神仙,活了数百岁。
李少君对皇上说:“祭祀灶神就能得到宝物,得到宝物后就能把丹砂炼成黄金,用黄金铸造的饮食器皿能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后就能见到海上的蓬莱仙人和安期生,见到他们后就能通过封禅仪式而获得永生,黄帝就是这么做的。我曾经在海上游历,见过安期生,安期生吃一种很大的枣子,像瓜一样大。安期生是神仙,住在蓬莱仙岛,想让人看见就能看见,不想让人看见就能隐身。”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祭祀灶神,派方士下海寻找蓬莱仙岛和安期生之类的人,并且开始用丹砂炼制黄金。
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了。天子认为他是羽化成仙,没有死去,就让黄锤史宽舒继承了他的方术。寻找蓬莱仙岛和安期生的事情始终没有结果,但是海上燕齐等地一些怪异、迂腐的方士却纷纷前来讲述神异之事。
话说有个亳州人叫谬忌,他上奏朝廷说应该祭祀太一神。他说:“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太一的助手是五帝。古代天子会在春秋两季在东南郊祭祀太一,用最丰盛的太牢祭品,祭祀七天,并在祭坛上开辟八条通往鬼道的通道。” 于是天子就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建立太一神祠,按照谬忌的建议常年祭祀。
后来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三年用一次太牢祭祀三位神:天一、地一、太一。” 天子同意了,就命令太祝在谬忌修建的太一祭坛上进行祭祀,按照上书的建议执行。 接着,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年春天还会举行其他的祭祀活动,祭祀黄帝用一只枭鸟和一面破镜子;祭祀冥羊用羊;祭祀马行神用一匹青色的公马;祭祀太一、泽山君和地长神用牛;祭祀武夷君用干鱼;祭祀阴阳使者也用一头牛。” 天子就命令祭祀官员按照上书的建议执行,这些祭祀活动就在谬忌修建的太一祭坛旁边进行。
天子苑里出现了一只白色的鹿,天子就用它的皮革制作了祭祀用的币帛,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于是铸造了白金赏赐臣下。
第二年,天子在郊外举行祭祀活动,竟然获得了一只独角兽,长得像麃(一种鹿)。负责祭祀的官员说:“陛下您虔诚地进行郊祀,上天因此赐予您独角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吧!” 于是就把独角兽献祭给了五畤(古代祭祀土地的神),又在原来的祭祀牲畜的基础上加了一头牛来焚烧祭祀。天子还赏赐诸侯白金,这都是上天应验的吉兆啊!
济北王觉得天子大概快要举行封禅大典了,就上书献上泰山及其周围的几个县城。天子就用其他的县城来补偿济北王。常山王犯了罪被贬官,天子就把他的弟弟封在真定,让他继承先王的祭祀,同时把常山地区设立为郡,这样一来,五岳(五座名山)就都归天子管辖的郡县了。
话说第二年,有个齐国老头儿,自称会些鬼神方术,就跑到皇帝面前显摆。当时皇帝宠幸着王夫人,王夫人不幸去世了,这老头儿用他的方术,竟然在晚上弄出王夫人的样子,还有灶神的模样,皇帝透过帘子都看见了!皇帝高兴坏了,立马封他为文成将军,赏赐多多,还用招待贵宾的礼节对待他。
文成将军说:“皇上您要是想跟神仙沟通,这宫殿服饰都不像样儿,神仙才不会来呢!”于是他开始画云气车,还画了各种神兽拉车,说是用来辟邪的。他又设计建造了甘泉宫,宫里建了台室,画满了天地、太一等等神仙鬼怪的画像,还摆上了祭祀用的东西,准备用来迎接神仙。可过了一年多,这方术越来越没用,神仙就是不来。后来,他竟然用帛书卷起来喂牛,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说这牛肚子里面有宝贝。结果把牛杀了,果然找到了那帛书,上面写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皇帝一看,认出那是伪造的字迹,一查,果然是文成将军自己写的!于是就把文成将军给杀了,这事儿还被压了下来。
