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濞是高祖皇帝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刘邦打天下安定了七年之后,立刘仲为代王。结果匈奴打来,刘仲守不住,丢了国家逃跑了,偷偷摸摸跑到洛阳,自己投降了皇帝。皇帝念着兄弟情分,不忍心治他的罪,就把他降为郃阳侯。

高祖十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了,东边占领了荆州的地盘,抢了那里的军队,西渡淮河,攻打楚国,高祖皇帝亲自带兵去讨伐他。这时候,刘仲的儿子,沛侯濞,二十岁,长得五大三粗,很有力气,跟着皇帝当骑兵将领,参与了在蕲西和甀地打败英布的战役,英布逃跑了。荆王刘贾被英布杀了,没有留下后代。

皇帝担心吴郡和会稽郡的人民太强悍,没有厉害的诸侯王镇压他们,自己的儿子又少,就封濞为吴王,让他在沛县受封,管辖着三个郡,五十三座城池。 刚封完,高祖皇帝就仔细打量了濞,说:“你这小子长相就有反骨啊!”心里后悔死了,但已经封了,只好拍拍他的背,警告他说:“汉朝五十年后,东南地区要是出乱子,不会是你吧?不过天下同姓都是一家人啊,你千万别造反!”濞赶紧磕头说:“不敢,不敢!”

到了孝惠帝和吕后当政的时候,天下刚刚安定,各地的诸侯王都忙着安抚百姓,发展经济。吴国境内有豫章郡的铜山,濞就招揽天下各地亡命之徒,偷偷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所以不用交税,国家却富得流油。

汉孝文帝的时候,吴国的太子进宫朝见皇帝,有幸和皇太子一起玩博弈。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国人,为人轻浮蛮横,而且本来就骄横跋扈。玩博弈的时候,他们争抢位置,行为很不恭敬。皇太子一怒之下,直接在博弈的棋盘上把吴太子给杀了。然后就派人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吴国去安葬。

尸体运到吴国后,吴王非常生气,说:“天下都是同宗同族,人在长安死了就应该在长安埋葬,干嘛还要把尸体运回来?”于是他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这件事之后,吴王就开始有点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他借口生病不上朝。

朝廷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事才装病不上朝,查实了他根本没病。每次吴国派来的使者,朝廷都抓起来审问责罚。吴王害怕了,心里越来越不安,想方设法地应对。后来,吴国派使者来秋收缴税,皇上又责问使者,使者回答说:“大王确实没病,只是汉朝多次抓捕我们的使者,所以大王才装病。再说,‘察见渊中鱼,不祥’(这句是原文,不用翻译),大王一开始只是假装生病,后来事情败露,受到严厉责问,就更不敢露面了,害怕皇上治他的罪,现在已经黔驴技穷了。只有皇上您能放弃追究,让他重新开始。”

于是皇帝就赦免了吴国的使者,让他们回去,并且赐给吴王拐杖,让他安心养老,不用再上朝了。吴国因此解除了危机,吴王的谋划也放松下来了。然而,吴国因为铜和盐的专营,百姓没有赋税负担,买卖东西也都是公平的价格。每年按时慰问人才,赏赐乡里。其他郡国的官吏想要来吴国抓捕逃犯,吴国都严令禁止,不予配合。 就这样过了四十年,所以吴国才能保持实力强大。

晁错当时是太子的家令,深得太子信任,经常跟太子闲聊,说吴王犯了错,应该削减他的封地。他还多次上书给孝文帝,但孝文帝心软,不忍心惩罚吴王,所以吴王越来越嚣张跋扈。

等到孝景帝继位后,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他就跟皇帝说:“想当年高祖皇帝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少,儿子们也还小,就大肆分封同姓诸王,所以把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封给了他的侄子悼惠王,把楚国四十多座城池封给了他的弟弟元王,把吴国五十多座城池封给了他的侄子濞王。这等于把三个亲戚封为王,把全国土地分去了差不多一半。现在吴王以前就跟太子有过矛盾,还假装生病不上朝,按照古代的法律,这可是要杀头的罪过,孝文帝念及旧情没有处罚他,还赐给他几杖表示宽恕。可是他却不知悔改,反而更加骄横,竟然在山上铸钱,煮海水制盐,还勾结天下流亡之徒,图谋造反。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可能会造反;不削减他的封地,他迟早也会造反。削减他的封地,他造反的时间会提前,但祸害会小一些;不削减他的封地,他造反的时间会推迟,但祸害会更大。”

