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黄帝啊,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叫轩辕。他生下来就聪明过人,小时候就能说话,长大后更是勤奋好学,成年后更是智慧超群。黄帝那个年代,神农氏的统治已经衰弱了。各诸侯国互相攻打,残暴地压迫百姓,神农氏却无力制止。于是,轩辕就拿起武器,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很多诸侯都纷纷归顺了他。但蚩尤最为凶残暴虐,谁也打不过他。炎帝还想侵略其他诸侯国,结果其他诸侯都投奔了轩辕。轩辕就修养德行,整顿军队,治理五气,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四方土地,还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作为军队,最终在阪泉与炎帝大战。打了三场仗,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蚩尤又造反,不听从天帝的命令。黄帝就率领诸侯的军队,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最终打败并杀死了蚩尤。于是,各诸侯都拥立轩辕为天子,代替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服从他的,黄帝就带兵去征讨;那些已经平定的地方,他就离开去别的地方。他披山开路,修建通道,几乎没有安稳的时候。他东到海边,登上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山,登上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熊山和湘山;北到荤粥地区,在釜山刻石立誓,并在涿鹿的附近建立都城。他经常迁徙,没有固定的住所,军队就是他的护卫。他的官职名称都带“云”字,比如云师。他还设立左右大监,监察全国。天下太平,所以鬼神、山川都纷纷来朝拜,祭祀活动也很多。他得到了宝鼎,还会观测日影推算历法。他重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臣来治理国家。

他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研究天文地理,探索生死之谜,解决各种难题。他推广种植各种谷物和草木,驯养鸟兽虫蛾,广泛收集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等各种物品,辛勤劳作,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由于出现了土德的祥瑞,所以人们称他为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姓氏。

话说黄帝住在轩辕丘,娶了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正妃。嫘祖给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当上了天下之主。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他后来住在长江流域;另一个叫昌意,住在若水边。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子昌仆,生下了高阳,高阳是个非常有德行的人。黄帝去世后,葬在了桥山。后来,黄帝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他就是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为人沉静深远,很有谋略,办事通达,懂得权衡利弊。他善于培养人才,根据各地情况委以重任,顺应时势,效法天意,依靠鬼神来制定礼仪,用德化教导百姓,以诚心祭祀天地。他的统治范围北到幽陵,南到交趾,西到流沙,东到蟠木,天下所有生物,大小神灵,凡是日月照耀到的地方,都归顺于他。

帝颛顼有个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他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从玄嚣到蟜极都没能当上皇帝,直到高辛才继承了帝位。高辛是颛顼的族兄弟。

高辛天生神灵,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他广泛施恩泽于百姓,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他聪明睿智,目光远大,能够洞察细微之处。他遵循天理,了解百姓的疾苦,既仁慈又威严,既恩惠又守信,他自身修养极高,天下人都服从他。他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度,教化百姓,循循善诱,他敬畏天地,顺应自然规律,对鬼神也十分敬重。他面色沉静,品德高尚,行动有规律,穿着朴素。帝喾秉持中正之道,治理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之处,都对他臣服。

帝喾娶了陈锋氏的女儿,生了放勋;又娶了娵訾氏的女儿,生了挚。帝喾死后,挚继位。挚当皇帝,不称职,后来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帝尧。

话说尧帝,人称放勋,那可是个仁德无双的人物!他的仁爱如同天宇般广阔,他的智慧如同神明般深不可测。亲近他就像沐浴在阳光下,远远望去又像仰望云端,真是令人敬仰。他富贵而不骄奢,地位显赫而不张扬跋扈。穿着朴素的黄麻衣裳,乘坐红色的车子,驾着白色的骏马,低调又大气。他能够很好地教化民众,和睦相处,九族之间亲密无间,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万国团结一心,一片祥和。

