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洛阳人,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还拜了鬼谷先生为师。
几年后,他四处游说,却屡屡碰壁,穷困潦倒地回到了家。他兄弟、嫂子、妹妹、老婆,所有的人都笑话他,说:“咱们周朝人讲究务实,都忙着经商致富,赚取利润才是正道。你却放弃了这些,整天只知道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是很正常吗?”苏秦听了这话,觉得很羞愧,很自责,于是就关起门来,哪儿也不去,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认真研读。他自言自语道:“咱们读书人,既然已经低着头苦读圣贤书了,却不能因此获得尊荣显贵的地位,那读那么多书还有什么用呢?” 后来他找到了《周书·阴符》这本兵书,潜心研读。
大概一年后,他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足够了,自信满满地说:“我现在可以去游说当今的君王了!”于是他先去游说周显王。可是周显王身边的人都很了解苏秦,都觉得他没什么本事,根本不信他。
于是苏秦又跑到秦国去。可惜秦孝公死了,他就去游说秦惠王。他对秦惠王说:“秦国地势险要,四面环山,渭河环绕,东面有黄河天险,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有代马,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宝库啊!凭借秦国众多的人民,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吞并天下,称帝建国!”秦惠王说:“你们的羽翼还没丰满,还不能展翅高飞;你们的文治武功还没完全显露,还不能兼并天下。” 当时秦国正在处置商鞅,并且痛恨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辩士,所以没用苏秦。
接下来,苏秦又跑到赵国去了。赵肃侯让他弟弟赵成当了宰相,封号奉阳君。但是奉阳君根本不听他的劝说。
他又去了燕国,一年多后才见到燕文侯。他对燕文侯说:“燕国东面有朝鲜、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呼沱、易水,国土面积有两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六百辆,骑兵六千匹,粮食可以吃好几年。南面有碣石山、雁门关的丰富物产,北面有枣栗等特产,老百姓即使不耕作也能靠这些果实生活。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啊!”
哎,咱们这安安稳稳的,没见过什么打仗杀人的场面,这多亏了燕国啊。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燕国之所以没被侵略,没遭受战乱,是因为有赵国在南边给它当屏障啊。秦国和赵国打了五次仗,秦国赢了两次,赵国赢了三次。秦赵两国你死我活地打,大王您却能保全燕国,这就是燕国太平无事的原因。再说,秦国要是打燕国,那得翻越云中、九原,穿过代郡、上谷,要走几千里地,就算攻下燕国城池,秦国也根本守不住。秦国打不过燕国,这很明显吧?现在赵国要打燕国,一声令下,不出十天,几十万大军就能抵达燕国的东垣。渡过滹沱河,穿过易水,不出四五天就能到燕国都城。所以说,秦国打燕国,得打千里之外;赵国打燕国,就在百里之内。不担心近在眼前的危险,却担心千里之外的威胁,这策略也太蠢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和赵国结盟,天下统一,那燕国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文侯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们国家小,西边紧挨着强大的赵国,南边靠近齐国,齐国和赵国都是强大的国家啊。你要是真想联合诸侯来保全燕国,寡人愿意拿出整个国家来参与。”
于是就给苏秦准备了车马、金银财宝,让他去赵国。而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就趁机去游说赵肃侯,说:“天下所有的卿大夫、人臣,甚至平民百姓,都敬佩您的德行和义举,都盼望着能为您效力很久了。只是,以前奉阳君嫉妒贤能,您又不用他们,所以宾客和游士都不敢全力以赴。现在奉阳君去世了,您又能亲近百姓了,所以我才敢冒昧地献上我的愚见。”
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您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别老想着折腾他们。老百姓能不能安生,关键在于您选什么人当朋友。选对了朋友,老百姓就安稳;选错了朋友,老百姓一辈子都不得安宁。咱们说说外患吧:齐国和秦国是咱们的两个敌人,跟哪个国家好,老百姓都不得安生。所以,那些给君主出谋划策、打仗攻城略地的家伙,总是想方设法地挑拨国家之间的关系。您可千万别上他们的当,别乱说话。说白了,这就像阴阳两面,黑白分明而已。
如果您能听我的,燕国一定会献上珍贵的皮毛和战马,齐国一定会贡献丰富的海产,楚国一定会送来香甜的橘子和柚子,韩、魏、中山这些国家都会乖乖地进贡,您的亲戚朋友都能封侯拜相。割地赔款,获取利益,这是春秋五霸常用的手段;封侯拜相,笼络亲戚,这是汤王和武王争霸天下时常用的手段。您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同时得到这些好处,这就是我为您打算的。
现在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一定会削弱韩魏两国;要是跟齐国结盟,齐国一定会削弱楚魏两国。魏国弱了,就会割让河外之地;韩国弱了,就会献出宜阳;宜阳丢了,上郡就危险了;河外之地丢了,交通就断了;楚国弱了,就没人帮咱们了。这三个策略,您可得好好掂量掂量。
