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治理国家的六种方法,其实都归结于一个根本。” 《礼记》里说:“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乐,用来激发人的和谐;书,用来记载事情;诗,用来表达思想;易,用来阐明变化的道理;春秋,用来阐明义理。”司马迁也说过:天道的运行是如此广阔无垠,真是太伟大了! 说话要精辟,点到为止,也能解决纠纷。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上门女婿。个子不高,不到七尺,但却很会说话,很幽默,经常出使各国,从来没受过委屈。齐威王那时候喜欢躲起来,沉迷于声色犬马,整夜喝酒作乐,荒废朝政,把权力交给大臣们。百官都懒散混乱,其他诸侯趁机侵略齐国,国家都快亡了,危机就在眼前,身边的人都不敢劝谏。淳于髡就用隐喻劝他:“大王,咱们国家里有一只大鸟,停在王宫里,三年都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威王说:“这只鸟要是不飞,那就罢了,一旦飞起来,就会直冲云霄;要是不叫,那就罢了,一旦叫起来,就会惊天动地!” 威王听后,立刻召集了七十二位县令,赏赐一个,杀了另一个,然后就带兵出征了。其他诸侯被吓了一跳,都退兵还给了齐国侵占的土地。齐威王就这样威风凛凛地统治了三十六年。这件事记载在田完世家的史书里。
威王八年,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去赵国求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黄金,十辆马车。淳于髡仰天大笑,帽子上的缨带都断了。齐威王问他:“先生您这是怎么了,笑得这么厉害?”淳于髡说:“不敢,大王。”齐威王又问:“您这笑声里,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呢?”淳于髡说:“我刚从东方来,看见路边有个祭祀田地的,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祈祷说:‘希望我的米缸装满,我的谷仓也装满,五谷丰登,家里富裕。’我觉得他拿的东西这么少,而愿望却这么大,所以忍不住笑了。” 齐威王听了之后,就又加送了一千两黄金,十对白玉,一百辆马车。淳于髡辞别了齐王,前往赵国。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一千辆战车。楚国听说这件事后,吓得赶紧在夜里撤兵了。
哎哟,威王高兴坏了,就在后宫摆了酒席,叫来淳于髡(kūn),给他倒酒。然后问他:“老先生您喝多少酒才能醉啊?”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就醉,喝一石酒也醉。”威王说:“您喝一斗就醉了,怎么可能喝一石也醉呢?说说看,这是什么道理?”
淳于髡说:“大王您在面前赐酒,旁边还有执法人员看着,后面还有御史盯着,我吓得直哆嗦,只能伏着身子喝酒,喝一斗就醉了。要是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我穿着帽子,系着带子,规规矩矩地侍奉在旁边,客人赏我一点酒,我敬酒祝寿,站起来敬几次酒,喝个两斗也就醉了。要是跟朋友聚会,好久没见了,突然见面,高兴地聊着过去的事,说些私房话,喝个五六斗就醉了。要是乡里邻居聚会,男男女女混坐在一起,喝酒慢慢喝,玩六博、射壶,互相敬酒,握手不用罚酒,眼神对视也没关系,前面有人掉了耳环,后面有人丢了簪子,我偷偷乐着,能喝八斗酒,醉得人事不省。等天黑酒宴快结束的时候,大家一起举杯,挨着坐,男男女女同桌而坐,鞋子都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杯盘狼藉,堂上的蜡烛都灭了,主人留我送客,客人的衣服都松开了,隐隐约约闻到香气,这时候,我最开心,能喝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多了就乱,乐过了头就悲伤;所有事情都是这样,话不能说尽,说尽了就衰败了。” 这是在委婉地劝谏威王呢。
齐威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彻夜饮酒的习惯,还把淳于髡任命为接待诸侯的官员。以后宗室里要是摆酒,淳于髡经常会在旁边。
一百多年以后,楚国出了个优孟。
优孟啊,是古代楚国的一个乐师。个子很高,八尺多,很会说话,经常用说笑的方式来讽刺劝谏别人。楚庄王当政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匹马,给它穿上绣花的马衣,放在华丽的屋子里,铺上精美的床,喂它枣和肉脯。结果这匹马因为养得太肥给吃死了。楚庄王竟然要让大臣们为它举行丧礼,想用大夫的规格来埋葬它。大臣们都觉得不合适,纷纷反对。庄王就下令说:“谁敢因为这事劝谏我,就处死!”
