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商纣王当政后,昏庸无道,荒淫暴政。微子多次劝谏,但商纣王根本不听。后来,祖伊向商纣王报告说,周文王姬昌德行高尚,灭掉了密国,商朝的危险就要来了。商纣王却说:“我生来就命中注定要当君王,这有什么办法呢?” 微子觉得商纣王根本劝不动了,想自杀,但又下不了手,于是去问太师和少师:“商朝不治理国家,四方叛乱。我们祖先在上朝时规规矩矩,而商纣王却沉迷酒色,重用妇人,败坏先祖汤王的功德。商朝上下都贪污腐败,卿士和官员们都违反法度,罪行累累,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挽救,老百姓都起来造反,互相仇恨。现在商朝的国运就要衰败了,就像渡河找不到渡口一样,商朝灭亡是迟早的事,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微子又问:“太师、少师,我应该逃走吗?我的家族怎么办?你们现在无缘无故地告诉我这些,让我很焦虑,我该怎么办呢?” 太师说:“王子,上天要降灾祸灭亡商朝,你不用害怕,不用顾忌老臣。现在商朝百姓都沉迷于淫祀,如果你能治理好国家,就算死也值得,但如果死也无法治理国家,不如离开。”于是微子逃走了。
箕子是商纣王的亲戚。商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箕子叹息道:“他用象牙筷子,接下来一定用玉杯;用玉杯,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弄来远方珍奇的东西享用。车子、马匹、宫殿的奢靡之风从这里开始,就再也无法阻止了。” 商纣王继续荒淫无度,箕子劝谏,商纣王不听。有人说:“你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为臣子,劝谏不被采纳就离开,这是宣扬君主的恶行,讨好百姓,我做不出这种事。”于是箕子披头散发,装疯卖傻,做了奴隶。他隐居起来,弹琴自伤,所以后世有“箕子操”的传说。
王子比干也是商纣王的亲戚。他看到箕子劝谏无效而沦为奴隶,就说:“君王犯错而不以死相谏,那么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他直接劝谏商纣王。商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是真的吗?”于是就杀了王子比干,剖开他的心来看。
微子说:“父子之间有血缘关系,而臣子和君主之间是靠道义维系。所以,儿子劝谏父亲三次,父亲不听,儿子就可以哭着离开了;臣子劝谏君主三次,君主不听,那臣子就可以辞职走人了。” 于是,太师和少师劝微子离开,微子就走了。
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占领了殷商。微子拿着祭祀用的器物来到周武王的军营门口,脱掉上衣,双手反绑,左边牵着羊,右边拿着茅草,跪着向前走去,向武王陈述情况。周武王于是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的爵位。
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禄父,让他继承殷商的祭祀,并让管叔和蔡叔辅佐他。
武王打败殷商之后,去拜访箕子。
武王说:“唉!老天爷暗中决定百姓的命运,使他们和谐相处,我却不知道这其中的规律和秩序。”
箕子回答说:“从前,鲧治理洪水,堵塞了它的通道,扰乱了五行运行的规律,上天震怒,不遵循鸿范九等,常伦所斁(违背常理)。鲧因此被处死,禹继承了他的事业。上天赐予禹鸿范九等,使天下恢复秩序。”
“鸿范九等分别是:一、五行;二、五事;三、八政;四、五纪;五、皇极;六、三德;七、稽疑;八、庶徵;九、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曲直,金性从革,土性稼穑。润下生咸味,炎上生苦味,曲直生酸味,从革生辛味,稼穑生甘味。
五事:一为貌,二为言,三为视,四为听,五为思。貌要恭敬,言要顺从,视要明察,听要敏锐,思要睿智。恭敬则肃穆,顺从则治理有方,明察则智慧,敏锐则善于谋划,睿智则圣明。
八政:一为食,二为货,三为祀,四为司空,五为司徒,六为司寇,七为宾,八为师。
五纪:一为岁,二为月,三为日,四为星辰,五为历数。”
话说这皇上的最高统治原则啊,就是“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意思就是说,皇上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统治,聚集五种福气,然后把这些福气分给老百姓。老百姓呢,也要对皇上忠心耿耿,“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意思是说,老百姓要拥护皇上的统治,保佑皇上万寿无疆。
老百姓啊,千万别搞什么朋党之争,“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大家要团结一心,听从皇上的领导。 要是老百姓都能做到有计划、有作为、有责任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皇上就会记着你们的功劳。 但如果你们不遵守规矩,“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皇上也会承担责任。 但要是你们安分守己,皇上就会很高兴,“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然后赏赐你们福气。 所以啊,大家都得遵守皇上的规矩,“时人斯其维皇之极”。 别欺负孤儿寡母,也要敬畏法律,“毋侮鳏寡而畏高明”。 有能力的人,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这样国家才能兴盛。 那些当官的,要是家底殷实,“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却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那可就是你们的罪过了。 就算皇上赏赐你们福气,“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但你们没做好自己的本分,那也是要担责任的。
