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是秦昭王他妈宣太后的弟弟。他祖上是楚国人,姓芈。秦武王死了,没儿子,就立他弟弟当昭王。昭王他妈,本来叫芈八子,昭王登基后,就尊称她为宣太后。宣太后可不是武王他妈,武王他妈叫惠文后,早就在武王之前去世了。宣太后有两个弟弟: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叫魏冉,字冉,姓魏;一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叫芈戎,封为华阳君。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阳君。这几个兄弟里,魏冉最厉害,从惠王、武王时代就开始在朝廷上做事了。武王死后,他的兄弟们都争着要当王,只有魏冉拼尽全力才把昭王扶上了位。昭王即位后,就封魏冉当将军,负责保卫咸阳。他平定了季君的叛乱,把武王的老婆赶到魏国去了,昭王那些不听话的兄弟也被他收拾掉了,威风凛凛,震慑了整个秦国。昭王年纪小,宣太后自己掌握大权,让魏冉帮她处理政事。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了,泾阳君被送到齐国当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当宰相,结果赵国觉得不划算,就派仇液来秦国,请求让魏冉当秦国的宰相。仇液准备动身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宋公对他说:“秦国要是没听你的,楼缓肯定恨你。你不如跟楼缓说‘请您别着急让秦国用我’。秦王要是看到赵国求着要魏冉当宰相,却又不急着让你办事,那他就不会听你的了。你说了话,事情没办成,就有了个好名声,跟楼缓交好了;事情办成了,魏冉也会感激你。”仇液听了他的话,就照做了。结果秦国果然罢免了楼缓,让魏冉当了宰相。
后来,秦国想杀吕礼,吕礼就逃跑了,跑到齐国去了。昭王十四年,魏冉推荐了白起,让他代替向寿当将军,攻打韩魏两国,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孙喜。第二年,又攻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池。后来魏冉装病辞去了宰相的职位,让客卿寿烛当了宰相。第二年,寿烛被免职,魏冉又重新当了宰相,然后被封在穰地,又加封了陶地,号称穰侯。
穰侯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侯了,厉害吧?然后就跟着秦国军队去打魏国。这一仗打得漂亮,魏国直接割让了河东地区四百里的土地。 接着又攻占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大小城池六十多个都被秦军拿下。
昭王十九年,秦国称帝,自称西帝,齐国也跟着称帝,自称东帝。 这俩国家都当皇帝了,不过好景不长,一个月左右,吕礼就来了, 齐国和秦国又都乖乖地把“帝”改回“王”了。 这之后,魏冉又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做了六年丞相后就辞职了。 辞职两年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丞相。 做了四年丞相,他就让白起去攻打楚国的郢都,秦国还因此设立了南郡。 白起因为这次战功赫赫,被封为武安君。 说起来,白起是穰侯推荐提拔起来的,两人关系很好。 所以啊,穰侯的家底有多厚?比皇室还富裕!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当上了丞相,带兵攻打魏国,打败了魏国的芒卯,占领了北宅,然后包围了大梁。
魏国的大夫须贾对穰侯说:“我听说魏国的官员跟魏王说:‘以前梁惠王打赵国,打了三次胜仗,还攻下了邯郸;赵国不肯割地,邯郸又回到了赵国手里。齐国攻打卫国,攻下了卫国的都城,还杀了卫国的子良;卫国不肯割地,丢掉的地方又收回来了。卫国和赵国之所以能保全国家,军队强盛,领土没有被诸侯兼并,是因为他们能忍耐困难,重视收回失去的土地。宋国和中山国几次割地求和,结果国家都灭亡了。我认为卫国和赵国值得效仿,而宋国和中山国则应该引以为戒。秦国是贪婪凶狠的国家,而且不讲信用,蚕食魏国的土地,又吞并了整个晋国,打败了魏国的暴子,割取了八个县的土地,土地还没完全到手,秦军又撤兵了。秦国到底要多少土地才满足呢!现在又打败了芒卯,占领了北宅,这并不是真的敢攻打大梁,而是想以此要挟魏王,逼他割让更多的土地。大王千万不要答应他们。现在大王背弃楚国和赵国,和秦国搞好关系,楚国和赵国一定会生气,离开大王,和秦国争夺利益,秦国一定会接受他们。秦国挟持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再次攻打大梁,那么魏国想保全国家就难了。希望大王千万不要和秦国讲和。如果大王一定要讲和,就少割点地,并且要有人质;不然的话,一定会被秦国欺骗的。’这是我从魏国人那里听到的,希望您能以此来考虑这件事。《周书》上说‘惟命不于常’,意思是说侥幸的事情不能总是发生。战胜暴子,割取八个县,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兵力精良,也不是因为秦国的计策高明,主要还是运气好。现在又打败了芒卯,占领了北宅,来攻打大梁,这就把运气当成家常便饭了。聪明人不会这样。