秦国要是打通轵道,南阳就危险了;秦国要是攻打韩国,包围周地,赵国就得自己操练军队自保了;秦国要是占领卫国,夺取卷地,齐国就一定会去朝拜秦国。秦国要是想完全控制山东地区,那它一定会挥师攻打赵国。秦国的军队要是渡过黄河,越过漳河,占领番吾,那战争就一定会在邯郸爆发了。这些都是我替您担心的。
现在啊,山东地区,实力最强的就属赵国了。赵国地盘有两千多里,军队好几十万,战车一千辆,骑兵一万匹,粮食够吃好几年。西边有常山作屏障,南边有黄河和漳河,东边有清河,北边是燕国。燕国本来就弱,不用怕它。秦国最想灭掉的是天下诸国中的赵国,但是秦国却不敢直接打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害怕韩魏两国会在背后捣乱啊!所以说,韩魏两国是赵国的南边屏障。秦国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阻挡,一点点蚕食,打到国都城下就停手。韩魏扛不住秦国,最终一定会臣服于秦国。如果秦国没有了韩魏的牵制,那祸患就一定会落到赵国头上。这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地方。
我听说尧帝当初没有固定的领地,舜帝也没有一寸自己的土地,却能拥有天下;禹王当初手下不过百人,却能号令诸侯;汤王和武王,军队最多也就三千人,战车三百辆,士兵三万人,就能够建立天子之位:关键在于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治国之道啊!所以说,明智的君主,对外要衡量敌人的强弱,对内要考察自己士兵的优劣,不用等到两军对垒,胜负存亡的局势就已经在他心里了,怎么可能被别人的话蒙蔽,糊里糊涂地做决定呢!
我私下里用地图推演了一下,诸侯的土地加起来是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军队是秦国的十倍,六国合力,一起向西攻击秦国,秦国肯定会被打败!现在我们却西向事奉秦国,把自己也变成了秦国的臣子。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做别人的臣子和做别人的臣子,这能一样吗?!
那些投降秦国的人,都想着把诸侯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一旦强大起来,就会建造高大的楼台亭榭,漂亮的宫殿,整天听着优雅的音乐,前面是高耸的宫阙,后面是美丽的妃嫔,国家被秦国祸害了,他们却一点也不担心。所以那些投降秦国的人,日夜利用秦国的势力恐吓威胁诸侯,以达到割地求荣的目的,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啊!
我听说啊,英明的君主,从来不疑神疑鬼,也不听信小人的谗言,更不会让那些拉帮结派的人接近自己。所以,关于增强国力、扩张疆土的策略,臣下可以大胆地向大王进言了。我认为,大王最好的策略,就是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共同对抗秦国。咱们应该让天下诸侯的将相齐聚洹水之畔,互通信息,歃血为盟。盟约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就各派精兵支援楚国,韩国切断秦军的粮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守卫常山以北地区。如果秦国攻打韩魏,楚国就断绝秦军的退路,齐国出兵支援韩魏,赵国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守卫云中。如果秦国攻打齐国,楚国就断绝秦军的退路,韩国守卫城皋,魏国堵截秦军,赵国渡过黄河漳河、博关,燕国出兵支援齐国。如果秦国攻打燕国,赵国就守卫常山,楚国军队驻扎武关,齐国渡过勃海,韩、魏两国都出兵支援燕国。如果秦国攻打赵国,韩国军队就驻扎宜阳,楚国军队驻扎武关,魏国军队驻扎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出兵支援赵国。如果哪个诸侯违反盟约,就由其他五个国家共同讨伐它。”只要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秦国的军队就绝对不敢越过函谷关来侵犯山东地区了。这样一来,称霸天下的伟业就能实现了。
赵王说:“我年纪轻轻,建国时间也不长,以前从未听说过关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策略。现在这位上宾一心想着要安定天下,保全诸侯,我愿意带着我的国家加入你们的联盟。”于是,赵王就准备了百乘战车,黄金千镒,白玉璧百双,锦绣千匹,用来和诸侯们结盟。
那时候,周天子正把祭祀用的肉送去给秦惠王。秦惠王就派犀首去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国大将龙贾,夺取了魏国的雕阴,并且还想继续向东进攻。苏秦害怕秦军会攻打赵国,于是就故意激怒张仪,让他去秦国。
哎,韩宣王啊,您想想看,咱们韩国的地盘多好啊!北边有巩、成皋这两座坚固的城池,西边有宜阳、商阪的天险,东边有宛、穰,还有洧水这条大河,南边是陉山,总共九百多里地,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士兵,天下最好的弓弩都产自咱们韩国!那些厉害的射手,像溪子、少府,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射六百步开外!咱们韩国的士兵,箭法精准,百发百中,射得远的能穿透胸膛,射得近的能射中心脏。再说咱们的兵器,剑戟都出自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些名山名川,削铁如泥,切金断玉,战场上所向披靡,装备精良,样样齐全。韩国士兵个个骁勇善战,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强劲的弓弩,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一人能抵挡一百个敌人,那都不是吹的!
