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我每次读《尚书》,看到君臣互相告诫,只有这样才能安定,而如果辅佐大臣不尽职,那国家大事就会全部垮掉,我每次读到这儿都忍不住流泪。成王写下颂歌,以此来反省自己,警示后人,悲叹家国不幸,这难道不是时刻战战兢兢,谨慎地守护好江山,善始善终的最好体现吗?君子不骄傲自满就修养德行,骄傲自满就丢弃礼仪,安逸的时候能想起创业之初的艰辛,安稳的时候能想到开创事业的艰难,沐浴着恩泽却歌颂勤劳的苦楚,如果不是有大德之人,谁能做到这样啊!古书上说:“政局稳定,功业成就,礼乐才能兴盛。”天下百姓的道德修养越来越深厚,他们的品德也越来越高尚,他们所追求的快乐也越来越不同。水满则溢,器满则倾,凡是创造音乐,都是为了调节情志。君子以谦逊退让为礼,以减少欲望为乐,乐在其中。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广泛采纳各地风俗,协调音律,以此来弥补不足,改变风俗习惯,辅助推行教化。天子亲自在明堂观看,万民都洗涤邪恶,斟酌取舍,完善自身品德。所以说,雅颂之乐兴盛,百姓就安定;粗俗的音乐兴起,士气就低落;郑卫之音盛行,人心就淫荡。如果音乐和谐,鸟兽都能被感动,更何况人有五常之德,有爱憎之情,这是自然规律啊!
国家治理出现缺失,郑国的音乐却兴盛起来,诸侯们互相争强好胜,显赫的名声传遍邻近诸侯国,互相攀比。从孔子开始,就无法与齐国的音乐相抗衡,即使他推行正乐来感化世人,创作五章来讽刺时弊,也无法改变现状。情况逐渐恶化,到了战国时期,六国沉溺于享乐,最终走向灭亡,结果是身死国灭,被秦国吞并。
秦二世更是把享乐当作消遣。丞相李斯劝谏说:“放弃诗书,沉溺于声色犬马,这是夏桀亡国的教训;积累小过错,放纵自己,这是商纣亡国的教训。”赵高却说:“五帝三王的音乐各有不同,这说明他们并没有互相模仿。从朝廷到百姓,都能得到快乐,增进感情,如果不这样,和谐统一就无法实现,教化也无法推行,这都是每个时代不同的风俗习惯,符合时代特点的娱乐,何必非要等到有了华山之騄耳才能远行呢?”秦二世听信了他的话。
老刘邦(汉高祖)啊,曾经让小孩子唱他写的《沛县三侯歌》。他死后,还规定沛县要按四季在宗庙里唱歌跳舞,祭祀他呢。他儿子惠帝、文帝、景帝,都没改动这些规矩,就一直沿用着老刘邦留下来的那些歌乐。
到了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当皇帝,自己又作了十九首新歌,让侍中李延年把曲调谱好。李延年因此被封为协律都尉。那些只读过一本经书的读书人,都看不懂这些歌的词儿,得把精通五经的学者都找来,大家一起研究讨论,才能明白歌里唱的是啥意思。歌里用了好多《尔雅》里的词儿,生僻得很。
汉朝皇室每年正月上辛日,会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祭祀从傍晚一直持续到天亮。祭祀的时候,经常有流星从祭坛上飞过。祭祀时,还有七十个男童女童一起唱歌。春天唱《青阳歌》,夏天唱《朱明歌》,秋天唱《西皞歌》,冬天唱《玄冥歌》。这种事以前就经常有,所以也没啥特别好说的。
有一次,汉武帝得到一匹好马,是从渥洼水里出来的神马,他就又为此写了一首歌献给太一神。歌里唱道:“太一献上神马,马儿流着红色的汗,淌着赭色的口水。它神态自若,奔驰万里,如今它和龙做朋友了。”后来打败大宛国,得到一匹千里马,名叫蒲梢,汉武帝又为此写了一首歌。歌里唱道:“天马从西边来,跑过万里来到我们这里。它承载着上天的威严,来自外国,让四夷都臣服了。” 这回,中尉汲黯站出来说话了:“皇上,历代帝王创作音乐,都是为了继承祖宗的传统,教化百姓。您现在因为得到好马就作歌,还把它放到宗庙里演奏,先帝和百姓们能听得懂吗?” 汉武帝听了,啥也没说。丞相公孙弘一听,立马说:“汲黯这是诽谤圣上的创作,该灭他全家!”
