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啊,他们的祖先是夏朝的后代,叫淳维。唐虞时代之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这些部落住在北方蛮荒之地,他们跟着牲畜一起到处迁徙。他们养的牲畜,最多的就是马、牛、羊,比较稀奇的牲畜有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驒騱这些。他们跟着水草到处跑,没有固定的城池,也不耕田种地,不过他们也有各自的地盘。他们不用文字,全靠口头约定办事。小孩子就能骑羊,拉弓射鸟和老鼠;长大一点就能射狐狸和兔子,以此为食。成年男子个个都能拉满弓,都是骑兵。他们的习俗是,平时就跟着牲畜到处跑,靠打猎为生,一旦情况紧急,就马上拿起武器攻打别人,这是他们天性使然。他们的长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和矛。有利可图就进攻,没利可图就撤退,逃跑也不觉得丢人。只要有利可图,他们根本不管什么礼义廉耻。从他们的国王到老百姓,都吃肉,穿兽皮,盖毛毡。壮年人吃好的,老年人吃剩下的。他们崇尚强壮,看不起老人和体弱的人。父亲死了,儿子就娶了他的后妈;兄弟死了,哥哥就娶了弟媳。他们的习俗是名讳不用避讳,也没有姓氏。
匈奴人啊,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此。他们四处游牧,以弓马为生,骁勇善战,却又缺乏中原的礼仪观念。 这跟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或逃亡。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或许有些难以接受,但这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他们没有文字,以口头约定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但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野性与力量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他们生存哲学的精髓。
总之,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特点。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原农耕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因此造成了双方长期的冲突和对抗。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 他们的故事,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夏朝衰落了,周的祖先公刘丢了在夏朝的官职,就跑到西戎地区去了,在豳地定居。过了三百多年,戎狄攻打周王亶父,亶父逃到岐山脚下,豳地的人全都跟着亶父去了那里,建立了周朝。
又过了百余年,周西伯昌攻打畎夷氏。再过十几年,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在雒邑建都,又住在酆鄗,把戎狄赶到泾河、洛河以北,让他们定期进贡,称为“荒服”。
过了两百多年,周朝衰弱了,穆王去讨伐犬戎,带回了四匹白狼、四只白鹿。从那以后,“荒服”地区就不再进贡了。于是周朝就制定了严厉的刑法。
穆王之后过了两百多年,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和申侯闹翻了。申侯很生气,就和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在骊山脚下把他杀了,占领了周朝的焦、穫地区,住在泾河、渭河之间,欺压中原地区。秦襄公救了周朝,周平王就离开了酆鄗,东迁到雒邑。就在这个时候,秦襄公打败戎狄到达岐山,才被列为诸侯。
此后六十五年,山戎越过燕国去攻打齐国,齐釐公在齐国郊外和他们作战。又过了四十四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北上讨伐山戎,山戎逃跑了。
过了二十多年,戎狄打到了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的氾邑。开始的时候,周襄王想攻打郑国,所以娶了一个戎狄女子为王后,和戎狄军队一起攻打郑国。后来,他废掉了狄后,狄后怀恨在心。而襄王的继母惠后,有个儿子叫子带,想立子带为王,于是惠后和狄后、子带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让戎狄进来,戎狄因此得以攻入洛邑,打败了周襄王,立子带为天子。
于是戎狄有的住在陆浑,东到卫国,到处抢劫,残暴地欺压中原地区。中原各国都痛恨他们,所以诗人写诗歌颂讨伐戎狄的功绩,比如“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周襄王在外面住了四年,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刚即位,想成就霸业,于是兴兵讨伐戎狄,杀了子带,迎接周襄王回国,住在雒邑。
话说那会儿,秦国和晋国是两个最厉害的国家。晋文公打败了戎狄,占据了河西圁地和洛阳之间的地盘,那些戎狄被他称为赤翟和白翟。秦穆公得到了由余的辅佐,西边八个戎狄国家都臣服于秦国,所以从陇山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豸原>这些戎狄部落;岐山、梁山、泾河、漆河以北,还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这些戎狄部落。而晋国北边呢,还有林胡、楼烦这些戎狄;燕国北边,则有东胡、山戎这些戎狄。这些戎狄部落都分散住在山沟沟里,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经常聚在一起的,少说也有上百个部落呢,但是他们谁也指挥不动谁,各自为政。
