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也就是平原君,是赵国公子,在兄弟们里头最优秀,特别喜欢结交宾客,家里宾客多得不得了,足足好几千人。他先后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当过宰相,三次被罢免,三次又复职,最后被封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里的楼房盖在老百姓的房子上面。有个腿脚不好的老百姓,拄着拐杖去打水。平原君的漂亮妾室在楼上看见了他,哈哈大笑。第二天,这个腿脚不好的老百姓就跑到平原君家门口,请求说:“我听说您喜欢招揽人才,那些千里迢迢来投奔您的,都是因为您尊重人才,不看重那些美貌的妾室。我虽然不幸得了残疾,可您的妾室却嘲笑我,我想得到那个嘲笑我的女人的脑袋。”平原君笑着答应说:“好。”那腿脚不好的老百姓走了,平原君笑着说:“看看这小子,居然因为一次嘲笑就想让我杀掉我的妾室,真是过分!”最后他并没有杀掉那个妾室。
过了一年多,平原君府上的宾客和门客走了一大半,平原君觉得很奇怪,心想:“我待他们一向没失礼呀,怎么走的人这么多呢?”有个门客站出来回答说:“因为您没杀掉嘲笑那个残疾人的妾室,大家觉得您重色轻士,所以人才都走了。” 于是,平原君就杀了那个嘲笑残疾人的妾室,亲自到门口迎接那个残疾人,并向他道歉。之后,府上的宾客和门客才渐渐多起来。那时候,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争着抢着优待宾客。
秦国包围了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约定要带二十个文武双全、勇敢有实力的门客一起去。平原君说:“要是靠文治就能取得胜利,那就太好了。要是文治不行,咱们就在华屋底下歃血为盟,一定要把事情办成再回来。人才不用向外找,我的门客里就足够了。”他找到了十九个人,剩下的找不到合适的人,凑不够二十个。
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主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说:“我听说您要去楚国联合抗秦,约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去,而且不向外寻找人才。现在还差一个人,我希望您就带上我吧!”平原君问他:“你在我这里做了几年门客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就像锥子在布袋里,尖头很快就会露出来。你在我这里做了三年,左右的人都没怎么称赞你,我也没听说过你的事迹,看来你没什么本事啊。你不行,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说:“我今天才请求进入布袋呢!如果我早点进入布袋,早就锋芒毕露,可不是仅仅露个尖头那么简单了!”平原君最终还是带着毛遂一起去了。那十九个人互相看着,都笑着,但也没说什么,还是同意了。
毛遂跟着平原君去楚国,跟另外十九个使臣一起跟楚国人谈判。结果那十九个人都被毛遂的口才给镇住了,服服帖帖的。 平原君跟楚王谈联盟的事,讲了半天好处和坏处,从早上说到中午还没谈拢。其他十九个使臣一看这不行啊,就对毛遂说:“先生您快上去试试吧!”
毛遂噌地一下拔出剑,大步流星地走上台阶,对着平原君说:“这联盟的事,其实就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您从早上说到现在还没结果,这是怎么回事?”楚王一看,问平原君:“这位是哪位啊?”平原君说:“这是我家一位不太起眼的门客。”楚王一听这话,就呵斥道:“你小子怎么还站着?我跟你们主子说话呢,你算什么东西!”
毛遂剑都还没收回去呢,直接往前走了一步,说:“大王您之所以骂我,是因为您仗着楚国人多势众嘛。但现在,十步之内,您可别想靠人多欺负我!您的生死,现在可都掌握在我手里!我主子就在您面前,您还敢这样呵斥我?再说,我听说商汤王就靠着七十里的地盘统一了天下,周文王就靠着百里土地就让诸侯臣服,难道他们是因为士兵多吗?其实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时机,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啊!现在楚国地盘有五千里,手握百万雄兵,这可是称霸天下的资本啊!楚国这么强大,天下没人能敌! 白起,不过是个小年轻,带着几万兵马跟楚国打仗,一仗就攻下了鄢郢,二仗就烧了夷陵,三仗就羞辱了您的祖先!这可是几百年的血仇,也是赵国永远的耻辱,您居然一点都不记恨! 这联盟,是为了楚国,可不是为了赵国啊!我主子就在您面前,您还敢这样呵斥我?!”