咱们先说说音乐是怎么来的吧,它完全是人心里产生的。人心里为啥会有波动呢?都是因为外界的各种东西刺激的。受到外物刺激,心里有了感觉,这种感觉就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互相呼应,就产生了变化;变化组合起来,就成了乐音;把这些乐音组合起来,加上乐器,比如干戚、羽旄之类的,就成了音乐。所以说,音乐是声音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
所以啊,心里悲伤的人,声音就会尖细而悲凉;心里快乐的人,声音就会舒缓而悠扬;心里高兴的人,声音就会轻快而活泼;心里愤怒的人,声音就会粗暴而尖锐;心里恭敬的人,声音就会正直而庄重;心里仁爱的人,声音就会平和而温柔。这六种情绪都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受到外物刺激后才产生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非常重视这些情绪的引导。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法来预防人们的犯罪。礼、乐、刑、政,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统一民心,实现国家治理。
音乐啊,是能触动人心的东西。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乐曲,这才叫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平和而快乐,正气十足;乱世的音乐,怨愤而暴躁,完全走偏了;亡国的音乐,悲伤而忧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音乐的规律,跟社会正道是相通的。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这五个音不混乱,就不会出现怪异的音乐。如果宫音混乱,国家就荒乱,君主就会骄横;商音混乱,臣子就会腐败;角音混乱,人民就会怨恨;徵音混乱,政事就会繁重;羽音混乱,国家就会贫困。这五个音都混乱了,互相冲突,那就是“慢”,也就是音乐的极度混乱。这样的话,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是乱世的音乐,已经接近“慢”了;而《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人民流离失所,欺上瞒下、徇私舞弊的现象,根本无法制止。
声音这玩意儿,是从人的心里发出来的;音乐呢,跟伦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说,只懂声音不懂音律的,那是禽兽;懂音律不懂音乐的,那是老百姓。只有君子才能懂得音乐的真谛。所以说,要仔细辨别声音才能了解音律,仔细辨别音律才能了解音乐,仔细了解音乐才能了解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齐全了。“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所以说,古代圣王制定礼乐制度,可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和眼耳的享乐,而是为了教化百姓,使他们端正好恶,回归人性的正道。 因此,不懂声音的人,就不能和他谈论音律;不懂音律的人,就不能和他谈论音乐。懂得了音乐,就差不多懂礼了。礼乐都做到了,那就叫有德行。“德者得也”。所以说,音乐的隆重,不在于声音的极度高亢;宴会的礼仪,不在于味道的极度鲜美。
人天生就比较安静,这是天性;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有所行动,这是天性的表现。外物刺激到人的时候,人就会有感觉,然后好恶就表现出来了。如果内心的好恶没有节制,又受到外界的诱惑,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天理就灭亡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好恶又没有节制,这样就会导致人被外物同化。人被外物同化,就是灭绝天理,放纵私欲。于是就会产生背叛、欺诈、虚伪的心思,做出淫乱、作乱的事情。所以说,强者欺压弱者,多数人欺压少数人,聪明人欺骗愚笨人,勇敢的人欺负懦弱的人,生病的人得不到照顾,老年人、孤儿寡妇得不到安身之处,这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说,古代圣王制定礼乐制度,就是为了给人的行为设立规范:“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仪规范民心,音乐和谐民声,政治来执行,法律来约束。礼乐刑政这四样东西都贯彻到位,而且没有互相冲突,那么王道就齐全了。
音乐的作用是使人团结一致,礼仪的作用是使人各司其职。团结一致就能互相亲近,各司其职就能互相尊重。音乐过度就会放纵,礼仪过度就会疏离。协调情感,修饰外表,这是礼乐的根本。礼仪确立了,贵贱就能平等;音乐和谐了,上下就能和睦;好恶分明了,贤能和不肖就能区分;刑法惩治暴乱,爵位提拔贤能,就能使政治公平。用仁爱来感化他们,用正义来规范他们,这样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快乐是从内心发出的,礼仪是从外部规范而来的。快乐发自内心,所以显得平静;礼仪源于外在,所以显得讲究。大的快乐一定简单,大的礼仪一定简洁。快乐到了极致就不会有怨恨,礼仪到了极致就不会有争斗。通过谦让来治理天下,这就是礼乐的作用。