尧帝为了让老百姓按时耕种,就委任羲和兄弟俩来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他让羲仲去旸谷,也就是东方日出的地方,认真观察太阳的运行,确定春耕的时机。当太阳到达正午,星宿是鸟星的时候,就表明春天到了。这时,人们开始耕种,鸟兽也都开始活跃起来。他又让羲叔去南方,观察太阳运行,确定夏至的时机。当太阳到达正午,星宿是火星的时候,就表明夏天到了。这时,人们开始收割,鸟兽也开始换毛。他还让和仲去西方昧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观察太阳的运行,确定秋收的时机。当太阳到达正午,星宿是虚星的时候,就表明秋天到了。这时,人们开始收获,鸟兽的毛也变得柔软了。最后,他又让和叔去北方幽都,观察太阳的运行,确定冬至的时机。当太阳到达正午,星宿是昴星的时候,就表明冬天到了。这时,人们开始御寒,鸟兽也长出了浓密的毛发。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来调整四季,真是厉害!尧帝还认真地管理百官,政事都办得井井有条。

尧帝感叹道:“谁能胜任这份重要的工作,继续完成我的事业呢?”他的儿子放齐建议说:“我的儿子丹朱聪明能干。”尧帝摇摇头说:“唉,这孩子顽劣凶暴,不行!”尧帝又问:“还有谁能胜任?”大臣讙兜推荐说:“共工虽然喜欢夸夸其谈,但做事也还算认真,可以考虑一下。”尧帝说:“共工虽然会说好话,但做事方法不正,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却漫不经心,不行!”尧帝再次叹息道:“哎,四岳啊,现在洪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山陵,百姓苦不堪言,谁能治理这滔天洪水呢?”四岳一致推荐鲧。尧帝说:“鲧这个人不守规矩,还会败坏家族名声,不行!”四岳却说:“哎呀,试试看也不妨,万一有用呢?”尧帝最终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命鲧治水。可是,九年过去了,鲧治水毫无进展。

尧帝说:“哎,四岳啊,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觉得谁够格继承我的位置呢?” 四岳回答说:“我等德行浅薄,愧不敢当帝位。”

尧帝说:“把所有亲戚,还有那些隐居不出的人,都给我找出来!” 大家都对尧帝说:“民间有个叫虞舜的人,值得考虑。”尧帝说:“哦,我听说过他,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孝子,父亲顽固,母亲强悍,弟弟傲慢,但他都能做到孝顺和睦,家里井井有条,从不干坏事。”尧帝说:“那咱们试试他吧!” 于是,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的品德。舜对待两个女儿就像对待妻子一样恭敬有礼,尧帝很满意。

然后尧帝让舜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舜把五典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朝中内外,宾客诸侯,个个对他恭敬有加。尧帝又让舜去山林川泽考察,即使遇到暴风雷雨,舜也能从容应对,从不迷路。尧帝认为舜是圣人,就召见舜说:“你处理政务,三年有余,成效显著,你该继承帝位了!”舜谦逊推辞,但尧帝坚持己见。正月初一,舜正式继承了帝位,在尧帝的祖庙——文祖举行仪式。

尧帝年老了,就让舜代理天子之政,看看天意如何。舜勤勉工作,治理国家,祭祀天地,巡视四方,规范礼仪制度,赏罚分明,制定刑法,轻徭薄赋,深得民心。他每年二月东巡狩,到达泰山祭祀,考察山川,会见东方诸侯,统一时间、度量衡,规范礼仪,还制定了五种等级的祭祀礼品,以及相应的刑罚制度。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都和东巡一样。巡狩回来,在祖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每五年巡狩一次,诸侯都要朝见四次。舜通过巡狩了解民情,考察官员,赏罚分明,治理国家。他划分了十二州,疏通河流,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轻罪从轻发落,重罪严惩,体现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思想。“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话说,讙兜那小子跟共工进谗言,尧帝觉得不行,但还是让工师试试共工的本事。结果共工果然是个人渣,胡作非为。后来,四岳推荐鲧去治理洪水,尧帝觉得不靠谱,但四岳坚持要试试,结果鲧治理洪水也没啥效果,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江淮、荆州那边的三苗部落也老是闹事。

