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是汉孝文帝的儿子,和汉景帝是同母兄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孝文帝一共四个儿子:老大是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老二是武;老三是参;老四是胜。孝文帝登基两年后,把武封为代王,参封为太原王,胜封为梁王。两年后,又把代王武迁到淮阳,把太原王的封地给了代王,所以代王还是叫代王。参当了十七年太原王,在孝文帝去世两年后也去世了,谥号孝王。他儿子登继位,是代共王。代共王当了二十九年王,在汉元光二年去世,他儿子义继位,也是代王。过了十九年,汉朝把广关设在常山,把代王的封地迁到了清河。清河王是在汉元鼎三年迁过去的。
一开始,武当了十年淮阳王,梁王胜去世了,谥号梁怀王。怀王是最小的儿子,孝文帝特别宠爱他,比其他儿子都更受宠。第二年,就把淮阳王武迁到梁国当王。梁王刚开始当梁王的时候,是孝文帝在位第十二年。梁王从开始当王到这时,已经十一年了。
梁王当了十四年王,进京朝见皇帝。十七年、十八年,连续两年都进京朝见,还待了一段时间,第二年才回梁国。二十一年,他又进京朝见。第二二年,孝文帝去世了。二十四年,他再次进京朝见。二十五年,他又进京朝见。那时候,汉朝还没立太子呢。皇帝和梁王一起喝酒,还很随意地跟他说:“将来江山社稷就传给您了。”梁王连忙推辞。虽然他知道皇帝这话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挺高兴的。窦太后也是这么想的。
那年春天,吴、楚、齐、赵七国叛乱。吴楚军队先攻打梁国的棘壁,杀了数万人。梁孝王坚守睢阳城,任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抵抗吴楚联军。吴楚军队被梁国挡住了,不敢继续西进,和汉朝的太尉亚夫等人在战场上对峙了三个月。吴楚叛乱被平定,梁国在这次战争中杀敌掠夺的战果,和汉朝中央平分秋色。第二年,汉朝立了太子。此后,梁国因为和朝廷关系亲密,又立了大功,而且地处富饶之地,地位更加重要。梁国的北部边界是泰山,西部到达高阳,有四十多个城池,都是人口众多的郡县。
孝王是窦太后的幼子,太后非常疼爱他,赏赐多得数不清。所以孝王修建了东苑,面积三百多里;扩建睢阳城,城墙长达七十里;他还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建造了从宫殿一直通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的复道。他甚至得到了天子才能使用的旌旗,出行时也跟在天子后面,千乘万骑浩浩荡荡。他东奔西跑地打猎,排场跟天子一样,出行时前呼后拥,进宫时也戒备森严。他广招天下豪杰和游说之士,尤其吸引了山东地区的能人,像齐国的羊胜、公孙诡、邹阳这些人,都纷纷前来投奔。公孙诡这个人诡计多端,刚见到孝王就被赏赐了千金,官至中尉,在梁国人们都称他为公孙将军。梁国因此制造了数十万件兵器,弩弓矛箭应有尽有,府库里的金银财宝更是超过百万,珍宝珠玉的数量甚至比京师还要多。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派使者乘坐驷马御车,到函谷关迎接梁王。朝见之后,梁王上书请求留在长安,说是因为和太后关系亲密。在长安期间,梁王出入都跟景帝同乘一辆车,一起打猎,在皇家猎苑上林苑射杀禽兽。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这些官员,出入皇宫时,就像汉朝的宦官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天子殿门。
十一月,景帝废除了栗太子,窦太后心里想立孝王为继承人。但是,大臣袁盎等人向景帝进言劝阻,窦太后也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再提立梁王为太子之事。这件事处理得很隐秘,外界根本无人知晓。于是,梁王辞别回国了。
