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是齐国人。他喜欢那些奇特伟大的、不落俗套的计策,却不愿意做官,喜欢保持高尚的节操。他当时正在赵国游历。
赵孝成王在位的时候,秦王派白起打败了赵国在长平的四十多万大军,秦军接着就东攻包围了邯郸。赵王害怕极了,其他诸侯的援军都不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去救赵国,但是他害怕秦国,军队停在荡阴,不敢前进。魏王又派客卿新垣衍秘密进入邯郸,对平原君说:“秦国之所以急于包围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夺称帝,后来又放弃了;现在齐国更加衰弱了,现在只有秦国在天下称雄,这并非一定要贪图邯郸,它的目的是想再次称帝。如果赵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国一定会高兴,就会撤兵离开。”平原君当时还没拿定主意。
这时候,鲁仲连恰好正在赵国游历,碰上秦国围困赵国,听说魏国使者想让赵国尊秦王为帝,于是就去找平原君说:“这事怎么办啊?”平原君说:“我哪敢说什么!先前在外面损失了四十万大军,现在邯郸又被围困,却没办法解围。魏王派客卿新垣衍让赵国尊秦王为帝,现在这个人就在这里。我哪敢说什么啊!”鲁仲连说:“我一开始以为你是天下贤能的公子,现在我才明白你不是。”“那个魏国的客卿新垣衍在哪里?我去帮你把他劝退。”平原君说:“我这就引荐你见他。”平原君于是去见新垣衍,说:“东边有个鲁仲连先生,他现在就在这里,我想引荐你们认识一下。”新垣衍说:“我听说过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高士。我是魏国臣子,奉命办事,我不想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这事告诉他了。”新垣衍这才答应见面。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一句话也没说。新垣衍就问他:“我看这城里的人,都是有事求平原君的;可您这气度不凡,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样子,为什么长久地待在这个被围困的城里而不离开呢?” 鲁仲连回答说:“世人都说鲍焦是因为没人歌颂他才死的,其实这不对。 人们不了解我,那我就只为我自己活着。秦国啊,那是抛弃礼义,只讲功劳的国家,它把臣子当作工具,把百姓当作奴隶。如果它真的称帝,在天下横行霸道,那我宁可跳海而死,我可不愿意做它的子民!我来见将军,是想帮助赵国。”
新垣衍问:“您打算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打算让梁国和燕国来帮助赵国,齐国和楚国本来就会帮助赵国。”新垣衍说:“燕国我可以帮忙去说服;但梁国嘛,我是梁国人,您怎么能让梁国来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梁国只是还没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罢了。只要梁国看到了秦国称帝的危害,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新垣衍问:“秦国称帝的危害到底是什么呢?”鲁仲连说:“以前齐威王曾经施行仁义,带领天下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周天子当时穷困且地位低下,其他诸侯都不去朝拜,只有齐国去朝拜。过了几年,周烈王死了,齐国国君再去吊唁,周天子生气了,冲着齐国使者大骂:‘天崩地裂,天子死了,东藩的臣子居然趁着吊唁的机会来,该杀!’齐威王勃然大怒,说:‘放肆!你算个什么东西!’结果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活着的时候去朝拜,死了还要被骂,真是让人受不了啊!这周天子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没什么好奇怪的。”
新垣衍说:“先生您没看见那些仆人吗?十个仆人跟着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气不如那个人,智慧也不如那个人吗?是因为害怕啊!”
鲁仲连说:“哎!梁国比秦国,就像仆人一样吗?”
新垣衍说:“是的。”
鲁仲连说:“我将要让秦王把梁王烹杀后剁成肉酱!”
新垣衍很不高兴,说:“哎哟喂,先生您说的也太过分了!先生您又怎么能让秦王把梁王烹杀后剁成肉酱呢?”