总之,做人做事都要公平公正,“毋偏毋颇,遵王之义”,要按照王法办事,“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不偏不倚,“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 大家都要遵守最高的统治原则,“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这最高的统治原则啊,“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就是教化百姓,让大家顺从皇帝的统治。 老百姓们啊,“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要顺从并执行这些原则,才能得到皇恩浩荡。 皇上就像父母一样,“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为天下百姓做主。
然后是三德: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这三德分别是正直、刚强和柔顺。 具体来说,“平康正直,强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 正直的人性情平和,刚强的人对外强硬,对内柔顺,刚强的人要沉稳,柔顺的人要明智。 皇上要赏赐福气,要行使权力,“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但大臣们可不能僭越,“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要是大臣们也享受这些特权,“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那就会危害家庭,祸乱国家,老百姓也会跟着遭殃。
首先,咱们得选几个算卦的。然后就让他们开始算卦,算出来的结果有:下雨、顺利、哭泣、雾、成功、贞洁、后悔,一共七个结果。算五次卦,取其中两个结果来解释,剩下的就不用管了。当时算卦的人有好几个,如果三个算卦的人意见不一致,就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
要是遇到大事需要决定,那就得好好考虑了。这事儿得跟自己商量,跟大臣商量,跟老百姓商量,还得跟算卦的商量。如果大家都同意,那就像天下大同一样,自己身体健康,子孙后代也都能过上好日子。但如果只有自己同意,龟卜和筮卜也同意,大臣和老百姓不同意,那也是吉利的。大臣、龟卜和筮卜同意,只有自己不同意,老百姓也不同意,也是吉利的。老百姓、龟卜和筮卜同意,只有自己和大臣不同意,也是吉利的。但如果只有自己同意,龟卜和筮卜不同意,大臣和老百姓也不同意,那就是家里好,外面不好。如果龟卜和筮卜都跟大家意见相左,那就应该保持平静,这样是吉利的,否则就会倒霉。
接下来说下其他的征兆:下雨、阳光、阴天、寒冷、刮风、按时,这五种现象如果都齐全,而且按顺序出现,那么庄稼就会长得很好。但如果只有一种现象一直持续,或者有一种现象完全没有,都是不吉利的。好的征兆有:肃穆,像及时雨一样;治理,像阳光普照一样;明智,像阴天一样;谋划,像寒冷一样;圣明,像刮风一样。不好的征兆有:狂暴,像一直下雨一样;僭越,像一直阳光普照一样;松懈,像一直阴天一样;急躁,像一直寒冷一样;迷茫,像一直刮风一样。国王要看一年的情况,大臣要看一个月的,师尹要看一天的。如果年、月、日、时都正常,庄稼就能丰收,国家就能治理得好,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家庭就能和睦幸福。反之,如果年、月、日、时都不正常,庄稼就会歉收,国家治理就会混乱,老百姓就会贫困,家庭也会不安宁。老百姓要看星星,星星如果带来好风好雨,那就预示着好兆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冬有夏,月亮跟着星星走,就会带来风雨。
五种福气:长寿、富有、健康、有德行、善终。六种灾祸:夭折、疾病、忧愁、贫穷、邪恶、虚弱。
最后,武王把箕子封在了朝鲜,但箕子并不臣服于他。“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话说箕子辅佐周朝后,路过旧日的殷商都城,看到宫殿残破,荒草丛生,心里悲痛不已。想哭又哭不出来,怕被人看轻,于是就作了《麦秀》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哀伤。诗中写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狡童”指的就是商纣王。殷商的百姓听到这诗,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旦便摄政执掌朝政。管叔、蔡叔对此心存疑虑,就和武庚勾结起来,想要谋反,袭击成王和周公。周公奉成王之命,平定了叛乱,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然后立微子启为殷商的后代,让他祭祀殷商的祖先,还为此专门写了《微子之命》来昭告天下,并把宋国封给了微子启。微子启为人仁义贤明,所以殷商的遗民都很拥戴他。
微子启死后,他的弟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死后,他的儿子宋公稽继位。宋公稽死后,他的儿子丁公申继位。丁公申死后,他的儿子湣公共继位。湣公共死后,他的弟弟炀公熙继位。炀公刚即位,湣公子鲋就杀害了炀公自立为王,说:“我应该继位!”,是为厉公。厉公死后,他的儿子釐公继位。