之后,皇帝又搞起了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类的工程。
文成将军死后的第二年,皇帝得了重病,在鼎湖那儿病得厉害,找遍了巫医,都没治好。这时,有个叫游水发根的人跟皇帝说,上郡有个巫师,生病的时候,鬼神会降临在他身上。皇帝一听,赶紧把这巫师召来,供奉在甘泉宫。皇帝病重的时候,就派人去问神君。神君说:“皇上不用担心,病很快就好了,病好之后,再来甘泉宫见我。”结果皇帝的病还真就好了,他康复后,就去了甘泉宫,病彻底好了。皇帝大赦天下,还专门为神君设立了寿宫。这寿宫里最尊贵的神是太一神君,还有大禁、司命之类的辅佐神,都跟着来了。这些神是见不到的,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声音跟人说话一样。他们时来时去,来了的时候,风就呼呼地刮。他们住在帷帐里,白天也说话,不过大多在晚上。皇帝要先举行祓除仪式,才能进去。皇帝请巫师当主人,负责安排饮食起居,神君要说什么,就由巫师转达。皇帝还建了寿宫和北宫,插上羽旗,摆上祭祀用品,隆重地祭祀神君。神君说什么,皇帝就让人记录下来,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画法”。神君说的话,都是些世俗常识,没什么特别稀奇的,可皇帝就是特别喜欢。这事儿很秘密,世人都不知道。
三年后,有人跟皇帝说,应该用天象祥瑞来命名年号,不应该用一二三之类的数字。比如,一元就叫“建”,二元因为出现长星,就叫“光”,三元因为在郊外得到了一只独角兽,就叫“狩”。
第二年冬天,皇上到雍地祭祀上天,然后有人提议说:“现在皇上亲自祭祀上天,但是地神却没祭祀,这礼仪上就不对称啊。” 然后负责祭祀的官员跟史学家司马迁还有祭祀官员宽舒一起商量说:“祭祀天地用的牲畜角、茧和栗子都有讲究。现在陛下要亲自祭祀地神,地神应该在泽地里的圆形祭坛上设五个祭坛,每个祭坛都用一头黄牛作为祭品,祭祀完毕后把祭品埋了,祭祀的人穿黄色的衣服。” 于是皇上就往东去了,开始在汾阴的脽丘建立地神祭祀的场所,跟宽舒他们商量的方案一样。皇上亲自去祭拜,跟祭祀上天的礼仪一样隆重。祭祀完了,皇上就到了荥阳然后回去了。路过洛阳,皇上发布诏书说:“夏商周三代都离我们太远了,很难追溯了。就用三十里地封赏周朝的后代为周子南君,让他负责祭祀周朝的祖先。” 这一年,皇上开始巡视郡县,还到了泰山附近。
春天的时候,乐成侯上书告发栾大。这个栾大,是胶东的宫人,以前跟文成将军是同一个老师,后来给胶东王当方士。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康王死了,别的姬妾生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而康王后行为不检点,跟新王相处不好,还差点被治罪。康王后听说文成将军死了,想讨好皇上,就派栾大通过乐成侯请求面见皇上,想献上自己的奇术。皇上之前杀了文成将军,后来后悔杀了他太早,觉得他的才能还没完全发挥出来,见到栾大后,非常高兴。栾大长得高大英俊,说话很有策略,而且敢说大话,皇上一点也不怀疑他。栾大说:“我经常在海里来回走动,见过安期生、羡门高之类的仙人。他们觉得我地位低微,不相信我。还觉得康王只是个诸侯,不值得我为他施展我的才能。我多次向康王进言,但他也不采纳我的建议。我的老师说过:‘黄金可以炼制出来,决堤的黄河可以堵住,长生不死的药可以找到,仙人也可以请来。’但我害怕步文成将军的后尘,所以其他的方士都闭口不言,谁还敢谈论这些奇术呢!”皇上说:“文成将军不过是因为吃了马肝而死。你要是真能修炼出那些奇术,我有什么舍不得的呢!”栾大说:“我的老师不是主动去求人,而是别人来求他。陛下要是真想请来仙人,就要重视派去的使者,让使者有亲属在身边,用宾客的礼仪接待他们,不要轻慢他们,让他们每个人都佩戴自己的信物,这样才能让他们顺利跟神人沟通。神人愿不愿意来,还得看使者的身份尊贵与否,只有这样才能请来他们。” 于是皇上就让人试验了一些小法术,比如用棋子下棋,棋子自己就会互相碰撞。