老百姓不造反,诸侯都臣服,不用打仗,不用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也不发怒,这样就达到了最高的快乐。能够做到父子亲情和睦,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使天下人都敬畏,这就是礼仪的施行。天子做到这样,礼仪就真正实行到位了。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伟大的音乐与天地和谐相应,伟大的礼仪与天地节气相合。和谐,所以万物不会消失;遵循节气,所以能祭祀天地。光明的地方有礼乐,幽暗的地方有鬼神,这样天下才能达到和谐友爱。礼仪,是把不同的事情融合在一起,达到共同敬畏;音乐,是把不同的乐曲融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喜爱。礼乐的情感相同,所以明智的君王代代相传。所以事情要与时代同步,名誉要与功绩相伴。
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是乐器的种类;各种乐曲的节奏快慢,都是乐曲的表现形式。簠簋俎豆制度文章是礼仪的器具;各种礼仪的程序动作,都是礼仪的表现形式。所以了解礼乐情感的人能够创作,懂得礼乐形式的人能够实践。能够创作的人叫做圣人,能够实践的人叫做明智之人。明智的圣人,就是能够实践和创作的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是天地间的和谐,礼仪是天地间的秩序。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变化发展;秩序,所以万物都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音乐来源于天,礼仪由地制定。超过了天地的规范就会混乱,超过了天地的创造就会暴乱。明白了天地之道,然后才能兴起礼乐。
伦理关系和谐没有忧患,这是音乐的本质;喜悦欢欣热爱,这是音乐的功能。行为正直没有邪念,这是礼仪的根本;庄重恭敬谦逊,这是礼仪的规范。至于礼乐应用于金石,表现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祭祀山川鬼神,这就是礼乐与百姓共同分享的方式。
古代帝王取得成就后就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制定各种礼仪制度。成就越大,庆祝活动就越盛大;政治清明,礼仪制度就越完善。只是跳个舞,敲敲打打,那不算完善的音乐;祭祀时简单的烹煮祭品,那也不是周全的礼仪。各个朝代的音乐都不一样,礼仪制度也各有不同。音乐过度就会带来忧虑,礼仪过于简陋就会显得偏颇。能够做到尽情享受音乐而不忧虑,礼仪周全而不偏颇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天高地厚,万物各不相同,但礼仪制度却能贯彻执行;音乐绵延不绝,融合万物,从而兴盛起来。春天生长,夏天茂盛,这是仁爱;秋天收获,冬天收藏,这是正义。仁爱接近于音乐,正义接近于礼仪。音乐能够使人敦厚和睦,引导人的精神,效法上天;礼仪能够分辨事物的宜忌,遵循鬼神的法则,效法大地。所以圣人创作音乐来顺应天意,制定礼仪来效法大地。礼仪音乐完善齐备,就如同天地运行一样井然有序。
天在上,地在下,君臣的地位就确定了;高低贵贱分明,地位等级也就确定了;动静有规律,大小也有区别。同类聚集,不同类分开,这样就有了不同的生命形态。天上形成景象,地上形成形状,所以礼仪是天地之间区分的标志。地上的气往上走,天上的气往下走,阴阳互相摩擦,天地互相碰撞,以雷霆震动,以风雨激发,以四季变化推动,以日月温暖,于是万物生长,所以音乐是天地之间和谐的象征。
如果时令不对,万物就不能生长;男女不分,社会就会大乱,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当礼仪音乐发展到极致,上通于天,下达于地,运行于阴阳之间,沟通鬼神,探究高深莫测的道理,音乐始于太初,礼仪则规范万物。永恒运动的是天,永恒静止的是地。动和静,构成了天地之间的一切。所以圣人说:“礼啊,乐啊!”
以前舜帝制作了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夔龙最早创作音乐,用来赏赐诸侯。天子演奏音乐,是为了奖赏有德行的诸侯。德行高尚,教化兴盛,五谷丰登,然后才能用音乐来赏赐他们。治理国家,百姓劳苦,舞蹈就跳得远;百姓安逸,舞蹈就跳得近。所以通过观察舞蹈就能了解他们的德行,通过了解谥号就能了解他们的行为。“大章”是乐章的名称;“咸池”是乐曲的总称;“韶”是乐曲的继承;“夏”是乐曲的规模宏大;殷商和周朝的音乐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天地运行有规律,冷热失常就会生病,风雨无常就会挨饿。教育就像老百姓的冷暖一样,教育不及时就会危害社会。治理国家就像老百姓的风雨一样,治理不得法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古代圣明君王制定礼乐制度,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好的方面就用礼乐来表彰和体现。
养猪酿酒,本身并不是为了酿祸;但是诉讼案件越来越多,酒就成了酿祸的根源了。因此,古代圣明君王制定了饮酒的礼仪,一次敬酒的礼仪,宾主双方行百拜大礼,即使整天喝酒也不会醉,这就是古代圣明君王用来防止酒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为了增进感情。
音乐是用来表现德行的,礼仪是用来约束淫乱的。所以古代圣明君王遇到大事,一定用礼仪来表达哀伤;遇到大喜事,一定用礼仪来表达快乐:哀乐的分寸,都用礼仪来把握。
音乐是施舍,礼仪是回报。音乐,要快乐于它的来源;礼仪,要回到它的本源。音乐彰显德行,礼仪回报情意并回归本源。所谓大路,是天子的车道;龙旗九旒,是天子的旗帜;青黑边缘的,是天子的宝龟;后面跟着成群的牛羊,是用来赏赐诸侯的。
音乐是情感不可改变的体现,礼仪是道理不可更改的体现。音乐统合相同的事物,礼仪区分不同的事物,礼乐的道理贯穿于人的情感之中。追根溯源才能了解变化,这是音乐的情感;坚持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仪的准则。礼乐顺应天地真诚,通达神明的德行,感召上天和人间的福泽,凝聚天地万物精粗之体,规范父子、君臣的伦理关系。
所以,上位者推行礼乐,天地都会因此而光明。天地和谐,阴阳调和,温暖地滋养万物,然后草木繁茂,各种生物兴旺发达,飞禽振翅,走兽角生,冬眠的昆虫苏醒,鸟类孵育幼雏,兽类孕育幼崽,胎生的动物不夭折,卵生的动物不残缺,这就是礼乐之道啊!