您想想,凭着咱们韩国的强大实力和您的英明领导,居然要低声下气地去事奉秦国,这简直是自取其辱,让天下人笑话!还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事吗?所以,我希望大王您好好考虑一下!您要是事奉秦国,秦国肯定要先索要宜阳、成皋。今年给了,明年它还会再来索要土地。给了它,就没地可给了;不给它,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还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您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索求却是无止境的,用有限的土地去对抗无止境的索求,这就像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还没开战,地盘就已经被削减了。我听说过一句俗话:“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您低声下气地事奉秦国,跟做牛做马有什么区别?您这么英明,又掌握着强大的韩军,却落个“牛后”的名声,我替您感到羞愧!
韩王一听这话,顿时脸色大变,撸起袖子,瞪大眼睛,按着剑,仰天长叹一声说:“我虽然不怎么样,但绝对不会事奉秦国!现在我接受您的建议,要效仿赵王,一心一意保卫社稷!”
魏襄王啊,您这地盘,南边有鸿沟、陈、汝南、许昌、郾城、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边有淮河、颍河、煮枣、无胥,西边有长城,北边有河外、卷、衍、酸枣,方圆千里地。虽然地名听着不起眼,但田地房屋多得数不清,根本不用担心没地方放牲口。您的人口众多,车马繁华,日夜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感觉就像有三支军队那么庞大。我私下里估摸着,您的国力不比楚国差。可是,那些大臣们却害怕强大的秦国入侵天下,结果您还真就担心起秦国来了,根本不管这祸患会带来什么后果。利用强秦的势力来威胁自己的君主,这可是大罪过啊!魏国是天下强国,您是天下贤明的君王,现在却想着西面事奉秦国,自称东藩,修建帝宫,接受秦国的冠服,祭祀春秋,我真是替您感到羞耻!
我听说越王勾践,带着三千残兵败将,就在干遂打败了夫差;武王也只用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就在牧野击败了商纣王。他们能取胜,可不是因为士兵多啊,而是因为他们能奋勇作战!现在我听说大王您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仆役,二十万壮丁,十万民夫,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兵力比越王勾践和武王多得多啊!您现在却听信那些大臣的话,想要臣服秦国。事奉秦国,肯定要割地赔款,所以还没打仗,国家就已经损失惨重了!那些劝您事奉秦国的大臣,都是奸臣,根本不是忠臣!做臣子的,竟然割让君主的土地来讨好外邦,只图一时之功而不顾长远,破坏国家利益来谋取私利,在外边挟持强秦的势力来威胁君主,以此来求得割地,希望大王您能仔细想想啊!
《周书》上说:“蔓延生长,不知何时才能停止?枝繁叶茂而不修剪,最终还是要用斧头砍掉。” 现在不做好打算,将来会有大祸患,那该怎么办呢?大王您要是能听我的,与其他六国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同仇敌忾,那强秦的威胁自然就解除了。所以我们赵王派我来献上愚见,并带来盟约,请大王您下令吧!
魏王说:“我这个人不行,以前没机会听到您的高见。现在您奉赵王的命令来劝谏我,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意见,并会遵从。”
齐宣王听了,就对苏秦说:“齐国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勃海,这就是所谓的‘四塞之国’啊!齐国土地面积有两千多里,装备精良的士兵有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军队精锐,家家户户都有士兵,进攻时像锋利的箭头一样迅速,作战时像雷霆一样猛烈,撤退时像风雨一样迅速。即使有军事行动,也从未越过泰山,渡过清河,涉过勃海。临淄城里就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计,每户至少有三名男子,三乘七等于二十一万,不用从远县调兵,临淄城里的士兵就已经有二十一万了。临淄非常富裕,百姓个个都擅长吹竽、弹瑟、弹琴、击筑,还有斗鸡、遛狗、玩六博、踢蹴鞠的。临淄的街道上,车轮互相碰撞,人肩并肩摩肩接踵,衣袖连成一片,衣袂飘动像幕帘一样,汗水挥洒像下雨一样,家家殷实,人人富足,志气高昂。凭借大王您的英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与之抗衡。现在却要向西臣服于秦国,我私下觉得,这太让大王您丢脸了!”