釐公在位十七年的时候,周厉王逃亡到彘地。釐公在位二十八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惠公瞤继位。惠公在位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后,惠公去世,他的儿子哀公继位。哀公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戴公继位。
戴公在位二十九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秦国被列为诸侯。三十四年后,戴公去世,他的儿子武公空继位。武公的女儿嫁给了鲁惠公,生下了鲁桓公。武公在位十八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宣公力继位。
宣公有个太子叫与夷。十九年后,宣公生病了,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和,说:“父亲死后儿子继承,哥哥死后弟弟继承,这是天下的常理。我应该把王位传给和。”和也推辞了三次才接受了王位。宣公去世后,他的弟弟和继位,是为穆公。
公元前659年,穆公在位九年的时候,他病了,把大司马孔父叫到床前说:“我父亲宣公放弃太子之位,立我为继承人,我始终不敢忘记这份恩情。我死后,一定要立与夷为君。”孔父说:“大臣们都希望立公子冯为君。”穆公说:“不行,我不能辜负宣公的期望。”于是穆公把公子冯送走,让他去郑国居住。 八月庚辰日,穆公去世了,他的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这就是殇公。 后来人们评价说:“宋宣公真是识人啊,立他的弟弟来完成道义,结果他的儿子最终还是继承了王位。”
殇公当政的第一年,卫国的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国君完,自己自立为国君,他想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于是派人去宋国说:“公子冯现在在郑国,他一定会作乱,我们可以一起攻打他。”宋国答应了,和卫国一起攻打郑国,打到郑国的东门就退兵了。第二年,郑国攻打宋国,报复东门之战。此后,其他诸侯经常来侵略宋国。
九年后,大司马孔父的妻子长得漂亮,孔父带她出门,路上遇到了太宰华督。华督看见了,就起了歹心,他看上了孔父的妻子,于是就派人在全国散布谣言说:“殇公即位才十年,就打了十一场仗,百姓苦不堪言,都是孔父造成的,我要杀了孔父来安定百姓。” 同一年,鲁国也发生了弑君事件,鲁隐公被杀。十年后,华督攻杀了孔父,霸占了他的妻子。殇公非常愤怒,于是杀了殇公,然后把在郑国的公子冯迎回来立为国君,这就是庄公。
庄公即位的第一年,华督做了宰相。九年后,华督抓了郑国的祭仲,强迫他拥立突为郑国的国君。祭仲答应了,最终突成了郑国的国君。庄公在位十九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湣公继承了王位。
湣公在位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后,宋国发生了水灾,鲁国派臧文仲去慰问。湣公自己承认错误说:“我因为不能侍奉鬼神,政事没有做好,所以才发生了水灾。”臧文仲认为这话说得很好。其实,这句话是公子子鱼教湣公说的。
话说十年前夏天,宋国打鲁国,在乘丘打了一仗,鲁国俘虏了宋国的大将南宫万。后来宋国请求把南宫万放回来,南宫万就回宋国了。
一年后秋天,宋湣公跟南宫万一起去打猎,结果俩人因为赌博吵起来了,宋湣公一怒之下羞辱了南宫万,说:“我开始挺敬重你的,现在嘛,你就是个鲁国的俘虏!”南宫万心里憋屈得很,受不了这口气,一气之下就在蒙泽杀了宋湣公。
大臣仇牧听说后,带兵包围了宫门。南宫万跟仇牧打了起来,仇牧的牙齿都撞在门上了,当场死了。之后,南宫万又杀了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国君。其他的公子们有的逃到萧地,公子御说逃到了亳地。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带兵包围了亳地。那年冬天,萧地和宋国的其他公子一起合力杀了南宫牛,又杀了新国君公子游,拥立了宋湣公的弟弟御说,这就是宋桓公。南宫万逃到了陈国。宋国想把南宫万赎回来,就贿赂了陈国。陈国人让个女人给南宫万灌了很多好酒,再用牛皮裹着他送回宋国。结果宋国把南宫万剁成了肉酱。
宋桓公当了二年国君,各国诸侯来讨伐宋国,打到宋国郊外就撤兵了。三年后,齐桓公开始称霸诸夏。过了二十三年,宋国把卫国公子燬接到齐国,立他为国君,这就是卫文公。卫文公的妹妹后来成了宋桓公的夫人。 同年,秦穆公即位。 又过了七年,宋桓公病了,太子兹甫想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目夷。但是宋桓公坚持要立太子兹甫为继承人,最终没听他的。
一年后春天,宋桓公死了,太子兹甫继位,这就是宋襄公。宋襄公任命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目夷为相。宋襄公还没来得及下葬,齐桓公就在葵丘召集诸侯开会,宋襄公也去了。
宋襄公当了七年国君,宋国发生了一件怪事:天上掉下星星像下雨一样,跟雨一起下;六只鶂鸟倒着飞,风刮得特别厉害。
齐桓公去世八年后,宋国想主办诸侯盟会。十二年春天,宋襄公在鹿上举行盟会,想拉拢楚国,楚国答应了。宋国公子目夷劝谏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招来祸患啊!”宋襄公没听。秋天,诸侯在盂地与宋襄公结盟。目夷又说:“祸患大概就在这里吧?您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应付得过来呢!”结果楚国抓住宋襄公,攻打宋国。冬天,诸侯在亳地会盟,释放了宋襄公。大臣子鱼说:“祸患还没结束呢!”
