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9年7月,淮南王黥布造反了。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打败了黥布,然后立他的儿子刘长为淮南王,继续统治黥布原来的地盘,一共四个郡。厉王刘长,他妈去世得早,一直很依赖吕后。在孝惠帝和吕后当政的时候,因为和吕后关系好,所以一直没啥事,但他心里一直怨恨着辟阳侯,却不敢表现出来。

等到孝文帝刚即位,淮南王刘长觉得自己跟皇帝最亲,就变得骄傲自大,经常不遵守法令。皇帝念着亲戚关系,总是宽恕他。三年后,刘长进京朝见,那叫一个嚣张跋扈!跟皇帝一起进宫苑打猎,还跟皇帝同乘一辆车,竟然管皇帝叫“大哥”!厉王刘长天生神力,据说能举起鼎,他跑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叫出来,二话不说,从袖子里掏出一把铁椎,把辟阳侯给砸了,然后让手下魏敬把辟阳侯杀了。 接着,厉王刘长就跑到宫门口,脱光上衣,跪在地上认错,说:“我母亲的死不该牵扯到赵国的事,当时辟阳侯有能力阻止吕后,但他没管,这是第一条罪状;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了他们,辟阳侯也没管,这是第二条罪状;吕后想扶持诸吕,危及刘氏江山,辟阳侯也没管,这是第三条罪状!我今天替天下人除掉这个奸臣辟阳侯,为我母亲报仇,现在我伏在宫门口请罪!”孝文帝很同情他的遭遇,又念及亲情,所以没治他的罪,赦免了他。

当时,薄太后、太子和其他大臣都很害怕淮南王刘长,所以刘长回国后更加骄横跋扈,根本不遵守汉朝的法律,出行时鸣锣开道,摆出皇帝的架势,自己制定法令,跟天子一样。

六年后,刘长指使七十多个男丁和棘蒲侯柴武、太子奇密谋造反,准备用四十辆车子从谷口起兵,还派人去联络闽越和匈奴。结果事情败露了,朝廷开始追查,派人去召淮南王刘长进长安。淮南王刘长到了长安。

淮南王这小子,简直无法无天!张仓、冯敬他们几个大臣上奏说,淮南王根本不把先帝的规矩放在眼里,也不听天子的命令,住的房子、坐的车,都跟天子一样讲究,还自己乱立规矩,根本不按汉朝的法律办事。

他手下那些官员,更是乱来!居然把自己的郎中春给提拔成丞相,还偷偷藏匿了一大批汉朝的诸侯和犯了罪逃亡的人,给他们安排住处,送钱送官送地,有的甚至封了关内侯,年俸两千石,这些都是不该有的待遇,摆明了要造反。

更过分的是,他手下的大夫但、士五开章还有七十多人,跟棘蒲侯太子奇密谋造反,想推翻朝廷!开章还偷偷去跟淮南王说,想拉拢闽越和匈奴一起造反。开章到了淮南,淮南王还跟他一起吃吃喝喝,帮他安家置业,娶妻生子,还给他两千石的俸禄。开章还派人告诉但他们,自己已经把计划告诉淮南王了。 春也派人去通知但他们。后来事情败露了,长安尉奇他们去抓开章,淮南王却把开章藏起来,不交出来,还跟前中尉{艹閒}忌合谋把开章给杀了灭口。

然后还给开章办了丧事,埋在肥陵邑,还骗官吏说不知道开章在哪儿。 还故意堆了个坟堆,立个碑,说是开章埋在这儿。 他自己还亲手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他手下的官员又擅自处决了六个无辜的人;还抓捕了那些亡命之徒,然后假装是为他们平反;他还擅自判决了十四个人,罪名从城旦舂到更重的都有,这些人根本没机会申诉;他还擅自赦免了死罪十八人,以及其他各种罪名的五十八人;还给九十四人封官,从关内侯到更低的爵位都有。

前几天淮南王生病了,皇上还很担心,派人送去慰问品,结果淮南王连见都不见,东西也不收。南海的百姓在庐江附近造反,淮南的官兵去镇压,皇上见淮南百姓穷苦,还送了五千匹布给淮南王,让他犒劳官兵,结果淮南王又说没劳苦的,不肯接受。南海的百姓王织还上书献璧给皇上,淮南王忌讳这回事,直接把奏章烧了,也没告诉皇上。官吏要召见忌,淮南王也不让,还说忌生病了。郎中春又想见淮南王,淮南王还大怒说:“你想离开我投靠汉朝?” 这淮南王该杀头,我们请求按照法律处置他!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说:“朕实在不忍心治淮南王死罪,这件事就和列侯、二千石官员们商量一下吧。”