鲁仲连说:“当然可以,我这就跟您说说。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位大臣。九侯有个漂亮的儿子,献给了纣王,纣王觉得讨厌,就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争辩,结果被杀了。文王听说后,长叹一声,被关在牖里(窗户边的仓库)一百天,想让他死。为什么跟人一起称王,最终却落得个被杀被剁的下场呢?
齐湣王去鲁国,夷维子拿着权杖跟随,对鲁国人说:‘你们打算怎么招待我们国君?’鲁国人说:‘我们将用十只全牛祭祀来招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凭什么用这种礼仪来招待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巡狩,诸侯都得让出住所,献上管籥(古代乐器),整理衣襟,抱着织机,在堂下观看天子进膳,天子吃完后,他们才能退下听候朝见。’鲁国人把管籥扔了,不肯献上。齐湣王没进鲁国,要去薛国,路过邹国。那时,邹国国君死了,齐湣王想去吊唁,夷维子对邹国的孤儿说:‘天子吊唁,主人必须把棺材翻倍,把棺材放在南边,然后天子才能在南边吊唁。’邹国的群臣说:‘如果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邹国。邹国、鲁国的臣子,活着不能侍奉,死了得不到祭奠,然而齐湣王却想在邹国、鲁国实行天子的礼仪,邹、鲁的臣子坚决不肯接受。
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梁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双方都拥有万辆兵车,都有称王的称号,如果秦国打赢一场仗,就想称帝,那岂不是说三晋的大臣还不如邹、鲁的仆人和婢女?况且秦国如果称帝,就要更换诸侯的大臣。他们会夺去诸侯不喜欢的臣子,而用他们喜欢的;夺去诸侯憎恨的人,而用他们喜爱的人。他们还会让他们的子女和宠妾做诸侯的妃子,住在梁国的宫殿里。
梁王啊,你咋能这么悠闲自得呢?将军你又凭啥还能这么受宠呢?
好家伙,新垣衍一下子跪下了,连连道谢:“一开始我还以为您只是个普通人呢,没想到今天才知道您是天下顶尖人才!我这就撤兵,再也不敢提秦国的事儿了!”秦军一听,立马往后退了五十里。正巧这时候,魏公子信陵君抢了晋鄙的兵马去救赵国,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干脆就撤了。
然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推辞了三次,就是不肯接受。平原君没办法,就摆了酒席,酒喝得正高兴呢,站起来,拿出千金给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为了帮人解决困难,排忧解难,从不图什么回报。要是想着要好处,那就是做买卖,我可干不出来那种事!”说完,他就辞别平原君走了,一辈子都没再见面。
过了二十多年,燕国的将军攻下了聊城,聊城有人在燕国将军背后说他坏话,燕国将军怕被杀头,就死守着聊城,不敢回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伤无数,可聊城还是没拿下。这时,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城里,交给燕国的将军。信里写着:
“我听说啊,聪明人不会错过时机,放弃利益;勇敢的人不会害怕牺牲,丢掉名声;忠臣不会先顾自己,再顾君主。您现在因为一时之气,不顾燕王没有臣子可用,这不算忠;您为了保住聊城而死,却不能让齐国信服,这不算勇;功亏一篑,名声扫地,后世不会记住您,这不算智。这三点,历代君主都不欣赏,说客们也不会记载,所以聪明人不会再算计,勇敢的人不会害怕死亡。现在生死荣辱,地位高低,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了,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随波逐流。”
哎,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平陆,可齐国压根儿就没想往南边打,觉得丢了南阳也没啥大不了的,不如拿下济北划算,所以就仔细琢磨着怎么对付。现在秦国大军压境,魏国不敢往东看;秦国势力越来越大,楚国形势危急;齐国放弃南阳,割让了右边的土地,一心想要拿下济北,这盘算也还说得过去。再说,齐国肯定要死守聊城,您就别再琢磨别的了。现在楚魏两国都从齐国撤兵了,燕国援军也没来。用齐国完整的军队,不去考虑天下大计,跟聊城耗上一年,我看您是拿不下来的。