楚王被毛遂这一顿猛烈的输出给震住了,连连点头说:“对对对,先生说得对!我一定把国家社稷放在第一位,答应你们的联盟!” 毛遂追问道:“那联盟的事,就这么定了?”楚王说:“定了!” 毛遂立马吩咐楚王的侍卫:“快去拿鸡、狗、马的血来!” 毛遂端着铜盘,跪下把盘子递给楚王说:“大王您应该先歃血为盟,然后是我家君主,最后是我。” 就这样,毛遂在殿上就完成了联盟的仪式。 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使臣说:“各位大人,咱们也来堂下歃血为盟吧!各位,这次可是沾了我的光,算是靠着我成就了大事!”
平原君终于搞定了事情,回到赵国,说:“我以后不敢再评价人才了。我以前评价过的人,多的有上千,少的也有几百,自以为没漏掉天下的人才,没想到竟然在毛先生身上栽了跟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让赵国的地位变得比九鼎大吕还要重。毛先生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比百万雄师还要厉害。我以后不敢再评价人才了。”于是,他把毛先生当作上宾来对待。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的春申君带兵来救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国,但都没赶到。秦国紧围邯郸,邯郸形势危急,眼看就要投降了,平原君非常着急。邯郸的传舍吏的儿子李同对平原君说:“您难道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要是灭亡了,我就要当俘虏了,我怎么会不担心呢?”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啃骨头、互相交换孩子吃,这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危急了,可是您后宫里的姬妾却有上百人,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剩饭剩菜,而老百姓却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糠都吃不饱。现在老百姓都快累垮了,士兵也快打光了,有的甚至用削尖的木头做成矛和箭,而您家里的器物、钟磬却安然无恙。如果秦国攻破了赵国,您还能享有这些吗?如果赵国能保全,您还怕没有这些吗?现在您要是能下令让您的夫人以下都到士兵中间去,一起出力干活,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分给士兵吃,士兵正处在危难的时候,很容易被您的举动感动。”
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得到了三千敢死之士。李同就带着这三千人冲向秦军,秦军被他们吓退了三十里。这时,楚国和魏国的援军也到了,秦军只好撤兵,邯郸保住了。李同战死,赵王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虞卿想利用信陵君在邯郸安然无恙这件事,替平原君请求封地。公孙龙听说后,连夜赶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借信陵君在邯郸平安无事这事儿,为你请求封地,是真的吗?”平原君说:“是啊。”公孙龙说:“这万万不行啊!当初大王任命您为赵国的宰相,可不是因为您才华横溢,赵国无人可用啊。割让东武城封赏您,也不是因为您立了大功,而是因为国内没有其他人有功劳,只是因为您是王室的亲戚。您接受宰相印信,没说自己没本事,接受封地也没说自己没功劳,也是因为您是王室亲戚。现在信陵君在邯鄲安然无恙就请求封地,这就成了王室亲戚接受封赏,而百姓却要算计功劳的事儿了,这太不合适了!再说虞卿掌握着两方面的权力,事情办成了,就拿着凭据来要好处;事情办不成,就用虚名来讨好您。您千万别听他的!”平原君最终没听虞卿的。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了。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最终和赵国一起灭亡了。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平原君对公孙龙很好。公孙龙擅长“坚白之辩”,后来邹衍路过赵国,宣扬他的“至道”,结果公孙龙的名声就被比下去了。
虞卿,是个游说之士。他穿着简陋的鞋子,打着伞去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就得到赏赐:一百镒黄金,一双白玉璧;第二次见面,就当上了赵国上卿,所以被称为虞卿。
话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仗,赵国打输了,还损失了一个都尉。赵王把楼昌和虞卿叫来,问:“这仗打输了,都尉又死了,我亲自带兵冲上去,怎么样?”楼昌说:“没用的,不如派个高级使者去和谈。”
虞卿说:“楼昌说要和谈,是因为他觉得如果不和谈,军队肯定要完蛋。但是,能不能和谈,主动权掌握在秦国手里啊。再说,大王您分析秦国的意图,是不是想打败赵国的军队?”赵王说:“秦国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了,肯定想打败赵军。”虞卿说:“大王您听我的,派个使者带着很多宝贝去拉拢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要是得到大王的重宝,肯定会接见我们的使者。赵国的使者一旦进入楚魏,秦国肯定会怀疑天下各国要联合起来对付它,肯定也会害怕。这样一来,和谈就有戏了。”