那时候朝廷正担心黄河决堤,黄金又没有找到,于是皇上就封大为五利将军。大概一个月后,大就得到了四个印章,分别是天士将军印、地士将军印、大通将军印。皇上还下诏书给御史说:“从前大禹疏通了九条江河,开通了四条支流。最近黄河水漫过了田地,堤坝不停地修补。我当了二十八年皇帝,上天要是想给我派个能干的人,大概就是大吧。 《易经》里说‘蜚龙在天’,‘鸿渐于陆’,我的想法大概也和他一样吧。就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给他两千户的封地。” 皇上还赏赐给他列侯的府邸,一千个仆人,以及各种豪华的车辆、帐篷、器物,好让他家里富裕起来。 又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陪嫁金子一万斤,还把他的封地改名叫“当利公主”。
皇上经常亲自去五利将军府上,使者们也络绎不绝地去探望,送去各种供给。从大将军到丞相,都到他家摆酒设宴,送礼给他。后来皇上又刻了一枚玉印,叫“天道将军”,派使者穿着羽衣,在深夜里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也穿着羽衣,在深夜里站在白茅上接受玉印,以此来表示他不是臣子。而佩带“天道”印章,也是为了让五利将军替皇上沟通上天。 于是五利将军经常在晚上在家祭祀,想请神灵下凡。神灵还没来,倒是来了很多鬼,但他好像还能控制住这些鬼。
后来,他收拾好行装,向东出海,去寻找他的老师。过了几个月,他就佩带着六个印章回来了,威名震动天下。 燕国和齐国沿海地区,没有一个人不偷偷摸摸地宣称自己掌握着禁方,能够成仙得道。
话说那年六月中旬,汾阴有个叫锦的巫婆,在给魏王后土神庙附近做法事,结果发现地里有个钩状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居然是个大鼎!这鼎跟别的鼎长得完全不一样,上面也没刻字啥的,怪得很,锦就赶紧报官了。官府又把这事儿禀告了河东太守胜,胜大人一听,赶紧上报朝廷。皇上派人去查,确认锦没作假,这才按照礼仪祭祀一番,把鼎迎回甘泉宫,皇上还亲自跟着去了。
走到中山的时候,太阳正毒辣,天上突然出现了一团黄色的云彩,还飞过一只麃(一种鹿),皇上亲自射杀了它,然后把鹿也一起祭祀了那团云彩。到了长安,文武百官都建议把这宝贝鼎好好供奉起来。皇上却说:“前些日子黄河发大水,庄稼歉收,我巡视祭祀后土神,就是为了祈求她保佑百姓五谷丰登。今年丰收还没报上来呢,这鼎怎么就出现了?”
大臣们纷纷说道:“听说啊,远古的泰帝曾经铸造过一口神鼎,这‘一’代表着统一,是天地万物最终归宿的意思。黄帝又铸造了三口宝鼎,象征着天地人。大禹呢,收集了九牧之地(九个诸侯国)的金属,铸造了九鼎,这些鼎都曾经用来祭祀天地鬼神。每逢圣明之君出现,鼎就会出现,然后在夏、商、周之间流转。周朝衰败,宋国的社稷祭祀也废了,这九鼎就沉没了,一直不见踪影。颂文中写道:‘从祭祀的房屋到祭祀的基址,从祭羊到祭牛;鼎和其他的祭器,不骄不躁,这是对先祖的祭祀。’现在这鼎出现在甘泉宫,光泽润亮,仿佛龙的化身,承载着无穷的祥瑞。在中山,黄白云彩降下,如同瑞兽为之引路,皇上射杀麃鹿,如同神箭命中靶心,这都是上天赐福的征兆,是祭祀后土神的大吉之兆。只有受命于天的帝王才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并与上天德行相合。这鼎应该供奉在祖庙,收藏在皇宫,才能与天象相符。”皇上说:“准奏!”