皇上说:“朕实在不忍心治淮南王死罪,就赦免他死罪,废除他的王位吧。”

接下来,大臣们说:“淮南王犯了死罪,陛下您不忍心处死他,幸而赦免了他,并且废除了他的王位。我们建议把他流放到蜀郡的严道、邛邮地区,让他带着妻儿老小过去居住,当地县政府要为他建造房屋,提供粮食、柴火、蔬菜、盐、酱油、醋,以及锅碗瓢盆、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我们冒死请求陛下批准这个方案,并且向天下百姓公布。”

皇上说:“那就按计划给他供应肉食,每天五斤肉,酒每天两斗。再让他带十个以前伺候过皇帝的漂亮宫女过去侍奉。其他的就按这个办吧。”

然后,皇上把所有参与淮南王谋反的人全部处死了。于是,就派人押送淮南王,用辎车装载,命令各县依次传递。这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您一向宠爱淮南王,却没给他安排严厉的老师和辅佐大臣,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况且淮南王为人刚强,现在您又这样突然地打压他,我担心他会因为劳累、受寒而死在半路上。陛下您会有杀害弟弟的名声,这该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吃点苦头罢了,现在又把他放了。”各县押送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车上的封条。淮南王就对侍从说:“谁说我乃公勇敢?我哪里勇敢!都是因为我骄纵,所以才没听到自己的过错,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人生在世,难道就要这样憋屈地活着吗!”于是,淮南王绝食而死。到了雍地,雍县令打开封条,将淮南王死亡的消息上报。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话,结果淮南王还是死了。”袁盎说:“没办法了,希望陛下您节哀顺变。”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袁盎说:“只有斩杀丞相和御史来向天下谢罪才行了。”皇上立刻下令逮捕丞相和御史,并追查各县在押送淮南王途中没有打开封条,以及那些伺候淮南王的侍从,全部处死。然后,皇上以列侯的规格在雍地为淮南王安葬,并派三十户人家守墓。

公元前168年,皇上可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四个儿子,都七八岁了,于是皇上就封老大安为阜陵侯,老二勃为安阳侯,老三赐为阳周侯,老四良为东成侯。

公元前164年,老百姓编歌谣讽刺淮南厉王,歌谣里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皇上听到后,叹了口气说:“尧舜都曾流放自己的亲兄弟,周公还杀了管叔和蔡叔,天下人都称他们为圣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因为私情而危害国家利益。难道天下人会认为我是为了贪图淮南王的土地吗?”于是,皇上把城阳王迁到淮南王的旧地,并且追封淮南王为厉王,恢复了他生前诸侯的待遇。

公元前160年,皇上又把淮南王喜(之前的城阳王)迁回原来的城阳国。皇上觉得淮南厉王违法乱纪,自己作死才早早丢了性命,挺可怜的,于是就立他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都让他们继承了厉王以前的地盘,三个人平分。东城侯良之前就去世了,也没留下后代。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吴国的使者跑到淮南国,淮南王想出兵支援吴国。他的丞相说:“大王如果一定要出兵帮吴国,臣愿意当先锋。”淮南王就把军队交给丞相。淮南丞相带兵后,就坚守城池,不听淮南王的话,直接投降了汉朝;汉朝也派曲城侯带兵去救援淮南,所以淮南国最终保全了。吴国的使者到了庐江,庐江王没答应,反而和越国来往密切。吴国的使者到了衡山,衡山王坚决抵抗,没有二心。公元前153年,吴楚七国叛乱被平定,衡山王向朝廷汇报情况,皇上认为他忠诚可靠,就慰劳他,说:“南方又潮湿又闷热。”于是把衡山王迁到济北,以此褒奖他。衡山王去世后,皇上赐谥号“贞王”。庐江王和越国来往密切,经常派使者互相联络,所以也被迁到衡山国,在江北为王。淮南王还是留在淮南。

淮南王安这个人啊,喜欢读书弹琴,不喜欢打猎骑马那些事儿,他还想着做点好事儿,好好对待百姓,好名声传遍天下。不过呢,他心里一直记恨着厉王死了这事儿,老想着造反,就是一直没找到机会。

到了建元二年,淮南王进京朝见皇帝。他和武安侯关系不错,武安侯当时是太尉,就在霸上迎接淮南王,跟他私下里说:“现在皇帝还没立太子呢,大王您是高祖皇帝的孙子,又这么仁义,天下人都知道。要是哪天皇帝突然驾崩了,除了您,还有谁能当皇帝呢!”淮南王一听,高兴坏了,赶紧重金感谢武安侯,暗地里拉拢宾客,笼络百姓,开始筹划造反的事儿。