赵王没听虞卿的,派平阳君去秦国和谈,还派了郑朱二人作为使者去秦国。秦国接受了他们。赵王又把虞卿叫来,说:“我已经派平阳君去秦国和谈了,秦国已经接受了郑朱,你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您不可能和谈成功,军队肯定要被击败了。天下人都等着庆祝战胜国秦国的胜利呢。郑朱是贵族,他们去了秦国,秦王和应侯肯定会隆重接待他们,以此向天下人显示秦国的胜利。楚国和魏国看到赵国已经开始和谈了,肯定不会来救赵国。秦国知道天下各国不会救赵国,那和谈就更不可能成功了。”
果然,应侯隆重接待了郑朱,向天下人炫耀秦国的胜利,最终不肯和谈。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军随后包围了邯郸,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秦国撤了邯郸的包围,赵王就进京朝见秦王,派赵郝去跟秦国谈条件,准备割让六个县来求和。虞卿就对赵王说:“秦国攻打你,是因为他们累了才撤兵的吗?是不是他们还很有实力,只是因为喜欢你才没继续打?”赵王说:“秦国攻打我,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啊,他们肯定是因为累了才撤兵的。”虞卿说:“秦国用尽全力都没能拿下你,才疲惫地撤兵,你又用他们拿不下的东西去送给他们,这不是等于帮秦国自己攻打自己吗?明年秦国再来攻打你,你就没招了。”
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赵郝说:“虞卿先生真的完全了解秦国的实力吗?他真的知道秦国攻不下来的地方吗?就这弹丸之地都不肯割让,让秦国明年再来攻打你,到时候你岂不是要割让更多土地来求和?”赵王说:“好吧,就听你的割让土地吧,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不再来攻打我吗?”赵郝回答说:“这个我可不敢保证。以前三晋和秦国关系不错,彼此友好。现在秦国跟韩国、魏国关系好,却来攻打你,你侍奉秦国的方式肯定不如韩国、魏国。现在我帮你解除被秦国攻击的困境,打开城门,互通款币,和韩国、魏国搞好关系,等到明年,你再单独去跟秦国交涉,这样你侍奉秦国的姿态,肯定就比韩国、魏国晚了一步。这个我也没法保证。”
王把这事告诉了虞卿。虞卿说:“郝先生说‘不跟秦国讲和,明年秦国还会来打,到那时您是不是得割地求和呢?’现在讲和,郝先生又说不能保证秦国以后不再打。现在就算割让六座城池,又有什么好处呢!明年秦国再来打,又要割让那些我们无力保住的土地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还不如不讲和。秦国虽然善于进攻,但也不能轻易拿下六座城池;赵国虽然防守能力不足,但最终也不会丢掉这六座城池。秦国打累了就会撤退,军队也必定会疲惫不堪。我们用这六座城池来换取天下人支持我们,共同对抗疲惫的秦军,这是我们失去一点小利益,却从秦国那里得到巨大补偿啊!咱们国家图的是长远利益,哪能坐着割地,让自己越来越弱,让秦国越来越强呢?现在郝先生说‘秦国善待韩魏,却来攻打赵国,一定是您侍奉秦国不如韩魏’。这是要让大王您年年割地给秦国啊,这样下去,城池迟早会被割光。明年秦国再来索要土地,大王您打算怎么办?不给,就是放弃之前的努力,招来秦国的祸患;给,那就没有土地可以再给了。俗话说得好:‘强者善于进攻,弱者无力防守’。现在坐着听任秦国摆布,秦国兵力没有损失却能得到更多土地,这是在壮大秦国,削弱赵国啊。用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去攻打越来越弱的赵国,他们的算盘可就没完没了。再说,您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索求却是无止境的,用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止境的索求,赵国迟早会被灭亡的。”
虞卿继续说道:“所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备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击。与其被动割地求和,不如主动出击,争取主动权。秦国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正是因为我们一味退让,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我们应该改变策略,以强硬的态度应对秦国的侵略,才能保全赵国。”
