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古代大臣的功劳分五等,凭借德行建立宗庙、安定社稷叫做“勋”,凭借言论叫做“劳”,凭借劳力叫做“功”,彰显功劳等级叫做“伐”,日积月累叫做“阅”。封爵时的誓言是:“愿黄河水如带一般细,泰山像刀削一般陡峭。国家永远安定,恩泽及于子孙后代。”开始的时候,他们并非不想巩固自己的根基,只是子孙后代逐渐衰败没落了。
我读了汉高祖的功臣们的事迹,考察他们最初受封的情况,探究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真是令人感叹啊!书上说“天下协和万国”,从夏商时期开始,延续几千年。周朝封侯,延续了八百年,到幽王、厉王之后,就见于《春秋》记载了。尚书里记载了唐虞时代的诸侯伯,历经三代,一千多年,他们都能保全自身,并辅佐天子,这不是因为他们笃信仁义,奉行法度吗?汉朝建立后,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天下刚平定,许多大城名都都荒废了,人口能统计到的只有十二三,所以大侯不过万户人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
后来几代人过去,百姓都回到家乡,户口逐渐增加,萧何、曹参、绛侯、灌婴这些人,有的竟然达到四万户,小侯的户数也翻倍,富裕得不得了。他们的子孙骄横奢侈,忘记了先辈的功劳,沉溺于酒色。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一百年里,只有五个侯爵得以善终,其余的都因为触犯法律而死,或者家破人亡,真是令人惋惜啊!虽然也有少数人比较谨慎小心,但他们也都终身战战兢兢,不敢违反当世的法律法规。
我生活在今天,却研究古代的道理,以此来借鉴和反省自己,未必所有观点都完全一致。帝王将相各有不同的礼仪和事务,但最终都以成就功业为准则,怎么能拘泥于旧有的模式呢?观察那些获得尊荣和那些遭到贬黜的人,也是当世成败的缩影,又何必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呢?所以我仔细考究了这些功臣的兴衰始末,记录下来,有些地方可能未能完全表达事情的来龙去脉;力求清晰明了,有疑问的地方就略去不写。希望以后有志之士,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