韩、魏之所以那么害怕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接壤,边境相连。一旦开战,十天之内胜负就能见分晓,生死攸关。韩、魏如果打赢了秦国,军队也会损失一半,边境也守不住;如果打输了,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所以韩、魏宁可跟秦国打仗,也不愿意轻易臣服于它。但秦国攻打齐国的情况就不同了。秦国要攻打齐国,必须绕过韩、魏的领土,经过卫国、阳晋的道路,还要翻越亢父险峻的山路,车子无法并排前进,骑兵也无法成队行进,一百个人守住险要地段,一千个人也不敢过去。秦国即使想深入齐国腹地,也会顾虑重重,害怕韩、魏在背后捣乱。所以秦国只能虚张声势,故作骄横,却不敢轻易进攻,因此秦国也无法轻易伤害齐国,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仔细考虑秦国拿齐国没办法,就想向西臣服于它,这是群臣的计策失误了。现在既不用向秦国称臣,又能保持强大的实力,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稍微留意一下我的计策。
齐王说:“我这个人不聪明,地处偏远的海边,是个穷困的东部边境小国,以前都没听说过您的教诲。现在您拿着赵王的命令来通知我,我恭敬地遵从您的旨意。”
接下来,他跑到楚威王那里,跟楚威王这么劝说:“楚国啊,是天底下最强大的国家;大王您,是天底下最贤明的君王。西边有黔中郡、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湖、苍梧,北边有陉塞、郇阳,国土面积超过五千多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一千辆,骑兵一万匹,粮食储备够吃十年。这可是称霸天下的资本啊!凭借楚国的强大和您的英明,天下没有谁能与您抗衡。现在您却想向西臣服于秦国,那其他诸侯都会纷纷跑到咸阳城下朝拜秦王了。”
“秦国最害怕的就是楚国,楚国强大了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了楚国就弱小,两者势不两立。所以,为了大王您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和齐国结盟,孤立秦国。大王您要是不听我的,秦国一定会派两支军队,一支从武关出兵,一支从黔中进攻,那鄢郢(楚国都城)就危险了!”
“我听说,治理国家要防患于未然,事情还没发生就要有所准备。等到灾祸临头了再忧虑,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早点认真考虑一下。”
“大王您要是真能听我的,我保证能让山东的诸侯定期进贡,来响应大王的号令,辅佐大王治理国家,祭祀祖庙,训练士兵,准备战斗,一切都听从大王的指挥。大王您要是真能采纳我的拙见,那韩、魏、齐、燕、赵、卫这些国家的美女都会充实您的后宫,燕国、代国的骆驼和良马都会填满您的马厩。所以,如果我们联手,您就是楚王,如果我们能达成协议,秦国就只能称帝了。现在放弃称霸天下的机会,而去做别人的臣子,我觉得这对于大王您来说很不划算啊!”
秦国啊,那是只披着虎皮的狼,一心想要吞并天下,是天下的公敌!大家都想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这简直是养虎为患,自找麻烦!那些当臣子的,为了讨好强大的秦国,竟然割让本国土地,助纣为虐,最终招致秦国的祸患,却不去考虑后果。 外面拿着秦国的强大来威胁君主,逼迫割地,这简直是大逆不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行了!所以,跟楚国亲近,诸侯就割地去讨好楚国;跟秦国联合,楚国就割地去讨好秦国。这两种策略差别太大了,大王您到底想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赵王派我来献上愚拙的计策,并遵守盟约,等候大王您的指示。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跟秦国接壤,秦国一直想吞并巴蜀和汉中。秦国,那可是个虎狼之国,不能亲近!而韩国、魏国都被秦国逼得喘不过气来,不能跟他们深谋远虑,万一深谋远虑反倒被他们出卖给秦国,那还没开始行动国家就危险了。我自己掂量着,楚国跟秦国硬碰硬,肯定打不过;国内那些大臣,也靠不住。我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心里七上八下,像悬挂的旗帜一样飘摇不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现在您想统一全国,收服诸侯,拯救危亡的国家,我一定尽心竭力,全力支持!”