到了第二年四月,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因此怨恨袁盎和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于是暗中指使羊胜、公孙诡等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十几个大臣。朝廷追查刺客,却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天子查明,刺杀行动确实是梁王派人干的。于是,天子派出了许多使者,浩浩荡荡前往梁国调查,抓捕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躲藏在梁王的后宫。使者向梁国的二千石官员施压,梁国的丞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劝说梁王,梁王这才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并将他们的尸体送了出来。天子因此更加怨恨梁王。梁王害怕了,就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这才得以免罪。
皇上气消了一点儿,梁孝王就上书请求回朝。到了函谷关,茅兰跟王太后说了说好话,让梁王坐辆普通的车子,带着两匹马进关,偷偷藏在了长公主的园子里。汉朝派人去迎接梁王,可梁王已经进关了,车子马匹全在外面等着,根本不知道梁王在哪儿。王太后哭着说:“皇帝杀了我儿子!”景帝也吓得够呛,心里慌得很。这时梁王就跪在宫殿台阶下,拿着斧头表示要自刎谢罪,这才让太后和景帝高兴起来,母子俩抱头痛哭,关系恢复如初。然后,所有跟着梁王来的官员都进关了。但是,景帝对梁王还是越来越疏远,不再和他同乘一辆车了。
过了三十五年冬天,梁王再次回朝。他上书想留在长安,但皇上没同意。他回国后,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有一次去良山打猎,有人献上一头牛,那牛的脚都长到背上了,梁孝王觉得很不吉利。六月中旬,他得了热病,六天后就去世了,谥号为孝王。
孝王对母亲非常孝顺,每次听说太后生病,他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想留在长安侍奉太后。太后也很疼爱他。等到听说梁孝王去世的消息,窦太后哭得死去活来,不吃不喝,说:“皇帝果然杀了我儿子!”景帝又害怕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和长公主商量了一下,决定把梁国分成五个小国,把孝王的五个儿子都封为王,五个女儿都赐给他们封地和汤沐邑。然后把这事儿奏报给太后,太后这才消气,还给皇帝加了一份饭菜。
梁孝王的长子买被封为梁王,就是后来的梁共王;儿子明被封为济川王;儿子彭离被封为济东王;儿子定被封为山阳王;儿子不识被封为济阴王。
孝王活着的时候,家产多得数不清,简直是天文数字。他死后,府库里还剩下四十多万斤黄金,其他的财物更是堆积如山。
梁共王当了三年王,景帝就死了。共王当了七年王后也去世了,他的儿子襄继位,就是后来的梁平王。
梁王襄十四年,他妈是陈太后,他奶奶是李太后,李太后是梁王的亲奶奶。梁王的老婆姓任,叫任王后,特别受梁王宠爱。以前孝王在世的时候,有一套价值千金的精美酒具,孝王临终前特意嘱咐后代要好好保管,绝对不能送人。任王后听说后就想得到这套酒具。梁王奶奶李太后说:“先王有遗命,这套酒具绝对不能送人。其他的东西,就算价值百万,也随你们处置。”任王后这才打消了念头。结果梁王襄居然让人打开府库,把酒具赏赐给了任王后。李太后气坏了!正好有汉朝的使者来访,李太后想当面告状,结果梁王襄和任王后拦着不让,把门关上了,李太后还跟他们争抢大门,甚至还抓伤了手,最后也没见到汉朝使者。
李太后私底下还跟宫里的厨师长和郎中尹霸等人有不正当关系。梁王和任王后就利用这件事散布谣言,败坏李太后的名声,说李太后私生活不检点,这事儿也就过去了。后来李太后生病去世了。李太后生病的时候,任王后连问都不问一声;李太后死了,任王后也没操办丧事。
元朔年间,睢阳有个叫类犴的人造反,原因是他父亲受了辱,而他当时正和淮阳太守的客人同乘一辆车。太守的客人下了车,类犴就趁机在车上杀了仇人然后逃跑了。淮阳太守很生气,把责任推给了梁国的两千石官。这两千石官为了尽快平息叛乱,抓捕了叛乱分子的亲戚。结果,叛乱分子知道了一些梁国内部的隐秘事情,就向朝廷告发,详细地把梁王和奶奶争夺酒具的事情都告诉了皇上。这件事丞相以下的大臣们都知道,想借此机会打击梁国的官员,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皇帝派人调查,发现确有此事。朝廷大臣们都请求废黜梁王襄,让他当个老百姓。皇帝说:“李太后私生活不检点,而梁王襄又没有好的老师辅佐,所以才做出这些不义之事。”于是削减了梁国的八座城池,并在闹市里砍了任王后的头。梁国还剩下十座城池。梁王襄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平王。他的儿子无伤继位成为梁王。
