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儒生用文章扰乱法令,侠客用武力触犯禁令。” 这两种人他都批评了,但世人却很推崇他们。那些靠手段当上宰相卿大夫,辅佐君主,功名载入史册的人,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像季次、原宪这样的人,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读书后怀揣着独善其身的君子品德,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也就嘲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一辈子都住在简陋的屋子里,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从不抱怨。他们死后四百多年,弟子们依然不忘怀念他们。现在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正义,但是他们说话一定算数,行动一定果断,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帮助朋友摆脱困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且他们从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方面也值得称赞啊。

人生总有顺境和逆境,这是很正常的。司马迁说过:过去虞舜被困在井廪里,伊尹被囚禁在厨房里,傅说躲藏在傅险,吕尚困在棘津,百里奚被囚禁,百里饭牛,孔子在匡地受惊,在陈蔡之间忍饥挨饿。这些都是儒生们所说的有道义有仁德的人,尚且遭遇这样的灾难,更何况是那些资质一般的人,在乱世末期呢?他们所遭受的灾难,又怎么能说得完呢!

我有个看法:“谁知道什么是仁义呢?已经享受过仁义好处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有德。”所以伯夷耻于周朝,饿死在首阳山,周文王、周武王并没有因此而贬低他;盗跖、孟蹻暴虐成性,他们的门徒却一直宣扬他们的义气。从这些例子来看,“偷鸡摸狗的被杀头,窃取天下的封侯,侯门里也存在着仁义”,这话并非虚言。

现在那些死读书的人,抱着一些狭隘的道理,长期孤身于世,哪比得上那些八面玲珑、随波逐流的人,他们更容易获得名利呢?但是那些平民百姓,他们信守承诺,千里迢迢宣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视死如归,这也是他们的优点,并非虚伪做作。所以那些穷困潦倒的士人,能够委身于人,这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和豪杰之间的人吗?如果让乡间的侠客和季次、原宪相比能力和实力,为当世效力,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关键在于看他们的功劳和信誉,侠客的义气又怎么能轻视呢!

以前啊,那些平民出身的侠客,根本就听都没听说过。最近几百年,像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都是王室宗亲,或者依仗着有封地的卿相的雄厚家资,招揽天下贤才,在诸侯国里显赫有名,当然算得上是贤人了。这就好比顺风喊话,声音没变大,但气势却更强了。

但是,那些平民百姓里出来的侠客,想要靠着自身的品德和名声,让天下人都称赞他们为贤人,那就太难了!而且儒家和墨家那些学派,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书里连提都不提。秦朝以前,平民侠客的故事,基本都淹没了,我对此非常遗憾。

据我所知,汉朝的时候,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虽然他们有时候会跟当时的官府对着干,但私底下为人正直廉洁,谦让退让,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的。名声不是白来的,人才也不会随便依附别人。但是,那些结党营私,互相勾结,用钱财压榨穷人,欺压凌辱孤儿寡妇,只顾自己享乐的家伙,侠客们也会看不起他们。

我特别痛心的是,世人看不清侠客们的真正意图,反而把朱家、郭解这些人,跟那些暴虐的豪强混为一谈,一起嘲笑他们。

说起来,这个鲁地的朱家,跟汉高祖是同时代的人。鲁地的人大多崇尚儒家学说,而朱家却因为侠义之名而闻名。他们家里收留的豪杰,少说也有上百人,其他的普通人更是数不清。可是朱家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德,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尽量低调行事。帮助别人,总是从最贫穷的人开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衣服补丁摞补丁,吃的也很简单,坐骑也不过是一辆普通的牛车。他们专心致志地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从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他们曾经暗中帮助过季布将军脱离困境,等季布后来飞黄腾达了,朱家却终身不见他。从函谷关以东,没有人不愿意和朱家结交。

楚国有个田仲,以仗义疏财闻名,喜欢佩剑,他侍奉过朱家,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朱家。田仲死后,洛阳出了个剧孟。周朝的人靠经商发家,而剧孟却凭借着侠义之名在诸侯间显赫一时。吴楚起兵反叛的时候,条侯担任太尉,坐着官车前往河南,碰巧遇到了剧孟,高兴地说:“吴楚搞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寻求剧孟的帮助,我知道他们肯定成不了大事!”当时天下大乱,得到剧孟就像得到一个敌国一样重要。剧孟的行为很像朱家的人,但他喜欢赌博,赌博了好多年的钱。然而,剧孟母亲去世时,他从遥远的地方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上千辆车。等到剧孟去世,家里却连十金都没有剩下。而符离人王孟也以侠义闻名于江淮地区。

当时济南的瞷氏、陈周庸也以豪侠闻名,景帝听说后,派人把这些人都杀掉了。此后,诸白、梁韩无辟、阳翟薛兄、陕韩孺这些人又纷纷冒了出来。

郭解,轵县人,字翁伯,是相面高手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因为仗义疏财而被处死,这是汉文帝时期的事。郭解身材矮小精悍,不喝酒。年轻时性格阴狠,看不惯的事情就动手,被他杀的人很多。他经常为朋友报仇,藏匿亡命之徒,干些偷盗抢劫的勾当,甚至铸造假币,盗掘坟墓,数不胜数。但他运气很好,每次遇到危急情况都能逃脱,好像有天意庇佑一样。等到郭解年纪大了,就改变了作风,变得节俭,以德报怨,施恩于人,却很少索取回报。但他自己却越来越以侠义自居。他救过很多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但他内心深处阴狠的性格依然存在,动不动就发脾气,就像以前一样。很多年轻人仰慕他的行为,也经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