于是,六国就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了。苏秦担任合纵的盟主,同时担任六国的宰相。
苏秦给赵王送信,说要路过洛阳。他出行排场很大,车马众多,辎重满满当当,各诸侯国都派人来送行,阵仗之大,简直像迎接国王一样。周显王听说后,吓得不轻,赶紧派人打扫道路,并在郊外迎接苏秦。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吓得不敢抬头看他,只能低着头服侍他吃饭。苏秦笑着问他嫂子:“以前你对我那么冷淡,现在怎么这么恭敬?”他嫂子羞愧地伏在地上说:“以前没见您官高位显、钱多势大啊!”苏秦长叹一声说:“一个人啊,富贵了,亲戚朋友就害怕他;穷困了,亲戚朋友就轻视他,更何况是普通人呢!要是我只有洛阳城郊的两顷地,我怎么可能佩带六国的相印呢!”于是他拿出很多钱财分赏给宗族和朋友们。当初苏秦去燕国的时候,还向别人借了一百钱做路费呢,如今发达了,他用一百金把债还清了,并且把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报答了。他身边的一个随从,因为没得到赏赐,主动上前说明情况。苏秦说:“我没有忘记你。你当初陪我到燕国,在易水边上,你几次想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所以对你印象深刻,所以才没顾上你。现在你也得到了赏赐。”
苏秦成功地促使六国合纵抗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他把合纵的盟约书交给秦国。秦国军队十五年不敢窥探函谷关。后来,秦国派犀首去欺骗齐国和魏国,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企图破坏合纵联盟。齐、魏两国攻打赵国,赵王把责任推给了苏秦。苏秦害怕了,请求出使燕国,一定要报答齐国的恩情。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联盟也就瓦解了。
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燕国的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继位,就是燕易王。燕易王刚即位,齐宣王趁燕国国丧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来到燕国,先王资助先生去赵国,从而促成了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都说是因为先生的原因,让天下人耻笑,先生能为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吗?”苏秦非常羞愧,说:“请让我为大王夺回这些土地!”
苏秦拜见齐王,先深深地行了个礼,然后又俯下身子好像在庆祝什么,接着又抬起头来好像在哀悼什么。齐王纳闷地问:“你这庆祝和哀悼怎么这么快就接连着来了?”
苏秦解释说:“我听说,挨饿的人宁愿饿肚子也不吃乌鸦嘴里的东西,是因为吃饱了肚子也一样要面临饿死的危险。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秦王的小舅子。大王您为了那十座城池,却要长期跟强大的秦国结仇。现在让弱小的燕国当先锋去牵制秦国,让秦国后方吃紧,再吸引天下精兵来攻打秦国,这就像吃乌鸦嘴里的东西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啊!” 齐王脸色一下子变了,忧心忡忡地问:“那怎么办呢?”
苏秦接着说:“我听说,古代那些善于处理政务的人,都能化解危机,转危为安,把失败变成成功。大王您要是肯听我的计策,就把燕国的十座城池还回去。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座城池,一定会高兴;秦王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才让燕国收回城池,也会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化解仇恨,结成坚固友谊啊!燕国和秦国都臣服于齐国,那大王您就能号令天下,没有人敢不服从。这样一来,大王您只是用几句好话就安抚了秦国,又用十座城池换来了天下的臣服,这就是称霸天下的基础啊!”
齐王说:“好!”于是就下令把燕国的十座城池还了回去。
有人说苏秦坏话,说他是那种左右逢源、反复无常的卖国贼,将来一定会造反。苏秦害怕得罪人,就回国了,燕王也不再给他官职了。
苏秦找到燕王,说:“大王,我苏秦不过是个东周乡下人,没什么功劳,您却在庙里亲自接见我,在朝堂上隆重地礼待我。现在我已经为大王击退了齐国的军队,还夺回了十座城池,理应更加亲近才是。可您现在却不给我官职,别人一定会因此怀疑我,说我在您面前说了谎话。我不受信任,反而对您有利啊!我听说,忠诚和守信是用来保全自己的;而积极进取,是用来为别人服务的。再说,我劝说齐王,也不是在欺骗他啊。我抛下年迈的母亲在东周,本来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并积极进取的。现在,就算有像曾参那样孝顺的,像伯夷那样廉洁的,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您用这三个人来侍奉您,怎么样呢?”燕王说:“足够了。”
苏秦说:“像曾参那样孝顺的人,连一晚上都不离开父母,您又怎么能让他千里迢迢地来侍奉您这个地位不稳的燕王呢?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也不做武王的臣子,不受封赏。这样廉洁的人,您又怎么能让他千里迢迢地为您去齐国奔走呢?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跟女子约定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来,水涨了他也不走,抱着桥柱淹死了。这样守信的人,您又怎么能让他千里迢迢地去抵挡齐国的强兵呢?我说的,就是因为忠诚和守信而得罪了您啊!”燕王说:“如果不是忠诚守信,怎么会因为忠诚守信而得罪人呢?”
