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年轻的时候,他经常和鲍叔牙一起玩,鲍叔牙很早就看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管仲很穷,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从不说他坏话。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公子纠战败身亡,管仲被囚禁起来。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管仲被启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称霸,九次会合诸侯,平定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计谋。管仲说:“我年轻时穷困潦倒,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钱的时候我总是多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穷啊。我曾经为鲍叔牙出谋划策,结果却弄得更穷,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有些事情有利有弊啊。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只不过是时运不济啊。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要赡养啊。公子纠战败后,召忽为公子纠而死,而我被囚禁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在乎那些小节,在乎的是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啊。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处处谦让于他。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有封邑的持续了十多代,一直都是有名的大夫。天下人不仅赞扬管仲的才能,更赞扬鲍叔牙的识人之明。
管仲在齐国执政后,凭借齐国这块小小的海滨之地,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并且与百姓同甘共苦。所以他说:“仓库丰实了,人们才知道礼仪;衣食丰足了,人们才知道荣辱;上层社会风尚良好,家庭关系才能稳定。如果这四方面都做不好,国家就会灭亡。发布命令要像水流一样自然而然,命令要符合民心。”所以他的政策都很简单易行。百姓想要什么,他就满足他们;百姓不喜欢什么,他就去掉。
他治理国家,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功。他很重视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弊。齐桓公因为生气宠姬的事,南下攻打蔡国,管仲就乘机攻打楚国,责备楚国没有把包茅献给周天子。齐桓公北上征讨山戎,管仲就趁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要违背曹沫的约定,管仲就劝他遵守约定,诸侯们因此都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如何取舍,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家产非常丰厚,堪比齐国公室,娶了好几房老婆,办了隆重的婚礼,齐国人都觉得这很正常,一点也不觉得奢侈。管仲死后,齐国继续沿用他的政策,一直都比其他诸侯国强大。一百多年后,又出了个晏子。
晏婴,字平仲,是莱国夷维人。他侍奉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国君,以节俭勤政著称于齐国。做了齐国宰相后,他吃饭从不加肉,妾室也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堂上,国君要是跟他说话,他就直言进谏;国君不跟他说话,他就默默地做好事。国家走上正道,他就顺从国君;国家走上邪路,他就敢于规劝国君。就这样,他辅佐了三代国君,名扬诸侯列国。
有个叫越石父的人,很贤德,却因为犯事被关在监狱里。晏子出门办事,在路上碰见了他,就解下自己坐车的左边的马,把越石父赎了出来,载回家。越石父并没有感谢他,而是直接回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越石父竟然请求跟晏子断绝关系。晏子很惊讶,赶紧整理衣冠道歉说:“我虽然不是个仁义的人,但好歹把你从牢里救了出来,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跟我断绝关系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会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谦虚,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会坦诚。我被关在监狱里的时候,那些人都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并且救了我,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对我没有礼数,那还不如让我继续待在监狱里呢!”晏子听了之后,赶紧把他请进家里,当做上宾款待。
晏子当了齐国宰相,有一天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自己的丈夫。她丈夫是晏子的车夫,撑着大伞,驾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等他回家,妻子就提出要离婚。丈夫问她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却能担任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列国。我今天看他出门,神情非常专注,总是谦逊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还这么自以为是,所以我才要跟你离婚。” 后来,车夫开始变得谦逊起来。晏子觉得奇怪,问他怎么回事,车夫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晏子于是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过管仲的《管子》里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等篇章,也读过《晏子春秋》,他们的文章都非常详尽。既读了他们的书,我又想了解他们的为人,所以就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人已经有很多了,所以我就不再评价了,只写一些他们的轶事。
管仲,大家都说他是贤臣,但是孔子却不太看得起他。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周朝的礼乐制度衰微了,齐桓公虽然算得上贤明的君主,可管仲没能帮助他成就王业,只让他称霸一方吗?俗话说得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难道不是在说管仲吗?
晏子为齐庄公守灵哭丧,等到丧礼完成才离开,这难道不是“见义不为无勇”的体现吗?再说他那些直言进谏的话,冒着得罪君主的风险,这不正体现了“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精神吗!如果晏子还活着,我哪怕给他当个马夫,我也心甘情愿,无比敬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