总之,那时候秦晋两国实力最强,晋文公打败了戎狄,地盘扩张到了河西,秦穆公也靠着由余收服了西边的很多戎狄部落。而晋国和燕国北边也各自有很多戎狄部落,这些部落虽然数量众多,却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
话说一百多年后,晋悼公派魏绛去跟戎狄人搞好关系,戎狄人还来晋国朝贡了呢。又过了一百多年,赵襄子打败了并州和代州,势力直逼胡人和貉人。后来,赵国和韩魏三国一起灭了智伯,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赵国得到了代郡和句注以北的地区,魏国则占据了河西和上郡,跟戎狄接壤。
之后,义渠戎人修筑城池防御,秦国却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地盘。到了秦惠王时期,直接攻破了义渠的二十五座城池。秦惠王还打败了魏国,魏国把西河和上郡都割让给了秦国。秦昭王时期,义渠戎王跟宣太后搞到一起,还生了两个儿子。宣太后耍了个心眼,在甘泉把义渠戎王给杀了,然后发兵消灭了剩下的义渠人。这样一来,秦国就拥有了陇西、北地、上郡,还修建了长城抵御匈奴。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也改革了风俗,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打败了林胡和楼烦。赵国也修筑了长城,从代郡一直延伸到阴山,再到高阙,作为防御工事,还设立了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后来燕国有个厉害的将军叫秦开,他到胡人那里当人质,胡人非常信任他。秦开回国后,偷袭打败了东胡,把东胡赶跑了上千里。后来刺杀秦王的荆轲,就是秦开的孙子。燕国也修建了长城,从造阳到襄平,设立了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来防御胡人。
那时候,战国七雄只剩下六个了,而这三个国家都跟匈奴接壤。后来赵国的将军李牧在的时候,匈奴都不敢进犯赵国的边境。再后来,秦国灭了六国,秦始皇派蒙恬率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秦国以黄河为界,修建了四十四座城池,驻扎军队,还修建了直道,从九原到云阳,利用边境的山川险要和河流沟壑,修建了一条从临洮到辽东,长达上万里的道路。还渡过黄河,占据了阳山以北地区。
那个时候,东胡很强大,月氏也很兴盛。匈奴单于叫头曼,头曼打不过秦国,就带着族人往北迁移了。十多年后,蒙恬死了,诸侯纷纷背叛秦国,全国大乱,秦国之前迁移到边境的戍卒都逃走了,匈奴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又慢慢地渡过黄河,跟中原地区在旧长城附近接壤。
匈奴单于有个太子,名叫冒顿。后来单于又宠爱一个阏氏(皇后),生了个小儿子。单于想废掉冒顿,立小儿子为继承人,于是把冒顿送去月氏国当人质。
冒顿到了月氏国当人质,他爹头曼单于却突然袭击月氏。月氏人想杀掉冒顿,但冒顿偷了一匹好马,骑上马就逃跑了,跑回了匈奴。头曼单于觉得他儿子够胆量,就给他配备了一万骑兵。
冒顿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鸣镝(一种带响的箭),用来训练他的骑兵射箭。他下令说:“鸣镝射中的目标,谁不跟着射,就杀头!” 然后带着部队去打猎,只要鸣镝射中了猎物,谁不跟着射,就立刻被砍头。
过了一段时间,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好马,左右的士兵有人不敢射,冒顿立刻把那些不敢射的人杀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的士兵有些害怕,不敢射,冒顿还是把他们杀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冒顿出去打猎,用鸣镝射他爹单于头曼的好马,这次,左右的士兵都跟着射了。 这下冒顿明白了,他的手下都听他的了,可以为他所用了。
后来,冒顿跟着他爹头曼单于去打猎,他用鸣镝射向他爹头曼,他的手下也跟着鸣镝射箭,把单于头曼射杀了。 然后,冒顿又杀了他后母、弟弟,以及所有不服从他的人。最后,冒顿自己当上了单于。
冒顿单于继位后,当时的东胡势力很强大。听说冒顿杀了父亲自立,就派使者来见冒顿,想得到头曼单于生前留下的一匹千里马。冒顿问了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能送给他们!” 冒顿却说:“怎么可以因为一匹马而得罪邻国呢?”于是就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觉得冒顿怕他们,又派使者来,想要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王后)。冒顿再次询问左右,左右都气愤地说:“东胡太嚣张了,竟然要我们的阏氏!我们应该打他们!” 冒顿却说:“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女人而得罪邻国呢?”于是,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王更加骄横,开始向西侵犯匈奴。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地,绵延千里。双方都只占领边界地区,形成一种对峙状态。东胡又派使者对冒顿说:“匈奴与我们交界的这片荒地,匈奴根本无法到达,我们想要占领它。”冒顿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说:“这片荒地,给也行,不给也行。” 这下冒顿大怒了,他吼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他们呢!” 那些主张送地的大臣,都被他杀掉了。冒顿立刻骑上马,命令所有滞留的人都要斩杀,然后率兵东进,袭击东胡。
东胡起初轻视冒顿,没有做好防备。等到冒顿的军队杀到,一场大战后,东胡王被彻底打败,人民和牲畜都被俘虏了。打败东胡后,冒顿又向西击溃了月氏,向南征服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他还收复了秦朝蒙恬将军当年夺去的匈奴土地,一直收复到汉朝的故河南塞,到达朝那、肤施地区,并侵扰了燕国和代国。那时候,汉朝军队和项羽正在争斗,中原地区因为战争而疲惫不堪,所以冒顿才能趁机壮大实力,拥有三十多万精兵强将。