十三年夏天,宋国攻打郑国。子鱼说:“祸患就在这里了!”秋天,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要和楚国作战,子鱼劝谏说:“商朝都被抛弃很久了,不可取啊!”冬天,十一月,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泓水交战。楚军还没渡过河,目夷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渡河就攻击他们!”宋襄公没听。楚军渡过河还没列阵,目夷又说:“可以攻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再说。”楚军列阵完毕,宋军才发起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宋国人都怨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敌人。”子鱼说:“打仗要以胜利为目的,哪有什么固定的说法啊!要是按照您说的做,那不就成了楚国的奴隶了吗?还打什么仗?”
楚成王救了郑国后,郑国设宴款待他;楚成王离开时,带走了郑国两个美女。大臣叔瞻说:“楚成王太没礼貌了,他不会灭亡吗?他做事不讲礼仪,由此可见他不可能称霸!”
这一年,晋国公子重耳路过宋国,宋襄公因为在泓水之战中受伤,想得到晋国的援助,所以用二十乘马车的厚礼款待重耳。
十四年夏天,宋襄公因泓水之战的伤势最终去世,他的儿子成公继位。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宋国背弃与楚国的盟约,亲近晋国,因为宋国想讨好晋文公。四年,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五年,晋文公救了宋国,楚军撤兵。九年,晋文公去世。十一年,楚太子商臣杀死父亲成王自立为君。十六年,秦穆公去世。
十七年,宋成公去世。成公的弟弟御杀死太子和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君。宋国人杀死君御,拥立成公的幼子杵臼为君,这就是宋昭公。
昭公四年,宋国在长丘打败了长翟缘斯。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的时候,昭公这个人不靠谱,治理国家不行,老百姓都不服他。昭公的弟弟鲍革,却是个贤能的人,很会笼络人心。早些时候,襄公的夫人想和公子鲍搞在一起,没成功,于是就暗中帮助鲍革掌控国家大权,还让大夫华元当了右师。后来昭公出去打猎,襄公的夫人王姬就指使卫伯把昭公给杀了,像杀牲口一样。然后鲍革就当了国君,这就是文公。
文公当政的第一年,晋国就带着其他诸侯国去讨伐宋国,说宋国弑君。听说文公是正统继承人后,晋国就撤兵了。第二年,昭公的儿子们联合文公的叔伯兄弟,以及武、缪、戴、庄、桓几支宗族的人造反,文公把他们都杀了,还把武、缪两族的族人赶出了宋国。
第四年春天,楚国命令郑国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带兵,结果被郑国打败了,华元还被俘虏了。华元带兵打仗的时候,杀羊犒劳士兵,结果羊羹没做好,士兵们心里有怨气,于是就溃逃到郑国军队里去了,导致宋军大败,华元被俘。宋国用一百辆兵车和四百匹好马赎回了华元。赎回华元还没完全到位呢,华元就自己偷偷跑回宋国了。
十四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国的国君向楚国投降,楚庄王就把郑国给放了。十六年,楚国派使臣路过宋国,宋国跟楚国之前有过节,就把楚国的使臣给抓了。九月,楚庄王就包围了宋国。十七年,楚国围困宋国五个月都没攻下来,宋国城里情况危急,都快没吃的了,华元就偷偷地夜里去见楚国的将领子反。子反把这事儿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问:“城里情况怎么样?”子反说:“都到啃骨头,易子而食的地步了。”楚庄王说:“真是这样啊!我们军队也只剩下两天的粮食了。”因为相信了子反的话,楚庄王就撤兵了。
