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人叫樗里子,名字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不过他们不是同一个妈生的。他妈是韩国人。樗里子这个人啊,又滑稽又聪明,秦国人都叫他“智囊”。

秦惠王八年的时候,封樗里子为右更,派他带兵去打曲沃,把曲沃的人全部抓走,城池也给拿下了,地盘就归秦国了。秦惠王二十五年,又派樗里子带兵去打赵国,活捉了赵国的将军庄豹,还攻下了蔺城。第二年,又帮魏章一起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国的将军屈丐,还把汉中地区给占领了。秦国封了樗里子,给他个爵位叫严君。

秦惠王死了,太子武王继位,把张仪和魏章给赶走了,然后就让樗里子跟甘茂当了左右丞相。秦国派甘茂去攻打韩国,拿下了宜阳。又派樗里子带一百辆战车去周国。周国派兵出来迎接他,态度非常恭敬。楚王一听这事儿就火了,责备周国,说周国太重视秦国的客人了。有个叫游腾的人给楚王分析说:“当年智伯攻打仇犹,送去很多车辆,然后跟着军队一起过去,仇犹最后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没防备啊!齐桓公打蔡国,说是为了惩罚楚国,实际上是袭击蔡国。现在秦国,那可是个虎狼之国,派樗里子带一百辆战车去周国,周国要是像仇犹和蔡国那样轻敌,那秦国就会在前面摆上长矛,后面架上强弩,表面上说是保护樗里子,实际上是把他囚禁起来。再说,周国能不担心自己的国家吗?万一哪天被灭国了,大王您也会跟着着急的。”楚王听了之后,这才高兴了。

秦武王死了,昭王继位,樗里子更是受到尊敬了。

公元前310年,秦昭王元年,樗里子打算攻打蒲邑。蒲邑的守将害怕极了,赶紧去请胡衍帮忙。胡衍到了蒲邑,对樗里子说:“您攻打蒲邑,是为了秦国呢?还是为了魏国?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很好;但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得不偿失了。卫国之所以能成为卫国,是因为有蒲邑作为屏障。现在您攻打蒲邑,把它划归魏国,卫国一定会投降魏国。魏国现在西河以西的土地都拿不下来,是因为兵力不足。如果再加上卫国,魏国就会变得非常强大。魏国一旦强大起来,西河以西的土地就危险了。再说,秦王也在看着您的行动,您要是损害秦国利益,反而让魏国获利,秦王一定会怪罪您的。”樗里子问:“那怎么办呢?”胡衍说:“您就放弃攻打蒲邑吧,我来帮您去说说情,用仁义之道来保全卫国的君主。”樗里子说:“好。”

胡衍到了蒲邑,对蒲邑的守将说:“樗里子知道蒲邑是个麻烦,他扬言一定要拿下蒲邑。但我能让他放弃攻打蒲邑。”蒲邑守将吓得不轻,连忙拜谢说:“我愿意出钱求您帮忙!”于是拿出三百斤黄金,说:“只要秦军撤兵,请您务必在卫国君主面前为我美言几句,让我能当上南面的官员。”所以胡衍收了蒲邑的黄金,在卫国的地位也因此提高了。于是,秦军就撤兵了,放弃了攻打蒲邑。之后,樗里子又去攻打皮氏,但皮氏没有投降,他又撤兵了。

公元前304年,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了,葬在渭南章台的东边。他生前曾说过:“一百年后,这里应该会有天子宫殿夹着我的墓。”樗里子生病时住的房子在昭王庙西边的渭南阴乡樗里,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樗里子。到了汉朝建立之后,长乐宫建在他墓的东边,未央宫建在他墓的西边,武库正好在他的墓地正前方。秦国有句谚语说:“论力气,任鄙第一;论智慧,樗里子第一。”

甘茂是下蔡人,他师从下蔡史举先生,学习各种学派理论。后来,他通过张仪和樗里子,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很欣赏他,让他带兵,并协助魏章攻取了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武王即位。张仪和魏章离开秦国,去了魏国。蜀地的蜀侯煇和相壮叛乱,秦国派甘茂平定了蜀地。甘茂平定蜀地回来后,被任命为左丞相,樗里子被任命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他对甘茂说:“我想让车子能通行三川,窥探周朝的虚实,这样我死后也能流芳百世。” 这意思就是说,他想打通三川,去看看周朝的情况,好壮大秦国,让自己名垂青史。