三年冬天,楚王来朝见皇上,晁错趁机跟皇帝说:“楚王戊以前为薄太后守孝的时候,私通了服丧期间的侍女,应该处罚他!”结果皇帝下令赦免了楚王,只削减了他的东海郡。借着这个机会,晁错又建议削减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过了一两年,赵王犯了罪,晁错又建议削减他的河间郡。胶西王卬因为卖官鬻爵,晁错又建议削减他的六个县。

汉朝朝廷正商量着要削弱吴国的势力。吴王刘濞担心土地被削减没个完,于是就以此为由,打算起兵造反。他琢磨着,诸侯里没谁是能一起商量大事的,听说胶西王刘辟性格勇猛,好胜,喜欢打仗,齐国人都又怕又忌惮他,于是就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没带任何书信,只口头传话:“吴王我啊,有点儿小担忧,不敢自己藏着掖着,所以派我来跟您说说心里话。”

胶西王问:“您有什么高见?”应高说:“现在皇上听信奸臣的谗言,重用坏人,喜欢一些小恩小惠,听信小人的谗言,擅自更改法律法规,侵占诸侯的土地,不断加重赋税,诛杀好人,一天比一天过分。民间都这么说:‘连糠都舔干净了,还要吃米’。吴国和胶西,都是有名的诸侯国,现在都被皇上盯上了,恐怕都待不下去。吴王身体不好,二十多年没去朝廷朝拜了,一直担心被皇上怀疑,又没法解释清楚,现在更是提心吊胆,害怕皇上不放过他。我听说大王您因为爵位的事儿受了些委屈,听说诸侯被削地,罪名还没到您这儿呢,您这恐怕也避免不了被削地。”

胶西王说:“是啊,确实有这事儿。你打算怎么办?”应高说:“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帮助,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扶持,同病相怜的人互相支持,有共同愿望的人互相追随,有利可图的人互相拼命。现在吴王认为他和大王您有共同的忧虑,希望借此机会顺应天理,牺牲自己来消除天下的祸患,这也不是不可能吧?”胶西王吃了一惊,说:“我哪敢这么做啊?现在皇上虽然逼得紧,反正横竖都是个死,哪有不效忠的呢?”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皇上,侵占诸侯土地,排挤忠臣良将,朝中怨声载道,诸侯们都有反叛之心,这情况已经到了极点了。彗星出现,蝗虫多次发生,这是几千年才遇上一次的大事,也是让圣贤都头疼的事儿。所以吴王想,内部以晁错为讨伐目标,外部跟着大王您的军队,四处征战,所到之处都投降,所指之处都臣服,天下没有人敢不服从。大王您要是肯答应一句话,吴王就率领楚王攻打函谷关,守住荥阳和敖仓的粮食,抵挡汉军的进攻。准备好行营,等候大王您。大王您要是能亲临指挥,那天下就能平定,咱们两个平分天下,岂不美哉?”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向吴王复命,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不答应,于是亲自出使胶西,当面跟胶西王结盟。

胶西国的那些大臣们听说王要造反,就劝谏说:“辅佐一位皇帝,那是最大的快乐啊!现在大王您跟吴国一起向西进攻,就算弟弟那边事情成功了,两个皇帝互相争斗,祸患才刚刚开始呢。那些诸侯的土地,连汉朝一个郡的十分之二都不到,却因为他们的叛乱而让太后担忧,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可是,胶西王根本不听。于是,他派使者去跟齐国、菑川国、胶东国、济南国、济北国联系,这些国家都答应了,胶西王还说:“城阳景王是个讲义气的,他攻打吕氏家族,咱们别理他,等事情成功了再分给他地盘。”

接着,那些诸侯们刚被削减了封地,正害怕不安,很多人对晁错怀恨在心。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命令传到吴国后,吴王就率先起兵造反了。胶西国正月丙午这天,杀了汉朝的官员,从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杀了。胶东、菑川、济南、楚国、赵国也都这样做了,然后就一起向西进攻。齐王后悔了,喝药自杀了,违背了之前的约定。济北王的城墙还没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了他们的国王,所以济北国没能出兵。胶西国成了这群造反诸侯的领头羊,胶东、菑川、济南三国一起攻打包围临菑。赵王也跟着造反了,还暗中派人跟匈奴联系,准备联合起来作战。