二十二年,文公死了,他的儿子共公瑕继位。共公瑕开始搞厚葬,搞得那些讲究礼仪的君子们纷纷批评华元,说他不忠不臣。共公当政十年,华元跟楚国的将领子重关系好,又跟晋国的将领栾书关系好,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搞了两国同盟。十三年,共公死了。华元当右师,鱼石当左师。司马唐山杀了太子肥,还想杀华元,华元就逃到晋国去了,鱼石劝住了他,到了黄河边才把他劝回来,然后杀了唐山。最后立了共公的幼子成,这就是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占领了宋国的彭城,把彭城封给了宋国的左师鱼石。四年,其他诸侯国一起讨伐鱼石,把彭城还给了宋国。三十五年,楚国的公子围杀了楚国的国君自立,成了灵王。四十四年,平公死了,他的儿子元公佐继位。
公元前547年,楚国公子弃疾干掉了灵王,自己当上了平王。八年后,宋国发生火灾。十年后,宋元公不听劝告,耍手段杀了几个公子,结果大夫华氏和向氏造反了。楚平王的太子建逃到宋国来避难,看到华氏和向氏打得乱七八糟的,太子建觉得这地方不安全,就又跑到郑国去了。十五年,宋元公为了给鲁昭公躲避季氏的势力,住在外面,还帮他争取回鲁国,结果在路上死了,他的儿子景公继位。
公元前525年,鲁国的阳虎逃到宋国来投奔,后来又跑了。公元前515年,孔子路过宋国,宋国司马桓魋讨厌他,想杀了他,孔子赶紧乔装打扮溜走了。公元前510年,曹国背叛了宋国,又背叛了晋国,宋国就打曹国,晋国没来帮忙,结果宋国把曹国给灭了。公元前504年,齐国的田常杀了齐简公。
公元前503年,楚惠王灭了陈国。这时候火星逆行到心宿,心宿是宋国的分野,宋景公为此非常担心。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相国身上。”景公说:“相国是我的左右手啊!”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说:“君王要依靠百姓啊!”子韦最后说:“可以转移到年成上。”景公说:“要是年成不好,百姓受苦,那我还能当什么君王!”子韦说:“天高地厚,您说了三次君王该说的话,火星应该会移动了。”于是他们就等着看,果然火星移动了三次。
公元前487年,景公死了。宋国公子特杀了太子,自己当了国君,这就是宋昭公。这个昭公是宋元公的曾孙,而且是庶出。昭公的父亲是公孙纠,纠的父亲是公子褍秦,褍秦是宋元公的幼子。景公杀了昭公的父亲纠,所以昭公怀恨在心,杀了太子自立为王。
公元前440年,昭公死了,他的儿子悼公继位。悼公在位八年后去世,他的儿子休公田继位。休公田在位二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辟公辟兵继位。辟公在位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剔成继位。公元前428年,剔成的弟弟偃攻打剔成,剔成战败逃到齐国,偃自立为宋国国君。
公元前631年,宋王偃自己称王了。他先打败了齐国,夺取了五座城池;接着又打败了楚国,占领了三百里的土地;最后还打败了魏国的军队,这下子跟齐国、魏国都成了死敌了。他那会儿还特别残暴,用皮袋装着血,挂起来射箭,还给这玩意儿起了个名字叫“射天”。 他特别沉迷于酒色,整天跟女人鬼混。大臣们要是敢劝谏他,他就直接射死他们。 所以,其他诸侯都觉得宋国跟夏桀、商纣一个德行,说宋国这是要重蹈覆辙啊,必须得灭了它。于是齐国就联合其他国家准备攻打宋国。
宋王偃当了47年国王,最后齐湣王联合魏国和楚国一起攻打宋国,把宋王偃给杀了,灭掉了宋国,然后把宋国的土地分成了三份。
司马迁说啊,孔子曾经说过:“微子离开商朝,箕子做了奴隶,比干直言进谏而死,殷商还有这三个仁人呢!” 《春秋》里批评宋国乱,说从宣公废掉太子立弟弟开始,宋国就乱了十代。 到了宋襄公的时候,他努力实行仁义,想当诸侯盟主。他的大臣正考父很欣赏他,所以写了《商颂》,追溯契、汤、高宗时期殷商兴盛的原因。 虽然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失败了,但一些君子认为他做得对,说他虽然失败了,但体现了礼义,值得赞扬,宋襄公的礼让精神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