济川王明,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皇帝在位六年的时候被封为济川王。他七岁的时候,因为射杀了中尉,汉朝的官员请求处死他,但是皇帝不忍心,就把他废为庶民,迁到房陵,后来房陵被汉朝划为郡县。
话说这济东王彭离,是梁孝王的孩子,汉景帝六年被封为济东王。到了景帝二十九年,这彭离嚣张跋扈,一点儿王的样子都没有,竟然跟一群奴仆和亡命之徒,好几十号人,偷偷摸摸地去抢劫杀人,抢来的财物就当宝贝似的。被他杀害的,后来被发现的就有上百人,整个国家都人心惶惶,晚上都不敢出门了。那些被杀的人的家人,纷纷上书告状。朝廷官员建议处死他,但皇帝心软,没忍心杀他,就把他废了,贬为平民,发配到上庸,他的封地就并入了汉朝,成了大河郡。
接下来是山阳哀王定,也是梁孝王的孩子,汉景帝六年被封为山阳王。结果九年就死了,也没留下儿子,封国被取消,地盘并入了汉朝,成了山阳郡。还有济阴哀王不识,也是梁孝王的孩子,汉景帝六年被封为济阴王,一年后就死了,也没留下儿子,封国被取消,地盘也并入了汉朝,成了济阴郡。
司马迁说:梁孝王虽然因为和皇帝关系好,被封在了肥沃富饶的地方,但是正赶上汉朝国力强盛,百姓富裕,所以他才能积累大量的财富,修建豪华的宫殿,穿戴打扮都跟皇帝差不多了。不过,这也算僭越了。
褚先生说:我当小官的时候,在宫里听那些老官吏们私下里议论,都觉得梁孝王的事很值得说道说道。我私下觉得,梁孝王之所以会怨恨,想干坏事,都是因为这件事引起的。现在太后,是当家做主的人,因为疼爱小儿子,想让梁王当太子。那些大臣们不及时劝谏,只顾着阿谀奉承,私下里说好话讨赏赐,根本不是忠臣!要是像魏其侯窦婴那样,敢于直言进谏,哪里会有后来的祸事呢? 记得有一次,景帝和梁王一起侍奉太后喝酒,景帝说:“将来千秋万代之后,皇位传给梁王。”太后听了非常高兴。窦婴就在旁边,直接站出来说:“汉朝的祖制是传给儿子和孙子,现在皇帝怎么可以把皇位传给弟弟,这是违反高祖的约定的!” 结果景帝一句话也没说,太后脸色也不好了。
话说成王小时候,跟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拿一片桐树叶子给弟弟,说:“我封你当王!”周公听到后,赶紧去见成王说:“大王给弟弟封地,真是太好了!”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而已。”周公却说:“当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不能马虎,不能说玩笑话,说了就必须做到。”于是成王就真的把弟弟封到应县去了。从那以后,成王一辈子再也不敢说玩笑话了,说到做到。《孝经》上说:“不是正道的话不说,不是正道的事不做。”这就是圣人的处世准则啊!现在陛下不应该对梁王说好话。梁王背后有太后撑腰,骄横跋扈惯了,经常听说景帝对他许诺,将来传位给他,但实际上根本不会实现。
再说,诸侯到长安朝见天子,按照汉朝的规矩,一共就四次见面。第一次到达长安后,先进行一次简单的见面;正月初一,要进献皮革、璧玉等贡品祝贺新年,这是第二次见面;三天后,天子设宴款待,赏赐金银财物;两天后,进行简单的辞行见面,这是第四次见面。总共在长安待的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天。所谓的“小见”,就是在宫门内简单会面,在宫中饮宴,不是一般人能参加的。现在梁王西来朝见,却滞留了将近半年!出入都跟皇帝同乘一辆车,摆出一副很亲近的样子,实际上却没给他什么实惠,这样只会让梁王心生怨言,图谋叛逆,您跟着担心,是不是有点太远了?如果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就应该懂得谦让退步。现在汉朝的规矩,朝见祝贺新年的,通常是一个诸侯王和四个列侯一起,十几年才来一次。而梁王却年年入朝,还久留不走。俗话说“骄纵的儿子不孝顺”,这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诸侯王应该为他们配备贤良的师傅和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像汲黯、韩长孺那样的人,敢于直言不讳,这样才能避免祸患!