说起来,那些去海上寻找蓬莱仙岛的人,都说蓬莱离得不远,可就是找不到,大概是因为他们没看到仙岛的祥瑞之气吧。皇上于是派人专门负责观察天象,等待蓬莱仙岛的祥瑞之气出现。
秋天,皇上到雍地,准备祭祀郊外。有人建议说:“五帝都是太一神的助手,应该祭祀太一神,皇上亲自去郊外主持祭祀。”皇上有点犹豫,拿不定主意。
齐国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了宝鼎,今年冬天辛巳月的朔日(初一)又是冬至,这跟黄帝时代的情况一样。”公孙卿拿出一封信说:“黄帝得到宝鼎在宛朐,就去问鬼臾区。鬼臾区回答说:‘您得到宝鼎和天命,这一年是己酉年的朔日冬至,得到了天道的循环规律,结束又开始。’于是黄帝迎接太阳,推算历法,后来每隔二十年又遇到朔日冬至,一共推算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就成仙升天了。”公孙卿因为想忠于皇上,想把这信奏报给皇上。负责审核奏章的人觉得这信内容不符合常规,怀疑是假的,就谢绝说:“宝鼎的事情已经决定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公孙卿就通过一个受宠的宦官把信呈给皇上。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就召见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说:“这封信是我从申公那里得到的,申公已经死了。”皇上问:“申公是谁?”公孙卿说:“申公是齐国人,跟安期生关系很好,从黄帝那里得到过传言,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有这封关于宝鼎的信。信上说:‘汉朝兴盛,将再次迎来黄帝时代’;‘汉朝的圣明君主,将出现在高祖的孙子和曾孙辈’;‘宝鼎出世,就能与神灵沟通,进行封禅大典。七十二位帝王进行过封禅,只有黄帝在泰山上成功封禅’。申公还说:‘汉朝的皇帝也应该去泰山封禅,封禅就能成仙升天。黄帝时代有万千诸侯,而得到神灵认可进行封禅的只有七千个。天下有名的山有八座,其中三座在蛮夷之地,五座在中国。中国的五座名山是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东莱山,这是黄帝经常游玩,与神灵相会的地方。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仙术。因为担心百姓不遵循正道,就斩杀那些不敬鬼神的。一百多岁以后,他才与神灵沟通。黄帝在雍地祭祀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称大鸿,死后葬在雍地,所以那里叫鸿冢。后来黄帝在甘泉接见万灵。甘泉就是所谓的明廷。所谓的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在首山采铜,在荆山下铸造宝鼎。宝鼎铸成后,有一条龙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宫中大臣和后宫妃嫔跟随上天的有七十多人,龙就飞上去了。那些没来得及上天的低级官员,就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拽断了,他们就掉了下来,连黄帝的弓也掉了。百姓仰望着黄帝升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哭喊,所以后世就将那里叫做鼎湖,把弓叫做乌号弓。’”
皇上说:“唉!如果我真能像黄帝那样,我会觉得离开妻子儿女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皇上于是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太室山去祭祀神灵。