从淳维单于到头曼单于,历经一千多年,匈奴时强时弱,经常分裂,传承混乱,难以追溯。但是到了冒顿单于时期,匈奴达到了最强大的时期,征服了北方所有游牧民族,并与汉朝成为敌对国家,这时匈奴的世系、官职名称才得以完整记录下来。
话说匈奴单于啊,手下有一大堆官儿,左边右边都得配齐活儿,什么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还有左大将、右大将,左大都尉、右大都尉,左大当户、右大当户,左骨都侯、右骨都侯,等等等等。匈奴人把贤能的人叫“屠耆”,所以太子一般都当左屠耆王。从左贤王往下数,到那些大当户,兵力少的也有几千骑兵,多的能有一万骑兵,一共二十四位这样的长官,都称作“万骑”。这些大臣的官位都是世袭的,呼衍氏、兰氏、须卜氏这三个姓氏,是匈奴贵族中的顶级血统。
那些左方的王和将领们,就住在东方,一直到上谷以东,跟秽貉、朝鲜接壤;右方的王和将领们,就住在西方,一直到上郡以西,跟月氏、氐、羌接壤;而单于的王庭,则在代郡、云中郡附近。他们都有各自的地盘,跟着水草迁徙。其中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权力最大,左右骨都侯辅佐他们执政。这二十四位长官,手下也都有各自的千长、百长、什长,还有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等一大堆小官儿。
每年正月,这些大小官儿都要到单于的王庭来开个小会,祭祀一番;五月,要在茏城举行盛大的大会,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秋天,马儿肥壮了,又要到蹛林开会,清点人口和牲畜。他们的法律很严厉,拔刀一尺就要处死,偷盗要没收全家财产;犯小错的要受杖刑,犯大错的直接处死。审理案件很快,一般十天内就能结案,全国的囚犯也只有几个人。单于每天早上出营帐,要拜祭初升的太阳,晚上要拜祭月亮。他坐的时候,总是面向北方,左边是上座,太阳升起的时候,大概在戊己方位。匈奴人死后,会用棺椁盛殓,陪葬金银衣物和裘皮,但是没有坟墓和丧服之类的讲究;那些宠幸的臣妾,殉葬的人数,多则几百上千。
匈奴人打仗之前,要观测星象,月亮圆满的时候就进攻,月亮亏缺的时候就撤退。打仗的时候,斩杀一个敌人,就赏赐一壶酒,战利品也归斩获者所有,俘虏的人就变成他们的奴隶。所以匈奴士兵打仗,人人为了自己利益,擅长用诱敌之计。所以他们看到敌人就像鸟儿一样蜂拥而上,一旦战败,就立刻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战场上,抢到战利品的人,还能得到死者家产。
后来,匈奴又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于是,匈奴的贵族大臣们都服服帖帖的,都认为冒顿单于非常英明。
话说汉朝刚建立没多久,就把韩王信迁到代地,定都马邑。结果匈奴狠狠地围攻马邑,韩王信居然投降了匈奴。匈奴有了韩王信这个内应,就带兵南下,越过句注山,攻打太原,一直打到晋阳城下。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去打匈奴。赶上冬天特别冷,下大雪,冻掉手指头的士兵多达十分之七八,那叫一个惨!这时,匈奴单于冒顿假装战败逃跑,故意引诱汉军。汉军追着冒顿猛打,结果冒顿把精兵藏了起来,故意露出虚弱的一面。汉军全军出动,步兵就有三十二万,浩浩荡荡地追击匈奴。刘邦先到了平城,步兵还没完全到达,冒顿就率领四十万骑兵精锐,把刘邦围在了白登,整整七天,汉军内外都联系不上,无法得到补给。那匈奴的骑兵啊,西边全是白马,东边全是青色的駹马,北边全是乌黑色的骊马,南边全是黄色的骍马,阵势壮观得很!刘邦没办法,就派人暗中给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送去很多礼物。阏氏劝冒顿说:“两个国家没必要互相为难。就算你占了汉朝的土地,单于也未必能长期占领。再说,汉王也有神灵保佑,单于您也应该看清楚形势啊!” 冒顿本来还和韩王信的手下王黄、赵利约定好了里应外合,但王黄、赵利却迟迟不来,冒顿怀疑他们跟汉朝串通一气,再加上阏氏的劝说,就解除了包围的一角。这时,刘邦命令士兵们都拉满弓,箭尖朝外,从包围圈的缺口直冲出去,终于和主力部队会合了,冒顿一看情况不对,就带兵撤走了。汉军也撤兵回去了,然后派刘敬去跟匈奴商谈和亲的事宜。
后来,韩王信成了匈奴的将领,他和赵利、王黄等人多次违反约定,经常侵扰代地和云中郡。没过多久,陈豨又造反了,还和韩信一起密谋攻击代地。汉朝派樊哙去讨伐,又收复了代地、雁门、云中等郡县,但并没有出塞追击。那时候,匈奴见汉军兵力强大,就派人投降,所以冒顿经常来代地骚扰抢掠。汉朝对此很头疼,刘邦就派刘敬把一位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做阏氏,每年还给匈奴送去大量的丝绸、布匹、酒、米和各种食物,数量都有规定,双方约定为兄弟之邦,以和亲的方式来维持和平。冒顿这才稍微收敛了一些。后来,燕王卢绾造反,带着几千人投奔了匈奴,经常骚扰上谷以东地区,让汉朝很是苦恼。
汉高祖死了,到了孝惠皇帝和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汉朝刚刚建立,所以匈奴很嚣张。匈奴单于冒顿给吕太后写信,信里全是胡说八道。吕太后想出兵打匈奴,但是大臣们说:“就连高祖皇帝那么厉害,还曾经在平城被匈奴围困过呢!” 吕太后一听,也就打消了念头,继续和匈奴和亲。
到了孝文帝刚登基的时候,又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跑到河南地,侵犯上郡,杀害百姓,抢掠财物。孝文帝就命令丞相灌婴带兵八万五千人去高奴,打右贤王。右贤王逃回了塞外,孝文帝自己跑到太原去了。这时候济北王造反了,孝文帝就赶紧回朝,把去打匈奴的军队撤了回来。