甘茂建议说:“那就去跟魏国商量一下,跟他们约定一起攻打韩国,再让向寿辅助您。” 甘茂到了魏国,对向寿说:“你回去告诉大王,说魏国答应了我的请求,但是希望大王不要真的去攻打韩国。事情办成了,所有的功劳都算你的。” 向寿回去把这话告诉了秦武王,秦武王亲自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之后,秦武王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很大的县,上党、南阳地区已经长期被它控制了,虽然叫县,其实跟郡差不多大。现在大王您要翻越几座险峻的山,走上千里去攻打它,这很难。以前曾参在费地,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她还在织布,没在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告诉她‘曾参杀人’,她还是在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告诉她‘曾参杀人’,她这才扔下织布梭,翻墙逃跑了。 即使像曾参那样贤明,他母亲都相信他,可听到三次怀疑,她都害怕了。 我哪有曾参那么贤明,大王您对我的信任,也比不上曾参母亲对曾参的信任,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怕大王您也像曾参母亲那样,一听就慌了神,赶紧放弃攻打宜阳。当初张仪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打开了西河以西的地区,向南夺取了上庸,天下人称赞他贤明,而不是说他地盘多。魏文侯让乐羊将军去攻打中山,三年就攻下来了。乐羊回来汇报战功的时候,魏文侯给他看了一箱子批评他的信。乐羊叩头谢罪说:‘这功劳不是我的,是主公您的功劳。’我现在只是个寄人篱下的臣子,樗里子、公孙奭两人正联合韩国反对这件事,大王您如果听信他们的,那就是欺骗魏王,而我还要承受公仲侈的怨恨。”

秦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咱们盟誓吧!” 最后还是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也没攻下来,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开始反对。秦武王召见甘茂,想撤兵。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 秦武王说:“我知道。”于是秦武王就集中兵力,让甘茂去攻打。结果斩首六万,攻克了宜阳。韩国襄王派公仲侈来赔礼道歉,并与秦国讲和。

武王最后死在了周朝,死在了周都。他弟弟继位,就是昭王。昭王的妈,宣太后,是楚国人。楚怀王心里一直记恨着以前秦国在丹阳打败了楚国,而韩国却没来帮忙,所以就带兵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城。韩国就派公仲侈去秦国求救。秦昭王刚继位,他妈又是楚国人,所以不愿意出兵救韩国。公仲就找到了秦国的甘茂,甘茂替韩国在秦昭王面前这样说:“韩国公仲之所以敢顶撞楚国,就是因为他指望秦国来救他啊。现在雍氏城被围,秦国的军队却不出兵救援,公仲很快就会抬不起头来朝见大王,韩国公族也会把国家南边献给楚国。楚国和韩国联合起来,魏国也不敢不听从,那秦国就面临被攻击的局面了。您说,坐着等别人来打,还是主动出击去打别人,哪个更划算呢?”秦昭王说:“说得对!”于是就派兵去殽地救援韩国。楚国的军队这才撤兵。

就这样,韩国的危机解除了。这件事说明,有时候政治上的决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君主的个人情感,甚至母后的出身,都会左右国家大事的走向。而甘茂的游说,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巧妙地分析了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昭王,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战争。 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对人性弱点精准的把握,堪称经典的政治案例。

秦国派向寿去平定宜阳,又派樗里子、甘茂去攻打魏国的皮氏。这向寿啊,是宣太后娘家人,跟昭王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很受重用。向寿到了楚国,楚国听说秦国很重视向寿,就对他特别客气。向寿负责为秦国守卫宜阳,准备攻打韩国。韩国的公仲派苏代去见向寿,苏代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您要是攻破了韩国,公仲丢了面子,他要是能收复国家再事奉秦国,自己觉得肯定能封侯。现在您跟楚国划定界限,还封了个小令尹,给了杜阳。秦楚联合起来再打韩国,韩国肯定要完蛋。韩国灭亡了,公仲说不定会亲自率领他的私人军队来跟秦国对抗。您可得好好想想啊!”