皇上到了雍州郊外,然后到了陇西,西边登上崆峒山,又去了甘泉。命令祠官宽舒等人准备好太一祭坛,这个太一祭坛比普通的祭坛要大得多,占地很大,足足有三垓那么广阔。五帝坛环绕在太一坛的下面,每个坛都按照各自的方位摆放,黄帝的祭坛在西南方向,还开辟了八条通往鬼道的道路。祭祀太一用的东西,跟雍州畤地的祭祀差不多,只是增加了些醴酒、枣脯之类的祭品,还杀了一头狸牛作为祭祀用的肉食。而五帝的祭祀,只有俎豆和醴酒。祭坛下面的四方土地上,摆放着供奉其他神灵和随从以及北斗星的祭品。祭祀完毕后,剩下的祭品都烧掉了。那头牛是白色的,鹿在牛的里面,猪在鹿的里面,用清水浸泡着它们。祭祀太阳用牛,祭祀月亮用羊和猪。祭祀太一的时候,主祭的官员要穿紫色的绣袍。祭祀五帝时,则要按照各自的颜色来穿衣服,太阳对应红色,月亮对应白色。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这天,天还没亮的时候,皇上就开始在郊外祭拜太一神。每天早晨祭拜太阳,晚上祭拜月亮,都要行揖礼;而祭拜太一则按照雍州郊祭的礼仪进行。赞颂祭祀的歌声是:“天帝用宝鼎和神策授予皇帝权力,朔日又到朔日,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见您。”皇上祭祀时穿着黄色的衣服。祭祀时,祭坛上摆满了火,坛边上是烹饪祭品的器具。有关部门的人说:“祭坛上有光芒出现。”大臣们说:“皇帝在郊外祭拜太一的时候,在云阳之地,有关部门奉上了美玉、嘉牲进行祭祀。那天晚上有美好的光芒,到了白天,黄色的气体直冲云霄。”太史公和祠官宽舒等人说:“这是神灵的祥瑞,是福兆和吉兆,应该在这个地方建立太畤坛来彰显天意。命令太祝负责,在秋季和腊月期间进行祭祀,三年一次,天子亲临郊外祭拜。”
那年秋天,为了征伐南越,皇上向太一祈祷。用牡荆画了日月北斗和升龙的旗帜,用来象征太一和三星,作为太一的军旗,叫做“灵旗”。为了祈求战争胜利,太史拿着指向将要征伐的国家的旗帜。而五利将军却不敢出海,跑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去查看,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五利将军却谎称看到了他的军队,他的计谋被识破,很多事情都对不上。皇上于是杀了五利。
那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候神,说在缑氏城上看见了仙人的踪迹,有个东西像野鸡一样,在城墙上飞来飞去。皇上亲自跑到缑氏城去看那些痕迹。皇上问公孙卿:“是不是像文成、五利那样弄虚作假啊?” 公孙卿回答说:“仙人不是主动来求人主,而是人主去求仙人。这其中的道理,不是稍微宽容一下、稍微施舍点东西就能行的,神灵是不会来的。说神灵的事,听起来像是在胡说八道,得积年累月才能做到啊。” 于是各郡国都开始修路,整修宫观、名山和神祠,就等着皇上驾临呢。
春天的时候,南越灭亡了。皇上身边有个宠臣叫李延年,擅长音乐,皇上很喜欢他。皇上把这事儿跟公卿大臣们商量,说:“民间祭祀尚且有歌舞助兴,现在郊祀却没有音乐,这合适吗?” 公卿大臣们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有音乐,而且神灵是可以接受礼乐的。” 有人说:“传说太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声音太悲凉了,太帝叫她停也停不下来,所以把瑟拆成了二十五弦。” 就这样,南越平定后,皇上在祭祀太一、后土时,就开始用乐舞了,还特意找来歌女,二十五弦瑟和空侯琴瑟从此就流行起来了。
第二年冬天,皇上说:“古代都是先整顿军队,然后才能封禅。”于是就北巡朔方,带了十多万大军,回来后祭祀了黄帝的陵墓桥山,然后才把军队解散。皇上问:“我听说黄帝没死,现在怎么会有陵墓呢?”有人回答说:“黄帝已经成仙升天了,大臣们只把他穿过的衣服和帽子埋葬了。”到了甘泉宫后,准备去泰山祭祀,先在当地祭祀了太一神。
我得到宝鼎后,就和大臣们还有读书人一起讨论封禅大典的事儿。封禅这事儿太罕见了,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那些读书人就翻来覆去地查阅《尚书》、《周官》、《王制》这些书,想从里面找到关于祭祀和射牛的记载,好参考一下。有个齐国人叫丁公,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啊,就是为了祈求长生不老。秦始皇都没能成功封禅,陛下您要是真想封禅,只要稍微往上走一点,就不会有风吹雨打了,直接封禅就行了!”皇上听了他的话,就让那些读书人练习射牛,开始起草封禅的仪式。几年过去了,封禅大典眼看着就要举行了。皇上听信了公孙卿和那些方士的话,说黄帝以前封禅的时候,都出现了各种奇异的景象和神迹,皇上也想效仿黄帝,去蓬莱仙山寻找神仙,想跟九皇一样,名垂青史,光宗耀祖,不过呢,他还让读书人把这些事情写成文章,好听听他们的意见。可那些读书人既解释不清楚封禅的具体内容,又死抱着诗书古文不放,根本发挥不出什么作用。皇上把准备好的封禅祭祀用的器物拿给读书人们看,有的读书人说:“这跟古时候的不一样!”徐偃又说:“太常寺的那些读书人举行仪式,还不如鲁国人做得好呢!”周霸还画了一幅图,描绘封禅的情况。皇上觉得徐偃和周霸说的太过了,就把所有读书人都给打发走了,不用他们了。