赵王拿不定主意,这时楼缓从秦国回来了。赵王就和楼缓商量,说:“我把土地给秦国,还是不给?哪个更好?”楼缓推辞说:“这个我真不知道。”赵王说:“好吧,那就说说你个人的想法吧。”楼缓回答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他母亲的故事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他的两个儿媳妇为了他自杀。他母亲听说后,却没有哭。她的管家说:‘有儿子死了却不哭的吗?’他母亲说:‘孔子,那么贤德的人,都被鲁国赶走了,这些人却没跟着走。现在儿子死了,儿媳妇却有两个为他自杀,这样的人一定是对长辈不孝顺,对儿媳妇却很好。’所以,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贤德的母亲;从儿媳妇的角度来看,这母亲肯定是个嫉妒的妻子。所以说,话虽然是一回事,说话的人不同,人心就变了。我现在刚从秦国回来就说别给地,那肯定不是好主意;如果我说给地,大王又会怀疑我是在替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让我给大王出个主意,不如把地给秦国。”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这事后,就进宫见赵王说:“这是花言巧语啊,大王千万别把地给秦国!”楼缓听说后,就去见赵王。赵王就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回答说:“不对。虞卿只看到了一点,没看到另一点。秦国和赵国打仗,天下人都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觉得‘我要趁着秦国强大,赵国弱小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现在赵国的军队在秦国吃亏,天下人祝贺胜利的,肯定都向着秦国。所以不如赶紧割地求和,迷惑天下人,安慰秦国的心。不然,天下人会趁着秦国发怒,赵国虚弱的时候,瓜分赵国。赵国都要亡了,还管秦国图谋什么?所以说虞卿只看到了一点,没看到另一点。希望大王以此来决定,别再犹豫了。”
虞卿听说这事儿后,赶紧去找赵王,说:“大王啊,您这为了讨好秦国,把六座城池送出去的做法太危险了!这样只会让天下人更怀疑您,根本不能让秦国安心啊!您难道不应该表现出咱们赵国很弱的样子吗?再说,我劝您别送城,可不是光为了不送城这么简单。秦国向您要六座城,您就给了,可您把城给了齐国,齐国可是秦国的死对头啊!齐国得到您的六座城,肯定会全力西进攻打秦国,根本不用您多说。这样一来,您就等于把城池给了齐国,却想从秦国那里得到好处,这算怎么回事?齐国、赵国本来就仇深似海,这下齐国能报仇了,也能向天下人展示它的实力了。您要是这么做,就算秦国还没派兵进境,我估计秦国也会赶紧送重礼给赵国,跟您重修旧好。如果秦国跟您和好了,韩魏两国一看,肯定也会更加重视您,重视您就会拿出很多宝贝来讨好您。这样一来,您一举就能和三国交好,跟秦国也拉近了关系。”赵王说:“好!”于是就派虞卿去东方见齐王,一起商量对付秦国的策略。虞卿还没回来,秦国的使者就已经到了赵国。楼缓一听这个消息,赶紧逃跑了。赵国后来封虞卿一座城作为奖励。
过了一段时间,魏国也请求加入对抗秦国的联盟。赵孝成王就召见虞卿商量。虞卿路过平原君家,平原君说:“我希望你的建议能被采纳。”虞卿进宫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请求加入。”虞卿回答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我还没答应他们呢。”虞卿说:“大王也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加入,你说魏国错了,我还没答应,你说我又错了,那到底能不能让他们加入呢?”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和大国交往,有好处大国占,有坏处小国承担。现在魏国这个小国主动承担风险,而大王您这个大国却放弃好处,所以我才说大王您错了,魏国也错了。我认为还是应该让他们加入比较好。”赵王说:“好!”于是就同意魏国加入联盟。
虞卿因为和齐、魏两国一起对抗秦国,看不上万户侯、卿相这些官印,就和魏、齐两国的人一起秘密行动,最终离开了赵国,在梁国受困。后来魏、齐两国都死了,虞卿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就写书,上承《春秋》,下观近世,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用来讽刺批评国家得失,后世称之为《虞氏春秋》。
司马迁说啊,平原君,那可是乱世里难得一见的翩翩佳公子,可惜啊,格局不够大。俗话说得好,“利令智昏”嘛,平原君被冯亭那套歪理邪说给迷惑了,结果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多万大军,邯郸城都差点儿被攻破了。想想虞卿,他那料事如神、为赵国出谋划策的能力,真是高明啊!可惜啊,他心软,不忍心对付魏齐,最后被困在了大梁,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这不行,更何况是聪明人呢?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虞卿经历了穷困潦倒的苦日子,说不定也写不出那些流传后世的著作呢。
总而言之,司马迁觉得平原君虽然风度翩翩,但却因为被蒙蔽而犯下大错,导致赵国遭受巨大损失。而虞卿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妇人之仁而最终失败,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世的著作流传。这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