舜帝就跑到尧帝跟前,建议把共工流放到幽陵,去祸害北狄;把驩兜流放到崇山,去祸害南蛮;把三苗迁到三危,去祸害西戎;把鲧杀了扔到羽山,去祸害东夷。这四个家伙都被收拾了,天下才太平了。

尧帝当了七十年皇帝,之后又让舜当了二十年的储君,然后把权力交给了舜,自己退位养老。尧帝退位后又过了二十八年驾崩了。老百姓都非常悲伤,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三年内,全国各地都没人敢唱歌跳舞庆祝,都在怀念尧帝。尧帝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没法继承皇位,所以把皇位传给了舜。 这其实是个难题,传给舜,天下太平,但丹朱就倒霉了;传给丹朱,丹朱舒服了,天下就遭殃了。尧帝说:“我绝对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利益而让天下受苦!”所以最后还是把天下交给了舜。尧帝死后,三年丧期结束,舜把丹朱安排到南河以南。那些来朝拜的诸侯都不去找丹朱,都去找舜;打官司的也不找丹朱,都找舜;唱歌跳舞的也不给丹朱唱,都给舜唱。舜说:“这是天意啊!” 从此,舜就当上了天子,史称帝舜。

虞舜,名字叫重华。他爹叫瞽叟,他爷爷叫桥牛,他曾祖父叫句望,他高曾祖父叫敬康,他五世祖叫穷蝉,他六世祖叫帝颛顼,颛顼他爹是昌意。从穷蝉到舜,一共七代人了。从穷蝉到舜,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舜他爹瞽叟是个瞎子,舜他娘又死了,瞽叟又娶了个老婆,生了个儿子叫象,这象还特别嚣张跋扈。瞽叟偏心,更喜欢后来的老婆和儿子,总是想害死舜,舜就只能躲来躲去;就算舜犯了一点小错,也要受罚。 可是舜一直孝顺他爹和后娘,以及他弟弟,一天比一天更孝顺,从没抱怨过。

舜啊,是冀州人。他呢,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渔,在河边制陶,在寿丘制作各种器物,在负夏务农,总之就是个勤劳的人。他爹瞽叟是个倔老头,他妈脾气暴躁,弟弟象又傲慢无礼,这三个人都想着要弄死舜。但是舜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一点儿没犯错,那些想害他的人,愣是没找到机会下手。就算他们想找舜麻烦,舜也总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晃悠。

舜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孝顺出了名。到了三十岁,尧帝在寻找可用之才,四岳(古代官名)都推荐虞舜,说他可以。于是尧帝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察他的内在品德;又让九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观察他的外在表现。舜住在妫汭(地名),行为举止非常谨慎。尧帝的两个女儿一点儿没因为自己的身份尊贵而对舜的亲戚摆架子,真是贤惠啊!尧帝的九个儿子也都跟舜相处得越来越好。舜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都主动给他让地;他在雷泽打渔,雷泽的人都主动给他让位置;他在河边制陶,河边的器物一点儿都不粗制滥造。一年后,他住的地方就成了村庄,两年后成了城镇,三年后就成了大城市。尧帝赏赐舜细麻布做的衣服,还送给他一把琴,为他建造了粮仓,还送给他牛羊。