第二年,匈奴单于给汉朝写信说:“上天选定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候皇帝陛下是否安好。之前皇帝陛下说要和亲,我们也表示同意,两国友好相处。可是汉朝的边境官员却欺负我们的右贤王,右贤王没来得及请求皇帝陛下您的指示,就听了后义卢侯难氏等人的计策,跟汉朝的官员起了冲突,破坏了两国之间的约定,伤了兄弟之情。皇帝陛下您又派使者来责备我们,我们派使者回信,可是汉朝的使者却没来,汉朝就因为这件事不跟我们和好,邻国也不愿意跟我们亲近。现在,为了惩罚右贤王破坏约定这件事,我们让他去攻打月氏,结果,凭借上天的保佑,以及我们士兵英勇,战马强壮,我们打败了月氏,把他们杀光了,或者俘虏了。楼兰、乌孙、呼揭以及周围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归顺了匈奴。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都成了我们匈奴的一家人。北方地区已经平定了,我们希望能够停战,让士兵们休整,养好战马,忘记以前的不愉快,恢复以前的约定,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让年轻人能够长大成人,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世世代代都过着太平快乐的日子。可是我们还不知道皇帝陛下的意思,所以派郎中系雩浅拿着这封信来请求您,并献上骆驼一匹,战马两匹,以及四匹马拉的车驾。如果皇帝陛下您不希望匈奴靠近边境,那就下令让百姓们远离边境居住吧。使者到了,就请您把他送回去吧。” 这封信是六月中旬送到薪望的地方的。信送到之后,汉朝就开始讨论是打还是和亲比较合适。大臣们都说:“单于刚打败了月氏,正胜势,不能打。再说,匈奴的地,都是盐碱地,根本住不了人。和亲最合适。” 汉朝就同意了和亲。
公元前176年,汉朝给匈奴写信说:“皇帝问候匈奴大单于,身体可好?我们派郎中系雩浅给你回信,信上说:‘右贤王不听劝告,听信了后义卢侯难氏等人的计策,违背了咱们两国之间的盟约,破坏了兄弟般的亲情,所以汉朝才不高兴,周边国家也不亲近我们了。现在因为右贤王犯了错,所以我们惩罚他去西边打月氏,彻底征服他们。希望咱们能停战休兵,好好养兵养马,把以前的事儿都忘了,重新遵守以前的盟约,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让年轻人能长大成人,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世世代代都过着太平快乐的日子。’我非常赞赏这封信,这完全是古代圣明君主的做法啊!汉朝和匈奴约定为兄弟之国,所以给单于送的礼物非常丰厚。违背盟约,破坏兄弟情谊的,一直都是匈奴那边。不过,右贤王这事儿已经赦免了,单于就不要太深究了。如果单于同意这封信的意思,那就明确告诉所有官员,不要再违背盟约,要讲信用,就像单于的信那样。使者说单于亲自带兵打仗有功,非常辛苦。我们送去绣花夹棉袍、绣花夹棉长衫、锦缎夹棉袍各一件,另外再加一件,还有黄金装饰的腰带一条,黄金饰品一件,绣品十匹,锦缎三十匹,红色细布和绿色丝绸各四十匹,请中大夫意、谒者令肩转交给单于。”
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稽粥刚即位,汉孝文帝又派一位宗室女公主去当单于的妻子,派宦官燕人中行说陪公主去。中行说不想去,汉朝却强迫他。中行说说道:“我如果去了,就会给汉朝带来麻烦。”中行说到了匈奴后,就投降了单于,单于非常宠爱他。
一开始,匈奴很喜欢汉朝的丝绸布匹、棉絮和食物。中行说对单于说:“匈奴的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汉朝一个郡的人口,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的衣食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汉朝。现在单于改变了风俗,喜欢汉朝的东西,汉朝的东西顶多也就占匈奴总量的十分之二,那么匈奴就会彻底归附汉朝了。让他们得到汉朝的丝绸布匹,然后在草地荆棘里奔跑,衣服裤子都磨破了,以此来显示汉朝的丝绸不如匈奴的皮毛衣服耐穿。让他们得到汉朝的食物,然后都扔掉,以此来显示汉朝的食物不如匈奴的奶酪更好吃。”于是中行说教单于身边的人员详细记录,用计策来考核匈奴的人口和牲畜。
汉朝给单于的信,用的是一尺一寸长的竹简,信里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送的礼物和说的话,也都是这个意思。 中行说让单于回信给汉朝,用的是一尺二寸长的竹简,信上的印章和封泥也都做得很大很气派,信里写得也很傲慢,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送的礼物和说的话,也都是这个意思。
汉朝的使者曾经说过:“匈奴人看不起老年人。” 中行说就反驳汉朝的使者说:“可是汉朝的军队,那些要上战场的士兵,他们的父母亲难道不都是把最好的食物和衣物送到军队里去吗?” 汉朝使者说:“是啊。” 中行说接着说:“匈奴人主要靠打仗为生,老年人和体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他们把最好的食物给强壮的人吃,这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样父子都能长久地活下去,怎么能说匈奴人轻视老年人呢?”
汉朝使者又说:“匈奴人父子同住一个帐篷里睡觉。父亲死了,儿子就娶了他的后母;兄弟死了,就都娶了死者的妻子。他们没有冠帽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什么繁琐的礼仪。” 中行说解释道:“匈奴人的习俗是,人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奶,穿牲畜的皮;牲畜吃草喝水,随时迁徙。所以,他们需要的时候,人人都会骑射,平时就安逸地过日子,他们的约束很少,很容易实行。君臣之间关系简单,整个国家的治理就像一个人一样。父子兄弟死了,就娶他们的妻子,这是为了避免家族衰败。所以匈奴虽然混乱,但一定能保持宗族血脉。现在中国虽然讲究不娶父兄的妻子,但是亲戚关系疏远了反而会互相残杀,甚至改换姓氏,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再说,繁琐的礼仪只会导致上下互相怨恨,而房子盖得越高,人的精力就越不足。那些辛辛苦苦耕种纺织来求得温饱,又筑城墙来保卫自己的人们,他们在紧急关头就不会打仗,平时又累于劳作。那些住土房的人,就别再说那么多废话了,整天唠唠叨叨的,戴帽子又有什么用呢?”