乐,可不是指那些隆重的、正式的演奏,比如用黄钟大吕演奏的音乐,那些只是音乐的枝末细节,所以小孩子也能跟着跳舞。摆上席子,摆好酒器,摆上祭祀用的器皿,这些都是礼仪的枝末细节,所以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乐师精通音乐和诗歌,所以要面向北方演奏;宗祝精通宗庙祭祀的礼仪,所以要站在祭祀者的后面;商祝精通丧葬礼仪,所以要站在主人的后面。所以说,德行修养高深的人才能居于上位,德行修养浅薄的人就只能居于下位;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走在前面,品德低劣的人只能跟在后面。因此,先王们才能做到上上下下,先后有序,然后才能治理天下。
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并且能用来教化百姓,使人心向善。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远,它能改变风俗习惯,所以先王们才重视音乐教育。人都有血气、心智,但却没有固定的哀乐喜怒,只有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产生情感。所以,如果演奏忧伤低沉的音乐,百姓就会忧虑;如果演奏缓慢平和、简短精炼的音乐,百姓就会安乐;如果演奏粗犷激烈、气势磅礴的音乐,百姓就会刚强;如果演奏端正庄严的音乐,百姓就会肃穆恭敬;如果演奏宽缓柔和、和谐舒畅的音乐,百姓就会慈爱;如果演奏淫靡散漫、放荡不羁的音乐,百姓就会淫乱。
所以,先王们根据人的本性,参照一定的规律,制定礼仪规范,使音乐符合生机勃勃的和谐之气,符合五常之道,使音乐既不散漫,也不呆板,既刚强而不暴怒,又柔和而不畏缩,使各种情感在内心畅通无阻,然后外在表现出来,每个人都能安于自己的位置,互不干扰。然后,再根据等级设立不同的音乐,丰富音乐的节奏,简化音乐的辞藻,用以规范道德情操。音乐中各种音调的运用,以及曲调的先后顺序,都用来比附各种事物,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道理都体现在音乐中,所以说“乐的教化作用很深远啊”。
土地贫瘠,草木就不会茂盛;水流湍急,鱼鳖就不会长大;元气衰败,生物就不会繁衍;天下大乱,礼乐就会废弛,音乐就会淫靡。所以,这种音乐悲伤而不庄重,快乐而不安宁,节奏缓慢而轻率,沉溺其中而忘记根本。音乐内容广泛,就会滋生奸邪;音乐内容狭隘,就会产生邪念。这种音乐会激荡人的情绪,泯灭平和的品德,所以君子才会鄙视它。
奸邪的声音会影响人,从而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形成景象,就会导致淫乱的享乐。而正面的声音会影响人,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形成景象,就会导致和谐的快乐。倡导和回应,邪恶和正直各归其位,万物运行的道理就是这样互相影响的。
所以君子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志向和谐;要效法美好的事物,使自己的行为完善。奸邪的声音和淫乱的景象不会留在聪明人的心中,淫乱的享乐和荒废礼仪不会影响到人的品德,懒惰、邪恶、乖张的气质不会存在于君子身上。要使耳目鼻口心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遵循正道,以实行自己的道义。然后才能发出声音,演奏琴瑟,舞动干戚,装饰羽旄,吹奏箫管,展现至高的德行之光,调动四气的和谐,彰显万物的道理。所以清明象征着天,广大象征着地,终始象征着四季,周旋象征着风雨;五色构成图案而不混乱,八风遵循律法而不奸邪,各种制度都有数量和规律;小和大互相成就,终始互相滋生,倡导和回应,清浊互相交替,成为运行的规律。所以音乐兴盛,社会风气清明,耳目聪明,血气平和,风俗得以改变,天下太平。所以说“乐,快乐也”。君子快乐在于遵循道义,小人快乐在于满足私欲。用道义来约束私欲,就能快乐而不混乱;用私欲来忘记道义,就会迷惑而不得快乐。所以君子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志向和谐;要广泛传播音乐,以完成教化;音乐兴盛,百姓归顺,就可以观察到君子的德行了。
德行是天性的根本,快乐是德行的光辉,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诗”表达志向,“歌”吟咏声音,“舞”展现容貌;这三者都源于内心,然后音乐的气韵随之而来。所以情感深厚,文明就会兴盛;气质高尚,精神就会升华;和谐顺畅积于内心,美好的品德就会外显,只有音乐是无法伪造的。