可他爹瞽叟还是想杀他,让舜去修理粮仓顶,然后自己从下面放火烧粮仓。舜用两个斗笠护住自己,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跑了,总算没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偷偷地在旁边挖了个暗道。等他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舜就从暗道里逃了出来。瞽叟和象以为舜死了,高兴坏了。象还说:“这主意是我出的!”然后象就和父母分家,说:“舜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还有琴,都归我了。牛羊和粮仓都给你们。”然后象就住进了舜的宫殿,还弹起了舜的琴。舜去看他,象一脸不高兴,说:“我想舜,心里难受死了!”舜说:“是啊,你应该高兴才是!”舜继续孝敬瞽叟,更加友爱他的弟弟。于是尧帝就让舜试着管理五典百官,舜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很久以前,高阳氏出了八个特别有才能的人,老百姓都从中受益,人们把他们叫做“八恺”。高辛氏也出了八个有才能的人,人们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人,他们的功绩流传后世,名声一直很好。可是到了尧帝的时候,尧帝也没能把他们都启用。舜帝则不一样,他重用了“八恺”,让他们管理土地,负责各种事务,一切都很顺利,井井有条。他还重用了“八元”,让他们在全国各地传播五种美德:父亲要仁义,母亲要慈爱,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子女要孝顺,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

然后呢,咱们再说说那些不靠谱的人。帝鸿氏出了个不成器的东西,他掩盖正义,包庇坏人,喜欢干坏事,天下人都叫他浑沌。少皞氏也出了个不肖子孙,他毁坏信用,憎恨忠诚的人,喜欢说漂亮话干坏事,天下人叫他穷奇。颛顼氏也出了个坏小子,根本教不了,也不懂人话,天下人叫他梼杌。这三个家伙,后代都为他们操心。到了尧帝的时候,尧帝也没能把他们清除掉。缙云氏还出了个败家子,贪吃贪喝,收受贿赂,天下人叫他饕餮。大家都很讨厌他,把他跟前面那三个坏家伙相提并论。后来舜帝在四面城门设宴,把这四个坏家伙流放到边远地区,用来抵御妖魔鬼怪。从此以后,四面城门都安全了,再也没有坏人了。

舜到南方的山里考察,遭遇了狂风暴雨也没迷路,尧帝因此知道舜足够胜任治理天下的大任。 尧帝年纪大了,就让舜代理天子处理政务,巡视各地。舜代理政务二十年,尧帝才正式让他摄政。摄政八年后,尧帝去世了。三年丧期结束后,舜把帝位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但天下最终还是归顺了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这些人,从尧帝时代就被启用,当时还没具体分派官职。

于是舜就去拜见文祖,和四岳商量,开辟了四个门户,让信息畅通无阻,了解四方的情况。舜还命令十二个牧官讨论如何效法尧帝的德行,自己也以仁厚为本,远离那些奸佞小人,这样一来,蛮夷部落都归顺了。舜问四岳:“谁能像尧帝那样勤勉地办事,让他担任官职?”大家都说:“伯禹可以担任司空,继承尧帝的功业。”舜说:“对啊!禹,你负责治理水土,一定要努力啊!”禹叩头谢恩,还谦让说应该让稷、契和皋陶担任。舜说:“好吧,那就这样吧。”

舜又说:“后稷啊,黎民百姓开始挨饿了,你负责播种各种谷物吧。”舜接着说:“契啊,百姓之间不和睦,五种社会等级也不安分,你担任司徒,要好好推行五种教化,以宽容为上。”舜又说:“皋陶啊,蛮夷作乱,盗贼横行,你担任大法官,要执行五刑,并规定服刑的期限和减刑的条件;要制定等级制度,并规定不同等级的待遇,一定要公正严明。”舜又问:“谁能管好我的工程?”大家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舜又问:“谁能管好我的山林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可以。于是任命益为朕虞。益叩头谢恩,谦让说应该让朱虎、熊罴担任。舜说:“好吧,那就这样吧,你们一起努力。”于是任命朱虎、熊罴为益的助手。

舜又问四岳:“谁能主管我的三礼?”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伯夷啊,我任命你为秩宗,要你日夜敬慎,正直清廉。”伯夷又谦让说应该让夔和龙担任。舜说:“好吧,那就让夔担任典乐,教导孩子们,为人要正直温和,宽厚而不失威严,刚强而不残暴,简朴而不傲慢;诗歌要表达思想感情,歌唱要表达长远的愿望,声音要悠扬,音律要和谐,八音要协调,不能互相冲突,这样才能使人和神都和谐相处。”夔说:“好的,我会用敲击乐器来演奏,让百兽都翩翩起舞。”舜说:“龙啊,我担心奸佞之徒会迷惑我,扰乱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纳言,日夜向我汇报情况,一定要忠诚可靠。”舜说:“你们二十二人啊,要敬慎,要按时完成天子的命令。”舜实行三年一次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远近各地都兴起了建设的热潮。最后,舜还平定了北方的三苗部落的叛乱。

