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说:我读孟子的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能使我的国家富强”这一段,每次都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啊。唉,利益真是祸乱的开始啊!孟子很少谈利益,是因为他总是防范利益的根源。所以说“被利益驱使着去做事,怨恨就多了”。从皇帝到老百姓,追求利益的坏处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是驺国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他的学问通达之后,去齐国侍奉齐宣王,但宣王没重用他。他又去了梁国,梁惠王也没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觉得他迂腐,脱离实际。那时候,秦国用商鞅变法,国家富强,军队强大;楚国、魏国用吴起变法,打败了弱小的敌人;齐威王、齐宣王重用孙膑、田忌这样的人才,各诸侯都转向齐国称臣。天下正忙着合纵连横,把攻打别人当成高尚的行为,而孟子却大谈特谈夏、商、周三代的道德,所以他走到哪里都不受重用。于是他退下来,和万章等人一起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思想,写成了《孟子》七篇。后来还有驺国人继承他的学说。

齐国出了三个有名的驺国人。前面一个叫驺忌,他靠着弹琴得到齐威王的赏识,进而谈论国家大事,被封为成侯,还当了宰相,这比孟子还早。

话说,在驺衍之后是孟子。驺衍看到那些当权者越来越奢侈淫逸,不懂得崇尚道德,好像《大雅》里说的那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没做到。于是他就深入研究阴阳变化,写出了那些古怪离奇的《终始》、《大圣》之类的文章,总共十多万字。他的话语宏大而离经叛道,总是先从小的东西入手验证,然后推而广之,一直推到无边无际。他先从现在开始,一直追溯到黄帝时代,那些都是学者们共同研究的内容,把历朝历代的兴衰盛亡都记录下来,包括各种祥瑞、制度等等,然后继续推演,推到天地未开辟之前,那混沌一片,根本无法考证和追溯了。

接下来,他又列举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各种飞禽走兽,以及各地出产的植物、珍贵的物品,然后以此类推,推到海外那些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他引用天地开辟以来,五德的转移,各种治国方法各有其适用的时机,并且一一对应。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在整个天下只占八十一分之一而已!咱们中国,叫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里面,本身就有九州,大禹的九州划分就是这么说的,不能再另外算州数了。在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九个,这就是所谓的“九州”。然后外面还有大海包围着,人和动物都无法互相往来,像一个区域一样,这就是一个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外面再被一个巨大的瀛海包围着,这就是天地的边缘了。他的学说都是这种类型的。

但是,归根结底,他的学说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仁义、节俭、君臣、父子、兄弟等伦理道德上,一开始他的说法很夸张。那些王公大人们刚开始接触他的学说,都吓得赶紧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后来却都无法真正实行他的学说。

所以啊,驺子在齐国的地位非常高。他去梁国,惠王亲自出城迎接,摆足了宾主之礼。到了赵国,平原君给他让座,还亲自为他铺席。到了燕国,昭王更是亲自拿着拂尘为他开路,请他坐在弟子席位上听课,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碣石宫,亲自去拜访他当老师。哎,这简直是把他当作国师一样对待啊!他周游列国,受到的都是这种尊崇的礼遇,这哪能跟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穷挨饿,孟子在齐国和梁国四处碰壁相比呢?

所以说啊,武王用仁义之师伐纣而称王,伯夷却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孔子却没回答;梁惠王想攻打赵国,孟子就劝他离开邠地。这难道是说他们故意迎合世俗,只顾苟且偷生吗?拿着方形的木棍往圆形的孔洞里塞,能塞进去吗?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劝说汤王成就霸业,百里奚在牛车下喂牛,后来却帮助缪公称霸,都是先顺从一下,然后再引导他们走上正道。驺衍虽然说话不按常理出牌,说不定也怀着像伊尹、百里奚那样的心思呢?

驺衍跟齐国的稷下学宫那些先生们,比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等,每个人都写书谈论治国安邦的大事,想以此来影响当时的统治者,那真是数都数不清啊!

淳于髡,是齐国人。他知识渊博,记忆力超强,学习什么都不拘泥于一个门派。他劝谏齐王的时候,很羡慕晏婴为人处世的方式,但更注重揣摩君王的意图和观察脸色行事。

有一次,有个客人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屏退左右,单独坐着接见他,结果却一句话也没说。惠王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客人说:“你夸淳于先生比管仲、晏婴还好,可我见了他,却什么也没得到。难道是我这个人不值得和他说话吗?这是怎么回事?”客人就把这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当然是这样。我第一次见大王时,您心里想着赶快打发我走;第二次见您时,您心里惦记着听音乐呢,所以我才一言不发。”客人把淳于髡的话如实禀报了惠王,惠王大吃一惊,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淳于先生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人献了一匹好马给我,我还没来得及看,他就来了。第二次他来的时候,有人献了一首好歌给我,我还没来得及听,他又来了。我虽然屏退了左右,但心里其实一直想着那些东西呢!”后来淳于髡再进宫见惠王,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地说了三天三夜,都没觉得累。惠王想用卿相的职位来重用他,淳于髡却谢绝了。于是惠王派人送给他一辆舒适的马车,四匹好马,还有很多丝绸、玉璧和黄金。淳于髡此后终身不仕。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学习黄老之道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进行阐发和整理。所以慎到写了十二篇论文,环渊写了上下两篇,田骈、接子也都写了一些文章。

驺奭是齐国的一个养马官,他也吸收了一些驺衍的思想来记录史事。

后来齐王很高兴,从淳于髡开始,把所有这些人都封为列大夫,给他们修建宽敞的住宅和道路,高大的门楼和房屋,给予他们极高的尊宠。齐王在天下诸侯和宾客面前夸耀说,齐国能够聚集天下所有的贤士。

荀子,是赵国人,五十岁才开始去齐国学习。当时齐国的驺衍,他的学说很玄妙,讲得又特别有气势;公孙奭的学问很深,但不太容易运用;淳于髡跟荀子待过一段时间,偶尔也能说出一些精彩的话。所以齐国人就用这句来评价他们:“谈天说地是驺衍,文章华丽是公孙奭,口才犀利是淳于髡。” 田骈那一类的人,在齐襄王的时候都去世了,而荀子当时是齐国最厉害的老师。齐国当时缺列大夫这个职位,荀子三次担任祭酒。后来有人在齐国中伤荀子,荀子就去了楚国,春申君让他当了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职了,就在兰陵定居下来。李斯曾经是他的学生,后来做了秦国的丞相。

荀子看不惯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国家灭亡,君主被杀,一个接一个,大家都不走正道,反而迷信巫祝,相信那些吉凶预兆,那些拘泥小节的儒生,还有像庄子那样滑稽荒诞、扰乱社会风气的家伙,他都看不惯。于是他就把儒家、墨家、道家的兴衰成败,都写成书,写了好多好多字,最后去世了,就埋在了兰陵。

赵国还有公孙龙,他擅长“坚白同异”之类的辩论,还有剧子也有一些说法;魏国有李悝,他提出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力的主张;楚国有尸佼和长卢,还有阿之吁子等等。从孟子到吁子,这期间很多人的著作都流传下来了,所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他们的生平了。

墨子,是宋国的大夫,很擅长防守和作战,提倡节俭。有人说他跟孔子是同时代的,也有人说他比孔子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