从那以后,汉朝使者要是想跟匈奴辩论,中行说总是说:“汉朝使者别多话,就盯着汉朝送给匈奴的丝绸布匹、粮食这些东西,保证数量足够,质量上乘就行了,还费什么口舌?再说,要是准备充分就罢了,要是准备不足,东西又差,那就等着秋天收割完,匈奴骑兵就会来践踏庄稼。”他每天都教导单于要看清利害关系。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入侵朝那、萧关,杀了北地都尉卬,抢走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一直打到了彭阳。甚至还派出一支奇兵烧了回中宫,匈奴的侦察骑兵都抵达了雍县和甘泉。于是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集一千辆兵车,十万骑兵,在长安附近驻扎,以防备匈奴的入侵。同时,又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规模地调集兵车和骑兵去打击匈奴。单于在汉朝境内待了一个多月才离开,汉军追击到塞外就回来了,也没能杀多少敌人。匈奴越来越嚣张,年年入侵边境,杀掠百姓和牲畜,云中、辽东地区受灾最严重,就连代郡也损失了一万多人。汉朝对此很头疼,于是派使者给匈奴送去国书。单于也派使者回访致谢,并且再次谈到了和亲的事情。
汉孝文帝在位第二年,派使者给匈奴送去一封信,信里说:“皇帝向匈奴大单于问好,祝您一切安好。您派来的使者当户且居雕渠难和郎中韩辽送来的两匹马,我们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先帝曾经规定:长城以北的各个部落,都听从单于的号令;长城以内的百姓,则由我们皇帝来管辖。让大家都能安安心心种地、织布、打猎,衣食无忧,父子团聚,君臣和谐,大家都不要互相残杀。现在听说有些坏人贪图侵略带来的好处,背信弃义,忘记了百姓的利益,破坏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些事情以前都发生过。书上说:‘两个国家已经和好,两国君主都非常高兴,停止战争,休养生息,养好战马,世世代代都快乐安宁,焕然一新。’我对此非常赞赏。圣人总是不断进步,革故鼎新,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让年轻人能够健康成长,大家都保住自己的性命,安享天年。我和单于都应该走这条路,顺应天意,爱护百姓,把这种做法世世代代传下去,一直延续下去,这样天下太平,大家都受益。汉朝和匈奴是邻国,也是敌人,匈奴地处北方,天气寒冷,杀气也来得早,所以我们每年都派官员给单于送去粮食、酒、金银财宝、丝绸、棉絮和其他的东西。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和单于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我回想以前发生的事情,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那些谋士们失策的事情,都不足以破坏我们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我听说天不会偏心,地也不会偏向一方。我和单于都应该忘记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一起走上正道,摒弃以前的过错,谋求长久的和平,让两国百姓像一家人一样。天下所有的人,从鱼鳖到飞鸟,所有会动的东西,都会趋利避害,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归顺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天理。我们都应该忘记过去的事情:我释放了逃亡的匈奴人,单于也应该释放章尼等人。我听说古代的帝王,都言出必行,从不食言。单于要记住这一点,天下太平,和亲之后,汉朝不会先动手。单于您要仔细考虑一下。”
单于答应了和亲的请求,于是皇帝下令给御史说:“匈奴大单于来信说,和亲的事情已经确定了,逃亡的人不足以增加人口和领土,匈奴不入塞,汉朝不出塞,违反约定的人就杀掉,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友好关系,将来就不会有麻烦,对双方都有好处。我已经答应了。你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天下所有人,让他们都知道。”
四岁以后,老单于稽粥死了,他儿子军臣继位当了单于。军臣当上单于后,汉孝文帝又跟匈奴和亲了,中行说继续在朝廷办事。
过了四年,军臣单于又撕毁了和亲协议,带兵大举入侵上郡和云中,每次都派三万骑兵,杀死了好多人,抢掠了一大堆东西才走。 这可把汉朝急坏了,于是汉朝派了三个将军,分别驻军在北地、句注和飞狐口,沿边境严防死守,以防匈奴入侵。 不仅如此,还在长安附近,细柳、渭北棘门和霸上也分别驻扎了三个将军的军队,以防备匈奴。 匈奴骑兵打到代郡和句注边境,烽火台的报警信号一直烧到甘泉和长安。 过了几个月,汉军才赶到边境,匈奴也撤到远处的边塞去了,汉军也就撤兵了。 一年多以后,孝文帝死了,孝景帝继位。 没想到,赵王竟然偷偷地派人跟匈奴勾结,吴楚七国叛乱,赵王还想要和匈奴一起攻打汉朝边境。 结果汉朝军队把赵国平定了,匈奴也就没敢轻举妄动。 从那以后,孝景帝又跟匈奴和亲,开放边境贸易,给匈奴很多财物,还把公主嫁过去,一切都按照以前的约定来。 在孝景帝在位期间,匈奴虽然偶尔会小规模地来抢掠边境,但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入侵。
现在皇上即位了,您英明地继续和匈奴和亲,加强约束,优厚地对待他们,开放边境贸易,给他们很多财物。匈奴从单于到普通百姓都亲近汉朝,经常在长城脚下往来。
话说,有个汉朝派到马邑去的使者,叫聂翁,这小子跟匈奴勾结上了,偷偷摸摸地把一些东西给了匈奴人。他假装要卖掉马邑城给匈奴单于,想把单于给骗过来。单于还真信了,一听能弄到马邑的财物,就带了十万骑兵杀进了武州塞。