七国起兵的时候,吴王把所有的士兵都派了出去,在国内下令说:“我今年六十二岁,亲自带兵打仗。我小儿子十四岁,也和其他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所有年龄跟我差不多的,或者跟我儿子年龄差不多的,都必须参军!”就这样,吴王动员了二十多万人马。他还派使者去联络闽越和东越,东越也派兵来帮忙。

公元前154年正月初一,我(吴王刘濞)在广陵起兵了! 先渡过淮河,顺便把楚国的军队也收编了。然后,我派使者给各位诸侯王写信,信里说:

各位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还有长沙王子,你们好!希望你们能听听我的意见!汉朝现在有奸臣当道,对天下毫无功劳,还侵占诸侯的土地,用各种手段陷害、羞辱我们刘氏宗亲,根本不把我们这些诸侯王当人看,还打压先帝的功臣,提拔那些奸邪小人,弄得天下大乱,想要危及社稷!皇上身体不好,精神也不好,根本看不清这些情况。我想起兵讨伐他们,特来征求你们的意见。

我的吴国虽然地盘小,但也方圆三千里的地界;虽然人口少,但精兵能凑齐五十万。我以前在南越待了三十多年,南越王他们都愿意出兵帮我,还能再凑齐三十多万人马。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我愿意亲自带兵和各位诸侯王一起行动。 从长沙出发,由长沙王子负责拿下长沙以北地区,然后向西攻打蜀地和汉中。楚王、淮南三王,你们要和我在西边会合;齐国的诸侯王和赵王,你们要拿下河间、河内,一部分人进驻临晋关,一部分人和我一起在洛阳会师;燕王、赵王你们和胡王本来就有约定,燕王你从北边拿下代郡、云中郡,带领胡人军队进入萧关,直取长安,一起匡扶天子,安定高祖庙。希望各位诸侯王能努力配合。

楚元王之子、淮南三王,你们很多人十几年都没好好洗过澡了,积压的怨气都到了骨子里,早就想有所行动了,只是我还没得到你们的明确答复,所以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如果诸位能为了刘氏江山社稷的存亡,振兴弱小,讨伐暴虐,那将是社稷之福!我的吴国虽然贫穷,但我省吃俭用,三十多年来一直在积攒钱财、修整武器、储备粮食,日夜操劳。我做这一切,都是希望诸位能鼎力相助!

能斩杀或俘获敌方大将的,赏赐黄金五千斤,封万户侯; 其他高级将领,赏赐三千斤,封五千户侯;中级将领,赏赐二千斤,封二千户侯;二千石官,赏赐一千斤,封千户侯;一千石官,赏赐五百斤,封五百户侯;所有这些人都封为列侯。 那些投降的军队和城邑,每万人封万户,相当于斩获大将的功劳;五千人封五千户,相当于斩获高级将领的功劳;三千人封三千户,相当于斩获中级将领的功劳;一千人封一千户,相当于斩获二千石官的功劳;小吏也根据功劳大小分别受赏赐。所有封赏都比军法规定的要多一倍。那些已经有爵位和封地的,再加封也不重复计算。希望诸位王能够把这些赏赐的条件明确地告诉士大夫们,别让他们欺骗我。我的钱财在天下各地都有,不一定要从吴国取,诸位王日夜使用也用不完。有需要赏赐的人,告诉我就行,我会派人送去。就先这样,请诸位王明鉴!

七国反了,这消息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一听,立马派出了太尉条侯周亚夫,带着36个将军去打吴楚;又派曲周侯郦寄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则驻扎在荥阳,负责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

这仗打得可是相当紧急啊,皇帝直接调动了好多高级将领,周亚夫、郦寄、栾布,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见这七国之乱,皇帝有多重视。窦婴更是大将军,负责全局的协调,可见这战略部署,也是相当周全的。 皇帝这反应速度,这调兵遣将的能力,也真是让人佩服。

总之,皇帝为了平定这次叛乱,可谓是下了血本。 咱们看看,这几个地方,吴楚、赵国、齐国,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皇帝能同时应对,说明朝廷的军事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 这“三十六将军”听着就威风凛凛,不知道这三十六位将军里,有多少是咱们后世熟知的历史人物呢? 这历史啊,真是波澜壮阔,一环扣一环,让人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