音乐是内心活动的体现,声音是音乐的形象,文采和节奏是声音的装饰。君子要先行动起来,然后欣赏音乐的形象,最后再讲究装饰。所以要先击鼓以示警戒,三步一拜以示恭敬,重复开始以表达对过去的重视,纠正混乱以引导回归,奋勇前进而不鲁莽,深入探讨而不隐瞒。独自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厌倦其道义;全面展现其道义,不为私欲所左右。所以情感流露,道义确立;音乐结束,德行高尚;君子以此来修养品德,小人以此来改正过错。所以说“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这位君子说:礼乐啊,咱们一刻都不能丢掉。用快乐来治理自己的内心,那么坦率真诚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有了坦率真诚的心态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安心,安心就能长久,长久就能通达天道,通达天道就能达到神明之境。通达天道,不用说话就能让人信服;达到神明之境,不用发怒就能让人敬畏。所以说,用快乐来治理内心,用礼仪来规范自身行为。规范自身行为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内心只要稍有不快乐,不和谐,就会滋生卑鄙欺诈之心;外貌只要稍不庄重,不恭敬,就会滋生轻慢怠惰之心。所以说,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礼仪是表现在外形的。快乐达到极致就是和谐,礼仪达到极致就是顺畅。内心和谐,外在顺畅,那么老百姓就会敬畏你的神态,不敢和你争执;老百姓看着你的容貌,就不会轻慢你。你的德行光辉从内心散发出来,老百姓没有不听从的;你的道理从外在表现出来,老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懂得礼乐之道,把它推行到天下,没有什么是困难的”。
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礼仪是表现在外形的。所以说,礼仪注重谦逊,快乐注重充盈。礼仪谦逊而有所进取,以进取为美德;快乐充盈而有所回馈,以回馈为美德。礼仪谦逊而不进取,就会消亡;快乐充盈而不回馈,就会放纵。所以礼仪有回馈,快乐有回馈。礼仪得到回馈就快乐,快乐得到回馈就安心。礼仪的回馈,快乐的回馈,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
哎,人嘛,总得有点乐子,这是天性使然,没办法的事儿。这乐呵劲儿,总得有个表达方式吧,不是出声就是动起来,这都是人之常情。 唱歌跳舞,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其实都逃不出这“乐”字。所以说,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也总得有个表现形式。可要是这表现形式没个章法,那不得乱套了?古时候的圣明君主最讨厌这种乱象,所以就制定了雅乐和颂乐,用音乐来引导人心,让音乐既能让人快乐,又不至于过度放纵;让歌词既能教化人心,又不至于枯燥乏味;音乐的节奏快慢、音符多少、音调高低,都恰到好处,目的就是感动人的善良之心,不让那些邪恶的念头有机可乘。这就是古时候君主制定音乐制度的初衷。
所以说,在祖庙里演奏雅乐,君臣一起听,那气氛得多和谐;在家族里,老少一起听,那关系得多融洽;在家里,父子兄弟一起听,那感情得多亲密。所以说,音乐啊,它能让人内心平静,和谐统一,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节奏配合得当,才能形成完整的乐章,最终达到和谐父子、君臣,亲近百姓的目的。这就是古时候君主制定音乐制度的初衷。 听听雅乐和颂乐,心胸都开阔了;拿着乐器,练习各种动作,仪态都端庄了;跟着乐队一起演奏,步伐整齐划一,进退有序。所以说,音乐啊,它就像天地间的一种和谐秩序,是人世间不可或缺的东西。
音乐啊,是古代圣明君主用来表达喜悦的方式;而军队里的战鼓兵器,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所以说,古代圣明君主的喜怒哀乐都非常有分寸。他们高兴的时候,天下人都跟着高兴;他们生气的时候,那些造反的家伙都吓得不敢动弹。古时候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礼乐制度真是完善啊!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戴着帽子正襟危坐地听古代的音乐,总觉得心里不安稳,想睡觉;可一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不知疲倦了。请问,古代音乐为什么那样,现代音乐又为什么这样呢?”