苏秦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个远在外地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了。丈夫要回来了,那个私通的人很担心,妻子说:‘别担心,我已经准备好了药酒等他。’过了三天,丈夫果然来了,妻子让小妾端上药酒。小妾想说酒里下了药,又怕得罪主母;不说吧,又怕得罪主父。于是她假装摔倒,把酒洒了。主父大怒,打了她五十鞭子。所以小妾因为摔倒洒酒,既想保全主父,又想保全主母,但还是免不了挨打,这哪里是忠诚守信没有错呢?我的过错,不幸就类似于这个小妾啊!”燕王说:“先生还是回到原来的官职吧。”并且更加优厚地对待他。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
易王的老婆,也就是文侯的夫人,跟苏秦搞上了。
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
燕王知道了这事儿,反而对苏秦更加优厚。苏秦害怕被杀,就对燕王说:“我在燕国待着,对燕国没什么好处,要是我去了齐国,燕国反而会更有地位。”
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燕王说:“就按先生说的办吧!”于是苏秦故意装作得罪了燕王,然后逃到齐国,齐宣王把他当做上宾给供了起来。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
齐宣王死了,湣王继位,他劝湣王厚葬以显示孝心,修建高大的宫殿和广阔的苑囿来显示自己的得意,实际上是想把齐国搞垮,好让燕国得利。燕易王死了,燕哙当上了燕王。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
后来,很多齐国的权贵跟苏秦争宠,就派人刺杀苏秦,结果苏秦没死,受了重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抓刺客,却没抓到。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苏秦眼看要死了,就对齐王说:“要是我死了,就把我五马分尸,然后在集市上示众,并宣称‘苏秦是为燕国在齐国作乱的’,这样的话,杀我的凶手一定会自己跳出来。”结果就按照他说的做了,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己出现了,齐王就把凶手给杀了。燕国听说后感叹道:“哎呀,齐国真是为了苏秦报仇啊!”
苏秦死了,他干的那些事儿全抖搂出来了。齐国皇后知道了这事儿,气得要死,恨透了燕国。燕国吓得不轻。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俩看见哥哥苏秦干得那么漂亮,也都跟着学起了纵横之术。苏秦死后,苏代就想去见燕王,想接着他哥哥的活儿干。他跟燕王说:“大王,我啊,是东周一个不起眼的小老百姓。我听说大王您特别讲义气,我虽然能力有限,但还是放下锄头,冒昧前来拜见大王。我从邯郸一路过来,亲眼所见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那么好。我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到了燕国,我观察了大王您的臣子和官员,发现您真是天下少有的明君啊!”燕王问他:“你说什么样的人是明君?”苏代回答说:“我听说,明君总是乐于听取批评,而不喜欢听好话,所以我想跟大王您说说您的不足之处。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盟友。现在大王您却去攻打盟友,反而去讨好仇敌,这不是损害燕国的利益吗?大王您自己好好想想,这策略就有问题,没人敢跟您说实话,这不是忠臣的表现啊!”
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我早就想打它,只是苦于国力不足啊。你要是能帮我打败齐国,我就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你!”苏代说:“现在天下七个国家互相争战,燕国是最弱的。单独作战肯定不行,得找个靠山才行。往南依附楚国,楚国就会强大;往西依附秦国,秦国就会强大;往中间依附韩魏,韩魏就会强大。只要依附的国家强大,燕国自然也就强大起来了。现在齐国,国君自以为是,非常骄傲。它南下攻打楚国五年,国库都空了;西边跟秦国打了三年,士兵都疲惫不堪了;北边跟燕国打仗,三次惨败,还损失了两员大将。尽管如此,它还能调动剩下的军队,南下攻打宋国,同时还控制着十二个诸侯国。这说明齐国国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老百姓已经精疲力尽了,这样的国家,还值得去打吗?再说,我听说,打仗打多了,老百姓就会疲惫;长期用兵,军队就会衰弱。”
