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人,读的书很多很多,但最终还是要参考可靠的史书来验证。即使诗经、书经有些内容缺失,但虞舜夏禹时期的历史还是可以了解的。尧要禅让,把位置让给了虞舜,舜和禹之间,很多贤臣都推荐他们,然后让他们在实际的职位上进行考验,做了几十年官,功劳和业绩都出来了,才正式把政权交给他们。你看,把天下这么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这王者的大统,传承天下是多么不容易啊!可是有些人却说尧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接受,觉得丢人就逃到山里隐居去了。到了夏朝的时候,还有卞随、务光这些人,他们又算怎么回事呢?
司马迁说:我曾经去过箕山,听说山上就有许由的坟墓。孔子在评价古代的仁人圣贤时,对吴太伯、伯夷这些人评价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他们的品德非常高尚,但是相关的记载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过:“伯夷、叔齐,不记恨过去的仇恨,所以怨恨很少。”“追求仁德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我对伯夷的这种精神感到悲哀,读到关于他的诗歌,感觉更加不一样了。
书上记载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继承人,父亲死后,叔齐把位置让给了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命令啊!”然后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接受王位,也逃走了。于是国家的人就立了他们的弟弟为君主。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善待老人,就想去投奔他。等他们到了之后,西伯昌死了,武王把木头雕刻成西伯昌的样子,称之为文王,然后东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就叩马谏劝说武王说:“父亲死了不给他下葬,反而去打仗,这能算孝顺吗?作为臣子杀害君主,这能算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了他们。姜太公说:“这是有义气的人啊!”就把他们扶走了。武王平定了商朝的叛乱,天下归顺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觉得耻辱,认为不应当吃周朝的粮食,就隐居到首阳山,采薇菜吃。等到饿得快要死了,他们作了一首歌,歌里写道:“登上那西山啊,去采摘薇菜。用暴力对抗暴力啊,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啊。神农、虞舜、夏禹都消失了啊,我还能去哪里呢?唉,要死了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然后他们就饿死在首阳山了。从这件事来看,他们的怨恨是对还是不对呢?
有人说:“老天爷不偏袒任何人,总是帮助好人。”那伯夷、叔齐,可以说是好人了吧?他们积德行善到这种地步,却饿死了!再说孔子七十多个学生,孔子只推荐颜回好学。可是颜回经常挨饿,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结果却英年早逝。老天爷报答好人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盗跖整天杀害无辜的人,吃人肉,凶狠暴虐,聚集几千人横行天下,最后却寿终正寝。他这是凭什么德行啊?这些都是最明显、最容易看出来的例子。
说到近代,那些行为不端,专门触犯禁忌的人,却终身享乐,富贵几代不断。而那些选择时机行事,说话谨慎,行为正直,不公正的事情就不发愤去做的人,却遭遇祸患的,数也数不清。我对此非常困惑,难道说的天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说“富贵如果能求得,即使是拿着马鞭的小官,我也会去做。如果求不得,那就按照我的喜好来”。“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天下人都浑浊不堪,只有高尚的人才能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分量那样重,而我的分量那样轻吗?
“君子痛恨死后名声不显。”贾谊说:“贪婪的人追逐钱财,烈士追求名声,夸夸其谈的人追求权力,普通人追求生存。”“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照应,同类的人互相寻求。”“云彩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出现,万物都显现出来。”伯夷、叔齐虽然贤德,但因为有了孔子的称赞,名声更加显赫。颜回虽然刻苦学习,但因为追随孔子,他的行为也更加显著。那些隐居山林的人,他们的作为有时就是这样,大多名声湮没无闻,真是令人悲哀啊!那些平民百姓,想要磨砺品德、树立名声的人,如果不依附那些显赫的人,怎么能流芳百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