建元六年,天上出现了彗星。淮南王心里觉得很奇怪。有人跟他说:“以前吴国起兵的时候,也出现过彗星,虽然只有几尺长,可还是流血千里啊。现在这彗星长到贯穿天空了,天下肯定要发生大乱了!”淮南王心想,反正皇帝没立太子,天下要乱了,诸侯们肯定要争夺天下,于是他就更加积极地制造武器装备,积攒钱财,贿赂各地的诸侯、游侠和人才。那些专门替人出谋划策的辩士们,更是胡说八道,拍马屁奉承淮南王,淮南王听了很高兴,赏赐他们很多钱,造反的计划也越来越大胆了。

淮南王有个女儿叫陵,聪明伶俐,口才极好。淮南王很疼爱她,经常给她很多钱,让她在长安城里活动,和皇帝身边的人套近乎,拉拢关系。元朔三年,皇帝赏赐淮南王拐杖,让他不用上朝了。淮南王的王后叫荼,淮南王很宠爱她。王后生了个儿子叫迁,迁娶了皇太后的外孙女修成君的女儿为妃。淮南王正忙着准备造反,又怕太子妃知道后把事情泄露出去,于是就和太子合计,假装不宠爱太子妃,三个月都不和她同床共枕。然后淮南王就假装生气,把太子关起来,让他和太子妃一起在宫里待了三个月,太子始终没有碰太子妃。太子妃请求离开,淮南王就上书请求皇帝准许她回娘家。王后荼、太子迁和女儿陵都得到淮南王的宠爱,他们专横跋扈,擅自夺取百姓的田地房屋,还随意抓捕关押百姓。

元朔五年,太子练剑,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听说郎中雷被剑术高超,就把他叫来比试。雷被一再推辞,结果不小心伤了太子。太子火了,雷被吓得不轻。那时候,想参军的都跑到京城去,雷被就说想去打匈奴。太子多次在皇上面前说雷被坏话,皇上就让郎中令把雷被免职,想以此警告其他人,雷被就逃到了长安,上书自辩。皇上把这事交给廷尉和河南郡处理。河南郡调查后,抓了淮南王太子。淮南王和王后本来想把太子保下来,就准备造反,但又拿不定主意,十多天都没决定。这时,皇上的旨意来了,要立刻审问太子。

当时,淮南国的相国很生气,寿春的丞相留着太子不放,还弹劾他大不敬。淮南王去求相国,相国不听。淮南王就派人上书告发相国,这事就落到了廷尉手里。这牵扯到了淮南王,淮南王就派人监视汉朝的公卿大臣,大臣们请求逮捕治罪淮南王。淮南王害怕事情败露,太子就出主意说:“要是汉朝派人来抓王,咱们就让人穿上侍卫的衣服,拿着戟守在庭院里,要是王身边有人不对劲,就杀了他,我也派人杀了淮南中尉,然后起兵,还来得及!” 当时皇上没答应大臣们的请求,而是派汉中尉宏去讯问淮南王。

淮南王听说汉朝使者来了,就按照太子的计策行事。汉中尉到了,淮南王见他脸色温和,只问了问他被雷被的事,淮南王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没动手。中尉回去后,把情况报告了皇上。那些弹劾淮南王的公卿大臣说:“淮南王庇护想打匈奴的雷被等人,违抗圣旨,应该处死!”皇上没同意。公卿大臣又请求废掉淮南王,皇上还是没同意。公卿大臣又请求削减淮南王五个县的土地,皇上只削减了两个县。皇上派中尉宏赦免了淮南王的罪,处罚就是削减土地。中尉进入淮南国境内,宣布赦免淮南王。

淮南王一开始听说汉朝公卿大臣要杀他,还不知道只是削地,听说汉使来了,害怕被抓,就和太子商量着像之前那样刺杀汉使。等到中尉到了,反而向淮南王祝贺,淮南王因此没动手。后来淮南王自己感叹说:“我行仁义却落得被削地,真是太丢人了!”然而,淮南王被削地后,反而更加积极地谋划造反。那些从长安来的使者,故意造谣说皇上没有儿子,汉朝不行了,淮南王就高兴;要是说汉朝治理得很好,皇上也有儿子,淮南王就生气,认为这是假话。

项王每天晚上都跟伍被、左吴他们一起,对着地图研究,规划军队进军路线。项羽说:“皇上没有太子,如果皇帝驾崩了,朝廷大臣一定会征召胶东王或者常山王,到时候诸侯们肯定要争权夺利,我怎么可能一点准备都没有呢?再说,我可是高祖的孙子,一直以来都奉行仁义,皇上对我恩遇深厚,我能忍耐一时;但是,将来我的子孙后代,难道要永远低着头,去侍奉那些不成器的家伙吗?!”