子夏说:“现在这古代的音乐啊,演奏开始时庄重,结束时也庄重,和谐正大,气势宏伟,各种乐器配合默契,一开始演奏的是文雅的乐曲,遇到混乱就演奏武乐来平定,治理国家时用相应的乐曲,遇到灾难就演奏雅乐来祈福。君子们借此机会谈论治国之道,讲述历史典故,修身齐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就是古代音乐的精髓。现在的新音乐呢,演奏开始时低眉顺眼,结束时也是低眉顺眼,音乐低俗淫荡,没完没了,还带着戏子、小丑、男女杂役,根本分不清父子关系。音乐结束之后,大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也讲不出什么历史故事,这就是现代音乐的弊端。您问我的是音乐,您喜欢的是音律,但音乐和音律虽然很接近,却并不相同。”
魏文侯说:“请问具体该如何区分呢?”
子夏回答说:“古代,天地运行规律正常,四季分明,百姓有德行,五谷丰登,没有疾病灾害,也没有凶兆,这叫做‘大当’(天地人三者和谐)。然后圣人制定了父子、君臣等伦理纲常,纲常既正,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之后,再制定六律,调和五音,演奏弦乐,吟诵诗歌,这就是所谓的‘德音’,‘德音’就是音乐。《诗经》里说:‘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您所喜欢的,是不是那种低俗的音律呢?”
魏文侯说:“请问这低俗的音律是从哪里来的呢?”
子夏说:“郑国的音乐太放荡,让人意志涣散;宋国的音乐像燕国的女子那样娇柔,让人沉溺其中;卫国的音乐过于繁琐,让人心烦意乱;齐国的音乐傲慢放肆,让人骄横自大。这四种音乐都过于注重声色,损害了人的品德,所以祭祀的时候不用它们。诗经里说:‘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肃肃’是恭敬的意思,‘雍雍’是和谐的意思。只要恭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当君主的人,只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好恶就可以了。君主喜欢什么,臣下就会去做;君主怎么做,百姓就会跟着做。诗经里说:‘诱民孔易’,就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圣人制作了鞉、鼓、椌、楬、埙、篪这六种乐器,这是具有道德内涵的乐音。然后用钟、磬、竽、瑟来配合演奏,用干戚、旄狄来伴舞。这就是祭祀先王庙宇的方式,也是献酬、劝酒的方式,也是使官员的等级秩序各得其所的方式,更是用来向后世显示尊卑长幼秩序的方式。钟声铿锵,铿锵之声可以建立号令,号令可以建立军纪,军纪可以建立武功。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臣。磬声清脆,清脆之声可以分辨是非,分辨是非可以导致生死。君子听到磬声就会想到戍守边疆的将士。丝弦声哀婉,哀婉之声可以建立廉洁,廉洁可以树立志向。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有志有节的臣子。竹管声清脆,清脆之声可以使人聚会,聚会可以聚集民众。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就会想到负责储备物资的臣子。鼓鼙之声喧闹,喧闹之声可以激发行动,行动可以推进大众。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可不是仅仅听它悦耳动听而已,而是从中领会其中的道理。”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和他谈论音乐,说到《武》乐,问:“《武》乐中,准备和戒备的乐段这么长,这是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是因为担心无法聚集足够的兵力。”
孔子又问:“《永叹》和《淫液》这两个乐段,为什么这么冗长呢?”
宾牟贾回答说:“是担心事情办不成。”
孔子又问:“《发扬蹈厉》这个乐段为什么这么早出现呢?”
宾牟贾回答说:“是为了及时处理事情。”
孔子又问:“《武》乐中,为什么坐姿要讲究右正左偏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乐的坐姿。”
孔子又问:“乐曲中为什么会有淫靡的商音呢?”
宾牟贾回答说:“那不是《武》乐的音调。”
孔子说:“如果不是《武》乐的音调,那是什么音调呢?”
宾牟贾回答说:“是主管乐政的官员失传了。如果不是主管乐政的官员失传了,那么武王的意志也就荒废了。”
孔子说:“我所听到的苌弘的讲解,也和你说的差不多。”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座位请求说:“武王伐纣的准备工作已经很久了,我们也都听说了。请问为什么胜利之后,还要等这么久才分封诸侯呢?”