哎,听说吴楚七国要造反了,这仗还没打呢,窦婴还没出发呢,皇上就问起了袁盎。袁盎当时在家呢,皇上就把他召进宫来。皇上正跟晁错商量调兵遣将,准备粮草呢,就问袁盎:“你以前做过吴国丞相,对吴国的田禄伯这个人了解吗?现在吴楚七国造反,你看这事儿咋办?”袁盎说:“不用担心,他们已经被打垮了。”皇上说:“吴王在山上铸钱,煮海水晒盐,还拉拢天下豪杰,白头发都参与了,这计划看起来不怎么靠谱,他们咋敢造反呢?你凭啥说他们不行?”袁盎回答说:“吴国之所以能铸钱晒盐赚钱,是因为有钱可赚,哪来的豪杰给他帮忙啊!就算吴国真能拉拢到豪杰,那些豪杰也会劝吴王别造反的。吴国拉拢的都是些不靠谱的家伙,亡命之徒,铸假钱的坏蛋,所以才一起造反。”晁错在一旁说:“袁盎这主意不错。”皇上问:“具体咋办?”袁盎说:“我想跟您单独聊聊。”皇上把其他人支走了,只留下晁错。袁盎说:“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其他人不能知道。”于是又把晁错也支走了。晁错赶紧跑到东厢房躲着去了,心里别提多恨了。皇上最后还是问袁盎,袁盎说:“吴楚七国互相写信,说‘高祖皇帝的子孙都有自己的封地,现在这个晁错擅自更改诸侯的封地,削减他们的土地’,所以他们打着造反的旗号,想一起杀了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然后就罢兵。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把之前削减的土地还给他们,这样就能不流血就平息叛乱了。”

皇上沉默了很久,说:“这主意真的靠谱吗?我不在乎牺牲一个人来平息天下。”袁盎说:“我这点儿小聪明也就只能想到这了,希望皇上您仔细考虑一下。”于是皇上任命袁盎为太常,吴王的孙子德侯为宗正。袁盎开始准备上路。十多天后,皇上派中尉把晁错抓起来,押到东市斩首。然后派袁盎去祭祀宗庙,宗正辅佐皇室亲戚,让他们按照袁盎的计策去劝说吴王。到了吴国,吴楚联军已经攻打梁地了。宗正因为和吴王有亲戚关系,先进去见了吴王,向吴王宣读了皇上的诏书。吴王听说袁盎来了,也知道袁盎是想劝降自己,笑着说:“我已经称帝了,还拜谁啊?”不肯见袁盎,把他扣在军营里,想挟持他当人质。袁盎不肯就范,吴军想围困他,甚至要杀了他,袁盎趁夜逃了出来,步行逃到梁国的军队那里,然后回宫复命。

条侯(就是那个侯爷)坐着六辆车,一路飞奔去荥阳集合军队。到了洛阳,他碰见了剧孟,高兴地说:“七国都造反了,我这么快就赶到这儿,真是没想到还能保住性命啊!我还以为诸侯们早就把剧孟给抓了呢,可现在他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要守住荥阳,东边就不用担心了。” 到了淮阳,条侯问他父亲绛侯以前的老朋友,邓都尉:“有什么好办法吗?” 邓都尉说:“吴国的军队太厉害了,不好硬碰硬。楚国的军队虽然轻装简便,但坚持不了多久。现在将军您应该考虑一下,最好是把军队撤到昌邑东北边,把梁地让给吴国。吴国一定会倾尽全力来攻打梁地。将军您就坚壁清野,派轻兵去切断淮河泗水的水路,堵住吴军的粮道。等吴国和梁国两败俱伤,粮食也耗尽了,那时再用强大的兵力去攻击他们,吴国肯定会被打败!” 条侯说:“好主意!” 于是他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昌邑南面坚守不出,同时派轻兵切断了吴军的粮道。

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他的臣子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咱们的军队都集中在西边,没有别的奇袭路线,很难取得胜利。我希望能够得到五万人马,另辟蹊径,沿着江淮河往上走,拿下淮南和长沙,然后进入武关,和大王汇合,这也是一个好办法啊!” 吴王的太子劝谏道:“大王打着反叛的旗号起兵,这支军队很难依靠别人,就算依靠别人,他们也可能反过来对付大王,这怎么办呢?再说,擅自调兵另行作战,会有很多风险,后果难以预料,只会自损实力。” 吴王最终没有答应田禄伯的建议。