项羽接着分析形势,语气坚定而充满忧虑。他认为皇帝驾崩后,群雄必起,自己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并非贪图权势,而是为了家族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免受欺辱,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上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徵胶东王,不即常山王,诸侯并争,吾可以无备乎!”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当时的担忧和决心。他深知,仁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为了长远利益,必须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太子在东宫召见伍被,和他商量说:“将军,您看怎么办?”伍被很无奈地说:“太子您刚刚被赦免,怎么还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我听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到麋鹿在姑苏台上游玩’。现在我也看到宫里长满了荆棘,露水都打湿了我的衣服。”太子一听就生气了,把伍被的父母抓起来,关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太子又召见伍被,说:“将军,你答应我了吗?”伍被说:“不答应,我就是来给您出谋划策的。我听说聪明的人能听到无声之音,明智的人能看到未现之形,所以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从前文王只要稍微动一下,就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业,列为三代圣王之一,这就是所谓的顺应天意而行动,所以天下人都自然而然地归附他。这是千百年来都能看到的例子。而像秦国那样存在百年的,或者像近世的吴国、楚国,也足以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了。我不敢躲避像伍子胥那样的杀身之祸,希望大王不要像吴王那样听不进劝告。

以前秦国断绝了圣人的道统,杀了方士,焚烧诗书,抛弃礼义,崇尚欺诈武力,依靠刑罚,把海边的粮食运到西河。那时候,男人辛勤耕作都吃不饱饭,女人纺纱织布都穿不暖衣服。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几千里,经常有几十万大军在野外操练,死的人数不清,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百姓疲惫不堪,想要造反的人家十家就有五家。他又派徐福出海寻找仙药,徐福回来谎称说:‘我看见了海里的神仙,他问我:“你是西皇派来的使者吗?”我回答说:“是的。”“你有什么要求?”我说:“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神仙说:“你们秦王的礼数太轻,只能让你看看,不能让你拿走。”于是他就带我往东南方向走到蓬莱山,看见仙草长成了宫殿的样子,有使者是铜色的龙形,光芒直冲云霄。我于是再拜问道:“应该用什么东西来献祭呢?”海神说:“用品德高尚的男子、美丽的女子和各种工匠,就可以得到了。”’秦始皇非常高兴,就派了三千名男子女子,以及各种工匠和粮食等物资让他们去。徐福到了平原和沼泽地,就停止了前进,再也不回来了。于是百姓悲痛思念,想要造反的人家十家就有六家。他又派尉佗越过五岭攻打百越。尉佗知道中国劳民伤财到了极点,就停止了前进,再也不回来了,派人上书请求三千名没有夫家的女子,作为士兵的衣服补给。秦始皇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离心离德,想要造反的人家十家就有七家。有人对高祖刘邦说:‘时机到了。’刘邦说:‘等等,圣人应该在东南地区兴起。’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刘邦起兵于沛县,天下响应的人数不胜数。这就是所谓的抓住时机,利用秦朝灭亡的机会而行动。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雨一样,所以他能够在陈县起兵,最终成为天子,功高三王,恩德流传无穷。

现在大王您看到高祖刘邦取得天下是多么容易,难道您就没看到近世的吴国和楚国吗?吴王刘濞被封为刘氏祭酒,他却不去朝拜朝廷,统治着四个郡的百姓,地盘方圆几千里,在国内铸造铜钱,东边煮海水制盐,上游砍伐江陵的木材造船,一艘船的载重量相当于中原几十辆大车,国富民强。他用珍珠、玉器、金银财宝贿赂诸侯、宗室和大臣,唯独窦氏一族没得到好处。计划确定,谋略成功后,他就起兵向西进发。结果在大梁被击败,在狐父被击溃,一路逃窜到东边,到了丹徒,被越人俘获,身死族灭,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凭借吴越的强大实力都不能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违背了天道,不识时务。现在大王您的兵力还不到吴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太平,比秦朝时强上万倍,希望大王您采纳我的计策。大王您如果不采纳我的计策,现在看来您的事情一定会失败,而且消息还会提前泄露。我听说微子离开故国时悲伤不已,于是作了《麦秀》之歌,这是痛惜纣王不用比干的忠言。所以孟子说‘纣王虽然贵为天子,死后还不如一个普通百姓’。这是因为纣王早就已经失去了民心,并不是他死的那天才失去天下的。现在我也暗自悲伤,大王您放弃了千乘之君的地位,一定会被赐予死刑的诏书,成为群臣的先例,死在东宫。”说到这里,伍被悲愤交加,却强忍着没有发作,眼泪充满了眼眶,夺眶而出,然后起身,走下台阶离开了。