向寿说:“我跟楚国联合,可不是为了对付韩国啊。你去跟公仲说,秦韩两国可以和解。”苏代回答说:“我想跟您提个建议。俗话说,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拥有的东西尊贵。大王对您的宠爱,不如对公孙奭;您的才能,不如甘茂。现在这两个人都没能得到秦王的重用,您却能独掌大权,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公孙奭偏袒韩国,甘茂偏袒魏国,所以大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楚两国争强斗胜,您却偏袒楚国,这跟公孙奭、甘茂的做法如出一辙,您凭什么跟他们不一样?大家都说楚国善变,您却一定要跟它合作,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您不如跟大王商量一下,改变策略,跟韩国搞好关系以防备楚国,这样就没什么危险了。韩国一定会先把国家托付给公孙奭,然后再把国家交给甘茂。韩国是您的仇敌。您现在说要跟韩国搞好关系以防备楚国,这就显得您不偏不倚,没有私心。”

向寿说:“对,我很想跟韩国和解。”苏代说:“甘茂答应给公仲武遂,又收买了宜阳的百姓,您现在去收买他们,很难。”向寿说:“那怎么办?武遂终究是得不到的?”苏代说:“您为什么不替韩国向楚国索要颍川?这是韩国的故土。您要到了,就等于在楚国树立了威信,又让韩国感激您。您要不到,那就是韩楚两国之间的怨恨没有消除,反而会一起投奔秦国。秦楚争强,您再慢慢从楚国入手收服韩国,这对秦国有利。”向寿问:“那该怎么做?”苏代说:“这是个好主意。甘茂想用魏国来攻打齐国,公孙奭想用韩国来攻打齐国。您现在攻下宜阳立下功劳,又安抚楚韩两国,再打击齐魏两国的罪行,这样公孙奭、甘茂也就没事了。”

甘茂跟秦昭王说了几句话,结果让秦昭王同意把武遂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俩人拼命想把武遂要回来,但没成功。 这俩人心里就憋着一股气,开始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坏话。甘茂害怕了,赶紧停止了攻打魏国的蒲阪,逃跑了。 樗里子跟魏国谈判,最终停战了。

甘茂逃到齐国,碰到了苏代。苏代当时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秦国。甘茂跟苏代说:“我在秦国得罪人了,害怕得逃跑了,现在哪儿也去不了。我听说,一个穷姑娘和一个富姑娘一起纺线,穷姑娘说:‘我没有钱买蜡烛,你蜡烛的光亮还绰绰有余,能不能分我一点儿光,你一点儿也不会少,我却能方便不少。’我现在就像那个穷姑娘一样困境重重,而您现在是齐国出使秦国的使臣,在秦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的家人还在秦国,希望您能帮帮我,就像分一点儿光一样,救救他们。”苏代答应了。于是,苏代就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之后,苏代就劝秦王说:“甘茂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啊!他家在秦国世代显赫,从殽塞到鬼谷,秦国的山川地形,他都非常了解。如果他跟齐国、韩国、魏国联合起来反秦,对秦国可是非常不利的。”秦昭王问:“那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给他很高的礼遇,丰厚的俸禄把他请回来,等他回来之后,就把他安排在鬼谷,让他一辈子都别出来。”秦昭王说:“好主意!”立刻封甘茂为上卿,派人拿着相印去齐国迎接他。

甘茂没去。苏代就跟齐湣王说:“甘茂这个人,是个贤才。现在秦国封他为上卿,还派人拿着相印去迎接他。甘茂感激秦王的恩赐,想做秦国的臣子,所以才没去。您现在应该怎么礼待他呢?”齐湣王说:“好。”于是,也把甘茂封为上卿,让他在齐国做官。秦国后来还把甘茂在齐国的家产都买了下来。