三月,皇上东巡到缑氏,隆重地登上了中岳嵩山太室峰。随行的官员在山下好像听到有人喊“万岁”,就问皇上,皇上没说话;问下面的官员,下面的官员也没说话。皇上就在太室峰下划拨了三百户人家,作为祭祀的场所,并命名为崇高邑。接着,皇上又去了泰山,泰山的草木还没发芽呢,皇上就让人把石碑立在了泰山顶上。
皇上接着又东巡到海边,举行祭祀八神的仪式。齐国那边给皇上上书,说神怪奇方的事情,有上万条,但没有一条是真的。皇上就更加卖力地造船,派几千人去海里寻找蓬莱仙山上的神仙。公孙卿拿着节杖走在前面,专门负责寻找名山。到了东莱,他说晚上看见一个巨人,好几十丈高,走近了就看不见了,只看见地上留下了巨大的脚印,像某种禽兽留下的。大臣们有人说看见一个老头牵着狗,说“我想见见大人物”,说完就突然消失了。皇上也看到了巨大的脚印,起初还不相信,等大臣们也说起看见那个老头的事儿,皇上就认定那是神仙了。皇上在海边住了几天,派了成千上万辆车,还派了无数的使者去寻找神仙。
四月,我到了奉高。之前那些儒生和方士们说的封禅大典,说法不一,而且很多都不靠谱,很难实行。
皇上到了梁父山,祭祀了当地土地神。乙卯年,皇上命令侍中和儒生们穿着皮弁,戴着绅帽,举行射牛的仪式。然后在泰山东面封土,仪式跟郊祀太一一样隆重。封土的面积是方圆两丈二尺,高九尺,底下埋着刻有秘密内容的玉牒。仪式结束后,皇上只带着侍中和奉车子侯一起上泰山,也在那里封土。这些事情都对外保密。
第二天,皇上从阴道下山。丙辰日,在泰山下东北面的肃然山举行禅让仪式,仪式跟祭祀后土一样。皇上亲自参加祭祀,穿着黄色的祭服,并奏乐。江淮地区的人们用茅草盖的三间屋子作为祭祀场所,用五种颜色的土混合起来封土。还献上了各种珍奇的飞禽走兽,以及白色的野鸡等等,都给予了隆重的祭祀。但像犀牛、大象之类的动物,并没有使用。所有这些祭祀活动,最终都在泰山后土处完成。封禅祭祀完毕后,晚上好像有光芒出现,白天则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皇上从禅让仪式回来后,坐在明堂,群臣纷纷向他祝寿。随后,皇上发布诏书给御史说:“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承载着至尊的皇位,一直战战兢兢,害怕自己无法胜任。我的德行浅薄,对礼乐也不精通。在祭祀太一时,好像出现了祥瑞之光,又好像看到了什么预兆,被这些怪异的现象震慑住了,想要停止却不敢停止,所以才登上了泰山,到了梁父山,然后才在肃然山进行了禅让。为了自我革新,我打算和士大夫们一起重新开始,赐给百姓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八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每人两匹布。免除博、奉高、蛇丘、历城四县今年的赋税。同时大赦天下,赦令如同乙卯年一样。所有以前的事情,两年以前的,都不要再追究了。”
皇上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巡狩一次,并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诸侯都要到泰山朝见住宿。命令诸侯们各自在泰山下修建自己的邸舍。”
皇帝在泰山封禅之后,风调雨顺,那些方士又说蓬莱仙岛上的神仙好像可以找到。皇帝一听,高兴坏了,觉得说不定真能见到神仙,于是又跑到海边去,希望能碰上蓬莱仙岛。结果,负责押车的车子侯突然暴病而亡,一天就死了。皇帝只好打道回府,沿着海边一路北上,到了碣石,然后巡视辽西,沿着北边一直走到九原。五月,才回到甘泉宫。官员们说,因为皇帝得了宝鼎,就改名为元鼎,并把这一年定为元封元年。
秋天,东方井宿出现一颗扫帚星。十多天后,三能星宿也出现一颗扫帚星。负责观测天象的王朔说:“我刚才看到一颗像瓜一样的星突然出现,一会儿又消失了。”官员们都说:“陛下在泰山举行了汉朝的封禅大典,上天这是在回报陛下的恩德啊!”