燕王问:“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河、浊河可以作为天然屏障,还有长城、钜防可以作为防御工事,这是真的吗?”苏代回答说:“如果天时不利,就算有清济河、浊河,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老百姓都疲惫不堪了,就算有长城、钜防,也守不住!再说,齐国以前在济西地区不驻兵,是为了防备赵国;在河北地区不驻兵,是为了防备燕国。现在济西和河北都派兵了,齐国的国力已经衰弱了。骄傲的国君一定贪图利益,而导致国家灭亡的大臣一定贪财。大王您如果能放下架子,把您的儿子、母亲、弟弟当作人质送去齐国,用珍宝玉器贿赂齐国的左右大臣,他们就会对燕国有好感,轻视宋国,这样齐国就很容易灭亡了。”燕王说:“我最终还是听从你的计策了,这是上天注定啊!”于是,燕国就派了一个王子到齐国当人质。苏厉趁着燕国王子在齐国当人质的机会,去拜见齐王。齐王恨苏秦,想把苏厉抓起来。燕国王子出面求情,最后苏厉就成了齐国的臣子。
燕相子之想得到燕国的权力,就让苏代陪太子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派苏代回燕国,燕王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说:“不能。”燕王哙问:“为什么?”苏代说:“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 结果燕王哙完全听信了子之的话,后来还把王位让给了他,燕国因此大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立昭王为王,苏代和苏厉兄弟俩因为害怕,不敢回燕国,就一直留在齐国,齐国也对他们很好。
后来苏代到了魏国,魏国因为燕国的原因扣押了他。齐国派人对魏王说:“我们齐国想用宋国的土地封给泾阳君,秦国肯定不会接受。秦国不是不想得到宋地而得到齐国,而是不相信齐王和苏代。现在齐魏关系这么不好,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如果秦国相信齐国,齐秦联合,泾阳君得到宋地,对魏国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大王不如放了苏代,秦国一定会怀疑齐国,不会相信苏代了。齐秦不联合,天下太平,攻打齐国的计划也就泡汤了。”于是魏国就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国也待他很好。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给燕昭王写了一封信: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简单来说,燕国大臣子之为了夺权,让苏代去齐国当人质,结果导致燕国被齐国灭了。后来苏代辗转魏国、宋国,最后给燕昭王写信分析利弊,劝他不要盲目相信齐国,要居安思危。信中举了齐国兼并其他国家壮大实力的例子,说明如果燕国继续帮助齐国,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苏代还用齐紫和越王勾践的例子说明,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现在大王要是想利用这次灾祸转危为安,扭转乾坤,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齐国,让它称霸,然后让它和周天子结盟,烧掉秦国的盟约,对外宣称:“这是上上策,能打败秦国;其次,也能让齐国长期臣服于我们。”秦国挟持着齐国来对付我们,秦王一定会担心。秦国五代君王都在攻打诸侯,现在却要屈居齐国之下,秦王要是能彻底征服齐国,不惜代价也要做到。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个能言善辩的人去跟秦王这么说呢?“燕国和赵国攻打宋国,肥大了齐国,这并不是因为燕国和赵国从中获利。燕国和赵国明明没好处却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信任秦王。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个值得信任的人去收买燕国和赵国呢?让泾阳君和高陵君先去燕国和赵国,如果秦国有什么变故,就拿他们当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会相信秦国。秦国称西帝,燕国称北帝,赵国称中帝,让这三个国家来统治天下。韩、魏两国如果不服从就派秦国去打,齐国如果不服从就派燕、赵两国去打,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天下都服从了,再联合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对外宣称‘必须夺回宋国的土地,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归还楚国’。夺回宋国的土地,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归还楚国,这是燕国和赵国想得到的;建立三帝,这是燕国和赵国一直想要的。他们得到了想要的好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燕国和赵国就会像脱掉鞋子一样抛弃齐国。现在不收买燕国和赵国,齐国称霸就一定会成功。诸侯都拥护齐国,大王如果不跟从,那就是国家要被攻打;诸侯都拥护齐国,大王如果跟从,那就是名声受损。现在收买燕国和赵国,国家就能安宁,名声也能显赫;不收买燕国和赵国,国家就会危险,名声也会受损。放弃安宁显赫的地位而去选择危险卑微的地位,聪明人不会这么做。”秦王听了这些话,一定会像被刺中心脏一样难受。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个能言善辩的人去跟秦王这么说呢?秦国一定会答应,齐国一定会被攻打。