汉朝早就准备好了,在马邑附近埋伏了三十多万大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指挥着四个将军,就等着单于上钩呢。单于进了汉朝的边境,离马邑还有百十里地的时候,看到草原上到处都是牲畜,却没人放牧,觉得很奇怪,就跑去攻打一个亭子。这时,雁门关的尉史正在巡逻,看见了匈奴人,就死守着那个亭子。他看出了汉军的计策,单于抓住了他,想杀了他,结果这尉史就把汉军埋伏的地方告诉了单于。单于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本来就觉得不对劲呢!”于是赶紧带兵撤了。走的时候还说:“我能抓到这个尉史,是老天爷保佑啊,是老天爷让我这么做的!”然后,他还把这尉史封为了“天王”。汉军原本计划等单于进了马邑再动手,结果单于没来,所以汉军啥也没捞着。
汉朝将军王恢带兵从代郡出发,想袭击匈奴人的后勤辎重,结果听说单于回去了,而且兵力很多,不敢轻举妄动。汉朝认为王恢是故意拖延时间,没积极进攻,就把王恢给杀了。从那以后,匈奴就再也不和汉朝讲和了,经常攻打边境要塞,三天两头来汉朝边境抢劫,根本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不过,匈奴人虽然贪婪,但他们还是喜欢跟汉朝做买卖,特别喜欢汉朝的财物。汉朝呢,也继续跟他们做买卖,用这种方法来对付他们。
话说从马邑之战五年后的秋天,汉朝派了四位将军,每位将军都率领一万骑兵去攻击匈奴的关市。卫青将军从上谷出发,到达茏城,俘获了七百名匈奴人。公孙贺将军从云中出发,却一无所获。公孙敖将军从代郡出发,却被匈奴打败了,损失了七千多人。李广将军从雁门出发,也被匈奴打败了,而且还被匈奴俘虏了,后来才侥幸逃回来。汉朝把公孙敖和李广抓了起来,后来他们花钱赎罪,恢复了平民身份。
那年冬天,匈奴多次入侵边境抢劫,渔阳地区受灾尤其严重。汉朝派韩安国将军驻守渔阳,抵御匈奴。第二年秋天,两万匈奴骑兵入侵汉朝,杀死了辽西太守,抢走了两千多人。匈奴又打败了渔阳太守的军队,一千多人战死,还包围了韩安国将军。当时韩安国将军手下的骑兵也差不多要打光了,幸亏燕国的援军及时赶到,匈奴这才撤兵。匈奴又入侵雁门,杀死了抢走了上千人。于是汉朝派卫青将军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发,李息将军从代郡出发,一起攻击匈奴,俘获了数千人。
第二年,卫青再次率军从云中出发,一直打到陇西,在河南地区击败了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俘获了数千名匈奴人,缴获了上百万头牛羊。于是汉朝就占领了河南地区,修筑了朔方城,又修缮了秦朝蒙恬修建的长城,利用黄河作为天然屏障。汉朝还放弃了上谷的什辟县和造阳地区,把这些地方给了匈奴。这一年是汉武帝元朔二年。
后来冬天,匈奴的军臣单于死了。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的军队。于单逃到汉朝投降,汉朝封他为涉安侯,几个月后他就死了。
伊稚斜单于即位后,那年夏天,数万匈奴骑兵入侵汉朝,杀死了代郡太守恭友,抢走了上千人。秋天,匈奴又入侵雁门,杀死了抢走了上千人。第二年,匈奴又再次入侵代郡、定襄、上郡,每次都出动三万骑兵,杀死了抢走了数千人。匈奴的右贤王怨恨汉朝夺取了河南地区并修筑了朔方城,多次进行骚扰,抢劫边境,甚至深入河南,侵扰朔方,杀死了抢走了大量的官吏和百姓。
第二年春天,汉朝派卫青当大将军,带着其他五个将军,一共十多万人马,从朔方、高阙出发去打匈奴。匈奴的右贤王觉得汉军不可能打过来,就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结果汉军越过边境好几百里,晚上就把右贤王给包围了。右贤王吓坏了,赶紧逃跑了,很多精锐骑兵跟着他一起跑。汉军抓到了右贤王的部众男女一万五千多人,还有十多个小王。
秋天的时候,匈奴一万多骑兵入侵,杀了代郡都尉朱英,抢走了上千人。
第二年春天,汉朝又派大将军卫青带着其他五个将军,十多万骑兵,从定襄出发,深入匈奴几百里,打了一仗,前后一共抓到了一万九千多个俘虏。不过汉军也损失惨重,死了两个将军,三千多骑兵。右将军建得以命逃生,但前将军翕侯赵信运气不好,战败投降了匈奴。赵信本来是匈奴的小王,后来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他跟右将军一起带兵,结果单独遇到了单于的军队,全军覆没。单于得到赵信后,把他当作自己的次王,还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他,一起合谋对付汉朝。赵信就建议单于往北边更远的地方去,故意把汉军引诱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在边境外围歼灭他们,别靠近边塞。单于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匈奴一万骑兵入侵上谷,杀了数百人。
第二年春天,汉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带着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越过焉支山一千多里,去打匈奴,抓到了一万八千多个俘虏,还缴获了休屠王祭祀天地的金人。“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这句诗词,真是霸气!夏天,骠骑将军又和合骑侯带着几万骑兵,从陇西、北地出发,走了两千里,去打匈奴。他们越过居延,攻打祁连山,抓到了三万多个俘虏,七十多个小王以下的官员。这时候,匈奴也入侵了代郡、雁门,杀死了抢走了几百人。汉朝派博望侯和李广将军从右北平出发,去打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把李广将军围住了,李广将军手下四千多人,都快全军覆没,杀死的匈奴人也很多。后来博望侯的军队赶来救援,李广将军才得以脱险。汉军损失了几千人,合骑侯和骠骑将军霍去病,还有博望侯都该死,最后花钱赎了罪,成了平民。