再说燕国现在乱成一锅粥,君臣失策,上上下下都迷糊得很,十万大军在外打了五次败仗,一个强大的国家被赵国围困,地盘被削弱,国君受困,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国家衰败,灾祸不断,老百姓都没了归宿感。您现在又用聊城那些精疲力尽的百姓去抵抗齐国完整的军队,这简直是墨子那种死守的策略啊!百姓吃糠咽菜,士兵们都没了斗志,这完全是孙膑兵法里说的那种情况,能被天下人耻笑。
虽然这样,但依我看,您不如保存好兵力,去报答燕国。兵力完整地回到燕国,燕王肯定高兴;您也安全地回国,老百姓就像见到了父母一样,大家都会拍手称快,您的功劳也会被传颂。您既能辅佐孤弱的国君掌控朝臣,又能安抚百姓,笼络士气,改革国家,改变风俗,功名自然就立起来了。要不您干脆放弃燕国,别管这破事儿了,东去齐国发展?割让一些土地,获得封地,富裕程度比得上陶国和卫国,世世代代称孤,跟齐国长期共存,这也是个办法。这两个计策,都能名利双收,希望您仔细考虑,选择一个执行。
我听说啊,拘泥于小节的人,成不了大名;害怕丢脸的人,也干不成大事。以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钩,这是犯上;没能让公子纠死,这是胆怯;被捆绑囚禁,这是受辱。这三件事,让管仲在君主面前失宠,在乡里也名声不好。如果管仲一直被囚禁,死后也没能回到齐国,那他的名声就只能是卑鄙小人啦!就连奴仆都会觉得和他同名丢人,更何况世人了!所以管仲不在乎自己身陷囹圄,却在乎天下不治;不在乎没能救公子纠,却在乎齐国的威信在诸侯中受损。他克服了这三个缺点,最终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声名远播邻国。
曹刿是鲁国的将军,三次作战三次都败退,丢了五百里土地。如果曹刿不回头反思,不重新考虑策略,直接自杀的话,那他的名声也就只能是失败的将领了。但是曹刿放弃了三次战败的耻辱,回去和鲁国的国君商量对策。桓公在天下诸侯面前召见诸侯,曹刿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在祭坛上直言劝谏桓公,面色不变,言语坚定,他把三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天之内就夺了回来!天下震动,诸侯震惊,齐国的威名传遍了吴越。这两个人,并不是不会做小事,守小节,而是他们认为,如果只是为了保全性命,放弃事业,最终功名难立,这可不是聪明人所为。所以他们抛弃了怨恨,建立了终身的名声;放弃了小节上的计较,成就了世代的功业。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和三代帝王相比,他们的名声可以和天地一样长久。我希望您能从中选择一种方法去实行。
燕国的将领看到鲁仲连的书信,哭了三天,犹豫不决。他想回燕国,但已经有了嫌隙,怕被杀;他想投降齐国,但他杀害的齐国俘虏很多,怕投降后被羞辱。他长叹一声说:“与其让人杀我,不如自己了断。”于是自杀了。聊城战乱平息后,田单屠杀了聊城。田单回来后想表彰鲁仲连,封赏他。鲁仲连却逃到海上隐居了,他说:“我宁愿贫贱,保持自己的志向,也不愿富贵却受人屈辱。”
邹阳,是齐国人。他在梁国(今河南开封一带)到处游玩,跟以前吴国人庄忌先生、淮阴的枚生这些人来往。他还给梁孝王写过奏章,夹在羊胜、公孙诡这两位大臣上书的奏章中间。羊胜他们嫉妒邹阳,就在梁孝王面前说邹阳坏话。梁孝王一听就生气了,把邹阳抓起来,打算杀了他。
邹阳这趟出门游玩,因为被人陷害而被抓,他害怕被杀,又担心连累别人,于是就在监狱里写信给梁孝王说:我听说忠诚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回报,诚实的人不会被怀疑,我一直以为这是真的,现在看来只是空话罢了!以前荆轲为了燕丹的义气,献上计策时,天上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异象,燕太子都害怕了;卫先生为秦国献上攻打长平的计策,天上出现了太白蚀昴的异象,秦昭王都怀疑了。这些人,他们的计策惊天动地,却没能得到两位君王的理解,真是令人惋惜啊!我现在尽心竭力地为大王献策,把我的想法都告诉大王了,可是大王身边的近臣们却看不明白,最后还把我抓起来审问,让天下人都怀疑我,这岂不是让荆轲、卫先生死而复生,燕王和秦王仍然不明白道理吗?希望大王仔细想想!