优孟听说这事后,就走进了宫殿。他仰天大哭起来。楚庄王吓了一跳,赶紧问他哭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您最喜欢的,楚国这么大,什么找不到,您却要用大夫的规格来葬它,这太寒酸了!我觉得应该用君王的规格来葬它才对!”庄王问:“那你说该怎么办?”优孟说:“我想用精雕细琢的玉石做棺材,用上好的梓木做外椁,用珍贵的楩木、枫木和豫章木做棺材的附件,动用全军的士兵来挖墓坑,让老弱病残的百姓抬土,让齐国和赵国的军队列队在前面,让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护卫在后面,祭祀的时候用最好的太牢(祭祀用的牛羊猪),还要把一座万户的城邑作为陪葬。这样一来,诸侯们都会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
庄王一听,说:“我的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可怎么办啊?”优孟说:“那就请大王您用牲畜的规格来埋葬它吧!用土灶当外椁,用破铜烂铁当棺材,陪葬一些生姜枣子,用木兰树枝祭奠,用粮食祭祀,最后用火烧了它,埋在人家的肚子肠子里!” 楚庄王这才明白过来,赶紧下令把马交给太官,不让这件事在天下广为流传。
楚国丞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厉害人物,对他特别好。孙叔敖临死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我死了以后,你肯定会很穷。要是以后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去见优孟,就说你是我的儿子。”
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穷困潦倒,只能挑柴为生。有一天,他碰到了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我父亲临死前,让我穷困潦倒的时候去找你。”优孟说:“你没什么远大的志向啊。”于是,优孟就给孙叔敖的儿子打扮成孙叔敖的样子,还和他一起练习孙叔敖的谈吐举止。一年多以后,孙叔敖的儿子简直跟孙叔敖一模一样,楚王和身边的人都分辨不出来了。
楚庄王设宴喝酒,优孟出来敬酒。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想再次让他当丞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去跟我老婆商量一下,三天后我再告诉你。”楚庄王答应了。三天后,优孟又来了。楚庄王问:“你老婆怎么说?”优孟说:“我老婆说,千万别干!楚国丞相这活儿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忠心耿耿,廉洁奉公治理楚国,楚王才能称霸。可他死了,他儿子却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穷得只能靠挑柴过日子。如果要学孙叔敖,还不如自杀算了!”然后,优孟唱了一首歌:“住在山里种田很苦,难以糊口。当官吧,贪污受贿,不顾脸面。死了以后,家里倒是富裕了,但又怕因为受贿枉法,犯下大罪,最后身败家亡。贪官污吏,不能做啊!想想那些清廉的官员,奉公守法,最后却穷困潦倒。清官,也不能做啊!楚相孙叔敖清廉了一辈子,到头来,他的妻子儿女却穷得要挑柴卖,这丞相,不值得做啊!”
于是,楚庄王感谢了优孟,然后召来孙叔敖的儿子,封给他寝丘四百户人家,让他祭祀孙叔敖。后来,孙叔敖的后代延续了十代都没断绝。这说明,说话办事要看时机啊!
两百多年以后,秦国出现了一个叫优旃的人。
优旃,是秦国的一个小个子演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侏儒。他很擅长说笑话,但他的笑话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秦始皇那会儿,一次设宴喝酒,天上突然下起了雨,那些在殿前站岗的侍卫们都淋湿了,冻得直哆嗦。优旃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受,就问他们:“你们想休息一下吗?”侍卫们都回答说:“太希望了!”优旃说:“一会儿我叫你们,你们要赶紧答应。”过了一会儿,宫殿里开始高呼“万岁”祝寿。优旃就站在栏杆边大声喊:“殿前侍卫!”侍卫们赶紧回答:“诺!”优旃说:“你们个子虽然高,有什么用呢?淋雨站着多难受啊!我个子虽然矮,好歹能找个地方休息。” 秦始皇听了之后,就下令让殿前侍卫可以轮流换班休息。
秦始皇曾经计划修建一个很大的皇家园林,东边要修到函谷关,西边要修到雍县和陈仓。优旃说:“好啊!可以在里面放养很多飞禽走兽,要是敌人从东方来进攻,就让麋鹿去撞他们的腿,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他的话,就放弃了修建这个巨大的园林的计划。
秦二世继位后,又想把皇宫的城墙漆成各种颜色。优旃说:“好啊!皇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还是要提个建议。给城墙漆色虽然会让老百姓多花很多钱,但这确实很漂亮啊!漆好的城墙光鲜亮丽,敌人根本爬不上来。就算敌人想攻城,也容易对付,只要把漆刮掉就行了,但要是不刮漆,敌人就很难在城墙上搭窝棚。”秦二世听了哈哈大笑,因为优旃的话,也就放弃了漆城墙的计划。没过多久,秦二世就被杀死了,优旃逃到了汉朝,几年后去世了。
太史公说:淳于髡仰天大笑,让齐威王改变主意;优孟摇头晃脑地唱歌,让负柴的人官运亨通;优旃站在栏杆边大声呼喊,让殿前侍卫得以轮流休息。这三个人,难道不都很了不起吗!