齐国派甘茂去楚国,楚怀王刚跟秦国联姻,正高兴呢。结果秦国听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跟楚怀王说:“我们想把甘茂要回秦国。”楚怀王就问范雎:“我想在秦国安插个大臣,谁合适呢?”范雎回答:“我见识浅薄,不知道。”楚怀王又问:“我想让甘茂去,可以吗?”范雎说:“不行。那个史举,就是下蔡县的看门的,对国家大事做不出贡献,对家庭小事也管不好,他以卑鄙无耻闻名天下,甘茂却能和他相处得很好。所以,即使是惠王那么英明,武王那么精明,张仪那么能说会道,甘茂都能侍奉他们,做到十个官职而没有过错。甘茂确实是个贤能的人,但他不适合去秦国做相。秦国有了贤相,对楚国没好处。再说,大王以前用召滑去越国,结果因为内政处理不利,越国大乱,楚国因此控制了长江以南地区,守住了厉门。大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越国乱而楚国安定。现在大王知道利用越国却忘记利用秦国,我认为这是大王的大错。所以,如果大王想在秦国安插大臣,不如让向寿去。向寿和秦王关系密切,从小一起穿衣,长大一起乘车,一起处理政务。大王如果让向寿去秦国做相,对楚国是有利的。”于是楚怀王派人去秦国请求让向寿做秦国的相国。秦国最终任命了向寿。甘茂最终也没能回到秦国,最后死在了魏国。

甘茂有个孙子叫甘罗。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后,甘罗十二岁的时候,就侍奉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了。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三年后燕王喜把太子丹送去秦国当人质。秦国派张唐去燕国做相国,想和燕国一起攻打赵国,扩大河间地区的土地。张唐跟文信侯说:“我以前替秦昭王打仗攻打赵国,赵国恨我,说:‘谁抓到张唐就能得到百里土地。’现在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我不能去。”文信侯很不高兴,也没办法强迫他。

甘罗问:“君侯您为什么这么生气?”文信侯说:“我亲自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待了三年,燕国的太子丹也已经当人质了,我自己都请张唐去燕国做相国,他都不肯去。”甘罗说:“让我试试吧。”文信侯呵斥道:“走开!我自己都请不动他,你一个小孩子能行吗?”甘罗说:“大项橐七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十二岁了,您就试试我,干嘛这么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他:“你的功劳和武安君比起来怎么样?”张唐说:“武安君南边击败强大的楚国,北边威慑燕国、赵国,不知道打了多少胜仗,攻破了多少城池,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的权力,和文信侯比起来哪个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力大。”甘罗说:“你知道应侯的权力不如文信侯大,对吧?”张唐说:“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反对,结果在咸阳七里外的杜邮死了。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做相国你都不肯去,我不知道你打算死在哪里!”张唐一听这话,说:“好吧,就听小孩子的吧。”然后就准备出发了。

话说有一天,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车,我想先去赵国报信。”

文信侯就进宫去跟始皇帝说:“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纪小,但他出身名门望族,各诸侯都听说过他。现在张唐想装病不去,甘罗却劝他去了。现在甘罗想先去赵国报信,请您批准他。”始皇帝召见甘罗,派他前往赵国。

赵襄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了吗?”赵王说:“听说过了。”甘罗又问:“大王听说张唐做了燕国的丞相了吗?”赵王说:“也听说过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做了燕国的丞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国和秦国互不欺骗,那攻打赵国,危险就来了!燕国和秦国之所以互不欺骗,是为了联合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大王不如割让给我五座城池,用来扩大河间的地盘,然后请求秦国送回燕太子,这样我们就能和强大的秦国一起攻打弱小的燕国了。”

赵王立刻就割让了五座城池来扩大河间的地盘。秦国把燕太子送了回来。赵国攻打燕国,夺取了上谷三十座城池,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池。

甘罗回到秦国后,秦王封他为上卿,并且把甘茂原来的田宅都赏赐给了他。

司马迁说:樗里子因为顾念骨肉亲情而坚守自己的原则,这符合情理,但是秦国人却称赞他的智慧,所以才有所采纳。甘茂出身于下蔡的平民百姓,却在诸侯中显赫有名,使得齐国和楚国都忌惮他的强大。甘罗年纪轻轻,却能想出一个奇特的计策,名扬后世。虽然他不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但他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策士。在秦国强大的那个时代,天下人都特别重视权谋和欺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