以前卞和献玉,楚王却砍了他的脚;李斯尽心竭力辅佐秦始皇,结果胡亥却把他处死了。所以箕子装疯卖傻,接舆隐居避世,都是害怕遇到这种祸事啊!希望大王仔细想想卞和、李斯的下场,以及楚王、胡亥的作为,不要让我像箕子、接舆那样被人嘲笑。我以前听说比干被剖心,伍子胥被装在皮革口袋里沉到江里,我还不相信,现在我才知道这是真的!希望大王仔细想想,稍微怜悯我一下吧!
俗话说得好:“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于知己与否。
你想啊,以前樊於期逃离秦国跑到燕国,他用荆轲的头来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在城下自杀来保全魏国,对抗齐国。王奢、樊於期可不是刚到燕国、魏国就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们之所以离开秦国、齐国,为燕国、魏国的君主而死,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彼此的志向,对义气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所以说,苏秦虽然在天下其他国家不受信任,却能为燕国效力到底;白圭虽然在战争中丢了六座城池,却能为魏国夺取中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信任啊!苏秦辅佐燕国,燕国人虽然在燕王面前说苏秦坏话,燕王却还是拔剑怒斥那些人,并且重用苏秦;白圭在中山显赫一时,中山人却在魏文侯面前说白圭坏话,魏文侯却把珍贵的夜光璧送给他。
这都是因为,这四个君臣之间,是掏心掏肺地信任彼此,哪会在乎那些虚浮的言语呢!
话说,女人长得美也好,不美也好,进了宫里都会招人嫉妒;男人有才也好,没才也好,进了朝廷都会招人眼红。以前啊,司马喜在宋国被人弄断了脚筋,最后却做了中山国的宰相;范睢在魏国被人弄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最后却成了应侯。这两个人,都是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不顾及朋党的私情,独身一人身居高位,所以才免不了被嫉妒的人陷害。所以申徒狄投河自尽了,徐衍背着石头跳海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又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朝廷上跟别人对着干,想改变君主的想法。反过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吃,缪公却委以重任;宁戚在牛车底下唱歌,桓公却让他治理国家。这两个人,难道是靠在朝廷上巴结宦官,在左右逢迎拍马屁,才得到两位君主的重用的吗?他们内心真诚,行动一致,感情如同胶水一样黏合,兄弟都无法分开,怎么会被众口铄金所迷惑呢?所以,偏听偏信会滋生奸邪,独断专行会酿成祸乱。以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谗言,把孔子赶走了;宋国相信子罕的计策,把墨子抓了起来。就连孔子、墨子这样有才辩的人,都无法避免谗言的陷害,导致两国因此而陷入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所以,秦国重用戎人由余,从而称霸中原;齐国重用越人蒙,从而国力强盛,威名远扬。这两个国家,难道是拘泥于世俗偏见,被世人的流言蜚语所左右,而听信那些阿谀奉承之辞的吗?他们能够兼听则明,广开言路,这才名垂青史。所以说,如果君臣一心,那么即使是胡人和越人也能像兄弟一样;如果君臣不和,那么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被赶走,朱、象、管、蔡就是例子。