第二年冬天,皇帝在郊外祭祀五帝。回来后,又去拜祭太一神。祭祀的赞词是:“德星光芒四射,预示着吉祥;寿星再次出现,光辉灿烂;信星昭然可见,皇帝恭敬地向太一神献祭。”
春天,公孙卿说他在东莱山见到了神仙,说神仙想见皇帝。皇帝于是前往缑氏城,封公孙卿为中大夫。然后到了东莱,住了几天,什么也没见到,只看到一些巨大的脚印。皇帝又派了上千个方士去寻找神仙、采集仙草药材。这一年闹旱灾。皇帝因为之前出巡没有明确目的,于是祈祷了万里沙丘,又去泰山祭祀。回到瓠子,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黄河的决堤情况,待了两天,祭祀后离开。然后派两位大臣和士兵去堵塞黄河决口,疏通两条渠道,恢复了大禹治理黄河时的旧貌。
那时候,南越已经灭亡,越人很勇敢,他们说:“越人很信奉鬼神,祭祀鬼神都很灵验,经常有效果。以前东瓯王很敬畏鬼神,活了160岁。后世的人怠慢鬼神,所以国家衰败了。”于是,皇帝下令让越地的巫师设立祭祀鬼神的场所,不用祭坛,也祭祀天神、上帝和各种鬼神,用鸡卜占卜吉凶。皇帝相信了,从此越地的祭祀和鸡卜占卜才开始实行。
公孙卿说:“神仙是可以见的,但皇上您平时太忙了,所以没见到。现在陛下可以像缑城那样,摆上祭品,神仙应该就能来了。再说神仙都喜欢住在高楼上。”于是皇上就下令在长安修建蜚廉桂观,在甘泉修建益延寿观,让公孙卿拿着符节准备祭品等候神仙。然后又修建了通天茎台,在台下摆上祭祀用的东西,打算招来神仙之类的。甘泉宫又增建了前殿,开始扩建宫室。夏天,殿内长出了灵芝。皇上为了堵塞黄河,兴建通天台,看到有祥瑞的光云,就下诏说:“甘泉宫里长出了九茎灵芝,特赦天下,不再追究之前的罪过。”
第二年,出兵攻打朝鲜。夏天,发生了旱灾。公孙卿说:“黄帝时代封禅的时候也曾发生旱灾,乾封三年也是如此。”皇上就下诏说:“天旱,是不是因为想乾封啊?那就下令天下尊崇祭祀灵星吧!”
第二年,皇上到雍州郊外祭天,修通了回宫的道路,巡视各地。春天,到达鸣泽,从西河返回。
再下一年冬天,皇上巡视南郡,到达江陵后又向东走,登上礼灊的天柱山,称之为南岳。乘船沿江而下,从寻阳到枞阳,经过彭蠡泽,祭祀名山大川。然后北上到达琅邪,一直到海边。四月中旬,到达奉高,在那里进行封禅大典。
起初,天子封禅泰山的时候,泰山东北脚下古时有明堂的地方,地势险峻,不够开阔。皇上想在奉高旁边修建明堂,但不知道它的制度。济南人公玉带带来了黄帝时代明堂的图样。明堂图样里有一座殿,四面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可以通水,用圆形的宫墙做回廊,上面有楼,从西南方向进入,叫做昆仑,天子从这里进入,来祭祀上帝。于是皇上就下令在奉高修建明堂,仿照公玉带带来的图样。等到五年后进行封禅大典时,就在明堂上层祭祀太一、五帝,让高祖皇帝的牌位与他们相对而坐。在明堂下层祭祀后土,用二十头牲畜祭祀。天子从昆仑道进入,开始按照郊祭的礼仪祭祀明堂。祭祀完毕,在明堂下焚烧祭品。皇上又登上泰山,泰山顶上本来就有一个秘密的祭祀场所。泰山下祭祀五帝,每个都按照各自方位,黄帝和赤帝在一起,有官员侍奉祭祀。山上点火,山下都能看到。
话说两年后,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天,也就是冬至那天,按照当时的历法,皇帝亲自到泰山去祭祀上帝,在明堂举行祭祀活动,并没有进行封禅大典。祭祀时赞词是:“上天赐予皇帝太元神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皇帝恭敬地祭拜太一。” 皇帝还到东海边上,考察入海和那些寻找神仙的方士,结果都没什么收获,但他还是不断地派人去寻找,希望能找到神仙。
过了几天,十一月乙酉,柏梁宫失火了。到了十二月甲午朔,也就是下个月初一,皇帝亲自到高里去祭祀后土。到了勃海,打算眺望蓬莱等仙山,希望能够到达传说中的仙境。