话说淮南王有个儿子叫不害,这小子挺能惹事,但他爹淮南王却一点都不喜欢他,王后和太子也都不把他当回事儿,就好像他不是他们家的人似的。不害有个儿子叫建,这小子能力强,脾气也大,一直埋怨太子不孝顺他爹。他还老是念叨,别的诸侯的子弟都能当侯爷,就淮南国,就他爹和他叔(太子)俩是侯爷,他爹不害却啥也不是。

建这小子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暗地里拉帮结派,想告发太子,好让他爹顶替太子的位置。太子知道了这事儿,好几次把建抓起来打板子。建这小子也够狠的,他知道太子想弄死汉中尉,于是就找了他一个好朋友,寿春人庄芷,让庄芷在元朔六年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现在淮南王孙建,能力很强,但是淮南王王后和太子迁老是针对他,他爹不害又没犯啥错,却被太子多次抓起来打,甚至想杀了他。现在建还在,可以把他叫来问话,就能知道淮南国里那些阴暗的事儿了。

这封信到了皇帝手里,皇帝就把这事儿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交给河南郡去查。那时候,有个叫孙审卿的,以前是辟阳侯,他和丞相公孙弘关系好,又恨淮南厉王杀了他的爷爷,所以他就拼命地跟公孙弘告淮南国的状,公孙弘一听,觉得淮南国可能要造反,于是就下令彻查这件事。河南郡查问建,建就把责任推到淮南太子和他的同伙身上。淮南王这下急了,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就问他的谋士伍被:“现在朝廷的情况怎么样?”伍被说:“天下太平。”淮南王不高兴,问他:“你怎么说天下太平呢?”伍被说:“我私下观察朝廷的政策,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都井然有序,皇上做的每一件事都遵循古礼,社会风气和纲纪都没有什么问题。商人富贾,可以自由地在全国各地经商,道路畅通无阻,所以商业兴隆。南越归顺,羌族和僰族都来进贡,东瓯也投降了,朝廷又开拓了广长榆和朔方,匈奴被打得没气了,失去援助,无力抵抗。虽然还没达到古代太平盛世的程度,但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了。”淮南王一听这话,火了,伍被赶紧认错,请求处死。

淮南王又问伍被:“要是山东那边造反,朝廷肯定派大将军去平叛,你觉得大将军怎么样?”伍被说:“我认识一个人叫黄义,他跟着大将军去打匈奴,回来后跟我说:‘大将军对士大夫很客气,对士兵也很有恩惠,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他骑马上下山像飞一样快,能力超群。’我觉得他能力这么强,又经常带兵打仗,很难对付。后来,谒者曹梁从长安回来,也说大将军号令清晰,作战勇敢,总是冲在士兵前面。休息的时候,要等士兵都打到水了,他才喝水;军队过河,要等士兵都过了,他才过。皇太后赏赐的金帛,他都分给了军官士兵。就算古代的名将,也比不上他。”淮南王听了,沉默不语。

淮南王觉得事情败露的危险越来越大,想赶紧造反,但又觉得风险太大,于是又去问周勃:“您觉得我起兵攻打汉朝,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周勃说:“我认为不可行。吴王阖闾当初多么富有,多么显赫,结果因为起兵时机不对,最后死在了丹徒,身首异处,子孙后代也全被灭族。我听说吴王临死前非常后悔。我希望大王您能好好考虑一下,千万别重蹈吴王的覆辙。”

淮南王说:“男人死就死在一句话上。再说吴国的情况和现在能一样吗?每天都有四十多个汉朝官员经过成皋。我现在让楼缓先控制成皋的咽喉要道,让周勃率领颍川的军队封锁轘辕关和伊阙关,让陈定率领南阳的军队防守武关。河南太守手里只有洛阳一座城,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过,往北还有临晋关、河东、上党、河内和赵国这些地方。有人说‘只要控制住成皋,天下就交通瘫痪了’。占据三川的险要地势,招募山东的军队,如果这样起兵,您觉得怎么样?” 周勃说:“我看得到其中的祸患,却看不到什么好处。”

淮南王说:“左吴、赵贤、朱骄如这些人,都认为这样做会有好处,十件事能成功九件,你却认为只有祸患没有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周勃说:“大王身边那些平时擅长笼络人心的近臣,现在都已经被关进了诏狱,剩下的可用之人寥寥无几。” 淮南王说:“陈胜、吴广当初一无所有,就凭几千人,从大泽起义,一声呐喊,天下就响应了,打到戏县,兵力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现在我的国家虽然小,但能征召到的军队也有好几万,这还不包括那些戍卒,以及那些拿着釠凿、棘矜的民兵呢!你为什么说会有祸患而没有好处?”