褚先生说:我很幸运能凭借学问当上郎官,并且喜欢阅读家传的轶事。我斗胆不揣冒昧,又创作了六篇关于滑稽故事的文章,编排在左边。大家可以阅读欣赏,了解其中的寓意,让后世喜欢这些故事的人阅读,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来补充太史公那三篇精彩的故事。
汉武帝时期,有个受宠的郭舍人,虽然说话不着边际,但很会哄皇帝开心。武帝小时候,东武侯的母亲曾经抚养过他,武帝长大后,尊称她为“大乳母”,每个月都要接见她两次。有一次朝会后,皇帝下令让宠臣马游卿送五十匹丝绸给大乳母,还经常派人送去精细的饭食供她享用。大乳母后来上书请求说:“我名下有一些公田,希望能借用一下。”皇帝问:“大乳母想要吗?”于是就把公田赐给了她。大乳母说什么,皇帝几乎都答应。皇帝还下令允许大乳母乘坐车子在驰道上行驶。
那时候,朝中大臣们都对大乳母非常尊敬。可是,大乳母的子孙、奴仆们在长安城里横行霸道,经常在路上拦阻别人的车马,抢夺别人的衣物。这事儿传到皇帝耳中,皇帝觉得不好直接治罪。有关部门建议把大乳母一家迁到边疆去。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大乳母要进宫辞行,临行前先去拜访了郭舍人,哭着向他求助。郭舍人对她说:“你进去辞别后,赶紧走,走几步就回头看看。”
大乳母照做了,谢恩后快速离去,走了几步又回头张望。郭舍人厉声呵斥她:“喂!老太婆!怎么不快走!陛下都长大了,难道还需要你喂奶才能活吗?还回头干什么!”皇帝听到后,心里既怜悯又悲伤,于是下令停止迁走大乳母,并且惩罚了那些进谗言的人。
汉武帝的时候,有个齐国人叫东方朔,特别喜欢研究古代典籍,热爱经学,而且广泛涉猎各种学问。东方朔刚到长安,就跑到公车去上书,足足写了三千篇奏章!公车令两个官吏一起抬,才勉强抬得动。皇帝从头到尾看,看完一段就做个记号,足足看了两个月才看完。皇帝下诏书封他当郎官,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皇帝经常召见他谈话,每次都聊得很开心,没一次不高兴的。皇帝还经常在面前赏赐他饭菜。东方朔吃完饭,就把剩下的肉都揣起来带走,衣服都弄脏了。皇帝赏赐他丝绸布匹,他也只是卷起来就走。他把皇帝赏赐的钱财,都用来在长安找漂亮姑娘做老婆。通常娶个老婆一年就扔了,再娶新的。赏赐的钱财都花在了这些女人身上。宫里很多官员和郎官都私底下叫他“疯子”。
皇帝听说后说:“东方朔在朝廷做事,你们能比得上他吗?你们这些家伙算什么!”东方朔还把儿子弄进宫里当郎官,后来又当了侍中,经常拿着皇帝的符节出使各地。一次,东方朔在宫殿里行走,有郎官跟他说:“大家都说您是疯子。”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是在朝廷里避世。古代那些隐士,才是在深山里避世呢!”当时大家正喝酒,酒喝多了,东方朔就拍着地唱歌:“我沉沦于世俗,却在金马门避世。在皇宫里就能避世保全自身,何必跑到深山野岭、茅草屋里去呢?” “金马门”是宦官的办公署门,门边有铜马,所以叫“金马门”。
我跟宫里的博士和各位先生一起讨论,大家就问我:“苏秦、张仪,都能辅佐天子,位至卿相,名垂后世。您现在也学习先王之道,效法圣人的道德,读遍了诗书和各种典籍,简直数不清。您把这些都写下来,自认为天下第一,可以说是博学多才了。可是您尽心竭力地侍奉皇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官职也不过是个侍郎,地位也不过是执戟郎,是不是您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呢?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这可不是你们能完全理解的。那是那个时代,这是这个时代,怎么能一样呢!张仪、苏秦那个时候,周朝已经衰败了,诸侯互相不服,争权夺利,用武力互相攻伐,天下分裂成十二个国家,谁也无法统一,谁得到人才就能强大,谁失去人才就会灭亡。所以他们才能施展才能,位居高位,名传后世,子孙也因此兴旺发达。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皇上圣明,恩泽天下,诸侯都归顺于他,威震四夷,就连四海之外都臣服于他,天下太平,如同在一个大碗里一样安稳,天下统一,如同一家,皇上处理事情,就像在掌心里玩弄一样容易。贤能和庸才,有什么区别呢?现在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是那些一心向善的人,也可能因为衣食住行而困苦,甚至失去家园。如果张仪、苏秦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时代,恐怕连个小官都做不上,又怎么敢奢望侍郎之位呢!古话说的好:‘天下太平没有灾害,即使是圣人,也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上下和谐统一,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没有地方建功立业。’所以说,时代不同,事情就不同。
