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看秦国的历史记载时,看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东迁到洛阳,秦襄公才被封为诸侯,就开始在西畤祭祀上天,这僭越的苗头就出现了。礼仪规定:“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本国境内有名的山川河流。”可是秦国融合了戎狄的习俗,本来就蛮横暴戾,后来才讲究仁义,地位只是诸侯却参与郊祀大典,这令君子们感到担忧。
等到秦文公越过陇山,讨伐戎狄,尊崇陈宝,在岐山雍州一带经营发展,到秦穆公时,励精图治,东边疆域到达黄河,这时秦国的实力就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诸侯伯国差不多了。此后,秦国出现陪臣执政,大夫世袭爵位的情况,六卿掌握了晋国的权力,征战和盟会不断,威望超过其他诸侯。等到田常杀了齐简公做了齐国的相国,其他诸侯却无动于衷没有讨伐,天下诸侯都争着去建立军功。
三国最终瓜分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齐国,统一了齐国,六国强盛的局面从此开始。他们一心想着增强兵力,吞并敌国,耍阴谋诡计,运用合纵连横的策略。互相之间称兄道弟,结盟却反复无常,即使立下誓约,交换信物,也无法约束他们。秦国起初只是个偏远的小国,中原各国都看不起它,把它和戎狄混为一谈,到了秦献公之后,才开始雄踞诸侯。
论秦国的道德和仁义,不如鲁国和卫国,论秦国的兵力,不如三晋强大,然而最终却统一了天下,这并非仅仅因为地理位置险要,形势有利,而是好像得到了上天的帮助。
有人说:“东方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成熟的地方。”凡是创业的人,往往在东南地区开始,而最终取得成就的人,往往在西北地区。所以,大禹兴起于西羌,汤兴起于亳,周朝的王室以丰镐为根据地灭掉殷商,秦朝的皇帝是从雍州兴起,汉朝的兴起则始于蜀汉。
秦朝得势后,一把火烧了全国的诗书,特别是各诸侯国的史记,烧得更厉害,因为那些史书里有很多批评和讽刺秦朝的内容。那些诗书之所以还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很多都藏在老百姓家里。而各国的史记却大多藏在周朝的宗庙里,所以都被烧毁了。哎,真是可惜啊,太可惜了!虽然秦朝自己也留下了史记,但里面连年月日都没写清楚,内容也很简略。不过,战国时期那些权谋策略,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干嘛非得拘泥于上古呢?秦朝统一全国的手段很残暴,但是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变了,它最终还是成功了,势力很大。古话说的好,“法后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习那些离自己时代近的帝王,因为他们的情况和自己时代比较相似,他们的方法也比较容易实行。有些读书人,只听信他们听到的那些说法,看到秦朝在位时间短,就不仔细研究秦朝的兴衰过程,就盲目地嘲笑它,不敢认真去研究,这跟吃别人嚼过的饭有什么区别呢?唉,真是悲哀啊!
所以,我根据秦朝的史记,接着《春秋》之后的历史,从周元王开始写起,记录了六国以及秦朝二世皇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一共是270年,把这些我听到看到的关于国家兴衰的原因都写了下来。希望以后有志之士能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