现在,如果君主能够效法齐、秦的用人方法,不再像宋、鲁那样听信谗言,那么,春秋五霸就根本不足挂齿,三皇五帝也容易超越了。所以,圣明的君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抛弃私心杂念,就不会因为田常的贤能而感到不安;他们会封赏比干的后代,修缮孕妇的坟墓,所以他们的功业才能遍及天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追求善行永无止境啊!晋文公重用自己的仇人,最终称霸诸侯;齐桓公重用自己的仇人,最终匡扶天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慈爱仁厚,真诚待人,这可不是虚言可以替代的。
秦国用商鞅的法令,削弱了韩魏两国,军队强大,天下无敌,最后却还是被肢解了;越国用大夫种的计策,打败了强大的吴国,称霸中原,最后却也被杀死了。所以孙叔敖三次辞去宰相的职位都不后悔,陵子仲辞去三公的职位去种菜。现在如果国君能够去掉骄横蛮横的心思,怀着可以报答别人的意愿,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真心,拿出诚意,施以厚德,最终与他们同甘共苦,不偏爱任何臣子,那么即使是桀的狗也能让尧害怕,跖的朋友也能刺杀孔子;更何况拥有万乘之王的权力,借助圣王的才能呢?那么荆轲刺秦王而连累七族,要离刺吴王而烧毁妻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臣下听说,明月珠、夜光璧,如果偷偷地送给别人,别人一定会拔剑看着你。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先打好关系就贸然行动啊!大树的根基,盘根错节,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什么呢?因为早就有人为它铺平道路啊。所以,没有先打好关系就贸然行动,即使拿出随侯珠、夜光璧,也会招致怨恨,而看不到你的好处。所以有人先沟通,即使是枯木朽株也能建立功勋而不被忘记。现在天下那些平民百姓,虽然身处贫贱,即使掌握了尧舜的治国之道,拥有伊尹、管仲的辩才,怀着龙逢、比干的忠心,想要效忠当世君王,但是本来就没有根基,即使竭尽全力,想要表达忠诚,辅佐君王治理国家,那么君王一定会拔剑看着你的,这就使得平民百姓无法获得枯木朽株那样的机会。
所以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驾驭百姓,只听从于陶冶塑造的道理,而不被低下的、混乱的言论所牵制,不被众多的说法所左右。所以秦始皇听信中庶子蒙嘉的话,相信了荆轲的说法,结果被刺杀;周文王在泾水、渭水打猎,载着吕尚回来,最终成就了王业。所以秦国相信身边的人而被杀,周国任用吕尚而称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够超越那些拘泥于细节的言论,抛弃那些域外的议论,独自洞察光明大道啊!
现在君王沉迷于谄媚奉承的言辞,被后宫嫔妃的言行所左右,使得那些不受拘束的贤士和普通的牛马一样,这也就是鲍焦为什么愤世嫉俗,而不留恋富贵的原因啊!
我听说啊,那些穿着华丽进宫朝见的人,不会因为利益而玷污自己的道义;那些努力提升名声的人,也不会因为私欲而损害自己的行为。所以,县名叫做“胜母”,曾子都不进去;邑名叫做“朝歌”,墨子都掉头走了。现在你想让天下那些有志向的人,被你的威势权力吓住,被你的地位尊贵所迷惑,所以他们就转过头去,做些损害自己品行的事去讨好那些谄媚的人,巴结权贵,那那些有骨气的读书人,干脆就躲到山洞、树林里去了,哪里还会有人忠心耿耿地来朝见你呢!
这奏章递给了梁孝王,梁孝王让人把邹阳放了,最后还把他当做上宾看待。
司马迁说:鲁仲连的想法虽然和主流大义不太合拍,但是我非常欣赏他在平民百姓的位子上,就能那样洒脱地追求自己的志向,不向诸侯低头,在当时就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甚至能驳倒那些高官权贵。“梁孝王世家”里记载的邹阳,他的辞赋虽然语气有点不敬,但是他通过类比,表达的那些东西,确实让人感到悲愤,也可以说是刚正不阿,所以我就把他写进了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