周勃说:“从前秦朝暴虐无道,残害天下百姓,修建奢华的宫殿,征收高额赋税,征发戍卒,父子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帮助,苛政峻法,天下百姓就像被烧焦了一样痛苦不堪,大家都翘首以盼,倾耳细听,悲痛欲绝地哭喊着,痛恨着朝廷,所以陈胜一声呐喊,天下就响应了。而现在陛下统治天下,海内统一,爱护百姓,施恩布德。即使不说一句话,威势也像雷霆一样迅速,即使没有下达命令,号令也像神一样迅速传达,陛下心怀天下,威震万里,百姓响应朝廷,就像影子跟随物体一样自然。况且,现在的大将军才能不亚于章邯、杨熊。大王拿陈胜、吴广来比喻,我认为是不对的。”

淮南王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就没有一点成功的希望了吗?” 周勃说:“我有个愚蠢的计策。” 淮南王说:“什么计策?” 周勃说:“现在诸侯们没有二心,百姓也没有怨气。朔方郡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迁移过去的人口还不足以填满那里的土地。我的愚蠢计策是,伪造丞相、御史的公文,把郡国里那些豪强、侠客以及犯过重罪的人,全部赦免他们的罪行,财产超过五十万的,都把他们的家属迁移到朔方郡,并迅速征召军队,加快集结速度。再伪造左右都司空、上林苑令、中都官、诏狱的公文,逮捕诸侯、太子、近臣。这样一来,百姓就会怨恨,诸侯就会害怕,即使派辩武去游说他们,或许也能有一线成功的希望呢?” 淮南王说:“这个办法可以。不过,我认为事情不至于发展到这种地步。” 于是淮南王就命令宫里的奴隶仿造皇帝的玉玺,以及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的印信,还有附近郡县太守、都尉的印信,以及汉朝使节的帽子和衣服,想按照周勃的计策行事。派人假装犯罪逃往西方,去见大将军和丞相;然后一天之内起兵,派人刺杀大将军青,并劝说丞相投降,就像拨开迷雾一样简单。

话说淮南王想发动叛乱,可担心手下的大臣和郡守们不听他的。于是,他和伍被商量,决定先把这些大臣和郡守们干掉。他们想了个办法,假装宫里失火,等这些官员来救火的时候,再把他们一网打尽。 这个计划还没定下来,淮南王又琢磨着,再派人假扮成盗贼,拿着皇帝的紧急军令,从东边过来,大喊“南越的军队入侵了!”,以此为借口正式起兵。他派人去庐江和会稽去寻找合适的“盗贼”,但这事儿还没开始呢。

淮南王问伍被:“我要带兵打西边,那些诸侯肯定有人会响应我吧?要是不响应,怎么办?”伍被说:“咱们先拿下衡山,然后进攻庐江,利用寻阳的船只,守住下雉城,控制九江的江岸,封锁豫章的出口,在江边部署强弓劲弩防守,阻止南郡的军队南下;东边拿下江都和会稽,南边联络强大的越地军队,控制住江淮地区,这样至少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淮南王说:“好,就这么办,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实在不行,就逃到越地去!”

这边的廷尉因为王孙建的事情牵连到了淮南王太子,皇帝就派廷尉去淮南,升他为淮南中尉,让他逮捕太子。廷尉到了淮南,淮南王听说后,就和太子商量着召集大臣和郡守,想把他们杀了再起兵。他们把大臣们召集来了,可是内史却借口有事出去了。中尉说:“我奉命行事,不能见王。”淮南王觉得只杀了大臣,内史和中尉没来,也没什么用,就放弃了杀大臣的计划。淮南王犹豫不决,计划还没定下来。太子想到自己之前因为谋划刺杀汉中尉的事情被牵连,参与谋划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已经走投无路了,就对淮南王说:“现在能用的臣子都被关起来了,已经没有人可以一起做事了。您在这个时候起兵,恐怕不会成功,我希望您能让我自尽。”淮南王本来也想着算了,就答应了太子。太子于是就自杀了。伍被主动投案自首,并把和淮南王谋反的全部过程都交代清楚了。