嗯,我给你解释解释。你看啊,所谓的“乐”,就是指事情圆满完成的状态。武王伐纣,就像山一样巍峨耸立,那是武王的功绩;气势磅礴,锐不可当,那是姜太公的谋略;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周公、召公治理国家,天下太平,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再说武王伐纣,第一次北上出兵,第二次就灭了商朝,第三次南下,第四次又南下开疆拓土,第五次分封诸侯,周公在左,召公在右,第六次又把诸侯召集起来,尊崇天子,左右夹击,四面出击,震慑了全国。分兵前进,事情很快就办成了。但是武王在最后一次召集诸侯的时候,等了很久,是为了等待诸侯们都来齐。你没听说过牧野之战的故事吗?武王打败商朝,回到殷都,还没下车,就先封了黄帝的后代在蓟国,封尧的后代在祝国,封舜的后代在陈国;下了车之后,又封夏朝的后代在杞国,封商朝的后代在宋国,还祭奠了比干的墓,释放了箕子,让他做了商容的职位。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士人们都加倍了俸禄。渡过黄河往西,战马散落在华山脚下,再也不骑了;牛羊散落在桃林里,再也不用了;战车兵器都收进了仓库,再也不用了;把兵器倒过来扛着,用虎皮包起来;让那些将领做诸侯,叫做“建櫜”,这样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军队之后,举行郊祭射猎,左射狸首,右射驺虞,狩猎活动也停止了;大臣们穿着礼服,拿着笏板,虎贲武士也收起了兵器;在明堂祭祀,百姓们就知道孝顺;朝觐,诸侯们就知道如何侍奉天子;耕藉,诸侯们就知道如何尊敬天子。这五样,是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在太学里款待三老五更,天子亲自袒露上身,割祭牲,拿着酱料敬献,拿着酒爵劝酒,戴着冕冠,拿着干戈,以此教导诸侯要孝敬长辈。这样一来,周朝的道路四通八达,礼乐文化兴盛,那么武王胜利之后等待这么久,不是很应该的吗?
子贡去拜访师乙,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跳舞都有各自的规矩,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唱什么歌呢?”
师乙说:“我啊,只是个卑微的工匠,哪有什么资格谈论这些合适不合适的事呢?我就把我听到的讲给你听,你自己琢磨吧。性格宽厚平静,行为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歌;胸襟广阔而平静,为人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之歌;恭敬节俭又好礼的人,适合唱小雅之歌;正直清廉又谦虚的人,适合唱风之歌;果敢正直又慈爱的人,适合唱商之歌;温和善良又能当机立断的人,适合唱齐之歌。唱歌啊,就是坦诚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品德;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能引起天地间的感应,使四季和谐,星辰有序,万物生长。所以,商歌是五帝时期遗留下来的声音,商人继承了这种精神,所以叫它商;齐歌是夏商周三代遗留下来的声音,齐国人继承了这种精神,所以叫它齐。懂得商歌的人,处理事情就能果断;懂得齐歌的人,面对利益就能谦让。处理事情果断,那是勇敢;面对利益谦让,那是正义。既勇敢又正义,除了唱歌,还有什么能更好地体现这些呢?所以唱歌,开头要像高高举起的手臂,结尾要像整齐的队伍;旋律要像弯曲的树枝,停顿要像砍倒的树木;整体要合乎规矩,每个乐句都要有起伏,一环扣一环,像串起来的珍珠一样。所以,唱歌的意思,就是长篇大论的意思。有话要说,所以就说;说了还不够,所以就长篇大论;长篇大论还不够,所以就发出感叹;感叹还不够,所以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子贡问起音乐的事。
凡是音乐的音调都源于人的内心,天地与人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就像景物能够反映物体的形状,回声能够回应声音一样。所以,做好事的人,上天会回报他幸福;做坏事的人,上天会降祸于他,这是自然规律。
所以舜帝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这首诗,天下就太平了;而纣王却沉迷于朝歌北鄙的靡靡之音,最终身死国亡。舜帝的治国之道多么高明啊!纣王的治国之道多么狭隘啊!《南风》这首诗是歌颂生机勃勃的乐曲,舜帝喜爱它,这种音乐与天地相合,得到了万民的欢心,所以天下太平了。而朝歌的音乐不合时宜,北鄙的音乐代表着衰败,粗陋的音乐代表着低俗,纣王喜爱它,与万民的心意相违背,诸侯不服,百姓不亲,天下背叛了他,所以他最终身死国亡。
卫灵公那会儿,要去晋国,在濮水边上住下。半夜,他听到琴声,问身边的人,都说没听见。于是他叫来师涓说:“我听到琴声了,问其他人,都说没听到。这声音听着像是鬼神之声,你帮我听听,记下来。”师涓答应了,就端端正正地坐着,拿起琴,仔细聆听并记谱。
第二天,师涓说:“我记下来了,但是还没练熟,想再练一晚上。”灵公说:“可以。”于是师涓又练了一晚上。第二天,师涓说:“练好了。”然后他们就出发去晋国,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台上摆酒设宴。酒喝得正酣,卫灵公说:“我路上听到一首新曲子,想请您听听。”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师涓坐在师旷旁边,开始弹奏。还没弹完,师旷就伸手制止了他,说:“这是亡国的曲子,不能继续弹下去!”