话说梁王进京朝见窦太后,跟景帝一起陪太后坐着聊天,私底下说了些话。太后对景帝说:“我听说殷朝推崇亲情,周朝推崇尊长,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次大张旗鼓地迎接梁孝王,是想把他立为继承人。”景帝赶紧跪下起身回答:“是。”酒宴结束,景帝把袁盎和其他懂经史的大臣叫来,问:“太后刚才那么说,是什么意思?”大臣们都回答说:“太后是想立梁王为太子。”景帝追问具体情况,袁盎他们解释道:“殷朝推崇亲情,所以立弟弟为继承人;周朝推崇尊长,所以立儿子为继承人。殷朝的制度比较质朴,质朴就是效法自然,亲近自己亲近的人,所以立弟弟。周朝的制度比较讲究礼法,讲究礼法就是效法大地,尊崇就是敬重,敬重祖先,所以立长子。周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就立嫡孙。殷朝的制度是,太子死了,就立弟弟。”
景帝问:“依各位的意思呢?”大臣们回答说:“现在汉朝沿袭周朝的制度,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弟弟为继承人,应该立儿子。所以《春秋》批评宋宣公。宋宣公死了,不立儿子而立弟弟。弟弟继承王位后死了,又把王位传给了他哥哥的儿子。弟弟的儿子不服,认为自己应该继承父亲的王位,于是刺杀了哥哥的儿子。因此国家大乱,祸乱绵延不绝。《春秋》说:‘君子应该端正地处理事情,宋国的祸乱都是宋宣公造成的。’我们请求去见太后,把这些道理告诉她。”袁盎他们进宫见太后,说:“太后您想立梁王,如果梁王死了,您打算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他们就用宋宣公不立嫡子而导致祸乱,祸乱延续五代的例子来劝说太后,说明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太后听了他们的劝说,终于明白了,就让梁王回国去了。
梁王得知这是袁盎等大臣出的主意,心里很怨恨,就派人去刺杀袁盎。刺杀者问袁盎:“您是袁将军吗?”袁盎说:“我就是。”刺杀者刺伤了袁盎,扔下剑就跑了。袁盎检查剑,发现是新磨制的。他询问长安城里磨剑的工匠,工匠说:“梁王的某个儿子来磨过这把剑。”这样就查明了真相,派人追捕刺杀者。梁王想要杀害的大臣有十多人,官吏们追查到底,发现梁王有谋反的迹象。太后不吃不喝,日夜哭泣不止。景帝非常忧虑,询问公卿大臣,大臣们认为应该派懂经史的大臣去处理这件事,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派田叔、吕季主前往处理此事。这两个人都精通经史,了解大礼。他们回来后,在霸昌的驿站把梁王谋反的证据全部烧掉,空手回来向景帝复命。景帝问:“情况怎么样?”他们回答说:“梁王并不知情,都是他那些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干的。他们已经被处死了,梁王安然无恙。”景帝非常高兴,说:“快去告诉太后。”太后听说后,立刻起身吃饭,心情平静下来了。所以说,不懂经史,不了解古今大礼,就不能担任三公和皇帝身边的近臣。见识短浅的人,就像从竹筒里看天一样,什么也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