秋天的时候,单于(匈奴王)很生气,因为浑邪王和休屠王住在西边,被汉朝打败,死了好几万人,单于想把他们俩叫回来杀了。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了,就商量着投降汉朝。汉朝派骠骑将军去迎接他们。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带着他的部下一起投降了汉朝。一共四万多人,对外宣称十万人。汉朝得到了浑邪王之后,陇西、北地、河西地区胡人的骚扰就少了,汉朝把关东的穷人迁徙到那里,用这些地方来安置他们,还减少了北地以西驻守的士兵数量,大概减少了一半。
第二年,匈奴人带了几万骑兵入侵右北平、定襄,杀害掠夺了一千多人后就撤走了。
第二年春天,汉朝分析说:“翕侯信是单于的谋士,住在幕北,他认为汉军不可能到达那里。”于是汉朝就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马匹,派出了十万骑兵,还私下准备了十四万匹备用马匹,但是没有带太多的粮食。汉朝命令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带兵,大将军从定襄出发,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发,约定在漠北与匈奴决战。单于听说后,把辎重转移到远处,用精兵在漠北等待。汉军和大将军交战了一天,傍晚的时候,刮起了大风,汉军就左右包抄,包围了单于。单于觉得打不过汉军,就只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冲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逃跑了。汉军追了一夜也没追上。这次战斗汉军斩杀了匈奴一万九千多人,最北到达了阗颜山赵信城才返回。
单于逃跑的时候,他的士兵很多都和汉军混在一起,跟着单于跑了。单于很久没和他的大军会合,他的手下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了,就自立为单于。真正的单于后来又聚集了他的军队,右谷蠡王只好放弃单于的头衔,又当回他的右谷蠡王。
汉朝的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发,走了两千多里,和左贤王交战,汉军斩杀了七万多匈奴人,左贤王的将领都逃跑了。骠骑将军在狼居胥山、禅姑衍祭天,然后到翰海(今贝加尔湖)才返回。
从那以后,匈奴人远遁,漠南地区没有了王庭。汉朝在黄河以北,从朔方往西到令居,到处开凿水渠,开垦田地,官吏和士兵有五六万人,逐渐蚕食匈奴的土地,汉朝的疆域一直延伸到匈奴的北部。
一开始,汉朝的两支大军大规模出击,包围了匈奴单于,杀死了八九万匈奴人,但是汉朝的士兵战死和病死的也有好几万,战死的战马更是超过十万匹。虽然匈奴元气大伤,逃跑了,但汉朝也损失惨重,马匹不足,没法再次出兵。匈奴利用赵信出的主意,派使者到汉朝,用好听的话请求和亲。汉朝皇帝就此召开会议讨论,有人主张和亲,有人主张彻底征服匈奴。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刚刚被打败,很虚弱,应该让他们成为汉朝的附属国,定期来朝贡。”于是汉朝派任敞去见单于。单于听说任敞的计策,非常生气,把他扣留下来不放。之前汉朝也扣留过匈奴的使者,单于也是这样以牙还牙,扣留汉朝的使者。汉朝正忙着补充兵力和马匹,这时又赶上骠骑将军卫青的弟弟霍去病去世了,所以汉朝很久没有北上攻击匈奴了。
过了几年,伊稚斜单于在位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乌维继位做了单于。这一年是汉元鼎三年。乌维单于继位后,汉朝皇帝开始巡视各郡县。之后汉朝忙着南下征讨南越,没有攻击匈奴,匈奴也没入侵汉朝边境。
乌维单于继位三年后,汉朝已经灭掉了南越,就派前任太仆贺将领一万五千骑兵从九原出发,向北走了两千多里,到达浮苴井后就返回了,没看到一个匈奴人。汉朝又派前任从骠侯赵破奴率领一万多骑兵从令居出发,向北走了几千里,到达匈河水后就返回了,同样也没看到一个匈奴人。
这时候汉朝皇帝巡视边疆,到了朔方,集合了十八万骑兵来展示武力,并且派郭吉去匈奴示威。郭吉到了匈奴后,匈奴的接待官员问他来干什么,郭吉态度谦卑,表示来意友好,说:“我来见单于,当面告诉他。”单于接见了郭吉,郭吉说:“南越王的人头已经挂在汉朝北阙上了。现在单于如果能主动跟汉朝作战,天子会亲自带兵在边境等候;如果单于不能,那就乖乖向南朝贡,成为汉朝的附属国。干嘛要跑到遥远的漠北,那种寒冷缺水少草的地方躲藏呢?没必要啊!”郭吉说完话,单于大怒,立刻杀了接待他的官员,却把郭吉扣留了下来,把他流放到北海。但是单于最终还是没有敢再骚扰汉朝边境,而是休养生息,训练士兵和马匹,练习射箭和狩猎,多次派使者到汉朝,用好听的话请求和亲。
话说汉朝派使者王乌去打探匈奴的情况。匈奴有个规矩,汉朝使者如果不摘掉官印,脸上不纹上墨,就不能进他们的帐篷。王乌是北地人,熟悉匈奴的风俗习惯,所以他就摘掉了官印,在脸上纹了墨,顺利地进了帐篷。单于很喜欢他,跟他说了很多好话,还打算把自己的太子送去汉朝当人质,以求和亲。
接下来,汉朝又派了杨信去匈奴。那时候,汉朝在东边征服了秽貉和朝鲜,设立了郡县;在西边设立了酒泉郡,切断了匈奴和羌族之间的联系。汉朝还跟西边的月氏和西域大夏建立了联系,并且把公主嫁给了乌孙王,以此来削弱匈奴西方的盟友。汉朝还在北部开垦了很多土地,修筑了胘雷塞,匈奴对此也无可奈何。这一年,匈奴的翕侯信死了,汉朝的一些当权者觉得匈奴已经衰弱了,可以臣服于汉朝了。杨信为人正直刚强,也不是什么高官显贵,单于对他不太重视。单于想召见他,但他不肯摘掉官印,单于只好坐在帐篷外面见他。杨信见了单于后就说:“如果想和亲,就应该把单于的太子送去汉朝当人质。”单于说:“这跟以前的约定不一样啊!以前的约定是,汉朝派公主来和亲,并且提供一定数量的丝绸、棉絮和食物,匈奴才不骚扰边境。现在你们却反悔了,要我儿子当人质,这也太过分了吧!”