但是,这怎么能不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呢?诗经里说:‘宫里的钟声,传到宫外;鹤在深泽鸣叫,声音传到天上。’只要你能提升自身修养,还怕没有荣华富贵吗!姜太公苦心修炼仁义七十二年,遇到了文王,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被封在齐国,七百年后仍然香火不断。这就是那些有志之士日夜努力学习,修身养性,不敢懈怠的原因。现在那些隐居的人,即使暂时不被重用,也能独自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学习许由、接舆,效法范蠡、伍子胥,即使天下太平,他们也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孤单,也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才是常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于是,各位先生都沉默了,没有话来回答。
建章宫后宫殿的重木里头,突然跑出来个东西,长得有点像麋鹿。这事儿就报告给了武帝。武帝亲自去看看,问了问身边的官员,那些个饱读诗书、办事老道的,都没人认得出这是什么玩意儿。
于是皇上就下令让东方朔去看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是什么,不过您得先赏我点儿好酒好饭,吃饱喝足了,我再告诉您。”皇上说:“行。”东方朔又说:“我那几亩公家的田地、鱼塘和芦苇地,也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能说。”皇上又说:“行。”
这下东方朔才肯开口,他说:“这是‘驺牙’啊!意思是说,远方的国家要来归顺咱们大汉,而这‘驺牙’就是预兆。你看它这牙,前后都一样齐整,没有长短不齐的,所以叫它‘驺牙’。” 一年之后,匈奴的浑邪王果然带着十万大军来投降汉朝。皇上又重重地赏赐了东方朔很多钱财。
东方朔老了,临死的时候,他还劝皇上说:“诗经里说:‘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希望陛下远离那些奸佞小人,别听信谗言啊!”皇上纳闷了,说:“现在看来,东方朔说的那些话,很多都是好话啊?” 没过多久,东方朔就病死了。古人说得好:“鸟快要死了,叫声都凄凉;人快要死了,说的话都善良。” 东方朔临终的劝诫,正是这道理啊!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是卫皇后的哥哥,被封为长平侯。他带兵打匈奴,打了胜仗凯旋而归,斩获不少敌人的首级和俘虏,皇上赏赐了他一千斤黄金。卫将军出宫门的时候,有个齐国人叫东郭先生,当时正在宫门口等候召见,他拦住了卫将军的车子,请求跟卫将军说几句话。
卫将军停下了车子,东郭先生在车旁说道:“皇上新宠爱的王夫人家里很穷。将军现在得到了一千斤黄金,如果能拿出其中一半送给王夫人的亲戚,皇上知道了肯定会很高兴。这可是个妙计啊!”卫将军感谢他说:“先生您真是给了我一个好主意,请您指点。”于是卫将军就拿出五百斤黄金,作为王夫人亲戚的寿礼。王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说:“大将军居然没想到这一点。”然后问卫将军是谁出的主意,卫将军回答说:“是等候召见的东郭先生。”皇上就召见了东郭先生,并任命他为郡都尉。
东郭先生在宫门口等候召见的时间很长,又穷又饿,衣服破烂,鞋子也坏了。他穿着破鞋走在雪地里,鞋底都磨破了,脚都冻得踩在地上。路上有人笑话他,东郭先生回答说:“谁能穿着破鞋走在雪地里,让人一看,就知道上面是鞋,而鞋底下露出的却是脚呢?”等到他当上了郡都尉,也就是相当于二千石的高官,他穿着青色的官服走出宫门,去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所以那些和他一起在宫门口等候召见的人,都来为他送行。他一下子荣华富贵,名扬天下,这真是应了“衣褐怀宝”这个成语。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没有人理他;等到他发达了,就都来巴结他了。俗话说:“相马看走眼了,是因为马太瘦;相士看走眼了,是因为士太穷。”说的不就是他吗?