话说这二十二个人,个个都立下了大功:皋陶主管司法,天下太平,老百姓都心服口服;伯夷主管礼仪,上下都谦让有礼;垂主管工匠,各种手艺都达到了顶峰;益主管山林田野,山川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弃主管农业,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契主管人事,百姓之间亲如一家;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宾客络绎不绝;十二个牧官管理着九州,没有一个敢违抗命令。但是,要说功劳最大还得数禹,他披山开路,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平定九州,各地的官员都按时进贡,没有丝毫懈怠。禹治下的疆域广阔,方圆五千里,连边远地区也都归顺了。南方一直到交趾,北方到发地,西边有西戎、析枝、渠廋、氐、羌等部族,北边有北山戎、发、息慎,东边有长、鸟夷,整个天下都归顺了舜帝的统治。于是,禹便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各种珍奇异宝都汇聚一堂,甚至凤凰都来祝贺。天下太平盛世,都是从虞帝开始的。

舜帝二十岁就以孝闻名,三十岁时被尧帝看重,五十岁时开始代理天子事务,五十八岁时尧帝驾崩,六十一岁时舜帝继位。他做了三十九年的皇帝,后来南巡时在苍梧之野驾崩,葬在江南九疑山,也就是现在的零陵。舜帝即位后,还亲自带着天子仪仗去朝见自己的父亲瞽叟,恭敬谨慎,孝行感天动地。他还封弟弟象为诸侯。可惜舜帝的儿子商均不成器,所以舜帝提前向天帝推荐了禹。十七年后,舜帝驾崩。三年丧期结束后,禹也像舜帝让位给尧帝一样,把帝位让给了舜帝的儿子,但诸侯们都拥戴禹,于是禹才登上了天子之位。尧帝的儿子丹朱,舜帝的儿子商均,都分得了领地,用来祭祀祖先,穿着同样的服饰,沿用同样的礼乐制度,他们以宾客的身份觐见天子,天子也不以君臣之礼相待,以此表明自己不敢专权。

从黄帝到舜、禹,他们虽然都是同姓,但国号却各不相同,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功德。所以,黄帝的国号叫有熊,颛顼帝的国号叫高阳,帝喾的国号叫高辛,尧帝的国号叫陶唐,舜帝的国号叫有虞。禹帝建立夏朝,另立国号夏后,姓姒;契建立商朝,姓子;弃建立周朝,姓姬。

司马迁说:很多学者都提到五帝,这很了不起。但是,《尚书》只记载了从尧开始的历史;而各种学派的说法里都提到黄帝,但他们的说法不够文雅规范,那些讲究的先生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孔子传下来的说法里,宰予曾问过五帝的德行和帝系姓氏,但儒家学者有时也不讲这些。我曾经西到空桐山,北到涿鹿,东到海边,南到长江淮河,走访了很多地方的老人,他们都各自说起了黄帝、尧、舜的事迹,各地风俗习惯确实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那些接近古文的说法比较靠谱。我看过《春秋》和《国语》,里面对五帝的德行和帝系姓氏都有阐述,只是我研究得不够深入,他们记载的内容应该都是真实的。史书上记载不完整的地方很多,但一些零碎的记载却时常出现在其他书籍里。如果不是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了解其中的含义,那肯定很难理解这些内容的。我综合整理了各种说法,挑选其中比较文雅的记载,所以把这部分写在了本纪的第一篇。

接下来,我继续整理这些资料,把那些比较靠谱、说法比较文雅的记载,放在了本书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