吴国的一个年轻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国步兵多,步兵适合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国车骑多,车骑适合在平原作战。我希望大王您一路所经过的城邑都不要攻打,直接放弃,快速西进,占据洛阳的武库,吃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天险来号令诸侯,即使不进入函谷关,天下也稳操胜券了。如果大王您慢慢地走,沿途攻打城邑,汉军的骑兵就会追上来,在梁楚边境与我们决战,那可就失败了!” 吴王问了问老将们的意见,老将们说:“这是个年轻人冒进的计策罢了,哪里知道长远的大计呢!” 于是吴王没有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把兵权都抓在自己手里,还没渡过淮河呢,其他的宾客都当上了将军、校尉、候、司马,就只有周丘没得到任用。周丘是下邳人,因为犯了事逃到吴国,平时卖酒为生,行为不检点,吴王濞看不起他,没给他安排职位。

周丘去拜见吴王,对吴王说:“我能力不行,没资格在军队里效力。我不是想求个什么官职,只希望大王能给我一面军队的节度符,我一定会有办法报答大王。”吴王就给了他。周丘拿到节度符后,连夜赶回下邳。当时下邳听说吴国造反了,大家都紧闭城门防守。周丘到了驿站,就召见下邳县令。县令一进门,周丘就让手下把县令给杀了。接着,周丘把自己的兄弟和一些关系好的地方官员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吴国的叛军马上就要到了,他们一来,下邳城就会被屠杀,用不了吃饭的时间。现在我们先投降,你们的家人就能保全,有能力的还能封侯!”周丘说完就让大家互相转告,下邳城里的人就都投降了。

周丘一夜之间就得到了三万兵马,派人报告吴王,然后就率领这些兵马向北攻打城邑。等到到达城阳的时候,兵马已经超过十万了,他打败了城阳中尉的军队。后来听说吴王战败逃跑了,周丘估计自己也没法和吴王一起成功了,于是就率兵回下邳。还没回到下邳,他就因为背上长毒疮而死了。

二月的时候,吴王兵败如山倒,逃跑了。然后皇帝就下了一道命令给将军,命令里说:“我听说啊,做好事的人,老天爷会给他带来好福气;做坏事的人,老天爷会给他带来灾祸。高祖皇帝亲自记下功劳,建立了诸侯国。幽王、悼惠王都没留下后代,孝文皇帝心怀怜悯,对幽王的儿子遂,悼惠王的儿子卬,都特别优待,让他们继续祭祀先王宗庙,作为汉朝的诸侯国,他们的德行可以比得上天地,他们的功劳可以比得上日月。可是吴王濞,他恩将仇报,忘恩负义,还勾结天下那些亡命之徒,扰乱国家的货币制度,称病不朝朝廷二十多年。朝廷官员多次请求处罚吴王濞,孝文皇帝都宽容了他,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做好事。没想到啊,他现在居然和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一起谋反,干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举兵威胁皇室宗庙,残杀朝廷大臣和使者,欺压百姓,残害无辜,烧毁百姓房屋,掘人坟墓,简直是暴虐到了极点!现在卬他们又犯下滔天大罪,烧毁宗庙,抢夺祭祀用品,朕实在痛心疾首!朕现在穿丧服,躲在正殿里避难,将军你一定要鼓励士大夫们去打击这些叛贼!打击叛贼,杀敌越多,功劳越大,斩杀俘虏的人头,如果超过三百石官职的数目,那就全部杀掉,一个不留!谁敢议论这道诏书,或者不执行这道诏书的,全部都要斩首!”

皇帝这道命令啊,语气非常强硬,意思就是说吴王濞这伙人罪大恶极,必须严惩不贷,而且要杀鸡儆猴,震慑住其他可能效仿的人。 他把吴王濞之前的种种劣迹都列举出来,从称病不朝到勾结诸侯,再到烧毁宗庙,杀害无辜,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吴王濞罪无可恕,必须彻底消灭。 最后那句“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更是杀气腾腾,显示出皇帝的决心和愤怒。

一开始啊,吴王带兵过了淮河,跟楚王一起西边打败了棘壁的军队,乘胜追击,气势很猛。梁孝王害怕了,就派了六个将军去打吴国,结果又输了,梁国的两个将军都被打败了,士兵们都逃回梁国去了。梁国多次派使者去报告条侯,请求支援,条侯就是不同意。梁国又派使者在皇上面前说条侯的坏话,皇上就派人命令条侯去救梁国,但条侯还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肯出兵。梁国只好让韩安国和楚国死节之臣张羽当将军,这才勉强打败了一些吴军。吴军想往西走,可是梁国的城池守卫很坚固,他们不敢往西,就跑去攻击条侯的军队,在 下邑 会合了。吴军想打仗,条侯却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吴军粮草断绝,士兵们都饿坏了,多次挑战条侯,最后竟然趁夜偷袭条侯的营垒,想从东南方向突破。条侯早有准备,派兵防守西北方向,结果吴军果然从西北方向冲了进来。吴军大败,很多士兵饿死,军队也开始溃散了。