官员们抓捕了太子和王后,包围了王宫,到处搜捕和淮南王一起谋反的宾客,搜集到谋反的证据后上报朝廷。朝廷上下,公卿大臣们一起审理,牵连到和淮南王一起谋反的列侯、二千石官员和豪杰数千人,都根据罪行的轻重受到了惩罚。

衡山王刘赐是淮南王的弟弟,也应该被牵连治罪,有关部门请求逮捕衡山王。皇帝说:“诸侯们都以自己的封国为根本,不应该互相牵连治罪。咱们还是和诸侯王、列侯们一起商议吧。”赵王彭祖、列侯臣让等43个人一起商议,都说:“淮南王安实在是太反常、太无法无天了,谋反的证据确凿,应该处死。”

胶西王臣端则说:“淮南王安废弃法律,胡作非为,心怀欺诈,扰乱天下,迷惑百姓,背叛宗庙,胡说八道。 《春秋》上说‘臣下不听从命令,就应该杀掉’。安的罪行比不听从命令还严重,谋反的事实已经确定。我亲眼看到了他书信、印章、图纸以及其他证据,证明他罪大恶极,应该依法处死。而那些官职在二百石以上的官员和与他们同伙的人,那些皇室宗亲、近臣,不在法律规定的处罚范围内的,因为没有尽到教导他们的责任,都应该免官降爵,贬为普通士兵,不得再做官。那些不是官员的,就罚款赎死,每人两斤八两黄金。用处罚安的例子,让天下人都明白臣子的道理,别再有人敢心怀邪念,背叛朝廷了。”

丞相弘、廷尉汤等人把这些意见上报给皇帝,皇帝命令宗正带着符节去处理淮南王。还没等宗正到,淮南王安就自杀了。王后荼、太子迁以及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被灭族。皇帝觉得伍被的辩词很漂亮,说了很多汉朝的好话,想饶他一命。廷尉汤说:“伍被是第一个为淮南王策划谋反的人,罪无可赦!”于是伍被也被处死了。淮南国被撤销,改为了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王后乘舒生了三个孩子,长子爽是太子,次子叫孝,女儿叫无采。还有姬徐来给他生了四个孩子,美人厥姬给他生了两个孩子。衡山王和淮南王兄弟俩互相攀比礼仪,关系不太好。衡山王听说淮南王谋反的证据确凿,也暗中结交宾客以应对,害怕被淮南王吞并。

公元前135年,衡山王进京朝见皇上。他手下的一个叫卫庆的官员,懂点儿奇门遁甲之类的玩意儿,想给皇上上书奏报一些事情。衡山王一听就火了,直接给卫庆扣了个死罪的大帽子,硬逼着他认罪。衡山郡的内史(相当于郡长)觉得这事儿处理得不对劲,就把卫庆的案子给驳回了。衡山王气不过,就派人给皇上告状,说内史包庇犯人,不公正。内史也反过来告衡山王,说他为人不正。

再说这衡山王,还经常霸占别人的田地,甚至把人家的坟墓都给刨了改成田地!这可把官府给惹毛了,有人就建议抓捕衡山王,好好治治他。但是皇上没同意,只是给衡山王派了个级别更高的官员去监督他。衡山王因为这事儿憋了一肚子火,就和奚慈、张广昌两个人密谋造反,还到处找那些懂兵法、会看星象的人,天天晚上偷偷摸摸地策划着反叛的事情。

皇后舒氏死了,就立徐来当皇后。当时,皇后和厥姬都受宠幸。两个人互相嫉妒,厥姬就到太子那里去说徐皇后的坏话,说:“徐皇后指使婢女用巫蛊之术害死了太子生母。”太子心里就对徐皇后怀恨在心。后来,徐皇后的哥哥到了衡山,太子和徐皇后的哥哥一起喝酒,结果太子用刀刺伤了徐皇后的哥哥。皇后非常生气,怨恨太子,多次在皇帝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太子的妹妹无采,嫁出去后被休回家,她跟奴仆私通,还跟别的男人私通。太子多次责备无采,无采很生气,不肯和太子同房。皇后听说后,反而对无采很好。无采的哥哥孝少,因为母亲早逝,就依附皇后,皇后想方设法讨好她,和无采一起诋毁太子。皇帝因此多次责打太子。

