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殷朝以前的情况,资料就比较少了。周朝分封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但是,周公把伯禽和康叔分别封在鲁国和卫国,土地都达到四百里,这是为了表彰亲情和有功之臣;而把太公封在齐国,土地相当于五个侯国那么大,这是为了表彰他的勤劳功勋。“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尊勤劳也”。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其中同姓的就有五十五个,土地面积大的不过百里,小的只有三十里,目的是为了辅助和保卫王室。管叔、蔡叔、康叔、曹叔、郑叔,他们的封地大小都有增减。到了厉王、幽王之后,王室衰弱,诸侯国强大起来,天子威信下降,无力纠正这种局面。这并非只是因为道德败坏,更重要的是实力衰弱。
汉朝兴起后,只分封了二等爵位。高祖刘邦晚年,如果不是刘氏宗亲,或者没有立下大功被封为侯的,天下人都会一起讨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的诸侯王有九个国家,只有长沙王是异姓,而功臣被封为侯的有一百多人。从雁门、太原往东到辽阳,是燕国和代国;常山以南,大范围地向左转,越过黄河、济水,阿、甄以东到海边,是齐国和赵国;从陈地往西,南到九疑山,东边包括长江、淮河、谷水、泗水,靠近会稽,是梁国、楚国、淮南国、长沙国;这些诸侯国都与匈奴、越人接壤。而内地,北方靠近山脉以东全是诸侯的土地,大的诸侯国管辖五六个郡,连绵几十座城池,设置百官和宫殿,奢华程度可以和天子媲美。汉朝自己只掌握三河郡、东郡、颍川郡、南阳郡,从江陵往西到蜀地,北从云中郡到陇西郡,加上内史,一共十五个郡,而公主和列侯们却在这些郡县中拥有大量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刚刚平定,刘氏宗亲和同姓的很少,所以广泛地提升那些功臣和旁支,用来镇抚四海,辅助和保卫天子。
汉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皇室宗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些诸侯变得骄奢淫逸,奸邪的臣子们更是出谋划策,搞得国家乌烟瘴气。严重的甚至造反叛乱,轻的也违反法律,最终都危及自身性命,导致国家灭亡。
皇帝学习古代先贤的治国之道,之后便施行了推恩令,让诸侯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新的诸侯国。所以齐国分成了七个诸侯国,赵国分成了六个,梁国分成了五个,淮南分成了三个。 就连皇帝的兄弟子侄都能当王,王子的兄弟子侄也能当侯,总共分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 吴国和楚国时期,之前的诸侯们常常互相攻伐,争夺地盘,所以燕国和代国没有北部边郡,吴国、淮南国、长沙国没有南部边郡,齐国、赵国、梁国、楚国的支郡,名山大川、湖泊海域都归属了汉朝。
这样一来,诸侯国的势力就小了很多,大的诸侯国也就十几个城池,小的诸侯国不过几十里地。这样一来,诸侯国既能向中央进贡,又能维持祭祀供养,还能辅助京师。而汉朝的郡县却有八九十个,错综复杂地分布在诸侯国之间,像犬牙一样互相交错,占据着险要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这样一来,尊卑等级分明,一切都井然有序。
我司马迁认真查阅了从汉高祖到太初年间诸侯国的资料,记录了他们分封和削弱的过程,以便后世参考。虽然国家实力强盛,但还是要以仁义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