匈奴人有个习惯,他们看待汉朝使者,如果对方不是高级官员,他们就先用言语来试探,看看能不能驳倒他;如果是年轻人,他们就用气势来压他。每次汉朝派使者去匈奴,匈奴都会有所回应。汉朝在匈奴留下使者,匈奴也会在汉朝留下使者,双方人数必须对等才会罢休。
杨信回国后,汉朝派使者王乌去匈奴。单于又开始用甜言蜜语讨好汉朝,想多弄些财物。他骗王乌说:“我打算入汉朝拜见天子,咱们结为兄弟。”王乌回国报告了汉朝,汉朝就在长安为单于修建了住所。匈奴那边却说:“除非汉朝派高官来,我们才肯真心实意地说话。” 后来匈奴派了位贵人到汉朝,结果生病了,汉朝还给他治病,想让他好起来,可惜他还是死了。汉朝就派路充国,给他佩带二千石的印绶,让他去送这位匈奴贵人的丧事,还厚葬了他,花了数千金,说:“这是汉朝的贵宾啊!” 单于却认为汉朝杀害了他的贵宾,于是扣留了路充国不让他回国。其实,单于之前说的那些话,都是骗王乌的,根本没打算入汉朝,也没打算送太子来做人质。 之后,匈奴多次派轻骑兵骚扰边境。汉朝就封郭昌为拔胡将军,又让浞野侯在朔方以东驻军,以防备匈奴。路充国在匈奴被扣留了三年,直到单于死了才回国。
乌维单于在位十年就死了,他的儿子乌师庐继位,成为单于。他年纪很小,被称为儿单于。这是汉武帝元封六年。从那时起,匈奴势力范围越来越往西北扩展,左边军队一直延伸到云中,右边军队一直延伸到酒泉、敦煌郡。
儿单于即位后,汉朝派了两位使者,一位去吊唁单于,一位去吊唁右贤王,想以此离间匈奴内部。使者到了匈奴后,匈奴人却把他们都带到单于那里去了。单于大怒,把汉朝使者都扣留了。前后被匈奴扣留的汉朝使者有十多批,而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照样扣留他们。
这一年,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同时命令因杅将军敖修筑受降城。那年冬天,匈奴地区大雪,牲畜冻饿而死很多。儿单于年纪小,又喜欢打仗,国内很多人都不安宁。左大都尉想杀掉单于,然后投降汉朝,就派人暗中告诉汉朝说:“我想杀了单于投降汉朝,汉朝离得太远,如果你们派兵来接应我,我就动手。” 当初汉朝听说这个消息后,才修筑了受降城,但还是觉得距离太远。
第二年春天,汉朝派浞野侯破奴带着两万多骑兵,从朔方出发,向西北走了两千多里,计划到达浚稽山后再返回。浞野侯按计划返回的时候,左大都尉想要发兵,结果被发现了,单于把他杀了,然后派左方的军队去攻击浞野侯。浞野侯一路抓了不少俘虏,抓了数千人。 回军途中,距离受降城还有四百里的时候,八万匈奴骑兵把他们包围了。
浞野侯晚上偷偷摸摸地出去找水喝,结果被匈奴的探子抓住了。匈奴人抓住浞野侯后,立刻猛攻他的军队。军队里有个叫郭纵的,还有个叫维王的,他们商量着说:“那些校尉都害怕匈奴人杀了将军,没人敢劝大家一起回去。” 结果,整支军队都被匈奴人消灭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非常高兴,于是派出一支奇兵去攻打受降城,没攻下来,就抢掠一番后撤了。第二年,单于自己想攻打受降城,还没到,就病死了。
呼韩邪单于在位三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年纪太小,匈奴就立了他的叔父,也就是乌维单于的弟弟,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这是汉武帝太初三年。
呴犁湖单于即位后,汉朝派光禄徐自为在五原塞外修筑城池和亭障,有的地方离塞外几百里,远的地方甚至超过一千多里,一直修到庐朐,还派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驻扎在旁边,又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修筑工事。
那年秋天,匈奴大举入侵定襄、云中,杀死了抢走了数千人,打败了两千多官兵后撤了,还把光禄徐自为修建的城池、亭障都给破坏了。匈奴还派右贤王入侵酒泉、张掖,抢掠了数千人。后来任文率兵救援,把匈奴抢走的东西都夺了回来。那一年,贰师将军打败了大宛,杀了大宛王后回国。匈奴想拦截他,但没拦住。冬天,匈奴想攻打受降城,结果单于又病死了。
呴犁湖单于在位一年就死了。匈奴就立了他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
汉朝消灭了大宛,威震各国。汉武帝想趁机彻底打败匈奴,于是下诏说:“高祖皇帝把平定匈奴留给了我作为未竟之业,高后时期单于的书信傲慢无礼,充满敌意。从前齐襄公报了九世之仇,春秋史书对此大加赞扬。” 这是汉武帝太初四年。
话说,新上任的呼韩邪单于,把之前没投降汉朝的使臣都送了回来,路充国他们这才安全回国。单于刚当上大王,害怕汉朝来打他,就自己嘀咕说:“我哪敢跟汉朝天子比啊!汉天子,那可是我老丈人!” 后来,汉朝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很多礼物去贿赂单于,结果单于更嚣张了,态度非常傲慢,根本不像汉朝预料的那样。第二年,破奴又逃回汉朝了。
第二年,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去天山打右贤王,杀了一万多匈奴人,然后凯旋而归。 但是,匈奴人把贰师将军他们重重包围,差点就全军覆没了,汉军将士和物资损失惨重,差不多六七成都没了。汉朝又派因杅将军敖从西河出发,跟强弩都尉在涿涂山会合,结果啥也没捞着。 还派骑都尉李陵带五千步骑,往居延北边走了一千多里,跟单于遭遇,打了一仗,李陵杀伤了一万多匈奴人。 可是,等到粮草弹药都用完了,想撤兵的时候,被匈奴人包围了,李陵最后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只有四百人逃了回来。单于很看重李陵,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过了两年,汉朝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六万骑兵和十万步兵从朔方出发。强弩都尉路博德带一万多人跟贰师将军会合。游击将军说也带三万步骑从五原出发。因杅将军敖带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从雁门出发。匈奴人听说后,把辎重都搬到了余吾水北边,单于则率领十万骑兵在水南边等着,跟贰师将军交战。结果,贰师将军打不过,就撤兵了,跟单于打了十多天仗。 后来听说贰师将军家里因为巫蛊之祸被灭族了,贰师将军也干脆投降了匈奴,最后只带回来了一千多人。游击将军说也没啥收获。因杅将军敖跟左贤王打仗,也打输了,撤兵回去了。那一年,汉军出兵打匈奴,没有一个能说自己打了胜仗,根本没啥战功可言。 皇上还下令抓捕太医令随但,说是他说了贰师将军家被灭族的事,导致广利投降匈奴。
司马迁说:孔子写《春秋》,对桓公和庄公之间的记载很详细,到了定公和哀公时期就简略了。这是因为孔子要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史书,不敢过分赞扬,所以用了很多含糊其辞、有所忌讳的表达。
人们议论匈奴,往往只顾着眼前的利益,阿谀奉承匈奴人的说法,以便从中渔利,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形势,既不考虑自己的处境,也不考虑对方的实力。将领们只顾着夸耀中原的广阔和自己的实力,情绪激动地向皇帝进言,皇帝也因此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最终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尧虽然很贤明,但他的事业并没有完全成功,直到有了禹,天下才安定下来。想要兴盛圣王之治,关键在于选拔任用贤明的将相啊!关键在于选拔任用贤明的将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