郭解的姐姐的儿子仗着郭解的势力,和别人喝酒,强迫别人喝酒。如果别人不愿意喝,他就硬灌。一次,有人因此生气,拔刀刺死了郭解的姐姐的儿子,然后逃跑了。郭解的姐姐很生气,说:“凭着翁伯(郭解)的义气,有人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逍遥法外!”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在路上,不予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查出凶手的藏身之处。凶手走投无路,自己回来向郭解坦白了一切。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就应该,我儿子也不值得同情。”于是放走了凶手,责备了自己的姐姐的儿子,然后把儿子的尸体收殓安葬了。诸位豪杰听说后,都更加敬佩郭解的义气,更加依附他了。

有个叫郭解的人,为人仗义疏财,处理纠纷很有一套。好多人都躲着他,怕被他牵扯进去。但有一个人却大大咧咧地跷着二郎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郭解派人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人想杀郭解。郭解却说:“我在城里住着,都没人尊重我,看来是我自己德行不好,他有什么罪呢?” 然后,郭解偷偷地嘱咐监狱的狱吏说:“这个人,是我很急着要救的人,到换班的时候把他放了。”到了换班的时候,郭解几次三番地嘱咐,狱吏却没去管他。狱吏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才知道是郭解让放人的。那个跷二郎腿的人这才赤裸着上身去向郭解赔罪。年轻人们听说这件事后,更加敬佩郭解的为人。

洛阳城里,有两个家族互相仇恨,城里的名流富豪从中调解了十几个,都没能成功。后来,他们找到了郭解。郭解晚上去见了仇家,仇家竟然听从了郭解的调解。郭解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的各位名流都参与调解了,却都没能成功。现在您却听我的,那我岂不是抢了洛阳那些名流的权势?”于是,郭解当夜就离开了,没让任何人知道,他说:“这件事先别管,等我走了,让洛阳那些名流去调解,说不定他们就能成功。”

郭解为人非常恭敬,连进县衙都不敢乘车。他去别的郡县为别人办事,事情能办成,他就办成;办不成,他也尽量让对方满意,这才敢吃喝。那些达官贵人们因此都很敬重他,争着要利用他。城里和附近县城的年轻人们,还有那些名流富豪,半夜三更经常有十多辆车来郭解家,请求在他家借宿。

后来,政府要迁徙洛阳城里的富豪到茂陵,郭解家境贫寒,根本达不到被迁徙的标准,但是官吏们害怕,不敢不把他列入迁徙名单。卫将军就为郭解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徙条件。”皇上说:“一个平民百姓,竟然能让将军为他求情,看来他家并不贫寒啊!” 郭解家最终还是被迁徙了。送郭解的达官贵人们送的礼金,加起来超过了一千多万。轵县人杨季主之子担任县吏,参与了郭解的迁徙事宜,结果郭解的侄子砍掉了杨县吏的头。从此,杨家和郭家结下了仇怨。

郭解闯关入关中,关中那些有地位有势力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他,听说他的名声后,都争着和他结交,很高兴地和他来往。郭解个子矮小,不喝酒,出门从来不骑马。后来他又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结果告状的人又在阙下(宫门下)被杀了。皇上听说后,就派官吏去抓捕郭解。郭解逃跑了,把母亲和家人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了临晋。临晋县令籍少公本来不认识郭解,郭解冒名顶替了别人的身份,请求籍少公让他出关。籍少公放走了郭解,郭解又转到太原,所到之处都向主人家告辞。官吏追捕他,追查的线索一直追到了籍少公那里。籍少公自杀了,气绝身亡。过了很久,才抓到郭解。仔细调查他犯下的罪行,那些被他杀的人,都在大赦之前犯的罪。轵县有个儒生,陪着使者坐着,客人夸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门凭借奸诈违反公法,怎么能说他贤惠呢!”郭解的客人听说后,杀了这个儒生,割了他的舌头。官吏因此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杀害儒生的人是谁。杀人的那个人也逃跑了,没有人知道是谁。官吏奏报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说:“郭解一个平民百姓,凭借仗义行侠,因为一点小怨恨就杀人,虽然郭解不知道(杀儒生的人是谁),但这罪过比郭解自己杀人还要严重!这简直是大逆无道!”于是把郭解的家族都灭了。

从那以后,做侠客的人非常多,多到数不清,但大多都是些嚣张跋扈,没什么真本事的人。然而,关中长安的樊仲子,槐里的赵王孙,长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卤公孺,临淮的儿长卿,东阳的田君孺,虽然也是侠客,却都谦逊谨慎,保有君子风范。至于那些北道的姚氏,西道的诸杜,南道的仇景,东道的赵他、羽公子,南阳的赵调之流,这些人简直就是盗跖一样的家伙混迹在民间,根本不值得一提!简直就是乡里朱家的耻辱!

司马迁说:我看郭解,长相平平,言语也谈不上精彩。但是,天下人,不管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那些自称侠客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俗话说:“人长得好看名声又好,哪有这么两全其美的事呢!”唉,可惜啊!