王夫人病得很重,皇上亲自去探望她,问她:“你要是当了王,想在什么地方居住?”王夫人回答说:“我想住在洛阳。”皇上说:“不行。洛阳有武库、敖仓,地处要塞,是天下的咽喉要道。从先帝以来,就没有在洛阳封王的先例。不过,关东诸国中,齐国最大,可以封你为齐王。”王夫人高兴地用手拍了一下头,说:“太好了!”王夫人去世后,谥号为“齐王太后”。
话说,以前啊,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送一只白天鹅。刚出城门,那白天鹅就飞走了,淳于髡手里就剩个空笼子。 他灵机一动,编了个谎话,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白天鹅,路过河边的时候,我实在不忍心白天鹅口渴,就放它下去喝水,结果它飞走了。我本来想剖腹自尽,或者上吊自杀,可是我怕人家说齐王因为一只鸟兽,让他的使臣自杀,这名声不好听。再说,白天鹅这种鸟毛色都差不多,我就算买一只一样的来冒充,那也是欺骗大王啊! 要是逃到别的国家去,又觉得对不起齐王和大王您,所以我就来认罪了,请大王责罚!”
楚王听了,说:“好啊,齐王竟然有这么忠诚的臣子!” 于是就重重地赏赐了他,赏赐的财物比那只白天鹅贵重多了。
汉武帝的时候,要召见北海太守到他办公的地方。有个叫王先生的,是负责文书工作的下级官员,主动要求跟太守一起去,“我想我能帮上您的忙”,太守同意了。其他官员就劝太守说:“王先生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爱吹牛,办不成啥实事,恐怕带他去不合适。”太守说:“人家想跟着去,我不能拦着。”于是就带着他一起去了。
到了皇宫门口,等着进宫。王先生只顾着拿钱买酒,跟守卫的士兵和侍卫一起喝酒,一天到晚醉醺醺的,根本不管太守。太守进去跪着等候宣召。王先生就对宫门的小官说:“麻烦你帮我把我的这位主子叫到宫门口来,我想跟他聊几句。”那个小官就跑去把太守叫来了。太守远远地看见王先生。王先生问太守:“等会儿皇上要是问你,你怎么治理北海,让那里没有盗贼的,你打算怎么说?”太守回答说:“我选拔贤能之士,各尽其才,对有功的重赏,对不称职的严惩。”王先生说:“这样回答不行,这是在夸耀自己,显摆功劳,不好。你应该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是皇上神灵般的力量和威武的统治带来的结果。”太守说:“好。”
进宫后,到了殿前,皇上问他:“你是怎么治理北海,让那里没有盗贼的?”太守叩头回答说:“这完全是陛下神威的恩泽,臣没有一点功劳。”武帝哈哈大笑,说:“哎呀!这真是长者之言啊!你从哪儿学来的?”太守说:“我从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下级官员那儿学来的。”皇上问:“他现在在哪儿?”太守说:“在宫门口呢。”皇上立刻下令召见王先生,任命他为水衡丞,同时把北海太守提升为水衡都尉。后来人们就说:“好话可以换来好处,高尚的行为可以提升地位。君子送人情送的是好话,小人送人情送的是钱财。”
魏文侯当政的时候,西门豹被任命为邺县县令。西门豹一到邺县,就召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了解百姓的疾苦。那些老人们说:“我们最大的苦处就是每年都要给河伯娶媳妇,因此大家都很穷。”
西门豹问他们是怎么回事,老人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地方官吏)、廷掾(县府属官)每年都向百姓收税,收上来的钱有几百万,他们拿出二三十万来给河伯娶媳妇,剩下的钱则被三老、廷掾和巫祝瓜分了。到了要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巫祝就会四处查看,看到哪家有漂亮姑娘,就说她应该嫁给河伯,然后就把姑娘娶来。他们会给姑娘洗澡,给她穿上新做的丝绸衣服,让她斋戒沐浴;在河边上修建祭祀用的房屋,挂上红色的帷帐,让姑娘住在里面。他们还会准备牛、酒、饭菜,款待十多天。