我听说魏国把所有一百个县的精兵强将都派去守卫大梁,我认为不下三十万人。用三十万大军守卫大梁这座坚固的城池,我认为即使是汤王和武王复生,也很难攻下。轻率地背弃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去攻打坚固的大梁城,去对抗三十万大军,而且还志在必得,我认为从天地分开到现在,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如果攻打不下,秦军一定会退兵,陶邑一定会丢失,那么之前的功劳就都白费了。现在魏国正犹豫不决,可以少割点地来收买他们。希望您在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到达大梁之前,赶紧少割点地来收买魏国。魏国正在犹豫,认为少割点地对自己有利,一定会接受,这样您就能得到您想要的了。楚国和赵国因为魏国先和秦国讲和而生气,一定会和秦国争夺利益,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分散开来,您以后再选择。再说,您得到土地难道一定要靠打仗吗?割让晋国土地,秦军没有攻打,魏国一定会效仿,割让绛、安邑。您又为秦国开辟了两条道路,几乎占领了整个旧宋国,卫国一定会效仿,割让单父。秦军的实力可以保全,而您可以控制他们,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呢?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呢!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不要冒险。”
穰侯说:“好。”于是就解除了对大梁的包围。
第二年,魏国背叛了秦国,还和齐国搞起了亲密关系。秦国就派穰侯去攻打魏国,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了四万魏军,魏国大将暴鸢逃跑了,秦国还顺手拿下了魏国的三个县城。穰侯因此被加封了爵位。
接下来的一年,穰侯又联合白起和客卿胡阳一起攻打赵、韩、魏三国。他们在华阳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斩首十万,还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三个地方,赵国也丢了观津。 顺便说一句,秦国还给了赵国一些兵力,让他们去打齐国。齐襄王害怕了,就派苏代偷偷地给穰侯送了一封信,信里说:“我听说有人说秦国要给赵国四万兵力去攻打齐国,但我私下里觉得齐王肯定不会相信这个说法,因为秦王英明,善于谋划,穰侯聪明,经验丰富,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三晋(韩、赵、魏)和秦国是死对头啊,互相欺骗背叛是常有的事,根本不会讲信用。现在如果打败齐国来壮大赵国,对秦国有什么好处?赵国是秦国的死敌,这对自己不利,这是第一点。秦国的谋士肯定想着先打败齐国,削弱晋国和楚国,然后再收拾晋国和楚国。但是,齐国已经很虚弱了,用全国之力去攻打齐国,就像用强弩射破烂的麻袋一样,齐国必败无疑,根本不可能削弱晋楚,这是第二点。如果秦国出兵少,晋楚就不会相信秦国;如果出兵多,晋楚就会被秦国控制。齐国害怕了,不会逃向秦国,一定会逃向晋楚,这是第三点。秦国割让齐国的土地给晋楚当诱饵,晋楚就会用兵来对付秦国,秦国反而会面临两面受敌,这是第四点。所以说,晋楚利用秦国来对付齐国,又利用齐国来对付秦国,这说明晋楚多聪明,而秦国和齐国多愚蠢啊,这是第五点。所以,不如用安邑来安抚他们,这样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秦国有了安邑,韩国就保不住上党了。相比之下,得到天下咽喉要道,和出兵后担心军队不回来,哪个更有利?所以我才说秦王英明,善于谋划,穰侯聪明,经验丰富,他们绝对不会给赵国四万兵力去攻打齐国。” 结果,穰侯听了苏代的话,没有攻打齐国,带兵回去了。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在位36年的时候,秦国的丞相穰侯跟秦昭王说,想打齐国,拿下刚、寿两座城,好扩大他的封地陶邑。
这时候,魏国人范睢,自称是张禄先生,他觉得穰侯打齐国的计划很糟糕,说这等于绕过三晋(韩、赵、魏)直接去打齐国,这不是明智之举。范睢就用一些巧妙的言语去劝说秦昭王。秦昭王听信了范睢的话,于是重用了范睢。
范睢跟秦昭王说,宣太后权力太大,穰侯在诸侯中权势太重,泾阳君、高陵君这些人生活太奢侈,比皇室还富裕。秦昭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于是罢免了穰侯的丞相职位,并且命令泾阳君他们这些人都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离开咸阳的时候,带的行李车队,足足有一千多辆!
穰侯最后死在了陶邑,就葬在那里了。秦国后来又把陶邑收回了,设立为郡。
司马迁说:穰侯是秦昭王的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曾经号称要称霸天下,天下人都朝西叩头称臣,这都是穰侯的功劳啊!可是他权势达到顶峰,财富多到无法想象的时候,却被一个人几句话就扳倒了,丢了权势,忧郁而死。更何况那些地位卑微的客卿呢! 这真是令人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