元朔四年的时候,有人伤害了皇后的假母亲,皇帝怀疑是太子指使的,又打了太子一顿。后来皇帝生病了,太子总是说自己也病了,不去侍奉皇帝。孝、皇后、无采一起说太子的坏话:“太子根本没病,自己说病了,还一脸高兴的样子。”皇帝大怒,想要废掉太子,改立他的弟弟孝。皇后知道皇帝铁了心要废掉太子,又想顺便把孝也废掉。皇后有个善于跳舞的侍女,皇帝宠幸她,皇后想让这个侍女和孝私通,以此玷污孝,然后一起废掉这两个兄弟,立自己的儿子广为太子。

太子早就察觉到了皇后的阴谋,想到皇后总是无休止地陷害自己,就想和皇后私通,堵住她的嘴。皇后喝酒的时候,太子上前敬酒,然后趁机抓住皇后的腿,想和皇后睡觉。皇后大怒,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就把太子叫来,想把他绑起来打。太子知道皇帝一直想废掉自己,立他的弟弟孝为太子,就对皇帝说:“孝和皇帝的侍卫私通,无采和奴仆私通,皇后贪得无厌,我请求上书陈述。”说完就骑马逃跑了。皇帝派人去追,都没能拦住,皇帝就亲自驾车追捕太子。太子还胡说八道,皇帝就把太子关押在宫里。孝越来越受宠。皇帝很欣赏孝的能力,就给他佩戴了皇帝的印章,封他为将军,让他住在外面,还给他很多钱,让他招揽宾客。

宾客来了以后,隐隐约约知道淮南、衡山有谋反的计划,就日夜劝说孝。皇帝就让孝的宾客,江都人救赫、陈喜制造輣车、箭头,刻制天子玺印以及丞相、将军、官员的印章。皇帝日夜寻找像周丘那样的勇士,多次提到吴楚起兵反叛的计划,以此来约束他们。衡山王不敢像淮南王那样想自立为皇帝,他害怕淮南王起兵,吞并他的国家,因为他认为淮南王已经控制了淮南以西地区,只要发兵平定江淮地区就能拥有那里,所以他这样想。

公元前125年秋天,衡山王到朝廷办事,路过淮南,淮南王跟他兄弟俩私下嘀咕,商量着造反的事儿,还准备好了各种反叛的工具。衡山王马上就上书说自己生病了,皇上也批准他不用来上朝了。

到了公元前124年,衡山王派人上书,请求废掉太子刘爽,立刘孝为太子。刘爽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就派他信任的人白嬴去长安上书告状,说刘孝私底下造了车子和箭头,还跟王宫里的侍卫搞不正当关系,想以此败坏刘孝的名声。白嬴到了长安,还没来得及上书,就被官府抓起来了,因为牵扯到了淮南王谋反的事儿。衡山王听说刘爽派白嬴去告状,害怕白嬴把国家的一些秘密都说出去,于是赶紧上书反咬一口,说太子刘爽干了不道德的事,该判死刑。这事儿就交给沛郡处理了。

公元前117年冬天,有关部门和朝廷大臣到沛郡去抓捕那些跟淮南王一起谋反的人,没抓到,却在衡山王儿子刘孝家里抓到了陈喜。官府指控刘孝窝藏陈喜。刘孝心想,陈喜经常跟王爷一起策划造反,怕他把事情抖搂出来,就想着按照法律规定先自己坦白,免得罪加一等。他还怀疑太子派白嬴上书,是想要揭发他的事情,所以干脆先自首,把参与谋反的救赫、陈喜等人全都供了出来。廷尉审理调查后,朝廷大臣要求逮捕衡山王治罪。皇上说:“别抓他。”就派中尉安、大行息去审问衡山王,衡山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了。官兵把衡山王的宫殿围了个水泄不通。中尉和大行回来后,把情况汇报给皇上,朝廷大臣又请求派宗正、大行和沛郡官吏一起审理衡山王。衡山王一听,立马自杀了。刘孝因为先自首,罪行减轻了;但他因为跟王宫侍女有不正当关系,还是被处死了。衡山王的王后徐来,也因为下毒害死了前任王后乘舒,还有太子刘爽因为被衡山王告发不孝,都被处死了。所有参与衡山王谋反的人都被灭族。衡山国被废除,改成了衡山郡。

司马迁说:诗经里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话说得真对啊!淮南王和衡山王是亲兄弟,地盘广阔,封为诸侯,却不遵守臣子的职责,辅佐天子,反而搞那些歪门邪道,图谋叛逆,结果父子两代都亡国,都没能善终,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犯的错,也是因为当地风俗不好,臣子们也越来越腐败造成的。荆楚地区的人向来蛮横凶狠,喜欢造反,这可是自古就记载下来的啊!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