晋平公问:“您怎么知道?”师旷说:“这是师延创作的。他给商纣王演奏靡靡之音,后来武王伐纣,师延逃到东边,自己跳进了濮水,所以听到这曲子一定是在濮水边上。先听到这曲子的人,国家都会衰败。”晋平公说:“我最喜欢听音乐了,我还是想听完。”师涓只好把曲子弹完了。
晋平公说:“还有比这更悲伤的曲子吗?”师旷说:“有。”晋平公说:“能让我听听吗?”师旷说:“您的德行和义理不够高尚,不能听这曲子。”晋平公说:“我最喜欢听音乐了,我想听!”师旷没办法,只好拿起琴来演奏。第一遍演奏完毕,就有十六只玄鹤落在廊檐上;第二遍演奏完毕,玄鹤伸长脖子鸣叫,展开翅膀跳舞。
晋平公非常高兴,站起来给师旷祝寿。坐下来之后,他又问:“还有比这更悲伤的曲子吗?”师旷说:“有。以前黄帝用这曲子祭祀鬼神,现在您的德行和义理不够高尚,不能听,听了会招来灾祸。”晋平公说:“我都老了,我最喜欢听音乐了,我想听!”师旷没办法,只好拿起琴来演奏。第一遍演奏完毕,西北方向出现白云;第二遍演奏完毕,狂风大作,随之而来的是倾盆大雨,屋瓦都被吹飞了,周围的人都四处逃散。晋平公吓得躲在廊柱下。晋国遭遇大旱,三年颗粒无收,赤地千里。
听音乐,有的带来好运,有的带来灾祸。所以,音乐不能随便演奏啊!
司马迁说:古代明智的君王举行音乐盛典,可不是为了自己寻开心、享受快乐、放纵欲望,而是为了治理国家。正统的教育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行为就正。所以,音乐能够激荡人的血脉,疏通人的精神,使人心性平和端正。宫调对应脾脏,使人端正圣德;商调对应肺脏,使人端正正义;角调对应肝脏,使人端正仁爱;徵调对应心脏,使人端正礼仪;羽调对应肾脏,使人端正智慧。所以,音乐能够在内在方面辅助端正人心,在外在方面区分尊卑贵贱;上可以用来祭祀宗庙,下可以用来教化百姓。琴的长度是八尺一寸,这是标准的长度。琴弦中最粗的那根是宫音,位于中央,象征着君主。商音在宫音的右旁,其余的琴弦大小依次排列,丝毫不乱,这象征着君臣的位次井然有序。所以,听到宫音,人就会感到温暖舒畅,心胸开阔;听到商音,人就会变得正直,喜爱正义;听到角音,人就会富有同情心,热爱他人;听到徵音,人就会乐于行善,乐于施舍;听到羽音,人就会整齐严肃,喜爱礼仪。礼仪是从外而内影响人的,音乐是从内而外影响人的。所以,君子一刻也不能离开礼仪,一刻离开礼仪,就会做出暴虐蛮横的事;一刻也不能离开音乐,一刻离开音乐,就会做出奸邪不正的事。所以,音乐是君子用来培养道德情操的。古代,天子诸侯听钟磬的声音,从不离开宫廷;卿大夫听琴瑟的声音,从不离开自己的居所,这是为了培养道德情操,防止淫乱放纵。淫乱放纵产生于没有礼仪,所以圣明的君王让人们耳朵听到雅乐颂歌的声音,眼睛看到庄严的礼仪,脚步践行恭敬的姿态,口中言说仁义之道。所以,君子整天这样去做,邪恶偏颇的行为就根本没有机会侵入。
总而言之,古时候那些厉害的皇帝搞音乐会,可不是为了自己爽,而是为了治国。教育得先从音乐入手,音乐对了,行为就对了。音乐能让人热血沸腾,精神焕发,心地善良。不同的音调对应不同的脏器,影响人的不同品德。所以音乐既能从内心修养人,又能规范社会秩序,既能祭祀祖先,又能教化百姓。琴的尺寸有讲究,琴弦的粗细和位置也代表着君臣的等级。不同的音调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人的道德修养。礼仪是从外在约束人的,音乐是从内在陶冶人的。君子不能离开礼仪和音乐,否则就会走上邪路。所以,音乐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古时候,达官贵人经常听音乐,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品德,防止自己堕落。淫乱是因为不守礼仪造成的,所以圣明的君王让大家耳濡目染,从各个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邪恶就无法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