最后,他们会把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像嫁女儿一样,把她放在床上,然后把床放到河里,让它漂走。开始的时候,床会漂流几十里,然后才沉下去。那些家里有漂亮姑娘的人家,都害怕巫祝把她们家的姑娘献给河伯,所以都带着女儿逃跑了。因此,城里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穷,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老百姓常说:‘如果不给河伯娶媳妇,河水就会泛滥,淹死我们’。”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我希望三老、巫祝和各位乡绅能把姑娘送到河边,到时候请你们通知我,我也去送送她。”大家都说:“好的。”
到了那天,西门豹去河边跟他们会合。县里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官吏、乡绅和父老乡亲都来了,来看热闹的人足足有三四千。那个巫婆,是个老太婆,都七十岁了。她带着十个年轻的女弟子,都穿着粗布单衣,站在大巫婆身后。西门豹说:“把河伯的妻子叫来,看看她漂不漂亮。” 就把那个年轻女子从帷帐里带出来,走到前面。西门豹看了看,转头对三位老人、巫婆、乡亲们说:“这个女子不好看,麻烦大巫婆您亲自去跟河伯汇报,再找个漂亮点的女子,改天再送来。”说完,就让人把大巫婆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去这么久啊?弟子们快去催催!”又把一个女弟子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弟子怎么去这么久啊?再派个人去催催!”又把一个女弟子扔进河里。一共扔了三个女弟子。
西门豹接着说:“巫婆和她的弟子都是女人,说不清楚事情,麻烦三位老人家亲自去跟河伯说明情况。” 然后,他又把三位老人扔进了河里。西门豹拿着笔,整理好衣冠,对着河站了很久,神情严肃。那些乡绅、官吏和围观的人都吓得脸色发白,惊恐万分。西门豹看着他们说:“巫婆和三位老人还不回来,这可怎么办呢?” 他想要再派个官吏和乡绅下去催催。那些人吓得连忙磕头,头都磕破了,额头流血,脸色像死人一样灰白。西门豹说:“好吧,再等等看。”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官吏们都起来吧。河伯留客的时间这么长,大家也该散了回家吧。”邺县的官吏百姓都吓坏了,从那以后,再也不敢提给河伯娶妻的事了。
西门豹立马就让老百姓开挖十二条渠道,把河水引到田地里灌溉,田地都得到了灌溉。当时,老百姓觉得挖渠太辛苦,不太愿意干。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享受成果,但不能跟他们商量一开始的辛苦。现在虽然长辈和晚辈都觉得我让他们受苦了,但是一百年以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感激我的话。”直到现在,大家都能享受到水利带来的好处,老百姓因此生活富足。
这十二条渠道正好穿过驰道(古代的快速路)。到了汉朝的时候,当时的官吏觉得这十二条渠道的桥梁挡住了驰道,影响通行,觉得很不方便。他们想把渠道的水合起来,把驰道上的三条渠合并成一座桥。邺城的老百姓和长辈们坚决不同意官吏的做法,他们认为这是西门豹做的,是贤明的治理方法,不能更改。官吏最终听从了民意,没有动工。所以西门豹当邺令的时候,名扬天下,他的功德流传后世,从未间断,几乎可以说是位贤德的大官了!
有个说法是:“子产治理郑国,老百姓不敢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老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城,老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位贤能之士,谁才是最贤明的呢?善于治理的人应该能够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