皇帝回宫后,因为柏梁宫失火的事,就在甘泉宫接受百官的朝贺。公孙卿这时候说:“黄帝当年在青灵台祭祀,连续烧了十二天,然后才修建了明堂。而明堂,其实就在甘泉。” 很多方士都说古代帝王都曾在甘泉建都。后来皇帝又多次在甘泉召见诸侯,甘泉就成了诸侯的住所。有个叫勇的人说:“越地有火灾的习俗,重建房屋一定要比以前更大更气派,这样才能压住灾祸。” 于是,就修建了建章宫,设计有上千个门,上万间房屋。前殿的高度与未央宫相当。东边是凤阙,高二十多丈;西边是唐中,方圆几十里,还有虎圈。宫殿的北边修建了一个大池子,用土堆起高台,高二十多丈,取名太液池,池中模仿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还有龟和鱼等。南边有玉堂、璧门和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兽。还在宫中修建了神明台和井干楼,高度都达到五十丈,宫殿之间用辇道连接起来。
到了夏天,汉朝改了历法,把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皇帝的衣服颜色改成了黄色,官印也改成了五个字的印章,这一年就叫做太初元年。这一年,汉朝还西征大宛,结果发生了大蝗灾。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人用方术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有关部门向皇帝报告说,雍州的五畤祭祀用的牲畜不肥壮,祭祀用品也不够精美。于是皇帝下令,让负责祭祀的官员改进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颜色要鲜艳,食物要丰盛,用木头做的禺马代替活驹。只有五月祭祀时才用活驹,其他的祭祀活动,包括皇帝亲自去郊外祭祀和去有名的山川祭祀,都用木头做的禺马代替。只有皇帝路过的时候,才用活驹,其他的祭祀礼仪都和以前一样。
第二年,皇上东巡到海边,想考察神仙之类的事,结果啥也没找到。有方士说:“黄帝的时候,建了五座城和十二座楼,用来等待神仙的降临,叫做‘迎年’。”皇上就同意按照方士说的建造,并命名为“明年”。皇上亲自祭祀上帝。
公玉带说:“黄帝虽然在泰山封禅过,但是风后、封巨、岐伯曾建议黄帝在东泰山封禅,把其他的山都归为凡山,这样才能符合仪式,才能长生不死。”皇上既然下令准备了祭祀用品,就到了东泰山,结果发现东泰山又矮又小,名不副实,于是就让祭祀官员进行了祭祀,但并没有进行封禅。后来皇上让玉带负责祭祀和等待神灵的出现。夏天,皇上就回到了泰山,按照之前的礼仪进行了五年的祭祀,并且增加了在石闾的祭祀。石闾在泰山下南边,很多方士都说这是神仙住的地方,所以皇上亲自在那里进行了祭祀。
五年后,皇上再次来到泰山进行封禅。回来的时候,还祭祀了恒山。
现在皇上所兴建的祭祀场所,有太一、后土,三年一次亲自到郊外祭祀,建立了汉朝的封禅制度,五年进行一次封禅大典。对太一以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这五位神灵,皇上比较忌讳,就让祭祀官员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进行宽松一些的祭祀。总共有六个祭祀场所,都由太祝来负责。至于其他的八神和其他神灵,以及“明年”祭祀、凡山等其他祭祀活动,皇上路过的时候就祭祀,路过之后就停止。方士们兴建的祭祀场所,各自负责,负责人去世了祭祀也就停止了,祭祀官员不负责这些。其他的祭祀活动都和以前一样。现在皇上进行封禅,之后十二年后再次进行,遍及五岳和四渎。而方士们等待神仙降临,出海寻找蓬莱仙岛,最终一无所获。而公孙卿等待神仙,最终也只是用一些大人迹象来解释,也没有什么效果。皇上越来越厌倦方士那些怪异荒诞的说法了,但是又没有完全放弃他们,还是抱着一丝希望,盼望能遇到真正的神仙。从那以后,方士们关于神仙祭祀的说法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司马迁说:我跟随皇上巡视祭祀天地诸神和名山大川,并参与了封禅大典。我在寿宫侍奉祭祀,并仔细观察了方士和祭祀官员的做法,于是退下来之后,就根据从古至今人们祭祀鬼神的情况,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写了出来。希望后来的君子能够阅读参考。至于祭祀的具体细节,比如祭品、祭器、礼仪等等,这些就由相关部门保存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