攻打秦国,那是巩固友谊;攻打齐国,那是符合利益的。巩固友谊,谋求利益,这是圣王应该做的事情。
燕昭王很喜欢这个计策,说:“我的祖先曾经对苏氏有过恩德,子之之乱时苏氏离开了燕国。燕国想要报仇齐国,非苏代不可。”于是召见苏代,重新对他表示友好,和他一起谋划攻打齐国。最终打败了齐国,齐湣王逃跑了。
很久以前,秦国要召见燕王,燕王正准备前往,苏代赶紧劝燕王说:“楚国因为得到枳地而亡国,齐国因为得到宋国而亡国,齐国和楚国之所以不敢因为得到枳地和宋国而侍奉秦国,是因为秦国对他们有深仇大恨啊!秦国要吞并天下,不是靠行善积德,而是靠暴力!秦国这种暴力行为,是直接告诉天下的。”
秦国告诉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可以乘船从汶水出发,顺着长江而下,五天就能到达郢都。汉中的军队,可以乘船从巴地出发,顺着汉水而下,四天就能到达五渚。我秦国军队在宛东地区集结,准备南下攻打随地,就算再聪明的人也来不及谋划,再勇猛的战士也来不及发怒,我就像射隼一样迅速!您还想着等天下诸侯来攻打函谷关,是不是太迟了!”楚王因为秦国这番话,就乖乖地侍奉秦国十七年。
秦国直接告诉韩国说:“我们从少曲出发,一天就能攻破大行。我们从宜阳出发进攻平阳,两天就能让平阳完全臣服。我们绕过两周之地进攻郑国,五天就能攻占整个郑国。”韩国认为秦国说得对,于是也侍奉秦国。
秦国直接告诉魏国说:“我们攻占安邑,堵塞女戟关,韩国的太原地区就会被卷入战火。我们攻下轵城,然后进攻南阳,封锁冀地,包围两周之地。乘着夏天的洪水,用轻舟快速前进,强弩在前,戈矛在后,如果我们决开荥阳的河堤,魏国就保不住大梁;如果我们决开白马的河堤,魏国就保不住外黄和济阳;如果我们决开宿胥的河堤,魏国就保不住虚丘和顿丘。如果陆地进攻,我们就攻击河内;如果水路进攻,我们就灭掉大梁。”魏国认为秦国说得对,于是也侍奉秦国。
秦国想攻打安邑,害怕齐国来救援,就用宋国来迷惑齐国。秦国说:“宋王无道,竟然用木头人来模仿我,然后射它的脸。我的国土与安邑距离遥远,兵力也难以到达,无法攻打宋国。大王如果能攻破宋国并占领它,就当是我自己攻下来的。”秦国攻下安邑,堵塞女戟关后,就以此为借口,把攻打宋国的罪责推到齐国头上。
秦国想攻打韩国,害怕天下诸侯来救援,就用齐国来迷惑天下诸侯。秦国说:“齐王四次与我约定,四次都欺骗我,他一定会率领天下诸侯来攻打我。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有秦国就没有齐国,我一定要攻打它,一定要灭掉它!”秦国攻下宜阳、少曲,占领蔺、离石后,就以此为借口,把攻打齐国的罪责推到天下诸侯头上。
秦国想要攻打魏国和楚国,就把南阳地区送给楚国,意思是说:“我本来就跟韩国已经断绝关系了。攻占均陵,堵塞鄳阸,只要对楚国有利,对我来说就像拥有它一样。”魏国放弃了和楚国的联盟而投靠秦国,然后秦国就以此为借口,把堵塞鄳阸的责任推到楚国头上。
秦国军队在林中受挫,又想拉拢燕国和赵国,就把胶东地区送给燕国,把济西地区送给赵国。秦国跟魏国谈妥条件后,派公子延和犀首去攻打赵国。
秦军在谯石和阳马都打了败仗,于是又想拉拢魏国,就把叶、蔡地区送给魏国。跟赵国谈妥条件后,秦国又去威胁魏国,魏国不肯割地。秦国被困住后,就让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议和,赢了就欺骗舅舅和母亲。
去燕国的人说:“我们送你胶东。”去赵国的人说:“我们送你济西。”去魏国的人说:“我们送你叶、蔡。”去楚国的人说:“我们送你鄳阸。”去齐国的人说:“我们送你宋国。”这简直就是把话说的跟循环一样,用兵就像飞刺一样,母亲管不住,舅舅也约束不了。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杀害了三晋地区几百万百姓,现在还活着的人都是秦国的孤儿。西河以外,上雒之地,三川地区,晋国的祸患,三晋地区有一半都是秦国造成的灾难,秦国的祸害如此之大!而燕国和赵国那些投靠秦国的人,都是为了争功而向他们的君主进谗言,这是我最大的担忧啊!”
燕昭王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苏秦又回到燕国,地位更加显赫。
燕国派人去联合其他诸侯,效仿苏秦当初的做法,有的诸侯答应,有的诸侯不答应,但天下从此都尊崇苏氏家族的合纵策略。苏代和苏厉都寿终正寝,名声显赫于诸侯之中。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游说诸侯以求名利,他们的策略擅长权变。苏秦后来被反间计害死,天下人都嘲笑他,不敢学习他的策略。但是世人对苏秦的传说很多,那些与苏秦类似的事情,都被人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平民,却能联合六国合纵抗秦,这说明他的智慧超过常人。所以我把他的事迹记录下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要让他蒙受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