于是吴王就带着他手下的几千名壮士,趁着夜色逃跑了,渡过长江逃到丹徒,投靠了东越。东越的军队大概有一万多人,吴王就派人去收拢溃散的士兵。汉朝派人去用好处诱惑东越,东越就欺骗了吴王,吴王出来慰劳军队,东越就派人暗杀了吴王,把吴王的头颅装好,快马加鞭地报告给朝廷。吴王的儿子子华和子驹逃到了闽越。吴王丢下军队逃跑后,军队彻底溃散了,很多士兵陆续向太尉和梁国的军队投降。楚王戊的军队也战败了,最后自杀了。

齐国临菑被三个诸侯国围困了三个月,愣是没打下来。结果汉军到了,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一听,立马撤兵回去了。胶西王这回是真怕了,光着膀子,赤脚,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向太后谢罪。他儿子太子德却说:“汉军路途遥远,我看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了,正是反击的好机会!咱们可以收拢大王剩下的兵马,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就算打不过,咱们也能逃到海里去,现在还不晚!” 胶西王却说:“我的士兵都疲惫不堪了,根本没法再打了。” 就没听太子的。

汉军的弓高侯穨派人给胶西王送去一封信,信上写着:“奉天子之命,讨伐不义之徒,投降者赦免其罪,恢复原职;不降者,灭族!大王您打算怎么办?赶紧做出选择吧!” 胶西王吓得光着身子,磕头如捣蒜,跑到汉军营帐前,哭着说:“臣我奉行法令不严谨,惊扰了百姓,还劳烦将军们长途跋涉来到这穷乡僻壤,我罪该万死!” 弓高侯穨摆开金鼓,威风凛凛地接见了他,说:“大王您辛苦了,请说说您起兵的缘由吧。” 胶西王跪在地上,磕头谢罪,说:“最近,晁错这个奸臣深受天子宠信,他擅自更改高皇帝制定的法令,侵占诸侯的土地。我们几个觉得他太不义了,怕他会祸乱天下,所以才联合七国起兵,想要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经被杀了,我们才赶紧撤兵。” 弓高侯穨说:“大王您要是真因为晁错不好才起兵,为什么不早点上奏朝廷呢?你们连天子颁发的虎符都没有,就擅自起兵攻打正义之国。这样看来,你们起兵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诛杀晁错啊!” 然后,他拿出诏书给胶西王念。念完之后,说:“大王,你自己看着办吧!” 胶西王说:“我罪该万死!” 于是自杀了。太后和太子也跟着死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死了,他们的国家被汉朝吞并了。

郦将军围攻赵国,十个月后攻破了赵国,赵王也自杀了。济北王因为被胁迫才起兵,所以没有被杀,只是被贬到菑川当王。

一开始,吴王第一个造反,还联合了楚国的军队,又拉拢了齐国和赵国。正月起兵,三月就都被打败了,只有赵国坚持到最后才投降。汉朝又重新立了楚元王的小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继承楚元王的王位,还把汝南王迁到吴国原来的地方,封他为江都王。

司马迁说啊,吴王阖闾的地盘,都是他老子光复回来的。他善于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跟着他,所以才能独占山海的资源。可他家乱子的苗头,是从他儿子夫差开始的。夫差跟勾践比试,结果输了,还因此丢了江山;又跟越国勾结,最后被越国灭了。晁错为国家着想,想得长远,结果反而害了自己。袁盎靠着嘴巴说服别人,一开始受宠,后来又受辱。所以古代诸侯的领地,一般不超过百里,山海资源也不会被分封出去。“毋亲夷狄,以疏其属”,这话说的是不是吴王夫差啊?“毋为权首,反受其咎”,说的岂不就是袁盎和晁错吗?

司马迁这番话,其实是在总结历史教训。吴王阖闾虽然厉害,但他儿子夫差却因为争强好胜,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老爹打下的江山,到他手里就败了,这跟他的个人性格和决策有很大关系。 而晁错和袁盎的例子,则说明了在政治斗争中,即使是为国家着想,也可能因为站队站错了,或者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两人,一个是因为政治谋略,一个是因为口才,都曾风光无限,但最终都因为权力的斗争而失败。 司马迁用这两个例子,来警示后人,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或者盲目自信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最后,他用两句古训来总结全文,真是意味深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